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体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22

服务体系论文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1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单靠有形产品本身已很难取得竞争优势,金融服务则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要构建一个高效的金融服务管理体系中,售后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延续,是金融营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该系统地来看待客户服务,不应该把营销前,营销中和营销后服务分割开来。营销后服务并非一次金融服务达成后的终结,而是银行与客户建立长久关系的起点。因此,任何一次营销后服务都是下一次营销的前营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营销后服务”是指:一次金融交易或服务达成后,银行围绕客户(而非产品)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客户忠诚度。所以,营销后服务不仅仅是投诉处理、产品维护等,它涉及对现有客户的关系营销,包括建立客户资料库、加强客户接触、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改善服务和产品等多项内容。

客户服务是所有员工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直接与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更不仅仅是服务部门及客户经理的事情。整个银行机构都可以看作是客户经理部门,因为我行每一个员工的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客户满意的程度,所以,必须将“客户”的要领引入我行内部。特别是在营销后服务中,我行的各个部门不仅仅要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而要首先满足内部客户(即其他员工)的需要,二线员工必须尽力向一线员工提供支援。

但从我行目前的经营实践来看,营销和服务在产品研发、宣传、销售和售后服务中没有形成良性的、整体的服务循环,尤其是售后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客户引进,轻客户培育;重一线服务,轻后台支撑;以现有金融产品为营销中心而非以客户需求为营销中心;缺乏危机处理意识和机构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行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实施营销后服务,形成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因为吸引客户不是我行服务的目标,培育客户忠诚度才是我行服务的终级目标。

首先,必须创建“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这几年来,我行也制定了一大堆客户经理、市场营销、优质服务的规章制度,强制员工去执行,结果却不尽人意。问题在于:制定制度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员工认可、内化服务理念、服务宗旨,这样员工才会主动地、绞尽脑汁地去想、去做他能为客户所做的事情。同时,银行在服务上的竞争,关键不是服务项目和产品的多少,因为这是很易模仿的;而在于服务文化。由于建立和改变企业文化,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管理者应当首先成为一个杰出的服务人员,除了为员工阐释服务理念外,还应亲自到第一线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样做可以接触到客户遭遇的问题,体验第一线员工的辛劳,同时向所有员工显示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参与型的领导才能真正使员工体会到传播的“文化”的实质,而员工才可能有最大的投入。

一线员工的职责是使客户满意;而管理人员的职责是支援员工,使他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要做到这样,一线员工应被充分授权,因为真正了解客户的是直接面对他们的一线员工,如果这些人没有权力根据客户需求决定自己的行动,就不可能让客户满意。为了保证一线员工正确地使用权力,我行要加强员工培训,强调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双向沟通: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让员工了解银行服务的目标,协助他们提供最优服务;另一方面,一线员工应将客户的意见准确、快速地反馈给管理层,并提供决策参考。

其次,规划好营销后服务系统。一是要建立客户资料库。客户资料是我行营销活动的起点,只有做到对客户了如指掌,才能针对每一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当务之急是要规划设计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中心,并实行资源共享。二是尽量提供全方位营销后服务,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性,使客户难以离开。主要包括:及时的金融服务,随时监控销营销情况;对问题金融产品实行无条件退换制度,是保持客户的有效手段;金融产品或服务营销后,做出营销后服务日程安排,跟踪金融产品或服务使用情况,定期地去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技术含量高、使用复杂的产品,要提供技术咨询、应用服务、培训服务等;处理客户投诉,提供补救性服务;以及其它增值服务。三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在确定提供哪些服务项目之前,必须先识别客户最重视的各项服务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根据“二八”原则,对重点和优良客户量身定做金融服务项目,避免在某些低层次服务项目上投入过度,而对提升客户满意度却收效不大。

第三,培育客户忠诚度,建立新型银行客户关系。首先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创造一切机会,密切与客户的联系,注意简化客户与银行的接触程序,方便投诉和建议。当客户需要帮助时,能快捷地得到帮助。要立足于实际,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整合银行内部资源,重组业务流程,扩大客户与银行的接触面。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使之成为客户与银行之间沟通的桥梁,增时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效率,同时,也应该作为客户在银行的服务人,负责统筹、协调所有相关部门的工作。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2

自牡丹江市成为全国28个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以来,哈尔滨南岗区再次获得创建资格,大兴安岭地区北极村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活动也于2011年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牡丹江市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经于2013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其创建的“六项引领行动”,“3+4”推进模式,为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示范,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成就初显。依托于这些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研究也如火如荼。2013年5月,由老艺术家刘国仲发起的公益性民间机构———牡丹江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国学人才的文化阵地;2014年1月,极地艺术研究会在牡丹江市成立。该研究会由我国著名冰雪艺术画家周尊城先生与牡丹江大学携手创建,依托于雪城的天然资源,该研究会成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培养艺术人才的又一个摇篮;2013年7月,由齐齐哈尔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曲奇华创办的齐齐哈尔市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关东书画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营,该中心对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信息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一批文化精品纷纷面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哈尔滨市组织的朝鲜民族打击乐《四物游戏》获得音乐门类作品“群星奖”;哈尔滨话剧院大型原创史诗话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以戏剧形式展现了哈尔滨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特色,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哈尔滨歌剧院根据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创作的原创音乐剧《茉莉飘香》一经上映就受到了全国53家新闻媒体及网络的广泛关注;由齐齐哈尔马戏团学员班表演的《高空四人技巧》等三个杂技节目在黑龙江省第三届艺术教育成果调研评比中获得三项大奖;齐齐哈尔市编排的大型民族风情音画《达斡尔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得表演金奖等十一项奖项……。

