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6 17:31:37

公园景观设计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1

1.1湿地公园

湿地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作为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儿个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湿地自然景观;(2)具有明确的湿地范围;(3)具有一个明确的管理机构对湿地公园进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

1.2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最佳资源利用方式,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及原则

2.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及其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2.1.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与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面为主体,以陆地为辅助,大部分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2.1.2硬质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环境,这就限制了硬质景观的出现,使之带有很强的造景局限性。2.1.3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2.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出发,遵从湿地的净化环境、蕴涵水源和保持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利用湿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使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对该地区的环境造成破坏。2.2.2以人为本的原则。湿地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对湿地景观的感受;湿地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针对少数人,因此要注意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续性。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4种功能区。其中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要求人类干扰必须很少,因此设计内容较少。

3.1体验区景观设计

体验区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改造地形、联通水文等方式,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从而让人们可以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鱼类捕捞等生产活动以及小范围湿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该景观区可以通过构建表面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服务管理区景观设计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2

1.1朝阳公园简介

渭南市朝阳公园位于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金水路以西,东起供电局家属院,西至杜化路,南至华山大街,东西宽390m,南北长分别为543m和449m,总占地面积约285hm2。该公园在建设中一直秉持着将地域文化、植物造景、环境优化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理念。

1.2公园景观的设计基本要素

朝阳公园景观设计中包括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地形、植被、水域、道路、娱乐,文化及商业设施等,这些元素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和不同的空间效果。基于这些考虑,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创造出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

1.3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公园规划通常是将造景与功能分区结合,将植物、水体、山石、建筑等按园林艺术的原理组织起来,并设置适当的活动内容,组成景区或景点,形成内容与形式协调,多样统一,主次分明的艺术构图。规划的主要原则包括生态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

1.3.1生态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而在这个崇尚生态的时代,若能在景观设计中透露出保护环境和重视生态的构思,无疑会为一座城市甚至国家提高姿态。城市公园中的生态设计,不仅其本身是对我们生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它当中映射出的设计师的理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会公众的教育作用。水域和植被是美化环境最主要的元素。在中国园林中一直有一句话“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水体在城市公园中的生态作用主要有,改善湿度,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朝阳公园的水域面积大概占公园总面积的7%,而且水体与建筑,生态植物相结合,设计出了一个适于游憩、观光旅游、摄影的景观。而且朝阳公园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因为小的水体更容易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在后期的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在水体发生污染时,小水体更易于治理。城市公园之所以被称为城市的“绿洲”,是因为公园中的树木、花卉、草坪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很大作用,如净化空气,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朝阳公园的绿地面积占,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一方面将植物与地形结合,减弱了地形起伏所形成的空间感。另一方面在公园的凉亭周围种植攀缘植物,构成绿色走廊,塑造出不同类型的空间。另外还利用植物的时序性来塑造景观的时序性,赋予了景观生命力,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

1.3.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原则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运用景观可以使城市公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朝阳公园中所涉及的景观类型很多,自然景观主要包括花卉、草坪、乔木、攀缘植物、水域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园路、亭,廊,雕塑,游乐场以及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格局的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强调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初,渭南市在拆除铁路北货场专线铁路时,朝阳公园内的一段约150m长的铁路被保留下来,一台铜川耀州区某水泥厂退役的前进型蒸汽机车被保存在此处。这列蒸汽机车不仅诉说着老渭南人对陇海老铁路的那段记忆,也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新鲜的心理,成为朝阳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3.3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市民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又要保证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强调便携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城市公园需要做到快进快出。便携性有三个含义,一是外部交通条件方便、快捷;二是主要游玩景点不散乱,空间紧凑;三是游览线路和游览线路间衔接紧凑、不散乱。安全性有三个含义,一是安全设施齐全,如护栏、提示板、警示板等;二是人员活动频繁区设立无视觉障碍安全带;三是保持园内社会秩序有序。基于上述考虑,对于基础设施的设置要全面而细致,园路、灯具、坐凳、亭、廊、卫生间等公共设施都要采用无障碍化设计。同时为防止意外,要合理的规划避难的场所和安全通道。

2、朝阳公园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地形缺少变化、空间感单调

地形是所有室外活动的基础,地形在户外空间中的主要功能有美学功能、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变化可以借助地形的起伏、高差的变化来丰富公园空间感受。朝阳公园的大小地形丰富但缺少统一的规划,从而就未能使得地形之间大小空间相互穿插,而且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机联系。另外地形边界处理也缺乏景观性,地形与局部小区域、道路之间缺乏联系,边界处理多以自然式的绿地为主,处理形式很单一。

2.2植被配置单调,缺乏艺术性

植物是公园当中为其增添活力与生命力的个体,它既能为人们提供庇荫纳凉的场所,又能给行人带来优美的视觉效果。朝阳公园的植被类型众多,但未能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植物的生长比较凌乱。在植物搭配上,乔木、灌木、草本的层次感不强,四季景色植物缺乏,使得公园内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不太明显。另外由于管理不到位,使得部分植物受到破坏,使得整个公园内的植物造景比较粗糙。公园内植物群落较单调,开花地被较少,只是在入口处有花卉观赏区,园内植被多以草地为主。

2.3水域面积较小,水体形式单调

在公园中,水体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水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朝阳公园由于自身面积较小,所以水体面积不大且以小水面为主。加上未能有效的与周边水系贯通,导致公园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又由于长期的管理不到位,使公园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常造成局部的死水现象。

2.4园路的级别不明显,景观价值低

综合性公园中的道路在联系和营造公园景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引导交通,将各个功能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园路本身也是景观要素中的一类。合理的园路规划可以创造出高质量的视觉景观效果。朝阳公园中的园路不仅主干道的等级不清晰,而且园路混杂缺乏合理的规划。在一些重要路段不能满足紧急消防要求,对人流的疏散性较差。

2.5因追求局部效益使得公园整体空间效益降低

朝阳公园内以部分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用地,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造成绿色景观的严重破坏,也违背了园林本应具有的生态本质。近年来,在朝阳公园的周边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导致公园整体开阔性景观遭到破坏。

3、朝阳公园今后的景观规划思路

3.1营造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

朝阳公园应引进多样性的植物物种,一方面将不同色彩、姿态的植物进行搭配,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打造出艺术性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植物的四季变化造就了景观的时序变化,所以要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的时序性,从而丰富景观的整体季相构图,达到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3.2体现园路铺装样式的多样化

充分结合朝阳公园的地形地貌,使园路的布局合乎自然,做到因景设路,不能漫无目的。另外园路宜曲不宜直,既要自然流畅又要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园路的铺装材料类型众多,一般多选用混凝土、石材、防腐木材等。混凝土具有的造价低,铺设简单的特点。石材主要包括机制石、鹅卵石、砾石和板岩。机制石多用于游览栈道;砾石多用于山丘上的小道;鹅卵石可作为健身步道的路面材料;板岩适用于安静休憩区的游览小径。将这各式的铺砌材料在园中合理布局,使园路与环境更融合、协调,增强景观的多样性。

3.3控制公园周围的建筑物高度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3

一、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一)地理区位及用地概况

体育公园选址于娄底市主城区东北部的大屋村境内,东与涟水河风光带仅有百米之隔,秉承天籁,自然生态优良。北临秀石街,东接众园路,南至月塘街,西望檀香街。体育公园占地32hm2,地块南北进深582m,东西开间576m。设计场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大高差13m左右。场地正中央为中心体育场,南面地块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了游泳馆和体育馆,东面地块安排了训练馆和妇幼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北面地块布置了一个训练场,6个篮球场和8个网球场。停车场的安排围绕中心体育场西周展开,其余地块为绿化用地,其中最大一块位于场地东北部。

(二)问题分析

通过对娄底市城市建设相关资料的了解以及对体育公园用地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总结了景观设计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如何实现该体育公园赛时赛后的功能转化。一方面,娄底市的整体发展在湖南省属于中等水平,政府给予这一项目的经济投入存在着困难,因此要考虑怎样才是最适合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原有的总体规划方案在一些场地的布置上不太合理,比如停车场大面积地集中在中心体育场附近,因此,要通过设计对原方案重新整合来更好地满足赛时赛后的需求。其次,如何成为全民运动、活动中心。体育公园位于城乡结合部,虽然政府有城市扩建计划,但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建设完善,于是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周围环境以及当地人的思想理念问题。最后,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原地形以及如何增大绿地面积。场地高差较大,且存在较多陡坡,对于交通以及景观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要考虑在尊重原场地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各方面需求。另外,娄底市体育公园为赛事型体育公园,需要大量的比赛场馆和场地,其建筑面积比重偏大。因此,如何能够提高绿地面积并且有足够的运动设施是在设计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总体构思与设计理念

(一)总体构思

娄底市体育公园的整体设计构思要考虑五个方面。其一,满足“功能需求”。娄底市体育公园是赛事型的体育公园,从功能角度看,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安排、交通系统的设计、环境景观的塑造等等,均围绕赛时要求及赛后市民的休憩来展开。其二,融合“场地条件”。注重场地景观设计风格的整体性,用景观来统一孤立的建筑个体,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脱离复杂的公园设计。从场地内部体育建筑群的空间布局来看,功能布局较为清晰,各场馆功能间的干扰较少,这为场地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塑造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局部设计则在遵循风格统一基础上力求变化,与内部建筑及局部场地的功能需求紧密结合。其三,实施“化整为零”策略。原规划中停车场面积大且集中安排,从场地的整体功能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安排,对停车场采取“化整为零”的思想进行置换与分散。为了在体育公园中体现体育特色和娄底特色,在部分功能区中适当融合一些体育文化元素,将其分散、穿插、融合在各个绿地当中,以提高公园的文化内涵。其四,营造“森林围园”。场地四周临街区域,采用“森林围园”的思路,在场地四周布局密集的高大乔木林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环”,将体育公园坐落在城市森林中,营造其生态形象。最后,打造“文化隐脉”。为了提高体育公园的文化品味,用“文化统领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构思。对各种文化素材进行筛选,将精选出来的元素穿插、融合在公园的外部景观当中,使整个公园形成一条“文化隐脉”。

(二)设计理念

娄底市体育公园的设计理念应该彰显体育公园的特征和时代进步的痕迹。所以,首先,“运动健身”———是公园的特色。体育公园的特色是“运动”,这是与城市其他类型公园之区别所在。因此,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体育公园运动特色,为各年龄层次的市民提供运动的场所和配套设施,同时在景观设计中融合体育文化,创造出运动的特色。其二,“崇尚自然”———是本位的回归。对于奔忙在繁华都市的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风尚无疑能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舒缓身心,迎合他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城市公园中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能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其三,“生态养生”———是市民的追求。“人人享有保健”是新世纪的健康新理念。设计中依托最新研究成果,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对植物种类进行精心筛选,为市民提供一处生态养生场所。其四,“和谐交流”———是社会的进步。“和谐交流”就是在景观设计中融贯“和谐公园”的理念,将体育公园开辟为充满人情味的城市空间,场所的设计充分考虑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最后,“低碳环保”———是发展的趋势。在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从造园材料的选择、碳汇林的营造、后期的维护成本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突出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将之打造成为“低碳公园”的典范。

