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7:17

工业管理论文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1

形态学又名造型论,工业设计专业的全称为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形态学课程之于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勿庸多言。所谓产品造型设计,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依据产品的功能而在结构、形态、色彩及外表加工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活动。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无论外观还是完全意义的产品设计或其它相关设计,都必须解决包括形态、色彩、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基本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形态学是一切造型设计的基础,贯穿于造型活动的始终。

现代造型艺术体系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它是以在科学而非个人感情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视觉经验,将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训练及研究分离出来。这类造型训练作为包豪斯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为后来的设计专业教育所采用,并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更加紧密地与色彩、素描、构成等教学紧密衔接;另一方面更深入产品设计的各个角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条内在主线,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把基础造型训练及相关理论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领域进行整合,并列为“形态学”课程予以讲授,以利学生更系统全面地掌握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及手法。

“形”通常指物体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形的阐释;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不可分割。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犹如历代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所追求的那种境界-形神兼备。

形态作为形式要素之一,是形式的基础。形态学重点是通过外形把握其表现,即通过特点对观者所产生的心理效益去研究形态的“态势”或“生命态”表现,以设计上对形态注入感人的魅力为切入点。

形态是造型艺术即设计借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及满足人的视觉评价、使用需求的重要媒介之一。一个人、一个物件、一个色块、一个点、一条线,乃至一部分空间和空间中的一组物象,都具有形态性。

产品的形态是信息的载体,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如形体的分割与组合,材料的选择与开发,及构造的创新与利用等)进行产品的形态设计。借助产品的特有形态可以向外界传达设计师的思想与理念。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也往往通过产品形态所表达出的某种信息来判断和衡量与其内心所希望的是否一致,并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

产品的形态是工业设计的最终结果,设计师应增强对立体形态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与永恒性,更加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形态,有目的地创造出新形态。由此看来,开设形态学课程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产品造型形式美原理及其表现特征

产品造型设计的美与一般造型艺术的美在有着共性的基础上亦有其特异性。一般造型艺术的美是一种纯自然的美,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由艺术家的灵感产生,只要被少数知音所了解便可以视为成功。但是产品造型设计的美必须满足某一特定人群的大多数需要。

因此,工业造型设计不能以设计师个人美学好恶来取舍,它应以满足大多数消费对象为前提。基本的美学原则为大多数人接受,设计师只有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去延伸和扩张,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设计效果。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必须满足造型美观、方便使用、节约材料、便于加工、满足功能需求、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等要求。

产品的形态美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它的基本美学特点和规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分割与比例(包括数学上的等差级数、等比级数、调和级数、黄金比例等强调与调和、错视觉的应用等。

工业设计师应在变化与统一中求得产品形态的对比和协调,在对称的均衡中求得安定和轻巧,在比例与尺度中求得节奏和韵律,在主次和同异中求得层次和整体。通过对比表现产品的形态差异性,突出产品造型重点,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协调使产品形态间呈现相互渗透的和谐艺术特征;通过均衡使形态各部分之间在距离长短、分量轻重、体量大小上都不完全相同,产品形态的局部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感;通过节奏和韵律则表现产品形态的连续交错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特点。

产品的形式美特征表现有:a.体量感,包括体积感和量感(物理量感和心理量感);b.产品的动感,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就蕴涵着动;c.秩序,从产品形态变化的各种因素中寻找一种规律和统一性;d.稳定感,包括产品在物理上和视觉上的稳定;e.产品形态的独创性,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包括产品形态的新颖感、结构材料的新颖性和产品主题内容的新颖性。

3,工业产品形态要素设计拓展

从设计的角度看,形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产品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材料、机构、结构等要素分不开,人们在评判产品形态时也总是与这些基本要素联系起来。产品形态是功能、材料、结构、机构、色彩等要素所构成的“特有态势”给人的一种整体观赏形式。

1)形态与功能。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玉厄无当,不如瓦器”,说明再贵重的盛酒玉器,如果没有底连水都不能放,其价值还不如普通的瓦器。可见,我们先辈很早就意识到实用功能在容器造型中的价值。产品的实用功能要素是决定产品形态的主要要素。进入包豪斯时期,“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理念更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物质的极大丰富,产品的功能不再仅指使用功能,出现了极大的延伸和发展,还包括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利用产品的特有形态来表达产品的不同美学特征及价值取向,让使用者从内心情感上与产品取得一致和共鸣。当今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不仅要充分重视产品的功能,更应树立长远的生态学观念,以“绿色设计”为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充分运用“形态契合”和“形态组合排列”等原则,进一步探索以形态特殊结构扩大功能价值,最大程度地节约材料、空间,减少资源投入的可能性。

2)形态与材料。材料是制造产品所耗用的物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从设计角度来看,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及视觉性能特性,才能在设计中合理、科学地加以使用。应当在熟悉各种材料物理的、化学的、视觉的三方面综合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加工、使用等因素全面衡量成本、价值、形态结构、美感等关系,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从而最佳地发挥材料的性能特征。既善于利用各种新型材料,也要加强对传统材料的发掘再利用,建立新型的形态与材料观。

3)形态与结构。物体要保持自己的形态,就需要有一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来支撑。即使最简单的产品,也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大自然是人造物体结构产生的基本源泉。要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分析和研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地优秀结构实例。在设计中要注意分析结构中材料的基本连接方法,包括滑接、榫接(铰接)和刚接三个基本类型,要研究材料结构与形态结构的关系,与结构稳定的关系,与受力方向的关系等,努力探索设计新结构形式的可能性。

4)形态与机构。机构是人为物体的组合,且各物体之间存在确定的相对运动,通过机构可转换机械能或做有用功。机构作为整个产品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除直接满足和实现产品基本功能外,对改善和扩展产品功能也起作用,并最终影响产品的形态。机构设计合理与否,将影响到产品的操作性能、安全性能及使用寿命等。工业设计师要了解常用的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还要了解螺旋、齿轮、带和链等基本传动机构。同时,又应注意研究与分析生物机构,抽取其主要机构原理和特征开展仿生机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节约能源,并利用新的设计去开发和利用新的能源。

5)形态与数理。数理要素对形成产品的形态美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数是宇宙的基础。数的秩序也是形式美的基础,正确把握产品形态中的数理关系,是产品形态设计的重要条件。尺度比例是数理要素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产品形态的美感程度。尺度比例受到人们使用产品时生理和心理方面适应性的制约,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开发运用在不断影响现代产品的形态和人们对传统产品比例尺度的观念。

