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56

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工业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建设逐步推进与社会时展变化,工业工程技术渐渐发展,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工业工程综合技术和管理,不只拘泥于技术层面,还有利于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工业工程综合心理学、管理学与工程学,有效优化企业宏观管理,优化生产过程,根据信息系统与物流系统构建高效管理系统,对设备、能源等给予有效评价和改进,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为企业经营提供战略上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信息传输,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网络,逐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工业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时展促使工业工程技术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目前来看,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发展变化速度较快。虽然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传统加工理念影响致使创新能力弱,诸如,代工工作模式影响下,致使一部分企业在工作过程中,更多想对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借鉴,一部分企业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工业工程技术,国外企业在管理制度、经济发展体制等同国内并不同,经营理念上的差别也非常大,盲目学习可能造成反结果,进而阻碍国内企业工业工程技术发展,由此可见,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1.2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事物发展的基础在于实践应用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理论基础非常重要,但实践应用能力不可替代。从目前来看,工业工程技术逐步发展,因此,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前,企业中承担工业工程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实践能力不足,更加关注理论能力培养,反而忽略了基础应用能力培养,致使工作人员更多“纸上谈兵”,无法灵活、有效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此外,相关企业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企业高层也并不重视工业工程技术培养,过于关注表面内容,反而忽视了实际能力,阻碍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1.3相关人员缺乏专业技术能力。相关企业在工业工程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培训,致使企业在工业工程技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专业性培训不足致使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基础知识,阻碍了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换句话说,阻碍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相关人员专业性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以及解决问题,工业工程技术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面对突发性事件,往往措手不及,无法灵活解决问题,造成企业经济上的巨大损失,阻碍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不利于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有序性。

2工业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2.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近年来看,工业工程技术凭借势不可挡的势头,逐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市场占有率。随着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社会建设蓬勃发展。大时代背景下,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从国际角度来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实力重要评价标准。因此,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在工业工程技术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技术人员需要提升个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蓬勃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企业更健康、更有序发展,提升工业工程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支持。2.2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随着工业工程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工业工程技术并不只是拘泥于生产设计与工作研究,构成全面性发展系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来看,国际上提出全面工业工程理念,期望借此摆脱工业工程制造上的局限,实现工业工程的产业化,扩大工业工程的范围。作为工业工程技术必要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原则至关重要。工业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必须契合时展潮流,为企业有效进行提供保障。时展和社会进步致使工业工程技术成为不可逆转趋势,为工业工程技术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在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相关企业在应用工业工程技术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对于企业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由此可见,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工业工程技术的必然趋势。2.3注重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企业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阻碍工业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相关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至关重要。例如,相关企业需要重视技术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工业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实现专业技术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此外,在企业内部可以开展奖罚处理制度,在培训后,对于工业工程技术能力较强工作人员给予奖赏和鼓励。同时,一部分培训后仍未掌握专业技能人员,则给予出发和净高。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中国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因此,提高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至关重要。2.4搭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随着工业工程技术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这就为企业信息系统和工业工程管理相结合提供了可能,借助信息化技术,为网络化制造与自动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支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人的因素,还需要综合设施、机器与人,达到人机结合的最佳状态。工业工程包含员工激励、评价政策等,借助多样化方式鼓励企业员工更认真地工作,定期开展员工技术培训,优化员工生存状态,实现技术人员全面发展。随着工业工程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工程研究队伍愈发壮大。传统工业工程内容与技术持续发展,同时,也引入了很多新专业学科,如电子商务、人因工程、遗传算法等,优化工业工程学科体系,扩大工业工程技术的研究范围。随着工业工程设计方式多样化,致使工业工程技术适用范围愈发广泛。工业工程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科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成为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在综合性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综合应用,还需要选择更加灵活的技术和方法,体现工业工程的综合性。2.5快速反应与柔性化。柔性化概念最早产生于制造生产行业,从工业工程企业角度来看,柔性化管理也属于制造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对市场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柔性体现企业整体柔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一切活动无法摆脱人的控制,相对于企业柔性,人类创造性要求更高。现代企业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人才间的竞争,人的柔性直接影响企业柔性。实际上,柔性管理,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借助“柔性”手段开发人力资源,独立人格与个人尊严则需要给予充分尊重,提升员工凝聚力与向心力,选择最科学授权方式,构建有效考核方式与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实现生产发展统一,立足于整体,工作人员关注每个生产链条的细节,若是出现疏漏,可能阻碍整体效果。技术工作人员在工业工程技术研发过程中,从宏观着手,构建合理、科学、有效工业工程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增加企业效益。只有有效优化工业工程的生产链条,才能够为顺利进行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从目前来看,工业工程发展优势逐渐展现出来,工业工程技术并不拘泥于传统制造行业,涉足行业越来越多。工业工程属于综合性学科,在多领域获得发展,但是,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充分利用时代大环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工业工程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工业工程技术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不可比拟的趋势。综合工业工程相关内容,明确工业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期望为相关从业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孟卫华,李志永.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分析与施工安全措施[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00036-00036.

[2]刘鑫林.关于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及其施工安全探究[J].电子世界,2015,No.476(14):172-173.

[3]彭青松.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及施工安全探讨[J].中国高新区,2017(14):102.

[4]艾文斌.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及其施工安全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0(006):464.

[5]邹道坡,邹广奇.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问题分析与施工安全措施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00(014):3276-3277.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正;培养方案;方法;措施

一、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工业工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这种模式专业基础以运筹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和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为主。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管理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工程专业的基础,了解工程学科的知识内容,掌握工作研究、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控制、成本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和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内容,成绩合格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二种是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五年制本科,这种模式前三年时间在机电工程专业或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学习,从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再学习两年专业课程,通过五年学习,成绩合格毕业时获工学与管理学双学位。第三种就是以重庆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四年制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工科院校,这种模式工程学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强的比例,学生专业工程技术扎实,基础较好,不仅掌握专业技术还掌握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和工业工程专门技术,是社会急需的即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第四种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以冶金、化工、电子及其它产业类型的工业工程四年本科,这些院校为工业工程专业模式即体现了很强的专业工程基础,又体现了专业特色。

今后还将逐步在服务业、第三产业类设置工业工程学科,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从1993年在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三所大学首批招收工业工程专业以来,目前已有106所大学开办了正专业。重庆大学是第一所将正本科设置在工科院系的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其它兄弟院校将正开办在工科院校作出了表率,十年来培养的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倍受社会的青睐。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分析

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化,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工业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国际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动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教育的落脚点,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工程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工业工程人才。检验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也是市场。为此,工业工程学科须突显“强基、宽径、显个性、重综合”。

(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工业工程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新兴边缘学科,社会急需的也是全面素质型复合型人才,从近几年工业工程就业形势来看,工业工程专业就业去向已不局限于机械制造,而是大量从事于电子、信息、通讯、服务、计算机等行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单纯以机械制造为支持学科向大制造业为支撑学科方向转换。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的精神,在保证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计划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特别加强了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新的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首先,公开培养方案。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必修学分中设置了自选课程,即必修自选课,实行了班导师制,允许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特长和就业意向,跨系跨专业任意选修全校开出的任何课程。具体做法是:大学第二学期由班导师给指导的班级讲解大学四年所设置课程的基本情况,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将培养计划发给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就业意向,参考家长、老师的意见,慎重选择课程。

其次,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加大选修课的力度。为了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愿望和我国加入wro的具体形势,我们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wio规则、经济预测与决策、企业诊断与咨询、材料学、宏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新产品开发策划、物流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与认证等课程。对于主要的专业课如:生产计划与控制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工程,质量管理与认证,先进制造系统,原要求这五门课程都必修,现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要求学生可从中任选三门课程进行学习。

其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重庆大学工业工程系已经完成了基本上所有课程的课件建设,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比如设施规划与物流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某些工厂的三维动画布置设计,各种运输、搬运、装卸设备以及立体仓库、自动运货小车等都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人因工程学中人机关系、动作经济原则等三四百张图片也可以在多媒体上演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形势上采用理论讲课、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参观访问、课堂讨论等形势,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较好。

(三)充分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两课”,军事训练作为公共必修学分外,还要求有6个学分人文艺术类(包括心理学、法学、美术学欣赏、智力开发、文化史、科技史、经济管理以及古今中外军事思想、音乐书法、外语等)的必修自选学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至少听取2个以上有关本专业的学术报告(每个报告O.5学分),了解本专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Ⅲ的最新动态,开阔眼界,扩展思维,跟上时代步伐。