三、总体布局与景观设计

根据功能性,将公园分为体育文化区、运动健身区、休闲游憩区、生态养生区和中心体育场,并将南入口广场、中心体育场及其周边区域和生态养生区作为设计重点,形成整个场地的统帅(图1、图2)。

(一)景观分区

1.体育文化区位于公园南面,包括体育文化广场、水运动文化园、陆运动文化园,面积约为9hm2,主要体现体育文化这一主题。设计风格以规则式为主,自然式为辅,以创造出庄重、大气的景观效果。

2.运动健身区位于公园西面和北面,包括西入口广场、北入口广场、健身娱乐园外和运动休息园,面积约8.6hm2。以体现运动健身为主题,同时在园林场地内融合、点缀体育文化,主要突出举重与球类,为动态功能区。

3.休闲游憩区位于公园东面,包括东入口广场、室内运动休息园和市民同乐园,面积约6.5hm2。本区以休闲游憩为主题,并融入武术与田径这两种体育文化。为静态功能区,设计风格以自然式为主。

4.生态养生区位于公园东北部,面积约为3hm2,围绕“养生”二字做文章,依托科研成果依次组织阳光浴场、植物精气呼吸场、森林氧吧和儿童游乐场,达到在林中养生的设计意境。

(二)重点景区设计

1.南入口南入口广场是公园主入口,需承载赛时的瞬时大量人流量,同时南入口广场也是整个公园的“门面”,因此,采取对称且简洁的方式进行设计,突出主广场的开敞和大气,并充分彰显中心体育馆的建筑美,起到标识的作用。但广场北高南低,最大高差3m,将广场由南至北以台阶形式抬高两次,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又使空间富于了变化,且增强了广场的气势,广场中央的旱喷两侧各布置了一个奥运五环图案,以强化广场的体育文化内涵。

2.中心体育场及其周围中心体育场为比赛主要场馆,赛时与赛后基本上处于封闭管理状态,因此,其园林景观主要集中在中心体育场外的空间上。在建筑与绿地之间设了20-45m宽的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开口朝向中心体育场,区域增添部分绿化,体育设施和景观设施,以适应未来商业和娱乐业发展的需求。位于中心体育场西南方的健身娱乐园采取整体自然、局部对称的风格进行设计,围绕全民健身的功能需求,在林下设置健身器材以及儿童游戏沙坑。而室外运动休息园则主要围绕西北角的运动场地而建,开辟了游路、休憩广场和健身设施,供市民运动后休息放松和健身之用。市民同乐园位于妇幼青少年中心馆的四周,“大脚板”亲子广场及绿篱迷宫供儿童游戏玩耍,门球场供老人娱乐。位于西南方的室内运动休息园以树林为主,林中有为跑步、散步铺设的曲折小路和林下健身设施及景观休息树池。

3.生态养生景区在这个小公园的西南角,布置了阳光浴场,通过“草坪+疏林”的方式进行营建,使市民在这里可尽情的享受阳光的恩惠。在这一区域中央开辟了植物精气呼吸场。植物精气是指植物的花、叶、木材、根等组织的油腺细胞不断地分泌出一种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4],能杀死细菌和真菌,具有天然的保健功效,该场所主要通过对植物的精心筛选和种植的方式来营建。在其北面一带,则通过模拟自然群落方式营造一片“森林氧吧”。体育公园作为城市东北组团的“绿肺”,这片“森林氧吧”则为城市提供氧源,让游客在此尽情呼吸清新空气。

(三)竖向设计

通过对现场场地的勘察,对现有的地形通过景观处理手法,拓展园区的视觉空间,营造出独特的空间艺术感。如游泳馆北面场地高约3m的陡坡,依托其有利地形设计为绿化斜坡,以达到北面场地与游泳馆场地的空间过渡,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绿化水平,东北角的生态养生区通过坡地的起伏变化,有组织的排水处理,营造出生态公园的环境。

(四)交通流线和停车场设计

1.交通流线设计体育公园的交通流量较大,特别是以体育场为中心的一系列体育场馆的集中设置,在举办大型活动,比赛时的瞬时交通量骤增。因此,在设计中遵循“动静分离、人车分流”的原则,并充分考虑步行交通(图3)。车行主道围绕四大停车场进行组织,外接东、南、西、北四个入口广场。消防通道围绕五个建筑馆四周进行组织,人行主道则围绕中心体育场布置,并根据人流进出方便、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活动场所的开辟、设施的安排、游览的便捷等因素灵活布置游步道,建立集休闲、生态、游赏展示于一体的园路体系。

2.停车场设计原规划中,停车场大面积集中在中心体育场周围,为了节约公园用地、合理规划景观空间与分区,我们对原方案的停车场进行了用地置换,放在出入口和环路一侧。游客和观众停车后步行进入赛场,运动员可通过电瓶车接送,这样既优化了行车流线,也起到了人车分流的目的。并且所有停车场均采用绿化结合的方式,设计为生态停车场。一方面提高了公园的绿化率,同时也实现了赛时赛后的功能转化,赛后可转型为其它活动休闲场地,如设置成临时篮球场,而不会造成场地闲置浪费。

(五)植物规划设计

随着生态园林的深入和发展,植物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本案力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得娄底市体育公园成为生态园林(图4)。本设计以娄底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要基调,力求形成更具有自生能力的植物群落组合,从而使环境能自我养护,减少人工养护的时间和资金。适当采用引进的新优植物,扩大观赏种类。布置上强调植物的群体效果,色彩组合,复层式种植。根据公园的不同分区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围合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

南主入口标识前为时令花卉,突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入口广场以桂花树为主题,并辅以银杏,将游人引导入公园。北入口对景四棵高大桂花树,加下木红继木、夏鹃、四季桂。西入口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周围居民,则以市树香樟为主,以体现娄底特色。东入口左右各植三棵高大银杏,下木为山茶、杜鹃、葱兰等。运动场周围以乔灌木混交林围合,以保证运动场周围环境的分隔。植物色彩单纯,以免影响运动员的视线。植物为栾树、香樟、杜英、青皮竹、木芙蓉、乐昌含笑、臭椿、石楠、小叶女贞、春鹃、十大功劳等。植物精气场则精心筛选一些能释放对人体有益精气的植物,使其具有杀菌、提神等自然生理功效和保健作用,突出体育公园有利于健康的主题。选择的植物有雪松、香樟、银杏、含笑、桂花、白玉兰、枫香、枇杷、乌桕、柚、栾树、红叶李、紫薇等。“森林氧吧”则选择“碳汇”和“放氧”功能强的植物。研究表明叶片宽大且厚、长得快的树光和作用强,且竹类比其他植物能多释放35%的氧气,因此,应选择青皮竹、大叶栎、刺槐、鹅掌楸等。在场地四周布置的森林生态环宽度在5-30m之间,营造出一种“森林包围公园、公园位于林中”的景象。在场地西、北、东三面由高大乔木进行自然密林营造,南面用“低矮灌木丛+点缀乔木”的方式进行营造,以彰显建筑美。利用香樟、栾树、桂花形成浓荫,配以青皮竹、合欢、木芙蓉、紫玉兰、日本晚樱等,林下再植火棘、山茶、海桐等。

(六)经济技术指标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性化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5

1项目概况

1.1项目位置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西侧的闽江下游河口的盆地中心,东临闽江,西濒乌龙江,南倚妙峰山,北靠科贡山.总占地面积234hm2,其中山地面积47hm2,水体面积17hm2,师生总人数近5万多人.湿地公园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中部,东面与一栋三层的学生食堂相邻,食堂建筑为现代风格,外墙面为灰色和墨绿色.西面为13层的综合办公大楼.南面是与连接食堂和创新教学楼的将乐路相邻,道路宽约12m.北面与交通、材料学院办公楼相邻,且湿地公园的水系与北面的观音湖相通.湿地公园位于了校园了中心位置,对于改善周边的小环境,缓解交通拥挤具有重要的作用.

1.2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恢复性湿地总面积35043m2,梯形状,中东部有一条贯穿将乐路与金山路3m宽的步行道,步行道的东面为面积较大的池塘,西面被小步道分割成为八块面积不等的池塘和田地.在西面的中部,堆有一小型的土丘,土丘上种有植被,池塘的水源取自观音湖及雨水.池塘中有泥鳅、无齿蚌、鲫鱼、田螺等各种水生动物.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2.1设计理念

以“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尊重自然地形地貌,适度改造,自然式布局,强调自然,扩大水面,丰富空间变化与软化驳岸.充分应用乡土植物,构建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不是意味着原封不动,而是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先.在改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地形、植被,以恢复性为主,尊重原有的场地,完善生态系统.遵循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注重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调整和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系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校园湿地景观的一时发展,而是使其为校园生活提供良好的永续服务.

2.2.2保护性原则

改造中,主要从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对其进行保护,在整体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设计形式、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了整体和谐的宗旨.在保护策略上将湿地公园分为敏感区、观赏区,对于迁徙的动物将其保护在小岛上,形成远距离的视线触碰.将观赏点进行分散的布置,形成隐蔽的观赏区,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不被认为干扰.

2.2.3共生性原则

湿地景观与整个校园景观在环境生态、活动功能、景观形象上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并与观音湖共同组成了校园的水体景观.湿地公园不仅支持了湿地动植物的活动,也支持了师生的活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湿地公园恢复性设计

3.1水景营造

3.1.1水面空间

湿地公园在改造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将步行道两侧的池塘改造成为大小不同的两个湖面,将通过涵管联系的水面改造为步行道的两座木桥,加大两个湖面水的联系与沟通.湖岸线采用自然式,通过收与放的结合,更显水面的开敞与幽静之感.对原有的土丘,则改造为小岛,布置景观亭、配置植物,在其南面增设一个小岛,丰富水面空间,增加空间上的尺度变化.在与将乐路和食堂相邻的南面转角处设计一处涌泉,通过叠水处理,流入湖内,促进湖水的交换,给这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动感.