6)形态与视知觉。产品的知觉形态,人们主要是通过视觉与触觉来感受的。视觉信息是人类的主要感觉来源,因此,对视觉的研究成为所有感觉通道研究中最透彻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看,只有当客观刺激物之间存在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体则成为背景。这也是认知图形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可以感到的清晰的浮现出来的部分叫图形,感到不清晰而退隐的部分称为背景(底)。在产品设计中无论对平面还是立体的处理,经常会遇到视错觉现象。因此,错视成为了设计中令人注目的课题,引起设计师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兴趣。其中的线段长短错觉、角度大小错觉、面积大小错觉、、远近错觉、、高低错觉、、分割错觉、、移位错觉、、对比错觉、、残像错觉、以及幻觉等都对产品设计的各部分形态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7)形态与色彩。色彩的发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视知觉,需要光→眼→神经的过程,人才能见到色彩。人对色彩与形状的反应同人的年龄、个性、情绪有关。色和形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实现色和形统一,整体和局部匀称、协调,才能引起美感。总的来说,工业产品的色彩要纯净、和谐、简洁,既富于装饰性,又能展现产品的功能和形态特征,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生态环境的要求,符合经济的原则。工业产品的色彩运用还应体现现代科技成果与艺术造型相结合、流行色与时代感相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满足人机协调的要求、满足作业环境的要求、满足“色”与“形”协调统一的要求,符合造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色彩的爱忌,等等。

8)形态与自然、科技和社会。形态与自然主要体现为对称的观念及在多领域的渗透;形态与科技和社会则体现在当按某种计划或构想进行具体物的造型时绝不能仅仅靠塑造技术,而是技术、形态和思想缺一不可,即使技术也须从技法、技术和技能三个方面来考察。任何造型物都与材料及加工技术密切相关。优秀的产品都能充分展现出材质的特性,当然任何材料对于造型而言都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效利用自然材料,采取适当的加工方法,创造适于生活和环境的物品,况且这些材料及加工方法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改良丰富,并一代一代继承下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貌。在有效利用传统从事造型活动的同时,还要考虑合乎社会要求的创新设计,这是尝试利用自古以来的技术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造型方法。同时,风尚不但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也与产品造型有着直接的关系,需要引起设计师重视。

4,培养新形态观

工业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好的设计并非只有漂亮地外观,蕴涵的科技、人文、市场及环境等因素,也要通过产品的形体而体现。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的爱好,都成为作用于产品设计的“外力”,使产品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形态变化。

工业设计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积累设计经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在工业设计中,产品立体形态的创造有一定规律可循。大自然是天然形态的创造者,千万年来,在大自然伟力作用之下造就了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形态,其中不乏美的形态,在构造和材料方面也非常科学合理,还有人们至今尚未认识但有利于改生存条件、调节社会机能的系统。人类在改造自身生活环境、创造生活形态的同时,必须从自然物和从大自然获取设计灵感。通过对蕴藏在自然界美的要素和天然神奇的形态结构的发掘和汲取,进一步提炼和加工成人们创造具体实用形态时的基本元素。同时,通过对自然界大量科学合理形态要素的吸收,和对自然形态机能系统特征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而恰当地运用到机械结构的传动与运输、信息的发射与传播,及社会生态系统工程的运行与操作等方面。

时代在发展,作为始终以物质的实质性形态而展现的产品从物质形象上不断地表现着时代的活力。开拓产品形态,不仅从产品的功能上开展,还应体现时代脉搏的跳动。对于工业设计师来说,只有“师法自然”,不断从大自然吸取营养,用平等的观念对待自然,勇于探索未知世界,才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不断在设计实践中创造出科学合理的产品形态。见人所未见,创人所未有,保持清醒的设计意识和对设计语言的准确把握,在产品开发设计中“敢为人先”,将各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念转化为产品形态,以产品实体促进社会的发展,以产品实态构成开辟具有新时展价值的产品形态。

参考文献:

(1)刘国余,沈杰,产品基础形态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2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3

以企业资本金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正确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为内容;以获取企业利润为主要目标;以货币形态为计量单位。

别是基层站队,有的成本控制已经达到了一条毛巾、一块大布的程度,成本节约与奖惩兑现已逐步深入人心。

3.财务预算是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司的财务预算是责任预算的编制基础,责任预算以财务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责任会计以责任预算为对象进行核算,考核兑现以责任会计资料为依据进行考核。环环相扣之中,财务预算是上述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落脚点。一切经营管理工作围绕财务预算进行。

二、财务预算与责任会计相结合

现代责任会计的管理原理是以责任中心为核算对象,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并考评的一种内部控制体系。其优点是职责清晰、责权对等、业绩量化、便于考核。从1997年开始,公司将原来惯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制转变为责任会计的考核方式,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划分了若干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2000年开始将成本中心的范围扩大到全部6大科室。2001年在原有基础上,取消了利润中心,将所有科室和基层单位纳入成本中心进行管理,并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和奖惩办法,全面实行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预算管理与责任会计的优势,我们将财务预算中的34个成本项目中除工资及附加、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税金等9项费用以外的其他所有可控费用,按责任会计的要求转换为内控责任预算,并全部分解到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为了避免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会计核算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核算人员,我们利用《中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专项核算功能,将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会计核算采用一套账的核算办法,对公司36个成本中心进行单独核算,并据以考核。

通过这种将财务预算转换为责任预算,再通过责任会计核算责任预算并据以考核兑现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找到了如何将财务预算落实到责任主体,并通过科学量化的核算方式进行考核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采取了这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促成了油气储运公司连年超额完成各项考核指标。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责、权、利不尽对等,细节指标不尽完善等问题,但因其总体方向的正确性和机制的先进性,已经使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油气储运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角落产生了能动作用,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实行预算指标纵横向分解双重考核制度

在财务预算向责任预算转换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分解方式。即:在进行财务预算指标横向分解到各科室和职能部门的同时,又将指标纵向分解到各基层单位,实行财务部门总揽、主控部门交叉监督、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共同对预算负责的双重考核办法,将责任预算予以落实。

1.预算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分解。即将公司2001年度25项可控费用,首先在机关7大职能部门进行横向分解,明确责任主体,下达控制指标。例如运费,总控部门为调度中心,即调度中心对年度预算运费总指标负责。差旅费由经理办公室总控,即经理办公室对年度预算差旅费总指标负责。其次,由总部门将所控费用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二次纵向分解,比如运费,由调度中心将运费再次在公司所有用车单位和部门之间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运费指标。其他如差旅费、公杂费、原材料、修理费、水电暖气费等同样进行二次纵向分解,形成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责任预算指标。

2.双重考核。将横向分解的总控费用和纵向分解到底的各单项费用按公司36个责任主体分别进行汇总,形成各责任主体的责任指标,并以业绩合同的形式逐一予以确认。

考核时,对某一单项费用,既考核主控部门,又考核分控部门和单位的责任。例如对运费的考核,既考核调度中心对总控费用的责任,又考核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分控运费的责任,实行双重考核,使各项费用由始至终接受财务的监督与考核。

四、强化预算的监督和预警功能

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必须得到及时的监督和预警。公司财务科在每月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中,对本期实际收支与本期预算收支做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对存在的差异认真查找原因,并在经理会议上及时进行通报,要求主控部门加强费用控制措施,并提请主控部门及时注意费用超支,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控制,确保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以内。由于这种及时到位的财务监督和预警功能,使公司财务预算收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和纠正,并始终沿着预算的指标行进。

五、做好财务预算的支持性基础工作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商业工业设计学科交叉整合发展

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概况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它涉及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人文和社会学科诸多领域。工业设计教育的转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从真正认识工业设计本身开始,明确工业设计不是美术、也不是科学技术,更不等同于画效果图和制作模型。如今,大家已经取得了共识:多元化、多学科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1]