(四)加强实践性环节,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环节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工业工程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动手环节,如增设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环节,还增加C语言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以及工作研究课程设计,现实践性环节达到了总学时的24%,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改革生产实习新的培养方案对生产实习也进行了改革,改原来单一的、在—个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的方式为在三个工厂、二个离散型工厂、一个流程型工厂进行的互动的多形式实习方式。实习地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在一个工厂重点实习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等的传统方式的生产实习,另一个工厂重点实习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采取观察、交流座谈、报告等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数个同学一组,广泛与领导和群众接触,了解企业人、财、物等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回校后采取交流座谈、分组发言、探讨等形式进行广泛交流总结。

毕业设计时实行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题目,内容以及要求填写在毕业设计选题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性质、就业情况选择自己喜爱的题目或指导教师,并填写毕业设计自愿。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成绩的优劣,在尽量满足学生第一自愿的情况下,在进行好、中、差搭配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指导的学生,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然后,正式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毕业设计动员,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分四阶段进行检查,第一阶段由学校督导组就毕业设计选题进行检查;第二阶段由学院督导组检查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的质量和进度;第三阶段检查外文翻译,毕业设计的进展;第四阶段是毕业答辩前的综合检查,检查通过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

(五)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外语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也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在Ⅲ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英语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结束后,从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开设外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如运筹学双语教学、系统工程双语教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双语教学,并使用外文版教材,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英语不问断,即使大学英语学完了,可再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提高英语能力。通过双语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英语听说写能力。2OO2年重庆大学对全校所有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工业工程专业在系统工程课程双语教学工作中,采取讲授、提问、学生准备、上台演讲、分组讨论等方式、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收获较大,效果较好,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总结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3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工程,它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为导向,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法,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等工作,使之成为更有效、更合理的综合优化系统。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学院郭位教授认为,工业工程只有贴近当地社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服务于社会,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1]。作为交叉学科,工业工程是一门在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所产生的新学科[2]。因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宽广,与相关学科也没有一个明晰的界限。

在美国,工业工程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航空工程并称为七大工程[3],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引入工业工程。在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面,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工业工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规范[4],对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7月,由天津大学齐二石和西安大学汪应洛为主任和名誉主任的“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开发出版了21世纪工业工程专业规划教材。按2004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编审委员会编制了《工业工程实验与实习教程》,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工业工程专业实验与实习教程》中,列出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人因工程实验、制造计划与控制实验、质量管理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综合实验和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如何保障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来讲,实验教学系统是关键环节,因此,为了能够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构建符合我国高校现状的科学的现代工业工程教学实验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直到1992年才在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设立工业工程专业,迄今已发展了十余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工业工程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一些企业应用工业工程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就加剧了工业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然而,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设置仍不完善,特别是其实践教学体系更是落后于课堂理论教学。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师非常注重工业工程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研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足够认识;2)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缺少衔接纽带,没有形成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主要是因为设备条件有限或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的需要;4)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5)对实践环节处于一种失控状态,特别是某些实践环节缺乏具体的目标与任务,致使实践过程成了“随便看看”、“随便做做”的完全失控状态。目前有关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体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仅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他们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研究成果不深入具体,仅仅泛泛而谈,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指导;(2)对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研究,各个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结合特色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创新,应该予以研究;(3)研究成果几乎没有借鉴与参考作用,难以推广。

2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必须能够适应多学科的特点。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创新思维进行构建:1)构建从“点—线—面”逐步强化的全面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工业工程循序渐进的思维。2)完善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强化工业工程的应用性思维。3)开发若干极具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工业工程创造性思维。

(1)课程实验模块。该模块有机械类课程实验与专业方向类课程实验组成,机电类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工程力学以及电子电工技术等实验。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设施与规划、生产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以及现代质量工程等实验。机电类课程主要突出的是专业的应用背景。

(2)课程设计模块。该模块主要由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及物流设施与规划等课程设计组成。本模块突出了设计类课程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设计的技术与方法。

(3)常规实践模块。本模块主要由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组成。金工实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机械制造的各种加工方法;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让学生对专业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对后续专业学习起到一个奠基的作用;生产实习安排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或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论文之前进行,主要是结合毕业论文来进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模块。本模块主要由汽车拆装实践、综合实验、商务实习及专业技能实训等项目组成。汽车拆装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汽车制造与装配的工艺过程,为专业应用的行业背景提供了帮助,因为本学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汽车行业;综合实验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典型的制造工艺过程,将本专业的大部分重要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本专业各类重点课程知识的掌握;商务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产品的市场运作过程以及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专项技能实训主要包括生产线产能平衡实训、生产系统建模与分析、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现场设施规划布局等专题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4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以我国东部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例,在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制造业,并且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企业来讲,传统的生产模式只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对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内容以及特点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工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即在欧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学科,运用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涉及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对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主要方向;对于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的组成进行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最终实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成本得到节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首先是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工业工程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综合性的优化技术,所涉及的领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对人、财、物、理论知识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其次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是比较综合的交叉性的学科,对于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应用研究比较深入,并且涉及了诸多自然学科专业,也要应用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其综合性比较强。最后,其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该专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技术的统一,效益和效率之间保持平衡,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各种新的制造模式,比如精益生产、准时制、企业资源计划等是工业工程专业在新时展的背景和要求下进行的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三、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美国硅谷IT业等领域,都是以行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实现了高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比如,大湾区着力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浙江的低压电器行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在资源配置上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推动工业工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对工业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工业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有其特殊性。

1.对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和类型结构具有特殊性。产业集群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具有高度聚集性的公司和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特征。比如,河北安平丝网产业集群形成拉拔类、编织类、焊接类、冲拉类、非织造类、制品类六大系列,应用在石油、化工、建筑、医药、汽车制造、畜牧养殖等工农业领域,以及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结合具体的工业集群,对工程工业专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还是很大的。

2.工业工程人才流动具有特殊性。产业集聚对专业性人力资本具有“拉力”和“推力”效应,对其产生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会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行业的不同,也许会有更好的集群来吸引人才,从而将人才推向市场。在双创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才的发展视野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所以,人才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时,往往会集中在具有优势地位和区位优势的工业集群上,通过“推”和“拉”,让人才充分流动,通过市场的自发优化和配置,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人才竞争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如果对人才的培养技能目标过于单一,就会导致就业“瓶颈”的出现,只有具备多种技能,才能在择业中表现得游刃有余,顺利地与企业进行衔接,并使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推”“拉”中处于主动权,持续服务于产业集群。

3.要求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工业集群的发展与产业升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产业集群要实现发展与转型,必须着力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低技术到创新型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企业集群要逐步从加工制造转向设计、开发、品牌化、工艺升级、产品升级。随着工业经济的集中发展,大量的相关工作岗位被整合,并在生产流程中进行协作,以达到集群创新的目的。

四、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技能运用为目的并无过错,但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并针对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前者以满足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指导,后者以创新为主导。前者采用的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者是以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终生教育”思想,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常常只停留在“模式”的设计上,而不能实现真正的“实践”。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有利的,但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的应用性是有优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位的变动也越来越大,后者无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毕业后,学生面对着很多的就业选择,如果他们有能力主动地融入社会,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否则就得按照“订单式”的方式来选择。

2.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大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学校管理、科研水平、专业设置、教材选择、学生来源、就业单位、企业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关,这些关系是相互依存,没有哪一项是脱离了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的环节就会被限制,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影响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适应能力差,这是因为当前高校人才的培养对象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输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工业集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以不断变革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在不确定的、变化的新情境中,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湖南株洲有铁路、航空、成衣等多个产业集群,急需机械制造、航空、服装等行业的高技术人才,而湖南株洲地区的地方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需求,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外来人才被吸引过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这一转变未能及时向高校反映,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需求脱节,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

3.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当前各大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的过程中自主权比较大,教育部对于相关专业的设置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在专业的开设方面呈现多形式多样化的现象;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往往是借鉴国外的课程或者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对于专业涉及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重点,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专业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两门课程为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性和前沿性不足,对于机械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进行独立授课,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使得学生对工业工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建立多元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和技术是形成行为的调控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术是可以互相促进,知识既可以加快技术的熟练性,又可以作为提升和革新技术的利器。相反,通过获得技术,既可以证明现有知识是不是正确,又可以补充不足,并巩固正确的知识。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并根据所学的复杂程度,掌握相应的技能。当然,这要考虑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员自身的利益,并根据市场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例如,工业集群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根据人数变动、学校的就业率可以判断,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在机械技术培训的数量和类型上也会有相应的增长。同时,学校还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其他因素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技能,通过不断练习,使自己掌握相应的技能,从而成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工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工业工程在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应用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使工业工程的人才拥有强烈的改进意识和渐进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全面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和思维训练。

3.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教学。我国高校在进行工业工程的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学校的优势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于培养模式要将应用型作为核心内容,加强学生对工业工程和管理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变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学校要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和研究室,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实习平台。同时,要剔除不合理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加强工程技术和管理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性的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要求。