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失衡

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都应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应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参与。但是,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还主要是由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主导的,他们往往以培训、举办讲座、论坛、咨询等方式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有所发展,但是也主要是以秧歌队、广场舞蹈队等公民个人自发形成的文化供给方式存在,有规模的,经过登记注册的公共文化服务非政府组织尚未发育起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3]显然,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距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供给中,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冠名等形式丰富地方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方式,如,“齐齐哈尔啤酒文化节”就曾经以“金马·香江花园杯”和“中汇城杯”进行冠名,通过企业提供经费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但是,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城市和文化品牌市场意识还非常淡薄,不能够充分重视各类企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例如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龙江讲坛”等,都没有与企业联合共同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单纯依靠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力量势必会造成供给主体的失衡,无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后劲不足。

(二)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全国近百家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各级政府把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大事来抓,创新服务的实际收效却并不令人满意,对于此,文章在界定创新服务体系效率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对象和内容失效的原因,并从淡化创新服务的政府色彩、建立以经济中介作为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以及加强创新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显示出的巨大活力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国家开展了“产学研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各省市纷纷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市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技术、资金人员以及场地等支持,财政预算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仅2006年一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就达到74288亿元。

然而,尽管各级政府把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大事来抓,创新服务的实际收效却并不令人满意。通过对全国近百家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81%的企业认为在从事技术创新过程中缺乏外部创新服务的支持,42%的企业对当前的创新服务表示非常不满意,67%的企业认为当前的创新服务体系需要进行重大改变。针对该问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创新服务体系效率的界定

一般来说,一个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由核心层、松散层、衍生层和政府四部分构成。核心层包括孵化器、大学、科研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科技咨询评估机构、技术经纪人等,提供的服务集中在技术层面。松散层包括律师事物所、会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人才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专业化服务提供机构,为企业提供创新过程中必需的信息、资金、人员、管理、市场拓展等辅助服务。这两个层次主要由独立的中介企业构成。衍生层是由上两个层次中的企业衍生出的机构,即为这些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企业。政府作为创新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主体,以直接配给资源和间接的政策干预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在本次调研设计的问卷调查中,是从创新服务的提供过程着手,即从创新服务是否为创新主体所认可的角度来界定该体系的效率。创新主体对创新服务的认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创新服务需求的企业获得了服务,二是企业获得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其创新。满足了这两点的创新服务就可以说是有效的。否则即为失效。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区域创新系统中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体系存在两种失效:一是接受服务的企业不是最需要扶持的企业,称为对象实效:二是企业得到的服务不是对其创新活动贡献最显著的服务,称为内容实效。

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对象失效的原因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看,创新服务对象的选择应当满足两个标准:一是服务对象应当是经济当中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企业:二是创新服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贡献率较大。

1、创新基金多投向大型企业。如果我们不考虑行业、经营战略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只是按照规模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类的话,就会发现,当前我国的创新服务主要流向了大型企业。以融资服务为例,目前国内对企业的新增贷款90%集中在大约10%的优质大型企业,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在企业的类型选择上,银行总是以“大”为先。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技术含量高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在这种经营理念的驱使下,在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都把上市公司作为贷款营销的首选,因为上市公司大多是中国企业的大哥大、企业集团的最好代表。在经营体制上,实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且受到股民的监督;在经营效益上,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政府高度扶植;在风险防范上,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实力强。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虽然投入很大,但对申请资格的要求却非常不利于小企业,如要求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等等,这些标准对于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在创新基金的受益者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并不多。

2、中小企业有创新的内在动力。那么,将创新服务主要提供给大企业是否合理呢?这要取决于大企业和小企业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大,以及谁更需要创新服务,三螺旋理论、企业群理论和强调网络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区域创新网络理论都同时强调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区域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实际上,三螺旋理论中的大学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中的网络都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真正的区域创新主体应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究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即科技型中小企业。大企业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虽然起着重要作用,占较大投资,但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随着科技成果日益增多,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作用日益增大。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首先在数量上能容纳大量的科技成果,其次他们对市场的反应比较敏感,对失败也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也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规模经济和资金雄厚的优势,其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励竞争市场才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并将这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3、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当中的创新主体,也比大企业更需要外部的创新服务。大企业在市场当中已经拥有了一定基础,资金、人员、外部关系以及研发系统都已走上良性循环,外部创新服务对其所起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小企业的能力缺项则往往非常严重,外部的创新服务对其而言是一种雪中送炭,能否获得创新服务的支持会在很大程度影响着这些企业创新的成败和今后的发展。因此,从创新服务的投向来看,中小型中小企业应当是创新服务的主要对象,我国当前创新服务向大企业倾斜实质是发生了服务对象上的错位。大企业的数量少,创新服务对其的边际贡献低:中小企业的数量多。创新服务的边际贡献大。创新服务向少数优质的大企业倾斜虽然会减少创新服务机构自身的风险,但却降低了创新服务的配置效率,致使大量急需创新服务的中小型中小企业得不到所需的创新服务。

三、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内容失效的原因

在调研中还发现,即使选对了服务对象。创新服务体系也不并一定是有效的。创新服务机构向企业提供的可能不是企业当前在创新过程中最需要的创新要素,此时,创新企业虽然获得了创新服务,但这种服务并不会对其创新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供给和需求产生了矛盾,由此产生内容失效。

1、中小企业的需求状况——所需创新服务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通常意义上,人们往往容易将创新服务理解为向创新企业提供资金、人才等直接服务,资金、人才等投入要素确实能对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在企业发展的所有阶段都能发挥最大的功效。通过调查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对创新服务的具体需求是不相同的。种子期是技术创新成果中试、放大和产品化试验阶段。创建期是指在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产品化以后,商品化的产品进入市场的阶段。在这两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呈急剧增长趋势。成长期是新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后,销售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小,更需要信息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当经历了一段以递增速度发展的快速扩张期后,企业将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工作的中心是对原有产品或原有的生产过程加以改进,开发下一代的新产品或新工序,巩固市场地位以及寻找新的增长机会。由于此时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较好,且也比较容易筹得资金,所以资金对于创新的贡献不大,而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相对来说更能有效地促进创新的进行。

