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5 16:59:20

公立教育

公立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公立中小学;美国

一、背景最近几年,美国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增多,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美国教育局教育技术办公室(OETDE)做了一项名为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调查,该调查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分析了美国公立中小学2002~2003年基于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公立学校学生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的技术、传递远程教育的机构、开设远程教育的原因、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拓展的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

调查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用快速反应调查系统(FRSS)统计完成的。远程教育课程被定义为,为在某一学区报名注册的中小学生提供的一种可获得学分的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物理位置上是相对分离的。

调查表在2003年秋邮寄给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等学区的230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立样本学校地区,这些样本学校学区是从2001~2002年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共数据核心(CCD)的“地方教育中介调查”文档中选取的。这个样本结构包括15218个公立学校学区,14299个正规公立学校学区和989个其他教育中介(至少有一个网络学校)。在调查中有些学校学区被舍弃了,因为在数据收集中发现这些学区不适合用FRSS调查,因此最后的数目减少到了15040个。2003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2004年4月得出结果,并于2005年3月2日公布。

三、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现状

1.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

(1)远程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里盛行

在2002~2003学年里,有大约1/3的公立学校学区(36%)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表示在15040个公立学校地区里有估计有5500个地区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

大的学区比中小学区参加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50%,32%,37%。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参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28%和23%;东南和中部地区比东北和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45%,46%和21%,32%。东北部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贫困集中的地区比较富裕的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小,分别是33%对比于42%;在2002~2003学年里,大约有8000所公立学校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大约占全国公立学校总数的9%;农村地区比郊区和城市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加远程教育,分别是15%,7%和5%。另外,中部地区比东北部地区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与远程教育,分别是12%和5%。

(2)远程教育的课程文科较受欢迎

不同课程领域的报名人数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学校基础课程大约有8200人,计算机科学的人数11700人,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的人数有74600人。在所有报名人数中,参加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课程的占23%,英语和语言艺术的占19%,数学占15%,自然和物理科学占12%,外语占12%,其他课程的占14%。总体来说,参加基础学校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分别是3%和4%;在外语的远程教育课程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19%,6%,11%。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22%,5%和10%。可见,远程教育中文科较受欢迎。

(3)大中地区更热衷于在线远程教育课程

在2002~2003学年,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中,有59%的地区提供远程教育在线课程。大地区比中小地区参加在线课程的学生比例要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80%,71%,53%。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1%,74%,71%;在参加远程在线学习的地区中,92%的地区让学生通过学校访问在线课程,60%的地区让学生在家里访问,8%的地区让学生在其他场所访问。

大中地区和城市地区较少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大地区学生在家里访问在线课程的比例要比中小地区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比例要大,分别是77%,66%,55%。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3%,78%,67%。

(4)较小学区及农村地区学生更倾向于远程教育中的AP课程

或大学水平课程2002~2003学年里,在参与远程教育的地区中有50%的地区有学生参与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远程教育课程,即大约有2700个学区,大约有45300人报名参加远程教育提供的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是报名参加远程学人数的14%;小地区报名参加这一课程的人数在该地区中所有报名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4%,比大中地区要大,他们分别是7%和10%;农村地区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比例要比城市和郊区要大,分别是27%,4%和11%。

2.不同级别学校的远程教育招生

在2002~2003学年,公立学校地区大约有328,000人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在所有参加远程教育的报名人中,高中占68%,联合学校29%,中学2%,小学1%。

3.传递远程课程采用的技术

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主要采取双向交互视频技术传递远程课程。调查结果显示,与基于计算机的同步网络课程(21%)、单向视听技术(16%)和其他的技术(4%)相比,更多的远程教育机构采用双向交互视频技术(55%)和异步网络课程(47%)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采用的传递技术也存在差异。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比基于计算机的教学需要的费用低,因此,在小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手段(60%)。然而,在大中地区基于计算机的异步教学是最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中地区60%,大地区72%);在郊区和城市,异步网络教学都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课程的教学传递手段(城市69%,郊区58%)。然而,农村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被最广泛使用(64%)。

4.传递远程教育课程的机构

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提供课程所采用的机构有:计算机特许学校;学区的其他学校;所在学区(从该地区中心向外传递课程);另一个地方学校或是在本州内的另一学区中的学校;本州内的教育服务机构;本州内的州虚拟学校(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州内的K-12课程);在另一州里的州虚拟学校;其他州的地区或学校(不是州虚拟学校);中学后教育机构;独立经营者;其他的机构。

5.开设远程教育课程的原因

调查涉及远程教育机构开设远程课程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降低学生课程冲突,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增加地区税收。

绝大部分地区(80%)将“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作为开设远程课程非常重要的因素,59%的地区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50%的地区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23%的地区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选择其他原因的地区所占比例是4%~17%。

(1)小学区和农村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比例大,比例分别是93%,82%,86%。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大,分别是95%,79%,86%;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选择这一比例要大,分别是74%,59%,54%。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6%,49%,59%。

(2)大中地区和城市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0%,52%,56%;选择“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50%,34%,30%。城市比郊区和农村比例大,分别是47%,33%,31%;选择“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比例大,分别是44%,33%,21%。

(3)高贫穷地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增加地区税收”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低贫穷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21%,11%;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中等或低贫穷地区比例大,分别是88%,79%,80%。

6.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区中,72%的地区计划将来扩展他们的远程教育课程,地区差异对此没有影响。成本因素是阻碍课程扩展的主要因素。

在计划扩展其课程的远程教育地区中有36%的地区将成本因素列为阻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在计划扩展其远程教育课程的公立学校中,大约有2/3(68%)的学校选择“课程开发成本”是阻碍其扩展的中等或主要因素。

四、总结

1.远程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远程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农村远程教育的实施,不仅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公务员之家

2.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远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远程教育之所以取得了飞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如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下发的通知: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3.远程教育课程先以文科为主

从美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文科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报名人数最多。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还不长,经验欠丰富,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其他国家经实践证明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开始我们的探索。当我们有了经验后,再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最终实现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公立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美英;公立学校转制;比较

一、公立学校转制形式的比较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公立学校转制

1.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

所谓特许学校是指由公立教育经费支持,凭借特定的合同或“特许状(Charter)”,由教师团体、社区组织、企业集团或教师个人申请开办并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学区领导和管理的一种新型公立学校。[1]

特许学校与传统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特许学校凭借“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在学生管理、人事聘任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脱离了政府的控制而享有自主权。与此同时,特许学校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办学者必须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一旦不能完成签订的“特许状”,政府则有权终止。

作为美国政府支持特许学校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公立学校改革,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家长欢迎特许学校是由于特许学校的出现扩大了他们的自主选择权,维护了他们权利,并且更有利于实现对子女的个别化教学,促进不同特点的学生的个性化;而对于办学者而言,特许学校可以实现在传统公立学校内不可实现的教育理念。

2.营利性学校(For-profitEducation)

营利学校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形式,指的是由营利性的民营教育公司管理的公立学校,即“公立学校私营管理”。[2]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学生享受其他公立学校学生享受的待遇。

较著名的有“梅里尔·林奇公司”(MerrillLynchCo。),“教育风险投资公司”(EduVenturesLLC),“知识宇宙公司”(KnowledgeUniverse)以及“爱迪生计划”(EdisonProject)等。这些公司与政府公立学校签约,根据合同承包校内特殊的服务项目,如交通用具、医疗卫生、食品供应等,通常这些服务项目在人员培训、人事管理、设备提供等方面单独所需的经费按合同由私营公司承担,不占学校原有公共教育经费。

民营教育公司对公立学校的推动是明显的,即增加了教育的投入,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3.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s)

根据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公立中学和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小学经过家长秘密通讯投票认可,都可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3]由于这类学校的产生是由家长投票来决定,所以家长是占有主导地位。在管理方面此类学校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主权,并且可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它们的出现打破了历来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开办和维持公立学校的局面。

4.教育行动区计划(EducationActionZone)

政府就教育薄弱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允许和支持私营工商企业、学校、家长、地方教育当局和其他机构联合组成一个联合体提出申请,在教育薄弱地区成立教育行动区,接管所属的学业不良的公立学校,一般不超过20所。申请者必须提供令人满意的学校革新方案和合同期内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目标。行动区在教育计划制定、教师聘任、课程设计、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享有自主权;在资金方面,它们除了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正常预算外,还可以获得25万英镑的追加拨款,但也必须在政府拨款之外注入相应的配套资金。

(二)我国的公立学校转制

在我国,公立学校转制从1993年开始在个别省、市开始试点,其主要形式为:在保持政府对学校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将一些公立学校交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同时允许学校在招生、校长和教师选聘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特别是收费等方面参照民办学校的政策,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一定的形式(如签署协议等)规定学校承办者的权利和义务。[4]

1.新建模式

主要体现在一些“住宅小区配套学校”通过机制转换而形成的转制学校。此类学校由房地产开发商、政府建设好后交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承办。政府与它们签订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协议,并每年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经费标准按照学校性质参照所在区域内公办学校生均经费进行核定。而各学校根据承办地段、规模大小、按年度向教育局适度缴纳一定费用例如“国有资产占用费”。

2.承办模式

即承办者筹集一定的启动资金、校舍,场地及部分经费、条件由政府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提供。这主要体现在基础较好的学校,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以及社会影响方面的优势转换而成的转制学校。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名校办民校”型转制学校。

3.改造模式

将办学条件差的公办薄弱学校,通过“拆、建、转”等形式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改造薄弱学校是公办学校转制的一个基本着点。例如1996年上海市教委曾发文提出了“三独立”原则:即有基本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独立场地;有独立的学校法人和法人代表;有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具备民办学校的基本设置条件。[5]它的提出本意是因为实施转制的学校条件极为薄弱,必须予以保证才能实施。

