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企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2 17:34:04

风险企业管理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1

(一)发展战略管理风险

一个缺乏战略发展目标的企业是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例如:广东的某高尔夫集团公司因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视而被其他企业吞并。再例如:有的企业管理者每天被企业的一些琐碎小事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暇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还有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但根本不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只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这使得企业的战略发展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各部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永久性动力。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善也将给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例如:企业的某一关键性管理岗位长期由并不胜任的人员担任,错误的决策、管理理念的落后等将为企业的管理带来巨大风险。再例如:某企业的制造技术总监这一职位空缺,将导致企业的许多工作缺乏统筹管理和计划,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再例如: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元老级高级管理层,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逐渐与企业的发展相脱节。这种现象多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出现,这为企业管理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资源管理风险

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材料物资资源,还包括各种无形的资源。如果企业不能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也会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例如:国家颁布的行业政策、金融机构的各种政策、当地政府的支持等。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是企业丧失很多发展的机会。再例如:企业的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也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的主要因素。苹果公司的成功不仅依靠自身孤影的科学技术,关键还依靠大量的客户喜爱和支持。另外,企业产品生产的供应商忠诚度也能为企业的管理带来风险。

二、企业管理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管理风险几乎无处不在,只有从本质上正确认识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机制进行控制,才会降低风险的发生。

(一)加强企业管理层的作用

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层管理理念的更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领导层之间的相互配合、对相关重大决策的共同探讨等都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强大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培训,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和企业向心力,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积极奉献的思想意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必须及时进行完善与健全。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管理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每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对于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违规操作、贪赃枉法的行为。

(三)加强企业内部执行力度

企业指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决策是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人员执行完成的。例如:当企业的领导层在预测了可能发生的风险后,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同通畅健全,加强企业内部执行力度是防范企业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2

[论文摘要]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第一位的管理。企业安全管理,就是要消除安全隐患,使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预防体制与安全管理激励机制,做到安全管理奖罚分明,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

一、企业安全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首位

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施工企业,都必须把安全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首位。这是由安全管理的本质决定的。安全管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特别重视安全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问题。1952年,在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批示:“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国家有关部门也要求劳动保护工作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时,企业各级领导把关心生产与关心人统一起来,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为安全管理原则。后来,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口号。1957年,同志在中缅通航一周年的总结报告上批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同志在视察井陉煤矿时提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这就形成了同志“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思想。从此,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就演化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到了新世纪,党和国家更是特别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在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并提出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特别强调要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很显然,党和国家要求我国的生产企业必须把安全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中第一的重要地位。

我国理论界也从理论上充分论证了安全生产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调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中第一的地位,并把企业安全生产称之为“第一管理”。祁有红、祁有金在其所著的《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一书中,把安全生产放在企业管理中第一的位置,并以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中的首要地位: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生产事故迭发,亏损严重,濒Il缶破产。公司董事长B.H.凯理在多方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针“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产生质疑。经过全面计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还有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凯理得出了结论:是事故拖垮了企业。凯理力排众议,不顾股东的反对,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针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老凯理首先在下属单位伊利诺伊制钢厂做试点,本来打算是不惜投入抓安全的,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质量高了,产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来了。然后,全面推广。“安全第一”公理立见奇效,美国钢铁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美国钢铁公司生产经营方针的改动,既保障了员工的安全,同时也使质量、产量得到保证,凯里“安全第一”的口号和他的安全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震动了美国实业界。1912年,美国在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研究制定了有关安全的法律草案。1917年,英国也在伦敦成了安全协会。从此,“安全第一”的口号为许多国家的企业和管理部门所接受。由此可见,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道。