3.1.2岸线空间

湿地的水岸边界线是具有水与岸两种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带.湿地边岸作为生态交错区,关系生物活动包括繁衍、迁徙、觅食等.在湿地的设计中,打破了原有的规整式的驳岸,四周岸线采取蜿蜒曲折的自由曲线,有效增大岸线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界面,为各种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提高了湿地边界的边缘效应.改造后的湿地公园,其驳岸形式大都为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和通过植物软化的块石驳岸,仅有北部留有部分混泥土驳岸.公园的西面和南面两侧,在种植上都比较自然,西面的种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野生植物.疏密有致的自然生态植物,使蜿蜒曲折的岸线和天际线时疏时密、时断时续,呈现出岸与水的天然画意.而北面的种植并没有因规则的混泥土驳岸而变得生硬,反而是在一排排规则的池杉中夹杂种植各种植物,使其更显野生之态.东面则为沿路的规则式的自然生态驳岸.在整体的岸线空间设计上,都为各种水生与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环境,形成了生态的“过渡带”.

3.1.3亲水空间

亲水空间可存在于陆域空间中,环绕在整个景观的周边,带给人的是一种对景观的宏观把握,欣赏景观整体美.也可用于水中穿行,使人们更亲近景观,欣赏景观局部的意境美.以亲水平台的形式出现的亲水空间,给人带来更加亲近的感受,使其能与水融为一体,感受其气息.在湿地公园改造中,将亲水空间以水边散步道、水上步行道、亲水平台这三种形式实现,很好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散点式对话.在西南角的湖边和湿地公园的湖面上,都设有水边散步道,师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公园整体的美,也可以漫步聆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贯穿公园南北的水上步行道上,设计了两座水上木栈桥,站在桥上可以尽情的欣赏湿地的每个角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远距离的交流,同时也避免了人对动物的干扰.夕阳下那木桥上欣赏聆听自然的背影,将会是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湿地公园中设有两处亲水平台,一是位于东南角与将乐路相连的隐藏于竹林中的木质亲水平台,二是位于水上通道中间开敞的木质亲水平台.两处小尺度的亲水平台,一“隐”一“敞”的布置形式,使师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和感受自然,同时也创造了一开一合的两种不同的空间,使师生们在游览时有了更多的体验.

3.2植物景观营造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秉承以乡土植物为主、四季有景、四时有花、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存模式进行植物配置,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特色.对于不同的岸线形式,采取了不同的配置形式,如对于湿地公园北部的规则式块石驳岸,配置了云南黄素馨、花叶假连翘、方竹等,云南黄素馨其柔软、细长的枝条垂至水面,遮挡了石岸,软化岸线.花叶假连翘优美的叶形叶色与方竹修长柔美,把食堂衬托的更加美丽.湿地公园中大部分的土岸的植物配置,则结合蜿蜒曲折的地形,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使得景观疏密有致、自然有趣.如湿地公园南部与西部的缓坡驳岸,植以芒果、广玉兰、羊蹄甲、乌桕、短穗鱼尾葵、南天竹、海芋、蟛蜞菊、蜘蛛兰等,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模式,逐步实现生态自然的植物群落,在湿地公园与将乐路连接的北部,营造亚热带阔叶林植物景观,配置了芒果、短穗鱼尾葵、小腊、南天竹、海芋、蜘蛛兰、春羽、旱伞草等植物,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和多色彩的空间立体效果和线条优美的林冠线.对于贯穿南北的步行道,种植了蟛蜞菊、芦苇等地被和观赏草植物,其优雅、朴实、刚强体现了湿地公园的“古朴、野趣、自然”特征.而对于公园陆生植物的配置,则保留了大部分的原生乡土树种,如芒果、荔枝、乌桕、台湾相思、柠檬桉等,配以灌木和地被,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层模式,色彩鲜艳的花灌木,突出了乔木的形态和姿色,使湿地公园呈现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而鲜艳的草本花卉和草坪则衬托乔木的个体或群体美,营造空旷的植物空间景观,形成良好的视线.

3.3人文景观营造

在湿地公园中主要的艺术小品有置石、木桥、围栏、坐凳以及岛屿上的景观亭.两块大小不一的置石分别设在湿地公园贯穿南北两侧的水上通道的路口处,北侧置石刻有“湿地公园-鲜活灵动之美”,南侧置石刻有“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两块置石半隐于丛林中,不论是形体还是颜色都和环境显得格外的和谐.位于水上通道的两座木桥和一个亲水平台,在材料上都拒绝了使用钢筋混泥土,而是选择了古色古香的木质做法,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围栏主要是位于将乐路与湿地公园毗邻的木栈道旁,做法上采用的是50cm高的木围栏.对于坐凳,则是更加的精心布置,坐凳的位置大多都选择了较偏僻的树下或是人流量较少的位置,旨在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于岛上的景观亭,隐于丛林之中,是湿地公园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此亭不仅为师生们视觉的焦点,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之地.

4结语

福建农林大学湿地遵循了生态恢复的原则,保留了典型湿地特征,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生态保护区,注重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注重乡土景观的营造,追求持续、生态的植物景观,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景观.同时,通过对公园改造的探析,以期能够为湿地公园的恢复性设计提供参考.改造至今,湿地公园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校园的绿肺,不仅具有净化水体、阻滞洪水、含蓄水源的功能,同时也调节了农大周边的气候,成为整个校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师生休闲的好去处.

作者:赵君 刘群阅 陈豪 黄启堂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第二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提高学生从调查研究到方案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

按照定义,城市小公园的占地面积有限,它们难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空间的潜在需求。景观设计专题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小公园的多种潜能和局限性,把公园设计、管理得更好。学生应了解城市公园基本的设计理论,并对课程中的公园进行基址调查。考察完毕后,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当地的项目概况、周边的建筑情况、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气候等进行分析,形成一整套调查分析报告书。通过实践基地考察和相似案例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

二、让学生认识和把握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

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进行综合设计。

1.把握功能关系

园林用地的性质不同,其组成内容也不同。有的内容简单、功能单一,有的内容多、功能关系复杂。进行园林用地规划,第一步是厘清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功能关系能保证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公园内容的完整性和整体的秩序性。

2.结合实际进行再思考

在大都市中,小公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小公园的规划设计很少反映出当今人口、生态和景观方面的研究进展。因为许多研究成果零星地刊登在一些专业期刊或出现在一些学术报告中,并且有时有些成果又是相互矛盾的。只有依靠对项目基址的实际分析和考察,设计者才能结合实际对项目进行再思考。

三、具体景观设计的思考原则

方案构思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任务书和基地条件进行综合了解的结果。功能关系图解和基地分析为设计者全面了解任务书的要求和基地的条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为特定的内容安排相应的基地位置,在特定的基地条件上布置相应的内容,然后进一步深化,确定平面形状、使用区的位置和大小、建筑及设施的位置、道路基本线型、停车场地面积和位置等,形成用地规划总平面图。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注重构思立意

在一项设计中,设计者在构思立意时应善于发掘与设计有关的素材,并用联想、类比、隐喻等手法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要想提高设计构思的能力,设计者要提高自身修养,除了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应注意学习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对设计者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产生积极影响。

2.充分利用基地条件

基地分析是园林用地规划和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前面已介绍了规划中如何结合基地条件布置园林不同性质用地的方法,下面进一步说明基地条件分析在方案设计中的重要性。方案设计中的基地分析包括基地自身条件(地形、日照、小气候)、视线条件(基地内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和交通状况(人流方向、强度)等现状内容。

3.多做方案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不止一条,不同的方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各有优劣。因此,设计者应尽可能地在权衡诸方案构思的前提下确定最终方案。可以以某个方案为主,兼收其他方案之长;也可以将几个方案在处理问题时不同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

四、结语

学生学习了基本概念,了解了城市公园设计后,要进一步了解课题的项目状况、设计要求、图纸规格以及表现方法。这是初步的理论学习,也是设计的必要准备。规划设计可以从生态保护或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学生充分理解设计思路与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具体方案,从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罗雯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环境设计学院

第三篇: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1曲江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演变

1.1曲江自然生态概况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西安市东南隅,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故而得名。曲江位于渭河三级阶地与黄土一级台塬交接地带,南依秦岭,北对乐游塬,东南接少陵塬(汉鸿固塬),呈天然洼形地貌及池沼。隋代宇文恺在设计大兴城(唐代长安城)时,就巧妙利用周边地形地貌在不同的高地上分别营建皇宫与寺院,在低洼的曲江之地开池造园,利用秦岭北坡与渭河之间自然形成的秦岭低山、山前黄土塬和渭河阶地的高低过渡。使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浐、灞、沣、滈、涝、潏诸水以及发源于北部六盘山的泾水和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渭水形成了八水围绕长安的基本格局,曲江水就是通过黄渠引自长安东部的浐河(大峪)。

1.2曲江文化生态概况

曲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和京都公共景区,兴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因而文化生态以盛唐为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修建了离宫“宜春苑”,公园前138年汉武帝沿用秦“上林苑”之名在曲江大兴土木。隋时,文帝引义峪(即大峪)水注入曲江池,改名芙蓉池,又曰芙蓉苑。唐朝开元中,开凿黄渠,引终南山的水扩充出千亩水面,江周扩至七里,复名曲江。曲江九折,循原北峙,回冈北转,跨原带隰,城绕堤围,黄河作其左堑,清渭为其后洫,褒斜右走,太一前横。崇山常川,钩结蟠护。园内芙蓉园高岗与曲江池遥相辉映,汉唐宫殿亭台楼阁层层叠叠,庭院幽深花木成荫郁郁葱葱,菰蒲青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花卉环绕,烟水明媚”。数百米柳林长廊,连接着烂熳的唐杏园和庄严的大慈恩寺,“十层突兀在虚空”的大雁塔更见壮观。唐时,南池辟为皇家御园,称芙蓉园,又称南苑,而曲江北池仍保持自然风光,是百姓郊游的公共景区。

1.3曲江遗址公园概况

“曲江池-寒窑遗址公园”项目是曲江新区继成功建设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之后,又一个倾力打造的文化工程,于2007年7月8日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家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北接大唐芙蓉园,占地面积1500余亩。从唐曲江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城市功能配套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宜春苑、凤凰池、汉武泉等历史文化景观,再现曲江地区“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构建集生态环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

2曲江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山水西安的历史延续,汉唐胜地的曲水丹青”是曲江遗址公园景观生态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有这样一个经典比喻: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比作一个人,城市的山水环境和城市格局有如人的骨架和体魄;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是人的五官;历史地段是人的肌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则是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2.1曲江遗址公园的特点及性质定位

2.1.1曲江遗址公园特点

一是选址确系历史上曲江遗址所在,重新回生了已经泯灭的历史景区,延续了曲江历史文化;二是可以复兴大唐长安山水城市格局,使之成为恢复与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步骤;三是为西安市民提供生态化、人文化、景观优美的开放性公共休闲场所;四是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也实现了“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

