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0:27:13

服装实训报告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1

论文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发展需求,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让教师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服装工艺》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在服装裁剪、服装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自1994年开设以来,通过十多年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推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与学方法的更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研。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本专业对教学的要求,确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的原则,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大胆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设置建立在职业行为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课程模式

我们对诸多服装专业职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分析和界定,设计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课程。从该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出发,了解并分析服装企业对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制板、裁剪、工艺、质量检验等实际需求量较大的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我们确立具体岗位应具备的职业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调节实际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帮助不同特长和就业方向的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专项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同时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强化学生服装设计能力和服装制作技能的基本训练,选择相应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为八大模块:通过女装、男装、职业装、童装、创艺装等教学项目,进一步拓展校外“产、学、研、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校内实训逐渐过渡到校外实训,从单一的课程实训到综合性技能实训,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内容中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以实践操作为主

我们原有的教学内容陈旧。尤其表现在工艺教材上——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工艺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实际上,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

由此校本教材编定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就服装专业而言,因为其日新月异的进步,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应及时反映服装专业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进步,在校本教材中应该及时体现出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同时校本教材也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完成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当包括具体项目的操作所要求的场地、设备、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为了紧跟技术进步,吸收最新的动态,为适应先进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服装专业的校本教材也必须做好多媒体配套工作。同时应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服装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达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课堂设在实训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训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服装造型的过程与规律,体会人体与服装的相互关系,并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升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较好的解决了服装组合、服装造型、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重点与难点问题。职校生的能力差别很大,尤其是技能课的教学方法很忌讳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利用先进的教法,根据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法,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和训练,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来感受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让每个学生得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任务去练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共同练习、发展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组建校内服装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双重身份的教学形式,创造模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四、采用多媒体视听、计算机辅助等先进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化教具辅助教学,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案例,同步展示进行教学,直观性地传达知识内容的信息。在实际的操作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手段进行教学,建了“部位操作——整体把握——艺术造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示范动作、技巧,将课程知识内容直观性地传授给学生。即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进行服装的部件练习、组装整件服装的技能实训,直观再现了从服装部位小综合到服装整体综合到艺术造型大综合的渐进过程。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做到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强调立体造型思维,突出方法的应用,坚持“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设计、打板、制作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大量素材,了解流行时装会的信息、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它互动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丰富学生形象思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五、教学考核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单纯笔试的形式应该减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应该与社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可以以职业技术中级工证书(具体服装专业中级工证书,如服装工艺中级工、服装表演中级工)作为主要考核项目来评价教学效果。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要科学而具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社会的需求来随时调整。我们应当不断思考和探索,勇于实践,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把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管理;教学应用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和推广意识,经常开展信息化教学研讨和实践。专业教师每人建设了2门以上的空间课程,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总结、讲评提纲、互动答疑、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视频等课程资源,并在“学生中心、工学结合、多方共建、动态更新”四个原则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链接形成了服装艺术设计系空间课程大观园。空间课程大观园教学实践应用反响很好。师生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网络课程资源的开放、互动、透明性与及时性,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在线交流的需要,使空间课程成为一个“永不下课的课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时代对教育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引入,标志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来保障空间课程、特色空间等项目顺利实施,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有相应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这种管理必须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空间教学进行有效的督查、并能有效调动教师利用空间教学的积极性,使空间教学改革能形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良性发展、开放包容的的学术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教学管理建设和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一、空间教学依据云技术手段,教学管理也应该网络化、数字化,以形成节约型、现代型、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迈出了空间管理的步伐。如十项检查中五项:“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成绩、讲评提纲”已经上挂空间。教务处督导、系部督导已经利用空间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空间教学管理可更进一步在空间展开。例如优秀作品展,除了每课结束后,在实训室进行展出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设立优秀作品展出区,各系部将网址发给学校教务处教学空间管理站,管理站将全校各系的优秀作品集中展出,可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优秀作品展示区,供学院及校内同行交流学习,相互提高。如:实训报告单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往的实训报告单,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有相互抄的现象。课程结束,实训报告单上交后,老师很少能有机会再与学生就课程进行交流与互动。如果采用空间方式提交实训心得,由老师在个人空间发贴,学生跟贴。学生所有的实训报告单排列在一起,学生也能自律而真情实感表达对课程实训的体会。老师就学生的留言,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由传统方式转向依托空间进教学管理,一方面,可节约办公成本,另外,也可形成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管理透明度。教学的评价,除学生、督导、系部外,老师可通过空间了解其他教师的空间教学实施的优秀之处,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空间教学管理应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并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制度,需要我们研发一些管理表格,理清一些工作程序,使各系部在管理过程中,管得住关键点,管得住细节处、并提高管理实效。空间课程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之前没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很多在空间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如空间学情调研、表格化教学流程图,实训流程步骤详解图,学习小组,抢选任务、抢沙发等,这些行之有效的空间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应该到了将其总结提升为管理制度的时候了。在空间课程评审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教学资源关闭不开放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空间课程资源应该是为学生而设,为交流互动而存在。教师如果不具备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这终将影响教师自身成长,影响其教育教学水平。对于此现象应该有相关制度出台,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三、空间教学管理要注意个性化特征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3

一、现代艺术影响至今探因

19世纪后期,西方艺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科学、思想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催生了许多新美学风格的出现。到了20世纪之后包括文学和语言学、绘画以及各类美术、表演艺术以及音乐、影视作品等所有文学艺术领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且影响久远。现代艺术最早的代表性艺术家应该是早期印象派绘画领域的一些杰出人物,如马奈、莫奈、雷诺阿等。他们的突破点在于逆向于古典传统素描的明暗技法,重视色彩分析,如莫奈和雷诺阿着重表现在阳光下绘画的各种绚丽的颜色质感,毕沙罗创新的点彩思路画法等。但真正开创现代美术潮流的是有着“现代绘画之父”称号的著名法国画家塞尚。塞尚大半生都是独自生活和作画,始终不渝致力于用颜色质感和色彩语言来阐述描绘对象的最基本的外在造型,简单地讲就是强调色彩关系中的造型概念。此后的印象派代表高更、梵高等人的画风大变,以主观、粗犷的色彩造型,替代了色彩感清晰的当时的主流绘画。在后来的主流艺术史论类型的书籍作品中往往将塞尚之后的印象派称之为“后印象派”。在此之后,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风格逐渐在历史舞台崭露头角。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致力于艺术家本身的直观艺术表现,并且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对作品的影响,如通过作品描绘直觉和梦境感应等。他们的作品的笔触多比较奔放,辅以感染力极强的色彩语言,加上不拘一格的外部造型,这个风格中的代表性艺术家便是马蒂斯。另外还有以毕加索为主要成员的西班牙立体派风格,以改变结构而独领风骚,也就是利用艺术家的思维扩展出的概念来替换现实的客观实在的外形概念,作品的视觉感受比较独特,需要有主观的分析才能理解作品所阐述的意义。而在当时的俄国以康定斯基为领军人物的抽象主义风格,则致力于描绘“艺术的抽象”、“主观艺术精神”的绘画理念,以不拘一格的色彩构成、线条构成来展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时,众多绘画流派都以最时髦的口号、主张和表现手法,纷纷亮相,皆以表现新的思路著称,如达达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风格等多种思路流派都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名称各有不同,但都主张艺术思路要具有开放性并适应未来的需求,主张艺术的直观印象,主张自我表现。这些画派聚散不定,由于各人的行为动机和个性差异,或分道扬镳,或另立门户,或貌合神离,因而很不稳固。以致到了后期,有些人根本上否定艺术本身,强调精神表现,乃至丧失了美的表现和表现美的艺术本性。现代艺术发展至今,之所以还是具有较大影响,原因就在于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其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因为现代艺术是“将被禁锢的人们的思想和被封闭的人们的视野一一打开,让人们认识到艺术的多样化、多重性和多境界。”[1]所以,时至今日,现代艺术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就服装而言,它对服装的设计风格,表现为一种艺术的纽带之缘。

二、设计风格结缘

风格一词,现代社会出现频率较高,诸如说话、办事、穿衣等,都可以概括出“某某风格”,它是一种个人特点的显示。艺术领域的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2]就目前设计界而论,服装的设计风格,是指在整个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倾向性的设计个性和艺术特色,它可以是设计师个人的,也可是企业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一)波普风格的设计

“POP”是Popular的英文缩写,意为“通俗性的、流行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波普艺术”,指的是“大众化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的”、“戏谑的”、“商品化的”、“用毕即剖的”、“短暂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通过塑造夸张的产品造型和比现实更典型的形象,缓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休闲享乐打开了便利之门,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在家居、服装复古风劲吹之当今,它又充当了时尚的化身。服装设计中采用光亮材料、色彩鲜艳的人造皮革、涂层织物和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造型设计突破陈规旧俗,色彩大胆而强烈,为年轻一族、职业女性所喜爱,成了新时代的风尚。波普艺术旨在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努力消除艺术中的高雅、低俗之分,开辟了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艺术走向,使各种商业内容、生活用品、日常琐事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所以,“它与世俗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常常具有时尚色彩和商业色彩”,[3]这就为包括服装在内的产品开拓了新的空间,以适合大众消费的标新立异、变换口味,而具有积极意义。

(二)立体主义风格的设计

源于1907年至1914年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流派,对服装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由法国人保罗•布瓦列特向“新样式艺术”繁琐累赘的“S”服装发起的革命性挑战,使服装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世界许多著名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求灵感。早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女设计师艾丽莎•什帕列里就指出,服装设计应该有如同建筑、雕塑般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日本著名设计师小莜顺子更是被称作“最能传达毕加索作品概念的艺术工作者”。她最擅长几何图案与色彩分割的表现手法,以反映对未来世界的向往。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1988年巴黎春夏时装会上,就别出心裁地引用了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画作中的“白鸟”,一大一小、俯仰来去的形式,大有离开人体而独立之势。

(三)未来主义风格的设计

主要形成和发展于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绘画风格,强调未来的艺术形式的描绘应带有“现代感觉”,应该能够描绘出现代文明强烈的思维波动、震撼的音乐质感和多维度空间概念。而服装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借助外形、颜色感染力和所运用的材质加以表达。新潮的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的宇宙太空系列,外部造型具有独特性,构成形式具有感染力,借助不同类型的材料表现身体的每个部位。安德烈库雷热所创造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未来主义风格的服装作品,其外在造型清晰明确、线条感强烈、平面色彩图案和单色部分对比的形象,表现出给大众难以捉摸的“未来”概念。从本质上讲这种风格的服装设计思路,在某些角度上描绘的是“极少主义”,这种观念主张用单纯的色彩构成理念、简洁的结构展现出设计师的艺术表现思想,是以后岁月设计师们一直所奉行的经典。2007年秋冬,未来主义驰骋愈甚,服装界借以颠覆传统的面料应对着明日未来之畅想。

(四)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设计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自产生起就不断影响服装设计的艺术流派。它因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先后发表的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而知名于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其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即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非理性世界,并认为这后一世界比前一世界更为真实。他们信奉的格言是,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主张“下意识”、“梦幻”、“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这一思潮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服装领域,带出了一种史无前例,强调创意性的设计理念。于是,惊世骇俗的图案、炫目的色彩、高跟鞋式的帽子等超常规的作品,塑料、玻璃、金属制品饰物等,都堂而皇之走进了服装设计领域,以明确回应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格言:事物的真正面目常常与人们得到的第一印象截然不同。其中,公认为“最具艺术家特质”的是日本的三宅一生,以远东艺术风格和西方主流思路相互结合的一种设计风格,在其1982年诞生的服装作品,整体使用了较为细腻的黑漆布组成,采用竹子材料的胸甲,喷涂上黑漆,造型上强调大斗笠帽和折扇,这完善的日本新女性形象,皆为“超现实主义”手法塑造而成。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还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的服装展览,获得极大成功,惊动了上达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下至服装潮流的追逐者。一时间,巴黎、伦敦、米兰、纽约等服装重镇的一流设计师都加入了这一行列。日本的君岛一郎、法国卡斯特巴杰克等,都有作品问世。这种以大胆革新、奇思妙想,于荒诞中见童趣的创作精神,推动了服装设计,使平时看来不可能的怪念头变为现实的作品。当然,议论也在所难免,还引发了服装中的色情主义。拉格菲尔德、洛朗等大师装饰袖口所用的唇形珠宝,就是显例。最早把超现实主义成功地引进服装设计领域的是埃尔莎•夏帕瑞莉,她在非理性的服装世界里,突发奇想,把一只高跟鞋倒扣在头上成了一顶时髦的帽子。超现实主义于服装设计来说,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挥巨大的想象力,把本来毫不相干的材料组合成新的作品,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开启新思路,即拓宽服装设计视野的一种新思维方式。