六、结语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5

1工业工程的角色

早期在台湾的一些劳力密集型产业,工业工程部门是为了协助工厂大量生产环境下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省而设立,工业工程的任务包括制定标准作业程序与作业时间,通过标准化与合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这时期的工业工程人员通常要针对制造程序的单元加工制造及其组装程序进行工作研究,进而制定其作业标准;这类型的工业工程组织多是包含在工程部门或制造部门内的课级单位,其角色可以称为“工作研究者”,定位在生产作业层级。

随着制造业的精进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角色扮演已逐渐式微,Bailey与Barley[2]以美国大学的工业工程课程内容来验证此趋势,同时呼吁工业工程人员应回归到工作研究的范畴,从基础的工程领域出发并结合社会科学以改善“工作”本质。然而制造技术与产业需求正在加速改变。高科技公司如半导体业具有制程演进快、机台种类多、制程复杂等特性,同时售价下降的速度也很快。所以为了快速达成量产与加速制造成本的下降,必须透过不断提升生产力和优良率来辅助制程及产品设计,并仰赖工业工程人员以提升机台的综合效能(overallequipmenteffectiveness,OEE)、降低生产周期以及存货等。因此,Padillo与Meyersdorf[3]提出半导体厂必须在厂长之下有工业工程部门的组织设计,并须包含3个功能群组。1)模式建构:包括产能规划、生产计划与管制、在制品(WIP)管理,以及生产线作业员数目规划等。2)工厂设计:包括新厂的产能设计与工厂布置,而旧厂也须持续进行改良。3)生产力提升:针对机台操作方式、维修方式及OEE定期追踪与分析,以持续发现提高生产力的机会。依据此精神,工厂的工业工程部门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AreaIE是搭配不同制程模块,其功能包括机台生产力、工厂机台布置、人员配置以及工作方法改善等。CapacityIE的定位是产能规划以及维护产能之参数,并对瓶颈机台提出改善措施。Modelinggroup则是负责开发分析模式以辅助生产计划与制造系统设计等决策。这个组织架构已涵盖工业工程在半导体厂内的角色,目前半导体厂也多有类似的设计。其中,一部分计划时间周期较短的业务如生产线派工与机台效率可以由制造部负责,而中期的生产计划与产能规划则由生产管理人员与工业工程人员负责。这样的组织已能满足工厂管理和生产绩效的需求,但只涵盖个别工厂。当一家公司有多个工厂时就须有另外的中央单位进行厂间业务的整合以及处理跨厂资源分配的决策。

有别于在工厂的角色扮演,Riel[4]针对工业工程在工程经济评估上的角色提出其见解。工厂内的工程经济评估着重于单一机台更新或是产能扩充进行评估,但一般不会针对非生产的项目如信息系统、人因工程等计划来作经济性评估。Riel强调工业工程人员可以藉由其兼具工程与管理的训练,在制程工程师和管理会计人员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换言之,工业工程的角色是把工程人员的领域知识藉由成本模式萃取出来,经由合理的专业判断后再把成本信息转交给会计人员,其提出的概念架构如图2所示。同时,工业工程人员也须依项目性质来设计适当的经济评估程序与决策分析方法。如果项目的评估结果是无法接受的,也要能提供合理的解释,并指出可以改善的方向。这点也是工业工程教育必须广泛涉猎工程与科技知识的原因,唯有深入了解项目的技术内容,才能导引项目朝可获利和成功施行的方向设计与规划。工业工程不仅支持工厂内的生产决策,而且将触角延伸到生产以外的项目评估,能导引公司以正确的方式来评估一些策略性的项目如新事业的投资,发挥工业工程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背景的专长。

工业工程除了要有好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外,还要提高执行力,因此项目管理与变革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Sink[5]提出工业工程人员必须做变革管理的专家(changemaster)或是变革人(changeagent),才能有效落实所规划的项目。他指出大部分项目改善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不是因为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也不是因为提供错误的解决方案,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变革管理以及适当的团队关系管理,甚至组织再造。所以,工业工程的执行力来自专业能力、变革意愿与项目管理技巧。同时要面对3个层面的挑战:1)解决方案(solutiondelivery):工业工程有许多工具、方法以及解决方案,但应该发展完整具体的解决方案,并避免因对问题的认识不足而产生解决方案的偏差(solutionbias)。2)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这个挑战不在于像PERT(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等技术,而是在于项目团队人员的领导与与变革过程的关系管理。3)变革管理(changemanagement):这是最动态变化与复杂的挑战,因为变革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其效果也可能不如预期。台湾高科技公司中,工业工程人员的角色是多元化的[6],就工厂管理而言是生产效率专家;就公司企划活动而言是资源整合者。工业工程人员的角色是一位对外能协调事务、整合资源,对内能利用管理手法及项目团队达成工作目的;另一方面,工业工程人员也是催化剂与诱导者(facilitator),将变革顺利实施成功。1990年代工业工程人员在台湾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公司如飞利浦与台积电甚至由原有的工业工程单位衍生出组织效率或是营运效率等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流程再造与变革管理的工作,以因应公司成长组织调整的需求。KuoW.[7]观察美国工业工程科系有减少的趋势,认为这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太快,但工业工程无法与时俱进。早期的工业工程偏重于机械设计与制造,20世纪后期走向电子与电机领域,21世纪新兴的产业是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但工业工程人员对新兴科技的认识太少,同时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的研究人员也不了解工业工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工业工程人员应该多了解科技与商业社会的脉动去贴近前瞻的需求,然后才能将正确的工具应用在问题上。

工业工程不仅与其它工程领域的协同合作日益重要,另一方面,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的界线也变得不明显。齐二石、霍艳芳[8]认为工业工程对于企业管理有二个主要作用:1)管理基础的改善与累积;2)透过专门技术与管理知识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他们为企业应用工业工程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与竞争力提供一个参考模式。简祯富[6,9]以“军机处”的概念对台湾半导体业工业工程的定位和对组织营运决策支持作了新的诠释。除了传统的工厂生产力与绩效评估之外,工业工程一方面可以将专才扩散到其它功能部门,如采购、人力资源以及研发部门,运用工业工程的手法与精神帮助拓展其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工业工程部门也可将价值移转到辅助高阶主管针对企业规划与资源配置的决策,以有效提升公司的营运绩效。回顾中国历史,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军机处,作为军事决策幕僚和指挥调度机构,统筹全国兵、马、钱、粮等资源以因应战争的需求。换言之,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运筹决策的重要性和发展,其角色就像是企业的“军机处”一样,可以利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来决定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和资源分配,负责经营决策分析以辅助企业高阶主管统筹“兵”(人力)、“马”(设备及产能规划)、“钱”(资本支出及成本)、“粮”(需求满足及资材等资源运筹与分配决策),以创造更多工业工程的价值。工业工程的角色扮演可以非常多元化,从早期的生产效率专家、资源整合者、项目管理者、催化剂与诱导者,以至于变革专家、改革人、企业系统管理改造者、成本绩效推动,以及决策分析专家等(如表1)。这些不同的角色各有其时空背景,未来如何针对产业需求与时俱进,发挥工业工程专长,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工业工程典范移转的概念架构考虑产业的组织分工以及资源的有效运用,工业工程部门的工作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满足企业的生态环境演变与成长,以有限的资源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以下利用一个概念架构从工业工程组织功能的移转以及工业工程背景人员扩散到其它功能组织的互动来探讨其典范移转。