二、公立学校转制动因的比较

中西方推动公立学校转制的背景和社会因素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发展背景不同

西方国家公立学校转制的推动是在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它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打破国家在教育中的垄断。改制的核心是竞争机制的引入,他们认为只有竞争才会促进教育的高效。

而我国的情况大不相同,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直到上世纪末,85%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西部边远地区还只能普及六年初等教育。即使是普及了义务教育的地区,教育并不完全是免费的,仍有缴纳学杂费的规定,对于很大一部分家庭来说负担沉重。

据这一点而言,我国还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公立学校转制的首要动因则是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二)教育市场开放条件和需求不同

就教育市场化而言,西方有着完备的发展体系。除了形式多样的公办学校转制形式,择校制度和教育凭证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和家长成为受益者。

较为典型的有英国的“入学开放”的入学政策,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方案,即“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和“跨区选择方案”(Inter-districtplans),允许家长在居住的学区内或者跨学区学校间自由择校。[6]

教育凭证制度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学券制(EducationVoucher)。所谓学券就是政府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证券,学生家长可以用其在任何政府承认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中支付学费或其他教育费用。有了这些相应政策的保证,美英国家的教育市场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政府、家长、学生乃至社区等各方都有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和能力。

在中国情况则明显不同。不可否认,家长、学生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固然存在,但客观条件并不成熟。“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共政策,《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进入学。《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中也规定:“坚持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就近入学’及‘平等受教育’的原则。”[7]于是,“择校”在我国法律上不予认可、政策上不被允许。由于转制学校按照社会力量办学的标准进行收费,国家对家长学生相应的补助并不到位,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家长们也只能望而兴叹。

(三)公立学校发展情况不同

在美英等国,从公私立学校的比较来看,公立学校处在不利的地位。反映社会公众对教育态度的盖洛普的民意测验连续多年一致表明,大多数人对公立学校的办学状况不满。公立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效果日益恶化。

而中国公立学校的发展与之截然不同。虽然我国公立学校也难免存在由当初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产生的弊端,但是相对而言,通过公立学校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公立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资源比较有保障,学生的学业也较为令人满意。在一些公立学校转制发展较快的城市例如上海、广州、北京等,优质公立学校比较多,发展比较充分,家长的消费心理也比较成熟。

(四)办学导向不同

在西方国家教育的改革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特征日益明显。其中则包括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都是以削减政府规模,改变政府管理方式为出发点的,以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而教育的市场化、私有化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我国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刚刚起步,“大政府”的作用还十分有影响,公立学校的转制几乎就是教育行政部门一手包办的政府行为,“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在我国教育政策中是不被提倡的。

三、美英公立学校转制实践对我国的启迪

公立教育范文篇3

九十年代美国普通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企业界的直接介入和教育的市场化。企业对普通教育的直接介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一)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企业界逐渐意识到,光靠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来与别国的对手竞争是不够的,还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主要竞争条件——雇员的素质。而要提高雇员的素质,光靠企业内部办教育是不够的,还应直接从普通学校的教育抓起。否则,企业的教育开支将是双重的,即既缴了教育税,还要开办内部学校来补教一般雇员理应在公立学校学会的东西。例如,像克莱斯勒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缴纳的教育税有六千万美元,若社区学校没办好,公司每年用于再教育方面的费用就会增加。

(二)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问题丛生,乏善可陈,在投入大量金钱之后,改进仍不明显。例如,在1980年到1993年的13年间,中小学的入学人数增加不到3%,支出却增加161%。然而,高中毕业生的平均SAT分数则大都下降或持平。

(三)教育被视为未来10年美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也是未来10年最有开发潜力的“市场”之一,美国每年用于教育的总花费约为4000亿美元。这一市场的开发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背景下,不少企业怀着各自的动机和目标,纷纷向普通教育领域进军。在这些企业中,有些背景与教育可谓毫无相关。例如,“汉堡包王公司”(BurgerKing)已在14个城市创办了一系列中学。有些应该说是有点关系的,如IBM和苹果电脑公司等。有些则以教育专业化为其市场策略,如教育选择公司(EAI)和诺贝尔教育动力公司(NEDI),后者已创办了50多所连锁学校。“爱迪生计划”则是企业向教育市场进军行列中的一个最大行动计划。

“爱迪生计划”(EdisonProject)以美国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名字命名。其涵义在于创立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该计划最初是由魏特尔通讯公司(WhittleCommunications)创办人和董事长克里斯托弗·魏特尔(ChristopherWhittle)于1991年5月向媒介公布的。

魏特尔是美国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早在1970年,当他还是田纳西大学的学生时,便已初步展露其商业才能。当时,他组建了一个小公司,专门为大学新生提供有关教材的缩写本,获利颇佳。这一尝试的成功,使他逐渐把学校和学生当作其商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先后开发了包括书籍、教学用具和学生杂志等商品,打入了近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众多中小学的相关市场。1989年,他开办了一个名为“第一频道”的全国性教育和娱乐电视节目,自筹资金,为众多的中小学免费安装了一万多个卫星接收碟和三十多万个电视机,向这些学校的学生播放节目。魏特尔利用该电视节目有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观众这一优势,通过每天播放两分钟广告来收取广告费,每年赚取了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

“爱迪生计划”是魏特尔在教育领域的又一次大行动。该计划的预算费用达25亿美元,预计历时20年左右。尽管该计划由魏特尔通讯公司主持,但其主要股东是实力雄厚的传播与娱乐联合企业华纳公司(TimeWarner),该公司目前持有这一计划38%的股份。另有25%的股份由一家英国文摘出版公司“联合报业”(AssociatedNewspapers)拥有。荷兰的菲利浦电子公司也参与这一计划。因此,该计划实际上是几个跨国性大企业联合对教育所作的投资。

“爱迪生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要创办、发展和经营1000所新型学校。第一批学校共200所,约在1996年左右建成,预期招收15万名1至6岁的儿童入学。第二批学校将在1998年建成。到2010年,预计招生人数将达到200万人。每所学校最终都将发展成为包括幼教中心、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综合体,这些学校性质上是私营的,在建设和经营上遵循“低成本、反映现代工艺水平和营利”的原则。每年每名学生的平均收费将与全国公立学校每名学生每年的平均教育开支相同或略低,即约为5500美元。其中20%的学生将可享受奖学金。这些学校将面向全国,设在各种类型的社区,包括情况欠佳的大城市内城区。该计划在实施时,将寻求同各地政府和社区合作,提供新的办学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以便“复制”。

为实施这一计划,魏特尔聘任了一个七人核心小组,并聘请卸任的耶鲁大学校长舒密特(BennoSchmidt)出任该计划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在七人核心小组中,四人为管理或大众媒介方面的专家;一人为布鲁金斯研究所前资深研究员,专长于教育问题研究;一人为前大学教授,曾参与美国联邦教育部制订九十年代教育发展战略的工作,系教育专家;另一人则是芝加哥市内城区的一位校长,在改造公立学校方面富有经验。该核心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并负责指导实施。总经理舒密特的职责,除负责指导整个设计和筹划工作外,还利用他在耶鲁大学校长任上的经验和关系来为该计划筹集必要的资源。

在教育市场化运动中,“爱迪生计划”并非开路先锋。但它在规模和目标方面却是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民营教育发展计划,并在不少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一)“爱迪生计划”的关键,是要通过创立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来在教育市场上进行竞争。魏特尔经常重复这样一个比喻“你不能由蜡烛造出灯泡”,借以说明,他无意仿照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来与现有的教育机构竞争。他要通过创办新型学校和新的教育模式,来为美国教育的未来提供选择。舒密特阐述“爱迪生计划”的宗旨时也宣称,“‘爱迪生计划’代表着一种献身于美国教育的未来、在规模方面前所未有的研究和发展努力……它是要为美国教育探索新的运作方式。”[1]尽管在有关新型学校的许多具体问题上,舒密特等人尚未能作出明确的说明,但以“爱迪生”为该计划命名,多少说明了该计划的创新意向。

(二)“爱迪生计划”追求的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大众化教育,而不是昂贵的精英教育。魏特尔在推销其计划时一再重申:“我们并不是要创建一种每个学生收7000美元的精英学校,这种学校会把公立学校中较富有的学生夺走。目前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平均年开支大约是5000美元,我们要收的平均学费将是4995美元。”[2]对于如何降低教育的成本,魏特尔和他的核心小组提出了不少设想。例如,聘任一专多能的教师,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场地和时间的利用率,让学生负责学校公共场合的清洁工作等。

(三)“爱迪生计划”宣称,将面向各类型的社区办学,不管是由于自信,还是出于推销,“爱迪生计划”不同于一般民营教育发展计划之处,在于它努力使其所创办的学校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而不象一般的私营学校通常只是设在环境较佳的社区。此外,舒密特在书面答复美国教育出版协会前会长布罗丁斯基(BenBrodinsky)的提问时指出,其学校将向所有的社区和族裔开放,“通过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服务,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和鼓励学生协同工作,我们的每一所学校将旨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赞同社会的相互依存性和个体相互之间的责任感。”[3]

四)“爱迪生计划”不仅要创办不同于公立学校的企业性私营学校,也努力同各地方政府或社区合作,来推广新的学校教育模式,从而使现存的学校体系发生变化。1992年8月,全美州长协会(NGA)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召开年会,魏特尔应邀向州长们解释其计划,以及如何以“爱迪生计划”为起点,去创建新的美国学校。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其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关系,并强调各州政府合作的意义。他说:“我们的学校将创办起来供人复制……我恳请各位同我一道开创教育的《奥德赛》,我们并没有说,所有学校都应私营化,我们只是说,教育界的急剧变化较可能来自私营的努力、远离政界的影响和注入某种紧迫感。”[4]