三、现代艺术理念对服装设计艺术的影响

服装设计艺术是一项在实践行动中逐渐摸索收获,在收获中提升造型能力,是一种把理性思路和形象合成为一体的造型制作的一次经历,在这种思维创意迸发的过程之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挖掘思维的闪光点的技巧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倘若欠缺这种能力,则会导致设计作品缺少创新的独特之处。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难看出,艺术家脑海中迸发出的创新思维和思路中的闪光点对于艺术创作异常重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灵感的出现从一种角度上体现了设计工作者的实力和底蕴。这也就是说创新意识的出现和运用并不能够仅仅依赖于昙花一现的灵光一闪,而是应该通过对大量的艺术素材的吸收和反复的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并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多元化信息和不同种类的文化思路的不停接触,才能保证成熟的运用。而具体到服装设计领域,需要注重的内容应该以服装设计元素的四大主题内容为主,这四个核心元素分别为:款式款型、面料材质、色彩质感以及工艺技术。在这之中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具体的细微设计是由服装的款式款型来表现的,视觉主题效果则是由色彩运用来协调,而良好的服装整体效果则依赖于面料的选择,除了以上三部分之外服装的具体制作则要靠工艺技术来完成。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那么这也就代表着,服装设计并非单纯的一种设计行为,而是一种结合艺术装饰理念和实际作用效果的复杂的综合性设计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包含丰富的经济色彩,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等多种意义。为体现这些特征因素,引导和开拓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不只是要以各个方面的原材料,例如造型、颜色、工艺等这些为挖掘渠道,更要有宽阔的设计眼界,从各个方面着手去探索和追求最新时代的时尚文化,这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更可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更新潮的服饰文化。现阶段在大陆范围内的主流服装设计理念之中,多数对服装设计艺术中的创新思维尚存在一些欠缺和迷茫。其中一部分服装设计工作者单一地依赖于一些欧美或港台的相关刊物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思路基础,如此发展下去将会使设计作品显得太过死板或有固定套路,限制了宏观上的创意思路的发展。产生的作品不但缺少了新颖的创意,有的甚至脱离了传统的设计思路本意而显得十分古怪,导致了设计作品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还有一种情况,一些设计工作者十分强调主观意念的东西,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过分地偏向自己的喜好和理念,使得作品变得难以被大众接受,投入到社会环境中显得十分空虚,社会大众也都望而却步。所以说,生活实践才是作品创意的源头,一件成功的作品创意的诞生无法脱离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设计师的内心应该是细腻的并拥有极强的捕捉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多元化因素进行敏锐捕捉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修改和提炼,催生新颖的创意思维。总之,设计来源于生活,却用了一种独到的形式来表达生活,最后更要服务于生活。

本文作者:朱乐天工作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除了高职院校外,本科层面的高校没有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传统。一方面企业没有对普通高校进行资金投入和联合办学的历史;另一方面高校也不会为了某一个或者是一些特定的企业来培养专门的人才[2]。这种偏差和平静的状态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瓶颈。2010年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对普通本科层次以上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取以服装工程教育为主导并渗透艺术教育特色,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服装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接近生产实际,以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基地与车间对接,科研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切实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校企的利益共享、互动双赢[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建立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初步构建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学制的实践教学体系,用以指导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职场能力,使学生与企业平滑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向纵深发展,形成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人才的原则、思路、标准,为实现服装行业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校企合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了本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系列问题,在同类院校中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建

2.1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内累计学习1年,企业累计学习1年,即学生在校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学年,要求学生用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完成所有理论技术课程,经考核合格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第4学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与方法,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产学研科研实践,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4]。“3+1”培养模式在我校2011级正式开始运行实践。

2.2构建“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针对“3+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三个培养层次规定不同内容和针对性培养方法,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螺旋递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并举、并重、并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不断深化与提高,达到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与具体措施

3.1课程企业化设置

对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通过增设、改进、整合等方法调整实验项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科学技术新发展。同时精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开出一定数量的应用性含量高的实验实训项目,突出工程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原则下,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加大动手能力科目的数量,强调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时刻保证专业课程紧随市场需求,随需应变。

3.2实施“双体实训”模式

在“3+1”培养模式框架内借鉴IT人才培训理念,建立“双体实训”体系。通过“技术实训+关键素质训练”两大体系促进服装行业人才培养。双体实训一是指以服装专业技术实训为主线的核心教学体系,根据项目实战需要来组织,通过实训让学生学习服装行业新技术并进行实战演练,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实战和技术要点。二是指关键能力培养的辅助教学体系,通过商业伦理、系统思考、有效沟通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精技术、有经验、明职场[5]。

3.3实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和职场能力得到增强。在学生实训过程中面临着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任务,企业可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写论文。他们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开题报告和学术论文初审,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督促其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即采取由学校、企业双方交叉审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并组成联合答辩小组,共同考评成绩。

3.4校企衔接工作

根据专业领域、企业实践教学环境、企业的教师资源和以往校企合作情况,择优选择合作企业,做好与校内学习阶段的衔接,并要求企业有实施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科研场所和设备,以及可能的参与实践机会;安排好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3+1”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实践能力需要在企业的一年学习阶段来获得,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核心专业课教学、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以及参与项目设计与研发等。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互惠互利、长期稳定、技术先进、综合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建设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向学院提供优良实习条件,学院利用基地帮助企业员工进行知识更新,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互惠双赢。

4特色与创新

(1)在“3+1”实践教学体系中内涵如何体现“五融合”模式。即融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一体,融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一体,融教学和项目为一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学校和企业为一体。(2)实践教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实训、综合训练为主的职业技能训练、工程技术实践和高新技术应用。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应用型卓越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各环节间具备相应的衔接性和连贯性。(3)强调人才与市场直接接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联系紧密,以反映当今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快速更新为主。针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和标准。(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技能的内涵是智力技能与动手技能相结合。因此实践教学注重反映现代技术成果的实验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并强调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和主体性。(5)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课的岗位服务意识,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与服务性。把项目操作贯穿于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始终,充分体现服装产品开发、生产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征;利用课程实践进行专业生产基本操作培训,引入企业操作标准及企业文化,使学生在企业实习之后从专业技术到职业能力两方面,通过一年的企业教学实践初步达到企业要求。

5改革效果

(1)形成了适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3+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师资队伍职业素质和整体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2)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协作、创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块实验、工程训练、项目驱动、校企产学合作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环境适应能力。(3)在“3+1”模式中通过实行双体实训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4)架起了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校参加企业实战,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让学生早期进入企业的“就业实训”模式,搭建了学生与企业沟通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双向选择,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5)形成了系统成熟、科学规范的适应于卓越人才培养的“3+1”学制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撰写出了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报告;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篇;建设起了两门与课题相关的示范型课程,制作出了优秀课件,同时培养出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6)在10级教学中做好第3学年、第4学年“3”与“1”衔接与过渡;在11级教学中系统探索与实施“3+1”实践教学体系;针对10、11级教学实践反馈情况,对12级的实践教学进行适应性调整与适时创新。争取在13级教学实践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完整、成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受益学生人数预计可达200余人。辽东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3+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技术应用和解决设计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毕业生的岗前适应期,同时培养出了会“两条腿走路”的服装行业人才,充分实现了服装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平滑接轨。

本文作者:吴小兵陆鑫工作单位:辽东学院

第三篇

一、服装设计的内涵

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主要是根据工作的性质可分为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服装设计概括来说,就是设计服装的款式,主要的过程是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有五个原则,即统一原则、加重原则、平衡原则、比例原则、韵律原则。只有自觉地遵守这五个原则,才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服装。而设计的款式与内涵,要看设计师自身对美的感悟与文化素养的积淀,还有个体的灵感与思维创造能力。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集各种艺术、各种文化、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进行综合的艺术创造并把这一创造展示在人体上,成为动感的艺术作品。

二、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创新与发展

1.传统文化元素的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是服装设计的主要运用内容。在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会给人以文化的阅读与享受。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有中国画的写意元素在服装的色彩与图案上应用,而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要运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示时代的风采,展示时尚的内涵。比如传统的写意画元素,可以设计成现代手绘的效果,虽然也是传统的写意画的图案,但手绘的效果,一下子就带给人更多的时尚与动感的内涵。比如传统的书法文化元素,可以设计成具有立体感的浮雕效果。现代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快节奏的立体交叉,变形的立体感的传统书法设计,正是迎合了人们的生活与心理,带给人更多的时代的气息。

2.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多种文化在每一处撞击并融合。在服装设计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仅仅靠传统的文化元素的运用,是无法占领大部分市场的,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入多种文化元素符号,才能够设计出更有内涵,更有品味,更具时尚气息的服装。比如代表西方文化的牛仔系列,在大手笔的设计师的手下,就更具有了时代气息和多种文化融合的色彩,有的把仅仅是运用了牛仔的舒适与休闲的面料,进行时装化设计,设计出新潮的服装,使时装的时尚美与牛仔的休闲与舒适结合起来,以适应更大的穿着人群,也更新了牛仔的本身概念;也有的设计师把西方的牛仔系列的服装,巧妙地融入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元素,把传统的刺绣运用到牛仔服装上,使服装即有西方的潇洒又有东方的神韵,使牛仔服装更加典雅而又俏丽,是中西合璧的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还有设计师设计出改良旗袍,就是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统一起来,在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表现了现代文化元素的时代性与时尚性;改良西装,是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入一体,既有西装的正统与职业,又有东方的含蓄与内敛,更有时代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巧妙地融合,灵活地运用,不可生搬硬套,不可牵强附会地把服装弄得成了一个四不像的丑八怪。

3.区域文化的个性元素的运用与发展

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有其个性的服装。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与个性元素,会给人带来清新与独特的感觉,适合在设计小清新系列的服装上运用。比如可把某一地区的传统的服装图案或者个性的小饰品,运用到品牌服装中来。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材料来完成。但借鉴的是某一地区的风格,使服装更具特色,更彰显其个性。而这些个性元素的运用不可过度,也不可过分地夸张,同时也要在运用中融入其个性的发展元素,把区域文化的运用与个性元素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展示区域文化发展的动感舞台。

三、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1.目前文化元素在服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是文化元素的概念不清,服装的效果让人云里雾里无法给服装设计理念一个清晰的文化元素符号;其次是文化元素的混乱应用,使服装看起来如同百衲衣,降低了服装文化元素的品位;第三由于过分追求时尚,而把文化元素的融入打上了世俗的烙印,成为服装设计中文化元素运用的硬伤;第四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定位不准确,使服装的分类与年龄段的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恰如其分,导致服装由于分类不清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2.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前景

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个性和突出的主题。中西合璧、古今统一、区域与大局的融合、民族与世界的同步、传统与现代的彰显都将出现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会有更多的多种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与综合运用,服装设计将更加系统化、分类化、时尚化、艺术化。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细化,不同的场合需要的服装都要突出其实用性与艺术性,比如户外服装要突出的是舒适性、耐磨性、实用性与时尚性;街头服装要突出的最主要是时尚性与艺术性,其次是舒适性;职业装主要展示的是职业性,其次是文化内涵与品位;舞台服装主要展示艺术性,其次才是实用性与其他的文化元素;工作装,首先体现的必须是实用性,其次是耐磨性与艺术性。传统的一种服装多种用途的设计,将会越来越少地被运用,服装舞台将会更加丰富多姿,异彩纷呈。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4

一、服装表演专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新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逐渐从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向注重形式美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场合都需要以不同形象的服装来实现个人的角色转换,人们的衣着仪态甚至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的衡量因素。服装设计作为当下中国较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各种服装及相关行业群体在良性的大环境中寻找企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突破。因此,服装行业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服装相关专业的人才资源,这也成为国内各高等院校顺应时展及社会需求从而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和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直接原因。服装表演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国内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进入90年代,以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现苏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一些高等院校纷纷开始设立服装表演专业。如今,全国开设有服装表演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有90多所,不断为服装设计行业及相关行业提供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策划、服装表演教学、服装会组织编导、时尚机构演职员等各种相关人才,使服装表演这项活动开始渗透到高层次的社会舞台。一场优秀的服装会不仅可以倡导一种服饰理念、传达服饰的流行趋势,还可以带动服装行业、广告、媒介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扩大商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可以说,服装会是企业设计力量以及企业综合水平的一次完美展示。因此,它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汇报表演活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已开设服装设计及服装设计表演专业,而在每年的毕业季,各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及经费实力因地制宜地举办规模不等的服装汇报表演。通过策划人员的编排导演、模特人员的精彩演绎及舞美灯光的融合呼应将设计者倾力设计、亲手制作的设计作品以一种动态、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充分展示了在校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体现了年轻设计师的敏锐触觉及创作理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如北京服装学院、东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大规模的服装会已经成为高校服装设计师生每年关注的教学成果,并汇报给业内人士。