2.1组织功能的典范移转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往往是从单一工厂或决策单位做起,这时工厂追求的目标就是“生产效率”。等到规模成长到有多个工厂同时在运作,第二阶段的经营重点就不是个别工厂的生产效率,而是要能发挥“资源优化”的综合效益和规模效益。第三个阶段的成长则是朝多个事业单位的水平或垂直整合发展,其目标是整个企业获利和成长的经营绩效。所以从目标导向来看,公司发展的3个阶段可分为生产效率、资源优化和经营绩效。另外,工业工程人员也随着这3个阶段而导入不同的工作重点,可以分别称之为工厂IE、中央IE和企业IE3种功能。同时考虑公司不同成长阶段的目标导向以及工业工程的3个角色扮演,可以导引出工业工程的组织功能典范移转如图3所示。在生产效率阶段,公司只有一个工厂,且有许多生产机台需要从原点开始定位、装机、验机,而机台开始生产后重点则是如何提高其优良率及生产力,所以工业工程人员主要是扮演工厂生产力改善专家,其工作内容除了机台生产力提升外,也包括产能规划、产品标准成本的制定、人力规划、设施规划与工厂布置等。等到公司产能扩充到2个以上的工厂,就进入资源优化阶段。因为各个工厂IE各有其系统与做法,所以需要中央IE单位负责标准化与资源整合工作。除了跨厂区的资源整合外,这些中央单位的工业工程人员也负责一些不分厂的工作,像全公司的长期计划、资本支出规划,以及新厂规划等。同时,此阶段的工厂IE仍然要为各工厂持续进行生产绩效改善活动,但有些业务例如零星的工厂机台移机规划工作可以交由工厂制造部及工程部门自行负责,因此工厂IE部分人力就可移转担任中央IE的工作。在经营绩效阶段除了原有的工厂IE及中央IE之外,另外新增企业IE(BusinessIE)或称为BusinessEngineer(BE)的功能设计,以因应多事业经营的整合以及产业成熟后持续获利成长的问题。所以企业IE要突破传统工业工程的角色,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整合能力来统整各主要产品的行销、研发、工厂与财务会计部门等技术面与事业面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则要能提供量化的决策分析以辅助各事业领导者的策略制订与营运计划,以提升决策质量,所以其角色扮演是一个全方位的事业项目管理。除了完成高阶主管交付的项目评估及管理外,企业IE还要能主动发掘各个事业最佳化的的机会,从产业供应链的整合到产品开发链的事先设计低成本产品等。企业IE也必须运用创新的思维提供更广泛的业务内容,涵盖经营决策分析、新事业开发以及竞争者分析等,如图4所示。到了经营绩效阶段,核心IE功能的广度和层次大幅提升,其组织设计变得较为复杂。因为企业IE是以事业单位及产品区隔,且重心可能会转移,所以用项目方式管理较可行。因此可采取矩阵式组织,将工厂IE及中央IE视为功能性部门,而企业IE则采用项目式设计,不同的产品区隔有不同的项目管理者,但其项目成员则来自于工厂IE及中央IE部门。另一方面,因为组织业务必须要以经营绩效为KPI(KeyPerformanceIndex),工业工程组织可以和其它企业规划单位如业务企划或生产企划并为一个直属于总执行长的组织,其主管为副总经理层级的企划长,即“军机大臣”(CorporatePlanningOfficer,CPO),以辅助企业高阶主管对于“兵”、“马”、“钱”、“粮”等资源运筹与分配决策。建议其组织架构如图5所示。

2.2工业工程专长的移转与扩散除了工业工程部门外,非工业工程相关业务单位也可以运用工业工程专业或引进工业工程人才来帮助其业务推行效率的提高与增加跨部门的整合。因此,也可从工业工程背景人员在非核心工业工程部门的发展来探讨其典范的移转。工业工程专长的典范移转可以分为2种方式:工作移转与人员扩散。工作移转是指其原本业务由工业工程部门负责,但随着企业成长,因组织运作效率或分工考量而将该业务切割,由其它单位负责。例如生产企划与管制的工作,这个工作和工业工程高度相关,但在产业界通常都已独立于工业工程部门之外;另外如物管、品管等部门的情形也是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度高但独立部门运作的例子。至于人员扩散是因该部门和工业工程有业务往来,使该单位意识到工业工程专长有些分析手法可以为其所用,所以后来该单位便透过内部转职吸收工业工程人员,或从外部直接召募工业工程背景人员。例如由工业工程部门转到会计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都是属于工业工程背景的人员扩散。不同阶段的人员其典范移转的方式不同,而转出的组织单位也不相同,如图6所示。通常在生产绩效阶段,因为公司只有一个工厂,组织设计上工业工程部门会和制造、生管、物管与品管等单位归属在相同或邻近单位。另外该阶段的工业工程以工厂IE为主,业务上就和这些单位合作密切,所以该阶段会和这些单位有工作移转与人员扩散,而且彼此专业关联度高,人员转换容易。进入资源优化阶段后,因工业工程部门的业务量增长,有些原本属于工业工程部门的业务可能会由工业工程部门衍生移转出去成立新的部门;同时,这时期因为业务相关,可能会有一些中央IE人员内部转职扩散到其它如采购、信息技术及需求企划等和IE专业有中度关联的部门。这些移转的难度不高,因为转入部门的工作专业还是和工业工程有些类似。到了经营绩效阶段,因为企业IE业务范围已涵盖公司更多其它不同功能的组织,经由合作,其它功能部门开始意识到工业工程背景人员可以带给他们崭新的思维与方法,所以工业工程背景的人员也开始将触角扩散到如会计、人力资源、研发与市场行销等和传统IE关联度较低的领域。这种移转是纯粹的人员扩散,而转换的困难度也是最高的。

2.3典范移转分析矩阵从工业工程功能层面与人员分布层面来探讨其典范移转,功能层面的变化是质的变化,从生产效率导向经过资源优化导向的企业转化(CorporateTrans-formation)时期,最终演变为经营绩效导向,强调的是思维与角色扮演的转换;另一方面人员分布层面的移转与扩散则是量的变化,这个量不是指核心工业工程部门的人数多寡,而是指工业工程人员可以从事不同组织功能的广度数目,从核心工业工程一直扩散到全公司其它功能组织,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全员IE的目标。图7将这两个层面典范移转组成四个象限的分析矩阵,横轴是IE功能导向的变化,纵轴是IE人员分布广度的变化。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初期的工业工程多是从第三象限出发,只注重生产绩效且只有核心IE部门。工业工程只有工厂IE的功能与编制,以提高生产力为主要KPI,思维模式是将事情做对(提高效率),其使用的方法主要是传统工业工程的工厂改善手法,影响层面就只限于工厂生产。如果工业工程的典范可以脱离第三象限,可能走的方向就是往上提升IE影响力到全厂皆IE,或往右走将IE的发展导向经营绩效。往第二象限发展的公司清楚IE的方法与观念对于工厂营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会要求IE部门更深入了解工厂底层的制造程序与机台,帮助制程的标准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也会要求工程单位或其它非IE单位的主管也能懂IE的改善观念与方法。因此在厂长的大力支持下,第二象限的结果是工厂管理者皆有IE素养,大家一起降低生产成本,其使用方法和思维都和第三象限一样,但其影响到整个工厂的营运。若要走第四象限,这就要求公司经营者愿意支持IE成为公司经营的核心幕僚,善用IE的分析与决策方法来决定商业模式、经营策略和资源分配。IE部门本身要做相当大的改变,除了思维上必须能建议公司做对的事,同时因为要深入公司营运计划与事业,工业工程人员要加强本身在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素养,并且能够以创新的方法来提出有利公司获利与成长的商业模式。不过工业工程部门仍须注意兼顾生产绩效,可以减少工厂IE的人员投入,但要有配套措施让部分生产绩效业务移转给工厂制造或工程部门。当然,最好的状况是能迈向第一象限,不仅核心工业工程部门可以走向经营绩效导向,其它功能组织也都能认同IE的理念与方法,届时公司各部门都有IE素养或任用许多工业工程背景人员,工业工程将可以发挥对企业经营最大的贡献。

3典范移转案例接下来以台湾的3个领导厂商,包括半导体业的台积电、石化业的台塑集团,以及电子代工厂富士康,来检视其工业工程典范移转的状况。

3.1台积电组织功能层面的移转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约5成的最大晶圆代工厂商,该公司早期只有一座晶圆厂,但公司的组织设计一开始就参考国际公司(如飞利浦),将非核心工业工程的相关工作如生产管制、物料管理及品质管理等独立于工业工程之外,给工业工程单位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图8是该公司工业工程单位的演进过程。原本工业工程只有一个课的编制,负责工厂布置、产能规划与工厂内的人力规划等。后来业务涵盖到年度计划的预算规划以及标准成本制定,所以组织由课级单位变成部门。这时期公司规模不大,是典范架构中以生产效率为导向的阶段,而工业工程的功能就是以工厂IE为主。从1990年代开始,该公司规模持续扩大,陆续有新的晶圆厂加入营运,许多资源整合工作像是跨厂区产能支持或是JV(JointVenture)公司的整合必须以公司为单位,所以公司层级的中央IE因应而生,公司迈向资源优化的第二阶段。同时,该公司也在1993年导入企业流程再造,有一个团队专门负责企业营运流程的改善,部门名称改为“工业工程暨营运效率部”。此外,也强化了长期计划的幕僚功能,以追求公司的成长。伴随业务成长,该单位在2000年扩编为“工业工程暨营运效率处”。2002年,该公司为强化幕僚单位的合作,由曾任工业工程部门主管的杜隆钦筹组企业规划组织(CorporatePlanningOrganization,CPO),该组织直接隶属于执行长,辖有4个处级单位,除工业工程处外,还包括生产企划处、事业流程企划处(结合原本工业工程暨营运效率处的营运效率部和供应链管理项目成立),以及原本隶属在市场业务组织下的需求企划处。这个企业规划组织的任务涵盖整个企业资源(订单需求、产能、资本支出、生产)的运筹帷幄以及相关的策略规划与决策分析。该时期工业工程处新拓展的业务包括供应链管理以及ABC成本等。由CPO的组织功能加上工业工程处的新增业务来看,此时已迈向经营绩效导向的阶段,但就工业工程处而言,对策略与事业的掌握仍有不足之处。为因应日益复杂的经营挑战,2005年自新竹清华大学借调简祯富担任工业工程处副处长,自2006年开始导入决策分析的方法来帮助高阶主管进行策略规划,并且应用决策方法之龙卷风图[11]推行成本控制龙卷风计划CTP(CostTornadoPlan),推动成本控制和持续改善以有效改善营运绩效,其中2006年的效益就超过1亿美元。另一方面,工业工程处在2007年推动“IE十大建设”导入方法,并多成立2个部门扮演企业IE的角色,各自负责一个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新创事业的规划,帮助高层决策者思考不同产品的营运策略。此外,企业IE也须对竞争者产能与成本进行分析,以辅助高阶主管之竞争策略。2008年则将企业营运的相关决策整合推出P-D-C-C-C-R(Pricing-Demand-Capacity-CapEx-Cost-Return)的制造策略架构,并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以推动策略决策的整合,将“工业工程处”更名为“营运资源规划处”。2009年进一步将Pricing部门并入企业规划组织,以强化P-D-C-C-C-R的工作整合。该公司的工业工程功能演变和图4的架构是相符的。生产效率导向时期以工厂IE为主轴,而在资源优化时期则包括了工厂IE与中央IE。但经营绩效导向时期的转换和典范移转架构稍有不同,该公司自2002年CPO成立后就迈入经营绩效导向时期,工业工程的核心业务也开始有典范移转架构中企业IE的部份功能,但引进决策分析方法从2006年开始,而正式成立企业IE的部门是在2007年,并补足新事业项目及竞争者分析等功能。所以就台积电而言,企业IE的概念虽已成型,但运作上仍还有一些挑战与成长空间。