从整个情况看,“爱迪生计划”还处在实施的初始阶段,现在就评价该计划能否成功,显然为时尚早。但该计划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却值得讨论。

(一)私营学校在教育创新或教育改革方面是否会比公立学校有某种优势或便利条件?从理论上讲,公立学校同私营学校一样,在一定条件下,也倾向于改革或被迫进行改革。不过,就美国的情况而言,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私营学校,往往要比一般的公立学校更有教育创新或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其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也较有利于它们通过自身的改变或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作出超前的安排。公立学校管理上的官僚主义、社会背景的相对复杂、政治的关注和各利益群体间的相互制约,还有教师对改革的被动态度,往往都是造成公立学校较难进行创新或改革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爱迪生计划”这样一种以教育创新为目标之一的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于美国教育的创新或改革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将为公立学校提供一种对照模式,并使公立学校面临竞争的境地,从而有可能诱发公立学校进行创新或改革。此外,作为一种教育尝试或发展努力,“爱迪生计划”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许多问题,而这将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大概也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赞赏这一计划的原因。布什得知舒密特接受聘任掌管该计划后,特地打电话向他表示赞赏时所说的其中一句话就是“这个国家需要变革”。[5]

(二)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提供比公立学校好的教育,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这是因为,美国公立学校每年每名学生的教育费用并不低,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1991年至1992年度的有关统计数据来看,花费最高的州是新泽西州,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年平均教育费用为9246美元;最低的州为密西西比州,平均为3183美元;[6]全国公立学校每名学生的年平均教育费用约为5500美元。即使象特拉华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州,其独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大约也就是5500美元左右。可以认为,美国不少社区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是偏高的,有浪费和使用不当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美国许多公立学校在效益和质量方面,同一般的独立学校是有一定距离的。以纽约市的情况看,公立学校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的百分比约为50%,而天主教学校之类独立学校系统的相关百分比是80%多,[7]前者低于69%这一全国平均百分比近10%,后者则高出10%。因此,“爱迪生计划”所提出的以低于或相同于公立学校的教育成本提供较好的教育的设想是有一定的实际依据的。它的实施也将有助于公立学校意识到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性私营学校真的能面向所有类型的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吗?这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在不同的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中,私营学校所能找到的生源是不同的。某些社区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家长们很难每年拿出5500美元来让孩子上私营学校。尽管公立学校每个学生每年的平均教育费用是5500美元或高于这一数字,但这笔钱主要是由政府支付,家长送子女上公立学校是免费的,由于目前美国的法律尚未允许将公共资金用于资助私校或以某种形式使选择私营学校的家长得到政府的补助,这样,家长送子女上私营学校,就得自己承担全部学费。总之,不同类型的社区所潜藏的教育市场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若以市场为导向,自然将对不同的社区作出不同的选择。其次,不同社区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的教育成本是有所不同的,某些社会环境欠佳、文化背景复杂的社区,其教育成本往往较高而教育效益较低。对于这类社区,营利性私营学校是不倾向于选择的。尽管“爱迪生计划”宣称,将面向所有类型的社区和学生群体,并打算向20%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但其80%的学生必定来自条件较好的社区和家庭,其选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私营学校的这种选择性,决定了他们在许多方面将无法取代公立学校。

(四)大规模的营利性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公立学校体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爱迪生计划”这样的大规模私营学校发展计划对公立学校体系最实际的影响,在于它将创办一种新型的营利性学校,并使之成为公立学校的主要竞争者。一方面,这种竞争可能促使公立学校进行改革,并可能提供某些有益的改革途径或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营利性私营学校对社区和学生群体的隐藏着的选择性,而公立学校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二者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可能使原本状态不佳的公立学校更趋不利地位。例如,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家境较好的学生可能被夺走,从而造成这些学校教育条件的恶化,使这些学校更难改变自身的状况。尽管魏特尔1992年2月27日在巴尔的摩市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不是要摧毁或危害现存的公立学校体系……我们的努力实际上可能帮助传统的学校。”[8]但他在接见《纽约时报》的采访时不经意地暴露了他的另一种想法:“要使东柏林陷塌,你就得有西柏林”,“我们现在实际上做的,就是建设西柏林”。[9]问题是,当“东柏林”陷塌,而“西柏林”并不能提供全面的、替代性的服务时,新的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整体质量下降的情况就会出现。

由上述四点,我们可以推出一些更具概括性的看法:1.对于营利性私营学校发展计划要作具体分析,以教育创新、降低教育成本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发展计划,无论是私营还是公营,都可能有利于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2.以市场为导向的营利性私营学校,本质上潜藏着对社区和学生的选择性,其目标和功能同公立学校是有区别的,因此,不能设想或期待它们能完全取代公立学校;3.适当保持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异质性和适度竞争,可能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化,与此同时,注意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适度平衡,应是策划教育改革与发展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注释:

[1]FredSchultz,AnnualEditions:Education94/95,theDuskinPublishingGroup,Inc.,1994,p.233.

[2]JamesWm.Noll,TakingSides:ClashingViewsonControversialEducationalIssues(7thedition),theDushkinPublishingGroup,Inc.,1993,p.168.

[3]出处同[1],p233。

[4]出处同[1],p232。

[5]出处同[1],p253。

[6]出处同[2],p104。

[7]出处同[2],p168。

公立教育范文篇4

在世界高等教育持续而快速变化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特别引人注目。仅仅在几十年之前,在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还不存在或者是处于边缘地位。而今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转型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在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尽管与亚洲许多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较小,但是它的发展态势生气勃勃,在公立高等教育单独存在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又重新出现了。

现在,人们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私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才变得重要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这也包括私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的问题。赞成者倾向于持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而批评者则往往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主导形式的负面影响,私立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则从他们所在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

当人们就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思考和辩论时,往往采取了过于简单化的方式。赞同者和批评者所提供的材料,对私立高等教育不是夸耀就是贬低。当公共政策制订者参与制订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他们也往往想要得到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他们希望如何做的简单看法。但是,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分析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在简单看法和通过研究才能了解到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分析者不必渴求从人们头脑中消除所有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简单看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于这些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提出挑战吗?我们有责任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的真正知识,也有责任为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的背景资料。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与一些人继续传播的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不同,而是对于迅速发展的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合理思考,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事实,即私立高等教育过去不曾扮演过一个基本角色,今后也不会扮演一个基本角色。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一些不同的角色。发现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类型和形式,是研究分析工作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挑战。私立高等教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我们考察私立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考察和在什么地方考察。

进一步讲,在确定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规范性称述中,我们不能说那一种说法是不当的。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在政策制订者乃至社会中讨论角色问题,既是正当的,也是有益的。本文的观点是,这种讨论必须:(1)不能代替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实证分析;(2)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3)看到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的各种角色。否则的话,对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讨论,将会导致不够实际的、不够细致的和不够充分的称述。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多样性主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涉及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应该顾及到现实多样性,而不是采用以一概全的方法。

很清楚,我在此提出的方法,与强制命令的方法是不同的。从某个方面讲,这种方法与通常充满激情的呼吁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中承担“学术优异”或“服务社会”角色的做法相比,不那么让人感到满意。除非与某一些学校的现实性或可能性相联系,否则这种角色定义是没有什么分析价值的,即使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或者说有利于从法律角度保护私立高等教育免于诋毁者的攻击。

我将在国际背景之下,讨论私立高等教育的多重角色,这当然要适合特定国家和特定学校的情况。尽管本文具体参考了中国的情况,但是历史、政治背景以及和快速变化公立高等教育特征的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必须由专家来仔细研究,包括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上述学校的盛情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其部分原因在于,希望与这里的研究人员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通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项目,建立一个以美国奥伯尼大学为联络中心、世界范围的研究者网络。

在可以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我简要地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了一些分析。但是,私立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变化,在即使像美国这样私立高等教育连续不断存在的国家也如此,在中国和其他项目国家中,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应该把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当作需要在尽可能多的国家进行验证和修正的假设。

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2)私立和公立角色的特殊性;(3)在确立私立高等教育角色时,背景与选择的综合考虑。

在缺少中央计划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多数具有一定私立教育历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说明它的多重角色是如何演变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在没有宏伟规划的条件下,私立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其角色得以确立。没有对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做出详细的规定。情况常常是,私立高等教育的突然变化让人感到吃惊。对于习惯使命和形式多样化和分化的教育系统来说,私立教育的这种扩张被看做是一种动态化的自然扩张。但是,对于大多数系统来说,基于它们的实际情况或标准化办学使命及其实践的传说,以及集权政策制订过程,如果私立系统采取这种扩张方式,常常使人感到震惊。不是依循任何中央计划,私立大学的角色是动机多样性和导致不同类型私立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在公立高等教育长期垄断背景下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细致分析,是关于拉美国家的研究。对于多样性实际情况描述的简化形式,揭示的不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而是三种基本模式。与每一种模式相对应,都有一系列角色。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个浪潮”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性质的天主教大学。在“第二个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大众化”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它是对公立高等教育精英地位下降的一种反应,公立高等教育地位的下降表现为面向的社会阶层、教师、劳动力市场对应关系等方面。在“第三次浪潮”中,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针对公立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和免费高等教育所做出的反应;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与入学有关,提供不同入学机会的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许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正是在第三次浪潮推动下,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需要对私立高等教育在不同地方的特殊发展形式予以仔细的研究。

从全球范围内看,拉美国家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高等教育总的在校生人数中,私立部分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1955年,这个比例达到14%,1975年达到34%,今天,这个比例大约为40%.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程度高的另外一个地区是亚洲。但是很难对亚洲的发展做一个概括,因为亚洲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私立高等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拉美国家的比例,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公立高等教育仍然占垄断地位。在后一组国家中,中国属于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冲破公立垄断地位的国家之一。

