保险试用期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1:15:40

保险试用期总结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1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1这个月是我来到公司的第三个月了,现在已经__月底了,一晃眼,三个月的试用期也已经过去了。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我发现自己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从自己的职业素养上,还是平时的工作状态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面临即将转正的时机,我很激动,与此同时,我在此也想在此做一次转正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以后的工作。

试用期这三个月并不漫长,时间慢慢的流逝,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现在。而转正也即将来临,这是让人欣喜的。但在这欣喜之下,我还有更多的感慨和心得。这是我这三个月里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这份事业的一次总结。

三个月前,我刚刚大学毕业,那时候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直到后来到了我们公司之后,我才发现,愿来生活是需要激情的。我看着同事们每日都激情满满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很颓丧。渐渐的,受到公司这个大集体的影响,我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也会在工作当中找到重点,然后加以研究了。公司每天都会有开早会的习惯,早会上也会邀请员工做前一天的工作小结,所以早会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机会。看看他人是怎么工作的,看看他人的工作中存在的闪光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去学习的地方。

后来经过自己漫长的学习,也经过自己不断的挖掘和询问,我在这个工作中,从大家的身上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有些知识可以用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而有些知识却是可以善用一生的。学习是一件可以让人进步的事情,也是一件可以带来希望和憧憬的事情。只有懂得提升自己,才有继续赢得机会和可能,所以不管如何,我相信自己都可以在未来的迷雾之中找到方向,打一场漂亮的胜仗!

不管怎么说,这三个月我工作非常充实,不仅要每日完成任务量,每日也要做出一些新突破,多学习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强一点。未来转正之后,我会重新树立新的目标,去争取新的机会,一直往上走,一直努力下去。我也会珍惜工作当中的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工作更加的出色,不辜负公司对我的信任,不辜负公司的领导、同事们对我寄予的期待。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2我于20__年__月成为公司的试用员工,初来公司,曾经很担心不知该如何做好;但是公司宽松融洽的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适应了公司的环境。在本部门的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可以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初入职场,难免出现一些小差小错需领导指正;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杜绝类似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要特地感谢部门的领导对我的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

从进入公司以来我一直从事事的帮助下,我从一个对成为可以独立进行的一名合格员工,对此我对领导以及同事们的关心表示由衷的感谢。现将本人这三个月来的思想、、学习情况作简要总结汇报:

个人总结:

从来到公司接手导和部门经理的帮助指导下慢慢的对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个人素质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尽管如此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还是在期间犯了很多错误,对此我一定会积极做出改正,不在犯同样的错误,争取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以下是我对这三个月的作出的总结:

1、积极完成领导安排的有关,做到上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懂就问,努力把做好;

2、与实际相符合,之前最大程度做好调查,分析的重点难点,做好详细的计划,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3、全面考虑问题,对于做到从整体去把握不漏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遇到不知道的问题绝不一带而过,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彻底把问题搞明白,不为将来的埋下隐患;

4、主动完成,对于领导安排的一定及时准确的去完成,对于领导没有安排的,要做到主动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成为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

总之,在这三个月的中,我深深体会到有一个和谐、共进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积极向上、大气磅礴的公司和领导是员工前进的动力,看到公司的迅速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坚信这里就是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地方,因此,我会以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起展望美好的未来!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3作为一名保险公司里的试用期员工,我对待我的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我的领导上司尊敬有加,对待我的公司同事亲和友善,对待我的客户更是热心真诚。因为我时刻谨记着公司的文化理念,时刻谨记着公司领导对我们员工的教导。所以因为我在三个月的试用期间优秀的表现,公司对我进行了提前转正的奖励。现在就我在试用期间里所做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我大学学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所以我一毕业就来面试我们这家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岗位。希望我能在这个岗位上能多学习点东西,能多积累点经验。

在上班的第一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公司文化,参加公司培训,熟悉公司的保险项目和多种理财方式。首先了解公司文化,我在第一个星期里都会花一个上午来记我们公司的文化内容。在记忆的过程里,我深入的感受到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让我更加的想要在我们公司里工作下去。其次是参加公司培训,整整两周的试用期员工培训,我一次都没有落下。因为我觉得参加公司培训是很难得的机会,所以我要更加的珍惜,更加用心的对待。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学习到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理财方式,学习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销售技巧。还认识了很多新同事,和他们交流了许多培训的心得体会。所以这个培训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受用的。最后就是熟悉公司的保险项目和公司里的理财方式,以及包括我们公司里是怎样的一种销售模式。在了解完了这些以后,我还要去跟我们主管汇报一下我的了解情况,主管说通过了以后,我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对我们公司的营销模式、保险项目和理财产品都已经有了很透彻的了解,这对我之后的实战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

第一个月是给我们打基础的,到了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销售状态了。首先我们要接待到门店里办理各种理财项目的顾客,尽力给他们推销利润比较大的产品和项目,然后达成交易。其次我们也要自己去寻找客户资源,来完成我们每月的业绩要求。这个就很有难度了,而且在这两个月里,我们新来的试用期员工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要求的。

虽然在这我试用期间,我没有完成一笔订单交易,但是我相信在之后的.工作阶段里,我会做的更加好,完成的更加出色。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4自20__年__月24日加入保险公司,回顾这三个月以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这三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

一、日常服务工作

在工作初期,我认真了解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保险经纪行业的业内环境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了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等,同时努力完善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严守组织纪律。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工作的挑战。

1、协助完成20__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贵州公司及贵州乌江发电有限公司的续保收尾工作,在部门领导及同事的悉心指导下了解并熟悉了续保安排的工作。

2、定期对每一个客户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客户风险变化及服务需要,及时跟踪协调解决问题。

3、协助索赔,根据客户提供的出险材料,核查原始承保资料,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在请示部门领导后向客户解释说明;

对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递交保险公司,积极协助客户办理索赔手续。并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定期查询理赔进度。

4、保单维护,对所有保单进行审核,发现其中保险标的的坐落地址有误,及时通知保险公司重新更改地址。

5、做好风险提示工作,由于今年1月份贵州凝冻天气,在收到保险公司的天气预报后及时转发各电厂相关人员,提醒做好防灾防损措施。

保险公司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5在咱们__公司已经工作了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按照公司的规定,我的试用期即将结束,这也意味着我马上就能成为咱们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了,但是我也不能高兴的太早了,毕竟从我目前的表现来看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应该还没有达到领导们的要求,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下去的,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保险工作者,现在就让我来总结一下自己在试用期内的工作情况。

我能来到咱们公司是我的幸运,咱们公司是国企之一,所以有不少的人都想挤入公司里,那时候我来面试的时候是见到了不少的人,其中有看上去已经工作了不少年的人,也有和我一样是还没有毕业或者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也让我感觉到了十分大的压力哈,好在经过面试之后我还是成功地进入到了公司内,在这里我便开始了我第一次的工作。在咱们公司里面的工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一直以为保险公司的员工每天的任务就是去外面跑销售,但是经过公司为我们这些新人准备的入职培训后,我发现保险原来是分为不少种类的,有寿险、车险、医疗险等等,这些业务都被各大保险公司所垄断了,咱们公司主要负责的就是车险,不过这也不要求每一位员工整天去外面跑业务,毕竟现在网络信息很发达了,详细客户都是用电话和微信了,只是偶尔需要去和客户们面对面交谈一下业务。

不过,难一点的业务还轮不到我们这些新人来做,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公司里最基础的业务和工作内容,然后再一点点的去学习更为复杂的业务,想要直接从新人跳到正式员工那是不太现实的,大家都是这样慢慢走过来的,我十分明白公司对我们的用意,所以现在虽然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更深的业务,但是我也没有气馁,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才是重点,即便每天我只是在做一些类似打杂的事情,在这个试用期内,我发现身边有些人因为耐不住这种枯燥感就离职了,这也说明他们的心性还不够强大啊,要是这样的态度也就说明了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就,所以这个试用期还是挺能分辨出哪些人是比较适合保险这个行业的。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2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农业保险 探索 启示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今天,农业保险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事实上,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并试图建立起政府主导型的农业保险体系,为此进行了诸多努力。遗憾的是,囿于时代的限制以及政策施行中的偏差,这次对农业保险之路的探索无疾而终。但是,它给当今中国继续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 政府主导下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办

1949年10月20日,全国统一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①,确定基本任务为:保障生产;促进物资交流;保护国家财产并提高劳动人民福利。②人民保险公司的建立和基本任务的确立,为农业保险的出台奠定了基础。政府认为“农村保险是整个农村金融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和银行各种农村业务,如放款储蓄等配合推动,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帮助农民解决困难”③,确定农业保险的方针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④。农业保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经营。

农业保险业务采取自愿投保,承保对象是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的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有牲畜保险,并试办了农作物保险。

牲畜保险是率先开办的农业保险种类。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依然延续着传统农业的特点,牲畜是农民重要的家庭财产,“一条耕牛,半份家私”。所以“我们不办农业保险则已,欲办农业保险,必须自耕牛保险开始”⑤。牲畜保险自1950年春天开始陆续在北京郊区、山东商河、重庆北碚等地区进行试办。承保对象主要是牛、马、骡、驴、骆驼五种力畜。投保方式有两种:个别投保和集体投保,以集体投保为主。