2、创新服务体系的供给状况——机构服务不到位、质量差。在我国当前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各类机构中,发展最快的是创新基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孵化器。创新基金的主要功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基本挂靠在各级政府的科技部门,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为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提供咨询、项目可行性编写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咨询,企业诊断咨询,管理、经营等高层次人才培训,建立综合信息平台等方面。但在实际运行中,多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其对外宣称的管理咨询、信息以及培训等服务往往都是形同虚设,实质只是政府科技职能的延伸机构。孵化器是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一类重要机构,我国的孵化器数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二,但层次较低,主要由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海外学子创业园等构成。孵化器的功能定位中虽然包括咨询、人员培训、信息等高端服务,很多孵化器的主要服务却仍然停留在为在孵企业提供廉价的办公场地、解决水电等硬性服务上,行政色彩很浓,高端的软性服务不仅数量少,质量也较低,基本没有能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3、创新服务体系内容严重失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创新服务体系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服务内容集中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所需的一些硬性创新要素上,如资金、场地等。由于创新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定位趋向于大企业,相当一部分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对这些服务确实存在需求的小企业没有能力获得服务,而大企业通常又都已渡过了种子期和成长期,其从创新服务体系获得的资金、场地等硬性创新服务对其来说可有可无,真正需要的信息、咨询以及管理等能够帮助其扩张和进一步发展的个性化的软性创新服务却无从获得,使得我国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服务发生了严重的内容失效。

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服务体系

1、淡化创新服务的政府色彩。政府官员对政绩的关注通常大于对经济绩效的关注,政府机构或挂靠在政府下面的松散型政府部门在充当创新服务的提供者时,必然会倾向风险小的“锦上添花型”战略,而不是风险大的“雪中送炭型”战略,这是导致当前创新服务多流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的主要原因。创新服务的内容失效同样与创新服务体系的政府色彩过浓密切相关,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无法消除的政府失灵,政府机构中的员工通常即没有能力也没有激励去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创新服务的具体需求,专业知识的缺乏决定了他们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信息、咨询等高度个性化的创新服务,自然会转向选择简单易行的资金、场地等硬性服务。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与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来说,农技服务在推动农技成果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SWOT分析理论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SWOT[1]分析理论是西方国家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在此分析工具中[2]S、W是内部因素可控,O、T是外部因素。本文旨在探索河西走廊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进一步提升本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切实解决“两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1甘肃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体系分析

1.1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身优势S分析

(1)地理优势。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km,海拔一般1100~1500m,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内部已完成或正在完成中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衔接,是促进河西走廊农业跨越式发展与实现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2)星火产业带建设构建了科技服务平台。《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出台后,重点实施“六个工程”、发展“十四个产业”、构建“一个体系”和“两个平台”,简称“61412”计划[3]。经过几年的发展,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同时组织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政府直接主导提升到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有效转化。

(3)农业科技成果累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省科技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近年来甘肃农业科技获得了飞速发展,每年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项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70%左右[4]。同时,河西走廊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花卉制种为辅,制种面积已达10多万hm2[5],已建成成套种子生产加工线30多条,年加工能力达5亿kg,是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之一。

(4)优秀的农技服务人才是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河西地区现有科研推广机构90多个,技术人员3000多人[5]。有30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长期在河西开展农业科技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新途径。武威市是我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地区之一,在不到1a的时间里,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结构,已选派3批420多名科技人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施科技项目142项。科技特派员通过与农民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使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恩惠,为“兴农、富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劣势W分析

(1)土地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再加上对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又害怕担风险而安于现状,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农业科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机构设置不准确、职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农技机构均在县、乡镇设立站所,每站所设若干名农技员,负责本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而在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和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满足不了技术人员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创新。农技推广部门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虽说其他部门无法替代,但随意将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撤合并的情况时有发生。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时间较短、承担行政工作的任务较多,工作效率、效能明显降低。

(3)经费不足、渠道不畅。从甘肃省实际看,近年财政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虽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支出渠道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资金成了行政事业性费用,一部分被挤占挪用,最后真正落实到推广部门的经费寥寥无几。

(4)专业水平滞后无力应对服务对象对信息需求的动态化要求。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6]。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无力应付当前信息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

1.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是1次良好的机会,可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如武威地区甘肃省农垦研究院近几年发展的金盏花产业,酒泉、张掖的制种等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信息化资源为畅通市场化农业创造了条件。信息资源的富足和信息渠道的通畅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我省河西建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农村信息化等基地4个,如果将这些信息资源有效加以利用,既能够引导农民有序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又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农业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

1.4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威胁T分析

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自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到2006年,产业带区域内6市22县GDP达到1038亿元,占全省45.6%,产业结构调整到14∶56∶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3元[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倍。但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一是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商品量相对较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加入WTO后国际农资大量进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开发与整治面临新问题,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河西地区沙漠延展、沙尘暴频发,风沙危害加重,草场退化、灌溉农田盐渍化也在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三是农业科技教育还很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节水灌溉、良种繁育、抗旱防雹、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技术亟待突破。

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组合分析

通过对目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认为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非常明显,走廊内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平台,同时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协会等,为完善创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前提。但是这些潜在的优势条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诸如河西的牧草、孜然、啤酒花、啤酒大麦及洋葱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内部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受市场的冲出。显然要完善农村服务体制,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模式,首先必须练好“内功”,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外部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最需要的选择。就甘肃内陆河西走廊来说,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急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防御性战略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甘肃河西走廊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较佳现实选择。

3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体系结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原则而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1个、2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些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3.1继续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发展。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2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推广体系

以甘肃农业大学、省、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必要是以产业为纽带建立产学研推广示范基地,使科研成果与推广基地紧密结合,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3.3加快河西走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获得信息的平台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同时建立河西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目标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河西走廊农业信息资源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决策、生产和营销信息。

3.4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具体实际,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和“以技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

3.5以农民、农村为服务主体,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技术推广“Plan-DoEvaluation-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总之,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农业信息,整合技术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河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河西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当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现阶段新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18(2):41-44.