二、企业安全管理及其内容

安全生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安全管理远不止安全生产这一方面内容。企业安全管理既牵涉到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问题,又牵涉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对于企业安全管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企业平时讲安全管理,多半是指生产方面的安全管理,即安全生产。所谓企业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狭义的安全管理,包括物的安全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从物的安全状态上讲,主要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的安全状态。从人的安全行为来讲,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一机”系统的安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安全管理就是指涉及到企业安全的一切方面,即企业安全的系统管理。“广义的企业安全管理包括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以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安全成本;还包括企业自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企业资源供给的安全、企业经营的安全。”

企业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既包括摆在企业安全管理第一位的安全生产,也包括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经营安全、信息安全、人力资源安全等。(1)生产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建设安全等。(2)员工生命安全。主要包括员工生产过程安全、职业健康安全、员工必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3)经营安全。主要包括营业安全、资源供给安全、财务安全、资金安全、财产安全等。(4)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企业商业信息安全等。(5)人力资源安全。主要包括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等。

就经营安全中的财务安全与资金安全来说,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反贪污受贿。贪污是企业内有关人员用非法手段私吞公款的行为。受贿是其出卖企业利益以换取客户私下授予好处的行为。

贪污受贿者往往手中掌握着很大权力,又善于钻规章制度的漏洞,因此很容易逃避监督,犯罪痕迹掩盖得比较严密。贪污受贿金额往往数以万计,企业常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所以,白领犯罪是最隐蔽最危险的企业安全事故。(2)反诈骗。诈骗是在正常交易中由于客户的欺骗行为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最常遇到的是金融诈骗,诈骗者的目的在于直接骗取钱财。在实际管理活动中,企业还会遇到客户供应原材料或设备以次充好,购买企业产品者虚报损坏索赔等各种诈骗行为。

就企业财产安全来讲,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1)反盗窃。企业常蒙受被盗窃造成的损失。不法之徒偷窃企业财物,从现金、贵重物品到产品、设备配件、原材料,几乎无所不及。行窃者既有企业外部人员,也有防不胜防的“家贼”。近几年还有企业内外互相勾结的有组织犯罪出现,甚至发生哄抢企业财产的事件。因此,采取有效的反盗窃措施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2)反破坏。破坏是故意损毁企业设施的行为。破坏者有恶意动机,使企业受损却不一定使行为人受益是其独有的特点,破坏者常常是企业内部人员。在企业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和企业内部收入拉开差距的情况下,加上某些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容易引起不满,激化矛盾,个别企业内部开始出现破坏活动的苗头。企业管理者应及早提高反破坏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3)反侵害。侵害是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施加的损害行为。企业受侵害的范围很宽,可以是企业的有形资产,也可以是企业的名誉等无形资产,还可能是企业员工人身安全。侵害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社会组织或法人。国有煤矿受地方、个体采煤户的侵害是典型的企业受侵害事件。所以,反侵害对企业安全管理至为重要。

就企业信息安全来讲,主要是做好反失密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一条信息会关系到企业的命运,涉及数百万元的得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权拥有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财务状况、客户关系、组织人事、发展战略、技术工艺、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又称企业商业秘密。

三、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需要企业甚至全社会配合,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下面仅从企业的角度来谈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1.建章立制,把安全管理列入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组织,层层分解责任,做到横要到边,竖要到底,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做到人人具有安全意识,人人对企业安全负责,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建立定期安全制度检查,实行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安全经营。

2.加强企业保卫队伍建设。企业保卫工作不只是企业领导的事,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的事。要全面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做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要抓好三支队伍,即治保会、值班警卫人员和保卫干部的建设,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

3.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的领导。企业领导要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员工遵章守纪,尊重科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卫生和健康。加强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的管理监督。

4.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执行经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二)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英雄,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企业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活动中,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突出安全生产奖励优先,奖励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建立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是当前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件大事。一是要创新安全理念。必须树立安全生产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第一的理念。安全生产需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恒久坚持。二是要加强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就是在现有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增大智力和资金投入,通过开发新技术、投入新设备以及运用先进科学的管控手段,实现最为安全、经济、快捷的生产过程,保证人、设备、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三是要创新监管手段。要通过组织安全监管人员学习培训,强化源头管理;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综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企业党政工青都来关注、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过程。四是要创新监督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全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要以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为基础,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协调、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建立持续改进与创新的机制。