牲畜险顺利开办以后,党和国家决定在某些适宜地区试办农作物险,以试办经济作物为主,“试办作物种类及试办地点应结合政府农业生产的重点,但每区种类不宜太多,以一、二种为原则。”⑥因为要“配合政府奖励植棉政策”,棉花收获险在较大范围内被重点试办。⑦1951―1952年间,先后在山东、苏北、陕西、山西、四川、江西、河北等省及北京、西安等市共三十六个地点试办了棉花保险,并且还小型地试办了小麦、水稻、甘蔗、烟草、苎麻、葡萄等作物的保险。⑧

政府的干预是新中国农业保险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力。由于历史上农民没有参加农业保险的习惯,他们对农业保险不是没有兴趣,就是误解颇深,另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机构也没有普及所有农村地区,农业保险的推行大都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

群众运动是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重要法宝。他们坚信“农业保险是群众性的工作,只有在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业务才能有稳固的发展”。他们利用各种民间集会,发动群众,并通过夜校、识字班、训练班、小学教员、黑板报,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经常不断地进行宣传。⑨平原分公司在辉县重点试办牲畜保险的时候,为了解决缴纳保费困难问题,他们发动群众运动,决定以互助组为单位,动员没有牲口而有粮食的群众,借给有牲口而缴不起保费的保户。甚至还发动妇女们用做鞋子和砍柴等副业得来的钱解决保险费。⑩

全面依靠地方党政机构是农业保险能够迅速推进的重要因素。整个业务在推行过程中都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进行的。党和政府开办了农村保险业务,得到实处的农民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激,他们发自肺腑地说:“把心给人民操够了”,“共产党、人民政府真好”。{11}

积极动员当地的村干部和劳模也是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重要手段。他们首先打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先对保险有了认识,通过他们在适当的机会,向一般民众进行宣传,同时散发各式各样适合农民水准的宣传品,并利用农民习惯的形式,如图画、幻灯、小调、大鼓等,来灌输保险的常识。{12}

二、政府干预的得失及农业保险的停办

由于有了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政策的保障,农业保险一经开办就表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态势。截止1951年底,全国已有600个地点办理牲畜保险,承保牲畜将近600万头,1952年1月至9月份承保牲畜700万头,在许多乡村中全村牲畜都投了保。不仅给农民减少了灾害损失,而且还帮助农民改善了牲畜的饲养管理,并进行防疫注射。到1952年底,承保了牲畜达1400万头,其中有40万头牲畜在死亡后得到保险补偿。{13}农作物险在两年的试办期间内,以棉花保险为主,共承保了400万亩{14},在试办地区普遍受到欢迎。如1951年在苏北区承保的棉田59万亩,其中有11.2万亩因受灾而得到了补偿,农民感到投保之后,生产有了保障。因而有的农民曾说:“早解放三十年,过去的灾荒年我就不会饿肚子了。” {15}

农业保险名义上为自愿性保险,但是,由于政府干预过多,实际上已经转变为强制保险。政府的过多干预,客观上扩大了农业保险标的的范围,也降低了农业保险的成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失灵”问题日益明显,农业保险很快陷入困境。

第一,业务上盲目冒进,经营中漏洞百出。主要表现为好大喜功,不考虑主客观情况,不算细账,不计后果。比如牲畜保险,因为没有慎重考虑到我国农民毫无保险习惯,国家也缺乏经验和力量,就在1951年提出“普遍重点开办”,紧跟着又提出“全面开展”,结果形成单纯追求任务,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对牲畜不注意验体,不严格掌握评价,不合条件的病牛老牛也保下来。更严重的是许多投保的牲畜只是依靠村干部开个名单,报个数字,畜主可承认可不承认,以致手续混乱,账目不清,欠费大,赔钱多,有的乱赔、错赔,亦有该赔不赔的,造成严重的混乱现象。农作物险也是如此。1951年才决定试办,但是传到下面的就是“大量试办”“尽量扩大试办区”,形成“试办为名,开办为实”,结果也是盲目扩大。

第二,基层干部中的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盲目冒进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基层干部中普遍产生了强迫命令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总公司盲目布置任务,不具体交代政策和做法,使得下面思想不明确,感到任务重,办法少,因而在干部中相当普遍地产生了为完成任务,不惜采取恐吓、欺骗、威逼、乱扣帽子以及登记摊派等各式各样的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的手段,把自愿保险办成了强制保险,把好事办成了坏事。{16}

盲目冒进和强迫命令的结果就是,赔款率之高使保险公司难以支撑。根据1952年的不完全统计,牲畜险的赔款率约为50%,加上防灾补助费和其他各种开支,再加上收不回来的欠费,可能在80%以上。由于工作中的强迫命令,许多农民还认为保险是负担。农作物险也是,由于没有贯彻农作物险试办的方针,工作不深入,两年里赔款不少,却没有总结出经验。{17}

1953年3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第三次全国保险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三年来保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农村中的牲畜保险和农作物保险将来是应该办的,但在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力量还很弱,生产技术还很落后,农民又无保险习惯,因而是没有条件举办的。而我国却过早地于1950年即提出试办牲畜保险,1951年又提出试办农作物保险,结果形成盲目冒进,并未发挥保护耕畜、推进生产的作用,相反的还起了消极作用。保险公司赔了款,农民还认为是负担。最终决定停办农业保险业务。{18}为此还特定制定了《总公司关于农村保险业务结束工作的具体布置的指示》。按照此指示,全国各地开始全面停办农业保险业务,并对已承保的业务进行清理和做好善后工作。

到1953年底,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停办工作。停办时,全国实际有效的保险牲畜为1480万头,其中1953年承保的有300万头,除陆续到期的外,退保牲畜约有500万头,退还农民保险费400多亿元(旧人民币)。{19}

三、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及农业保险的出路

农业保险从试办到停办,仅两年有余。1954年,全国农业合作化步伐加快,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牲畜的产权关系发生变化,许多农民提出参加牲畜保险的要求。11月,第四次全国保险会议决定恢复办理农村保险。农村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发展。但是由于“”,农业保险很快再度陷入了困境,1958年以后,农业保险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结束而终止。但是这次夭折的农业保险事业留给后人诸多思考:在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脆弱、农民知识相对贫乏、农村相当落后,农业保险究竟可否开办,以及该如何开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环境相当脆弱;同时,我国农业产业总体上弱质性非常明显。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亩农作物受灾,2亿多农村人口受到灾害影响,种植业因灾遭受的损失率高达11%。而在灾害面前,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很差,常常是“一年遭灾、三年受贫”,正是这样的现实,带来了发展农业保险的迫切需求。{20}

农业保险直接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目标。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将焦点锁定为“三农”问题。所谓“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农村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滞后,农业欠发达,有人概况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的出路就是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城镇化等。要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必须得到保障。只有农业有了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基本保障,农村问题才能得到相应解决。为此,必须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而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既然农业保险开办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那么中国农业保险为何总是陷入困境,农业保险的出路在何方?农业保险的特质和中国国情决定了必须走政策性农业保险之路――政府必须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进行干预。

农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在农业领域的一种尝试,它既具有保险的一般特质,也具有农业的个性特质,更有中国的特殊国情。作为一种保险,它有一定的条件,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同质的可保风险,保费高低和风险大小直接相关。即:风险大,保费高;风险小,保费低。在中国当前的情况却是,农业风险相当大,急需农业保险给予保障。同时,农民的贫困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农民需要农业保险,却无力支付农业保险高额的保费,如果保费过低,一般商业保险公司必然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承保,这就是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障碍,如果要解决它,只能由政府介入。

那么政府如何进行干预呢?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干预之路为什么没有行通呢?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决定试办农业保险的决定是正确的,走政府干预路线也无可厚非,但是,政府“无所不包”的干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却无法行通。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市场机制,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干预也必须转变方式,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干预。现阶段,政府应在哪些方面对农业保险予以支持呢?