二、服装设计表演对服装教学的意义

(一)对设计者的意义——体现学生的创造水平,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感及成就感

服装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舞台秀场的表演是对服装设计效果与最终魅力的一场展示,一场成功的服装表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理念及情感。而高校服装表演作为校级的学术汇报活动,能够将服装、服装模特表演、化妆、造型、音乐灯光和舞美等所有视觉艺术融合于一体,将设计师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精心的设计、选材进行恰到好处的裁剪和制作,让模特在T形台伴随音乐有节奏地进行表演,从而展示其创造的主题和设计师所传达的理念。学生将设计的作品通过服装汇报表演的形式展现在T台上的过程,是有积极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开发创作才华、激发创新精神的过程。在创作期间,学生一般会比平时做作业更仔细、更投入、更有积极性。因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专题研究、市场调研等形式,大量收集专业资料与时尚资讯,无形中积累了更多专业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审美眼光,强化了专业技能。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受益匪浅,也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价值及成就感。

(二)对专业建设的意义——激发师生创作热情,促进校园文化传播

作为一名服装汇报表演策划,通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及策划经验,笔者深刻体会到服装汇报表演活动不仅能够让师生及观众直观感受到设计师的作品成果,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类大赛,是师生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型教学方式。可以感染师生创作热情,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传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服装表演活动在校园是一件具有较强吸引力、带动力和宣传意义的活动,可以充分感染专业师生的创作热情和激发师生的创作思维。这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践环节,同样也对学校、学院的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学校、学院的专业学科建设。

(三)对院校方的意义——汇报教与学的实践成果,促进学术水平交流

目前,国内外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众多,服装专业的汇报表演活动会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等方式广泛传播,面向社会公开汇报院校教学实践的成果。这促进了高校学术水平的交流,展现院校方教学实力,促进院校间的共同进步。在无形中,将服装汇报展打造成服装教学的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也增强了院校的竞争实力。

高校服装表演作为校级的学术汇报活动,能够将服装、服装模特表演、化妆、造型、音乐灯光和舞美等所有视觉艺术融合于一体,表现年轻设计师的创作水平及理念,对于学生、教师、专业、学院、学校、行业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作品汇报,深入了解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意识及表达能力。在策划活动的调度过程中,也更加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及处事能力,作为教学实践活动,它能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师生的业务技能水平。因此,服装汇报表演的意义是深远的,在今后的服装专业工作中,学院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培养中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好地与服装行业相适用的专业人才。

本文作者:卢苌听吴薇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第二篇

一、目前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赛规则不够全面和科学

由于大多数服装设计大赛采用纸质效果图进行初评,以服装成品进行终评,如此使得大多数初评入围的参赛者将参赛稿委托给各类服装工作室进行制作,对于完成成品之前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几乎一无所知,此类参赛者即使在终评时获奖了,也很难胜任未来的服装设计工作。因此,在大赛规则的设置上应增加可以反映参赛者服装结构与工艺制作技能的环节,如“绮丽杯”中国服装设计新人奖和“CO-COON”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大奖赛现已迈出了这一步,在初评与终评之间设置复评,以参赛者现场立体裁剪的形式考察参赛者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规则设置给参赛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即现场的实践能力亦是考察的内容。这两项大赛虽然迈出了这一步,但其复评阶段所占的分值较低,应提高复评的重要性,并且丰富复评的内容,多方面考察参赛者的服装技能基础,如此便可改变参赛者以效果图决定一切的观念。这一观念已经误导了许多高校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即以纯粹的服装设计稿绘画训练作为服装教学的唯一途径,忽视了结构、工艺及面料的融合性设计,这也是导致近三年来许多获奖者被市场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中国高等服装院校培养的学生中,最终能成为职业设计师的人数比例不到10%。因此,必须扭转国内目前的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由行业设计师协会组织的各类大赛科学的规则设置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多数大赛的评判标准不够清晰

许多大赛的获奖作品在结构、细节元素及颜色应用上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在近三年的各类大赛获奖作品中,建筑风格的结构设计几乎达到泛滥的地步,许多的“创意”细节设计在改变一种面料或颜色的情况下就能够入围甚至获奖。而对于获奖作品的颜色应用上,不变的“黑”、“白”、“灰”定律令评委们都觉得尴尬,这种大赛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向的,设计的习惯遵循固定的模式,大大打击了学生追求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扭曲了他们对于“创意”的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必须对重创意或重成衣的设计风格有明确的区分,防止获奖作品在风格上模糊不清;对于服装的大类市场定位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用同一休闲女装的设计稿入围多个服装大赛;对于服装的季节性要有清晰的介定,以免在冬季举办的终评成衣秀上出现各种季节的服装。

(三)赞助方与参赛者之间的互动利益没有被充分挖掘

服装大赛的三个主体分别是赞助方、行业协会及参赛者。从赞助方的角度看,大赛吸引了各种相关媒体的关注,有利于提高赞助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这是其赞助大赛的最直接因素。对于行业协会来说,组织服装设计大赛有利于挖掘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促进行业发展的后续性,为行业储备新鲜的血液。从参赛者的角度考虑,一个权威的大赛可为其带来多方面的利益,如丰厚的奖金及在行业内崭露头角,这对于高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或年轻设计师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然而,有许多大赛的举办层次和参赛作品量都每况愈下,许多地方性设计师协会组织的大赛在举办两三年之后就消失了。可见大赛中三方主体的利益没被充分地挖掘,没有通过大赛的举办使各方的利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许多大赛的获奖者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或因用人单位对其期望过高而缺乏包容度,在短时间内因不适应市场而被淘汰掉,参赛者未因参赛而进入理想的职业设计师的状态,极大地打击了参赛者的积极性,大赛的发展呈现下滑的趋势。许多大赛的定位不明确,终评的成品效果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的媒体宣传效果,致使赞助方的参与积极性大受打击,这也是许多大赛犹如昙花一现的直接原因。

二、服装设计大赛应遵循市场服务原则

从就业角度看,参赛者所获奖项的高低与实际的市场价值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取决于其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意识。但在他们这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服装设计大赛所树立的市场标杆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在最大程度追求创意的同时不能脱离服装最基本的市场性,在有适应人群欣赏的同时,也应有着相对应的人群愿意进行实验性的消费尝试。追求创意风格的大赛不应鼓励纯粹的视觉创意,而默许参赛者应用一些与服装的服用性能完全相悖的材料作为其主要的创意点,会误导参赛者的思维。对参赛作品有明确市场定位的大赛应扩大创意认可的范围,此类大赛不能以适应目前的即定市场为唯一评判标准,在单件服装成品因创意式层次过于丰富而不能成为直接的商品时,应以服装的局部设计元素是否符合即定市场或潜在市场的需求,来审视参赛作品的创意价值。设计思维的开发要从学习优秀的设计作品开始,学习如何发现和辨别优秀的作品,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改动,再到变成自己的独特设计。纵观所有大赛的获奖作品,属于绝对原创作品的少之又少,很多获奖作品都能在同项大赛的上界获奖作品或某些大师的时装作品上找到影子,而这种借鉴性的设计除了服装设计大赛外,即使是国际知名大师们也经常互相借鉴,所以很难要求年轻的参赛者们设计出绝对原创且又符合市场趋势的作品。区分抄袭与借鉴,要看参赛作品中原创性的设计所占的比例是否高于借鉴的比例,借鉴是简单的借鉴还是再创作。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要明显优于借鉴的作品或比其更适应最新的时尚趋势。因此,对于纯粹的抄袭要明确制止,而对于借鉴性的创作要给予肯定和提倡,如此可提高参赛者学习的有效性,通过比赛直接、快速地提高设计的判断意识,避免因追求纯粹的原创而脱离服装的市场性。

本文作者:肖立志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第三篇

一、服装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透视

(一)学生对英语没有浓厚的兴趣

从学生方面的情况来看,服装设计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从中学开始对英语的不够重视一直延续到大学里英语的学习中来,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往往英语课程结束以后,学生的英语能力仍不太见长。

(二)服装设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许多院校服装专业的英语课程与其它专业一样,同属于大学英语课程,课程教材主要是采用如《新编实用英语》、《新起点大学英语》、《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程》、《新视野英语》、《希望英语》等国家统编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考试也多以考查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为主。有的院校开设了服装的专业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有:《实用服装专业外语》(郑如伶,1998)、《服装英语》(张莉、彭益生,1997)、《服装英语(第二版)》(吕逸华,2000)、《服装基础英语:中级版(第二版)》(田守华、黄骏,1991)、《服装英语实用教材》(张宏仁、张小良、谭雄辉,2000),而这些教材都有些陈旧,致使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陈旧落伍。结果,由于师资、教材、教具等的限制,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发展成了趋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实际等于中学英语教育的一种延续,学生本身积极性不高,加之大学英语课程课时也偏少,最后学生通过一两年的英语学习,进入先进的生产企业后发现,自身非常缺乏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交流的能力。

(三)专业的服装英语师资缺乏

目前来看,从事服装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上完全能胜任,但是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上就有所欠缺。因为普通的英语教师对服装专业不太熟悉,无法紧跟时代潮流,缺乏专业的敏感性。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是在一定的普通英语基础上,在服装跟单、服装加工、服装贸易的氛围中锻炼出来的,而这样的人才很少成为服装专业的英语教师,给学生作全面又实际的指导。

二、服装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的紧迫性

从以上对服装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来看,服装专业英语教学陷入了一个困境。专业英语教学究竟需不需要开展?对学生会起到什么样的有效作用?尤其对于非遗学院的学生们来说,英语的学习有必要性吗?

(一)社会的需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服装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长期以来,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中国成为“服装品牌的世界工厂”,这是中国服装业的优势,在保持这个优势的同时,业内人士正为着自创国际品牌而努力着,中国服装业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致力于本土产品的国际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将本土产品推向全世界。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拥有国际化的服装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人才的英语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样的全球化形势和行业背景下,服装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上涨。最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是能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既要有扎实的服装专业功底,了解国际潮流、充满创意设计、精于服装制造,又要能够熟练的进行英语对话、通晓WTO规则,具有扎实的专业外贸知识,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外贸定单。因此,结合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看出,服装设计的专业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和急需的,那么,怎样的英语教学才能够行之有效呢?三、服装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一)听说训练为主唤醒学生的英语兴趣要想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那么接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首先,要向学生分析服装行业中掌握英语这门工具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怎么为他们服务,会怎么帮助他们的专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样,能够在教学之前使学生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其次,要改变学生长期所接受的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的学习模式,真正让英语成为一门有用的工具,也就是说要强化听说能力。由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比较低,基础比较差,因此在第一年的英语课程中应当着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从最基本的英语语音入手,纠正学生长期存在的中式英语口音,能够听辨出正确的发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给学生听基本的日常对话,如打招呼、问路、看病,一直到办公室的职场英语对话,并且在听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模拟各种生活场景进行分组对话。从听说延伸到相关的读写,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日常的3000-4000英语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及应用文写作,为以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形式多样的专业英语学习

经过一年英语基础的巩固与加强后,学生们就应该进入服装设计专业英语的学习。服装设计本身是一门动手性强并且需要创新的专业,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也应该生动、活泼。关于服装的专业词汇繁多,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按字母表逐字记忆再听写的话,会发现效果不佳,尽管一时能够记住但很快就会遗忘。因此,专业英语的学习必须与专业密切相结合并且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才能奏效。教材的选择可以综合现有的各种服装英语教材,加入更符合本院学生的内容进行自编。服装专业英语的课程应该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FabricsandApparel(纺织与服装),在这一部分包含纺织品、服装及时装流行趋势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ApparelForeignTradeProcess(服装外贸流程),内容包括业务关系的建立、订单与合同签订、出样及质保等。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第一部分的学习。其中,纺织品材料的介绍讲解中,可以要求每个同学用不同的材料如:棉、毛、丝、麻和其他常见化学纤维等做一个自己的小样本,贴上每种材料的英文标签来记忆这些专业术语,久而久之,学生一摸到某种材料就能准确的报出其英文名称。服装学习板块,可采用大量鲜明的图片向学生们讲解各种服装不同部位的英语称谓,图文并茂将使学生们形象思维与文字思维相结合,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服装,如童装、女装、男装等,加上配饰,再将自己的作品在班上向同学们展示,用英语讲解自己设计的款式、用料、风格等等,在进一步熟悉各种专业词汇的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的锻炼。在介绍时装流行趋势时,学生了解了各国际品牌的英文标识后,也可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服装品牌,中英文皆可,如果是中文的品牌就将其英文名称也设计出来。例如,有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中文服装品牌——“美丽加分”,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他配上了它的英文“BeautyPlus”,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学生筛选了很多的英文单词,查阅了许多类似的英文品牌而得出的。与此同时,在期末的考核中,除了笔试以外,可以让学生做期末设计展示。在班上举办一场人人参与的国际时装秀,让学生们穿上自己设计的时装走秀,同时同学们相互用英语讲解所展示的服装的材料、风格、配饰、适用人群等等,配以相宜的音乐,将会是一场非常愉悦的期末考核。而在英语课程的最后一学期就要进入服装外贸流程的学习,学生们将学习到外贸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口语,如何用英语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如何下定单,合同中所需要用到的书面英语,以及验货所使用的评语等等。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来模拟整个的外贸流程,熟练地掌握每个环节的英语用语。当然,外贸的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们参与到真正的外贸活动中来,到工厂、企业中去与外商交流,去企业实习如何读懂英文说明书,指导工人的实际操作,如何与外商在网络或实际情境中洽谈,促成外贸定单。当然,英语教师如果也能够与学生一起到外贸活动中去锻炼、学习,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将是非常有利的。