2.1.2曲江遗址公园定性

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是曲江遗址公园的定性。正如张锦秋院士曾经所强调的,曲江遗址公园绝对不能重复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是主题公园,属于皇家园林格式,而曲江遗址公园要突出的是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更要深挖人们徜徉其间的游兴和观感。

2.2曲江遗址公园总体布局分析

2.2.1山水格局的保护和优化

由于项目定位是遗址公园,所以设计者是将现状地形与历史资料、唐诗中所描述的自然地形、水态相对应,以“写意”的手法再现其自然风光。曲江池东、南、西三面为高地包围,形成岗岸。池在低洼处,岸线蜿蜒曲折,富有变化,多有水湾景色。池中有岛,岛上地形与高岸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一池三仙山”格局。

2.2.2植物搭配的原则和效果

一是以乡土树种为基本种植基调,符合生态恢复的原则,如选用暖温带常见的柳树、国槐、栾树、银杏、榆树、柿树、红叶李等树种;二是利用不同植物色相、季相、高低、疏密等变化各异的组团,符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三是让各个组团之间不仅有一定的统一元素,同时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凸显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四是与西安绿化原则相适应,至少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体现了春来百花争艳,落英缤纷;夏来荷香袭人,佳木繁阴;秋来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冬至白雪皑皑,青松巍巍。整个景区的绿化采用传统配置手法,以总体特色树种成片成林为主,部分小范围采用自然质朴的散式自由配置,结合景石的点缀,让整体植物景观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

2.3景观功能的理解和分析

2.3.1景观理解与分析

整个区域景观设计是在保留和尊重前期规划的地形、地貌及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深化设计,通过对空间尺度的划分和把握达到与周围建筑的渗透和融合,使公园具有多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底蕴,创造自然、怡人的园林景观意境。在景观布局上,以唐代昌盛的文化为背景,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韵味绵长的特性,结合理性的景区规划,从布局、空间组织、植物配置到园林建筑小品、理水、置石的运用既发挥了唐代园林的特色,又不失时代感。

2.3.2功能分析

整个公园景点是围绕一个大的湖体布局的,各个景区有一条主要的游览路线连接在一起。景区布置主要体现公园的遗址性,所以每个区域的布局都以文化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合理查检验,经检测,橡胶圈的将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茶文化、唐代遗址文化同自然水体景观、山林景观、植物景观融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园林景观环境,文化景观展示区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游览需要外,还集中展示了唐代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3结语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把西安建设成现代化的都市,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未来城市发展理念的关键。曲江遗址公园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体,它全面铺张西安的历史人文脉络,真正体现了“中华五千年,寻根在西安”的城市特质。

作者:董洁王璐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长安大学

第四篇:老年人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及特色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公园现有布局及设施已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急需改造提升来满足老年人对公园的新需求。2014年西城区政府对万寿公园进行整体改造,并将公园确定为“孝”“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列为当年民生工程之一。公园改造引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活跃老龄化概念和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理念,注重民生需求、拓宽服务功能、科学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树木、地形的基础上,注重从功能出发,科技创新体现人文关怀,围绕景区特点调整植物配置,巧妙规划游人活动场地,突出“孝”“寿”文化主题,营造老年友好型的百孝之园,万寿之家。公园于2014年4月1日动工改造,在2014年9月28日重新开园,改造后公园绿化覆盖率达92.5%,周边4个社区、2万多市民直接受益。

二、国内外对老年人公园空间设计及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现状

西方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研究较早,并且积累许多成功经验。在美国,1938年出版的《老龄问题》第一次对老龄化人口给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美国首先颁布《社会保护法条例》,随后,英国、口本、德国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了研究。l985年,戴安娜?Y?卡斯坦斯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问题、导则、和方案》,第一次阐述了老年人对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需求,其中从场所规划、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总体布局、基于老年人交往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导则等方面,对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2001年,美国的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所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提出:通过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并塑造环境设计是园林设计的正确途径。从研究成果看,国外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场所建设和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上面。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现状

我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对老龄化及老年人户外空间的研究较晚。随着国内老年型社会的到来,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问题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80年代末我国关于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功能分区形式,即安排老年人活动区,该区域的设置主要是为老年人开展政治、文化和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应的设施,满足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要求。胡仁禄、马光1995年撰写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提出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想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有关老年人体工程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相关资料。张亚萍、张建林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所处社会进行分析,总结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孙樱探讨了城市老年休闲特征和群体分异机理,提出了将社区老年休闲的组织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建议。总之,老龄化背景下的友好型公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当前老年公园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从而使公园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三、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分析

1、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老年人最典型特征就是生理机能发生衰老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头发、皮肤、体重等外表形态上,同时表现在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和功能系统上,如感知能力退化、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身体机能退化、抗病能力退化。通过对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需求有特殊性,熟悉的环境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主要体现在光环境、声环境、温湿环境、无障碍环境等方面。

2、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

社会角色的改变带给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变化,退休后由工作转向家庭,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从而导致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和抑郁感与日俱增。老年人心理感受的变化,表现出对安全感、参与感、舒适感、邻里感等的需求,这对老年人保持健康舒适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3、老年人行为特征分析

老年人的行为目的与行为领域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他们最终的行为特征。从行为目的的角度将老年人户外行为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老年人的行为规律包括集聚性、时域性、地域性。根据老年人活动的形式和特征,可将老年人对活动领域的行为需求分为集体、成组、个体活动领域。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使得公园成为老年人交往、娱乐、健身的主要活动场所。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应充分依据老年人的各项特征和需求,营造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应考虑: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安全、合适的条件;为自发性、娱乐性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为社会性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老年友好型公园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设计之初,应该对周边居住人口进行调查分析,以确保公园中的绿地及活动场地面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另外,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来设计老年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小团体活动、健身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公共私密分区等。

2、舒适性原则

让老年人能够体验轻松、安逸的休闲生活,避免受到眩光、不利气候的侵害。舒适性要求的最基本要素是空气清新、绿化适宜,同时避免各种有害要素的干扰,比如灰尘、污染、噪音以及交通等。对老年人来说,舒适性应该包括配套设施齐全、使用方便、景色优美等。在活动场所中合理利用乔灌木、色彩斑斓的花朵及各种园林建筑,齐全配套的各种设备,都能增加环境的舒适度。

3、安全性原则

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全性表现在活动场所的道路交通尽量减少车辆与行人的交叉,做到人车分流;设施要做到适合不同人的需要,老年人使用的健身体育设施、休息设施、娱乐设施等的细部,应是安全和易于使用的,尺度必须符合老年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配置,确保安全性。

4、可识别性原则

老年人随着生理变化,记忆力及辨别力都有明显衰退。标识性的缺乏通常会给他们的室外活动带来障碍,在设计上应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刺激,让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体验来增强方位感。在小品、园林建筑、入口处给予简单而显著的区别,方便老年人的识别。

5、无障碍原则

生理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因此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注意路面铺装、道路落差、地形结构、座椅以及其他设施,为他们创造一种无障碍、方便的使用环境。

五、万寿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及特色

万寿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结构体系:万寿公园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合理有序功能分区,包括入口、主题广场区、疗养保健区、文化娱乐区、花鸟观赏区、园艺种植区、滨水区。公园景观规划为“一线”“八区”的结构布局:一线以“百孝万寿”为景观主题空间序列设计展开故事主线。从东门开始,暗指人生的经历起点:始于青少年时代懵懂无知进入“孝行民和”的孝主题文化广场,了解孝的真正意义和核心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和家庭的启示。长大成人后,由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逐渐经历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人生晚年的不同阶段,最终到达南门的“寿贺康宁”广场。寓意人生经历行孝行善,最终温馨和谐、长乐永康。八区包括“孝行民和”、“秋林爱晚”、“水溪山色”、“运动健身”、“绿竹苑”、“天天园艺”、“茶韵飘香”、“寿贺康宁”八个主要景区,旨在以园林景观为载体,以提高民生品质和社会福祉为目标,丰富老年人的社交、文化娱乐生活,创建和谐健康,生态人文的老年友好示范公园。

1、合理分区,营造促进聚会交流的中小型社交活动空间。公园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层次、性格、活动习惯的不同,以及对活动空间、场地、私密性程度要求不同,营造出交往活动空间、健身活动空间、观赏活动空间。(1)交往活动空间东门设置“孝行民和”主题文化广场,“寿孝锦图”景窗通过简约的框架结构与石材结合,以构成的手法排列书写关于寿孝内涵的名言诗句,形成“框中有景,景如画框”的巧妙融和。南门设置“寿贺康宁”主题文化广场,将假山、花坛、寿星的组合形成主景。中部设置“五福同乐”广场,广场上放置形象调皮可爱,寓意“福、禄、寿、喜、财”的五福童子,他们围绕着圆形坐凳在树林中嬉戏,与坐在树下的老人形成自然、和谐的天伦之乐。三个广场既能满足大型群体活动的需求,又在配以绿荫、座椅等,方便老年人沟通交往及开展小型社交活动。(2)健身活动空间愉悦身心和锻炼身体是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首要原因,因此,散步道、健身场等场地设置在可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公园内设置了贯穿全园的健康步道,新建了健足步道,还建设了包括地书广场、老年门球场、运动休闲广场、羽毛球场、健身舞广场等运动健身广场。750米的健康步道采用暗红色沥青路面,颜色温暖明快,减少了炫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平整防滑的路面软硬适中,脚感舒适,适于老年人徒步行走健身。西部优美的银杏林下新建60米长的健足步道,局部铺设卵石供老人赤脚行走,辅助足底按摩保健。为老年人设置了运动康复乐园,可以进行步态平衡练习、骑行练习以及相关部位的旋转屈伸练习,使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以及相关肌群得到全方位的运动锻练。老年门球场将现有场地更换为更适合老人活动的塑胶面层铺装,定期举办培训,手把手教老人门球技艺。地书广场采用书法九宫格构成,老年人可以水代墨、寄情于景、乐在其中。运动休闲广场设置25种健身器材,健身舞场地平滑适度的铺装焕然一新,新增的座椅、高架可以放置一些随身物品,十分方便实用。老年人在与朋友共同运动时相互交流、互换器械,在轻松柔和、简洁的运动中收获运动的快乐和健康的理念。(3)观赏体验活动空间在西方多用“一生邻里”来强调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邻里、社会互动关系,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营造老年人参与的环境是万寿公园又一特色。浅床触摸池将种植床中的土壤抬高,并在下方为园艺参与者提供腿部伸展空间,使乘坐轮椅的老年人和腰椎疾病人士都能亲手触摸感受植物带来的魅力。将植物种植在各种各样的花钵中,是一种方便和节省空间的方法。用植物装扮的垂直墙体将绿色带到人们面前,园中栽植的鼠尾草、串红、凤仙、矮牵牛、四季海棠等很多植物都具有怡人的芳香,游客可通过这些芳香或触摸植物的质地去感知园中的不同植物,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