在亚洲,公立高等教育垄断地位被公立和私立并存所替代的国家数量正在增加,与中国类似的国家还包括柬埔寨和越南,在其他地区,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到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欧洲和非洲,私立高等教育仍然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地区,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处于边缘地位,或者是微不足道。这种状况的改变往往是突然的,是在没有战略规划前提下实现的。在欧洲,随着一些国家性质的转变、政府财政调配力量的削弱以及私有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导向,私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之外的这些力量,也导致了公立学校在财政和管理方面的私有化倾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要讨论问题的范围。私有化包括私立机构的发展,这种变化在经济转型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中国、东欧和中欧,在一些非洲国家,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在一些西欧国家,如德国,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我们在下边的论述中将会看到,不论是私立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还是早期变化,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部分角色是与公立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而扮演的另外一些角色却是新颖的。但是,不论何种情形,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不是在宏观设计之下进行的。对于经历剧烈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国家以及发生巨大变化而缺少对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政治系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详细而包罗万象的高等教育公共计划之外,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社会发展空间。中国在这方面有一些不同,它的政治系统是连续的,因此上面关于在没有计划条件下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以及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角色的概括,当推广到中国时,需要做认真的核实。但是,即使在中国,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是,政策制订者和分析人士努力规范和调整出现的现象,而不是预先设计这个系统。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几乎不对私立高等教育及其角色进行任何设计和规划,即便是有设计和规划,也是对公立部分实施的,如对公立高校实施学费制度。

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美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讨论问题上,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更是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且私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乍看上去,美国的情况与我们所考察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向背而行的。历史上,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所占的比例曾经达到过50%,在近几十年来,这个比例一直徘徊在略高于20%.更令人注目的是,美国曾经是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而今天它的规模只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用停滞这个词来描述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状况,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有以下几条理由:第一,与公立高等教育一样,私立高等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二,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它表现在部分私立学校从宗教性质转变为世俗性质,部分私立学校从文科学院(liberalarts)转变为职业(professional)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在私立学校宗教性质退化的同时,它们所涉及的宗教范围却在扩大,甚至包括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t)。私立大学宗教角色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的世俗学校相对快速发展造成的。在数以十计的学校消亡的时候,另外一些学校又获得了新生。近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以美国凤凰大学(PhoenixUniversity)、西乐万学习机构(SylvanLearning)等为代表的营利性大学的发展,这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私立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仅不是在宏伟计划指导之下进行的,而且对它们采取的分析方式是应对式的:争相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发生变化,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

由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定没有依循某一种清晰的计划安排,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实证分析的研究方式,来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信息。对于美国来说,这种研究方式是适当的,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做的迫切性更强,因为学者现在所研究的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出现。

与公立高等教育的角色不同吗?

在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私立高等教育最强劲的发展形式,是与前面提到的“第三次浪潮”有关的。在公共预算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地方,学生要会付钱接受其他选择。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已经超过了1986年“第三次浪潮”所发现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就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开展重新的研究。一些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向学生收取学费,提供含金量不高的文凭,提供的教育质量也要差一些。许多学校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要赚钱,不论正式和合法的称谓是否如此。从积极方面看,许多私立大学扮演了扩大入学机会的角色,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上学的机会。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扮演了提高社会公平性的角色。另外一些学校提供了公立学校之外的入学选择机会。如同在中国的情况一样,许多私立大学,不论是否为没有条件进入公立大学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大都是面向劳动力市场,为新兴的、开放的和私营经济服务。它们开办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旅游、计算机和英语方面。它们很少声称要办成具有博士学位教育、从事基础研究、拥有大型实验室和图书馆或者以全日制教师为主的学术精英。这就为批评者把这些学校不看做是“真正大学”,从而贬低这类学校的合法性提供了借口。这些学校常常在上面提到的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多数公立学校一样,它们能够扮演合法的学术角色,而多数公立学校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大学的角色相去甚远)。对于以企业为导向的角色,它们在受到一些人攻击的同时,也越来越吸引着其他众多的人。

诸如专业领域和就业导向等问题,为得出以下结论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即尽管私立高等教育内部具有多样性,但是在某些方面,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公立高等教育所不能扮演的角色。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外,私立高等学校,不论质量的优劣,它们都集中在一些办学费用较低而就业回报较快的专业领域。用与意识形态术语有重复的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私立高等教育比公立高等教育扮演着更为人们所注目的角色。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形成一个私立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不同的的一般印象。实际上,它们的角色既有差别,也有重叠。在收入渠道和管理结构上,公私立大学的差异较大,而在提供入学、培训和证书等方面,公私立大学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同的。

取决于具体情况,一些私立学校想要歪曲它们与公立大学在角色上的差异。一种倾向是扩大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倾向在美国这种系统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因为在美国私立学校具有合法性,“私立”比“公立”有更强的正面含义。私立学校需要向学生、赞助者和其他人士说明,它们在质量、办学使命等方面,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以便使自愿行动者觉得,它们是值得资助和支持的。它们必须突出它们的特殊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在许多国家,私立学校有一种倾向,它们故意夸大它们与公立学校在角色上的相似性。“我们从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两者都是合法的。对于缺少私立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特别是既缺少资本主义的传统,又限制市场竞争在经济领域作用发挥、将社会领域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来对待的国家来说,角色的合法性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方面,乌克兰和中国是两个例子,人们不愿意用“私立”这个词,而喜欢用“非公立”或其他类似的词汇。在使用“私立”这个词的国家,如拉美许多国家,学校领导要花力气使公众和决策制订者相信,私立学校也承担着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私立——公立之间的差别是难以区分的,私立学校的代言人要么是扩大要么是缩小其特殊性。需要说明的是,事实上,私立学校的特殊性是有限度的。

如果我们只注意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就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性。毕竟,私立高等教育产生的基础与公立学校产生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在哪些方面不同,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不是事物的全部。一般来说,学费而不是政府预算,是私立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就是私立学校在一些方面或有些方面,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或与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公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近似的。在私立学校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公立学校所不能满足大量需求的地方,它们可能没有动机去扮演与公立学校不同的角色,或者向人们表示它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对于同质性事物数量的市场需求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不需要这些私立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相似性还在于,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私立学校的教师,会将公立学校中的一些规范和做法带到私立学校中。当他们离开公立学校时,他们把课程、规则信仰以及备课笔记带到了私立学校。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并不离开公立学校,但是他们同时在公立和私立学校中任职。教授是把规范从公立学校带到私立学校的携带者的思想,在中国是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公立学校的退休教授在民办学校担任教师或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上面最后一段讨论了“同型性”(isomorphism)的一些形式,所谓同型性是指组织形式的复制。压服性同型性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政府和公众舆论允许私立高等教育的出现,但是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约束,例如要求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与公立学校的一样。有时,私立学校想要采取不同的做法,以便与它们的特殊角色相一致,但是它们的做法要获得政府或其他公立大学利益和规范占主导地位公立机构的认可。全球认证运动的开展就能说明这一点,它们对私立大学扮演特殊角色有所限制。想要通过国家法律建立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就有很大的可能对私立大学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做出规定。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各项公共政策,想要极力弄清楚标准化的结构、内容和过程以及赋予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什么样的选择机会,这样起到鼓励角色分化的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常常因其内部异质性,包括与公立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而与众不同,但这不意味着每一所私立学校在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都是独特的。在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在私立或公立每一个部分内部,情况也一样。对于这一点,我们要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在即使美国这样私立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也不例外,当然在中国这样变化迅速的国家,更应该这样做。

在背景和选择作用下出现的私立学校的角色

当正规的国家法律和规则对私立大学角色的潜在特性有所制约时,它们也会指出其背景和选择,私立高等学校不是简单地选择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在特定的背景之下进行选择的。所谓背景包括政治规则、历史传统、规范和经济约束。

它们也包括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将国家法律和规则当做私立学校选择的背景条件,是容易被理解的,而公立高等教育的影响却常常被忽视。在政策文件中,对此很少提及,学者也很少注意这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公立学校的作用效果是无规则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为了激励与“第三次浪潮”相关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论是巴西还是中国,都没有限制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公立系统的质量也是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与此相对,墨西哥和许多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目睹了精英型和学术型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因为公立学校发展很快,在一些方面退化了。对于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中央计划予以提示。在东欧和中欧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公立大学悄悄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术水准,转向学术性不太强的领域,如会计和工商管理,如果允许的话,私立学校是可以集中在这些领域的。

对于那些在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希望在新的世纪,私立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选择、价值观和目标来确定的,所有这些都是合理的。换一种更直接的说法是,私立高等教育所扮演的各种各样角色,是由私立高等教育之外的因素和力量决定的。这些因素和力量既包括公立高等教育,也包括公共政策制订者,另外还有企业领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私立高等教育要么对其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他因素所决定而感到不快,要么在私立学校相关性、效率、透明度和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方面夸大事实。

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在有些情形下,它们与公立学校角色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看法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外部力量在限制私立学校一些选择的同时,也提供了另外的选择机会,而正是在后一种情况下,私立高等教育可以确定自己的角色。被忽视的另外一个事实是,相似性与特殊性往往是相伴随的。私立高等教育是两者的混合。一所宗教大学可能在多数方面与一所公立学校很相近,但是它可以履行自己的宗教使命,这样做的结果,它在学生、教授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十分特别的。

关于角色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观点,在私立教育内部也同样成立。尽管不是每一所私立学校都扮演着与其同伴不相同的角色,但是每一所私立大学都可以选择一些特殊的角色。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幅完整的图象,虽然我们注意到私立学校的角色由公共政策选择和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单个的私立学校常常能够和应该关注自己的真实角色和理想角色。为了把事情做得更明知一些,它们需要对其特殊性的制约因素、机会和激励因素进行评价。对于一所私立学校及其目标、传统、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有意义的角色,对于另外一所私立大学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面向未来

我们最后表述的观点和整篇讨论,都不排除围绕私立高等教育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的必要性。不断地思考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问题,是十分有益的。在思考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私立部门的发展趋势、受到的威胁和各种力量。一个以多样性为特点的部门具有多种角色,对此我们应该努力掌握实际情况,以便理解它,并对它施加影响。这与坐在办公室里设计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做法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一种更现实和更温和的做法。在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应该由多种选择来决定,这多种选择是私立学校和它们的资助者、用户和利益群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面临的约束和机会来做出的。对此,我们不应该心灰意懒。这种说法反映了分权型私立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动态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特征。

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从政策角度看,答案主要来自基层,多样性是其主要特点。我们应该根据宏观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私立学校提供大量的信息,以帮助它们能够更明知地采取行动。从学术角度看,答案的得出取决于从全球和理论的视野出发,利用实证方法对某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私立高等教育进行认真的分析。

参考文献:

Altbach,Philip,ed.1999.PrivatePrometheus:PrivateHigherEducationandDevelopmentinthe21stCentury.Westport,CT:Greenwood.