(三)专业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拓展

对于非遗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服装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非遗文化的发扬。例如,目前来说,羌族服饰的设计是学院的一大文化特色,学生们在非遗节等各重大场合都曾展示过各式各样的羌族服装、美轮美奂的羌族银饰、精致华丽的羌族刺绣等等。而透过这些作品,向世界展示的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这些作品的中文名称配上英文翻译,学生们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向外界介绍这其中的文化内涵,那么非遗文化将得到更好的宣传和保护。学生们可以学习中英文资料的羌族文化,从中了解各种描述羌族的英语词汇和表达,并能进行读写;然后分小组用英语作Presentation,在英语介绍的过程中配以组员设计的羌族元素服饰展示,整个活动的完成,结合了学生的英语认读、听说能力与设计专业的动手及创意。这样的方法可以继续扩展到其他文化的学习当中,学生们研习某种文化,如绵竹年画,再用英语结合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们对文化的了解更透彻、全面,也更有利于文化的发扬。

四、结论

总而言之,从教学现状和社会及学生本身需求来看,非遗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英语教学亟需有所改进。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让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能有两年持续的英语学习。在第一年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重过级而轻能力”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从而为第二年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与表达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本专业的设计特长,同时在学习中加入文化拓展的内容,让学生们将语言、文化与专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保护和发扬非遗文化。

本文作者:毛英工作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现行教学模式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管理思想的需要。多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长期以来都是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段组合而成。课程门类设置偏多,造成诸多教学内容重复交叉,一方面教学投入较大,另一方面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教学效率较低。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性实训为主,服从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失调,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和其他客观原因,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在许多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存在这问题。致使学生可持续上升空间减弱。使得学生毕业达不到职业岗位标准的专业技能要求,就业后还需进行适应性的在培训,造成人力、物力的二次浪费。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一到大二均有安排,但大多在教学中理论直接从课本拷贝到纸张上。制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包括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对尺寸、部位的精确把握等,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学生唯有动手,在服装生产实践过程中,并与服装制作工艺结合学习此课程,才可能取得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可是教学大纲并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把该课程与服装生产制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把握制版的原理,不明白哪种衣服设计的是什么版本的是用什么布做的效果,不知道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因此,对教学的过程的顺序,时间间隔的设定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服装相关课程的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获得实用技能接受能力。2.教学内容滞后于流行元素。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是一个紧密结合流行元素的事物,时下时尚流行元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对服装教学内容产生影响。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流行趋势的变化而相应做出调整。大多数教师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扎实,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往往忽视了把握最新流行趋势的动态设计,对一些流行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显得力不从心。如服饰配件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把握,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市场上的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但由于信息的途径,关注等原因,不能把握力度,从而难以行之有效的教受学生,甚至还可能面临不能回答学生提问的尴尬处境。同时,缺乏对服装流行元素的理解,造成脱节的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不协调。此外,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导致脱节的教学内容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需要了解生产企业,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的需求一致。这样在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就能很快适应岗位技能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出了强有力的尝试。3.实践教学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一套以能力为中心能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体系,对师生教与学全面评估。虽有学生问卷调查,评估,匿名调查等形式,评估问卷往往调查课堂纪律、课堂气氛等问题,性质模糊,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意见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是为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形成系统化、完整性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反馈平台,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目前主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多数高职院校唯一关心的是就业率统计数据指标的高低而缺乏对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统计数据,以及选择其他工作原因分析。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引进麦克斯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对改进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服装设计专业目前的市场需求分析

1.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不仅需要服装设计师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技能经验,以及对当前的社会流行服装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即有预测服装市场流行因素能力的人才。其次是市场需要的是理解服装设计师的业务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的面料,款式独特把握,以及市场营销类。因此,对于服装培训和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闭门造车,教授学习服装设计,应鼓励教授理论和实践结合,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分析,从最新的流行趋势调研教给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对学生全方位培养。参与实践工作,使学生能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利用到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调查表明,近年来,随着私营,民营经济,企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飞速发展投入使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设备和技术升级是服装行业大势所趋,对于服装的技术人才实际需求也比较多。服装设计和技术工作,主要面向专业的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结构图,结构设计,质量检验,服装样板推档服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其他类型的工作,而中职阶段教育的人才,如缝纫,排料,裁剪,整烫,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和维修工作的需求最大。2.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就业岗位。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针对专业的工作如下:①服装制衣工人,②服装打板师,③切割师,④原型师,跟单员⑤,⑥质检员,⑦成本核算员⑧直线经理,⑨其他专业职位。中级技能培训从事技能型人才的现代时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根据工作要求,各项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专业培养规格如下:①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团队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②③采用时尚的设计和技术,合理选用服装设备,服装加工能力相关联的元素,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③CAD图纸(设计,制图,建模,自动编程),定制服装,服饰的生产工人,制衣设备操作(平缝机,包缝机,锁眼钉扣机,烫平机)和其他技能。④编制、识读服装文件技能。⑤服装电气设备安全维修知识与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服装设计专业探讨如何改进教学实践

1.按服装教学特色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学校要提高校园网的运行质量,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要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建立专业教室,把原先分离的讲课与实训融合一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制版与推版》课程就在制版实训室上课,《工艺基础》就在工艺实训室上课。2.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渠道是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进修。而建立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专业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这一方面多数院校均以达成共识,如推荐教师进修,下企业挂职锻炼,培训教师,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可以积极广泛的从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老师,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3.改革教育方法,变"填鸭式”的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有常法,教无定法.”学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手段,运用教与学,老师与学生在每堂课中采取角色互换,互动的教学方法,既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我要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氛围,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布置思考题以及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实践环节练习,并能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实践练习领会新课内容,学习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4.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现象,服装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商品,闭门造车是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的好作品,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改革了以住专业教学仅为教室—宿舍两点一线的教学状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入市场进行调研,为自己的设计找准位置,进入各大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5.保持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和新颖性。由于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的时段性与流行趋势的快速变化有一定的时间差,故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密切关注,以实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素养以确保他们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要随时关注服饰的流行元素、流行信息。以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6.挖掘民族的元素为现代服装教学服务。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的服装文化特征,改革教学计划与内容,可以增设民族服饰采风课程,以提高和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各个民族的服饰美。既在专业学习上挖掘了民族文化精华,又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情意切的感受到祖国服饰的博大精深。7.改变作业、考试的方法。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起到了平时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传统的考试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死记硬背的多,消化吸收的少,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通过前面多项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首先改变试卷定成绩的单一测评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所以,学生成绩从作业、考勤、和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测评。成绩评定的改革,较好地约束了学生旷课或迟到现象,为形成好的学风打下基础,对平时作业按比例计入总成绩,使学生能对每一次设计练习做到较高的重视并认真完成,为开拓学生创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闭卷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我们觉得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最主要还是要看其应用知识的能力。8.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拓展自我发展空间。专业教学树立“不求人人成家,但求人人成才”的观念,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不同素质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空间,把共性培养目标与个性发展目标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总之,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服装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创业与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意识品质、心理承压能力与合作精神。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使我校服装专业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服装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可鉴之路。

本文作者:金智鹏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1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具体的实物作为设计元素

服装设计的教学很难用统一的规律模式去约束,如果将服装设计的教学过于规范和呆板地表现出来,那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失去最宝贵的原创能力和创新意识,流于表面的灌输本身就是一种肤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会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不会去发挥自己更多的想像力,所以很难把学生的潜意识和能量发挥出来。如果要做到这点,只能是将课堂教师的角色作转换,将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留给学生无限的想像空间。在课堂的授课中选择一个实物作为设计元素,这个实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选中一个实物后我们要对其选中实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作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将其更生动地溶入到服装设计中。在前期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完全放纵自己的想像力和感觉,以所有的思绪去触碰和感受这个实物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单纯的具像意义。然而,以具体实物为设计元素最怕的就是学生将形体原封不动地照搬,当然,设计的结果是自由的,学生有权力去选择认为正确的思路表现形式。这个结果取决于学生对自己的观念和对服装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像力并不意味着要在当下做出多好的成绩和造型,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恰到好处地表现服饰美并不脱离市场的设计才是最难把握的,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也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最佳创作状态,这样的一个状态会让学生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将面料与服装设计造型巧妙地结合

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最难的是怎么将面料与服装设计造型相结合,什么样的面料适合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造型采用什么样的面料才能更好地表达,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是很盲目地选择一种面料生搬硬套到服装设计造型上,这样出现的结果是很多前期效果图画的不错的学生最后出来的成衣总是跟效果图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这个过程中,会将面料再创与服装造型设计同步进行,在进行服装造型设计的同时,对面料的质感和原有肌理表现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各种材料和物质,再通过各种加工手法对面料进行再创,如:机织、针织、绣花、珠绣、磨毛等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服装材料传统的表现中摆脱出来,能够丰富学生的表现素材并可以感受各种变化的惊喜带来的愉悦。通过各种工艺手法来实现各种线迹方式和线状立体造型,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各种面料做各种尝试,如线条拼接、斜纱条装饰、打褶、针织纹样等等,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新的灵感发现,同时让自己的设计作品更有说服力。设计的灵魂是面料,面料的成分决定着设计效果和舒适程度。作为今后从事设计行业的学生来说,这是最起码要考虑的问题。

3.创作初期的效果图变化

在学生创作的初期,我们都不会给学生任何外力约束,强硬地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应该与不应该,当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呈现出各种想法后再以挑剔的眼光剔除掉一些想法。不可否认,在学生的设计思路中又会萌生一些新的想法,对于之前一些想法的抛弃与否仍然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在创作初期,织造图案时可随意变换色彩,利用绣、绘、补、拼等手段达到装饰目的,还可以利用不同的针法来变换立体图案,利用胶花、空花、盘花、抽纱等方式来突出立体的装饰效果。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用诸多的表现手法来尝试设计。为了使学生打开思维,能够随心所欲地发挥,在此让学生尽量放弃一些约束,尽量进行多种尝试,为之后的设计奠定基础。

4.学习和模仿大师级品牌

现实中,能够成为服装大师的服装从业人员为数不多,时装大师是时装设计界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虽然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设计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他们具有了把握时代的力量,让学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的思考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喜欢的大师的成长过程以及每一个阶段的设计风格和思想方面的变化,然后以大师的设计风格去确定自己的主题,对于一个在人们心目中有权威的大师级品牌是否能准确保持其风格又能溶入新的创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转换角色成为设计师后,设计师的任务是为品牌服务,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保留自己的主见和个性,但依然要以市场的喜好为依托。以延续大师的设计风格来确定学生的设计主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设计能力、感知能力和对品牌的把握能力,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学生的作品中,无论是造型、面料还是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领悟大师在每个阶段的感受和创新意识,将会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技巧更加丰富。

5.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服装设计这个行业时常让人游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难以舍弃任何一方。现代服装源于西方,西方人从来就不认为服装和艺术是分离的,只有在服装艺术之都,才能慢慢体会到服装融合多种艺术后所带来的震撼和享受。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让其中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当模特,以不同的姿势变化不同的造型,让学生在每10分钟改变造型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速写,而是让学生捕捉自己的感性认识,从而提炼学生对时装画的快速表现技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眼中模特的变化任意表现,而且绝不限制材料。这个时候,如果学生的想像力不够丰富,表现出来的作品自然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加强锻炼让学生学会在服装设计中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随着一点点慢慢的积累,学生最后能发挥出不为他人所知的一面,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和服装设计的能力。

6.学生模拟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

让在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去模拟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首先让学生在创立自己的品牌之前已经对自己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充分的认识。明确方向之后,学生才可以着手设计公司。创建一个品牌,是体现设计师自身价值,表现个性,反映设计师内心喜好的平台。一个新的品牌必须熟知市场之道,紧握潮流脉搏,探索出自身风格和特色,并不断将新的事物和文化带入市场,在这里,可以让学生以目标风格的品牌为例做一季产品效果图,传达其产品和定位对其他相关因素可以只是简单地表达,通过现实表现来概括设计的整体思路。设计初期,让学生不要过多考虑品牌的理念、风格、定位等,让概念的意义经过不同的表现,一切都服从于感官。让学生在做这个课题之前,先对这个品牌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比如说:目标消费群体、产品价位等,每一季的时装潮流都在变化,要迎合潮流而又自成风格并非易事,要得到市场的持续认同就更非偶然。一个设计师如果心里有太多规则,处理问题有太多限制,则即使脑子里有诸多灵感也会不知所措,在一个主题的设计初期,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随笔而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去把握整体和整个季度的服装搭配,面料、色彩以及流行趋势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缩短学生与设计岗位之间的磨合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服装设计师的岗位中。