2、因地制宜的开展植物配置,注重实用性耐久性。万寿公园植物的选择配置、植物景观的营造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需要,选择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保健植物、芳香植物,创新性的引入“园艺疗法”,设置种植区让老人自己动手种植管理,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愉悦老人心情,陶冶情操,实现健康老龄化,促进老年人更好的休养生息。

六、结语

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必然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将伴随整个世纪。近几年,我国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一大弱势群体的老年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园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老年人使用最多的户外活动场所,应该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公园,为老年人创造舒适、便利、积极的城市户外环境,能够帮助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活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善合理的公园规划设计及布局能够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友好氛围。同时公园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公园组织、周边社区参与策划管理的模式,以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公园文化内涵,真正打造健康、参与、安全、可达的老年友好型公园。

作者:王明明

第五篇:公园人文景观设计评价

1、金榜公园现状分析

金榜公园位于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地处厦门岛内中心繁华地段,西起金榜山,东至梧村山,北近厦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占地为91公顷,是厦门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该公园因其优越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环境,荟萃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文物古迹,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2、金榜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评价

2.1金榜公园景观功能综合分析

“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的场所。金榜公园附近是具有火车站、汽车站,和众多社区、学校与商场的交通枢纽,人流量极大,地理位置优越。基于城市公园的功能定位,金榜公园所具备的社会性使其受众几乎遍布各段年龄。“但是从使用时间来看,人群主要集中在40~50岁和50~70岁之间,并且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求其满足社区公园这一功能。再者,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与人民的生活压力,都使城市的自然绿化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金榜公园优美的风光对民众能够产生刺激,从而达到消除压力,身心愉悦的目的。”根据景区划分原则、资源开发条件将公园分为“海滨邹鲁”、“石簇迷雾”、“翠谷浮香”和“古道春荫”四个区域。海滨邹鲁区是人文景观重要荟萃地之一,以欣赏、领略文化内涵为特点,文化活动建设较完善,人流量较多。为了让受众在闹市中有一处自然放松身心之地,金榜公园在设计的时候尽可保存原始的自然景观,用开发性的公共角度设计公园,希望各个阶层的公众能够在园区内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在游览不同区域时,大多选择登山绕行而上的新式“健身活动”,感受登高远眺的自然风光。来公园的人多以休闲为目的,主要分为:观光、健身、聚会娱乐、放松心情这几种。园区内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观适合人们观光游览,感受金榜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同时,作为一个社区公园,金榜公园内部也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供周边居民游玩锻炼,包括健身器材、门球场、儿童游乐区、组织跳舞等。总之,金榜公园在功能建设上还是及为贴近当地民风,基本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颇受好评。

2.2金榜公园景观绿化与生态综合分析

金榜公园风景秀丽,与西部万寿山、阳台山共同组成“金榜钓矶”景区,为鼓浪屿万石山部级风景区十大景区之一。金榜公园依山而建,在完善了公园所需的基本设施和引导路线之后,整体设计留了原始自然风光,既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又让人们在闹市中感受自然。从植物配置的角度上,重视绿化地域性,公园入口及广场周围配置厦门市树凤凰木,兼配四季时花、灌木和盆花,符合金榜公园地域化的景观设计,也符合生态平衡需求。在相思道景点处,基本以台湾相思树为主植被,花落之时,相思林道一片金黄,别有一番景致。

2.3金榜公园人文景观及文化价值综合分析

金榜公园不仅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性生活公园之一,更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兼具休闲活动和民众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人杰地灵。其自然景观优美,奇石众多,且人文景观丰富,是厦门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园内文物古迹荟萃,许多历史名人、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也为公园的景观设计埋下伏笔。金榜公园的文化景观可分为: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这四个类型。园内有厦门文化先驱、唐代文人陈黯隐居金榜山时留下的“陈黯石室”,吸引诸多名士前来寻访,缅怀题记,给金榜公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人骨子里对山石有着文人情节,在景观设计中,具有自然美的山石常被加工延续或赋予其意义。明代文人、书法家陈献章提写“海滨邹鲁”赞誉厦门是个文明的地方。钓矶旁侧是抗英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名山僧多占,金榜山也不例外,现有紫竹林寺。园内人文景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为了让游客更好的领略其文人内涵,此区亦种青竹,希望从植物配置上增添园区文化氛围。在地域文化方面,金榜公园及其贴近民风,增添闽南“茶文化”,园内茶馆、路旁石桌也常常看到三两茶有聊天享受自然静谧之处。小结:对于文化景观而言,文化内涵与本体景观营造是核心。金榜公园在依托现有典故的基础上,更应加深其文化涵义,提高园内景观的文化价值。在景观规划上据分区的规划原则,将园内的不同文化景点做归纳和整理使其充分为园区的游览观光做导向。在文化景观的空间设计上,园区景观在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时,应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造就魅力人文景观。

3、金榜公园人文景观设计评价及改进建议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环境认知;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防灾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重要的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以迅速转换为救灾基地,开展救援、医疗救助、物资集散、信息传递等防灾减灾的功能,保护人们免受生理损害,同时它又起到良好的心理恢复功能,对于安抚受灾民众的心灵、恢复受灾者的生活信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理论研究与建设方面相对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其在如何快速进入公园、迅速融入逃生环境、有效使用环境内的防灾设施以及改善受难者心境增强受难者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的心理问题研究方面一直处于落后与停滞阶段。长期以来建立的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都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为主,心理需求为辅,缺乏人性关怀,忽视了避难者的逃生心理,致使在灾害发生时避难者无法定位以及灾后无法进行有效的生活避难。其次,在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大部分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观、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情绪。而城市防灾公园在如何通过环境改变和恢复受难者不安定情绪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人们所忽视,这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由于人们对受难者心理的忽视,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例如受害者的自闭、自杀等现象。

2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分支,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1]。在了解环境认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环境知觉,因为对环境的知觉是我们认知环境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和相关记忆对感受到的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的过程。

2.1环境认知相关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布鲁斯威克的透镜理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的是整体的组织规律,反对人为的进行单个的划分。例如一处景观,繁茂的大树、鲜艳的花朵、明媚的阳光、环境十分优美,这么一处美丽的风景有许多元素构成,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这些元素简单的累加。生态知觉理论是由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性。他认为知觉具有整体性,是在环境的刺激下环境客体所产生的某种生态特性。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的物质元素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恒定的功能属性。例如,水可以供人饮用、洗漱,但不可以供人类睡觉;木头可以用来烧火、防身,这便是客观环境的“可供性”。从生态角度来看,自然界的各个客体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功能,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利用。而正确地运用这些客体是环境生态知觉理论研究的关键。其实不少动物其本身的知觉能力就是先天的,如鱼类生来就会觅食,人类就是利用这种特点来捕捉他们。人类的这种选择、创造、利用自然客体的行为就是生态知觉的体现。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首先环境客体本身就要为使用者带来便捷,其次是环境对象功能意义的全面展现,最后是环境对象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例如公园里的厕所,如果厕所太隐蔽则不利于游客发现,如果太明显则会影响了环境的整体美观。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的位置;②明显的标志;③干净整洁的内部环境。透镜理论是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他的思想主张与吉布森相反,他认为外部的客观环境提供给我们的各种信息都是复杂的,并非反应真实的环境特征。个人在知觉过程中处于主动性地位,将客观的外部环境信息聚集于一点,将来自于外环境的刺激聚焦,并通过我们的知觉而被察觉。在知觉的过程中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在这里人是动态的、变化的,对环境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在环境设计与管理中,透镜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将环境根据个人需求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功能场所,不同的功能场所根据各自的使用意义而确定不同场所的知觉判断。在对环境认知的过程中,我们通常是通过知觉来了解环境,而环境则包含2种变量即时间和空间。在增加了时间的环境空间中,适应与变化知觉成为主要表现。例如长期生活在噪杂的市场的人们就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习惯并适应这种噪声,因为当刺激反复出现时,感受器官就会对这种刺激不敏感,进而忽视这种刺激。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种刺激,那么我们自然会注意不到这种刺激引起的变化,试想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空气被污染的环境自然觉察不到污染现象。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处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好的村庄,哪怕一丝的棕色污染气体都容易发现。另外,快速的变化总是比缓慢的变化较易察觉。