(三)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教育体系

据统计,近几年全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80%以上发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大多数是农民工。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农民工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低,往往都只能在矿山、建筑等劳动强度较大、危险性较高的行业从事工作,本来危险系数就较高,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较差,致使安全事故频发。

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教育体系,首先是抓好岗前培训教育,把安全管理列为其中重要内容。特别是生动的案例教育,能给职工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岗前培训的重点放在怎样当好一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上,而不是放在具体技术方面,这样对以后的工作效果更好。上岗后再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每逢晋级提职,安全管理都列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大企业中,有专职从事安全管理教育的培训人员。企业针对自身特点,编好安全管理的口诀或格言,有自己的案例。这样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公务员之家

(四)建立安全道德运行机制

安全道德运行机制就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道德的、行政的综合手段,对企业职工的安全道德行为进行指导、规范、约束和监督。

1.建立健全安全道德规范。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衡量职工安全道德的一把尺子。企业必须从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人手,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安全道德、企业安全生产决策道德等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推动企业安全道德建设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2.实行安全道德目标管理。实行安全道德目标管理就是要把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道德规范建设有机地融入企业目标管理之中,做到与生产工作同步要求,与安全工作同步管理,与经济成果同步考核。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企业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在国际市场格局下,风险的发生也日益增加,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旦在风险的管控过程中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活动中必可不可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利于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利于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中,交易双方或多方的权利、义务都不具化和清晰,容易让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空缺来谋取不法利益,威胁到了企业的发展。另外,企业间的信用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严重。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为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带了更大的便利,但同样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社会风气和思想的多元化,都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往往都是采用网络支付、快捷支付等,但彼此之间的身份核实程序却被简化,交易双方的真实性并不确定。这就加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技术风险。即使有严密的技术加密管理,也无法阻止网络黑客的入侵,他们会对交易信息进行拦截、篡改等,导致很多重要的客户信息、资金数据等会被外泄,侵害了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网络平台也会因为自身被病毒的入侵而导致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加之技术的更新速度又快,经营主体无法与其保持统一步伐,导致用户群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三)投资风险。不论是在投资理念、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还是企业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都不能一概而论。国企的投资管理在制度上、文化建设上都远超其他企业,而其他企业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到决策中,经营管理者的独断专行都会造成投资失误,引起风险。在外部环境上,国家对国企的宏观调整更加具体和全面,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而其他企业不论是在国家的支持保障力度上还是社会公众对其的看法上都认为其是国企的一种补充,人为地设置了一些投资管理障碍,导致风险的发生频繁且多样。

四、企业管理中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投资风险的管控。首先,企业要以市场为准,要对市场行情、发展态势进行宏观上的分析,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的竞争有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的需求力度、自身承担的风险能力,做出全面、科学、系统的报告,并经企业各级领导层讨论、审核,以民主原则,综合评价,确定投资的规模,预算和控制企业的运转成本,制定出科学的决策规划,防范和降低市场风险的发生。其次,企业不仅要在区域上进行分散投资,也要在不同行业、不同时机、不同的合作形式上进行合理的投资。即企业要将资金放在不同的区域,利用区域优势降低风险,同时要以风险的评估为准,选择竞争压力不大、收益较快、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作为投资对象,来降低行业低迷产生的风险。再者,企业所投资的对象广泛,所涉及的部门也会增多,原有人员对新业务的不熟悉,导致的风险也就越多,因而企业风险的管控需要企业所有部门的共同配合和支持,协同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工作体系。财务管理与会计年度是吻合的,是一个不断地重复阶段,在新阶段市场更新和发展快速,企业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以此来抓住机遇,驾驭市场,制定出可行的经营目标,同时加大对财务的监管力度。由此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其次,财会人员理应发挥主动性,积极的学习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积累经验,转变传统陈旧的思想,放低身态,做好基础工作。在思想上也要与企业的文化思想保持一致,让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统一起来,认真履职,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办事,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企业也要加大的职工的培训力度,开设相关课程、走岗换位、聘请专业讲师或是借助网络平台,分享财务资源,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及加强业务宗旨,注重知识更新的自觉性,构建优秀团队。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控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将各自的责任和职责予以落实,实现责任到人的目的,以此成为职工们所遵循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还要完善内部监督体系,让各个部门对重要的经济事项的决策进行全面、相互的监督。其次,企业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力度,并通过优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互联网交易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弊端。像最基本的企业内部个人信息的身份认证技术,企业可以给每个职工设置一个专用的身份验证码,成为他们在管理系统中唯一的身份证明,以此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降低信用风险和技术风险。其次,