这里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为例,在参观考察了世界诸多一流艺术设计院校后,在教学宗旨中他们认为:“为了教育出能够适应潮流和努力变革的学生,我们鼓励灵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学习、实验以及对现状提出质疑;鼓励敢于冒险和打破陈规的精神。我们的目标是教育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同时给他们必要的能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才能,从而有助于使他们成为发明新未来的设计师。”值得注意的是该学院提出了10个方面的评估标准:1、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接受和选择课题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2、多学科:学习和应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程度;3、社会责任心:学生对设计师以及设计的社会责任的认识;4、综合能力;5、推理与设计能力;6、美学判断力;7、对信息的组织与分析能力;8、对未来设计的深入思考;9、表达能力:包括速写表现、技术图纸、运用理论和学术方式对设计观念的表达、设计报告等;10、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的责任心。[2]

二、对学科整合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1、实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为了研究商业和设计专业学生整合发展的优势,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生参与了多功能团队的整合发展过程,他们以一个教室作为实践性研究实验室,这个教室专门研究整合发展这一创新方法对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利弊。2000年秋天,16个高年级的学生进入了这个班,课题是重新设计购物方式,这些学生一半来自美国的商业学校,一半来自设计(包括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学校。

为了和多学科发展的特点一致,4位美国教师参与策划并教授这一课程。有一个和这个课程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研究:每学期都会有一组毕业生帮助研究进入这个班的学生情况。对这个班的学生作定期的观察并调查他们进入这个班前后的态度和反映。(图一)

2、对学生三种个性的研究

第一组——极端主义型

30%

6人商业专业

2人产品设计

0人平面设计

课前

课后

清楚、有条理

凌乱、模糊不清

以商业为中心

以商业和使用者为中心

个人领导

团队领导

直觉

直觉和加工处理

创新不受限制

创新受少许限制

积极的

消极的

第二组——普通型

50%

3人商业专业

5人产品设计

4人平面设计

课前

课后

不清晰、凌乱

凌乱、模糊不清

以使用者和商业为中心

以使用者和商业为中心

团队领导

团队领导

直觉和加工处理

直觉和加工处理

创新受少许限制

创新受限制

积极的

消极的

第三组——古怪型

20%

0人商业专业

2人产品设计

5人平面设计

课前

课后

不清晰、凌乱

凌乱、模糊不清

以使用者为中心

以商业为中心

团队领导

团队领导

直觉

直觉和加工处理

创新不受限制

创新受限制

积极的

积极的

(图一)

图一所显示的结果证明每个学生的学科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他们参加这一课程前具有一定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课程结束后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也有不同的改变。

3、对学生领导能力的研究

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感到自己更有当领导者的能力(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起初都认为自己不适合做领导或不具有当领导的才能)。这一信心的提高一部分是因为能共同担任团队领导。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组的许多学生觉得他们团队领导的能力越来越少了。他们中的一些学生解释这一改变是由于他们进入这个班之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在多功能团队中当领导者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

4、对学生创造力的研究

这一课程促使大多数学生重新认识他们对创造力的理解。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把多功能团队看作一个强有力的创造力量(尽管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认为团队确实比独立的个人有更好的表现,尤其当任务十分精细并需要多种才能和不同观点的时候,更加需要团队的有效配合。

学生们也重新认识了创造力的来源这一概念,大部分学生课前认为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最初的火花。他们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因为一些运气而不劳而获的能力,是上天送给人类的“礼物”,像梵高、爱因斯坦、弗兰克·劳埃德·怀特和史蒂夫·乔治一样。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他们把创造力看作是一个具有广泛特点和可以不断提高的能力——这一观点被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者所支持,他们也认为创造力是能够培养的。

5、对整个实验性课程的意义分析

初步研究认为,当今的设计和商业教育向更密切联系目前专业发展情况的转变将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所以最低限度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课程、组织文化和教育结构将会对培育未来设计人才的目标起到消极的作用。在各个层面上没有一个激进的再思考,大部分商业和设计院校的毕业生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将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担任领导的能力。

很明显,商业和设计院校的课程将需要重新调整其结构和侧重点。比如,学习人类学方法论将会使学生们熟练地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态度去研究和整理现实世界杂乱的数据和资料。如果我们广泛的学习人类学和别的在当展中有效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个领域的教育将会提高学生们处理模糊事件的能力,成为复合型有影响的专业人才。

学生们在大学四年级之前就应该尝试多学科的合作。然而,实施基于团队的整合发展这一课程有一个明显的障碍,这不只是一些大学组织结构的问题。这个阻碍是:学校和学院的各个学科之间是独立的。在许多方面,现存的教育系统还在整合、合作的道路上停滞不前。一个崭新的方法是要去打破商业、工程和设计专业分离的局面。改变艺术设计教育中专业划分过细、各自孤立、以专业方向设系的现状,在艺术设计这一学科范围内,教学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广泛地学习所有与工业设计有关的课程,从基础的素描、色彩、字体设计、构成训练到专业设计中的平面、产品、室内外环境、服装等专业课程,以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相关课程。

三、小结

从以上的两个设计院校的实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国际竞争激烈的势态下,必须有适合国际新形势的设计才能够有自己的立足点,也就是说要有全新的设计教育来支撑,那就是设计教育的多学科整合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PaulRothstein《Whenworldscollide:Integrateddevelopmentwithbusinessanddesignstudents》DesignManagementJournalSummer2002

【2】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尹定邦《设计目标》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5

工业设计成家电业新赢利点

当初三星追赶索尼时打的就是工业设计牌。早在1996年的时候,三星与索尼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当时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就确立了“设计革命年”的目标,随后只用短短的两年,三星就从一个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二流消费电子制造商逐步转变成一个崇尚设计风格的企业。

“设计”也被三星定义为核心战略,为此三星集团内部进行了改革,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了多个设计工作室,并在总部建立了内部设计学院,以便设计师学习一流的设计理念,拓展视野,让三星产品在全球市场迅速走俏。

与此同时,索尼则没有全面认识到设计的作用,时至今日,索尼逐渐丧失了设计的优势。应该说三星从一个二线厂商迅速成长为全球著名消费电子厂商,其在工业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功不可没。

国内不少家电企业在看到三星的成功后,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明天。同时,就彩电产业来说已步入平板时代,而国内彩电企业在CRT时代累积的话语权越来越弱,上游技术、价格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处处受制于人。

在这种背景下,长虹、海信等企业将目光锁定在原先并不看好的工业设计上,而且投入的力度和规模较之以前也大幅提升。

11月1日,国内外工业设计界的大师,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及清华美术学院等数十所院校的设计专家云集四川绵阳长虹总部,共同出席了长虹首届创新设计节暨2007“长虹杯”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终评颁奖典礼。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菅怀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提升海信在平板电视市场的竞争力,海信专门设立DQE(设计验证)开发部,专门针对工业设计展开研究。

据了解,随着长虹、海信、康佳等一大批内地彩电企业重视工业设计,一年来内地彩电企业在国际设计大奖赛上的斩获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作品在2007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和IF工业设计大奖赛上获奖。