2.2环境认知

通过对环境知觉的了解,我们意识到知觉只是初级的人们的内心反映,而认知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环境认知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表象、场所记忆与学习、环境的可意象性等。它所关心的是人们怎样识别物质环境,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形成环境表象,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赋予物质环境以特殊的意义,而这种表象和意义又怎样影响人的行为。例如标示小品、象征性雕塑等对诱导人们行为的积极作用。环境认知的对象包括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发生事件、个体或群体思想情绪、象征意义等。(1)环境表象环境表象是指使用者在环境认知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各种形象,当使用者感知到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头脑中,形成原始记忆形象,即形成环境表象[2]。其核心是人们在环境中感知到的信息,结合主观的思维意识,从而形成的心理影像。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否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环境的表象通常是由人的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知后引起的,其中视觉感知是形成环境表象的主要知觉体系。人们在对环境表象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意象,从而指导人们在环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充分的环境认知,可以增添环境的适应性和控制感,建立起人对环境的安全感和可适性。这些所熟悉的感知信息,成为接受新环境的基础,有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发展中,建立起怎样的环境表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塑造的环境则是与人们的记忆重合的表象化的外部空间环境。(2)环境的记忆与学习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是通过感知活动把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输入记忆系统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个体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积累、保存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即环境认知的过程。在对环境信息进行记忆与学习的过程中,环境的相应变化自然会影响到记忆。研究表明,适当的环境变化,不管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刺激都可以提高记忆,而一成不变的环境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智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事实证明,持续变化的环境总会使人产生某种程度的新鲜感,不至于单调、乏味,在期待新的视觉信息出现的同时会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心理学家们经过了大量的实验表明,维持兴趣的最佳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更不是时刻变化的环境,而是中等强度的不定性的环境,人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不会因为简单的秩序而觉得乏味,更不会因为感到严重的挑战而感到恐惧。因此,易识别并有相应区别的环境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产生一定的认同感,促使人们对环境的记忆与学习。(3)环境的可意象性环境的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环境中的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人直接感知的环境表象与环境场所记忆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这些直接感觉的表象和个体记忆获得的信息形成“意象”,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例如,一个清晰、易识别的意象可以方便人们迅速地找到目的地,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环境的可意象性的形成则以建立共同的感知为基础。不同阶级、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人们拥有了共同的感知后,便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试图融入其中。事实上,形状的大小、距离的远近、色彩的搭配、空间的布局等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适用的环境意象性,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可识别的外表,而是被人们所感知。良好的可意象性有利于对环境的认知,并且通过环境参与者长期的训练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改善都可以增强环境的可意象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2.3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通过行为来具体表现的,人在环境中的心理刺激必然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特征。因此,人的心理状态成为决定人在环境中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根据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推出如今城市中存在的相应的客观环境的巧妙设计必然是以人们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为依据而进行设计,赋予客观的自然环境以主观的认知,反过来人们从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所获得相应信息,综合地反射到人的心理,进而指导人们的主观心态和个体行为。总之,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认知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换而言之,人的行为、心理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和依据。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只有充分地了解人们的心理,结合相应的行为表现,通过对环境良好的认知与理解,才能使环境更有效更合理地被利用。就环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言,只有对环境深入地认知,才能起到抑制、强化、引导行为的作用。而环境认知与人的心理是分不开的,认知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将客观环境与主观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可认知的环境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作用相当显著,包括认知与理解、引导与识别、缓解与恢复。因此增强避难人员对防灾公园的环境认知度对于提高环境的利用效率和可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1)认知与理解:在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在灾难发生前以及灾难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避难人员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在进入防灾公园之初就对公园的避难道路、功能分区、空间组成等有一定的了解,并深刻地认识到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序所需要进行的相应的避难行为,理解各级灾难标识以及防灾设施的使用方法。自然地形成一种逃生秩序,有效地进行避难生活,避免了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也减少了其他社会问题的发生。(2)引导与识别:在充分地认知与理解环境之后,受难群众能够快速融入到防灾公园的环境中,有效识别逃生路线,正确地引导避难人员找到临时避难生活区域,顺利地领取救灾物资,找到医疗救护中心,及时地得到救助,避免严重的伤亡。在灾难来临时,绝大部分的避难人员往往由于情况紧急而失去理智,行为不受思想控制,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造成逃生避难生活现场的混乱。环境认知在有效引导受灾群众脱离险境,寻找临时生活场所,得到有效救助以及形成相应秩序,防止出现社会混乱现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3)缓解与恢复:对防灾公园环境合理的认同有利于消除在灾难来临时的焦急与恐慌心理。在这样一个具有共识意象的环境中,人们渐渐地融入环境,排除不安全因素,向有利的环境区域聚集。在灾后,由于大量的人员转移、食品和救灾物资不足造成了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同时由于情报不畅,指挥受影响加剧了避难人员精神上的紧张。周围环境的这些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灾民的身心状态,而高度可意象性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恐惧情绪,避免了主观和客观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环境的深入认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灾难所造成的混乱和不安的外部环境,对客观环境形成相应的秩序性和统一性,以及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快速恢复有极大的帮助。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具有实用性、安全性和恢复性功能。在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引导行为、合理分布空间、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防灾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增强人们对环境认知的重视,增添环境的可意象性,成为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4基于环境认知的景观设计原则

综合分析城市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与配备设施,结合环境认知的相关性要求,在进行城市防灾公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制定有利于人们识别、认知与有效使用的景观设计方法。

4.1安全优先原则

安全性是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宗旨和方针,也是环境认知对防灾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无论从视觉、空间还是功能上来讲,确保避难人员人身安全,将人身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是防灾公园环境设计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色彩选用与搭配的安全不同色彩与人的生理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情感特征,那些彩度高、波长较长的色彩会引起人们高度的兴奋,给人心理上带来强烈的刺激。而那些彩度低、波长较短的色彩则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相对温和的刺激,使人趋于平和。从颜色搭配的角度来说,环境中不协调的配色总会引起精神上的躁动不安,使人容易疲惫和紧张,相反那些颜色搭配协调的环境则更容易使人精神愉悦,缓解身心的紧张与疲惫。(2)空间形式的安全城市防灾公园的内部空间形式也是决定其安全性的主要方式,一般开敞的空间形式总是给人以不安的感觉,而过于封闭的空间也会使人产生恐慌与压抑。尤其是在避难生活过程中,人们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获得相对的领域感,但也需要方便地获取一定的外界信息,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与可操作性。另外空间的明确划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相对的秩序感与可控性,在灾时能够让人们准确确定不同的空间,有效区别空间的功能可以建立稳定的秩序性,从而减少逃生程序的混乱,消除人们的紧张心理,营造安全的避难生活空间。(3)使用功能的安全首先考虑的是城市防灾公园的选址问题,必须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地区以及海啸袭击区。同时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高压电线线路等。例如易引发地震灾害的地区要综合考虑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带来的直接危险和隐性危害,所以公园选址一般要在空旷、平坦的地方;而水灾频繁处的地区则要考虑公园中的避难生活场地必须要选在高地。针对不同的灾害,在考虑公园安全问题时有其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要综合全面地区分。此外,要保证城市居民进出防灾公园通道的安全、通畅,尽量避免交通拥挤。园内应有大面积的平坦、开阔、交通便利的安全地域,易于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易于进行避难与救援活动,而且应创造必要的防火、治安、卫生、防疫条件,确保公园中避难人群的生命及生活的安全可靠。

4.2平灾结合原则

城市防灾公园具有“平”(平时)、“灾”(灾时)2种功能,必须坚持平灾结合的原则,即将平时功能与灾时功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将2种环境认知模式协调统一。因此不仅要了解平时的环境使用功能(满足一般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求:美化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供居民游憩休闲,强身健体及旅游服务功能,)也要注意加强其灾时的环境认知与理解,即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防灾设施启用发挥防灾救灾功能。此外,进行防灾公园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景观小品的设计,以防灾避难功能为主旨,在平时发挥作用的同时,防止影响今后的避难救灾工作的开展。例如防灾公园中洒水装置的设计,平时可以用于植物灌溉,造景设施,而在灾害来临时可以成为防火设施也可以用于生活用水设施,这就需要其设计的位置合理,在植物覆盖的周围以及生活广场的附近,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之处。

4.3可识别性原则

强烈的可识别性对于城市防灾公园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也是环境认知中强调的重要环节。可识别的环境在建立人们的控制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人们准确定位,辩明方向,寻找目标,避免盲目地寻找造成混乱。尤其是在灾时的避难逃生阶段可以准确地辨别逃生方位,寻找救助中心,及时有效地获得救助。防灾公园中的可识别性体现于景观小品以及道路、植物等各个环节,比如道路的设计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与识别性,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图案、造型、宽度尺寸、色彩等元素设计尽可能有规律可循,层层相连、秩序统一,使人们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避免出现迷失现象。

4.4可达性原则

道路的通畅与便捷是城市防灾公园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保障避难人员及时有效避难、顺利开展救援活动的的关键,因此防灾公园的空间布局要通达灵活。一般其出入口和周边形态的合理设计,有利于人群疏散与通行,保证灾难来临时避难者可以从各个位置迅速进入防灾公园避难。其次,采用合理的色彩和材质增强道路的导向性,保证避难通道的可达性,不仅可以明确防灾道路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便于灾时的逃生行为与救援工作。

5结语

文章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以及环境认知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概括了环境认知与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强调了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环境认知在城市防灾公园景观中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原则,以期为我国防灾公园的建设有所启示。参考文献

[1]许玲.北京城市公园环境认知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汉字元素;园林景观;应用

1前言

汉字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汉字与园林景观具有相似的渊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与审美观使两者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部结构均如出一辙。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古代名士大夫吟诗作赋,常借书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往往也亲身参与园林营造,对其注入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精神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追求意境,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汉字与园林景观都是作者内心活动的外部映射,创作主体的同一性,使得汉字与园林景观具有相似的艺术渊源,书画、园林因其相同的审美特征合而为一,浑然一体。汉字在创造与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哲学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了园林景观的内在与深层结构。汉字作为一种造景语言,通过自身图形化演变(文字变形)、与图形结合形成图案(字图结合)、利用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文字涵义)等途径,并遵循相应的“章法”、“韵律”借助园林材料的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达到构建园林景观的目的。

2汉字公园背景简述

汉字公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至中华路、东至永明路、南至人民大道、北至TD13号规划路区域内,包含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在内,总面积约389.02亩。建成后的汉字公园将于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构成一个景观整体。2.1安阳文字文化。安阳,简称殷、邺,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2]、中国十大最古老城市、被誉为“中国文字之都”,有着“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3]的美誉,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是人文始祖颛顼帝喾繁衍地,有殷墟和中国大运河(永济渠)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地,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和中国“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所在地。历史的积淀使安阳形成了殷商文化、周易文化、邺文化、建安文化、北朝文化等华夏文化精髓。2.2汉字公园项目概况。汉字公园由中国文字博物馆承建,借助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影响,打造时尚、新颖、立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汉字文化创意思维,力图将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等手段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在汉字创意上推陈出新,向全世界展示出“汉字公园”这个极具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文化目标:塑造以“汉字”文化为表现主旨的多元文化景观,体现安阳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避免当代园林景观出现的文化“失语”现象。(2)景观目标:强化以“汉字”文化为表现主旨的特色景观,并希望通过景观的展示来深入诠释作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的安阳的人文历史文脉。避免当代园林景观出现的景观“同质化”现象。(3)经济目标:以公园的建设为契机,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带动周边多元景观,体现安阳地域和文化特色,“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进而实现人口集聚、市场繁荣、交通发达、经济增长等趋势。(4)社会目标:结合安阳中心城区与东部城区的发展属性,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艺术与科技的文化公园设施,并强化公园的文化教育功能,使之成为适合各种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5)生态目标:以生态建设为契机,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营造自然的、人性化的、高层次的特色景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3汉字公园景观设计