首先是立法支持。农业保险有其特殊性,规范的商业《保险法》已经不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保险,因此应该借鉴某些国家经验,单独为农业保险立法,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业务的协调运作,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保险立法,应该对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农业保险立法应该突出农业保险的强制性或准强制性的特征。这种强制性或准强制性决定了农业保险更适合大数法则规则,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同质标的物的规模,尽可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散风险,以保证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性。

其次是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是一种政策性很强的保险,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减轻农户负担,中央和地方财政可对保险公司经办政策性业务给予经营费用补贴。补贴经营费用旨在降低保险费率。同时,政府应该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于农业防灾,并成立巨灾保证金。政府应该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一定资金建立农业的防灾救灾机制,同时可以从每年的保险费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巨灾保证金,用于应付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

最后是税收支持。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相应的经营机构。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是当务之急。在目前条件下,还可以利用现有商业保险公司机构网点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利用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必须给予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事实上,目前国家除了仅对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业是一个准公共部门,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农业保险既能给予农业以应有的保障,又能弥补仅靠国家救助导致财政压力过重的不足,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当前,我们亟需建立科学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给农业上一道安全保障的锁。

注 释:

①②③⑥⑦⑧⑨{11}{12}{13}{14}{15}{16}{17}{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第147、148、720、720、721、745、722-723、744、737、746、744、744-745、716-717、946-747、747-748页。

④《中央财政部王绍鏊副部长在总公司农业保险汇报会议上的报告》,《人民保险》,1953年第1期。

⑤《华东区公司一年来的工作报道》,《华东保险》,1950年第11期。

{10}《各地农业保险介绍》,《人民保险》,1951年9月。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3

关键词:海外电站;EPC项目;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合同风险;设计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84-04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2

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和资本输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海外,承接大量的海外项目。面对来自国内外对手的强力竞争,在海外项目的竞标谈判时,常常忽略或盲目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导致项目发生重大延期和损失或者项目中止撤离,影响中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环境,诸多影响工程顺利执行和移交的因素,本文通过罗列海外电站EPC项目的关键风险因数和初步的防范措施,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海外风险管控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以便起到借鉴之效。风险管理是伴随投标、谈判、设计、施工、调试、移交等项目各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1 宏观风险

1.1 法律风险

风险描述:特殊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各项规定(设备清关运输、设备监检、施工许可等规定)及其变更对项目产生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合同中需有对法律变更所造成影响的索赔条款,寻求,进行必要的法务咨询。

1.2 政治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战争、动乱、罢工等政治不稳定因数造成的成本和工期影响。

风险防范:(1)保持和大使馆的密切联系,要求当地派遣力量进行现场保卫,减少对施工现场的冲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2)如项目需停工或人员撤离,收集受损支撑材料,以便复工和索赔谈判。

1.3 税费风险

风险描述:国家和当地各种税法或税率波动对项目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详细调研项目所在国的税法,有必要进行税务咨询,合同谈判期间,根据税法力争相关合理税率。

1.4 汇率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规定币种对人民币以及项目所在国收支货币间的汇率变动而导致成本变化。

风险防范:(1)评估项目工期内本币对合同币种和项目所在国货币间升贬值趋势,如汇率风险过大,需力争在合同中添加调价原则和公式;(2)确保施工进度和发货进度,及时收款,以将影响降到最低;(3)如果工期延误,分析业方在关键路径上造成的延误,从而索赔业方延误造成的汇损。

1.5 通胀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突然通胀导致的新增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费用。

风险防范:(1)争取在合同中添加通胀造成的材差等补贴条款;(2)对于当地采购部分,提前调研,做好预算;(3)严重通胀时,当地或政府是否出台了通胀的补偿法规文件,及时申报补偿;(4)分析业方在各条路径上所造成的延误以及延误所导致的通胀损失,索赔业主通胀损失。

1.6 其他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国的腐败程度、民风习俗、盗抢、疫病情况等。

风险防范:(1)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清廉状况,特别涉及工程许可和监管验收的相关部门;(2)规范出入管理和设备堆场的安保工作,协调业主增派安保力量,以控制设备或部件由于盗抢而发生丢失;(3)了解当地居民的环保诉求,尽量减少施工和运行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出现当地居民对现场施工造成阻扰,尽快联系业主和相关部门,达成补偿协议,以免事态扩大。

2 合同风险

2.1 条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签署时未达成一致的条款以及尚未明确的工作范围所隐含的风险。

风险防范:执行阶段及早跟业方进行沟通和澄清,明确工作范围和合同职责,特别是业方的合同职责,例如业方的征地、场地移交、施工水电、调试燃料等。纠正合同里的明显错误,以尽早控制风险。

2.2 罚款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的各类罚款未设定罚款上限,造成巨大风险。

风险防范:(1)合同谈判中力争各罚款项目设定合理的上限以及总风险的上限;(2)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风险控制文件,对各类罚款建立专项文件夹,收集支撑材料,以便结算时应对业方索赔。

2.3 收款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延误付款,造成资金紧张。

风险防范:(1)合同中明确收款的支撑材料、业方审批时间、延期付款处罚等;(2)建立收款记录表,根据合同索赔业方延期支付。

2.4 工期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工期不合理,合同工期严重拖延造成大量罚款。

风险防范:(1)因合同工期延误罚款非常高,合同谈判时需将业方范围的工作纳入主合同节点,例如原水管线、外部输电线路等,以建立后期反索赔工期延误的依据;(2)整体工期确定后,需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而非国内电厂建设周期进行合理分配设计工期、施工工期、调试工期和移交等;(3)项目执行过程中,重视计划工作,建立三个等级的工期计划,工期重要节点延误,需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赶工计划等;(4)建立“Level-2”等级的完工计划,并界定业方在各条路径上的延误,准备支撑材料,以备工期延误反索赔。

2.5 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合同中没有明确的机组移交条件,导致业方拖延接收机组的风险。

风险防范:(1)在合同谈判中,需重点明确和统一机组的最终移交条件,以免业方以各种理由拒收机组;(2)在工程执行过程中,编制机组移交程序文件,罗列合同中的所有移交条件和相关所需的支撑材料,要求各专业和各岗位严格执行,以便尽快移交机组。

3 设计风险

3.1 标准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选用的设计标准不同或标准过高,造成合同成本的大量增加。

风险防范:(1)重视合同中工程选用标准的谈判,力争中国标准;(2)设计前期,设计团体应当地调研,考察当地已有电厂的设计情况;(3)初设审查阶段,对于可能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的参数进行慎重选择,加强与业主团队的沟通交流。

3.2 审查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对图纸审查过慢过细,反复修改升版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合同中尽量缩小和明确规定业方对图纸的审查范围和审查时间;(2)记录因业主超期审查而造成的延误。

3.3 多方设计

风险描述:对于引进机组或设备,设计方非常多,中方和外方设计联系出现问题,导致重大的系统设计或设备选型失误。

风险防范:合同中合理规定设联会次数和必要的设计服务等,组织和利用好设联会,设立专业的联系人,加强中方和外方的沟通,及时消化和论证外方提资。根据国内成熟设计,对外方的设计进行积极的取舍。

3.4 变更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因自身问题和其他需求,提出大量的设计变更,影响工期和成本。

风险防范:要求业方出具确认函,承诺变更所造成的延误和成本。统计好工程执行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合同外工作。

4 运输风险

4.1 清关风险

风险描述:设备清关延误导致设备积压滞缸和延误工期。

风险防范:雇佣有当地清关经验的大型运输公司,及时掌握海关清关流程和文件要求,积极沟通完善手续和材料,以免设备发运延误或缺乏相应的清关资料而造成设备收款困难。

4.2 运输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线路或道路状况等原因导致的物资运输成本上扬或拖期。

风险防范:设计好运输路线(一般设备和大型设备),记录由于路线变更和道路状况等而导致的成本和工期影响,对业主提出合理索赔。

5 建设风险

5.1 许可风险

风险描述:由于获取许可和执照延迟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或者项目延迟。

风险防范:了解各种许可、执照等的获取要求,合同前期明确各类许可和执照的获取责任方,尽量要求业方协助或由业方直接办理。

5.2 气象地质风险

风险描述:项目所在地的干湿季节长短、酷暑严寒、台风地震、极端的地质条件等对工程工期或成本所造成的影响。

风险防范:(1)要求业方提供往年的气象数据和项目现场的地质报告,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根据气象和地质条件,审慎地编制工期计划和人员作休计划,以减少气象和地质对工期造成的影响;(2)对于不可抗力和未知地下施工风险的影响,合同中是否有对工期或成本的补偿条款,如气象和地质风险太大,争取成本补偿条款;(3)如极端天气比较频繁,提高保费,降低保险免赔额度;(4)项目执行过程中,详细地记录天气或地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5.3 人工地材风险

风险描述:当地人工和地材等对项目的成本和工期产生的影响。

风险防范:调研当地劳动力的获取情况、地材价格、品种、加工能力,做好合同管理和对当地分包的施工管理工作等。

5.4 场地移交风险

风险描述:场地未满足施工条件或场地延期移交。

风险防范:(1)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场地的移交条件和移交时间;(2)如业主移交的场地未满足开工条件或因未能及时征地造成场地移交延误或场地变动而使我方工期延误和设计变更等都需有明确的书面材料,以便支撑日后的结算索赔工作。

5.5 施工条件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条件不足、施工用水用电等的短缺,造成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

风险防范:(1)调研当地电网和供水等外部条件是否稳定充足,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求;(2)合同中明确现场施工用水、用电价格和索赔对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损失;(3)详细记录由于施工条件不足而造成的各类工期影响和经济损失。

5.6 施工验收风险

风险描述:现场施工验收被业方索取大量费用或长时间拖延而造成工期延误。

风险防范:(1)制定现场详细的ITP验收计划时(Inspection Test Plan),尽量控制业主的验收项目;(2)尽量依据合同要求办事,不走“偏门捷径”,加强沟通,对因业方拖延验收而造成的进度延误,留取证据,以便后期结算。

5.7 施工质量风险

风险描述:施工质量差,产生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造成移交困难。

风险防控:建立项目部自身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加强对分包商所供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管,明确进场材料的抽检验收程序和现场施工验收要求等,配置工程监理和质量专员,在业方验收和形成书面缺陷项前,积极要求分包商整改。