[2]海因茨·韦里克[美].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甘肃星火办公室.甘肃省星火计划与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EB/OL].(2007-04-17)[2008-05-18]Http:/news/detai/php?n-no=41605?dir=/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4]魏邦龙.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2000,16(1):25-29.

[5]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R].兰州,2007.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经历了政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自己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利益为纽带的专业技术协会→多元化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模式的组织演变过程和单一所有制→单一所有制与农民集体所有专业合作制共存→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演变过程,组织和制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密切相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政府以后制定相关政策意义重大。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建立在农村、为农民及其他市场主体提供各项科技服务的服务组织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政策环境构成的体系,它主要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支持组织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环境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是组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还可以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政府完善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政策变迁,凝练其经验与教训对加速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变迁

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科技咨询、技术、信息服务等的个人或机构。由于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分为不同的形式,为了更好地分析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变迁过程,我们以组织的体制变化为主线,按时间顺序来分析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演变。

(一)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逐级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开始着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一支庞大的技术推广队伍。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的体制主要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1)1952年~1954年,以县繁殖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农技员为骨干组成的技术推广网络组织体制;(2)1955年~1965年,以区农村站为主体的组织体制;(3)1966年~1978年,以“四级农科网”为主体的组织体制;(4)1979年以后,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村站为纽带的五级农村推广组织体制。[1]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直接领导农业推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国家农业部门的行政领导,又受上级推广部门的业务指导;科技服务组织是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

(二)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80年代,农民自己创办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初步建立。在新的改革形势下,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推广对象(由几十万个生产队变为8亿农民)、推广目标(由完成计划任务变为追求利润)、推广内容(由单一化变为多样化、系列化)发生了变化,农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供给之间常常发生错位。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自发地出现了第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特定农产品的生产者自己兴办、管理、分配,开展专业性技术经济服务的合作组织。这阶段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开展技术交流方面的服务,包括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进行试验、示范、交流信息。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还起到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各个专业生产者的联系和交流,提高整个行业的合作水平,促进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2.20世纪90年代,农民自愿组织,以利益为纽带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地组织起来,以利益为纽带,以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各类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从合作的内容看,包括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从合作的形式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从联合的范围看,包括农户与农户、集体与集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企业等的合作。

3.2000年以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向创办主体及服务模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政府创办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重点开展各类推广、科技评估、标准检测、政策咨询、科技示范等公益性的活动;农民为创办主体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它是最能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其他多种主体创办的科技中介机构,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提供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与其他要素的合理配置。其次,科研与教育机构创办的中介机构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支有生力量,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利用科研与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改善和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制度变迁

根据T·W·舒尔茨(1968)的定义,制度就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以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而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人,离开了组织,就没有了制度变迁的发动者。[2]因此,我们要研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制度演变就要通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来研究,即通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的变化来研究制度的变化。

(一)政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由政府建立并直接领导的,财产所有权属于政府,财政由国家统一拨款,属于公益性组织,实行无偿的技术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在行政上隶属于国家农业部门,但在业务上只受上级推广机构的指导。

(二)部分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组织

20世纪80年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特定农产品的生产者自己兴办、管理、分配,开展的专业性技术经济服务合作组织,大多是由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专业户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中自愿联合起来形成的有组织的合作或分工协作关系。农户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主体,以独立经营者主体的身份,采取自愿原则,参加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在合作组织中,组织成员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以合同协议形式确立权利义务责任相平等的关系,彼此间不存在等级差别。专业合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市场要求,在合作范围内,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调整改善农户资源配置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实现成员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政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组织共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对原来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断奶、断粮”,要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实施有偿的技术服务,同时授予他们经营农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权利,以减少财政负担,改革原来低效的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地加入到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等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创办、农民管理、农民受益的农民集体所有的专业合作组织。

(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介组织共存

2000年以来,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得到广泛发展,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介机构。政府单一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贯穿于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政府单一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一种主要制度形式;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组织是非营利组织,这种合作制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基本制度形式;其他各种市场主体创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组织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新兴力量,这类组织主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根据农民要求为其服务,以营利为目的,股份合作制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形式。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面向市场的主要代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的演变

(一)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得益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等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1950年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应该有中央推广到县;1972年《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出台,明确规定县以下建立农技推广体系;[3]1980年,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系列服务,并在县乡两级分别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和农技推广站,1950年和1972年颁布的政策得到了落实。

(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得到巩固

1993年7月《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入了法制新阶段。[4]1999年7月,农业部、中编办、人事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强调了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意义,并做出一系列政策规定,并提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子的要求。[5]

(三)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得以迅速发展

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之一,并要求各级政府给予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强调,要重视推动各种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和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实用技术和开辟新产业中的作用。1994年,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经济组织”。1994年,农业部和科技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协会指导和扶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配合、多方合作,为专业协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99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给予优惠政策:“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6]

(四)《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加快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强调“要加强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7]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明确提出:“要通过改革,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现有县(市)、乡(镇)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要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国务院2001年4月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8]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逐步形成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实行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等。