Beresford-Hill,Paul.Ed.1998.EducationandPrivatisationinEasternEuropeandtheBalticRepublics.Wallingford,Oxforshire:TriangleBooks.

Breneman,David.1994.LiberalArtsColleges.Washington,D.C.:Brookings.

Deng,Peng.1997.PrivateEducationinModernChina.CT:Praeger.

Geiger,Roger.1986.PrivateSectorsinHigherEducation:Structure,Function,andChangeinEightCountries.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Jencks,ChristopherandDavidRiesman.1977.TheAcademicRevolut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Levy,DanielC.1999.“WhenPrivateHigherEducationDoesNotBringDiversity.”InAltbach:15-44.

1992.“Private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InBurtonClarkandGuyNeave,eds.,EncyclopediaofHigherEducation.Pergamon:1183-95.

___________.1986.HigherEducationandtheStateinLatinAmerica:PrivateChallengestoPublicDominanc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____________.1982.“TheRiseofPrivateUniversitiesinLatinAmericaandtheUnitedStates.”InMargaretArcher,ed.TheSociologyofEducationalExpansion.BeverlyHills,CA:Sage:93-132.

Lin,Jing.1999.SocialTransformationandPrivateEducationinChina.Westport,CT:Praeger.

Pan,MaoyuanandWeiYitong.1995.“China:LegislationGuaranteefortheDevelopmentofPrivateHigherEducation,”inWongsothornandWang1995b:9-12.

Roth,Gabriel.1987.ThePrivateProvisionofPublicServicesinDevelopingCountries.Washington,D.C.:OxfordUniversityPress.

Wongsothorn,Tong-InandYibingWang,eds.1995a.PrivateHighe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FinalReport,partI:SummaryandRecommendations.Bangkok:UNESCOPROAPandSEAMORIHED.

Wongsothorn,Tong-InandYibingWang,eds.1995b.PrivateHighe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FinalReport,partI:SeminarPapers.Bangkok:UNESCOPROAPandSEAMORIHED.

公立教育范文篇5

摘要:在阐述公立高校办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提出了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的具体设想和股份制改造的资本运作。

关键词:公立高校;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办学体制

合理有效的高校办学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体系运行的基础,体制上的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绩效的增长。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就是用较高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代替较低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思考。

1公立高校办学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现实矛盾:公立高校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在我国,国家或各级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办学者,还是管理者,这种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与计划经济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但与市场经济存在很多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要求融进一切愿意参与市场运行的主体。而我国公立高校是国家供给型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经济要求公立高校走出封闭,参与市场经济相关活动,尽可能多地释放高等教育的知识能量和技术能量。

(2)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经济。我国公立高校的投资体制单一,是由国家包括各级政府以财政拨款直接出资办学,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经济明显不协调。

(3)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的经济。而我国公立高校实际上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很少。“从表面形式上看,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实际上,目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具备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条件。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仍然在制约者高等教育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作用的发挥,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系和运用”。

(4)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益至上的经济。而公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高度集中,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使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产权问题

所有的制度安排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教育是人人共享的一项福利,产权的概念无从谈起。但是市场经济时期。产权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国现行公立高校存在着产权问题。

我国公立高校产权抽象化、模糊化、名义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缺乏实质性产权主体,导致公立高校资产没有建立有限责任制,从而不能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利益。就我国公立高校而言,国家是投资主体,是产权终极所有者,学校管理者受国家委托对学校实施具体经营,形成国家所有、社会共有、集体负责,实际上是大家都不能正真负责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不承担或者说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学校经营的盈亏和学校经营者所得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不能够或很难对学校经营者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公立高校的设立和投资行为都是由政府决定的。这样就无法吸纳其他产权主体,外部资本很难进入。公立高校产权的唯一主体是政府,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不是优化的产权结构。

1.3经费问题:教育资金来源狭窄,办学经费短缺

当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短缺一方面是因为公立高校教育财政支出庞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立高校规模之大,需要用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支持它的运转。经费的短缺不仅限制公立高校教育的规模,而且限制了教育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1.4不能很好应对加入WTO之后的教育环境

面对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各教育机构和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我国现有公立高校的办学体制显然是不能应对这种激烈竞争的。如何与国际力量展开竞争,并进而创造自己的优势,灵活的教育机制、实效的办学模式是我们所需思考的。

2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经

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就是办股份制的一系列制度优势引进公立高校,优化公立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具体地说,把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于筹措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克服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把股份制的科学的产权制度引入公立高校,明确公立高校产权主体,调整教育产权结构,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把股份制完善的内外治理结构与机制引入公立高校,提高公立高校的经营效率。

具体地说,将公立高校全部或部分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合理地折合成国家股或法人股,在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及股份制改造对股本结构的要求,向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及个人等适当发行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成立一个以办学为目的的教育股份公司。教育股份公司再投资成立教育股份制高校。教育股份制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各方股东依据所持股份的多少参与教育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并承担风险,在扣除学校日常开支和教育股份公司年度公益金、公积金、风险保证金等必要要扣掉的费用外,可按实际教育成本收取相应的回报。在教育股份公司和股份制学校存续期间,股东所持股份不能抽退,但可以在规定条件下或范围内转让。

2.1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可以克服公共产权的弊端

公立高校合理的产权安排是其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公立高校推行教育份制将引起一系列良性的产权变化。

(1)使公立高校产权主体不再“虚置”,产权主体理所当然是拥有学校股东权的股东。教育股份制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有利于克服公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

(2)提高了产权效率。股份制高校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产权,新的产权或更具体的产权——法人产权的出现,存在着双重产权分离:一是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在股东和公司之间分离。法人所有权保证了学校独立地支配和使用法人资产,有效避免了因所有者变动对学校经营产生的影响。二是财产的法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在公司董事会与职业校长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为职业校长阶层的崛起和成长创造了条件。相对于过去真正的“经营者”——职业校长缺位的传统办学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以上双重产权分离,优化了产权结构。

(3)有利于打破产权的单一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产权主体所形成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于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得以确立,产权边界更加明晰,产权约束更趋硬化,使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全新经营机制能真正建立起来。

2.2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可以克服资金短缺的弊端

公立高校通过推行教育股份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缓解教育投资短缺。原因是教育股份制具有迅速集聚资本的机制:首先,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或定向募集资本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投资者招募资本。其次,股份被划分为若干非常小的份额,所发行的股票面值非常小,大大扩展了集资对象范围,非常有利于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久可以把境内游资集中起来,还可以吸引境外的游资流向我国教育领域,为我国公立高等教育打开了一个跨国界的更为广阔的资金市场。另外,公立高校通过推行教育股份制可以为外国资本的流入提供有效的载体,有利于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3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更能应对加入WTO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

高校股份制办学具有公立众多优势:迅速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且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环境,独特的微观决策管理体制,明确的教育产权关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避风险,明确的学校法人身份等。这些优势非传统公立高校办学模式所能敌。“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股份制还是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有效组织构架”,不仅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来华办学,而且“可以增加国内的教育资金供给,以及在投资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和增加就业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更为重要的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有利于改善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素质”。因此,公立高校推行教育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公立高校走向国际教育市场,开展国际教育贸易,在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上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的具体运作思路

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无须国家和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只要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即可。目前,我国任何一所公办高校的固定资产总产值都在亿元以上,有条件实现国家控股,使公有制占主体。具体运作思路是:

(1)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评估。由政府授权的资产评估机进行资产评估,将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剩下的净资产整体改组为股份普通高校。

(2)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国有出资人对高校具有选择经营者、重大策略决定、资本收益等权利。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转变为出资人和被投资者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建立内外部治理结构与机制。股份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具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通过以上四大机构的权力与职责划分,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制衡关系。教育股份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大会制、董事会机制、激励机制。教育股份制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与教育股份制有关的资本市场、教育产品市场、职业校长市场、民间评价机构等外部影响要素。外部治理机制的运用在教育股份制的治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证券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破产机制、银行机制。教育股份制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是有机统一的。

(4)建立教育资本市场。首先可发行教育债券和股票。符合上市条件的股份制高校可以上市,暂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发行教育债券。其次,建立教育投资基金。教育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有:帮助还没有上市的股份制高校上市;帮助相关教育行业发展,如教育用品、教学仪器生产,学校基本建设等;帮助民办、私立学校发展;建立教育银行或教育发展公司。教育银行或教育发展公司可以对有前途的教育行业进行投资。

4股份制改造资本运作

4.1高校股份制改造资金来源

教育股份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权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它包含自然人或企业法人股东投入、政府政策资助投入、学生缴费、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赠五部分。