五、结语

风险的发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只有不断地增强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管控,才会防范风险的发生,从而在改革的激流中保持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玮《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吴德福《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处于深化、整合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组织形态构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及企业运营流程的梳理与规范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规范管理过程,促进企业发展,在机会和风险并存的复杂环境中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也面临着多种风险的考验,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对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做好风险防范,以成功化解各类风险。

一、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分析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项目的拟定草稿阶段,二是选定项目准备材料阶段,三是项目执行阶段,四是项目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风险,使得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滞延。例如在前两个阶段,企业有可能会因为缺少相关经验支持,对所拟定的项目缺乏更全面的了解,使得项目建设风险程度增加。这样的情况在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时有发生,所诱发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如:项目的推进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项目规划不够精确,预算资金超支、采购或开发研制出的一系列信息化资源和相应的制度不同等问题。市场价格瞬息万变,项目建设周期越长,伴随着的风险也越大。除客观原因外,在信息化建设中,也容易受到企业文化以及管理者自身的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要。因此,把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研究作为一个突破口,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做好应对措施,积极预防风险,才能更有效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二、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点分析

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度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场重要的革命,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层如果对许多实质性问题无法更好的平衡解决,往往会使信息化仅仅只是存在于文稿中的形式化产物,与预期结果背道而驰。现在,在企业中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建设完成以后为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便利性,只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作为一项普通技术工作来处理,甚至很多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落到实处。结果导致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时步入误区,建设阻力重重,进程缓慢,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实现企业期望达到的目标。

2.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时至今日,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形成“事前统一规划、事中严格监理、事后及时评估”的长效机制,没有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相结合,制定一个统一的、具有可行性的整体规划,而是抱着“先做项目,事后调整”思想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导致了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信息系统操作复杂、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信息系统效率低下。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力,系统建设质量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在系统建设完成后,也没有依据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进行系统评估,造成系统建设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很难如预期一样顺利高效地开展下去。

3.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管理

不论企业将采用何种规范管理方式,都必须有国家政策扶持或制度保障以及企业自身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忽略了这个原则,未能及时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条例,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以及制定相应的人员考核办法等,导致信息集成在整个企业系统中难以实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没有更好的把握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建设的总体目标、认真分析制定和实施策略以及严格把控技术原则等,同时对于实施机构及责任分工、分阶段实施计划等方面没有进行规定和具体安排。此外,未及时从外部获取信息并进行信息整合、共享也是规范管理失效的影响因素。

4.没有彻底进行相应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缩减管理成本,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在目前看来,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面临多方面的阻力。从内部看,前期适用体系的惯性使得大家难以及时接受新制度,从外部分析,面对市场整体的竞争压力,企业管理层在利益冲突等客观因素面前很难准确定位发展。同时由于对管理重组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坚持固有的企业管理思路,相对缺乏创新性,没有对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梳理,也没有重点关注信息化管理与企业的具体业务和发展战略相结合。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信息化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流程脱节,使信息化管理仅是一个企业的展示产品,而没有运用于实际的企业运作之中。