6 调试风险

6.1 调试试验风险

风险描述:调试试验要求过高,导致机组见证拖延,调试工期拖延。

风险防范:合同中要求的调试试验过于严格,例如“小岛运行”“一键启动”“全厂黑启动”等,合同谈判阶段力争简化,设计阶段和调试初期,系统设备定型后,是否能进行试验,及时向业方澄清说明,以防影响机组进入可靠性试运的时间。

6.2 性能保证风险

风险描述:机组效率、出力、排放、热耗等性能指标与合同中性能保证出现偏差,造成罚款。

风险防范:(1)投标阶段和初设阶段,慎重确定机组的性能保证值;(2)调试和性能试验时,记录所有外部条件可能对性能保证值产生的影响,通过修正和澄清,减少合同罚款金额。

6.3 技术引进风险

风险描述:引进的设计或设备,由于技术过新或工艺要求过高,设备国产后在调试中频繁出现问题。

风险防范:(1)设计阶段,依据国内设备制造水平对外方整体设计中的相关设备进行取舍和替换,以降低设备调试风险;(2)调试中对于暴露的设备问题,及时组织各方论证,尽快采取变更或替换措施。

6.4 调试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缺乏电厂管理体系,调试运行水平太低,频繁导致机组重大运行事故。

风险防范:机组移交调试后,由于业方电厂管理和运行水平可能远低于国内,调试中不能发挥作用,因此需建立完整的生产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地管理和协调施工单位、调试单位、运行单位等,确保调试有序

进行。

7 质保期风险

7.1 机组移交运行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管理和技术水平太低,无法接管机组移交后的运行。

风险防范:除培训业方人员运行检修外,还应积极要求或协助业方建立电厂生产管理体系,有偿进行机组保运工作,指导业方逐步接收机组。

7.2 设备损害风险

风险描述:业方质保期运行造成大量的重大设备损害事故。

风险防范:(1)确立质保程序文件,规范各方对设备缺陷的分析,责任界定和相关的处理流程;(2)对各类设备事故、机组非停、发电损失等要求质保期服务工程师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材料收集,以便最终结算对业主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确保质保金的释放;(3)有偿完善业主的备件体系,确保机组稳定运行。

对于上述的种种风险,需建立整体的风险控制程序文件系统,从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危害程度评估、风险缓解和应急计划等方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全过程的监控。对于每一项风险,建立专项文件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求各相关岗位和专业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流程,收集和提供必要的支撑文件和材料,以便项目最终结算的索赔和反索赔。

8 项目实例

下面结合项目实例,探讨越南QN项目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特殊情况和具体风险,以便更好地体会海外大型项目风险管控的重要意义。

8.1 财务风险

项目执行工期内,恰逢美元QE周期、人民币单边升值、美元合同遭遇了严重的汇率损失,一期工程在合同工期内的自然汇损高达几千万美元,由于总价合同,且合同内没有调价公式和汇损补偿条款,我方的汇损索赔一直不被业方和电力部EVN认可。对此,我方仅能从分析完工工期延误着手,界定业方在各路径上的延误,从而提出由于业方延误造成的部分汇损的索赔。

8.2 通胀损失

2008~2009年,越南的通货膨胀导致地材大幅涨价,本地分包商大量离场,项目通胀损失近千万美元。由于没有材差补偿条款,我方仅能根据工贸部的通胀补偿规定进行申请,但由于在法规时期没有及时向业主和主管部门申报,且二期复工谈判中的通胀损失已经被工贸部否决,因此仅能索赔业方在BOP路径上延误造成的小部分通胀损失。

8.3 合同风险

合同工期为40个月,工期每延误一天,罚款13.5万美元。由于前期业方在循环水路径、厂外灰管线路径、升压站路径、原水管线路径等各辅助系统路径上的延误,加上调试中我方的调试工期延误及随后的机组PAC移交延误,整体工期延误近2年。结算中通过采用关键路径分析,对业主进行工期反索赔,业方最终承担了施工期间的全部延误,部分调试延误和部分PAC移交延误,我方仅负责5个月延误,避免了10%的工期延误上限罚款。合同工期中从首次并网至PAC移交的时间仅3个月,实际完成耗时近一年半,除了调试的延期,由于合同中的移交条件非常多,业方还有移交资料的分类要求(所有施工验收、材料验收、调试、监检等资料全部需按照其审批的移交资料总表――turnover matrix按系统和区域进行组卷移交,机组PAC移交谈判耗时太长,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强备的合同清单要求不清,还存在明显错误,但未及时跟业方进行澄清,设备招标时也没要求供货商进行细分,导致强备移交特别困难,种种因素都影响了机组移交。对于合同罚款,我方建立了专项文件夹,收集和分析了应对商务缺陷谈判、机组非停、排放、发电损失等罚款的支撑材料,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合同的罚款项目。

8.4 设计风险

在标准方面,为说服业方认可中方标准,工程相关的英文标准全部提交越南科学院审批。设计参数选择方面,对比日俄在越所建项目的钢结构和其他土建上层结构,我方的设计保险系数明显过大,无疑大量增加了工程成本。设备选型方面,业方要求采用阿尔斯通的W型火焰锅炉来燃用本地无烟煤,锅炉岛及其辅助系统全部均参照阿尔斯通的整体设计,尽管召开了多次设计联络会,但仍然出现了引风机选型过大,造成喘振和锅炉负压不稳,被迫增加平衡烟道;双联给粉机工艺不合格出现煤粉自流,给粉机电机选型过小,给粉机卡涩。100t/h出力的钢球磨煤机衬板频繁出现断裂和磨损,造成制粉系统不稳等,各类技术设备问题导致了调试工期的大幅延误。图纸审批方面,所有的详细施工图均报业方咨询公司审批,图纸的反复升版,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且业方的审查也不免除我方的合同责任。二期工程加强了和业方的沟通,且合同中也明确了业方的审图范围为初设的系统图纸,详设阶段的图纸仅移交业方参考,仅升版业方指出的明显或跟合同的不符项。

8.5 建设风险

业方征地延误导致循环水、灰管线等路线变更;循环泵和管线、厂外灰管线等BOP部分的场地移交未符合开工条件,导致我方增加了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和工期延误;现场地下存在大量巨石,延缓了打桩进度;施工用电也不能有效保障,导致大量使用柴发;原水管线迟迟不能完工,业方用卡车输送施工用水,导致现场施工用水极度紧缺;ITP验收计划过细且业方见证过多,被频繁高额的索要费用,影响施工进度。这些由于业主失职和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我方都一一进行了索赔,挽回近千万美元损失。但由于现场管理不完善,存在过度分包现象,辅助设施施工质量较差,材料质量不合格,现场仓储用地有限加上仓储不规范,导致了较多的补缺,产生了大量的缺陷项和不符合项,集中消缺后,仍剩很多缺陷需移交后期商务谈判解决。

8.6 调试风险

由于缺少像国内一样的电厂运维管理体系和国内电厂业主在调试期间的强力支持,海外项目的调试风险比较大。该项目调试遭遇了巨大风险,造成调试成本失控和调试工期大幅延误。首先,合同调试见证试验要求比较严格,4个等级的甩负荷试验、小岛运行、一键启动等,如果合同内规定的调试实验不完成,业主方不会允许电厂进入RTR可靠性试运和随后的性能试验;其次,业方人员大部分均为毕业学员,无法分担操作任务;最后,前期缺乏有效管理,没建立调试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调试大纲和调试计划,不明确合同的具体调试见证要求,不能有效地组织施工单位,调试单位和运行单位的各自工作,调试期间发生了多次重大设备事故,加上上述在调试期间暴露的设计风险,相比合同2个月的调试时间,调试工期整体延误了8个月,合同调试费用也出现了超支。

8.7 质保期的运行风险

电厂移交给业方后,由于大部分都是新学员,而且是非电厂专业类的学员,经短暂合同培训后,匆忙上岗,常常造成机组非停和设备损害事故。加上日常维护检修不到位,造成磨煤机大瓦因油质问题烧损,炉水循环泵因水质问题致电机烧损等重大设备事故,日常运行中,现场的跑冒滴漏基本无人清理,运行环境很差,缺乏有效的运行奖罚和追责制度。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工程就容易出现重大亏损和严重延期,机组运行不稳定,发电任务完不成,电厂运行维护难以保证,都给最终的FAC移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结算期间,大量的争议事项都需要各方逐一商讨解决,从合同工期延误谈判、通胀、汇损、延期支付、大量的合同外工作、原产地差异、材料设计偏差、备件移交谈判、未能处理的缺陷商务谈判、质保期机组非停罚款、发电损失罚款、设备损害索赔、工期延期保费谈判等。

9 结语

对于风险的有效防控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向海外的关键原因之一。在合同谈判时,正确识别和规避风险,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全程跟踪和管理风险,在项目移交结算中最终减少和消除风险。风险的学费异常昂贵,“吃一堑,长一智”,认真地总结风险防控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风险的预判和防控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加己方的胜算。

参考文献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4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⒈“两权”试点工作基础条件完备。各试点县(市、区)涉及“两权”确权、登记、颁证、流转、价值评估、交易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登记率达到100%,农民住房及所占宅基地确权颁证登记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面挂牌运作,所辖95%以上的乡镇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站。