四、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变迁与政策演变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人,如果说组织是社会游戏的角色,那么制度就是社会游戏的重要规则,[9]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受制度框架的影响,反过来它也影响制度的变迁。正是在组织不断地追求其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进行边际调整,才有了制度的变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变迁也适应这个规则,如当政府创办的国家推广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时,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出现了,同时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制也出现了。政府是一种政治组织,它在影响制度变迁路径和经济绩效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在制度变迁中,政府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任何形式的制度变迁都离不开政府的行为或法令的承认和确定,而政策就是政府行为的体现。

由于政府政策具有宏观指导性,政策的倾斜方向就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合作组织就是在大量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并壮大起来的,政策的支持使这些农村非政府组织摆脱了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为农民服务。而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的“断奶、断粮”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另外,政策还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政策制定出来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落实,或者根本没有落实。如早在1950年和1972年就分别颁布政策要求县和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但是直到1980年这两项政策才得到落实。虽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政策落实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由此可见,虽然政策法规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由于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时,就需要政府不仅要制定适合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尤为重要的是要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使政策落实到实处,为农村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68-72.

[2][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潘宪生,王培志.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J].中国农史,1995,(3):94-99.

[4]李瑾,张宝成.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1994,(2):1-6.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眼宏观转变机制确保机构和队伍稳定[J].农村合作经营管理,1999,(12):16.

[6]顾龙生.1991~1992两年历程的记录——《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简介[J].党的文献,1994,(4):57-60.

[7]李剑阁.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学习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引言的体会[J].北方经济,1998,(11):18-26.

[8]期刊评论员.要正确把握好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方向[J].农村合作经营经济,2001,(7):1.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6

汉中市县两级气象部门承担着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工作,实行气象和地方的双重领导、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气象事业坚持科技型、公益性和基础性,瞄准地方政府需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气象依法行政和气象社会化管理,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气象灾害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得到公认。为更好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能,汉中市气象部门工作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乡镇的高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和面向农业、林业、旅游、交通等行业服务的特种气象观测网;提高预报准确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暴雨过程预报准确率达到70%;实施环境气象服务工程,实现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实时汇交、存储、共享和服务;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性,强化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预防,确保提前20分钟以上发出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进气象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法制化、标准化,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汉中市公共气象服务主要有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及专项气象服务,主要承担为党政各部门的领导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广大市民和群众提供公众气象服务,为有关行业和单位提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有为政府领导提供的“重要天气报告”、“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临近天气预报”等;公众气象服务主要是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手机短信、12121气象信息平台、网站及电视天气预报等形式向公众洋县及周边城市天气预报、旅游景区预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专业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时段天气预报、节日及重大活动专题天气预报等。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虽然我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取得显著提高,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气象服务产品由于技术条件原因,尚缺乏更精更细的加工,在服务产品的形式、内容及通俗易懂等方面与服务需求有脱节的现象;二是基层人员紧张、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和能力与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三是公共气象服务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特别是为“三农”服务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上述问题有的是技术发展的原因,有的受体制约束,但影响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的主要因素还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反过来也制约了气象服务的整体效果。

三、解决对策

为促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考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谋划和解决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定位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加快服务方式的转变,在扎实做好观测和预报业务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向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上来;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来把握问题脉象,以需求为牵引,从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和谐的高度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把我们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发展成为具有服务党政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福祉的三大功能,从而达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的目的。

(二)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切实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二要加强气象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尽快解决基层人员老化、知识匮乏不能适应服务工作的现状;三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机制,共同抵御气象灾害;四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快为农气象服务体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手段缺乏的问题;五要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等工作,完善气象服务体系。

(三)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7

1.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基本情况与养老现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地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有116个乡、90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3550个村民委员会、195个居民委员会。居住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总人口4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351.41万,少数民族总人口347.68万,苗族178.43万,侗族135.9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和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州。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业人口人口占89.9%,农民人均收入为1207元,居贵州省的第九位。早在2000年,黔东南州的老年人人口就已经达到45万人左右,老年人口系数11.3%,到2010年将达到53万左右,老年人口系数达12.7%,老年抚养比从2000年的16.87%到2005年的17.74%,而2010年将增加到19.61%。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赡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第二部分是由保障对象所在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所投的商业保障。第三部分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满足更富裕人群更高层次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社会保障。在黔东南地区,享受第一部分的仅是少部分的“五保户”,而对于第二部分,以个人缴费为主,国家政策支持,集体适当资助的个人账户的做法,通过调查,有98%的人都回答“没钱加入”。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地农民80%以上基本上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形式,保障水平与城镇相去甚远。

2.创新的“两户”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别很大,养老保障不可能在全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每个地区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缴费水平和给付标准。黔东南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障的给付上有很大的创新。它实行的是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养老扶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只生育一个孩子或是两个女儿而又做了绝育手术的农民家庭,从男性60岁、女性55岁起领取养老金。拿锦屏县来说,2003年10月后可领取养老保障基金的共有11人,其中独生子女户4人,二女结扎户7人。具体做法是由符合进入养老保障条件的农村“两户”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签订养老保障合同书,最后取得养老保障基金领取册。“两户”养老保障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对计划生育人口进行了控制,是一举两得的新举措。

二、黔东南地区现行养老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衰退

虽然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对少数民族可以生育两胎,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家庭结构必朝着4:2:1方向发展。在黔东南州统计局的抽样调查中显示,2005年全州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9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农村为3.43。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依靠其子女来赡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过来看,年轻一代即使有赡养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心愿,但其物力与精力明显不济。

2.养老保障覆盖面积小

早在1986年,黔东南州就开始试行养老保险。至2003年7月底止,全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有971户,参保职工59768人,其中企业45892人,事业8339人,个体工商户5537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社会保障只覆盖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而占黔东南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还未被覆盖。