某业内人士表示,内地家电业特别是彩电业在历经资源、技术、资金危机后,可操控的空间变得异常狭小,工业设计已被他们视为新的赢利点。

中国文化元素被国外抢先

据了解,目前国外企业已经将许多中国元素设计到自己的产品中,如LG推出了盛唐纹冰箱、BOSCH推出了符合中国家庭的厨卫产品、三星也于10月31日全球了70英寸采用LED光源的液晶电视,在中国推出的这款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的祥云图案设计在电视边框上。

三星电子中国总部彩电产品营销次长李明旭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0英寸LED电视会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风格,中国市场推祥云图案就是看重其寓意很好,应该会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显然为更好地打入中国市场,国外企业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尽量在其产品中体现中国元素。这对刚锁定工业设计方向的内地企业来说,无疑是迎头一击。因此内地企业如何一方面抓紧自己工业设计的步伐,另一方面如何进行防守反击变成了现实的问题。

事实上,在内地家电企业的发展史上,不乏有经典作品问世,如当年TCL宝石系列手机,以及夏新A6、A8等都曾风光一时,而且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同行,并领跑市场两三年。

其实知道自己落后并不可怕,冠捷集团副总裁段振华和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在接受《中国电子报》专访时曾经说过,先要锁定好目标,以后知道差距,再缩小差距最后超越对手,这是正常企业的运转模式。所以对内地家电企业来说,找出自身短板,现在扬鞭直追或许还来得及。

中国工业设计从学校开始

目前内地家电企业参与工业设计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是产学结合,联合国内高校设计学院的师生力量共同来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刚刚落幕的长虹首届创新设计节暨2007“长虹杯”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终评颁奖就是一例,而就在国庆前不久,新飞也和西安交通大学就“外观设计、功能设计”等方面展开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张帆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产学结合是目前家电领域工业设计的最大特点,企业可以借助设计学院的资源和力量,吸纳更多有利于企业创造的元素,增强自身的工业设计的能力。但存在的问题是设计和产业化有距离,学院派设计出的产品还没有在家电业得以广泛的应用,只是起到给企业提供样本的作用,离真正产业化的时间还很遥远。以长虹已经成功举办5届的“长虹杯”全国大学生感观创意设计大赛为例,目前只有三年前的一件产品进入量产阶段,其他设计都没有量产。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6

而我也有自己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在此就以我在某家设计公司实习两个月,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而看到的,学习的,理解的来逐步阐述我心中所认识的工业设计。

【关键词】:工业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模板制作、工业设计与企业

当你清晨从梦中醒来,和煦的阳光照亮着温馨宜人居室,格调高雅的组合家具,造型精巧的吊灯,形态各异的家用电器……,无不都是你享用的工业设计的成果;工业设计的影子无所不在,它可小到精美别致的打火机,大到翱翔太空的宇宙飞船,随时随地都是工业设计的成果。

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工业设计越来越重视,逐步加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加深对工业设计的研究。“什么是工业设计”就成为大家探讨的一个首要问题。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固定的概念来表达,可以说是众说纷纭。1980年,巴黎国际学术年会权威的论述是,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济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状、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全新的品质和风格。更有人说“我们在分析、研究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质量、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评判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一门涉及领域很广的专业,同时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重视点不一样,带来的工业设计概念就不一样。而我也有自己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在此就以我在某家设计公司实习两个月,将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而看到的,学习的,理解的来逐步阐述我心中所认识的工业设计。

在实习前,我认为设计公司是一个充满设计创意,比较随意,艺术气味比较重的地方。但一进公司的门,我就被公司的严谨气氛给震撼了。宽敞的环境,井然有序的布置,与我想象中的随意完全不一样。接待室的展板上写着著名工业设计师DYSON的8大制造业生存哲学:

1、没有人会因为画板上的创意而成功!有趣的问题和方案来源于接触世界和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与世隔绝或放弃必将无所作为。

2、与生活相关的产品才会有大市场。从现有的产品中找到弱点,虽然改进一个成熟的产品很困难,但在这个产品类别中大有可为,因为市场已经存在了。

3、引进新技术,真正的技术通过专利保护创意,从而削弱盗版与竞争压力。

4、爱迪生原则。工程技术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突破只会源于思考与努力工作。不断测试再测试,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公式套路。

5、不断革新,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再思考再改进,让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让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多有优势的专利。

6、设计是表现,最重要的是内在,产品好用才会产生美,好的设计在于功能的说服力,但陈旧的外观会失掉市场,设计是为了消费者的产品体验。

7、毅力与判断。成功会比想象的来得慢,幸运需要自己为自己创造,坚忍不拔比聪明更易获得成功青睐。

8、全面控制,不偏离最初的想法会让产品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加工、生产、销售到市场与服务都获得成功。

看到这些,我的心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震撼,觉得这些感语,对我并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公司的经理告诉我,DYSON的这些话是在长达好几年,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的失败成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而我才刚踩在起跑线上,因此还不能由衷的去体会已经跑了一大段路的DYSON和经理的话,不了解他们在比赛路上曾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看过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虽然接触工业设计的时间还很短暂,但是在这期间,由于不断的学习、接触新的东西、了解更深层次的概念,回顾以前的我,发现自己对工业设计的想法和了解也随之经历了多次的改变。

大学前,我只是一心想把事物用画笔漂亮的表现在图纸上,还不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只是认为工业设计就是把产品外观画得漂亮一点。于是把精力放在素描的物体造型,用美丽的线条去表现物体,以及捕捉物体与环境那微妙的色彩变化。

大学初期,巩固、加深学习以前的专业基础课,像结构素描、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除了这些还多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从中浅浅的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在我脑中形成模糊的概念。想法还是停留在设计图表达出来的东西有新意、空前绝后,就是好的设计观念上。改变的是在画物体写生时,开始注意物体的结构线了,即为了更准确的把物体透视表现好,花心思去把一个物体的结构了解透彻,同时掌握用线表达物体的技巧。

大学中期,我才真正接触工业设计,开始初步了解人机工程学、机械制图、模型制作等的概念,认识更多产品设计理论方面的东西,如设计原则(功能、人性化、经济等),对工业设计的理解深入了一些。在专业表现上开始用简单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即产品的效果图。而产品的效果图,只靠画笔和图纸是不完整的,必须还要用电脑工具去表达。于是学会用平面软件和三维软件去表达产品。

电脑效果图手绘效果图

带着以前的认识,我还是把产品的外观表现放在第一位,因此,把大部分心思花在电脑的表现效果上,却忽略了模型制作的课程,即忽略了设计创意怎样转为实体这一环节。

大学后期,开始进行了单一化产品设计、产品语意学等课程,接触了更多的设计实践,也更多地注意外观设计所考虑的众多因素,但这些都还是停留在草图和效果图中;产品结构设计的课程让我们开始用ABS塑胶材料制作模型,但没有真正的考虑、研究产品该有的结构,只是用材料拼拼凑凑的把外观表现出来。直到大四,参观了沿海几家设计公司后,我好像突然的被拉到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现实中。从参观实习中了解到:各个公司都反映了结构的重要性,一个产品的诞生时间花费较多的就是结构,出问题较多的也是结构,但最后追究责任时,大部分都是外观设计师,因为设计出来的产品结构开不了模。因此在设计公司中结构设计师就占了一大半。这些感受让我非常忧心,因为在大学期间,对产品结构接触的不是很多——应该说是没有把它与产品联系在一起,而是把重点全放在产品好看的表面上了。沿海之行带来的打击很大,因为接触结构方面的知识很少。但那时候的我,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还是觉得产品外观最重要:既然专业名是产品外观设计,只要在产品的线条、颜色、总体造型上多费功夫,其他的由结构设计师、模板制作师去操心,自己只负责将设计清楚的呈现给他们看不就行了吗?