⒉“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健全。各试点县(市、区)政府承诺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足额到位,利息补贴、利用政府性担保公司、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担保和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配套措施积极跟进、保障有力,增信作用明显。

⒊“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序发展。各试点县(市、区)“两权”抵押贷款有序推进,贷款年增长率不低于一般涉农贷款年增长率,贷款不良率不高于一般涉农贷款不良率。

(二)基本原则。

⒈依法有序。坚持于法有据,遵守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发〔2015〕45号文件要求,先限定在批准范围内开展,待试点积累经验后再稳步推广。

⒉自主自愿。尊重农民意愿,自主申请,自愿抵押,抵押仅限于流转期内的收益。金融机构在财务可持续基础上,自主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

⒊稳妥推进。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前提下,妥善处理好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关系,慎重稳妥推进“两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工作。

⒋风险可控。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完善确权登记颁证、流转平台搭建、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机制等配套政策,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平稳实施。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完善基础。主要完成工作机制及工作专班的组建、试点方案和基础性制度的制定、“两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2016年3月底前,各试点县(市、区)要完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报省试点工作小组备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信贷管理办法与操作流程的制定,并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各试点县(市、区)要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落实工作资金,力争2016年底完成“两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6月末,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对第一阶段工作组织检查验收。

(二)全面实施。主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和相关保险产品的发展、“两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建设和激励措施落实等工作。2016年底前,各试点县(市、区)要完成“两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风险缓释补偿机制,所需配套资金归集到位,同时落实财税、金融监管等激励措施。试点期间,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要对各地试点工作不定期地开展巡回指导和督查,并召开1-2次推进会,部署下一步推进措施。

(三)总结验收。主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场评估验收、总结汇报等工作。2017年1月上旬,各试点县(市、区)要对试点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上级人民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对各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情况开展现场评估验收和全面总结,并于2017年1月底前报国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小组。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两权”基础制度,加快推进“两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确权登记颁证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搭建农村“两权”登记管理服务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相关权属的确认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登记、颁证。要建立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农村“两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管理服务平台,并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省统一的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和登记管理业务系统。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流转交易管理制度,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两权”流转交易的条件、流程等,制订统一规范的流转交易格式合同文本,指导流转交易合同签订,规范流转交易行为。按照《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县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为农村“两权”流转交易提供综合。三是健全农村“两权”价值交易评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价值交易配套评估体系。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工作指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专业性强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构,规范化开展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流转交易信息管理制度,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重点引导乡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站,及时收集、村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并与县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对接。(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法制办,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规范与创新并重,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一是制订“两权”抵押贷款相关信贷管理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贷款对象、贷款用途、产品设计、抵押价值评估、抵押物处置等业务要点。二是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模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简化贷款管理流程,优化信贷服务模式,适当提高“两权”抵押贷款风险容忍度,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加大“两权”抵押贷款营销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两权”抵押贷款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政府部门以及保险、担保等机构的协作,落实“两权”抵押融资功能,切实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四是强化风险管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贷前审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严格授信准入审查,监督“两权”抵押贷款用途,确保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与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及时处置风险资产。(责任单位:人行武汉分行、银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等)

(三)构建“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一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各试点县(市、区)要统筹安排财政性资金,建立“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与“两权”抵押贷款需求和业务发展水平相匹配。承担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等其他改革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要发挥改革叠加优势,统筹使用相关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壮大基金规模,增强风险补偿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保险保障机制。各保险机构要大力发展涉农保险特别是“两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保监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建设,鼓励经办公司创新开发“两权”抵押贷款的保险产品。三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担保增信机制。各试点县(市、区)要大力发展政府出资、以涉农担保业务为主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通过银担合作方式发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四是建立“两权”抵押贷款专项政策支持激励机制。人民银行要建立“两权”抵押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对“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在支农再贷款规模分配上给予倾斜。银监部门要研究差异化监管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等方面的计算规则和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税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执行对“两权”抵押贷款损失准备金给予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在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部分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林业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银监局、保监局,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县(市、区)要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县(市、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小组要积极争取当地农业农村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试点情况,及时解决试点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试点县(市、区)政府对试点工作负主体责任。人民银行分支行作为牵头单位,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试点,保证试点平稳运行。试点县(市、区)政府要保障农民住房所有权测量和权属调查经费;农业、国土、住建、林业等部门要在“两权”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流转交易和抵押物处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财政、税务、发改、人民银行、银监和保监等部门要在财税、风险分担、监管、保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5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朝着更加公平可持续方向迈进。然而,试点省份的改革鲜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财政可持续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分类改革为基础,财政减负问题难以解决。根据《试点方案》,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象仅仅针对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而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参公执行”,经营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就是说,此次试点改革,财政不用支付那些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但行政类以及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所产生的养老金财政负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部分群体依然享有不缴费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的特权。不仅如此,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参公执行”后将获得高于原有标准的退休金,这无疑又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公务员退休人员每年养老金支出大约700亿元,均由财政全额拨款,加上机关公务员养老金调整任意性强、增长幅度大等因素,他们的养老金负担对财政可持续能力带来了更大困难。

第二,“统账结合”改革模式,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为代价换取财政压力的减轻。此次《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个人缴费及待遇计发办法均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此举意在促进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部分财政负担,但将导致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下降,在没有改革公务员养老制度情形下进行这样的试点改革,其公平性广遭质疑。实际上,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已经“由1997年的76%下降到2009年的47%”。经过测算,如果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总和替代率一般只有改革前的一半左右,如果没有职业年金作为补充,这样的改革只会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这种以降低养老金待遇水平为代价缓解财政支付压力的《试点方案》必然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第三,缴费基数不清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不统一,未能有效降低财政负担。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则按照缴费工资的8%建立个人账户。但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组成,而《试点方案》并没有明确缴费基数是按照基本工资、工资总额还是城镇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或者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等执行,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自行设定。如果都按照基本工资为缴费基数势必拉低个人养老金待遇水平,反过来,如果以全额工资为缴费基数甚至按照全额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又会徒增财政支付压力。上述情况表明,以减轻财政负担、增进制度公平为导向的《试点方案》并不能实现这些政策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试点方案》加以完善,形成一套既能保障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权益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更加合理可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首先,公平理应是《试点方案》的灵魂,也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价值前提与政策目标。这样的公平要求《试点方案》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它体现为义务公平,要将改革对象扩大至所有事业单位人员,又要逐步扩展到公务员,要求所有人员进行缴费,只有让所有人员都履行缴费义务,才能够避免养老保险体系是否缴费问题上的碎片化,在增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义务观念的同时减轻财政支出总额;另一方面,它体现为权力公平,通过设置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保证这类人员的养老金权益基本上不受损害。同时,它体现为群体间公平,通过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延迟退休年龄等保证事业、机关及企业等三类职工之间的退休养老金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养老金待遇关系结构。其次,财政可持续是《试点方案》的改革核心与真正动因。财政不可持续,再公平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合理的《试点方案》应当在保证公平性基础上积极开源节流,减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负担,使财政支出总量以及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试点方案》应该采用“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职业年金使这类人员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准。该制度框架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设计原理一致,便于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其中,基本养老金由事业单位以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按其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基数为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单位再按照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职业年金,员工个人无须缴纳职业年金。另外,在规定所有事业单位人员都缴费的同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待遇,已经退休的“老人”不需要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尚未退休的所有“中人”都需要缴费,他们退休时个人及单位缴费部分不退还,但这类人员仍然按照原来的退休办法计发退休金;设定改革期限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按照当地各类职工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均值为基数,缴费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计发办法按照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总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职业年金也参照个人账户办法进行。为了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鼓励这类人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至65周岁,以便也能够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6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1.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

2.1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如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年度档案资料,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等,以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日常对被审单位基础资料的收集。

2.2对报表进行分析测试、评估固有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根据报表各项目之间客观合理的内在联系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分析各项目的的比率、趋势来调查导常变动和差异。利用初步调查及永久性档案提供的资料和自身经验,评估固有风险。将通过分析性测试出现异常变动和差异的报表项目,或固有风险评估较高的报表项目列入审计范围,作为审计重点,并编入审计计划。

2.3对审计范围内的会计报表项目分别进行控制风险评估。首先,调查了解有关项目的内部控制结构,分析控制环境,相应的控制程序及会计制度,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估控制风险。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进行测试,或按成本效益原则不拟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应将控制风险证估为高水平。

2.4确定检查风险及重要性水平,并据以编制审计方案。

2.4.1根据以上步骤评估得出的量化的审计风险及审计范围内各项目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可以计算出审计范围内报表项目的检查风险。

2.4.2确定审计范围内报表项目余额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实务中,对会计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的量化可参考下列指标:①税前净利润的5%———10%;②总资产的0.5%———1%;③所有者权益的1%;④总收入的0.5%———1%。

2.4.3根据已确定的检查风险,确定所需审计数量,编制审计方案。检查风险与证据量成反比,所确定的检查风险越低,限制审计风险以达到期望水平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反之,检查风险越高,所需审计证据就越少。

2.5实质性审查。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通过风险评估,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测试,将查检风险控制在根据已确定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有控制风险计算出的水平上,以确保审计风险固定在预期水平上。