3.基本养老金缴付上的不公平对待

(1)缴付上存在的户籍差别。缴纳养老金的条件之一是缴纳者必须是非农户口。这也就代表农民不能像城镇人员一样,参加养老金的社会统筹。

(2)缴费水平上的差别对待。单位人员的缴费是由单位按缴费工资基数的20%来缴纳,职工个人按8%缴纳。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就需要自己缴纳20%,进入个人账户的也是8%。

4.养老水平低

在黔东南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类施救办法中规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625元。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只有52元。但在近年来,物价水平不断的上涨,有限的补助已经难以解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构建黔东南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在针对现在老年人赡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

居家养老将是中国以后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它以“家”为平台,集中家庭,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稳定温暖的养老环境。

2.加强黔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经济条件的制约黔东南地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必须加强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为社区养老的开展铺平道路。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建议从旅游方面加大投入。(1)培育乡村旅游新产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3)保护好生态资源与民族风情。

3.逐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政府应重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帮助。在城市,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供养的人员的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在农村,老年人福利机构的主要对象还只是“五保老人”,而非所有老年人。

(2)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村社区经济文化条件差别很大,也就决定了在探索社区养老出路时,不能搞规范化和统一化。

(3)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对于低龄且能自我照料的老人,可以对其进行上门的日常生活照料,如整理家务、个人护理、饮食服务等等。

(4)充分挖掘和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对于农村社区福利机构中的服务人员,应由本村富裕劳动力组成。在走兼专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道路。它既可以解决本社区富裕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又可以利用大家熟悉的关系,更容易与之沟通,便与及时就近提供有效的服务。

(5)建立健全社区养老的相关机制。由于农村社区保障是一种非正式的保障方式,农村社会保障经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容易出现随意挪用经费的情况,所以,当地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运行。

(6)“低”保障原则。由于黔东南地区农村老年人消遣活动较少,生活花费较之也少,加上农村社区一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来发展社区设施与养老院。因此在发展社区养老的初期应以低保障为原则,从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养老服务可以以粮食补贴和务工的形式出现。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8

1.1支撑教学支撑教学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为教学提供场所,提供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教学帮助更为丰富、全面和及时。除了数字化的文献资源,教学相关的音、视频材料都可通过图书馆提供给学生,从而支撑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和服务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些教育机会。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已有的软硬件和网络平台构建网络教学系统,将教学范围延伸到校外,使更多的公众分享到高水平的教学资源,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高校图书馆也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除了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和技能培训外,可开拓途径,为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对市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1.2支撑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有赖于及时准确的信息。高校图书馆通过搜集科技动态信息、国家战略规划、学科前沿、市场需求信息等为科学研究提供论证依据。图书馆还拥有支持科研全过程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将所提供的较高层次的科研支持服务拓展至更多社会公众,实现高校信息资源更大的社会价值,提升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应广泛宣传,为社会上从事科学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提供科研支持服务,包括项目查新、定题、项目申报、跟踪、结项论证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专家咨询意见。

1.3支撑学习高校图书馆通过图书馆实体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通过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促进其终身学习。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服务,将对其未来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未来社会图书馆的价值,提高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普遍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图书馆还具备突破时空障碍的优势,能为公民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提高公民素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校图书馆拥有开展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条件,应积极开拓渠道为公民提供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满足各种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需求。

1.4支撑文化传播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及其良好的建筑设施,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内部幽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开展书画展、摄影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活跃校园文化,又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因而,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图书馆汇集了科学有序化组织的高智力、高水平信息资源,除了向高校师生传递信息外,还应向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传播文化。尽管高校图书馆的体制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并非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但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联合,发挥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窗口和平台,将高校的信息资源输送到更多公众手中。也可与当地城市共建图书馆,将其定位为兼有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社会公共图书馆两重属性,做到学术性和文化性并举,教育职能、信息服务职能与文化休闲职能并列,成为为高校师生和城市居民提供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社会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2.1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信息中心的定位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馆藏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搜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相关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提供书刊借阅、电子文献利用、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要体现高校定位和专业设置,突出本校特色、突出重点学科的资源建设,处理好普通馆藏与特色馆藏、长期维护与短期购置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逐步增加数据库数量,对于外文数据库的购买应重质而不是重量。而网上数据的搜集和自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则主要依赖图书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的信息加工,以做到持续、规范、高质量的信息搜集与整理。

2.2学生培训中心传统上,高校图书馆参与学生培训和教育活动主要是以提供教学参考资料的方式。但是,随着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需求的增多、高校教学活动的扩大以及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等的拓展,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活动、培训学生的范围更加广泛。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应从学生信息技能培养、信息人文素质的提高等角度,突出其学生培训中心的地位,通过各类培训、讲座、提供实践岗位等多种方式,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等。

2.3科研信息咨询交流中心科研信息咨询交流中心是高校图书馆的较高定位,这个定位以学校的科研工作为基础,面向高校教师及社会的所有科研人员。为此,高校图书馆要尽可能搜集各类科研资料与信息,同时创设一定的条件开辟重点学科教师研究室与其他科研查询研究所,通过一定的设备支持,满足用户在馆研究的需要。同时可以与各学院、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或负责人员进行定期沟通,主动提供相应的检索服务、专题信息报告等。

2.4准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高校图书馆需要担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及民众教育的职能。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文化服务应该是在满足本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社区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因此这里称之为准社区服务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准社区服务中心的定位,对于很多高校图书馆来讲可能是一个难题,广泛的社区需求、更多的服务要求对于本馆有限的人员、设备、资源会造成较大的负担。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辟一定范围内的阅览、复印等基础服务,方便更多人利用图书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3.1向社会开放式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有1500余所,总藏书大约6.4亿册,比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多三分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能力。而且高校图书馆有先进的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拥有高容量的信息存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拥有大批专业人才,面向社会服务更有优势。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高校师生提供文献资料,也要承担为大众服务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拓展服务,面向社会,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社会开展了技术服务、情报服务和借阅服务。