本文作者:邱书芬章华霞工作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第六篇

一、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服装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从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板、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在服装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省内多家知名企业的走访调查,充分听取一线技术骨干的意见,深入分析岗位需求和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制板师、服装样衣师、服装陈列师、跟单管理员等。相关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材料、时装画技法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服装设计课程模块、服装制版模块\服装管理模块等。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具体课程的设置和衔接[1],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行业多样化的需求,组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目标的实际需要,为企业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毕业生。

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初级———高级、简单———复杂、单项———综合的递进模式,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2]。按照这样的层次,服装专业实践可分为: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规范的使用相关设备和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工具应用技能,灵活运用基本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熟悉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实践基础平台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包括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课程、服装制板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还包括一些带有课内实训的课程,如立体构成、服饰图案、服装效果图、手工印染等,是面向所有本专业学生的。主要通过认知性、演示性、验证性教学实验开展通识教育,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操作中,着重学生艺术创新思维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服装实践基础学科模块的平台上,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调整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包括强化专业特征的数码时装画、服装品牌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CAD、服装结构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板、生产管理、服装质量控制与跟单技术、服装终端管理与服装陈列等专业方向课程,通过项目任务、主题设计的形式将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与外延,完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某一环节的完整的创作过程,在“做中学”,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习得。在这些课程的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进入综合实践阶段,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利用从多门课程习得的知识技能,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实现有明确实践目的的项目任务,开展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践,强调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全过程的运作能力培养。如通过采风、品牌策划、毕业设计等较为开放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对服饰类产品的创新设计、实现能力及合作与沟通等社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践教学应重视基础训练,同时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素质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3]。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评价,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和保障体系

(一)创设具有生产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内部实践环境,使学生的实践规范、完整。这是服装教育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服装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针对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由于利益的不平衡,及管理方面的难度,一直举步维艰,成效甚微。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主要的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基于不同标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投资主体可以分为:独资型、合资型、专业主导型、企业参与型等;根据法人形式可以分为:独立法人型、非独立法人型等;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可以分为设计型、制造型、贸易型、服务型等;根据专业类别可分为:工程实践型、商务贸易型、创意设计型等,分类方式不一而足。不管是何种形式,要秉着“校企共建”的开放理念,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最终获得“以生为本”的实践成效。

(二)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

课程体系只是提供了实践教学的计划,实践教学的效果达成还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4]。目前我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服装专业大多数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将最后的成果性材料作为评分依据,如成衣质量、实验报告等,对实验方法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过程性环节的考核虽早就提出,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控制而被忽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各类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践教学管理上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5],所以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任务指导书、实践教学纲要、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任务完成单、实习记录、实习鉴定书等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书和评价机制跟踪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从实践教学指导文书、实践过程记录和实践成果备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个监督机制不能僵化,应针对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行设计,并通过对师生双方的前期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目的明确、过程完整、达成良好。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着重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毕业医护可以到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有关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如今,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需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这样才可让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符合。

1革新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

在新时期,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目标就是为行业以及企业发展不断培养出动手能力较强、素质较好以及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在此目标具体指导之下,需要对该专业现有实践课程加以改革,按照现阶段服装行业具体发展趋势和招聘要求,从课程设计的项目化这一角度实施改革以及创新,按照职业能力具体要求以及服装产业整体发展要求来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打破过去的教学形式,借助项目设计以及实施开展教学。具体操作期间,需要做好下面几个工作。第一,教师需在实践教学当中融入一些和专业有关的课题,以此来引领学生围绕社会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1]。第二,把封闭式实践教学变成主动开放形式的实践教学。例如,进行服装生产及管理教学期间,教师可模拟实际当中订单加工做的何种模式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成本管理、成品质量的控制、生产工序质量控制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提前对生产实践加以感受,便于其在未来更好的适应工作。

2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期间,教师需在教学路径这个方面打破过去教学模式,借助不同途径实施展开实践教学,促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2.1工作室的教学方法。其实,工作室这种教学方法属于一种非常有效、非常直接的教学模形式。因为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当中涉及到很多内容以及方向,可以按照专业教师实际研究方向以及服装行业较为热门的一些方向构建工作室,例如服装生产及管理、服装设计的工作室等。在工作室当中,教师是主要的负责人,要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以及研究,进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工作室这一教学当中,可以运用产学研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工作室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具体科研成果进行丰富,更好的把科研成果变成生产力,促使专业教学整体水平得以提高。2.2增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展开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需积极和当地的服装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实训基地当中实施实践教学,这样可在企业大力支持之下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学校还可聘请一下服装企业的设计师、工艺师与制版师这些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让这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线实践知识。事实上,以往服装合计和工程专业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然而教学层次较为浅显,多数都停留于观察阶段[2-3]。如今,为培养出更多的实践人才,学校需要不断加深校企合作,成立专门实习小组,主要负责研发以及设计新的产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来培养其实践能力。2.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最近几年,伴随国家越发注重职业教育,很多职业比赛逐渐兴起。针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当中的学生而言,参加比赛除了可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之外,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创新及创新精神。所以,学校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如全国服装设计大赛,学校可在比赛准备以及参加这些环节实施实践教学。同时,学校还可组织一些内部的服装设计大赛,通过内部比赛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除此之外,企业也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赛机会,让学校全力配合,促使学生主动参加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信心,同时还能让其在比赛当中得到一定提升。针对比赛胜出的学生,企业可给予其一定奖励,如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或者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等。如此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比赛参与热情,促使其在比赛当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开展综合型教学评价

开展综合型的教学评价属于实践教学当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新型实践教学方式以及模式,必须在评价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创新。整体思路就是打破以往单看测试成绩以及实习报告的评级方法,制定综合型的评价指标,借助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结合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之时,主要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测试成绩以及实习成果来评定分值。进行定性评价期间,主要是对学生实践期间的表现以及创新、创业精神加以客观评价,从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角度来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同时,教师还需把考核评价具体结果及时告知学生,进而让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查找,实现自我提高。

综上可知,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教学之中,实践教学属于重要部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服装行业同样需要这种人才。因此,在该专业教学期间,需要着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加以培养。教学期间,教师可对工作室这种教学方法加以运用,同时增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并且开展综合型教学评价,这样才可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作者简介:罗杜娟,1976年生,女,本科,工程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专科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高校学生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黄鼎奇.基于服装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8):73.

[2]张技术,杜莹,骆顺华.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11):88-90+110.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印刷工艺实验实训室;校企合作项目;理论授课

1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类实训室教学出现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类实验实训室教学基本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比较薄弱

在传统的实验实训室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或者为企业进行一定的项目制作,但围绕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还是比较少的。

1.2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实验实训室基本上都是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的,主要是教研室来进行管理的,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以及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及其教师。在这种机制下各实验室是互相独立的,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性和全局意识,由于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从而导致了各实验实训室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都是互通的所以每个实训室应该进行互换教学。

1.3实训室设备多而杂

目前各艺术类高校的印刷类实训室在购买设备时由于考虑到专业评价及评估需要,就大量采购实验实训设备,再加之学校与企业联系较少,不了解当下最常用的设备,所以出现购买的设备显得“多而杂”的现象。购买的设备不是被淘汰的,就是还在试验阶段的产品,导致了学生实训中使用的设备和市场上运用的设备不相同,从而导致没有更好地与企业结合,学生毕业后会与行业脱离。那么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自主探究发现、自主研发等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体现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室教学原则。艺术类专业的印刷实训室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实训、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开放,应该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可以到实训室进行实验实训活动,自主学习、自我研发项目。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在实训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值班,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自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我研究进行升华,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承接相关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2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实训室与创新创业结合建设探索

2.1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1.在课上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项目教学+企业课”互动教学的模式,最终的教学意义就是让学生通过制作项目与企业设计师交流、与客户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达到创业就业的大目标。2.在课余时间教学中,实训室学员是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的,同时本实训室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合作项目为暑期实习、项目制作、新产品研发,对方派遣具有多年经验的师傅到实训室来进行教学。

2.2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如果想让艺术设计类高校印刷工艺实训室的教学方法,摆脱过去的艺术设计教学脱离实际的现象,应运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上和课下的教学。从产学研上讲,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从纸上谈兵到既能设计又懂生产工艺,我们在项目实训环节中尽量做到紧贴市场,紧跟时代,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科研上讲,通过对接教师科研课题以及承接校外定点企业下发的科研项目进行研发。从教学上讲,艺术设计类印刷实训室教学应该有符合本专业的实训专用教材,教材内容应该综合其它学科、综合创新创业理念、综合立德树人的思想进行撰写。实训室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叫“企业订单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分为对企业所给项目的认知、对项目的分析还有对项目设计的定位和深化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本篇文章主要的教学理念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某些科研项目和真实业务,让学生去进行研发和制作,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可以将课程的理论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深化。

3创新创业制式下的实训室教学模式与改革方法

3.1构建创新创业制式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学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形式,主要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要是接收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可以使教学内容结构严谨、知识传授有系统性、教学设计过程清晰明确,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理性思维。但是这种方式不能用于实训室的教学中,原因是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笔者认为实训室教学模式应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更好的专业和创业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室教学模式如下:1.除了完成理论教学计划的内容外,在实训室开展设计性实践课程的教学,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设计实践印刷方案,方案经老师审阅合理后进行实践印刷操作,写出报告,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结果及报告评出优胜者。2.与印刷公司以及印刷工厂共同制定“产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带着项目,从印刷工艺流程的规律中学习艺术设计理念。3.摆脱过去的实验实训室教学脱离印制工艺实际的现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新进的生产技术。企业也可以派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来学校实训室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从过去的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现在既懂生产工艺、又懂市场营销的,紧跟时代的复合型人才。4.和地方旅游产业相结合,让学生设计与制作其文创产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企业文化对接与地方旅游产业对接,这样才会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出具有双创能力的学生。5.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实训室人才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注重引入具有5年以上企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6.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积极发挥网络上的优势包括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利用它们不断地宣传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产品,让学生的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其经济价值。

3.2创新创业制式下的实训室教学改革具体方法探究

3.2.1加强德育教育在实训室教学中的运用多数学生已经厌烦了普通课堂的教学模式了,相反他们更喜欢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去慰问老红军战士,向他们学习红色精神,倾听红色故事,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融入到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进度的约束,自行安排学习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到红色基因文化,这种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同时将红色文化以及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的理念中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2.2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校实训室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主观性以及个人能动性,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到实训室课程中去的同时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3.2.3以实践为主体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客空间什么叫创客空间呢?创客空间源于国外的Hackerspace,是一种适合于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平台。其实就是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到一个平台中,通过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提出好的点子,然后把这些点子做成产品。目前创客空间遍布全球,基本上都有实体空间进行运营。我们可以以实训室为中心,将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联合起来,利用实训室的场地、设备和资源搭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创客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将自己的创新产品融入到社会与市场,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创客空间,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使高校满足了社会的创新创业需求。3.2.4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体制充分利用校内各实验实训室的资源与印刷工艺类实训室,与其它实训室进行互换教学,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知识互通的效果。要推动校内各学院不同学科实验实训室的协同,改革各实验实训室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井底之蛙式的教学模式走出来,转变为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目前高校实验实训室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创新创业师资紧缺,同时双创平台相对单一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印刷类实训室与旅游产业、印刷类企业达成互相合作的教学模式,即企业派教师到实训室进行授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先进的企业运作模式。实训室教师定期去企业给企业新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这种形式实现了互补共赢。

4结论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印刷工艺类实训室的改革要符合学校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要促进各专业协同教学以及制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合本专业实训室自身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实训室教学的改革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体系,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共创的实验实训室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1]魏凯,关晋平.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染整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4):332-334.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7

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门极具美观性、趣味性的艺术课程,正因为如此很多中职生才对这门课程有很浓厚的学习感兴趣,但由于学生起步晚且无扎实的服装设计基础,为学生设立高端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很可能事半功倍。服装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学习兴趣,此门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服装设计方法,对服装的不同设计风格、款式进行识别和简单运用,还能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升学进修提供基础保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绘画,对设计理念的创新更是概念模糊,在这种学生尚未开阔时尚潮流眼界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对服装进行设计并制作成衣绝非易事。笔者在八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中,针对各种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不断反思总结,现提出将流行趋势与服装设计结合的实践尝试。

一、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服装和很多电子产品一样更新周期较快,然而服装市场的变化却不能及时反馈到服装设计教学课堂,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变为教材内容。这种教学机制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导致教学内容难以紧跟时代潮流,加之很多教师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基础理论知的传授,在设计理念的创新上不能与流行趋势巧妙结合,导致学生设计的服装样式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多数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程中,教学理念及方法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上侧重于规范化的服装设计形式,不能结合流行趋势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目前的服装设计课程在与流行趋势的结合上主要遇到两点问题,一点是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流行趋势融合力度不够,使学生学习到的内容陈旧零散。另一点是学生自身对于流行趋势的理解方向有误,不能很好的捕捉到流行元素,致使设计出的服装作品缺乏时代性。