3.2台积电人员分布层面的移转本节以该公司在不同典范移转阶段工业工程背景人员的人数分配来验证其人员移转与扩散的情况。以高方中[12]在1995年的调查(资源优化导向初期)和杜隆钦[10]在2007年底(经营绩效导向时期)的调查资料作比较。表2是依据不同功能的工业工程背景人数在资源优化和经营绩效导向时期的比较。本比较以二个时期各部门IE背景人数占全公司间接员工的比例来呈现,并计算从1995年到2007年人数的年复合成长率。表2中,间接员工的组成可分为工厂营运部门以及其它全公司的业务功能部门。前者以厂为单位,每扩充一个厂,其人员就会等比例成长;后者为支持业务性质,和工厂产能扩充的关联度低,其人数的成长相对有限,而工业工程单位的属性偏向后者。以部门总人数占全公司间接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来看,工厂部门比例会随公司成长而递增,其它支持单位的比例则递减。所以,工业工程典范移转相关的部门(制造部除外,属于工厂营运部分)都是递减的。表2的IE背景人数虽都有成长,但相对于全公司的间接员工人数之比例,则2007年比1995年降低是合理的。以工业工程部门来看,其占全公司间接员工的人数比例从1.2%降到0.7%,而生管、物管、品管以及制造部人员的总和也从5.9%降到5.1%。其次,从表2可看到在资源优化时期的移转与扩散部门,包含采购、需求规划以及信息技术等部门,这些和IE专业有中等关联度的部门其占IE背景人员占全公司间接人员的比例反而从1995年的0.5%逆势成长到2007年的0.6%。而经营绩效时期人员扩散的部门如会计、人力资源、研发与创新以及行销等和IE专业关联度较低,但其IE背景人员占全公司间接人员的比例却从1995年的0.6%大幅成长到2007年的1.3%。这显示IE背景人员确实逐步在往外部扩散,换句话来说,IE背景的人员已经获得其它业务功能单位的肯定。IE背景人员在该公司受到肯定的程度也可以从全公司间接人员的专业背景调查来佐证,如图9所示。这是在2007年度该公司的间接人员专业背景分布,从此调查可以发现,IE背景人员占全公司间接员工的比例仅次于电子电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以及材料工程系,已成为该公司排名第5大的专业背景。这显示工业工程背景人员在该公司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工业工程的典范移转在这个量的维度具有相当的成果。

3.3台塑集团的总管理处典范台塑集团从原本的PVC粉工厂扩展到如今横跨塑化、纤维、纺织、电子、汽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及医疗等事业,共拥百余家关系企业的集团,其合理化与降低成本的信念一直是支持该企业获利与成长的基石。创办人王永庆先生曾说过:“企业要谋求生存发展,唯有全力追求经营管理之合理化”。因此对于管理幕僚机能之强化,一向极为重视。而这个推动台塑集团合理化与降低成本的组织,就是闻名的“总管理处”。自1968年台塑集团成立“总管理处”,将各关系企业的共同性事务集中管理,以推动经营管理的“合理化与降低成本”,并建立相关制度,以达成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标。简而言之,台塑集团的运筹帷幄是由直接对董事长负责的总管理处,到各公司的总经理室,各事业部门的经理室的参谋人员连成一个系统。对照工业工程典范移转架构,总管理处的功能职掌已经涵盖了生产效率、资源优化与经营绩效3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根据台塑关系企业网站[13],台塑集团的总管理处可分为总经理室与共同服务部门2大类。共同服务部门包括财务部、采购部、营建部、发包中心、法律事务室、出口事务组、秘书室、大楼管理处等8个单位以统筹管理各单位之共同性事务。总经理室则为专业幕僚单位,针对各项管理机能,分设有生管组、营业管理组、资财管理组、资财审核组、工程管理组、工程营建审核组、工程机电审核组、财务管理组、人事管理组、项目改善组、土地组、办公室自动化组、计算机处及公共关系组等。可以依照生产效率、资源优化与经营绩效3个阶段的典范目标将这些组织功能重新归纳整理如图10所示。台塑集团成立总管理处以来,不断推动各种成本合理化工作,除了消除企业内隐藏的诸多不合理之处,更藉此训练人员提高作业效率和决策品质,为企业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举例而言,该集团在2000年1月时的结帐要在每月3日完成,但“一日结算”却是创办人王永庆追求的目标。经过总管理处不断努力,分别从流程改善、窗体简化、计算机作业处理以及作业合理化等各方面寻求改善,终于在2000年5月达到一日结算的任务[14]。台塑总管理处从当年的30多人,至2005年底增长为约1600人。人员虽膨胀50倍,但省钱绩效却能逐年提升,2005年时每年已经为集团节省100亿元新台币[15]。王永庆常说:“台塑企业有今天的成长和业绩,可以说95%都是来自内部管理的改善,如果没有这几十年来不断地追求管理合理化,现在的事业部都要亏本”。由此可见总管理处对于台塑集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3.4富士康集团的IE总处/技术委员会与IE学院典范1974年以来,富士康在董事长郭台铭的领导下,自创颠覆电子代工服务领域的机光电垂直整合“eC-MMS”模式;提供客户从共同设计(JDSM)到全球运筹及售后服务等等之“全方位成本优势”的一次购足方案。其中,全方位成本优势包含了五大产品策略,就是速度、品质、工程服务、弹性、成本,无不与IE的功能息息相关。以模具制造起家的郭台铭曾说过:“在我心目中,模具是工业之母,IE就是工业之父”[15]。

3.4.1组织富士康集团大力发展IE职能在集团内的应用。IE相关组织有直属总经理的IE总处、跨组织的IE技术委员会,以及负责企业人才培训的IE学院等。IE总处职掌事业体营运计划,提供正确实时的营运信息供经营者进行决策,合理评估营运绩效,并提出资源分配建议案。除了总部资源分配与营运绩效的CentralIE与经营管理的BusinessIE功能外,还有许多SiteIE分布在各事业单位,协助推动现场改善系统规划等工作。徐明天[16]引述郭台铭认为IE可以为富士康集团做的事:“IE的核心是用有限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事。集团推动IE必须达成三大功能和效用。第一是绩效管理。第二个功能叫价值工程。怎样做才能让它更有价值,做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不能花更少的时间?IE的第三个功能是经营管理,包括资源的分配评估和资源的有效运用”。另外,因为富士康大量并购并扩展不同的事业群,为因应人才与技术整合问题,富士康还成立了跨组织的技术委员会(简称技委会)。富士康让每位员工依个人的工作属性与专业领域,分属于不同的技委会并进行横向整合,而技委会的设计也加入了工业工程委员会[17]。由此可见在富士康集团不仅各事业群都有工业工程部门,且工业工程不只是幕僚或是生产支持单位,更被视为整个公司营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