直到进了设计公司,进行真正的实践工作,我的“外观为主”想法才开始改变。

刚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已经设计好整体造型的电子词典来设计它内部面板造型,以及按键的造型和排列。参考其他电子词典按键排列顺序后,设计了按键外轮廓,并大概的按照间距比例排列起来。后经总监提醒,发现按钮之间的间距是有明确规定的,分别是上下2.2毫米和左右1.6毫米。我想:为什么要把间距体现得那么精确?设计完后交给结构师,让他去想这个问题就好了?!后来才知道,我做的平面图是要直接转换成结构格式交给结构师,然后结构师就按照我做的线条、间距来建模。这样一个小小的按钮设计被翻来覆去的修改,后来终于得到总监的认可。但没想到交给结构设计师后,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结构师反复的把我叫去,问的可说是以前从没考虑的问题:“表面的凹槽是圆角还是直角”、“这里的凹处深多少”、“按键表面是平的还是有弧度的,要弧度的话,高多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最后问了总监才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中涉及到的数据全都是零点几毫米。后来设计电子词典的面盖。提供了几十款,被客户选中几个。做模板时,模板制作师还需我考虑配色以喷涂在产品实体上、考虑什么特殊处理效果以及用什么颜色丝印品牌字。

这次设计,让我大概了解了设计公司工作的总流程,也是公司拟定的工作流程:

--方案策划(产品规划的重要阶段)

--效果图绘制(准确表达量产产品时的虚拟真实效果)

--外观模型(为结构设计、开模提供最直观的参考)

--结构设计(为模具加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也是对产品设计的完善和规范)

--结构手板(是对造型内之结构的仔细研究,是模具制造前的检验)

--模具注塑(好的模具、注塑工艺是优质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根本保证)

--喷油丝印(色彩计划的具体实施)

这些程序,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而且要调节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实习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产品结构的重要性。很多客户与外观设计师讨论争执最多的并不是产品的外形好不好看,而是把矛头指向结构方面的各种问题。

“那以外观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我们岂不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一个设计公司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外观设计师。只不过,有一个观念是必须要去转变:不能称自己为外观设计师,而应该是工业设计师。意思就是,从事这个专业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设计效果图纸上,还要学习掌握结构、材料、生产工艺等,不能做到深刻学习,但得清楚产品设计的全过程。

在设计公司里,工业设计师是必须要从头到尾,一直负责到底的。无论是在做外观设计和结构的时候,还是在做模板的时候,你都要随时与结构师、模具师沟通,监督整个过程,来保证客户所选好的方案,能够准确、实实在在的体现出来。从这点可看出设计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工业设计师的你不能把一个产品的结构完全的交给结构设计师做,因为你设计的产品的每一根线条的表现只有你自己最能够体会,而结构设计师只是根据你画的三视平面图来建模,一遇到以弧面为主的设计,他不能够协调面与面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把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完美的表达出来。所以,一般情况下,工业设计师在设计好产品后,都要用专业模具软件(PRO-E)把产品的外部结构做出来,然后交给结构设计师把内部的结构完善。因此我进了公司后,就被要求把PRO-E学好。

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践为之后的数码相机设计(毕业设计,同时也是为XX公司做的一个设计项目)打下了基础。一听到数码相机,在我脑海中就闪过像尼康、奥林巴斯、索尼、佳能、富士等几个高档的数码相机的造型。

市场数码相机产品

但是一听到经理的说明,我就开始纳闷了。原来这个客户要生产的是市场销售价仅一百多元的数码相机。想一想,如今市场上的数码相机,都是价值几千元的,廉价的产品有市场吗?带着问题我开始从各方面进行调查。

长久以来,很多消费者一直认为数码相机的像素是评价数码相机档次的最重要指标,因此高像素的数码相机一直占据着市场的主流地位。然而,由于高像素数码相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数码相机在家庭用户中的普及,目前中国城市家庭拥有数码相机的比例只有0.83%。这主要是因为应用环境还不成熟:价格与规格的壁垒导致数码相机的普及困难。如今国内数码相机市场的主流产品都是300~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而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达到专业级别。今年开始,由于普通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需求节节攀升,国内外众多厂商纷纷推出了低价格、低像素的数码相机。因此,当一批廉价的数码相机出现在市场上时,便迅速得到用户的青睐。XX公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大量生产廉价的数码相机。由此可见,廉价的数码相机是有市场的。这样,我明确了设计的方向。

这次设计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因为XX公司提出了多个要求:产品大小都规定在900mm*600mm之间,厚度在30mm内;材质方面,不能用铝合金等高成本材料;功能简单,满足拍照就行,不带闪光灯,附加LCD数字液晶显示,尺寸在13mm*13mm之间,用AAA两节电池供电,内部有图片内存件,用USB接口导出;结构方面,尽量做到成型工艺简单,且时尚。总体来说就是——成本低且时尚。

为了设计好产品,我到各个商场进行数码相机外观调查。大小方面,现在的数码相机都趋向小巧化,大小就和XX公司所规定的大小差不多;材质方面,市场上大部分的数码相机都采用铝合金,由于其成本太高,在这次设计中不被采用;功能是市场上数码相机的主要卖点,里面的都采用高科技的元件,特别是镜头;结构方面,市场上的结构都是很简单的,重点都放在了材质(铝合金等)的处理上,大部分结构都采用一般常见的方体设计,因为铝合金等高档材料成型工艺成本很高,而且塑造有一定的局限;在颜色方面,大部分都采用白、灰、银等流行色彩,体现金属质感。廉价的数码相机要做到功能简单、材质便宜且易成型,其中材质是考虑的重点。近几年来,塑胶材料受到设计家的青睐,最重要的因素是它不但成本低,造型工艺简单且塑造性强,而且在设计中加以特殊处理,并采用最新流行色彩,能创造出独特的美感,使原本低价塑胶产品的附加值大为提高。因此塑胶是这次设计的主要“角色”。定下大概的方向后,就开始草图的绘制了。客户要五个方案,为了让客户满意,我从三个方面下手,设计三种类型的产品来让客户进行选择。定位上分为方体改良式设计、造型创意设计和使用方式设计。