二、服装设计教学与流行趋势结合的实践尝试

教师是服装设计教学的先驱力量,对教学成果有直接影响。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程要想培养出符合大众消费观的设计人才就要结合流行趋势设计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流行意识,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当前社会的服装流行元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均有效提高,为以后的设计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1、教师要具备流行教学理念

在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程里,任职教师主要由多数老教师和少数毕业年轻教师组成。这些老教师在一个岗位工作多年,拥有自己习惯的一套教学方法且难以改变,不能与市场的流行设计需求接轨。而年轻教师虽然与流行市趋势有所接触,但在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运用能力不强,致使院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与大众消费市场的对接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大多服装专业的学生对服装设计没有任何基础,却有个美好的设计师梦想,教师如何借助梦想的动力将流行趋势与教学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尽管服装设计是个人领悟力、创造力的结合,但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必不可少,教师对流行趋势的理解运用能力与学生的设计理念有一定影响。教师应该提升我学习意识,对流行时装的相关信息多加了解,从中提取时尚元素传授给学生,尤其注重对流行元素与消费者需求的引导,使短期的教学产生长远影响。

2、拓宽教学平台

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有限,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校方应与服装面料的生产加工企业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参观学习,打造第二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发现当前的新鲜款式,提高对不同面料的理解辨识能力。只有对市场服装趋势有所掌握,学生的设计水平才会有效提高,如近几年流行的亚麻料服装,朴素舒适的设计与布料特点完美结合,才使各种亚麻款服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进入企业参观还有一项学习要点,就是学习服装生产设计的先进工艺,如数码印花,就是流行趋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案例之一。学生通过对相关服装企业的学习后,所学所用才能紧跟市场流行趋势,才能更好的学习服装设计,更全面的认识服装行业。

3、流行趋势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服装设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经常浏览时装信息,如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等,并且各种时装会也不容错过。这些国际时装是无数优秀设计师思维智慧的直接体现,预示着服装的未来流行方向,学生通过各种服装信息的学习,能发现其中的流行元素,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理念有引导性作用。2)服装设计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无论给学生展示何种时尚服装对学生的影响力多为视觉冲击,影响不大。如今是网络购物盛行的时代,学生可以多浏览网上自己的喜欢的服装,通过所学知识将图片变为实物。如雪纺连衣裙的制作,学生可以网上搜集自己心仪款式的图片,自己先进行独立思考裙子的制作过程,通过对不同面料颜色、款式的分析,寻找或创新其中的流行元素,再自己进行设计。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流行趋势教学有机结合。3)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此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敷衍了事,没有带着学习兴趣、用心体会设计内涵去动手实践。这种情况下面料的质地、色彩均不够理想,服装款式也不新颖,学生最终的设计成品可见一斑[2]。因此,教师在任务的布置中应该划定某一个或多个时尚元素供学生选择,并且对服装面料、款式有基本要求,这样就可以将流行趋势逐渐引入到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

三、结束语

中职院校是培养我国技术人才的重点教育机构之一,服装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服装设计人才十分重要。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与流行趋势结合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侧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口头讲解知识,只有引导学生对流行、时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使设计的服装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刘昕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第二篇: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社会对创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创造力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现今社会各个领域都开始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是服装设计行业,创造性思维作为设计师创作的灵魂,要时刻关注服装设计理念的更新。同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对时代变化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从而推动服装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服装设计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服装为设计对象,通过对材料的设计而产生服装的行为。创造性的思维使现代古装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性、实用性和时尚性,同时,通过不同的搭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服装主要包括面料、颜色和款式,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这些东西。现今社会,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它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其艺术性。要想在服装时尚界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要有创造性、创新性。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衣服要别具一格,给人带来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创造性思维不仅能给设计师带来更广阔的天空,也能给顾客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改变,创造性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服装设计的流行性与以创新为创造性思维主体相辅相成。服装的诸多特点就要求服装的设计可以符合不同年代的变化和需求,现今社会,服装设计也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在欣赏服装的同时,也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必须有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服装设计走向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述的问题。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新形势下,服装设计教学也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将以前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多激发学生的新观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进行实践。同时,教师要定期举办服装设计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想法相结合,进而实现对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我发现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样东西,然后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发挥想象,对这样东西进行创新的办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任何一样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做这件事的人的专业素养,优秀的专业技能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能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专长,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艺术构想,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发现的过程。服装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设计衣服,它包含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展示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音乐,风土人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3、运用现代科技的多样化,多方面激发创造性思维

信息时代的带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新鲜事物。时代的进步,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经典案例和优秀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设计的经典案例,从案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它是从一个点出发,从而经过不同的发展衍化出更多变化。现代科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服装特色和文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欣赏某一位大师的作品带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对其设计特点进行归类总结,引导学生模仿其思维方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事物。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教育的最新要求,服装作为时代和时尚的象征,更应该凸显其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只依赖于课堂和课本,更多的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有选择的使用现代技术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者:杨雪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快时尚理念对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

快时尚理念是一种顺应时展,符合人们需求的设计理念,旨在强调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与传统的设计相比,快时尚理念更能实现品牌创新,促进服装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服装设计行业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因而,如何有效结合快时尚理念与服装设计教学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快时尚品牌概述

服装是人们的生活的基本需求,除却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外,服装还肩负着修饰的作用。而时尚与服装是密不可分的。如何融入时尚元素、促进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是众多企业关注的重点。而快时尚则是一种现代化的服装设计理念。快时尚的特点概括起来是款式简洁、大方。如UNIQLO品牌、ZARA品牌、H&M品牌、GAP品牌这些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经典的快时尚品牌。我国曾经风靡一时的快时尚品牌包括班璐妮、森马、ESPRIT、美特斯•邦威、真维斯、佐丹奴、以纯等。快时尚品牌能够长久发展下去,主要是依靠品牌能够提高性价比以及潮流风向。总之,快时尚品牌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快时尚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改革中,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

二、快时尚理念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相比于其它专业,其对应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院校以及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服装设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外,学校应该创设实践基地,或者是利用企业进行学生实习培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在适应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创设多元化的教学课堂。如某院校提出来提出了“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并采用“融合+项目+市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融合”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融合,艺术创新与生产技术的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融合。“项目”指根据服装企业工作过程,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成6个项目,项目教学的内容部分来自于企业,部分来自于模拟仿真,通过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按照项目进行教学管理和考核。“市场”指按照“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原则。现在从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始到制版、工艺、缝纫,最后到成衣,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2、提高学生品牌意识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快时尚品牌在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面对服装市场的动态变化,提高学生品牌意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品牌意识不仅是服装企业的需求,更是快时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快时尚品牌在我国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国并不缺乏快时尚品牌,缺乏的是能够跟进是时展,具有独创性、特色化的服装品牌。而教师在加强学生品牌意识的教学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服装市场判断能力、快时尚品牌的定位能力、推动品牌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关注世界潮流方向以及我国时尚发展,并通过市场调研,掌握基本的快时尚品牌发展情况。然后通过小组探究,了解不同档次快时尚品牌的经营模式、服装设计特点、面向人群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迅速了解快时尚品牌的形成、发展。最后,可以在调研不同品牌的快时尚的基础上,进行下一季服装产品的设计。总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牌意识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创造具有特色的服装。这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服装设计教学的必然结果。例如某院校与“杨丽萍设计”、“AMII”、“邓兆萍私人定制”、“珈钰设计”、等7家服装企业强势合作,让服装毕业班学生投入著名服装企业的项目开发中,来一次学习生涯中最接地气、最具实践性的设计之旅。同学们通过自行组建团队,依据感兴趣的创作方向选择对接企业,并针对该企业的实际项目,与企业项目人员进行沟通、商谈、策划、设计、选材和打样,这种合作模式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可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也能够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牌意识,从而为快时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快时尚品牌服装设计是建立在对不同地区生活环境、时尚度、气候、人文等各种因素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进行差别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快时尚强调的是批量生产、快速设计。因而设计师应该结合实际文化环境与世界潮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快时尚品牌。例如,裂帛就是典型的民族风快时尚。流苏、褶皱、绣花、大裙摆,拼接、层叠、曲线,这些颇具民族风的服装元素以普遍出现在人们的身上。从裂帛与京东《爱上超模》的合作可以看出,现代人对于民族元素的认识及热爱已经极其普遍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裂帛品牌一直坚持的价值所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了解民族文化,或是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训活动。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图文、视频资料,以让学生了解何为民族风。其次,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资源的准备,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元素。最后让学生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设计一款色彩、材质、装饰等包含民族文化色彩的服装。总的来说,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修养是推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虽然学生不一定能够达到类似于裂帛的品牌设计水平。但是充分发扬我国名族文化特色并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也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4、重视成本控制

若要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关注市场动态。这是因为服装行业的更新发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今年流行的款式在下一年就已经被淘汰。而且服装行业的发展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另外,我国的消费者相对比较多,且多集中在普通中产阶层,这也意味着性价比对于服装品牌的发展的尤为重要。纵观我国之前比较流行的快时尚品牌,之所以逐渐没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性比价不高,款式不够潮流。因而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控制成本意识。并且,从当前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不仅需要服装设计师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也需要能够理解服装设计师的业务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的面料,款式独特把握,以及市场营销类的综合人才。因而在日常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设计,只有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控制布料、装饰品、人工成本,从而提高服装的性比价,提高快时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如部分院校购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训设备,如多种服装CAD软件、自动化裁床等设施。学院还完善了服装创意、立体裁剪、服装制版等实境工作室,不仅能让学生全程参与服装设计工作,还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如何在服装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实现成本控制。另外,教师还进行了服装设计成本控制教学,真正提高服装的性价比,促进快时尚服装行业的发展。总之,学校以及教师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空间,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低档产品的面向客户越来越多。低成本的设计、服装制作更能有助于服装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快时尚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因而服装设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品牌意识、成本控制能力、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性比价高的服装品牌,从而推动我国快时尚服装行业的发展。总之,快时尚理念对于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田琳玲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联想力的应用

一、联想力概述

联想是人们根据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联想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透过联想,人们能够开拓出另一片思维天地,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联想力是人们思维的一种能力,联想力的高低与人们创造力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联想能力强的人思维较为敏捷,具有较强的创造力。

二、服装设计课程的特点

服装设计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特点,这门课是一门和美学、设计紧密相关的课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审美意识。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实用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很快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运用中,不同的服装面料以及不同的剪裁都会影响到整体效果。而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才能将生活中所见到的种种美的事物运用到设计中。

三、做好服装设计需要的能力

1.服装设计需要别出心裁。每一个人都不想穿大众化的服饰,都想与他人不同,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凸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来说,一定要别出心裁,而这种别出心裁需要设计者极强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和联想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具有较好的联想力才能别出心裁地制作出各种服饰。

2.服装设计需要审美意识。服装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暖,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整体美感和气质,因此服饰设计需要较强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者也要有一双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而将不同的事物加以联想,并将个人的体验融入,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

3.服装设计需要融入情感。服装是有生命力的,一套合适的服装能够增强穿着者的整体气质,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融入设计者的情感。只有设计者用心设计服装,才能赋予服装以生命。对于设计者来说,联想力也是表达设计者感情的一种方式,设计者通过一些符号或者表征,让人产生联想,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联想力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服装设计课程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对课程的理解更全面,服装设计的构思更精巧。联想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服装设计的整体能力,增强课程的实际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创造思路。在教学中,采用联想力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服装设计需要学生的悟性,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带动学生展开想象,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创造氛围,提升整体课堂的实际效果。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造力是其能够取得良好成绩的法宝。而联想力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能够将所能想到的东西都融入到创造中,能够增强作品的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作品。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联想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学生的联想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通过提升学生联想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发散思维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联想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和联想力是分不开的,当有联想力,就能够发现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图,更能理解创作的实质,便于学生将这种美学能力用于实际的作品中。

3.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联想力是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设计者个人情感的服饰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上曾经穿过一件龙袍服饰,引起了赞誉一片。设计者之所以能够设计出龙袍的服饰,很大程度上与设计者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分不开。在服饰的设计中,只有融入设计者感情的服饰才有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联想力的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服装设计课程中联想力的运用

学生的联想能力的拓展是建立在能够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来增强学生对于服装设计的总体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服装设计的想象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力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结论

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做好服装设计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联想力的培养紧密相连。锻炼学生的联想力,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创造思路,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美学意识。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增强思维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联想力,帮助学生提升服装设计的整体能力。

作者:顾炜 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与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服装行业在飞速的发展,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对培养适应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