3.4.2人员及专长在富士康集团内要求“人人参与,事事IE”,在富士康所有主管都必须接受IE相关课程的训练。郭台铭曾说过“经营效率管理所涉及的一切,从研究、设计、开发,到制模、产品制程、供应链管理,甚至包括食衣住行在内的员工关系管理、社区关系管理,以及对外的媒体关系管理,都是IE可以发挥的空间”[15]。因此,富士康成立了企业大学,命名为IE学院。原本用意是培训员工IE的观念与技术,但后来持续成长,并在2007年开始在深圳成立正式的学校,该学院与国内知名学校如北京清华大学、北大、上海交大等多所大学联合招生,所有学生都在富士康就业,富士康还提供奖学金。该校设有在职专科部、大学部、硕士班、博士班等完整学制,科系则涵盖工业工程学系,品质工程学系,经营管理学系,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学系,制造工程学系等[18]。综上,可依生产效率、资源优化与经营绩效3个阶段的典范将这些组织功能重新归纳整理如图所示。其中IE的功能主要是依据徐明天[16]与胡钊维[17]的研究整理分类而得;而IE学院的科系内容则依该科系的名称分别归类为生产效率、资源优化,以及经营绩效。当然,工业工程学系同时涵盖这3个阶段的功能需求。

3.5台积电、台塑与富士康典范的比较从上述台积电、台塑以及富士康3家台湾不同产业领导公司的工业工程典范案例,及图7的分析,可发现这3家经营管理卓越的公司的典范移转途径并不相同。虽然起点都是第三象限(以生产绩效为主,IE素养限于工业工程单位),而终点则都有往第一象限(以经营绩效为主,IE素养扩展到全公司)移动的趋势,但因产业特性不同,发展的方向并不相同。而一般规模较小的传统制造业则仍可能多停在第三象限。该观察如图12所示。台积电工业工程组织功能的演进与本研究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完全相符,但其往经营绩效迈进却还有进步的空间,因为其企业IE的运作才刚开始,所以现阶段横轴停在中间偏右。而从3.2的分析,的确有从工业工程部门往其它单位移转扩散的倾向,一些以往没有雇用工业工程背景的部门也已开始运用工业工程的专业来帮助其业务。所以,综合这二个层面,可知台积电的典范移转是持续渐进地从第三到第一象限,且现在只在第一象限中偏原点位置,未来仍有持续往右上方移动的空间。台塑总管理处成立的初衷正是工业工程人员所追求的降低成本与合理化,且其功能职掌也大致涵盖三阶段的目标,只是总管理处的定位是集团整合与经营绩效提升,所以较少着墨于工厂IE生产绩效的工作(这些工作散落于个别子公司)。也因其很早就将总管理处定位在资源优化与经营绩效,所以其工业工程和企管相关功能的结合最为完备。另一方面,除了总管理处人员外,其它单位人员的工业工程素养可能都较局限于工厂IE单位,所以工业工程背景人员往外部移转扩散的程度较少。因此,台塑的发展曲线是由第三象限往第四象限移到相当右边,未来有机会往第一象限移动,但现在似乎还未能跨越横轴。至于富士康,因为其产业特性在发展初期就是致力于生产绩效,所以在工厂IE的运作上相当成熟。同时因为领导人对于IE有相当研究并大力推广,IE技术委员会的设立得以确保IE是工厂的重要关键技术;透过内部IE学院的训练让所有工厂的管理人员都懂得IE的观念与方法,实现全厂人人皆IE的理念。所以在IE的人员分布广度上富士康已进展到纵轴相当高位置的第二象限,而功能导向的部分大概只能到中间,但从郭台铭对IE角色功能的期许来看,该公司未来应可以进一步将工业工程与经营绩效结合而往右边第一象限移动。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程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对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专业。对于大型工业工程项目来说,以往传统的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的要求。由于工业工程在发展中实施项目越来越细化、内容越来越复杂,所以对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财务管理项目目前在各类工程项目中的运用越来越成熟,对于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影响也越来越大。工业工程项目跨国性标志越来越突出,对于机械设备、施工管理人员的聘用、现金流的流转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的严密都有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对于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运用最为适当,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财务管理人员大多参与项目的决策,提前进入项目实施团队,提供专业意见,制定项目计划,并保证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工业工程的基本介绍

(一)工业工程的含义

工业工程是工业现代化的产物,起源于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兴起,后来又被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现代工业工程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大规模工业生产为主,并且与制造工程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交叉,不仅规模化生产日渐完善,而且与其他方面的交叉与融合日益明显,特别是现代管理方法在工业工程中的运用,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而管理体现在工业工程项目中,主要是对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以及资金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各学科融合后的工业工程项目实施起来会更加有效率,部门之间协调的更好,有助于整体工程的实施,进而提升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工程的实施流程

工业工程作为现在发展中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其流程是完善而且具体的,在整个工程项目发展之中,每一个流程的实施效果不仅会影响下一流程的进度与效果,同时也会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整个工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要坚持对每一环节流程都要精确把握,要有具体的计划,同时专人专责,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具体流程应该包括:立项,作为一个大型的工程项目,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聊聊就可以开展起来的,而是需要有专业的公司,对于整个项目有一个基本的意向,做出立项计划和可行性报告,其中可行性报告中就需要用大量的财务数据支撑。呈交有关部门,符合条件,可以立项;招标,工业工程项目规模大,流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需要具体的施工单位,这就需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招标会,对于有能力参与项目的单位进行招标;实施项目,由于工业工程项目一般规模比较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各中标单位,分时段分地点的进行工程项目的实施,由招标单位协同相关质量检查监督单位进行随检与监理,已保证整个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验收与质保,一般项目完成后会由有关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之后交工,但是由于工业工程项目说到底也是一种产品,所以需要有质保,一般不同的项目会有不一样的质保期,质保期内如果出现问题,也应该由中标单位与其相对应的实施团队负责。

二、财务管理的基本介绍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在工业工程中一般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根据一个具体目标指引,对于工程项目的测算、风险控制、物资采购、资金融通和运行中现金流支配等的管理。工业工程项目的特点是投资运行规模比较大、整体实施周期较长、经济风险大等,因此在项目运行的整个生产周期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项目前期对于类似的项目和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整合相关财务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预测,为项目管理层提供专业的意见;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流程进行内控,促进工业工程项目的高效性,所以财务管理对于工程项目整体完成效率、提高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也表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业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通常意义上,财务管理包括筹集资金、投放资金与分配资金等内容。基本上都是从资金的运用上来进行管理。但是,工业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周期长、流程复杂的整体项目,只是管理资金的运作是不够的。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与其它具体项目策划实施部门进行实时的联络与沟通,掌握整个流程的具体情况,从专业的财务管理的角度,为具体负责人提供专业的财务管理意见,优化各阶段项目实施的流程及成本管控,让负责人能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信息结合财务意见,合理规避风险。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工程项目实施团队中的财务专业人才,还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政策有所了解,包括税收优惠、相关设备与原料进出口所涉及到的流程、资金流转以及国内外实时的汇率、外国人才引进需要的劳务费等等。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财政法规定期做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分析,并根据财务报告分析工程人员结构、物资采购、工程进度、资金投放、投资风险等风险指标,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内容还包括了工业工程项目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工程项目与投资人、公司股东、施工方之间的财务关系,还包括工程项目实施中平行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以及工程项目与施工工人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等。

(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工业工程项目的实施成果有可能改善人民生活,但究其根本,对于投资方来说其终极目的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首先,是财务管理的枢纽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我们需要把财务管理看作纽带,以此来维系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整个项目看作一个团队,形成一张网络,有效地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其次,是财务管理的整体把控作用。财务管理看起来是对于资金进行管理,主要掌握的是项目的财务方面。但是,财务管理要贯穿项目实施的始终,是有些具体施工部门都不能达到的时间长度。在项目实施之前就要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对于项目进行预算,在实施过程中,要针对流程的各个阶段做出合理的财务建议和报告,在项目的完成阶段,还要对项目的收益进行计算。因此,财务管理在工业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工程项目中的财务管理

(一)工程项目有关现金流的财务管理

基于工业工程项目实施整体周期长、流程相对复杂的特点,从项目的招标阶段开始,财务管理人员就要开始参与工作,要求做好项目预算和整体项目的财务规划,已保证现金流充足。参与工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要与其他部门保持合作,在签订合同之前做出项目各环节实施的预算计划,这样就可以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直接掌控现金流的流转情况,按照公司的现金流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金融手段,保证每个阶段的净现金流是正常的,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不仅如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还要根据相关财务报表,整合财务信息,对于当时的项目财务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工程项目中有关项目实施的财务管理

工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控制和保证现金流,还要保证整个项目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在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义务就是要让项目实施管理层和决策层能够掌握了解资金和施工方面的变化,以便调整项目实施的方案,保证项目实施的正常进行。同时,要主动解答有关工业工程项目整体或者各阶段财务管理政策上的问题。针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施工特点,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调整财务计划和资金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项目实施各阶段负责人保持沟通,随时了解工程项目的进度与变化,并为负责人提供专业管理意见,以求项目该阶段施工顺利。