2.6根据实质性审查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将实质性审查检查出的有错报漏报项目错漏金额同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比较,若前者比后者大,则应确认为项目有重要错报、漏报。但同时应注意错漏的性质,若为故意舞弊,涉及合同义务的履行或影响收益变动趋势的,尽管其错漏金额可能未达到重要性水平,也应将其视为重要的错报漏报,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财务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会计报表审计是企业财务审计的起点和归宿。财务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所展示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要求,在财务审计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程序,对被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

1.制订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应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为制订审计计划和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提供依据。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1)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包括所在行业及经济趋势等;(2)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若被审计单位财务处于困境,如无法清偿到期债务、面临诉讼失败赔款、资金周转不灵等,应评定较低的审计风险;(3)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4)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履历、处事风格及其变动情况;(5)有关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会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则固有风险较低,反之则高。编制分析性测试表评估固有风险确定审计范围:(1)分析财务资料各项之间的关系和分析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联系。(2)经济业务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凡涉及现金、存货等实物资产的经济业务的固有风险比不涉及的大;经济业务复杂程度高的固有风险大。(3)相关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在正常会计处理中易发生错漏的项目固有风险大。(4)项目余额的大小及其变动。余额大或其变化异常的项目固有风险大。(5)确定该项目金额时是否通过评价和判断。通过估价和判断得到的数据,如折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材料发出成本等,比通过准确计算得到的确切数据的固有风险大。(6)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和报表项目固有风险大。将财务报表分成: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和货币资金,分别编制内部控制测试表和风险、控制测试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对通过上述分析测试确定审计范围的财务报表项目余额按总收入的0.1%进行重要性水平分配,确定检查风险,编制出审计方案。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7

关键词:间歇;短路;故障重现;试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V472.45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5-2550(2012)04-0091-02

Test Method of Simulating Intermittent Short- cricuit of Wiring Harness

ZHUANG Yi-zhong,YANG Zhuo,SONG Hong-gui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Technical Center of DFL,Wuhan 43005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inds out the root cause of the failure by analysis and simulating the real behaviour, and provides referrence gist for upgrading security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and to lower the aftermarcket counterclaim and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Key words:intermittent;short cricuit;fault again;test method

2010年国内重卡累计销售101.74万辆,同比增长59.93%,其中半挂牵引车累计销售35.46万辆,同比增长67.98%,半挂牵引车逐渐成为重卡市场的主流车型。半挂牵引车领域的可靠性、舒适性、智能化也逐渐成为市场差异化竞争的亮点。通过售后市场反馈统计,某系列车型的闪光单元偶尔出现烧蚀现象,影响到整车及产品零部件的信誉。

1 失效状态

现场调查,闪光单元管脚之间及内部电路没有短路情况,主车原装线束无短接、露线头情况。用户改装挂车线束有绝缘层破损、露铜现象。闪光单元负载对应的20 A保险之前也更换过,推断前期车辆保险损坏过。后组合灯、侧转向灯均采用LED灯负载。

现场分析,由于短时间内负载大电流流过闪光单元的负载电流取样电阻康铜丝处,过热引起线束烧损,闪光单元为烧损冒烟源头。

现场调查,闪光单元对应的20 A保险烧蚀故障之前曾更换过,推断前期此回路曾出现过短路或过载现象;闪光单元外部管脚之间没有短路现象,主车原装线束无短接、露线头现象;用户改装挂车线束有绝缘层破损及露铜现象,露铜处与车架地未直接接触,但有触碰可能;后组合灯、侧转向灯采用LED灯,负载正常、完好。

现场分析结论,挂车线束绝缘层破损处与车架地搭铁时,闪光单元输出短路,由于闪光单元内部电流取样电阻康铜丝的限流作用,使起短路保护作用的20 A保险未能及时熔断,持续的大电流导致康铜丝、线束过热引起烧损。

2 问题分析

闪光单元外部管脚正常,主车原装线束、灯具正常,可排除由于闪光单元接插件、主车负载故障而导致闪光单元烧毁。

用户加装灯没有超过额定负载且状态正常,可排除灯具原因。

现场分析认为客户改装挂车线束出现搭铁造成短路,从而导致闪光单元烧毁,这一判断是基于闪光单元内部取样电阻的作用导致20 A保险不能及时熔断的前提。如果20 A保险及时熔断,那么闪光单元没有烧毁持续的电源供给却烧毁的原因仍需进一步分析。针对上述故障,采用实际电路进行试验及分析。

3 试验与数据分析

3.1 模拟试验

搭建整套闪光单元仿真工作环境。

1)样品为3735015-C0100闪光单元总成;

2) 转向灯负载,主车:3×21 W,挂车3×21 W;

3) 2个12、V165 Ah蓄电池供电;

4) 20 A保险;

5) 电磁式电源总开关。

通过多次试验得到:在未接20 A保险,负载短路情况下,闪光单元总成里的康铜丝将发热、发红、起火;但在接入20 A保险后,负载出现短路时,保险立即熔断,不会出现长时间的短路。

以上试验证实了在负载线束持续搭铁、短路时,保护闪光单元的20 A保险可以及时熔断,不会导致闪光单元烧损。

假设磨损露铜处是虚搭情况,由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使虚搭处的短路时通时断,从而造成保险没断、而康铜丝又发热起火。针对以上假设进行试验分析。

3.2 模拟车辆车架震动状态下线束与车架发生短路

测试原理图见图1。

模拟车辆车架震动状态下线束与车架发生短路。供电电源使用蓄电池供电(28 V),直流稳压电源1个,电磁式电源总开关1个, 固态继电器1个,大功率触点继电器1个,负载灯泡3个,FLUKE热像仪。通过信号发生器发出PWM波信号,采用固态继电器增加驱动能力,控制大功率继电器(机械触点式)通断频率,由于信号发生器输出PWM波幅值为5 V,且驱动电流仅为mA级,无法驱动机械式继电器触点吸合,所以在信号发生器与机械继电器之间安装电子式固态继电器。通过信号发生器控制大功率继电器(机械触点式)通断频率,实现闪光单元挂车转向灯输出线与车架周期性短路,调节PWM波信号的频率及占空比,模拟车辆行驶过程中不断振动引起的短路周期。

通过多次试验得到:PWM波在频率10 Hz、占空比为20%~40%之间时,20 A保险不会熔断,闪光单元可持续供电,但此时的康铜丝会发热、发红以至起火。

4 结论

闪光单元烧蚀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不平路面引起的车身随机振动及发动机引起的正弦振动,致使客户私接线束某处磨损露铜,与车架出现周期性间歇短路现象。此种短路现象在某些条件下,不能使相应的保险熔断,保险失去短路保护作用,从而导致闪光单元内康铜丝过热、点燃外壳、引起明火,造成闪光单元及线束烧毁。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8

与中央部委工作安排不谋而合,地方对此热情也渐次高涨。在福建省厦门市两会上,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关于厦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与保监会工作重点遥相呼应,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允许投保人在个人所得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个人的当期税务负担,并鼓励个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以提高将来的养老质量,在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施经年。

厦门并非中国率先“吃螃蟹”的地方。早在五年前,上海就对减税养老项目试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着手对产品、运作模式等展开初步探讨。在2009年国务院批复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中,“适时推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被明确列入工作计划表。2011年11月,“积极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业务试点”再次被写入《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特别强调其将成为推进上海保险业发展的两大引擎之一。

这个被公众简称为“减税养老”的规划,其蓝本是在美国实施多年的“401K计划”。该计划规定,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为雇主和雇员的养老金存款提供税收优惠,规定个人缴费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在此之前,美国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多由企业缴费,可以享受税优,如由个人缴费则需纳税。

近段时间,关于推行中国版“401K计划”的呼声越来越高。该计划被视做既有利于多层次养老体系的完善,又有益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保监会寿险部副主任龚贻生认为,合理的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潜在的养老需求,发挥现实的购买力,是合理撬动养老金发展最有效的杠杆之一。

地方试点饥渴

减税养老计划被一些地方提出,与人口老龄化大趋势有关,更因其中隐含的金融创新和拉动内需效应,是养老体系市场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1年,北京市金融局会同北京市发改委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将积极争取保险资金运用创新试点在京先行先试,“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政策”。

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底,北京市60周岁的老年人口总数即已突破254万人,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15%,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50万人,2050年将上升到650万,老龄化社会趋势不断加速。

厦门虽然不是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城市,但趋势亦已明显。该市的相关估算表明,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十二五”期末预计将达到28万左右,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5%,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占全市老年人的19%左右,社会养老的压力的确在不断增加。

这需要完善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同时要运用市场化手段。福建省保险学会理事、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许莉是《关于厦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建设的建议》的提案主笔人,她认为:“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越来越重要。”

2010年保监会与厦门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将厦门确定为中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提出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使厦门成为两岸保险业服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既然保监会很想找一些地方试点,厦门应该争取这样的试点机会,通过打‘两岸牌’来争取试点资格。”许莉还建议,在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可充分借鉴台湾地区较成熟的经验。《福建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也提出将在厦门率先试验一些重大改革试点和措施,其中就包括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