5.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任何事情的推进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持,信息竞争的关键就在于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资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仅是高层的管理决策决定,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性专业人才来进行技术支撑,改革推进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创新开拓思维的人员来负责改革推进。人才的可利用性也是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应对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风险的对策

为了有效的规避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中的风险,企业应针对以上可能出现风险,提出合理的对策,将信息化管理制度化、系统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大幅度提升。

1.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基础,管理层需要学习,员工更需要学习,只有让更多的企业员工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才能为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员保障。

2.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为了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让信息化管理不断跟进,在建设之初就要不断地完善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使之成为一个长效机制,而非一次性产物。

3.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和规范化管理

一个企业想要推进一个新的管理模式,除了前期的宣讲和普及,还需要贯穿整个过程的技术保障,为了让改革成果长期发挥作用,还需要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加大对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力度,从上至下严格规范管理,管理层起带头表率作用,定期召开关于规范化管理的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办事能力;让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了解新知识,使之能够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整个改革的要求。

4.积极引进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对于人才的投资是一个不可避免而且会带来直观效益的决策。一个企业想要寻求发展,总是需要新鲜血液的进入,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大力培养人才队伍,引进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企业关键人才是助力企业信息化管理成功的必要因素。

四、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依靠企业内部的有效组织开展,还依托于外部环境。实践证明,做好风险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硕.信息化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的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58.

[2]颜有起.浅析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风险管控[J].中国新通信,2017,19(5):98-99.

[3]刘海.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实现[J].贵州电力技术,2016,19(5):93-94.

[4]张喜瑞.政府信息化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39-240.

[5]李孟华.信息化进程中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12,8(4):44-45.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5

内部审计从萌芽状态发展至今,其审计目标、对象及方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目标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而现代的内部审计重点已逐渐转向事先发掘问题、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经济效率。为此,不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改善,还是对公司治理程序进行评估与改善都应该是以风险评估与改善作为首要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再是简单的内部控制领域消极地查错防弊,而是以组织的整体风险评估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目的。

1.2对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为审计对象的。由于受托责任范围的扩大,内审对象的范围也随着内审的发展而逐渐扩大:从最初的会计、财务事项到进一步涉及各种经营活动业务的效益审计、预算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等审计对象。

1.3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方法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于有证据表明风险较低的领域,应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被认为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

2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

有些学者将审计风险视为被审计单位企业经营风险,也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另外一种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解则从管理层舞弊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主要的风险视为因为管理层舞弊产生的风险。

2.1企业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企业经营风险来评价审计高风险领域和重点,我们将其称之为“风险导向审计”,国内持该观点的代表学者胡春元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2.2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又一发展,这一审计方法中的风险主要注重于“管理层舞弊”所带来的风险,在这一审计方法中,会计报表审计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的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试图从审计技术的角度,切实提高独立审计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

3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已有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升组织整体抗风险能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所起到的功效有:

3.1参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全面识别风险,同时熟悉本单位的经营战略、工作程序、组织结构等;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3.2促进内部控制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内部控制已扩展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趋于融合。因此,可以说对风险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得到改善和促进基础之上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正如COSO对内控的定义所描述的:“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进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基础。

3.3促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对满足和大体均衡情况下,增加企业价值,从而使股东长远价值最大化。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它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的直接关联。可见,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和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是否可靠并符合相关政策、程序与法律,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执行管理机构提供风险防范以及治理有效的保证。里查德·钱伯斯曾指出,国际内部审计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风险导向审计给予的启示

4.1内部审计方法比较落后,内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内部审计方法模式仍以账目基础审计方法为主,风险观念比较淡漠,较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更谈不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运用;抽样技术的运用更多地凭借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缺乏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4.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不全面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审制度约束、内审督导复核、内审考核、内审责任追究等。但企业内部审计在这一环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即使已经建立的某些制度也形同虚设。②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③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表现为:缺乏质量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偏重于事后结果的考核而忽略对内部审计过程的控制;考核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公证性;考核不与奖惩相结合等。④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责任追究形式化,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