自然人或企业法人按发起或募集方式出资认购股份。可用有形资产(货币、房屋、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师资力量等)折价入股作为办学的启动投入。在学校存续期间,股东还需按股权比例分期追加投资,用以保证学校具备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政府给予民办学校土地划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纳入城乡规划、减免建设配套费、办学成本补贴、适度放开教育收费自主权、返还企业投资办学的所得税、开放教师资源、教师劳保待遇的一视同仁等政策。这些政策上的资助对股份制高校的启动是一种很好的投入,应算作资本的一种“隐性”来源。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原则,学生就读时应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学费(是学生为接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和建校赞助费(是家庭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这是学校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各校办学成本、教学质量和服务条件上差异很大,收费可适度放开,以能全部支付费用而不赚取过多盈余为原则。一些股份制高校在股东投入后仍存在资金缺口,便用银行贷款来缓冲筹资困境,这也是一种资本来源。社会捐赠是一类纯粹公益性的资本来源,国内目前较为少见。

4.2股份制高校的成本划分

笔者认为,股份制高校的成本应该分为教育必然成本与附加成本两部分。教育必然成本指的是学校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经费支出,如高校的固定资产投放(必须购置的、长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耐用资产的经费开支,如学校的建筑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经常性成本(能够带来即时或短时利益,并需要经常更新的消耗品和劳务支出,如书籍、教学与办公用品、燃料、水电等,劳动者工资与奖金及劳动保险、公务费与助学金等)。教育必然成本要优先保证。如果学校建设资金中还有一部分是向银行借贷的,应在保证正常教育活动所需的教育必然成本的前提下,用当年盈余来逐步归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附加成本是教育活动以外的,按照经济运作规律而应承担的费用支出,是股份制学校所特有的,应参照经济股份制的做法,核算附加成本。附加成本的支出次序为:风险基金(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股息回报。为避免违反民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有些学校采取了不给红利而给股息的办法,解决投资者适度回报的要求。在优先保证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扣除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如有盈余,才能向股东派发股息。股东可取走股息或转成股本。股息可根据办学效益在银行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之间浮动。这一政策可促使投资者注重质量、成本和效率。

4.3股份制高校的效益分配

目前大部分股份制高校尚未进入效益分配阶段,因而关于这一问题,投资者往往心照不宣,而理论界却众说纷纭。由于收费标准是按教育成本核算的,若经济效益明显,学校在支付了包括筹资成本在内的各种费用以后,年末仍有较多的盈余,不妨从其增值中扣除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而积累的资产后,把剩余的资产按股东的持股比例分配相应的增值股权,并照增值后的股权派发原定利率的股息,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

公立高校呼唤合理、高效的制度创新。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路径之一。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在所有制上继续保持公有制的特征,在法律形态上继续保持公立性质,只是在经营形态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的良性变革。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等教育全面持续发展需要的新尝试,它无疑会为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1(3)

2“淑江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开发民间教育投资潜力的新探索——“淑江教育股份制”课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9(3)

公立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措施

公立医院是国家或政府举办的医院,是医疗卫生的主体结构,能够解决人们医疗看病的主要机构,但是其中矛盾也比较多,尤其是在思想建设方面更是有所欠缺。虽然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有所成效,然而实际上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说思想政治建设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不高,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创新,医疗工作人员的地位得不到有效的承认。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会受到阻碍,而且对于新医改的顺利执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新医改的形式下,需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思想,寻找新的方法,共同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思想政治建设。

1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对于新医的实施有着很大的帮助

由于我国新医药的改革,公立医院基本制度发生改变,限制了医生回扣药物的行为,影响了部分人员的利益,部分医务人员反对这种制度,思想波动也比较大。此时就需要对医务人员的思想进行疏导,利用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使他们树立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职工理解支持改革的政策,改变职工纪律松散的习惯,促进新医改的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医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行医氛围,通过对职工的教育,统一思想,进而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共同为医院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帮助。

1.2能够培养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

以前的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只重视自身的利益,忽略了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病人的态度冷漠,不负责任,甚至出现了医疗纷争现象。所以说提高医疗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是新医改下需要重视度的问题之一,关系到了人们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1.3对医患关系的缓解有帮助

医院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医患关系的好坏,它关乎着医院在人民群众间的信任度。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就需要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共同努力。由于医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医疗方面的知识,所以交患者来说有着一定信息优势,所以医院更应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改善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通过医学知识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等方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县级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医务人员忽视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公立医院职工的思想更是有待提高。部分公立医院虽然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内容上多数都是对相关业务的培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有道德培训也没有关于党的路线、政策、和形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2.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来说,我国多数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演讲说教为主,仅仅局限在组织讲座等集体学习方面,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明显。还有一些医院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就对其他工作方式生搬硬套,医院职工不理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公立医院的思想政治方式都比较封闭,教育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创新,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达到新医改提出的要求,最终产生不良的影响。

3加强公立医院改革与思想政治建设的措施

3.1改变传统的教育传授方式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多数还是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这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唯一手段。还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当的融入到实践中,通过其他方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贴近实际情况,了解到医务人员的实际想法,然后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3.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

公立医院的医生相对来说工作高风险、高负荷,如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反而得不到相应的收获,可能就会导致医生拿病人“开刀”事件的发生,加重病人的负担,恶性循环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新医改提出了合理的分配机制,借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兴趣,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也需要有计划的配合新医改的步伐,将思想政治建设和奖励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医生的公平感,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新医改的顺利进行。

3.3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经验的增加

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利益差距逐渐变大,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更是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医务人员应该适当的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还应该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变化。一旦在工作中遇到思想方面的问题时就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合理的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提出解决方法,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更多的基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新医改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观念,加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前提。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进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思想政治建设要时刻注意“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机制,优化思想政治建设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培养,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与思想政治提供更多的方法思路。

作者:沈小雷 单位: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梁桂清.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J].南方论坛,2010(1):80-81.

公立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法律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法定条件和权利。不同国家教师的法律地位的确定和调整取决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隶属法系、法律传统以及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本文采用法理学和比较的方法,首先探讨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关系,然后分析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最后推理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关系

从公立学校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的产生和职业定位与国家的教育控制权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教育权力主体的转移、教育纳人到国家权力视野和教育由私人事务向公共事务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教育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表明,教育这种“超生物遗传方式”最早在原始社会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年长者的一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家庭形态、内涵的日趋完善,家庭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成为文明社会普遍存在并保护的“第一教育权”,至今我国宪法仍然保护这种天然的教育权。进人阶级社会后。国家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但是这时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一般是采用间接的手段,如采用科举选士等人事选拔方式。近代公共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国家教育权的真正出现。各国普遍建立了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国家教育权普遍强化,并成为现代教育权的主体,各国都设立教育行政机构代表国家承担举办和管理教育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一开始就把教育视为无产阶级国家的职责。

国家行使教育公共权力,保障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国家对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者的控制。因此,建立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对于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国家通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并不断扩大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同时确保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公立学校教师在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中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把教师纳人到国家公务系统,或者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可见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之间构成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历来就是存在的,这种关系源于教师职业的产生和特点,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教育法律规定对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实施资格考试、招聘录用、培养和培训、考核与评定、职务晋升与奖励等行政管理活动。教师必须服从这种管理,在涉及到教育教学事务时二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是法律规定的。当然,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各自的权利义务要求和发生纠纷的处理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教师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教育行政机关掌有教师管理的绝对权力,教师则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任免、奖惩等仅适用于内部人事管理的权利义务体系。实际上二者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类似于传统上大陆法系的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

1986年2月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之后,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开始改革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虽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公职身份,但他不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行政级别系列的公务员。教师作为行政相对人与教育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时,不具备内部管理权利义务的一些特定的形式,如命令权力和服从义务不像以前那样具有职位层级性。教育行政机关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的行政许可行为、罚款或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行为时,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否则教师就可以以侵犯其程序权利为由通过司法机关以行政诉讼方式主张权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或其所属公务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过错行为,侵犯教师权益,符合《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范围的,教师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二、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分析

1.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我国学校内部主要存在三种岗位,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从业方式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教师专业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l966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发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教师职业是“建立在有关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种专门性强的社会职业,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长期研究,获得并保持专门知识和特殊技术,承担着对学生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适宜教师职业”。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崛起,教师职业进入G0ds0n所称的“恪守原则的职业精神”时代。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教师可以以稳定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是白谋职业、自立发展的合同工的身份存在。但在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教师已经不应是市场化公民社会中“瘦身”政府的人和企业式的服务提供者。“新的教师职业不能只成为技术性工作,为了实现教育标准化和追求考试成绩只关注教学技术而忽视教育目的,工作强度无限增大,就像私立部门的雇佣员工那样;也不能固守原来僵化、不鼓励创新的教师公务员管理模式。”教师(包括其他专业)需要接受“市场的冲击和重塑政府的更强的控制和监督”,教师将由一种熟练职业转为专业运作方式,这会使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发生改变。一些国家在教育私营化和分权化政策的冲击下,公共部门的雇佣模式开始转向一种合同雇佣关系,赋予学校更大的人事管理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由与国家、政府结成服务关系转变为合同关系,教师的工作条件受私法下雇佣合同的调整,教师的义务可以由作为法律雇主的学校与教师在个体或集体的基础上双边协商决定。在公立中小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权利和教师劳工关系在几股力量的冲击下被重新塑造,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特征受到法律保护。基于此特征,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被取消,私法的契约精神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教师管理领域,影响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从业方式,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的法律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社会属性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属于公职系列