3.2利用优势资源开展特色服务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在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而且很多学校依托自己的资源特色,开发和自建了许多具有不同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服务。今后,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服务,利用优势资源,并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特色数据库。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既突出了本校的学科特色,又满足了河南作为小麦大省的信息需求。

3.3联合社区共享空间服务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的洛杉矶,拥有中央图书馆及67个分馆,每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德国汉堡拥有52个社区图书馆。在我国,社区图书馆还处在发展阶段,在布局、数量上要落后很多,大多数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十分薄弱,更谈不上社区图书馆建设。所以,高校图书馆若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社区图书馆联合,建立共享空间,面向社区开展信息服务,将会极大地弥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不足,满足社会大众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促进文献信息的传播,提高国民素质,解决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高校图书馆不再固守传统的单一服务模式,而是以如何能尽可能为社会多方面文化需要服务作为切入点,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努力将自己融入社区服务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3.4加强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开展个性化服务。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充分考虑用户的个人特点和独特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环境,进行知识的定制和推送服务。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也不再千篇一律,人们希望得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将传统的图书馆定题服务、重点读者服务等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和深化,其根本就是尊重用户、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为用户提供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资源。

4结语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农机服务体系;思路;措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既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还可以“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好的服务体系建设,还能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1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县级服务组织

县级服务组织有县农业局农机科、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县农机监理站、县农机化培训学校各1个。共有编制人员32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3人,高级技术工人3人,其余为管理人员。

1.2乡镇服务组织

2003年以前,乡镇原有的农机管理服务站和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是1套班子2块牌子,专门从事乡镇辖区内的农机服务工作。2003年,乡镇涉农单位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变成农机室,机构缩小,人员减少,资产变卖,人员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农机只靠市场调节、自觉发展。龙陵县有乡镇农机事业人员39人,其中科技人员2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16人,初级技术人员6人,其它初中级技术工人。人头经费由财政统一预算。

1.3农机销售网点

龙陵县有农机销售网点17个,全部是个体经营,经营从业人员28人,其中取得职业鉴定资格2人,2016年机具销售总收入1000余万元,营业纯收入达50余万元。

1.4农机维修网点

龙陵县有农机维修网点60个,全部是个体经营,有资质的维修人员67人,从业人员88个,维修合格证多为3级,从事维修的种类(范围)主要是农机综合维修、零配件销售;自有厂房41个,租赁厂房19个,固定资产总值277.9万元。农机维修网点收入300余万元。

1.5农机合作社

到2016年为止,龙陵县成立农机合作社4个,正思考改变这一现状,争取每乡镇至少成立1个。

2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县、乡组织发展困难

农机推广组织由于资金短缺,人头经费较少,科技人员闲置,还有部分人被抽去做了与农机无关的工作;农机培训,工作内容单一,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路子不宽,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农机安全监理,在《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拖拉机静态管理已进入正常运作轨道,起色较大,开展顺利,其它农业机械的管理,有待加强完善。

2.2农民专业组织发展缓慢

县委、县政府虽然高度重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只建成了4家,还在思考没成立的乡镇都应尽快成立。

2.3农机企业凋敝

20世纪70年代后,县级相继建立了制造、维修、供应3家企业,具有了一定的服务能力。由于1983年、1989年和2002年的几次改制,原有企业已凋敝,算是寿终正寝。现有的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资金困难,规模小,供应、修理等难于适应新的需要。

2.4机具配套比例失调

目前使用的大中型后传动变型拖拉机,配套比是1:1,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1:3;小型拖拉机配套比达1:3.2。总体配套比达1:2.1,并且部分机具已经老化,属淘汰产品。

3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相应措施

3.1基本思路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县、乡农机服务组织走公益性服务的路子,其它农机服务组织按“谁办、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走“自负盈亏、民主管理、风险自担”的路子,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逐步建成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补充,合作经营(含农机销售和农机维修)广泛参与的服务体系,形成上下协调的服务网络。

3.2相应措施

3.2.1建立农机投入机制

投入主要是资金,要采取主动的方式,积极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主动争取农机项目上报,以得到上级部门专项资金支持;扩大粮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用于农机的比例;增加对服务组织办公条件的改善,做到有地点、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提高对服务人员的智力投入,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于学习,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

3.2.2稳定农机队伍,提供优质服务

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进一步稳定农机队伍;积极吸收专业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改善和提高农机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服务组织购置设备要给予支持,银行信贷要有优惠政策;要切实减轻服务组织负担,杜绝各种不合理收费;扶持农机企业,以低息或贴息的方式,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能力。

3.2.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综合调控能力

根据农村状况,重新确定服务方式及组织形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县级、创新乡级、完善村级。县级主要抓好创新示范建设,乡级主要抓好机构整合,村级主要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育。既要提升服务职能,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对农机的新要求。

3.2.4积极参于新农村建设,有力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发展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服务体系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对龙陵县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农机的装备结构;以农机推广为重点,切实加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改善监督手段,提高安全意识,完善责任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检查措施;加大农机化试点示范引导力度,有选择地组织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械化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扩大社会对农机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政府能“把推进农机机械化”真正“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大对服务体系的支持保护力度。

4结束语

当前,国家的各项农机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落实,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惠及着广大农村群众,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也将成为必然。我坚信,以后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会上一个新台阶,农机化事业会有一个新发展,农机化应用水平会有一个大提高。

作者:段应昌 单位:保山市龙陵县勐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服务体系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易取得成效