(三)工程项目中有关工程成本管控的财务管理

工程成本的掌控也是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控制现金流流转,还要控制项目实施成本,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工业工程项目成本细分为材料的采购成本、所用设备的采购成本与租用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工地现场成本、机械成本、财务成本、后期的保养维修成本等进行分析和控制。由于工业工程项目周期长、流程复杂,财管人员应该做好前期的分段成本管理计划,并比较近几年类似项目的相关数据,做好各个阶段具体的财务预算。同时,根据本工程项目每个时期、每个工期的特点来调整成本的把控。

(四)工程项目中有关涉税问题的财务管理

涉税问题也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之一,为了能够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合法性,熟练地运用税务知识也是重要的一环。很多工业工程项目会涉及到材料或货物的进出口、外籍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聘用以及其它各类税种,因此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应在预算中对关税、增值税、项目施工人员个人所得税等问题有所考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履行纳税义务并将纳税凭证留底保存。另一方面,项目财管人员应该了解我国或者国际上有关的财税原则与优惠政策,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节约税务支出。

(五)工程项目中有关各阶段财务报告的财务管理

为了了解和掌握每个工业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工业工程项目的合作方需要定期召开项目会议,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整合已经收集的项目信息,分析整理并形成财务报告。在报告中要把涉及到项目的各项成本、项目各阶段的收入、现金流情况、以及目前的风险与机会等内容做出具体描述,在项目会议上汇报给项目管理层,让管理层与决策层对于各个阶段的项目实施情况有具体的了解,并根据现有情况,充分考虑项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

四、财务管理的各阶段的职责

(一)财务管理在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的工作职责

前期阶段也可以成为项目的准备阶段,从立项开始到招投标再到项目开始施工的阶段。而前期阶段主要的工作是项目的策划人员和投标策划人员为主,但是因为涉及到招标和投标,具体工作与项目的报价有关,所以需要有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其中,针对前期的财务管理工作对项目的影响,参与工作的管理人员参与类似项目的次数越多,对于前期的工作熟悉度越高。就财务管理人员的一般工作职责来看,从项目的预算到项目结束,再到项目运行期间的税务报告和风险规避都需要前期的财务人员进行计划,同时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前期对项目有所了解,结合当时的发展趋势,为项目管理层做出科学严谨的财务报告。在前期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预算,在预算费用中,不仅要控制有关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等,而且要对人工费用有所控制,要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掌握岗位的职责和薪酬进行合理编制。而且也要了解项目实施所需机械设备情况,或租借或购买,都要有预算。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也应该为项目的其他部门提供专业的意见,保证各阶段项目实施的预算计划,能够保障项目的正常实施;同时及时了解项目进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风险发生。

(二)财务管理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的工作职责

项目实施阶段从获得许可开始动工到工程项目实施完成投入使用阶段,本阶段也是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度最高,职责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本阶段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整个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成本,保证现金流,根据当前趋势规避风险,完成税务报告和形成各阶段的财务报告。一个工业工程项目最后是否能够盈利,主要靠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控制。在本阶段,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首先,项目财务管理人员是项目财务规章制度执行者,以制度的形式来保证整个项目流程的合规性。作为专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与项目实施的其他部门,保持沟通畅通,协助项目负责人了解工程各阶段应该如何控制成本,优化配置劳动力,协调机械的工作并且归避风险,在合理时间内更高效、更优质地完成项目进度。其次,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提供各个项目实施阶段的财务信息,具体包括工程成本、项目收入、现金流量以及财务报表的具体信息。对于提供给管理层的财务信息,主要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形成每个阶段的财务报告。对于上报给管理层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让管理层了解工程进度,现金流和项目可预期内的成本与支出,尽量从整体管理角度考虑项目风险,以免项目进程会因为不可控的风险而出现暂停。同时,每个阶段的财务报告,也是为下个阶段该如何进行工程财务管理提供参考数据,虽然工业工程每个进度的工作不一样,但是对于人员、机械、成本、现金流这些具体的因素还是有一些内在联系与规律的,不仅对财务管理人员控制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有益,实际上,经过项目管理层的分析,也对整个工程项目有所助益,管理层会更好地协调各方面资源,为项目进行提供便利,从而保证工业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在项目实施阶段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与项目实施的其他部门保持联络,实时掌握各部门工作进度与人员、机械的应用情况。同时,向各阶段项目负责人提供专业意见,保证在负责人做出工作调整时,都有考虑到财务方面的因素。而且,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向项目负责人提供专业的财务知识,主要是节约成本、税务以及规避风险。

(三)财务管理在工程项目的收尾阶段的工作职责

收尾阶段从项目完成交工,相关部门对于项目验收合格开始到质保期结束为止。在本阶段主体项目工程已经完成,进入质保期,项目实施的其他各部门已经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此阶段财务管理人员依然有自己的职责。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此阶段,如果有质量问题,会涉及到维修问题,那么有具体的后期质保团队进行维修,但是维修也是需要成本的,不仅包括维修所需要的设备还包括维修人员的人工成本,以及测算该质量问题对于整个项目的影响,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此做出相关的财务报表。而且进入质保期后,还会涉及到保养的相关工作,整个工业工程项目相对庞大,内部情况复杂,是分段进行的工作。但是,从始至终参加工程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整个项目和各个阶段都有所了解,之前也做过相关的财务报告,此时财务管理人员手中有原始数据,也能为保养工作的成本支出提供参考,保证保养工作顺利进行。在收尾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机械需要结算费用,安排运输。同时,也应该与供应商接洽,完成尾款的结算。对于工业工程项目的接收方,也应该与之结算尾款,完成整个项目的财务报表,最终完成财务报告。

五、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周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程,不仅需要有专业的工程项目实施团队,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针对项目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使项目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施。针对目前工业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明显与重要,体现在项目流程的各个阶段,不仅要控制成本与现金流,而且要做好财务报表与税务报表,还要进行风险防范。而且在日常工作中,项目财管人员应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尽量做到事无巨细,对整个流程的各个工作有所了解,由于工程项目的特点是流程复杂,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还需要财务人员更加用心,提出与时俱进的科学管理方案,促进项目工程的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刘惠丽 单位:神华杭锦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7

一、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发展已逐渐与世界融为一体,而传统方法培养的人才同国际化需求的人才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素质不足。人才培养的个体特点不明显,发展过于均匀,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优势不足。第二,职业化素质不足。缺乏强烈的职业精神,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三,实践能力不足。缺乏承担和管理大型项目或大型工程的能力。第四,缺乏创新意识。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失去信心。第五,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足。缺乏持续终身学习与知识管理的能力与习惯,也缺少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动力。另外,国内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以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员为主,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外企高级管理层的比例偏低,欠缺创新国际化思维、欠缺工程技术国际化的应用技能、英语水平较差是阻碍中国大学毕业生获得外企工作的主要原因。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将使已经在华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遇到困难,企业越来越难在关键的服务和管理职位上找到合适的员工,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国进一步成为经济强国的进程。

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1.树立国际化培养目标。第一,要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从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第二,可以确立培养方向基本一致的国外目标高校,从培养方法到课程设置直到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学习,高起点高标准地引进目标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标准。

2.引进资源,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取决于是否具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因此,拓宽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职、兼职和交流的渠道,才能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从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内部的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积极建立措施让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提高;与国外的同类院校建立校际关系,通过互相访问、考察与进修,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经济竞争的形势,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工程人才。

3.完善工业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一,按照国际化的工业工程专业工程师认证标准和国际专业认证的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使毕业生具有国际化的知识体系、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容易为国际化的企业所接受、认可。第二,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教材,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业工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第三,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要想真正培养为国内国际化的企业所接受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需直接对企业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设计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切实加强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薄弱环节。

4.推进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所接受,教师和学生需要密切关注企业各种实际问题,在企业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实习基地,聘请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做兼职指导教师。

5.立足模式创新。工业工程专业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应该具备较全面的工程背景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机械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进入了机械大类招生,提高学生综合工程技术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为了加强上述的工作,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现“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思想。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引导学生进入未来企业家角色,案例教学渗透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中,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规范的国际化企业中实习实践,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第三,通过第二课堂,由学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第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依靠与国际化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专业定位的设置、课程的开发,同时企业专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四、工业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所列的问题,培养符合国际化需求的人才,需要在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设计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如下做法:

1.按照国际化的工业工程专业认证的标准设计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运行可全面参考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高校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早就设立了成熟的工业工程师认证考试标准,这就可以按照美国工业工程师考核标准,修改充实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

2.积极推进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见习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见习工业工程师的资格认证工作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统一领导下已经开展了两年,第一批试点校包括重庆大学、郑州航空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其中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批见习工业工程师主考院校和专家组成员校最先参与见习工业工程师认证工作。第一批参加考试的30位工业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通过率达到75%。作为北京工业工程学会所在单位,起到了引领首都地区见习工业工程师认证的作用。