4.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内审法律、内审准则和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结果是内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单位内审运行各行其是,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在审计方案编制中,对人员的组成缺乏科学的分配控制,使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与项目审计目标不相匹配,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综上所述,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在政策上,内部审计的推进道路已经被铺平了。但是如何让内部审计更好的溶入到风险管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给企业一颗更健康的心!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6

企业只有不断地成长,才会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经理人梦寐以求的是,使企业短时期内快速成长为大企业。但是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保持财务稳健。

高负债的陷阱

从许多高成长企业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过度负债可说是一个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它们的高负债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呢?

战略需求效应由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中国四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教训。广信下属企业帐外有帐,隐藏债务情况严重,甚至连集团总部都难以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以后,资不抵债额竟高达146.94亿元人民币。

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是短债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日后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其它常见结构性错配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等。

以上几方面是环环相扣的。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财务危机的诱因

经营持续亏损由企业扩张过度,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企业只是短期亏损,只要亏损额少于折旧,未必导致债务偿付困难,但如果持续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不能到期偿还债务。

如果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财务失败,将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最终很可能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

短期支付不能由这种情况下,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真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1996年进入全球500强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却因为缺乏足够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被迫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兴建巨人大厦时国内卖楼花所形成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突发性风险事件由在市道畅旺的时候,高成长企业或许可以凭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给市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

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突然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

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采取股票抵押贷款,结果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大幅下降,使抵押品价值严重缩水而陷入财务危机。

尽管这些风险事件对企业来说属于不可控因素,但防范经营、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同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而另一些财务稳健的企业仍健康发展,经营能力突显高低。

平衡高成长和稳健

百富勤等大企业的破产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由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

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抓好现金流量生命线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

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帐面盈利上,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

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尽量减少呆坏帐。

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并提高资金管理水准,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建立财务监控体系企公司的规模扩张应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否则造成财务失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担保和信用证开证额度管理,减少或有负债。

企业尤其要重视预算管理,应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通过预算管理对融投资总量、负债水平、资产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重大项目的融投资及大笔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做出统筹安排。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电网企业;管理;风险

1、前言

“互联网+”环境下,电网企业的运营模式从专业分割的传统模式向横向贯通的两化融合模式转变,电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由互相分隔向有所关联转变。电网企业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形势条件,也必然面临着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营销模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对这些变化和挑战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管理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互联网+”下的相关环境形势分析

2.1“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百度百科,“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是互联网+环境下最核心的新技术领域,互联互通是相关新技术应用最显著的外在表现。

2.2电网企业相关环境形势分析

1)外部环境。“互联网+”并不是凭空冒出的概念,它是技术和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相关发展方向的自然总结。如智慧城市理念2010年即由IBM提出,现在则成为“互联网+”行动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部分成果,包括不同行政部门或单位间的信息融合共享,以及向公众开放,提供互动可能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等。对企业来说,面对由互联网发展引发的渠道、商业模式、产业链条等方面的变化,亟需转变思路、创新求变,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思考资源整合路径,通过协同、共享、跨界、联动等谋求更具效能的共赢可能,通过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迈向更具颠覆性的创新发展。对个人来说,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不但对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为其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途径和模式不断提供更大可能。2)内部环境。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首次提出的“智能电网计划”提出,要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实现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这一计划为杨枫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综合服务中心调研咨询中心210024电网企业适应“互联网+”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从内部管理到对外服务总体发展方向正如《“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能电网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指出的那样:“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架构和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电力客户、电力资产、电力运营的持续监视,利用‘随需应变’的信息提高电网公司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电网可靠性和服务水平。”“全球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相关实践也将践行“互联网+”相关理念,实现能源、电力领域的商业模式、业务拓展、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3、电网企业现行管理模式及所面临的风险