汉字音、形、意三位一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因形见意”。汉字依据基本笔画,书圣王羲之将其总结为“永字八法”,其形式与排列离不开“点、线、面”等要素。在景观设计中更是注重各种“点、线、面”的组合与变化,以达到多样化的景观效果。进而无形中汉字与景观设计又存在异曲同工之妙。3.1文字元素在景观空间划分中的应用。汉字公园以“汉字”为主题,所有功能皆力图与汉字相结合,以汉字五种笔画“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点元素与线元素的应用)的字形结构为灵感来源,被借鉴作为公园的空间构成,另一方面公园整体设计分为“文源、字苑”两大部分(面元素的应用),其中“文源”(水域空间)代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字苑”(文字庭院空间)代表文字发展历程中关键节点。具体来说:公园划分成东西轴和南北轴,象征“横(一)”与“竖(丨)”;陆地空间被水系(“文源”)贯穿其中,水系则象征汉字五笔中的“撇”(“撇”五行属水);两条轴线把公园划分成四大区域,于其内分布金、篆、隶、楷、草、行六大字苑(主要景观节点),字苑则象征汉字五笔中的“点”;园内主要景观区域由一条委婉曲折的“书法大道”相互连接,“书法大道”则象征汉字五笔中的“折”。(汉字书写时讲究章法与韵律)“书法大道”在构图上力求“折”出“章法”,“折”出“韵律”。3.2汉字元素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3.2.1字“形”的应用。通过将植物外形修剪成相似的汉字外形,来进行相应景观主题的表达。具体来说:在“金”字苑中,绿篱修剪成形似“钟鼎文”的大地艺术图案,来表达青铜时代的主题。在“篆”字苑中,绿篱修剪成长方体,并在其立面修剪“篆”字体纹路,来表达印章文化的主题。3.2.2字“意”的应用。通过特色植物配置表达相应景观主题,彰显园林意境。具体来说:在“草”字苑中,通过区域性种植不同种类的观赏草,塑造一种野生、原生景观意境,来暗示古人在书写草书时“任意挥洒,狂放不羁”的创作状态。3.3汉字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汉字公园中主要体现在建筑构成形态及内外装饰中融入汉字的构成规律,使建筑与汉字发生外在或内在的某种联系,进而表达相应主题。3.4汉字元素在铺装中的应用。在汉字公园中主要体现在以汉字字体为表现主体的铺装与以古典寓意为表现主体的铺装。以汉字字体为表现主体的铺装,实质没有脱离“文字”本身的具体形态,只是将汉字作为一种装饰符号运用到园林景观铺装中去,让人读“字”知意。以古典寓意为表现主体的铺装,基本已脱离了“字形”的限制,通过字图结合或纯图像化形态,利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等装饰手法,来表达不同主题,营造不同意境。让人观“图”知意。3.5汉字元素在城市家具中的应用在汉字公园中主要体现在将汉字作为基础设计语言,通过组合、变形、解构、拓扑等艺术表现手法应用到标识系统、垃圾箱、坐凳、灯具等城市家具系统的设计中。

4结论与不足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汉字元素在汉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表现,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字→意;字→形→意或字形(结合)→意;意→意。其中前两种表现方式更直观(具象思维的运用),后一种表达方式较复杂,需要相同的文化语境作为前提,动用抽象思维寻求“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才能体会其“深层次”意境。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探究汉字字音元素对景观的设计指导及相关应用,以期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为汉字音、形、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最后,建成后的汉字公园将与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并作为中国汉字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百度百科.认识一下我们河南安阳文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6197391332247&wfr=spider&for=pc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8

1.1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街心公园的正中间,也是公园主干道的交汇处,占地约8.8亩,为一圆形的铺装广场,广场边缘设有弧形花架,场地内部较为开阔,为附近居民开展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四周以层次丰富的树群围和,树木之间高低组合,色彩搭配,既对其他各分区形成障景,又成为人们的视觉欣赏点。广场东侧设有儿童活动区,内部有丰富的儿童娱乐设施。西侧设有一个报刊亭,亭外提供休息坐凳和茶水服务,该区位于街心公园的中央,是游人往来最密集的场地,最为热闹,占地面积也最大。

1.2樱花苑

位于街心公园的东侧,占地约6.2亩,以樱花种植为主,也称“春园”。该区种植了30余个樱花品种,形成了疏林草地。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有孤置、对置、丛置、群植等种植手法,场地自然起伏,游步小道穿插其中,两侧设休息坐凳。游人既可驻足观赏亦可边游边赏。每年3、4月间樱花盛开,即使是园外的过路人也能感受到樱花的绚烂的美丽。

1.3棕榈广场

棕榈广场位于街心公园的西侧,占地4.8亩,以常绿植物种植为主,其中又以棕榈树作为该区的景观树种,也被称为“冬园”。该区最外侧用雪松围和即屏障了来自街道的噪音,也形成了一个闭合空间,空间内部运用点的艺术布局,形成多个分散的小型广场,树下设置座椅,各小广场间以大面积草皮衔接,草皮中点缀种植梅花,以迎合冬园的含义。该区营造的目的是为在公园里创造一个安静休息区。

1.4石榴园

位于街心公园的南侧,场地平坦,广植石榴树,配以柿树、鸡爪槭、黄栌等秋季观叶植物。占地7亩被称为“秋园”。其中石榴花也是“西安市花”,花期可长达5至7个月,盛夏繁花似锦,榴红似火;秋季累果悬挂,色彩鲜艳。鸡爪槭、黄栌树姿优美,叶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该场地主要作为赏景园,园内设有仿古园亭,小桥流水,形成一派自然田园式风光。

1.5紫薇园

位于街心公园的北侧,与庆安居住小区隔路相对,占地约6亩也被称为“夏园”,以紫薇作为该区的主体景观树种。一到夏季,被称为“百日红”的紫薇繁花似锦。该场地划分较为规则,设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并配置较为丰富的健身设施,方便附近居民使用。

2.土门街心公园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园路总体规划有缺陷

主园路为套环式园路,游人在园区基本能够通过主体园路游览全局,但是各局部分区道路规划不够细致,尤其是在场地较大,较为开阔,草皮敷设较多的地区如樱花园,石榴园等,规划时没有考虑游人深入游览或交通上“走捷径”的心理需要,没有设计园路,草地也没做好范围防护工作,导致大量的草坪被踩踏,在大块的绿地中,甚至在很多场地的边缘会出现黄土裸露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公园的整体美观性。

2.2植物养护不到位,病虫害滋生严重

尽管公园历经零九年政府改造提升,内容有所丰富,但是后期管护不到位,在游园的过程中时常会看枯死树栽植在草地中,尤其是到了春季和盛夏时节不少树木叶片上出现霉斑,叶面泛黄卷曲,树形枯槁。很多植物的树冠较为散乱,影响观赏效果,低矮景观树种多,场地遮荫效果不好。

2.3园内设施较为陈旧,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在游览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的健身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有的完全损坏,有的零件残缺,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很多都是锈迹斑斑。大大降低了使用的安全系数;很多园椅和坐凳年久失修,游人无法使用;花坛与铺装广场饰面砖松动脱落,尤其在游人活动频繁的中心广场,此现象较为严重,场地边缘凹凸不平,很多游人不注意脚下路面,会发生磕绊现象,遇到下雨天气路面也容易积水。

2.4公园亮化工程不到位

公园内部照明设施较少,建园初期没有考虑到夜间照明,晚上公园只能借助园外的路灯照明,光线昏暗,很多市民不愿甚至不敢晚上在公园活动。改建后,在公园内部的主干道上布置了园灯照明,但由于间距过大,亮度不够,很多绿化场地没有照明,给居民晚间活动、游赏造成不便。

3.解决措施

3.1丰富园路的内容与形式,广植绿篱,解决草坪踩踏问题

考虑到园内道路形式比较简单,因地制宜的细化各分区园路,既参考场地布局的美学观念又考虑游人交通使用的需求,在已踩踏出“捷径”的草皮上铺设踏步或敷设鹅卵石小路,满足步行的要求又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在草坪边缘种植绿篱或花境范围场地;对于绿地中心裸露的地面也可将其改造成为花坛,形成嵌花草皮并设立警示牌,提示游人爱护花草树木。

3.2加强公园后期管护工作,及时对植物和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市民可以积极的提出意见督促市政人员加强公园的管理养护工作,对于枯死树及时伐除;滋生病虫害的植物有效的隔离治疗;对部分植物进行整形修剪,保证绿化的基础上提高美化效果;建议根据场地的特点适当的种植冠形宽大的乔木,保证夏季的遮荫效果。经常对公园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于无法使用的设施及时更换,多考虑儿童和老年人活动使用的需要。

3.3保证公园的正常照明,丰富夜间景观,提高公园使用率

将街心公园的亮化纳入到城市亮化工程体系中来,在保证正常照明的基础上,丰富夜间照明内容。主干园路设置间距合理的路灯照明,各分区绿地中可根据表现的主题设置景观灯,面积较大的草坪中镶嵌草坪灯,景观较为丰富场地,例如:主题雕塑、亭、廊、花架、组景花坛等附近设置投射灯以强调其夜间表现效果,可选用LED灯和光纤照明的方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结语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园景观

当人们作为地球的主宰自称的时候,随着自己的需要去改变环境,而忽略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存在,如植物、动物,和他们联系最直接的就是大自然。自然不仅仅指的是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人是群居动物,他无法离开自然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使空气更加清新,人们亲切的成之为“绿肺”。那么城市中的“绿肺”,便是指公园,它使人与大自然更亲近、更和谐。而若将公园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那么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又接收到了文化深深的熏陶,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而文化主题公园对于每个地区都是有特定意义的,他相当于一张“城市名片”,是专门针对这座城而量身定制的,完美的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质,将城市的知名度进一步打造出来,呈献给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并凸显城市文化特征,值得探析。

1设计原则

1.1地域性原则。城市文化公园是一种蕴含历史文明的实体,必须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把握好地域性魅力,触动居住的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周围的人们,使人们自觉产生文化保护意识,宣传意识,以其为自豪,使长期生活当中形成的人文景观发扬广大。城市文化公园的类型也是五彩纷呈的。有历史性主题的文化公园、纪念性主题的、时尚主题的等,公园的主题也加入了当地的特色民俗等,无形中传播者文化、感染者周边人事。像西安,本身就是几朝文化古都,文化底蕴十足、感染力颇深,其大唐芙蓉园就不用多家修饰了,还别说奇迹般存在的秦兵马俑。西安其历史悠久的存在,注定了其文化的深厚,为主题公园的建设公式增添的千年的功力,那么他成为全中国第一个带有盛唐风貌的皇家园林式主题公园真是实至名归。1.2文化性原则。文化主题公园相比其他普通公园而言,其特点就在其文化上,相对来说其娱乐性放在次要位置。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挖掘出来文化的发展史,更需要现代的人们多多研究,多多发掘。1.3可持续原则。城市文化公园是将文化融于一体,对外展示,让文化魅力无形中熏陶周边人事,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在其景观的设计中,要注意其保留价值、遗传价值,还要注重任重而道远的可持续发展原则。1.4科学性原则。设计中,要科学的运用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科技,将空间、时间、文化等内容尽可能在实际情况下得到满足。