3.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通过参加工业工程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和相关学术活动,可帮助国内学者、专家获得更多的互相了解、互相提高的机会。例如,每年举办的IEEE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是本领域的最高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可以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影响、锻炼提高队伍、结识更多同领域内的专家。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机会,引入外教为学生进行专业授课和讲座,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打下基础。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8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以我国东部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例,在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制造业,并且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企业来讲,传统的生产模式只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对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下降,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工业工程专业的内容以及特点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工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即在欧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以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学科,运用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涉及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对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主要方向;对于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的组成进行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最终实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成本得到节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首先是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工业工程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综合性的优化技术,所涉及的领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对人、财、物、理论知识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其次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是比较综合的交叉性的学科,对于工程技术和科学管理的应用研究比较深入,并且涉及了诸多自然学科专业,也要应用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其综合性比较强。最后,其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该专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和工程技术的统一,效益和效率之间保持平衡,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对于各种新的制造模式,比如精益生产、准时制、企业资源计划等是工业工程专业在新时展的背景和要求下进行的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

三、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在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美国硅谷IT业等领域,都是以行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为基础,实现了高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比如,大湾区着力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浙江的低压电器行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在资源配置上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推动工业工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对工业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工业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有其特殊性。

1.对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和类型结构具有特殊性。产业集群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在地理位置上相互联系的、具有高度聚集性的公司和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特征。比如,河北安平丝网产业集群形成拉拔类、编织类、焊接类、冲拉类、非织造类、制品类六大系列,应用在石油、化工、建筑、医药、汽车制造、畜牧养殖等工农业领域,以及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精尖领域。结合具体的工业集群,对工程工业专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还是很大的。

2.工业工程人才流动具有特殊性。产业集聚对专业性人力资本具有“拉力”和“推力”效应,对其产生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会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行业的不同,也许会有更好的集群来吸引人才,从而将人才推向市场。在双创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才的发展视野扩展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所以,人才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时,往往会集中在具有优势地位和区位优势的工业集群上,通过“推”和“拉”,让人才充分流动,通过市场的自发优化和配置,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人才竞争力,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如果对人才的培养技能目标过于单一,就会导致就业“瓶颈”的出现,只有具备多种技能,才能在择业中表现得游刃有余,顺利地与企业进行衔接,并使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推”“拉”中处于主动权,持续服务于产业集群。

3.要求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工业集群的发展与产业升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产业集群要实现发展与转型,必须着力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低技术到创新型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企业集群要逐步从加工制造转向设计、开发、品牌化、工艺升级、产品升级。随着工业经济的集中发展,大量的相关工作岗位被整合,并在生产流程中进行协作,以达到集群创新的目的。

四、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型人才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技能运用为目的并无过错,但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并针对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前者以满足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指导,后者以创新为主导。前者采用的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后者是以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终生教育”思想,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常常只停留在“模式”的设计上,而不能实现真正的“实践”。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有利的,但从实际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的应用性是有优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位的变动也越来越大,后者无疑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毕业后,学生面对着很多的就业选择,如果他们有能力主动地融入社会,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否则就得按照“订单式”的方式来选择。

2.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大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学校管理、科研水平、专业设置、教材选择、学生来源、就业单位、企业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关,这些关系是相互依存,没有哪一项是脱离了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的环节就会被限制,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影响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适应能力差,这是因为当前高校人才的培养对象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输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工业集聚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以不断变革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在不确定的、变化的新情境中,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湖南株洲有铁路、航空、成衣等多个产业集群,急需机械制造、航空、服装等行业的高技术人才,而湖南株洲地区的地方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产业集群的需求,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外来人才被吸引过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升级,这一转变未能及时向高校反映,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需求脱节,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具有的理论知识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

3.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当前各大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的过程中自主权比较大,教育部对于相关专业的设置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因此,在专业的开设方面呈现多形式多样化的现象;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往往是借鉴国外的课程或者国内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对于专业涉及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重点,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专业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两门课程为主,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性和前沿性不足,对于机械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进行独立授课,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使得学生对工业工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建立多元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和技术是形成行为的调控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术是可以互相促进,知识既可以加快技术的熟练性,又可以作为提升和革新技术的利器。相反,通过获得技术,既可以证明现有知识是不是正确,又可以补充不足,并巩固正确的知识。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并根据所学的复杂程度,掌握相应的技能。当然,这要考虑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员自身的利益,并根据市场需要对其进行培养。例如,工业集群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长,根据人数变动、学校的就业率可以判断,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在机械技术培训的数量和类型上也会有相应的增长。同时,学校还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其他因素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技能,通过不断练习,使自己掌握相应的技能,从而成为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工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工业工程在产业集群化背景下的应用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使工业工程的人才拥有强烈的改进意识和渐进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全面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和思维训练。

3.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教学。我国高校在进行工业工程的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学校的优势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对于培养模式要将应用型作为核心内容,加强学生对工业工程和管理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变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学校要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和研究室,加强人才培养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实习平台。同时,要剔除不合理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加强工程技术和管理课程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性的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要求。

六、结语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9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20世纪产生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学科产生于美国,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并在这些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为工业工程下了一些新定义,用以反映现代工业工程的内容和职能。其中我国学者对工业工程的认识为:工业工程是以系统科学和运筹学为理论基础,从技术角度对各种系统(主要是生产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评价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效益的目的。下面就对工业工程涉及的管理、规划与设计进行浅析。

1.项目管理

在一个项目中,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协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为了确保成功,要求来自不同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理位置上有一个整体的沟通。在项目管理中,主要可以分为几大部分: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随着项目过程和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出现的项目管理方法学中,首先确定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施行过程的哪一个部分;其次指派专门人员完成各个过程或是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人员都要进行特定工具或特定技术的培训;最后将各个过程所需的信息输入或传出给负责项目的人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良好协调的信息流和很好的沟通。一系列设计严密的过程由适宜的信息系统支持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执行,那么该组织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成功的项目管理要求成功的进行项目范围和成果范围的计划、执行、控制。而建立团队和组织学习在项目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并知道如何在过程中正确的走每一步,这样在项目管理中才可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产品规划

2.1规划与产品整合开发当前市场的特性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迅速增长的商品复杂度和极度变革的技术创新。在创新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资回收期也在不断缩短。这样,时间就成为目前最富挑战的因素。企业如何快速成功的占据市场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而产品原型的生产则成为了快速开发产品的关键。

2.1.1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特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正确的组织形式、流程的实施、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协调以及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果。这些独立模块在有一个大致边界后可自由发展至成熟,但这些带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整个项目过程的同步等问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2.1.2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1)过程计划,计划是规划各种过程的第一步,在涉及一个复杂的研发项目时,过程的计划是必须的。目前已经开发出的面向小组的项目计划系统(TOPP)的协调是通过单一通道下的计划来实现的,它实现了面向阶段和面向结果的集成,并且可支持计划制定者来协调快速产品开发和研发中的全局性工程项目。(2)物理原型(3)数字原型总体而言,建立整个系统的物理或者虚拟原型极其重要,尤其在产品开发的初始阶段。掌握了快速开发产品的特征和快速产品开发的基本方法之后,还要考虑研发队伍成员之间的通信与协作问题。在研发创新性产品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为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项目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3.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规划与设计

3.1以人为中心的3个基本目的目的是:设计应该促进人的能力提高、应该帮助克服人的局限性、培养人的接受能力。这些目的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初始设计阶段成为设计人员的驱动性思维。运用以人为中心的框架会保证产品或系统的生存性、认可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成功。

3.2面向制造的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的目标在于在早期的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生产性的问题,以便在较短的交付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顾客并满足顾客需要。面向制造的设计将被运用于工业环境中,所以我们要关注提高工程师个体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促进设计与制造小组之间较好较早地交流沟通。

4.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新技术不断涌现,工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工业工程不断吸收新技术,以适应全球化的工业生产。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新形势下发展要求。

(1)多学科融合加快。现代生产日趋复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促进了工业工程学科大量的引进系统的科学思想及系统的工程理论和方法,广泛吸收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以及生物力学、心理学、运筹学等,使工业工程这门综合性学科不断充实完善,日趋现代化。

(2)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领域遍及生产工程、物料搬运与存储管理、工厂与车间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价值工程、可靠性工程、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与管理等各个生产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扩大到如流通、商贸、服务业、非盈利性组织等非生产制造领域。

(3)研究手段日趋复杂。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新的工业工程研究手段不断出现,其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如传统的数字仿真只能得到用数字表示的仿真结果,以及相应的二维图像,其应用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最新的仿真技术可以将仿真与虚幻现实技术结合,将设计者置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发现潜在问题,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实施时间、避免反复的设计。模糊数学、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也不断引入到方法研究中。

(4)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其中心问题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生产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角色,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这些人类工程学的课题也是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工业工程专业范文篇10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