1.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经成为继资金、技术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日益缩短,技术更替日趋加快,只有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去,更要与全球的企业竞争,只有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渠道,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熟悉国外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迅速地对市场波动做出反应,适时地调整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加大,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区域、部门、行业、领域的分割与限制,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1999-2000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对科技兴贸计划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了需求调查,调查表明:出口企业普遍对“政府能够提供国内外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信息”、“对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有迫切需求。因此,创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支撑企业快速反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等运营环节中提供专业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加入WTO后,国家不能通过各种补贴直接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然而为企业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确实被允许的,并成为各国促进本国企业发展,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通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是成为各国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有关调查也表明,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上,有71.8%的企业认为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政府服务项目。

4.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我国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首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聚集在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高新区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其次,科技型对本领域内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更为关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的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同,且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基础条件。

此外,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有力推动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1.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咨询机构

欧盟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EICs、CORDIS、BC—NET、BRE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欧洲信息中心(EICs)作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现已形成了覆盖整个欧洲经济区以及中东欧、地中海沿岸,拥有294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网络。它向中小企业通报有关欧盟的活动和议案,包括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信息及技术转让计划。欧盟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机构(CORDIS)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全面信息(包括计划的执行、结论等),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等。创新传播中心(IRCs)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帮助,协助它们确认技术要求和合理技术,帮助它们参与欧盟科研开发计划。两个企业合作网络(BC—NET与BRE)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在地区、成员国、欧盟乃至全世界寻求合作伙伴。

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小企业局创办的商业信息中心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每个中心均配有8部10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

法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工商会组织所属中小企业信息联网,发挥桥梁作用,提供海外市场信息。例如,法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到中国寻求产品和投资市场,但缺少有关信息和语言工具,因此,巴黎工商会最近成立法中交流委员会,专门承担向中小企业提供中国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家前往中国等事宜。

2.政府出面推动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挪威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主要大学和26所地方性学院中建立"国家增值信息专家网络",即TBIC(TechnicalandBusinessInformationCenter)。这些大学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合作,构成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商务信息提供者(如商业数据库商)一起构成本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Internet,可以寻求全国其他地区的TBIC的信息支持,从而形成多级、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保障体系。TBIC的突出特点是将信息专家和各行各业专家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纳入信息支撑体系,且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

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经营、技术信息共享。各都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地域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日本政府还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提高签订定货合约的速度和效率。

3.制定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该计划在全国建立了信息网络,把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网络,供中小企业自由选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

欧盟投入4400万欧元,启动了“进入信息社会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入国际市场。

4.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推出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经营的计划,为中小企业培训专门人才,尤其是培训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目的是使中小企业在网络化潮流中同大型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同时,政府方面还积极支持、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内部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最近采取了一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向各地的中小企业支援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内部网络和加入因特网,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

5.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

英国政府开通了“直接通向政府”主页,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该主页于1998年11月开通,提供包括1100多个文件的企业监管指导甚至各种报表,使企业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本地“一次性”办理完成政府要求的有关审批监管手续。

欧盟最近在因特网上开通了“企业之窗”网站,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欧盟乃至国际市场的变化,寻找商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之窗”内的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新闻、贸易博览会信息、近60万家企业的年营业额统计、欧盟关于企业的法规和政策等。“企业之窗”可使用欧盟内部通用的12种文字调阅,是欧盟向企业提供的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资料库。企业还可通过这一网站向欧盟委员会反映它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推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根据课题组2003年对我国科技系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在参加调查的78家政府机构(主要是各地科技厅(局))中,虽然大多数单位均建立了网站,但普遍存在浏览量小(53%的网站日浏览量在100次以下),更新速度慢(能做到每日更新只占总数的11%),没有专人维护(57%的单位没有专人或只有一人负责维护)等问题。此外,的信息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73%的网站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制,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想维持一个运行良好的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需要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在不断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从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加工和整理相关信息,显然作为一级政府机构的科技厅(局)没有精力做这个事情。另外,在地方科技厅(局)也没有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或专业职位做这个事情。当然,缺少资金支持,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设立专业化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2.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机构建设、服务内容提供以及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构建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但资金、人才培养(主要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掌握信息利用和获取技能的人才也很需要)、内容建设则成为主要矛盾,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能够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因此一定的资金投入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当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也是网络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才培养和内容建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信息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加工整理出企业所需的信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只有通过对企业需求的分析,生产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才能显示出信息服务的价值,信息服务业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

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3.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世界各国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本国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2003年更是提出了科技中介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但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把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具体目标,通过有效组织和科学实施,全面推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鉴于中小企业缺少获取信息的资金、人力和手段,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如网站、纸介信息、刊物等,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专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机构的人员培训、吸纳新人进入以及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等手段,建立一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专家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投资机会介绍、投资风险评估等信息,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的特点并,建设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

2.加强机制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一部分职能、一部分资源剥离出来,通过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和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加盟,组建面向企业服务、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鼓励市场力量进入信息服务领域,通过竞争,激活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率。

3.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

资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鼓励专业厂家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我国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购置的设备提供信贷担保,给予优惠贷款、贴息贷款,同时也可给予正从事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财税支持,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从而在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扶持体系。

4.开展“送信息到企业活动”

了解企业需求,建立联系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对企业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查询、主页制作、网上商城、虚拟主机等综合性信息服务。

5.以科技兴贸信息网为依托,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专栏

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国内外技术动态、市场信息,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服务的数据资料库(包括: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物资供求库、政策法规库等),使中小企业以较少的费用及时、准确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与各级政府、相关网站建立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形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振滨,《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区域性、行业性市场中介组织》

2.王晓津,《欧盟中小企业政策评介》西南交通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贸易问题》2001.6;

3.宁军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广州城市和企业信息化研讨会文稿;

4.《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国际差距》(2002.8.30);

注释:

[1]本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的阶段成果,本项研究受到科技部发展计划司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