作为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单位,保监会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关注已久。去年11月颁布的《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继续推进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保险试点。保监会寿险部副主任龚贻生亦在此后的一次公开论坛上表示,目前已具备开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条件,希望包括保监会在内的有关部门尽快推进相关试点工作。

各地对开展试点早已是热情高涨。除上海和厦门外,深圳、天津等城市也陆续提出了试点诉求。在深圳市和保监会签署的有关合作文件中亦提到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的内容。

据悉,除了深圳一市外,广东省政府也有意在全省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试点请求。

对于各地何以如此积极地申请试点,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处长杨健海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养老毕竟不是职工个人的事情,而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承担的责任。减税养老会减轻老百姓对目前这种“靠公共养老金支撑养老”的单一依附,相应地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毕竟政府的公共养老金责任过于沉重,也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杨健海说。

拿捏“最高缴费”

有别于上海试点方案中“职工通过所在单位统一安排购买”的“个险团做”模式,许莉建议厦门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采用个人购买的方式实施,“目的是为了让未在职的城乡居民和没有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也能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福利”。

业内人士指出,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实施方案顺利实施的关键是确定可享受延税优惠的最高个人缴费额。若额度过低,无法调动职工购买养老产品的积极性,若额度过高,又会影响地方当期财政收入。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财政能够承受多高的缴费率以及个人养老储蓄达到理想的养老金替代率需要多高的缴费率。许莉认为,目前台湾地区个人年金保险保险费的扣除额为每人每年2.4万元。如参照这一水平,厦门个人享有延税优惠的最高缴费金额可限定为每人每年6000元左右。

已设计完成的上海版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中,对可享受延税优惠的最高个人缴费额的规定是“每人每月缴纳的保费中的600元可延后缴纳个税”。

由于个税递延目前缺乏法律依据,加之减税对当期财政收入的影响,地方如何拿捏“最高个人缴费额”合理度显得尤为重要,天津早些年首次试点“无疾而终”即为例证。

据悉,借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保监会曾一度在滨海新区实质性启动税收递延改革,批准保险公司推出首款试点产品,并规定个人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在个人工资薪金收入30%以内的部分,可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企业为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在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8%以内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后来国税总局认为30%的扣除额度太大,涉及个人税收优惠这块的试点工作被叫停。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向《财经》记者表示,一步到位界定合理的最高个人缴费额“太难了”,无论是厦门提案还是上海试点方案中的额度,是否符合实际目前都很难测算。

“起码1000元-2000元/月的缴纳标准对老百姓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如果提高到2000元起缴,就会使当地税源减少很多,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先试试看。”郝演苏认为,在地方政府与税务部门的博弈之下,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需要通过前期市场的反应来确定。

助推企业年金

受困于税优政策不明朗的,不仅仅是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对《财经》记者表示,缺乏税收激励机制已成为制约当前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据了解,绝大多数实行企业年金的国家采取在企业年金的缴费、投资收益两个环节免缴税款,仅在领取时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模式。这种递延纳税,使职工以较低的成本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极大地鼓励了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401K计划”就是上述模式。

2009年12月由国税总局颁布的《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对个人缴费前端征税。“这意味着,以往‘模糊前端征税’开始走向真正的‘纯粹前端征税’,这显然不利于企业年金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从职工角度来看,企业年金缴费视同领工资要交纳个人所得税,不能推迟纳税,大大降低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企业年金缴费可以进入企业成本费用在税前列支,与发工资税前扣除额的比例相当。“对于企业而言,是发工资还是交企业年金,税收的抵扣是一样的,企业也就无所谓了。”朱青说。

人社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为3.71万家,仅占全国1191.16万户企业的0.31%;参保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仅为同期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的6.88%。

缺乏法律支撑和财税部门正式首肯的企业年金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国税总局一位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直言,启动实际操作将面临许多技术障碍,贸然推行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有评论指出,上海保监局之所以通过媒体提前披露试点消息,试图通过舆论对相关部委“施加影响”,争取舆论支持。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财经》记者分析说,递延缴纳个税,财政管理环节有顾虑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不管怎么递延都要减少当期财政收入,“但是实话实说,经过前面一轮改革之后,个税对整个财政收入盘子贡献更小了,中国工薪阶层需缴纳的个税份额从原来的28%收缩至不到7%,在这方面有空间”。因此贾康认为,如果真的需要以税收的优惠,包括减税来培育像企业年金制度这类的新型养老保险的话,“这个概念没有问题”。

此外,企业年金还受到金融机构重市场轻研发,致使产品设计雷同,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的质疑。根据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提供的数据表明,企业年金每年增量都在400亿元左右,但基金管理质量和投资效益面临的公众压力很大。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9

作者亲身经历了津滨轻轨东海路至中山门段新线开通,全面参与了延伸项目中山门至十一经路段、十一经路至天津站段的运营筹备工作的全过程。本文以津滨轻轨西延伸开通项目为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了项目管理在延伸项目信号系统调试工作中的应用。

津滨轻轨延伸项目简介

津滨轻轨东海路至中山门地上线路于2004年开通运营,延伸项目中山门至天津站站为天津市地铁9号线,一期中山门至十一经路三个站2011年5月1日开通,二期十一经路至天津站两个站于2012年10月15日开通。中山门站为双线侧式站台,站前与站后设单渡线;十一经路为双线岛式站台,站后设计有存车线,担任临时折返线。

两次延伸,每次信号系统均实现完整的ATC功能(包括ATP、ATS、ATO功能),调试时间分别为3个月和2个月。期间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严格控制工作质量和工期,至开通试运营,既有线运营与延伸线工程调试均没有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项目安全、顺利推进,与各有关人员发扬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分不开,也与项目管理有效应用与实施分不开。

另外,公司设建发总部负责延伸项目的建设工作,设运营总部负责既有线与延伸线的运营工作。

项目定义与决策工作

既有线延长项目,需要在既有线信号系统基础上,将既有线和延长项目整合成一个整体信号系统,信号调试需要占用既有线与延伸线的全部线路,占用运营车辆、人员,占用既有设备检修维护时间,同时,每次调试,特别是控制中心软件升级、接口车站软件升级,列车车载软件升级,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影响既有线运营安全和秩序。

在信号开始调试前2--3个月由安全技术部门调研有关工程总体情况并与建设管理机构协商,提出项目的提案。经运营部门决策机构研究,决定成立专项配合项目组,参与工程建设专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有关工作,明确保障既有线安全运营、保障信号调试总体工程进度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项目计划和设计阶段

项目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运营管理采用职能式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日常性的运营事务中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但是面对延伸线开通这种一次性事务较多、创新性工作较多的项目型工作,就显得效率低下、程序繁琐了,为此,需在确保既有线运营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抽调相关部门骨干人员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以“强矩阵型组织”开展工作:

为了保证调试工期,在运营结束后,每周需要安排4--5的时间进行列车调试,这样就占用了大部分本来应该进行既有设备检修维护的时间。为了保证既有运营线路各系统设备的可靠运行,日常设备维护、检修丝毫不能降质量。另外,为便于调试,全线信号操作权一般会交付工程人员,但既有线区段轨旁活动的管理及供电管理仍由运营负责,需要与工程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安全。

为此成立协调工作组: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主要包括:调试进度、调试计划、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协调解决车辆配合、行车组织配合、专业配合等问题;成立施工计划管理组:每周召开例会,一方面调动可利用的一切人员增加上线作业人数和施工机具,压缩时间;一方面合理编排施工计划,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尽量使各项施工、维检修同步展开。

同时,每次调试,特别是控制中心软件升级、接口车站软件升级,列车车载软件升级,运营人员的操作办法都应及时调整,对可能遗留的问题,提前准备降级操作办法和应急处置预案。

为此成立规章及应急预案组:参加协调会议,根据调试进度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对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提前编制应急处置预案,提前组织开展培训和训练,提前组织落实宣传服务等各项准备工作。

项目计划书

在项目提案书的基础上,编订一个各部门共同遵循的《项目计划书》,有效地进行项目的总体策划,确定实际可行的工作目标,集成和分解专业计划,有效地推动、协调各部门工作:

内容包括,项目计划任务和工作目标,里程碑计划,项目组织及工作开展机制,各专业计划范围及时间、内容、质量要求,各工作间的衔接与配合,以及计划甘特图。

专业计划包括:

为确保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质量控制和工作成效,提出明确的工作质量要求:

以确保既有线安全运营、促进信号调试工程进度为总体目标,倡导和引导全体人员注重工作绩效。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成员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实打实,硬碰硬,高度注重各分项工作的效率和最终成效,并将此要求纳入各级人员的绩效考评和绩效管理。

对于重要、紧急事项,要特事特办。通过各种快捷沟通方式沟通、请示,不等不靠,立即实施,追求成效,对于紧要事项项目组成员可以直接向项目办公室主任汇报沟通。

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项目组主要负责人要深入一线,主动沟通,掌握动态,深度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立即研究办法和措施、快速见到成效。

实施科学管理。按项目总体要求及工作职责,策划各组工作,各组应按照项目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定期组织检讨,纠正项目偏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提出和项目进度简报;

落实会议管理各项措施,执行OA文件24小时办结制度;