公职人员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二是在政府机构中和各类事业单位中工作的、非公务员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公立学校教师职业从属于公职系列,“起源于现代国家把普及义务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和把对它的管理当作政府行为,从而用国税收入支付教育公务员——教师的工资,由他们执掌这一国家事业和完成这一政府行为”。因此,从法理上讲,公立学校教师既不是分文不取的义务劳动者,也不是由私人机构付酬的劳动者,而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从事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公职人员。可以说,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本身必然使其从属于公职系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职业的公职性尤为突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市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学校自主管理权的扩大,使教师多采取合同形式从业,但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公职身份,而是根据时展赋予教师职业新的含义,即在传统的模式上融人能力、绩效、竞争等具有市场色彩的因素,以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和建立现代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任用制度摒弃了“国家干部”身份时的行政任命制,转变为教师职务聘任制。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单位所有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适应教育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改革引起的教师法律身份的变化,在理论逻辑上,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仍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国家之间事实上是种‘雇佣’关系,教师应当是国家代表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从现实来看,由于教师资格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国家举办的学校,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等由国家财政负担、职务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因此,教师仍是国家公职人员。从长远来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教育处在由国家独揽的事业向“第三部门”的逐渐转变中,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在教育领域内渗入的程度也处于过渡阶段中,两种力量谁占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最后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的行政公共权力仍会在教育领域内占主导地位。尤其在义务教育领域,因为它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也是国家法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所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地位不容动摇。在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教育的意义上,政府要保证这种服务事实上被提供,而且要达到政府认为满意的标准。只要国家仍对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不放弃对基础教育的控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就不会被取消。教师聘任制并不必然改变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与国家的公务关系,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工资仍由国家负担,教师职业仍可以享有社会公费医疗、保险福利待遇以及职业的稳定性等公务员特性。这也是保证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确保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的关键举措。

三、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分析

l、国外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各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兴办的公共事业,教师受国家委托执行国家意志,按国家的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教育下一代,执行的是国家公务,因此,各国都把教师定位于公务员或者公务雇员。法、德、日三国,明确规定公民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后,其身份就是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中,适用本国的公务员法,或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专门制定的教育公务员法。日本文部省认为,教师人事政策的管理和操作问题,只能由教育行政机构决定,地方公务员法禁止教师与地方教育机构进行集体谈判。德、法两国,国家立法机关确定教师的雇佣条件,政府和教师协会无权就此签署集体谈判合同,罢工为非法,要受到法律惩罚。英、美两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不是国家公务员,而是国家的公务雇员(PublicEmpl0yee),由公立学校的责任团体(地方教育委员会或地方教育当局)采取雇佣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教师的雇佣和解雇不适用于一般的劳工关系法,也不适用于国家公务法律条款,而是由仅适用于学校雇员的法律明确规定。与其他一般雇佣关系相比,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合同也受到限制,尤其是在集体谈判、罢工、教学责任等方面限制更加严格。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合同约定改为由国家教育和科学部立法详细规定,教师不再是基于合同向雇主提供服务,而是基于法规提供教育服务。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条件很多都由法律规定,对在公务雇佣领域能否集体谈判仍有争议。一般认为,集体谈判并不是维持公立学校的必要手段,因为学区作为民选的负责公立学校管理的团体,不能向雇员组织妥协或违法授权,但学区可以与地方教师组织就学区有自由处置权的事项,如工作时间、工资、纪律措施、解雇的方式和工作条件等进行协商。

2.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我国1993年才颁布《教师法》,开始以法律手段解决有关教师的法律问题。该法对我国的教师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作出规定,并为确保教师的法律地位,使其责任和义务得以履行、权利得以实现,提出了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聘任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但现有法律仍有明显缺陷:第一,对教师法律地位的规定相当笼统,不能很好地运用于法律实践。比如,法律规定我国中小学校教师是专业人员,但到底是什么样的专业人员却不明确,所以教师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教师的地位依然不高。第二,对教师法律地位的保障缺乏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在实践过程中,既不能保证教师有效地履行职责,又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没有做到以法对教师进行管理。所以,有必要运用法律把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规定为属于公职系列的专业人员,并参照公职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法律具体规定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救济措施,规定政府、学校、司法部门在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管理方面的法定职责,从而确保公立中小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和实现。具体地说,我国教师既不同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同于自由职业者,而是一种为国家和社会公益事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即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他的特殊性在于他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并且从属于公职系列。

公立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美国;最新;教育体系

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力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在增强国力中所起的作用,在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均把教育视为个人成功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尽管教育很受重视,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机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学费暴增,无法满足少数学生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美国教学质量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讨论。

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公立学校不满意,并对教育改革的欲望愈加强烈,因而建立了一些新型学校并融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教育代券、特许学校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三种教育体制。在调查了美国公立学校所存在的弊端后,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非传统学校的相关事宜。这些新型学校只是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它们将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

二、美国传统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美国学生中约85%所上的学校是纳税人资助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是有着184年的历史且一直尚未进行改革。与其他国家的学校相比,美国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令人满意。

公立学校中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作为主要的教育资助的当地政府承担着沉重的财政负担,除巨额开销外。公立学校中还存在其它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大量毕业生心理失调和出现反宗教的情绪,另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如今的公立学校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教育甚至比教学生外语或解代数方程式更为重要,但可惜的是学校在作为道德行为的监护者和在社会伦理准则的传播媒介中所起的作用急剧减退。在学校,师生之间总是缺乏合作与协调,关系疏远,早孕、自杀、泛滥和一系列社会弊端等。

(一)教育代券

教育代券是把子女送到公立学校读书所需的年均费用,依照此选择方案,家长可选择用代用券去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学校,无论公立、私立的均可,它可以如数返还你的税费并如实告之你的钱数,你用它选择自己的学校。

人们对教育代用券的支持率稳步上升,在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51%的人赞成此举措,这项举措允许家长支付学费并把子女送到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在99年的另一项调查汇总,子女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家长有60%赞成使用教育代用券。1955年在美国就有人引入了教育代券的概念,一些倡导者宣称,教育代用券将给穷困家庭提供更多教育选择。富裕家庭也可享受其带来的益处,例如可以不用选择教学效果差的学校。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使用教育代用券使这些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公立学校要么改良更新,要么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家庭教育

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替补,这是可行的,按照此类教育的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子女可在父母的看管之下学习,家长和子女可相互交换意见,对学习内容量力而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将会在家庭教育子女。全美国在约35万学生中有将近2%的适龄学生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赞成的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各类讲座和其它特别活动。因为从教他们的家长那得到的是个人的关注,所以在家上学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学的更快更全面,当家长一旦发现方法没有他们希望中那样好时就可适当的改变他们的方法,而一般学校则要等好长时间,待新规定出来再改变方法。家庭教育也能避免因商业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在家上学的孩子不逊色于那些传统学校的学生。如在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严格的说,特许学校算得上公立学校,因为它也是靠税费来筹集资金并经当地学校机构允许后经营的,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的是政府不直接管辖其行政事务,如课程的设置和老师的聘请。这让人觉得特许学校像非宗教的私立学校,但它们不可能是真正的私立的,因为特许学校收费是违法的。目前,特许学校在为学生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传统公立学校中未得到周到服务的学生可在特许学校中得到补偿。比如: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开始,为得到国家提供资助和招到优秀的学生,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特许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优越的无宗教影响的学习环境来使因学校代用券而引起的争端得到了解决。特许学校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们可以促进周边公立学校在为学生和资金的竞争中发展它们的计划。由于不受政府诸多条例规章的影响,特许学校的管理人员只需负责学校日常运转的相关事情,它们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那些有问题的公立教育,Minnesota1991年开始建立了两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美国37个州和哥伦比亚、PuertoRico地区已达到三千所这类学校。并招收了750000名学生。

三、教育创新中的问题

这些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分积极,但它们须努力解决自身内在问题。评论家认为,在家学习的孩子与外界隔绝因而不善与人交往,整天呆在家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家长作为老师有点不够专业,美国很多州中甚至不要求家长获得高中文凭,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只能教自己所擅长的。这样会使孩子暴露出其能力中的不足,同时,由于材料有限,孩子很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学到很多东西,同时课外活动也受到了局限。特许学校也存在诸多弊端,反对派的观点是降低某些要求将有损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在一个要求相对松懈的环境中父母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且特许学校是从公立学校获取资金,其稳定性也存在问题。有一些这样的学校已经开办了,但后来又因管理不当或财务问题而关闭。还有一些只开办了几年就倒闭了。

公立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公立高校;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办学体制

合理有效的高校办学体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体系运行的基础,体制上的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绩效的增长。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就是用较高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代替较低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思考。

1公立高校办学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现实矛盾:公立高校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诸多矛盾

在我国,国家或各级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办学者,还是管理者,这种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与计划经济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但与市场经济存在很多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要求融进一切愿意参与市场运行的主体。而我国公立高校是国家供给型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经济要求公立高校走出封闭,参与市场经济相关活动,尽可能多地释放高等教育的知识能量和技术能量。

(2)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经济。我国公立高校的投资体制单一,是由国家包括各级政府以财政拨款直接出资办学,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经济明显不协调。

(3)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的经济。而我国公立高校实际上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很少。“从表面形式上看,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实际上,目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具备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条件。各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仍然在制约者高等教育学校作为独立法人作用的发挥,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资格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系和运用”。

(4)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益至上的经济。而公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高度集中,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使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取得应有的效益,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产权问题

所有的制度安排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教育是人人共享的一项福利,产权的概念无从谈起。但是市场经济时期。产权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国现行公立高校存在着产权问题。

我国公立高校产权抽象化、模糊化、名义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缺乏实质性产权主体,导致公立高校资产没有建立有限责任制,从而不能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利益。就我国公立高校而言,国家是投资主体,是产权终极所有者,学校管理者受国家委托对学校实施具体经营,形成国家所有、社会共有、集体负责,实际上是大家都不能正真负责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不承担或者说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学校经营的盈亏和学校经营者所得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就不能够或很难对学校经营者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产权主体单一,公立高校的设立和投资行为都是由政府决定的。这样就无法吸纳其他产权主体,外部资本很难进入。公立高校产权的唯一主体是政府,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不是优化的产权结构。