国服装行业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曾经以“世界加工厂”闻名的情况正在慢慢转变,由于国内物价、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国内众多加工厂纷纷外迁至更加廉价的其它国家,而我国则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品牌和原创设计,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加倾向设计技能并注重营销。随着全球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国的服装品牌正迅速且大量的进入中国服装市场,他们在设计、工艺和管理等多方面都发展先进,市场营销手段也相对成熟,这样的企业和经销商对中国本土服装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服装业的发展对服装设计方面的人才要求在不断变化,可是目前服装院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课堂理论和工作实践不同步的现象,这导致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和磨合企业运营模式,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学校重复培养人才的现状。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

相对于日益更新的服装设计市场,书本知识过于老化,并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实践方面的课程与市场相结合的程度不够深。课程学习的内容在选择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填鸭式教学逐渐转向启发式教学,将课前预习与准备、课中讲授与演示、实践操作与指导、分组讨论与作业讲评相结合,加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学形式的丰富性要求学生和教师都要明确教学目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趣味性,并开发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甚至于运用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公众平台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如果课上没学会也可以随时回看教学视频,学习中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互动,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设计资讯和流行趋势,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服装设计的最前沿。

2、课程内容改革的分析

同专业里不同的课程并不都是由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所以很容易出现部分内容重复讲解的情况,所以首先应该删除重复内容,经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学内容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的顺序进行,构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服装设计课程体系。《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基础》、《服装色彩》、《立体裁剪》等这一类基础课程以大量的练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如何塑造人体动态和设计基本服装款式的能力,把握人体及服装款式廓形的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的服装风格,让学生能够掌握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和形式构成的基本规律,以及服装廓形、服装风格、制作技术等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色彩心理学的分析进行不同风格的色彩搭配。能够在人台上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独立裁剪缝制出立体服饰的能力。《服装电脑绘图》、《服饰品设计》、《服装材料》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注重分析众多面辅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其特征和特性,锻炼学生根据不同面辅料进行不同风格设计服装的能力。特别是在进入工作后需要大量运用到电脑软件进行绘图工作,在电脑课上充分结合企业工作内容进行不断的仿真练习。不时通过网络平台带领学生观看最新的国际品牌时装会,不仅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结合服装展示进行分析,又能够对当下流行趋势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流行元素完成作业,为后续课程的衔接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女装品牌专题设计》《男装品牌专题设计》《童装品牌专题设计》等服装专题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较高的岗位工作能力。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主题设计,可根据具体的品牌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以团队的形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进行练习。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包括时装会、服装商场、服装企业等…调研前给学生布置任务,理清调研目的,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带着问题去调研、调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调研之后认真思考,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学生通过对市场调研和实物的参观学习,对流行服饰形成的认识更加清晰,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市场调研的习惯。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各级服装设计比赛。

4、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教育

改革后的新型教育将教学、科研、实践组成为一体化模式,这使得团队合作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将学生编组进行学习活动,在课程学习中,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把公司、企业具体的案列交给学生开展模拟作业,根据真实的工作流程进行市场调研、主题策划、并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实施完整的项目。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应正式的公司的节奏和工作模式。

5、注重实训教学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与行业的互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和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讲座,把市场上最鲜活的案例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与社会实践接轨;同时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服装设计的理论学习与服装制作的实训操作全面结合,针对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分别建设不同的实训工作室营造学习氛围。

三、总结

服装设计的教学中不但要对服装绘图技法、款式设计、色彩设计等基础课程予以重视,还需要对现代服装的生产技术,新型材料的开发和运用等诸多方面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产品开发实践经验,教师要根据服装设计行业相关的职位和工作内容,有选择的准备讲课内容,重点明确,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使备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在碰到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的路程任重而道远,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只有坚持“知识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能力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才能培养出既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品牌营销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陆瑶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民族服装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是一个多满足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服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里,我国民族服装元素为现代服装看好,已成为现代服装中的一大亮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服装元素的运用,要教导学生如何将民族服装元素完美的应用于现代服装中,从而设计出大众需要的服装。

一、民族服装的概述

所谓的民族服装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是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民族特色较为鲜明,主要体现在服装的造型、装饰、色彩、材料等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装,民族服装符合了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民族服装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更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民族服装的理解与学习,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飞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让学生了解民族服装的特色,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在现代服装中应用民族服装元素,从而设计出更具有个性化、代表性的现代服装。

二、民族服装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认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审美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服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普遍认为现代服装就是流行、时髦的时装,教学过程中也偏向于这些思想的教授,对民族服装不够重视,认为民族服装比较传统,从而忽略民族服装的教学。故此,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民族服装教学的应用,要彻底摆脱那些旧观念,提高学生对民族服装的认识,让学生发现民族服装特有的审美,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那些经典且有民族服装元素的现代服装设计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去找灵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2、民族服装色彩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不管是现代服装还是民族服装,色彩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民族服装中,色彩较为鲜亮,鲜亮的色彩元素使得民族服装更具有观赏性和表达性。如何借鉴民族服装的色彩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教学而言至关重要。色彩搭配的好坏、色彩的深浅、色彩的饱和度等都影响到了服装的外观审美。故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可借助民族服装色彩的提取,将其直接体现在现代服装设计,让学生明白民族服装色彩独有的美学价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对服装色彩元素进行调整,改变原来的色彩饱和度、强度,让学生知道这种色彩并不是唯一性,色彩可以进行转变,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理念来进行调整。另外,要让学生知道更多的色彩搭配方法,懂得多色彩与单一色彩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指导民族服装色彩可以与现代服装结合,从而设计出独特、个性化的服装。

3、民族服装造型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就当前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设计出来的服装造型大同小异,千遍一律,没有特色,所设计出来的服装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要求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服装上,尤其是在服装的造型上,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而民族服装造型丰富多样,如藏族服装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天冷既可依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天热可以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当重视民族服装造型的应用。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服装造型的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装造型,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服装造型,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那种单一的服装造型,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断的设计练习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4、民族服装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民族服装中,图案最具代表性,它反映了民族独有的特点,是一种特定的负号。对于这些民族图案而言,它具有独特性,通过这图案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图案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计算机设计应用中不断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图案的绘画能力,借助民族服装的图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民族服装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专业、复合型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服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服装中许多元素都可以在现代服装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故此,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要重视民族服装的应用,要加强学生对民族服装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到民族服装中民族元素的应用方法可技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民族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中得到更好地体现和应用。

作者:王玉婷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河源技师学院

第七篇: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近年来,每年举办的全国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犹如中职教育的指挥棒,对中职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我校连续几年参加服装专业技能大赛的实践经验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改革,对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我校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进行的各个层面的探索及尝试,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两金五银五铜的显著成绩,企业专家每学期在教学中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每年企业积极投入资金冠名学校专业技能大比武展示会,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稳定的服装校外实训基地及就业基地,学校在区域内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订单培养”的模式探索

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可以把订单培养作为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定“订单协议”。按照企业明确的岗位指向和特定的职业要求,成立冠名班,开展订单培养。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确定企业需求的专门化方向。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元格局。

2建立“依托行业、对接产业、瞄准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机制模式探索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专业建设组织机构,制定并不断修改《专业建设论证制度》、《人才培养调研制度》等,由企业专家对接产业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滚动发展。目前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技能标准、招生规模等内容,专业建设有效为学生就业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作为省示范专业,根据专业的内涵,对接企业的需求,确定了高三年级综合实习时细分为“服装CAD”、“样衣师”、“推板师”、“服装陈列”等方向,综合实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从而使专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3建立“实时跟踪、定期调研、岗位对接、同步跟进”的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的模式探索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责》,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定期对区域内典型行业企业进行一次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始终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新理念、新技术或新标准保持同步。同时,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时调整专业内容,保证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张,促进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发展与壮大。

4创新“三工三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常年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活动为主线,有效实施产教结合、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职业活动及生产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形成校企共同参与的“三工三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厂校联合,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构建并创新“四依据、五统一”课程体系的模式探索

“四依据”即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依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调整课程设置;“五统一”即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相统一;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来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统一;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实训,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相统一;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统一;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抓生产性实训,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统一。

6专家引领治教,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学校制定了《学校引进能工巧匠制度》,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指导、项目开发、技能培训等,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创建并完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良资源与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综合实训教学需要。

7参与企业项目,拓展技术服务,建立企业培养师资技能渠道的模式探索

坚持利用服装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发挥骨干专业优势,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与沈阳日月新服装有限公司、浙江贝克曼服装集团等企业合作,为企业开发设计产品的思路提供技术服务。在产品项目开发制作过程中,服装专业教师带领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到企业搞项目调研,为企业创造2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祝磊老师在辽宁省第三届“蝶姿杯”泳装设计中获银奖,其设计作品为兴城市恒泰针织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万元。同时面向社会招收下岗职工进行服装短训的技能培训。通过实施产教结合,建立企业培养师资技能渠道。

8结束语

中职学校的服装与工艺专业要积极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途径,多方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委员会下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下,主动适应沈阳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办学为载体,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在带动区域中职教育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实施技术开发与服务,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服务产业能力提升。不断创新并完善专业建设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工三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于金芳 单位: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

第八篇: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课例设计探讨

语文教学与服装设计专业许多学生对语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觉得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这种想法必定是错误的。语文可以在各个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服装行业。我们大多会感到诧异,认为语文与服装设计完全不搭边,它们是不可能有交集的。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服装设计与语文知识的关系是息息相关并且非常密切的。

一、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课例设计

1、对大自然的美进行阐述,将环保信念带入每个人的心中

一些语文题材可以应用在服装设计的理念当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为学生的服装设计带来灵感。在对大自然美的体现中,我们可以将两种看似完全不搭边的知识相整合,形成不同课程间的统一课例设计。比如在学到《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我们会想到两个不同时期的对比。首先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污染还没有那么严重,人类破坏环境的武器还没有如今这样尖锐。但逐渐到了生产手段高超的现在,我们国家的树木大多被砍伐,人类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着急速的破坏。现如今我国的西北部已经成为了沙漠的重灾区,我们一眼望去只能看到荒凉的土地、贫瘠的土壤以及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那是沙漠的颜色,也是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后果。我们从文章的描述中仿佛能听到群沙在“咆哮”,那强烈的狂风肆意地拍打着我们的脸颊,似乎在向我们宣战,在向我们炫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定会被他们侵占。学生们通过对这种环境的理解做出适合当前环境发展主题的服装设计,做到语文发展与服装设计同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同学们在对服装设计的思考中将沙漠的元素融入其中。首先,学生们的服装以“沙漠黄”作为整体色调,颜色的主趋势多采用冷色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震撼的体现。其次,服装的材质应该选择一些在视觉上具有粗糙感的麻布,这也是沙漠带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狂野,是肆虐。最后服装的整体线条我们应该进行拼接,使服装变得更贴近自然也更契合主题。我们还可以让模特带上具有羽毛元素的帽子,图案用豹纹点缀,这样的设计方式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沙漠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它就像是一只在随时准备着的小豹子,时刻等待着时机将人类吞没。我们通过正面突出的形式来设计这次主题,一方面阐述了环保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将语文与服装课程进行了恰当的结合。

2、体现民族韵味,传递民族理念

我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学过《红楼梦》的一些经典片段,其中《林黛玉进贾府》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场景。作者对“凤姐”的出场进行了详细描述,主要是对其着装方面进行深刻的描写。曹雪芹是这样阐述的:她头戴金丝八宝簪,身上穿着百蝶窄裉袄,下着散花翡翠裙,一双丹凤眼,两双柳叶眉。作者对人物着装的刻画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与服装审美。教师可以根据这篇课文让学生们设计出与此文章相契合的服装。而学生们的主要设计灵感也来源于此,他们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唐装,与凤姐的服装相得益彰,都是具有“中国色彩”的服装设计。学生们将服装如此设计:里面是杭州有名的真丝手工制品,亲手勾勒出中国女子的完美线条。而颜色主要使用鲜亮的色调来表现。“红”往往是最能体现我国“喜庆”的文化特征。我们可以用“红色”作为主色调,而其他区域根据合理的原则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其特征的暖色调。但是在颜色选择上我们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鲜艳的颜色,这样会使整体的服装显得杂乱且缺少美感。再说外套,我们要用花团紧簇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内涵,而在扣子上我们也要做一些相应的处理,一般学生使用盘扣的设计是最合适不过了。这样一来服装的整体形势便得以显现。由此可见,一方面语文课文的阅读为学生设计服装带来了灵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追忆起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程。这不仅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更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呼应。

二、语文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我们许多人眼中,语文与服装的联系是不存在的,语文只是一种语言,算不上是一种技能,这种思想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萦绕。但是我相信大家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一定会转变心中的这种想法。我们由此了解到,语文并不只是中华民族本文化的传达形式,不只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就连我们每天所穿的服装都有着语文的影子。而服装也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物件,它体现了文化传达的内涵,传达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另一种方式的线条美。服装设计的存在为我们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为枯燥的生活迎进了一抹光亮。所以我们要坚持语文课文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将二者相融合,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结论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8