--方体改良式设计

纵观市场的数码相机产品,大部分都是方体设计,简单且时尚。而它的时尚体现点就是铝合金材质。铝合金经过拉丝等处理后,体现金属那种光泽和硬度,就像钻石一样耀眼夺目。而在结构方面考虑到铝合金的成型工艺,所以不能做复杂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相机的造型都是方体的原因。而我的材质是以塑胶为主,所以造型和结构都可以灵活、复杂一点,多体现些层次感,以设计出与市场不同的方体造型。但是不能像市场上的那些数码相机一样,周围线条都是直的、硬的、面与面都成直角的,要运用些弧面来增添时尚。如果想要有像铝合金那样的光泽,那就用金属色来达到其效果。还可以运用亚加力透明材质,来达到独特的效果:在亚加力材质底部进行挖槽、蚀纹等处理,再在底面喷实色,会有透明的光泽度,颜色会显得特别柔和。

--造型创意设计

市场上的以铝合金为材质的数码相机是因为受到材质的约束,而且产品体积又很小,因此不能做到大的、复杂的曲面造型。由于材质的缘故,就可以设计出造型特别、有新意的产品。这一类主要用弧线弧面来设计,外形适度的夸张。在成型工艺上与上面的方体改良设计一样。

--使用方式设计

以往的数码相机都是方体造型,所以快门键都是设在长方体的顶部,称为竖式,这个当然是掌握平衡的最佳位置。为了体现新意,所以就从这个使用方式来下手,以打破这个常规。我想到的有横式、侧式、笔式。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从人性方面去考虑,不能盲目的追求新意,而忽略了产品的实用性。

以上三种设计思路都必须要充分考虑结构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是否能够开模、是否能批量化生产,否则是不会被客户接受的。

这些设计构想真的有别于大学时期的设计想法。在学校时,没有受到大小、材质、功能、结构的限制,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尽量展开自己的创造思维,越独特、越有新意就越好,没有想过结构方面的问题,是否能够做出来,更不管是否能够被市场接受。不过这并不是意味大学里的设计思维不对,这个就是大学与社会的不同处。要知道这个可是改良设计。从这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中,发现我的设计思路比以前清晰得多,考虑的东西也比以前多,像材质、结构、以及成本。其中大部分企业最重视的就是成本。因此单单看产品的工业设计是不够的,还要与市场、企业紧密相联。这种认识使我的设计思路逐渐现实化,也更接近市场产品的总体要求。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让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心中的问题和想法也多了很多。特别是对于工业设计这个词的概念。工业设计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校把它看作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企业依靠它开发产品和促进销售,老百姓通过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憧憬着富裕而美好的生活。在大学里就知道工业设计涉及的领域特别的广,工业设计的核心领域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工业设计的长远意义还在于对人工事物应当如何存在的深层思考,并协调处理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关系,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融合全球文化和地方文化、技术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发现现在所从事的只是产品外观设计,与真正的工业设计差了很多。经理对我们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工业设计是一种最新智力资源,就如计算机软件一样,它是产品和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系统软件,发达国家对工业设计的作用深有体会,已将这种智力产品商品化。如美国青蛙公司为宏基电脑做了一次工业设计,收取设计费200万美元。工业设计在我国仍处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设计公司为企业产品进行设计定位后得不到承认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尤其在北方更为严重。设计的价值得不到企业与社会的承认,必然会阻碍工业设计实务机构迅速成长,难以建立为企业及社会公共事业开展工业设计的社会服务系统。有些企业虽然逐渐开始自觉引入工业设计,然而工业设计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企业虽然引入了工业设计,却把它仅仅当作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事,各方面人员和科室以互为独立的状态开展工作,距离管理层、决策层甚远。影响工业设计进一步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工业设计范畴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相当一些人,仍认为工业设计仅仅指产品设计,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或广告设计等排除在外。实际上目前真正以产品设计为主的设计机构却又寥寥无几,大量的设计机构在从事上述工作,这些机构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当中,缺少行业组织,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形成合力,这也导致了工业设计无法发挥其巨大的作用,没有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这些就是中国工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我想真正到了工业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会直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进行产品从头到尾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形成真正、实在、密切的为企业服务的队伍,才能使工业设计形成一定的整体实力。

只有开始真正实践或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工业设计的精髓。有资料表示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有:1.创造性的解决问题;2.2-D概念草图;3.口头及书面的表达;4.材料与工艺;5.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6.多学科的交流;7.概念模型制作;8.企业实习;9.设计理论;10.平面设计;11.数理知识.;12.工程技术;13.认知与消费心理;14.研究与信息处理;15.市场营销实践;16.艺术与设计史;17.艺术与人文学;18.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19.人体测量与作业分析;20.全尺寸模型制作;21.工作样机制作;22.展示样机制作;23.机械制图术;24.计算机生成图象。这些要求中前十项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在大学里都要学习的,因此一定要把大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好。因为实习公司的经理曾说过一句话:“毕业生刚来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只要去学习就没问题,但如果还要在这里‘补课’,那就说不过去了。”这即是要求毕业生不要有“到时候再学”的想法。

我们这一代属于工业设计的开拓者,艰苦奋斗将是长期的。但是好的事物总是要经历多种磨难才会露出锋芒,因此要吃苦耐劳,坚定自己的信心,相信中国的工业设计会成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强大支柱,会变成最有前途、最有价值的专业之一。

----------------------------------------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7

故事,已经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产品设计领域,为了了解用户的需求,“情节设计”承担起了讲故事的角色。这里的讲故事不是为了情节好玩吸引眼球,而是为了发现用户将会遇到的状况,解决其中的问题。以叙述的方式描述任务,将任务“情节化”,从中发掘用户的需要。也就是说,讲故事成了人们解释自己做什么,或者怎么做最自然的方式,它便于当事人理解。而这类故事的焦点通常是用户希望达到的目标。

设想今天你作为产品设计师去面谈一位新客户,他负责公司员工的资料整理工作。你走进他的办公室,该负责人葛林和你嘘寒问暖之后,便讲起了他的工作情况:“公司所有的员工资料都放在我们HR部门。因为每周二会有新员工入职,所以那一天我们会收到很多的新员工资料。我负责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在处理这些数据,录入电脑之前,我们需要检查员工的工作经历和学历证明。根据这个初步审查结果,我再把这些申请表格转交给老鲁,他负责将资料录入电脑,再提交给…”

虽然这个客户并没有明确讲述如何使用软件或何种设备来完成任务,但是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员工资料的收集、整理、提交等工作流程。如果这个叙述更加具体,那我们就能越来越清晰地了解,流程内部是怎样的运作,流程与流程之间是如何衔接。通过理解用户为什么这么做,想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就能专著于用户的活动。

在故事的讲述中,设计师“化身”为用户,体验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然后再“间离”而出成为设计师,从用户的感性体认提炼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案。

既然讲故事这么重要,那么,有什么技巧能把故事讲好呢?