落实质量监控和追踪制度,强化主动工作意识,倡导头脑风暴法工作方法,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注重数据材料、影像资料的积累,通过开展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工作品质。

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流程

项目管理办公室成立之后,可以更好、更快捷的协调运营各部门开展专业工作及质量控制工作,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项目办公室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沟通管理

项目组成员除参加信号调试协调、施工协调、规章及预案研讨等专业会议外,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专项例会制度:

会议周期为每周一次,视情况可临时增加例会次数。会议时间为每周一上午9:00,主持人为项目办公室主任,固定与会人员包括项目办公室主任、各项目组组长、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根据会议需要可临时增加与会人员,会议议程包括:

项目办公室汇报项目整体工作进展;

各项目组汇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未完成项目原因及变更方案;

项目办公室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及质量要求;

研讨各组需要协调确定的工作事宜;

会议组织要求:

会前各项目组进行充分准备;

会议长度不宜超过1.5小时;

会后4小时内形成会议纪要并下发。

项目风险管理

信号调试需要占用既有线与延伸线的全部线路,为了保证调试需要的工期,在运营结束后,每周需要安排一定(本工程高峰期时每周5天)的时间进行列车调试,这样就占用了大部分本来应该进行既有设备检修维护的时间。存在系统设备失修影响既有线运营的风险。

因为正线运营涉及到线桥、隧道、信号、通讯、车辆等众多系统设备,各系统间存在千丝万缕的接口,我们采用“系统分解法”提前预想、分析、识别项目风险。将复杂的项目分解成一系列简单和容易认识的子系统或系统元素,从而识别项目各子系统、系统元素和整个项目中的风险。

每次调试,特别是控制中心软件升级、接口车站软件升级,列车车载软件升级,都有可能遗留问题,需要与工程专业人员提前预想,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日常做好应急准备。

为便于调试,信号操作权一般会交付工程人员。但列车调试区段轨旁活动的管理及供电管理仍由运营负责,一旦沟通联络不及时、不到位,存在列车运行安全风险。

为此,我们使用了“情景分析法”识别项目风险。对信号调试过程中各作业状态及对比日常变化进行详细描述与分析,识别出项目风险及项目风险因素。

根据不同的风险,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对于由于信号调试有可能造成运营系统设备失修造成的风险,采取遏制措施,一方面调动可利用的一切人员增加上线作业人数和施工机具,尽量压缩施工时间;一方面合理编排施工计划,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管控与调度组织。

对于信号系统软件升级和系统设备调试列车运行中的风险,采用风险化解和风险应急措施。在信号软件升级施工中,一方面提前联络施工单位制定、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安排专业骨干人员盯控关键环节化解风险,另一方面提前制定专项预案,安全、高效实施应急处置。在调试列车运行中,建立施工计划确认制度和联络沟通制度,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做到相互及时沟通,确保安全。遇有其他临时施工,建立征得信号调试负责人的准许制度。

项目完工与交付阶段

以全部列车完成车载ATP、ATO软件刷新测试、控制中心软件升级完成集成测试为标识,信号系统调试工程完成,配合工作现场部分亦即宣告完成。

项目的总结工作包括:项目开展的评审总结与报告,项目中现场作业规章制度、有关机制和应急预案评审总结,结合延伸项目开通工作项目团队及个人绩效评审及总结。

参考文献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保险试用期总结篇10

为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和灾害损失补偿制度,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苏政传发〔*〕84号、苏财外金〔*〕39号文件要求,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全面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业保险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业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局性、长远性战略决策,也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后又一项支农、惠农政策,更是农业实现现代化、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做好农业保险工作,对于提高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务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拥护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农业保险试点的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

农业保险试点的总体思路是:通过组织推动、财政补贴的办法,采取政策性保险、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从农业基本品种生产成本保险做起,适时扩大险种范围,稳步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各地在试点工作中必须严格坚持以下四条原则:一是政府扶持。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确保政策规定的保费补贴和大灾风险基金补贴及时足额到位。二是市场运作。由保险公司承办,提供专业保险服务。三是投保自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以行政强制手段要求农民参保。四是积极稳妥。各地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上级财政扶持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业灾害、农民意愿、政府财力和灾后理赔等实际情况,积极稳妥推进,努力形成规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三、农业保险试点主要内容农业保险试点,市统一设定主要险种、保费、理赔标准,统一制定定损理赔、保费补贴、资金管理等管理制度。

(一)试点险种。重点开办关系农民基本生活的小麦、水稻、玉米、能繁母猪四个品种的生产保险。*年,六县(市)和贾汪区要全面推开以上四个品种生产保险,小麦、水稻、玉米和能繁母猪投保面以县(市)区为单位,要分别达到60%、40%、40%以上和100%。同时,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养殖项目和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开展试点。

(二)保险责任。保险责任设定为我市发生较为频繁和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主要包括火灾、水灾、风灾、雹灾、旱灾、冻灾等灾害以及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等。(三)参保对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农场、农业园区、农机户等,均可根据试点险种自愿选择投保。鼓励试点地区在做好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组织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统一投保,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园区、农机服务组织等发挥带头作用,组织和带动农民集中投保。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资金投保的方式,使广大农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农业保险。

(四)保费及赔偿标准。根据低保额、低保障、低收费的原则,按照保障恢复生产、实行成本保险的要求,小麦、水稻、玉米每亩保费分5元、10元、15元三档,因保险责任范围内灾害造成减产的,参保农民最高可以得到每亩100元、200元、300元的保险赔偿。能繁母猪保费为60元,因保险责任范围内灾害造成死亡的,参保农户可以得到每头1000元的保险赔偿。经济作物、养殖项目等根据市场价格、投保数量等确定保费和保险金额;内塘养殖按鱼类品种分项确定保费和保险金额。(五)保费补贴。试点阶段,各级财政通过保费补贴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对全市统一开办的小麦、水稻、玉米三个险种保费,中央和省财政补贴50%,县(市)区财政补贴10%,农民个人缴纳40%。能繁母猪保险费,财政补贴80%,饲养者负担20%。凡开展经济作物、养殖项目和高效特色农业项目保险试点的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对小麦、水稻、玉米投保面达40%以上的县(市)区,市级财政将按农民实缴保费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各县(市)区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奖励参保好的镇、村,以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六)资金管理。建立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当年实收的保费、历年节余、利息纳入基金专户存储。其中:70%留县(市)区级、30%交保险公司。县(市)、区要按照本地当年保费实际发生额不低于5%的比例建立政府大灾风险基金。所有资金都要实行滚动积累、封闭管理、定向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不得使用农业保险资金参与股票买卖、期货交易和各种借贷、担保活动。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细致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财政、审计、保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七)定损理赔。小麦、水稻、玉米定损比例计算统一以前3个正常年景统计部门统计的单产平均数为基准。农业保险理赔工作由保险公司牵头,会同农业灾害定损调解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受灾情况进行查勘定损,并统一标准、公开程序、阳光操作。定损结果要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因灾理赔所需资金,政府与保险公司按7:3比例支出,原则上偿付次序依次为:当年保费收入、农业保险专项账户历年积累、政府大灾风险基金,由保险公司直接兑付给参保农户;因大灾,当年农业保险收不抵支,且历年积累的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和政府大灾风险基金不足以支付赔款时,政府和保险公司超赔支付总额按照7:3的比例承担。

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步骤

全市农业保险试点的实施工作,原则上分四个步骤进行。

(一)建立工作网络。为推动全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成立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市制订全市农业保险的实施方案;做好推进农业保险的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和促进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农业保险基金实施监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工办。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定期召开农业保险会办会议,分析情况,排查问题,研究对策。农业保险试点,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农经工作的副镇长作为具体负责人,要亲自部署,抓好落实;乡镇班子成员要分工联系到村,包干负责所联系村的农业保险工作;各镇农经服务中心要明确1—2名专职农业保险协办员,会同村会计负责农户投保核查、签单工作。

(二)搞好宣传发动。各级要全面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活动,通过会议、电视、报纸、广播、文艺演出以及张贴标语、入户发放宣传资料、设点接受群众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向全社会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开办种类、缴费及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等,让广大农民了解、接受和主动参加农业保险。特别要运用本地、外地农业保险受益的典型实例,教育农民增强风险意识,自觉提高投保积极性。

(三)规范组织实施。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保险公司、相关部门完成保险实施细则、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搞好县(市)区、镇业务人员保险实务操作和相关农业知识的培训、保险所需单据印制发放。农业保险保费由镇、村统一组织收取,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负责登记、收费、开票、单证发放和汇总统计。不得强制参保,严禁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更不得组织“小分队”强行收取保险费。保险公司和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要分别建立单证领取使用登记薄。所收保费及时存入农业保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市、县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实际承保情况提出书面申请,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及时拨入农业保险资金专户。

实施期间,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承保单位要切实加强调研,及时了解掌握、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提高农业保险试点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水平。

(四)总结检查验收。8月中旬,完成水稻、玉米保险工作;11月底前,完成三麦保险工作;能繁母猪的保险,以县为单位统一进行参保,时间越快越好。11月底前,各县(市)区要全面完成年内各项投保任务,建立农业保险正常工作制度,并形成试点情况总结报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2月份,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地试点情况组织检查验收,兑现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