关键词:会展;全真实训;教学设计

会展专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由于会展项目涉及调研、策划、营销、组织、服务、管理各环节,筹备时间非常长,企业对实训学生的容纳量有限,客观上难以与教学上的任务的时间人数要求衔接,因而,目前高职业会展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的不足,特别是真实环境下的仿真或全真实践教学的缺失的情况,不利于培养会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筹经费、自主办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程设计思路

“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涉及筹展全过程,教学目标为:第一,职业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会展管理、会展营销、公共关系、现场管理、活动策划、财务管理、公文写作、消费心理等必修课程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筹展办展的具体问题,而且要从总体方案规划、生命周期到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会展项目的可行性。第二,职业技能目标:熟知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内容;能设计调查问卷、能胜任宣传资料的编印工作、熟悉会展新闻管理工作,具备会展文案写作能力;能进行业务面谈、现场管理和展后跟踪分析。第三,职业素质目标:培养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有坚韧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应变能力和诚信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为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目的,会展专业教师经过调查走访会展企业,明确了会展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黏合知识的方法来形成本项目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案设计

会展专业在项目设计模式上采取“分段式”的方法,根据工作任务界线,划分整体项目为以下阶段,各阶段由不同工作任务形成的小项目组成。

(一)第一阶段——计划、组织阶段

学生通过分析校园市场需求及参展商的要求,确定展品范围是服装、化妆品类、文化用品类,能考虑人流量,把办展场地点确定在宿舍区。第二届综合实训筹办期间,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借学院形象提高展会档次更重要,把展览地点从宿舍区定在校园标志性区域。第三届综合实训筹办期间,会展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得出了“就业是2010年的一大市场需求”的结论,并在展会上增加了“校园招聘会”专场。在筹办展会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财务知识计算盈亏平衡点、经营安全系数,从而确定展位营销和招商招展指标。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要求学生对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六个问题:展会展品的范围所在产业是否能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展会的名称、展品范围与展会定位之间匹配与否;展会举办时间、举办地、办展频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是否有冲突;办展机构对展会所在产业的熟悉程度;办展机构需要的筹展时间。教师给出标准格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立项策划书。要求报告篇幅适中,结构完整,编排合理,措词准确、明白易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向学校提交了“综合实践计划书”、“场地审批”、“可行性分析”、“展览场地测绘图”,并到学校各部门争取支持政策。这一过程自然仿真了展会举办的申报流程。

(二)第二阶段——运作阶段

会展专业学生成功地组织了会展设计大赛、开幕式、现场表演、商业宣传、参展商联合大优惠等活动,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附加服务,从而提高展销会的形象和档次。在招商招展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把康师傅、比亚迪汽车等著名品牌引进了展览会上,招聘会上仅会展行业协会就组织了十多家企业参加,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从业热情。

展销会的服务工作贯穿于整个展销会,服务工作包括对参展商、参展观众的服务,服务工作要做到细致、耐心。对于展销会的供应商,如对于展台搭建商、运输商的选择标准是优质服务和价格合理。一个展会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就是现场服务质量的好坏。一定要做好现场的服务工作,这样对于整个展会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展会现场中,同学们在忙碌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从水电设备安装到舞台搭建、从全安巡视到餐饮供应、从天气忽变到客户纠纷处理,他们始终表现出极高的兴致,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很好地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本次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全符合了一名职业人的要求;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一些与同学、其他部门的沟通技巧,为以后融入社会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展销会总结的目的是检验展销会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组委会通过对所有参展商的问卷调查和参展观众的抽样调查进行展销会的评估报告,并针对调查结果,总结出展销会取得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以提高下一次展销会的举办水平和质量。

展后总结围绕首届育英时尚校园展销会的四个阶段流程介绍此次展销会的台前幕后,并通过收集大量图片和文件为读者了解首届育英时尚校园展销会提供便捷。同时,也为下一届展销会的举办提供一个可直接借鉴的资料库。

三、实训的组织形式

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承担指导者或辅导者,同时又是实训活动具体组织者和观察员。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布置任务,进行必要指导;及时答疑纠错,控制实训进度。

(一)教师工作

在本项目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有:

1、实训前做好实训教师分工:根据教师专长不同,分管招商招展、宣传公关和现场管理、活动设计、形象策划等不同实训项目,制定并提出项目的实训计划和项目任务书,在实训开始前由会展教研室组织审定。

2、实训中组织好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的角色分工和轮换,分析讲解具体引导项目(实例),分步骤指导项目进展,项目进行中解答学生疑问和过程考核。

3、实训各项目结束后的总结点评和项目考核。

4、实训全部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提高,包括实训引导项目(实例)的完善,实训组织计划的补充修改,以持续改进实训方案、计划和实训手册。

(二)学生组织

由于是全真实训,所以在实训过程中,采用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指导的形式,由学生组成“展览会组委会”和各级工作人员,并自行制定规章制度和部门职责。

四、考核与评价

综合实训项目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学生考核分数A,由操作考核成绩B和作业成绩C两部分组成,操作成绩占的比较相应增大,权重比例为6︰4,即A=B×60%+C×40%。

(一)操作考核方式

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时的积极性、独立性、完整性、创新性、理论运用熟练程度,考核模式采取公司普通运用的360℃绩效考核模式。如果被考核人的岗位为“普通员工”,其成绩由本人自评D、部门内同学互评E、部门经理打分F、指导老师打分G组成,权重比例为1︰1︰3︰5;假设有n名员工参与评价,考核公式为:

E=∑(a1+…an)/n

B=D×10%+E×10%+F×30%+G×50%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9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难度较大,不可能依靠学校老师独立完成,需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企业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出对学生的技能要求,然后确定项目化课程。继而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调查项目,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派出资深员工或业务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的课程实训指导。

(二)以工作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目标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目标,而是以企业市场调查分析工作岗位要求来确定技能目标及态度目标,保证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体现就业为导向。

(三)以项目实施过程来重构教学内容项目化课程要求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独立的项目,所以不同于以往的以章节逻辑顺序编排的课程内容,而应该基于学生完成这个独立项目或任务需要的知识为原则,所以项目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来重构。

(四)以行动导向教学来驱使自主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主动结合实训项目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实现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设计课程与行动导向行的教学方案,搜集大量的案例以组织教学项目,主要起到引导、总结、把控进程的作用。

二、基于“四位一体”设计思路

优化《市场分析技术》学习项目根据调查,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工作任务共有7个步骤,包括制定市场调查方案、确定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和提交市场调查结果。如何在一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中体现这完整的7个过程,而且不同的项目之间知识点不能重复,这是项目化课程开发学习项目设计的重点及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市场分析技术》课程“四位一体”的设计思路,即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以调查对象为项目设计导向、以调查方法为项目设计重点、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具体设计了消费者调查与分析、零售终端调查与分析及竞品调查与分析三个典型学习项目。

(一)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市场分析技术》课程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来自于市场调查,所以每个学习项目都是以市场调查过程为逻辑主线,包括调研设计、调研准备、调研执行和调研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过程,是企业调查工作的典型工作流程。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就是每个学习项目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项目,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个学习项目设计都涵盖这些调研的基本步骤。

(二)以调查对象为项目设计导向《市场分析技术》课程主要设计三个典型学习项目,即消费者调查、零售终端调查和竞品调查,分别以消费者、零售终端和竞争对手为调查对象。在商业企业运营过程中,消费者需求调查是最基本的市场调查,零售终端诊断性调查也是一般零售企业的调点,第三个调查对象就是竞争对手,现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一直都是密切关注,对其或明或暗的调查也是贯穿始终。

(三)以调查方法为项目设计重点我们设计的三个典型学习项目在调查方法上既有内在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对消费者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份完整的消费者调查问卷,并能独立实施问卷调查,最后的调查结果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为主,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零售终端调查以观察法为主,要求学生能设计一份完整的观察表,并能利用观察表搜集相对应的调查资料,最后形成一份诊断性市场调查报告;竞品调查以二手资料和暗访为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渠道、多角度地搜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最后形成归纳对比分析报告。

(四)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也会有相对应的课程实训,可实训项目往往是学生虚构的或是过时的案例。市场分析技术课程学习项目设计以真实企业为项目实训载体,要求实训项目全都来自于合作企业,紧密联系学校“为农服务”的特色,实训结果也能给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消费者调查主要依托于校内万禾农产品展厅等农业企业,零售终端调查主要依托于以卓尚服饰为代表的服装零售卖场,竞品调查主要依托于浙江传化集团为代表的日化企业。

三、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建立健全校企师资共享机制校企师资共享机制是高职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市场分析技术》课程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化课程,需要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实训项目,学生最终完成的市场调查报告也能够对企业了解市场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完善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化课程开发的重点在于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建设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库,完善资源库内容并及时更新,能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站与学生及时互动,解答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难题。

服装实训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起步比较晚,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服装设计师。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等[1],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理论与技能割裂”表现的较为明显,教学按“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三段式进行[2]。不同科目的教学“各自为政”,联系不紧密,且课程没有和市场动态、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一些学生直到毕业还不清楚服装生产流程、不熟悉生产工艺,设计作品与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相去甚远。这样一种脱节现象使得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不明确。从市场反馈来看,用人企业普遍反映刚步出校门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很快胜任。不冲破这些问题症结,我国高校服装教育的发展则无从谈起。如何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实战水平,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接轨?作为为服装设计市场输送人才的“主力军”,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一套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新一轮的主要任务。服装设计教学需要在专业发展及教育模式方面寻求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不单单做课程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引导者,教师应从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入手,提高专业课程与市场的贴合度,形成课程特色,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一、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发依据

服装企业的设计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从设计、制板、生产、营销策划到销售都围绕着每一季度产品来进行。检验服装设计成果成败的关键是其设计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这就要求服装设计教学结合服装市场来展开,为了打破传统服装专业教育体系的三段式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无缝连接,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理论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模式,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模拟服装企业一个季度的生产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在模拟情境中强化实践技能,学会解决实际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

二、项目教学模式的方法

项目教学模式由服装企业专家和高校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双方构建项目式课程教学的结构,通过分析服装设计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建构“职责—任务”表,根据企业中服装设计、生产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以任务为核心分解出若干子项目[4]。教师结合每个项目所必需的工作职责及理论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安排及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由构思—调研—设计—试样—投产—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小组成员根据教学安排完成任务,学生、教师、企业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具体的实施共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一)确定项目任务

学院与服装企业洽谈,与某一特定服装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品牌的设计要求和生产任务,教师起草数个设计项目的主题,确立专项设计任务书。教师向学生明确设计的任务、主题、目标和要求等,引入与本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本次项目任务,确认活动中要调查和待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成员分组

教师根据班上每位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设计主题,针对相应主题开展工作。小组内成员的能力互补、各有所长,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学习能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习别人的特长和优点。

(三)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到项目合作的服装企业及其专卖店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了解品牌的风格定位、消费者定位、价格定位等,针对当季的款式、面辅料、色彩、工艺等特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另外,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设计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而调查目标客户的喜好、需求就成了市场调查的重点内容。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购买习惯、潜在需求、对产品的改进意见及要求等,这主要是为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搜集有价值的情报,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完成该品牌的详细市场调研报告。

(四)设计企划

根据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结合最新的流行趋势,小组拟定新产品的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教师对设计企划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修改的建议,并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汇报,完善计划与方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五)项目实施

小组根据制定的设计企划书进行具体的款式设计、面料和色彩搭配,绘制服装设计效果图。教师和企业方给予修改意见,敲定最终的系列设计稿,根据设计效果图定稿进行纸样设计和样衣制作,样衣制作完毕后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样衣效果再对纸样、面料、色彩选择进行修定。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实时提出建议。在小组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需要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沟通能力。

(六)结项展示

成品展示以会的形式呈现,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小组发言人阐述设计理念、产品优势等。台下的教师、企业方代表可对展示成品提问。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对内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外的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营销技巧。企业选取中意的设计作品下单批量生产,投入实体店销售。优秀作品以静态形式在展厅进行长期展示。

(七)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分为三个层级,首先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后,进行自评、学习小组互评,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共享学习成果。其次,专业教师对项目完成的过程进行评分,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出勤率、创作步骤是否完善等对项目过程进行评价。整个产品开发设计过程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按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分。最后,企业代表根据最终成品的效果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成衣是否具有创造性与市场价值、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以及成品展示效果给予最终的评分。这三个评价等级是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为项目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结论

项目式教学就是一场“真题实做”的实训,其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企业为主导,项目活动为主线”,一改以往“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分段式教学,弥补了知识和技能分离、各个科目独自为阵的弊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完成由明确任务——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多元智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经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将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提升,促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从业。项目教学模式是对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与服装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益尝试,将教学项目与实际企业生产相结合,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行业的支持,这是项目教学实施的宏观环境;而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则是项目教学所需的微观环境和必要条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现,一方面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学习,强调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强调了专业学习的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的设计创新和人才储备,形成了双方合作互动,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由于时尚流行瞬息万变,服装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项目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应用不尽相同,对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常卓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剑章.就业导向下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2014;(5):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