1.3经费问题:教育资金来源狭窄,办学经费短缺

当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这种短缺一方面是因为公立高校教育财政支出庞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立高校规模之大,需要用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支持它的运转。经费的短缺不仅限制公立高校教育的规模,而且限制了教育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1.4不能很好应对加入WTO之后的教育环境

面对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各教育机构和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我国现有公立高校的办学体制显然是不能应对这种激烈竞争的。如何与国际力量展开竞争,并进而创造自己的优势,灵活的教育机制、实效的办学模式是我们所需思考的。

2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经

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就是办股份制的一系列制度优势引进公立高校,优化公立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具体地说,把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于筹措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克服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把股份制的科学的产权制度引入公立高校,明确公立高校产权主体,调整教育产权结构,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把股份制完善的内外治理结构与机制引入公立高校,提高公立高校的经营效率。

具体地说,将公立高校全部或部分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合理地折合成国家股或法人股,在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及股份制改造对股本结构的要求,向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及个人等适当发行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成立一个以办学为目的的教育股份公司。教育股份公司再投资成立教育股份制高校。教育股份制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各方股东依据所持股份的多少参与教育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并承担风险,在扣除学校日常开支和教育股份公司年度公益金、公积金、风险保证金等必要要扣掉的费用外,可按实际教育成本收取相应的回报。在教育股份公司和股份制学校存续期间,股东所持股份不能抽退,但可以在规定条件下或范围内转让。

2.1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可以克服公共产权的弊端

公立高校合理的产权安排是其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公立高校推行教育份制将引起一系列良性的产权变化。

(1)使公立高校产权主体不再“虚置”,产权主体理所当然是拥有学校股东权的股东。教育股份制出资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有利于克服公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

(2)提高了产权效率。股份制高校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产权,新的产权或更具体的产权——法人产权的出现,存在着双重产权分离:一是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在股东和公司之间分离。法人所有权保证了学校独立地支配和使用法人资产,有效避免了因所有者变动对学校经营产生的影响。二是财产的法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在公司董事会与职业校长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为职业校长阶层的崛起和成长创造了条件。相对于过去真正的“经营者”——职业校长缺位的传统办学模式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以上双重产权分离,优化了产权结构。

(3)有利于打破产权的单一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产权主体所形成的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于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得以确立,产权边界更加明晰,产权约束更趋硬化,使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全新经营机制能真正建立起来。

2.2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可以克服资金短缺的弊端

公立高校通过推行教育股份制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缓解教育投资短缺。原因是教育股份制具有迅速集聚资本的机制:首先,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或定向募集资本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投资者招募资本。其次,股份被划分为若干非常小的份额,所发行的股票面值非常小,大大扩展了集资对象范围,非常有利于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久可以把境内游资集中起来,还可以吸引境外的游资流向我国教育领域,为我国公立高等教育打开了一个跨国界的更为广阔的资金市场。另外,公立高校通过推行教育股份制可以为外国资本的流入提供有效的载体,有利于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3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更能应对加入WTO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

高校股份制办学具有公立众多优势:迅速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且提供安全稳定的资金环境,独特的微观决策管理体制,明确的教育产权关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避风险,明确的学校法人身份等。这些优势非传统公立高校办学模式所能敌。“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股份制还是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有效组织构架”,不仅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来华办学,而且“可以增加国内的教育资金供给,以及在投资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和增加就业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更为重要的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有利于改善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素质”。因此,公立高校推行教育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我国公立高校走向国际教育市场,开展国际教育贸易,在全球教育服务市场上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的具体运作思路

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无须国家和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只要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即可。目前,我国任何一所公办高校的固定资产总产值都在亿元以上,有条件实现国家控股,使公有制占主体。具体运作思路是:

(1)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评估。由政府授权的资产评估机进行资产评估,将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剩下的净资产整体改组为股份普通高校。

(2)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国有出资人对高校具有选择经营者、重大策略决定、资本收益等权利。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转变为出资人和被投资者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建立内外部治理结构与机制。股份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具体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通过以上四大机构的权力与职责划分,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制衡关系。教育股份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大会制、董事会机制、激励机制。教育股份制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与教育股份制有关的资本市场、教育产品市场、职业校长市场、民间评价机构等外部影响要素。外部治理机制的运用在教育股份制的治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证券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破产机制、银行机制。教育股份制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是有机统一的。

(4)建立教育资本市场。首先可发行教育债券和股票。符合上市条件的股份制高校可以上市,暂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发行教育债券。其次,建立教育投资基金。教育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有:帮助还没有上市的股份制高校上市;帮助相关教育行业发展,如教育用品、教学仪器生产,学校基本建设等;帮助民办、私立学校发展;建立教育银行或教育发展公司。教育银行或教育发展公司可以对有前途的教育行业进行投资。

4股份制改造资本运作

4.1高校股份制改造资金来源

教育股份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权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它包含自然人或企业法人股东投入、政府政策资助投入、学生缴费、银行贷款和社会捐赠五部分。

自然人或企业法人按发起或募集方式出资认购股份。可用有形资产(货币、房屋、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师资力量等)折价入股作为办学的启动投入。在学校存续期间,股东还需按股权比例分期追加投资,用以保证学校具备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政府给予民办学校土地划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纳入城乡规划、减免建设配套费、办学成本补贴、适度放开教育收费自主权、返还企业投资办学的所得税、开放教师资源、教师劳保待遇的一视同仁等政策。这些政策上的资助对股份制高校的启动是一种很好的投入,应算作资本的一种“隐性”来源。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原则,学生就读时应向学校缴纳一定的学费(是学生为接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和建校赞助费(是家庭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这是学校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各校办学成本、教学质量和服务条件上差异很大,收费可适度放开,以能全部支付费用而不赚取过多盈余为原则。一些股份制高校在股东投入后仍存在资金缺口,便用银行贷款来缓冲筹资困境,这也是一种资本来源。社会捐赠是一类纯粹公益性的资本来源,国内目前较为少见。

4.2股份制高校的成本划分

笔者认为,股份制高校的成本应该分为教育必然成本与附加成本两部分。教育必然成本指的是学校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经费支出,如高校的固定资产投放(必须购置的、长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耐用资产的经费开支,如学校的建筑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经常性成本(能够带来即时或短时利益,并需要经常更新的消耗品和劳务支出,如书籍、教学与办公用品、燃料、水电等,劳动者工资与奖金及劳动保险、公务费与助学金等)。教育必然成本要优先保证。如果学校建设资金中还有一部分是向银行借贷的,应在保证正常教育活动所需的教育必然成本的前提下,用当年盈余来逐步归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附加成本是教育活动以外的,按照经济运作规律而应承担的费用支出,是股份制学校所特有的,应参照经济股份制的做法,核算附加成本。附加成本的支出次序为:风险基金(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股息回报。为避免违反民办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有些学校采取了不给红利而给股息的办法,解决投资者适度回报的要求。在优先保证用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扣除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后,如有盈余,才能向股东派发股息。股东可取走股息或转成股本。股息可根据办学效益在银行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之间浮动。这一政策可促使投资者注重质量、成本和效率。

4.3股份制高校的效益分配

目前大部分股份制高校尚未进入效益分配阶段,因而关于这一问题,投资者往往心照不宣,而理论界却众说纷纭。由于收费标准是按教育成本核算的,若经济效益明显,学校在支付了包括筹资成本在内的各种费用以后,年末仍有较多的盈余,不妨从其增值中扣除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而积累的资产后,把剩余的资产按股东的持股比例分配相应的增值股权,并照增值后的股权派发原定利率的股息,作为对投资者的回报。

公立高校呼唤合理、高效的制度创新。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路径之一。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在所有制上继续保持公有制的特征,在法律形态上继续保持公立性质,只是在经营形态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的良性变革。公立高校股份制办学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等教育全面持续发展需要的新尝试,它无疑会为公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1(3)

2“淑江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开发民间教育投资潜力的新探索——“淑江教育股份制”课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9(3)

公立教育范文篇10

(一)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新医改政策要想在公立医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必须依靠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通过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以体现。加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更好的贯彻新医改政策、更好的坚持群众路线、更好的服务群众,这对于提升公立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打造公立医院健康和谐的医院文化

尽管随着新医改在公立医院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公立医院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老百姓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但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患矛盾”仍然屡见不鲜,这是所有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各类工作载体,打造具有公立医院特点的“医院文化”,特别是通过延伸思想政治工作触角,能够在解决医患矛盾、融洽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在医德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医院的“公益性”是新医院的根本要求,也是公立医院未来发展的目标。公立医院要想使“公益性”形成全员意识和全员行动,就必须引导广大医生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公益效益的关系,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公立医院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把医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目标和职业形象,加强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查,根据干部职工思想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德建设,比如可能开展“树行业新风、塑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推动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二)在弘扬正气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应将弘扬正气作为重要抓好,着力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造健康和谐医院文化出力献策。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创建活动,提炼符合公立医院自身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团结、和谐、服务、创新”成为公立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要组织经常性的征求意见、座谈讨论、沟通交流活动,特别是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打造公立医院与人民群众、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信任的平台,通过弘扬医院正气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三)在促进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医院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发挥教育、引导、激励和服务职能,推动公立医院管理上新台阶。要把公立思想政治工作与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岗位练兵”、“传、帮、带”、“岗位轮换”等活动,着力提升医护人员整体素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深入开展“模范窗口”、“评比表彰”、“服务模范”、“天使行动”等活动,着力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关爱职工、服务职工、贴近职工”活动,使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