影视圈里的编剧朋友说,他们写剧本的准则只有一条——一个陷入困境的人。这里面有两点。一,陷入困境。没有人喜欢看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24小时开开心心地幸福生活。除非是拍摄他们睡懒觉、上厕所的真人秀,否则,太乏“恶”可陈了。一定要有些波折,让白雪公主被后母虐待,让她在森林迷路,让她遇到大灰狼,让她吃了毒苹果。待到所有的困难都被王子“化解”了,这时候白马王子才能和公主在一起幸福生活。编剧的另一点就是“人”。故事的主角可以是天外飞仙、火星来客,也可以是千年僵尸、百年蛇精,可以不是人,但,不能没有“人味”和“人情”。没有“人味”或“人性”解释不合理的故事,就是胡编乱造。

到了产品设计领域,我觉得也可以把情节设计的准则描述为——一个有需求的人。有需求——需要完成某个工作任务,因为要使用某种产品,产生一系列的当作。人——一种角色认同,为产品使用的最大范围人群,有的放矢。只有关于目标“用户”的情节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的。

所以“设计情节”,其实把小学生的知识用上就行:

提供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让读者熟悉故事发生的环境。例如上文提到的”设想今天你作为产品设计师去面谈了一位新客户,他负责公司员工的资料整理工作。”

角色的设置让听众融入到故事,使故事情节和自己休戚相关。例如上文提到的”葛林和老鲁”。

把故事中的事件串到一起,变成一个个情节。因为情节是故事逐步铺开的途径。在好故事中,层层推进的情节能一步步的分解出任务。

当然,要讲一个好故事,还可以设计一些灯光、音响,更能引人入胜。

言而总之:情节设计是一种运用故事和听众之间互动,创造想像、情感。模拟问题出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8

也许最初日本建筑设计师坂茂在与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构思这样一个展览时,只是为了透过日本在汽车设计方面的领悟和创新来展示蕴藏于日本设计中的“soilandspirit”概念,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展览在汽车行业所引发的关注、对未来汽车发展趋势以及有关工业与文化、环境关系的探讨甚至吸引来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两位日本设计大师在伦敦科技博物馆举办的以“为拥挤的地球设计汽车”(DesignsforaCrowdedGlobe)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了包括丰田、日产等在内的七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移动的个人空间”(mobilecell)概念探索中的最新设计成果。

事实上,无论是平面装帧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日本显然已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佼佼者,因此要挑选能够代表日本设计精神和水准的选择并不算少,令坂茂与原研哉最终将目光定格在汽车上的重要原因是——日本汽车已然成为可以反映本国文化和思考的象征物。

在坂茂看来,展览并不为单纯展示汽车,而是要揭示出其背后隐含的各种文化的、心理的、地域的、环境伦理的等在内的意义。“汽车不单纯是为了运输,不单纯是一种工具,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生活空间,所有与生活有关的都蕴含在里面。”他说。

在这次展览中,“尺寸”、“环境”和“移动的个人空间”是在未来城市流动生活的基础上所探讨的三个主题。与技术创新同样出名的是日本的人口密度,这使得较早地迈入小型城市用车(日本称为KeiCar)及燃料汽车的研发领域、并有着丰富阅历和经验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所提供的各种城市运输解决方案颇具借鉴意义。

不论是日产的Cube、丰田的iQ还是大发的Tanto及Hijet概念卡车,每辆展车都强调在尽可能紧凑的前提下创造出宽敞的空间,丰田“i-Real”的设计更有意思,除了可以在公共汽车道上行走之外,还能在人行道以及室内运行,显得别具一格,而大发舍弃B柱的设计也尽可能地使汽车空间达到最大化。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9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工业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工业产品所“包围”。而消费大众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身边的这些产品。这样就促使工业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改进技术,降低价格,并以此来和其他的同类产品生产者相竞争。但在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的现代,大多数的工业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日益的“同质化”,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变的越来越小。而今天的消费大众已经厌倦了长期面对传统或统一的产品外观,求新求变的心理在人们中普遍的存在。这样就使得工业产品外观的装饰性元素被越来越多的展现了出来,成为左右一个产品设计上是否成功,是否会受到消费大众青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产品的外观装饰性因素有哪些,它受到产品自身哪些方面的影响,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它如此被重视呢?这些都是值得产品生产者和产品设计者思考的一件事情。

一、工业产品的生产的目的性与装饰性元素

要探讨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相关问题,就必须先在概念上清楚哪些产品是工业产品,什么是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又是哪些工业产品需要运用装饰性的元素。首先工业产品在生产技术上是区别于一般手工业制品的,是大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的产物。在生产过程当中实现了生产管理和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其次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它是以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生产的目的。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实现依附于技术和物质条件;而产品的精神审美的功能则要靠产品的装饰功能来实现。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使用与否,装饰性的是繁是简要由该工业产品生产的目的性来决定。

在众多的工业产品当中也并不是都需要应用装饰性元素的,是否应用装饰性元素主要还要依据该类型产品与人类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关系是否密切。也就是是否以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来满足个体或群体的需求。例如一些同样是工业产品但不具有以上属性的产品可以不考虑其装饰性元素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以武器为例,武器的设计和使用和人类历史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它的设计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即治他人于死命和保护自我。所以其装饰性元素是可以不予考虑或最大限度的被减少的。近现代武器设计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1851年英国的“水晶宫”世博会上一举成名的美国柯尔特“海军”型左轮手枪,它在实现产品的功能性上达到了极至,而全无装饰性元素。当然一些为体现使用者身份地位和财富的特殊设计除外。

另一些产品如农业设备、工业机械等虽然也是工业产品,具有物理上的使用性,但和人们自身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愉悦性关系并不密切,因而也可以将其装饰性元素忽略不计或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

二、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与装饰性元素

一般来说,一件工业产品的造型、装饰元素(色彩、材料肌理、图案等)都要依附于产品的一定形体体积来实现,脱离了形体体积的载体,装饰性的元素的实现和充分发挥是受到制约的。

例如,一个电子计算器所使用的“纽扣”电磁,由于它的体积微小,所承载的装饰性元素必然会减到最小。当然,这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产品的价值所决定的。不过体积较小产品也并不都是必须减少装饰性元素,有些体积小的产品却必须在装饰性元素的应用上下大工夫,例如香水的包装物和容器的装饰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再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些较大体积产品的例子,从中也会有一些体会。如家用的冰箱、电视机在界面设计上就有更大的空间和多种的形式可供应用装饰性的元素。可以从最基本的材质、色彩入手;也可以从功能形态、界面构成上寻求变化。

产品的尺寸分为实用尺度、舒适尺度和心理尺度。合理的体量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装饰性元素,在一些情况下心理尺度被凸显了出来。例如在中国的唐代是以女性的身材丰盈为美;而之后的宋代以女性的杨柳细腰为美;到了明代富贵人家以女性小脚为美,既“三寸金莲”,这种审美风潮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体量感所带来的审美感受的不同理解,这一理解也被延伸到了同一时期的工艺品和其他制品上。如中国的明清家具,明代家具以人体基本比例为依据,体量适中,而到了清代,家具的体量感有所增大,特别是身份、等级意识被与家具的体量相关。现代的工业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德国和日本两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是闻名的,德国工业产品是以优异的产品质量体系而被公认,同时产品的体量感很强,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日本工业产品则是以做工精细小巧而著称,其产品的体积往往较小。这些特征从两国所生产的汽车上也能够得到反映。