2设计策略

城市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着重文化要素和公园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差异性比较明显,更有甚者会截然不同,那么在城市文化公园景景观的设计中就应把握其文化精髓,最为工作核心加以深究。例江南水资源丰富,处湿热气候区,那么在设计公园景观时,就可以结合当地水文化,进而更充分展示该城市的地理、自然以及人文等独特性。当然,每座城市都有专属的历史历程,相伴随着文化的演变和积累。城市文化公园应尽可能去调动其自身文化,从细微之处彰显发展脉络,多方面展示文化长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避免文化历史中的缺失带来的遗憾。城市文化公园景观中艺术景观的营造。公园美景最基础的是自然风景,在此基础上,添加时代的因素加以创作,使公园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公园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给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那么,在设计中应跟从大多数人的审美。对于文化公园,更要加强其人流动向、水体景观、建筑、公园功能、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小品设施等方面的合理设计。赏析下叶圣陶《苏州园林》的艺术景观美,“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格式的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量变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所以,这样的艺术美不仅仅是自然地景观,还有后期人工的雕琢。还有就是城市文化公园和周边地区的内在关联。每个公园的出入口应该有好几个,每个出入口的设置是都会影响周边人群或小区的出行。并且,公园周边设置的围栏是否是透空栏,都应给与明确的标识。道路、地形系统的规划。城市文化公园其应该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以人工的后期改造,那么在观光路线的选取上,应该注意保证人流的疏导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尽量避开密集的建筑群或狭小的空间区域,减少游客压抑感的产生。还有动植物布局。现在对于各地的物候都越来越重视,这就是指的是本地气候所特有的动植物。那么他们也是该地区的一个代表性物件。例如,提到薰衣草,脑海里首先展现的就是神秘浪漫的普罗旺斯。那么在景观的设计上应该讲凸显本地区文化的动植物放在较醒目的位置,另外来的游客一眼就能看出主旨及核心思想。最后就是细节问题的处理。在主体景观设计有大框架之后,接下来便是越来越瘦重视的细节问题,这是最后一步对整体的丰富与完善。可妥善利用铅笔画、水彩画、中国画、水粉画、钢笔淡彩或其他绘画形式,融会贯通其中,尽善尽美的将城市文化公园景观展现出来。

公园景观设计范文篇10

郊野公园的定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位于城市的远近郊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供人们户外休闲游憩的公共开放空间。它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市民休闲生活、城市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景观等重要功能。

2后山岩公园概况

后山岩公园地处翔安区中心位置,位于厦门翔安区翔安东路以东、海翔大道以南、规划后山岩路以西,总占地面积约814405m2,体项目分三期开发建设。基址内地形起伏变化大,有山地、村庄、农田、苗圃、鱼塘、采石矿坑水塘、崖壁、果林,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南侧紧邻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清泉岩寺(市级重点民间信仰点,信奉清水祖师文化),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近年来每年都吸引着数万名信众前来。后山岩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其规划定位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集生态观光、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文化传承、防灾避难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市级综合性郊野公园。

3后山岩公园景观设计理念与手法

(1)营造形式和功能多样化空间。公园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休闲健身的功能、游览观光场所、公园内根据规划功能要求营造民俗文化展示空间、休憩交流空间、健身运动空间。(2)尊重基地特征,充分利用自然乡土景观资源。体现场地肌理,修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斑块,进行整合与重构。使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基址内原有的自然资源多样:农田、山地、果林、矿坑、水塘、村庄,地形变化大。因地制宜,利用多层次的环境营造富于变化的景观空间。(3)注重运用乡土文化元素,保护与传承地域特色及人文精神。提取清水祖师文化、闽南民风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相关元素作为造景元素。

4景观设计主要内容及措施

后山岩公园设计定位为以“田园花海风光、崖壁石坑奇观、浅丘野趣运动”为特色,结合功能要求分为花田区、观光农场区、矿坑水域区、自行车运动区。

4.1核心景观区---花田区

位于园区南侧,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充分利用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作为造景元素营造自然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和谐空间。塑造“花海”景观。该核心景观区由西至东主要包括“最翔安”特色风貌展示区、主入口广场、花溪涧。(1)主入口广场。设计融入了地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清水祖师文化,以其三大功绩之一“祈雨”为设计灵感,取“如恩泽众生而撒落的滴滴圣水荡漾开的相互交织、美丽炫目的涟漪”为肌理作为构图元素,平面及空间上采用富有韵律和动感的圆、弧、曲线构图。以圆弧LOGO景墙和直径约10m的圆台种植池作为中心主景。圆台地侧壁挡土墙兼做文化宣传墙,作为展现人文景观的载体,采用自然面花岗岩石板刻字结合浅浮雕形式装饰,展现后山岩的历史。广场平面铺装主要采用深蓝色透水沥青或砖红色烧结砖与黄锈石交替组合成圆环状相互叠合或交错。绿地内交错布置弧形花岗岩条石分隔线延伸至圆形广场铺装,似水波纹起伏。采用群植小叶榄仁、小叶榕为主,点缀洋紫荆与火焰木等。主入口广场以北侧的“花海”作为大背景,广场至北侧项目红线约180m场地竖向标高从28.60变化至45.90,场地内原地貌为阶梯状的菜地、苗圃,场地高差为0.5~3.5m,把高差大于2m分级处理,加设景观挡土墙,利用不同高程的场地片植观花植物(如繁星花、粉花翠芦莉、天使花等),形成大面积的“花海”,营造“五彩天阶”的意境。以主入口广场为起点布设游憩步道,沿线设置观景平台及休闲休憩设施,游人于此远眺清泉岩寺,近抚群芳,引发无限遐想(见图1)。(2)“最翔安”展示空间。位于主入口广场西侧,将作为展示翔安特色风情风貌的空间场所。原有基地为高低错落的层级台地,对原有场地进行重新梳理及重构,通过地面的抬高与降低界定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空间层次及韵味。各级台地之间采用0.5~1.1m的直线或折线型卵石挡土墙来界定各个独立的展示空间,各展示空间由绿化种植空间与硬质小广场空间相结合而成,种植空间以开敞式空间为主,片植美丽月见草、千日红、秋海棠等观花地被,点缀香樟、小叶榕等,展示空间以片植福建山樱花、火焰木等开花乔木为主。硬质小广场内由木亭、景墙、休息坐凳及景观小品作为侧界面分隔空间,采用海蛎壳、竹片、片石、红砖等颇具乡土特色的材料装饰景墙,利用石笼、条石等做为点缀装饰空间兼休憩设施。各小空间在统一中求变化,各具特色。每个独立空间相互渗透与关联,通过碎砾石游憩步道交织联系,景观空间层次丰富。该空间将作为举办翔安特色三宝九品、旅游工艺品等临时展览的场所、定期的特色民俗文化交流场所、乡土民情的体验场所(见图2)。图2“最翔安”展示空间效果图(3)花溪涧。位于主入口广场至东侧水塘区域内约400m长75m块内,地势自西向东降低,地块北侧为零碎的高差不等的台地,设计上将场地化零为整,运用柔和、流动、富有韵律感的波浪线划分成三组层级台地,形成错落有致、相互贯穿的台地组合。之间高差处理高度0.5~1.2m挡土墙,表面采用红色与灰色火山石组合铺贴,火山石特有的肌理和色泽、展现自然质朴之美。挡墙分割组合了“花田”,各个独立的台地空间主要以片植草本花卉或观花灌木(如繁星花、紫娇花、天使花、阔叶半枝莲、粉花翠芦莉等)为主。形成错落有致的大色块。与紧邻的“五彩天阶”相互呼应。通过地形改造,南侧因地制宜的设计为缓坡地,以群植常绿乔木为主,点缀开花小乔,形成软质的空间侧界面。中部形成“溪涧”原有的水洼地、池塘、结合堆岛将其有序串联在一起。将原有平直的线形进行改造,沿岸边蜿蜒曲折、形如舞动的飘带。点缀条石、自然块石汀步、木栈道、小石桥、卵石带于花溪间,沿岸边散置自然石。溪沟底部以喷播狗牙根草为主,沿岸则种植丰富多样的植物(蓝冰麦、花叶芦竹、银边草、肾蕨、旱伞草等),游览小径以具闽南特色的烧结红砖为主材镶嵌灰白色石材。游人沿小径在行云流水般的溪涧、洼地、绿坡间穿行,留恋于水天之间。

4.2观光农场区

观光农场区位于公园的北部。以原有农田肌理作为平面主要构图元素。以保留龙眼果林、桉树林等乡土植被为原则,补植观花树种和彩叶树种(如大花紫薇、乌桕等)丰富山体林相景观,作为空间的侧界面。在原有果林中选定区域种植经济果林示范带,种植多种果树如柑橘、杨梅、枇杷等。构筑一个生态优先、低碳环保的田园风光观光农场。中部营造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较为开敞的景观空间。利用基址内的阶梯状台地种植观赏农作物,如观叶的萝卜、土豆、番薯;观花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椰菜;观果的西瓜、西红柿。结合互动休闲体验项目,设置开心农场、让参观者有机会亲自体验农业种植、采摘的乐趣,设置农家小屋,作为农家产品收集展示点(见图3)。

4.3矿坑水域区

矿坑水域景观区位于公园东南侧。景观区南侧基址内有长约260m宽度约90m的开阔的鱼塘,利用堆土或群植水生植物优化驳岸线,临水布置亲水平台连接景观浮桥。北侧有多处因石矿开采被破坏的斑块,多处废弃采石坑已形成独特的矿坑水塘,沿场地西、北、东侧有8~16m不等的岩壁,将这些破碎的大地景观修复形成焕然新生的景观。结合清水祖师文化节,以观感佳的岩壁为背景,将矿坑水塘间的空地建造为特色的“东部戏台”,将闽南戏曲文化与矿坑文化相结合,使戏台与观景平台相结合,营造可观景、可展演、可聚会的空间。沿矿坑水塘边缘、崖壁边布设折形木栈道。崖壁顶设置观景平台、休憩设施。游人漫步于栈道,俯瞰矿坑水塘景观、远眺清水岩,感受湖光岩色独特景观。

4.4自行车运动区与自行车道系统

设自行车道贯穿公园主要景区,部分车道与主园路合并设置,部分车道利用基地内原有的砂砾石路,自行车道沿线丰富不单调,或穿梭于郁郁葱葱的山林间、或绕行于水域边、或蜿蜒于矿坑边,为游客提供远离喧嚣、亲近山水的骑行空间。自行车运动区位于公园的东北角,东入口为主要出入口,入口设置广场,为自行车赛的集散地,设置自行车俱乐部服务建筑。自行车赛道沿线根据功能需要设置补给站、服务点、观景台、公里牌、景观小品等,利用生态环保材料(如块石、木材、卵石)作为建设材料。

5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绿地和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满足了人们回归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需求。后山岩公园景观营造以自然乡土元素为景观主体,尊重基地特征,借助构筑物、园林小品为景观载体表现地域文化。公园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一亲近自然、生态野趣的观景休闲空间,也将成为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

作者:刘艳艳 单位:厦门鹭路兴绿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永山,王晓春,黄春华.扬州茱萸湾风景区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3(12):103-106.

[2]高玉平,王希华.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初探[J].现代园林,2007(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