由此可见,工业产品的外观体积本身也具有装饰性元素的一些基本特征。

三、产品的价值与装饰性元素

一件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繁与简还与该产品自身的价值有关。例如还是以电子计算器上所使用的“纽扣”电磁为例,由于它的价值很低,增加装饰性元素就要增加生产的工序和材料成本,所以其装饰性元素必然就会减到最小。产品价值大的工业产品有理由,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造型的美化、材料应用研究和外观装饰的应用。

四、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影响

大众心理层次的需求对于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喜新厌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也可以说这种本能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的思想动力。在对待身边工业产品的态度上人们更是如此,不同时代消费群体对于工业产品的外观和依附于其上的装饰性元素,理解和喜好是截然不同的。

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大哥大”移动电话,体积“巨大”、外观粗糙,样式单一,在使用和携带上也都不方便。像这样装饰性元素全无的工业产品本应该不被人们看好才是,但却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这是很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消费大众的审美情趣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特别是青年人更乐于追求时尚,欣赏和购买具有新功能有,有很好装饰性的工业产品。“大哥大”这类产品可以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功能主义产品的典范,但却成为当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前卫的代表。现在看来它是如此的丑陋,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产品的装饰性元素的看法是受到心理需求影响的。将时间转换回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面孔”,新一代“大哥大”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除了在技术和功能方面与当今流行的手机一致,产品体积缩小到更适合人的把握外,在外观上还是基本保持了老式“大哥大”的基本特征。简单按键和小屏幕的显示器和毫无装饰的黑色机身,确实给人能给今天的一些人以震撼,这也许就是年轻一代所追寻的“酷”吧!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消费群体对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的装饰性元素感到不满,而进行再加工的,这也就是今天风靡世界的产品“DIY”。“DIY”可以被翻译成“自己动手做”,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以后产品虽然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但是在产品的审美情趣上却过于单一和缺乏个性差别。使人们感到“审美疲劳”。特别是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第一消费群体——年轻人。他们越来越追求自身生活的个性化,喜欢在各个方面表现自我,紧跟时尚。“DIY”正适合了年轻一代对于自我审美的个性需求。于是工业产品被进行了“第二次设计”,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原有产品外观装饰性元素的个性化改造上。例如时下风靡世界的“手机DIY”,“汽车DIY”等。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大众心理对工业产品装饰性元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产品设计思想上也存在着历史反复的问题:从工业革命前的“为装饰而装饰”,到工业革命初期的“为装饰而设计”,再到十九世纪末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所倡导的“为设计而装饰”,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为设计个性而装饰”,产品装饰形式上的“繁与简”经历着历史的轮回。

五、工业产品的材质与装饰性元素

现代工业产品在材质方面的表现力从未象今天这样富余表现力,并且还深刻地影响到产品的装饰性元素。在二十世纪20年代第一把以不锈钢为主要材料的钢管椅在德国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新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如:铁、木材、布、皮革更富表现力,更富于装饰性效果。另一种材料——塑料的诞生使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变得更完善,装饰性元素上的表现力也更强了。今天的塑料已经可以被赋予玻璃的特性,材质和纹理处理的像木材一样,泡沫具有了记忆能力。事实证明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总是能够带给人们新的惊奇和新的审美感受。靠新材料设计师们更容易实现一些材料机理效果、色彩对比效果、物理和化学变化效果,甚至是光学变化效果的控制。从而将产品的外观引入更多更新,更有趣味的装饰性元素。

当今设计界共同追求的理想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所应该做到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不同各个体的需求。这与大工业化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背景存在着矛盾。如何在工业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差异这是值得每一个设计者思考和探索的事情。一些可变性装饰元素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产品的外观材质上模仿自然形成的木纹纹理、无意识性的机理变化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是空前的,而且今后还会变得更多。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和不同的审美情趣都会反映在新的产品设计当中,认识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好产品设计过程中装饰性元素与其它元素的相互关系,对于产品生产者和产品的设计者来说无疑值得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美}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编《材料的处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年9月

工业管理论文范文篇10

由此可见,设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发现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问题)——改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与产品、人与环境更和谐,进而——创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个固定的产品,它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制度或一种服务,因为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的,这正是“非物资主义”设计观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非物资主义设计观的产生

纵观近代工业社会的设计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及人们需求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时期各具特点的设计方式,其中无不蕴涵着设计的本质表现,体现着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既都是以“物质”的设计和生产来解决人们生产中的问题和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要,正是这种“物”的积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无疑将以更快的速度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面貌。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改变在过去短短的二百年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非物质主义设计观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并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提出来的:

2.1环境问题。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自然,伴随着物质财富大量设计和生产的是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严重威胁到人类与地球共同进化与持续生存发展的可能,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森林面积的缩小、土地沙漠化、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等等一系列问题,使人类意识到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共存共生的发展观念;

2.2人口问题。人类已有60亿之众,在21世纪,人口还会大幅度地增长,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学的进步,我们又将面临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地球。到2015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75亿,过多的人口及其对物质的需求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损害;

2.3文化的因素。随着人类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消费观念从物(产品)的层面转为服务层面,从“物为我用”转为“物尽其用”,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2.4科技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的设计理论——“非物质主义”设计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非物质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

“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倡导的是资源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目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以产品消费为主流,其做法是: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产品,用户购买后占有产品并使用产品得到服务,产品寿命终结将其废弃。“非物质主义”的做法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按服务量付费。整个过程是以产品为基础,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它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的区别在于:

3.1先占有后使用的消费必然存在着排他性,伴随着产品功能的闲置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单个产品的服务量共享,以服务量为纽带联系生产者与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服务需要的用户,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3.2“非物质主义”的生产者是以提供“服务”达到盈利的目标,这将弱化有计划的产品废止制,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的着重点将从更新换代逐渐转为减少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将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有效地综合起来,使生产者主动地去做一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工作,如有用部件的回收再用等;

3.3“非物质主义”的用户以服务量付费,改变了过去先占有产品后使用的随意性,促使用户主动优化使用过程,使生产者与用户共同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网络的发展是“非物质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我们的一切应用都是基于网络的。未来网络下的软件业最终也将走向服务。买软件将变成租软件,用户付出的只是低廉的租费;软件公司的软件一生产出来就放在网上租售,光盘这个物质将消失;用户拥有一切选择的权利,垄断将在这里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非物质设计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是在西方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但从这一设计理念的内涵来看,不仅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相合,而且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和引导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有积极的意义。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4.1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中国传统的产品和建筑设计中都有鲜明的体现,特别是在技术发达、人类过度干涉自然的今天,这一观念更显其积极的意义。近年来设计界提出的绿色设计以及人类造物适度性的主张,无不是这一哲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4.2在中国人的行为文化中,自古就注重个性修养、摆脱物欲以及勤劳、节约、讲究实效等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与“非物质主义”所倡导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有极其相似之处,从而为在我国设计及消费生活只推广这一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

4.3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对而言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在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模式时,非物质设计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思路。

5结束语

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与技术、技术与情感的桥梁,它更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非物质主义”设计理论强调的是资源共享,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类得以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促进“非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实现和推广,为非物质主义的设计理论提供科学的保障;但同时它所带来的全球安全问题、技术伦理问题、人文关系问题等亦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这一设计理论的实施将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服务体系,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科学的管理系统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