3.1电网企业现行管理模式

1)主营业务运营模式。电网企业主营业务的传统管理以规划、建设、调控、运检、营销等的专业划分管理为主,各专业上下游之间按业务流程需求进行必要的沟通,下游业务对上游业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上游业务对下游业务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国家电网公司自2010年开始推动的“三集五大”2变革,通过三中心及“五位一体”建设促进各专业间的协同,另外通过ERP、营配调一体化等信息系统,以及资产全寿命周期、内控等管理体系加强专业间的信息沟通和跨专业信息应用。电网企业运营模式总体上从专业分割的传统模式向横向贯通的两化融合模式转变。2)内外信息互动情况。国家电网公司目前采取内外部信息之间互相隔离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安全,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丰富及相关应用的广泛普及,已成熟应用微信应用、手机app等方式向用户推送信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内外信息互联。随着大数据技术逐渐成熟,公司也正局部尝试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的融合应用。电网企业在内外互动方面总体表现为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由互相分隔向有所关联转变。3)创新管理情况。电网企业创新管理与国家总体管理模式相吻合,从评价类别上主要分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群众性创新三类,主要创新活动依托专业部门这样的专业组织机构条线进行,与“互联网+”开放互联的特性形式不够吻合。

3.2“互联网+”环境下电网企业面临的管理风险

1)组织适应风险。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模式的“三集五大”变革主要是适应公司集团化运营、集约化发展、精益化、标准化,以及扁平化的需求而开展的。面对“互联网+”的新环境形势,考虑“全球能源互联网”及“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以及配售放开等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存在组织适应性风险,需要结合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具体变化进行相应调整。2)信息效率风险。“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存在量大、传输快、相互联通的显著特点,尤其是云计算的发展,对企业数据存储、应用模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目前的内外网相互阻隔、内外信息相互阻隔的具体管理模式需要进行优化完善,以保障信息传输及应用效率。3)适度创新风险。“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需要创新驱动,但过度创新则会损害企业利益,破坏企业自身优势,影响成熟体系效率。而创新不足,如创新缺少高度和顶层设计、创新量多质低或员工抵触创新等,则会导致企业逐渐落后,无法在新环境形势下占据领先优势。因此创新需要适度和有效引导。

4、电网企业的应对策略建议

4.1加强相关问题的战略性研究

电网企业需要提前研究和准备,紧跟内外环境形势变化,就相关风险和问题开展深入的战略性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推动企业及时调整变化,并引导企业创新方向。

4.2注重创新的系统性

适应环境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就是创新求变。电网企业要培养员工具备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创新的意识和态度,并从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加以保护和推动,从创新管理的组织、模式上加以保障和促进,使得全局一盘棋的氛围得以形成,并使得顶层设计成为创新流程的必经路径。

4.3重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鼓励创新并不是鼓励盲目创新,因为任何创新都需要付出代价,包括资金、人力、秩序和文化影响等。对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合理的审查和选择,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抑制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的行为。

5、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电网企业作为大型央企,转变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就是创新发展。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在新环境形势及现有管理形式下,电网企业发展存在组织适应风险、信息效率风险,以及适度创新风险。为了更好地抑制风险、解决问题,有必要加强战略性研究,以及强化对创新的引导、管理,以推动电网企业以较小的代价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杨枫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综合服务中心调研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季伟.信息化环境下供电企业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7:173.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风险控制

0前言

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分析需求、设计总体规划、研究详细步骤、书写程序、系统测试、运行安装及后续维护等,每一步骤都涉及专业人员和操作,触及范围大,技术专业、不可预见因素多,风险性高。这种不可预见无法避免,即使软件制造商具备极强的开发能力和水平也无法将过程中的许多变量固定。可以找寻专业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测试和评价,但由于评价结果不具有客观唯一的标准,使得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承担了一定风险。许多案例显示了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不合格、达不到用户使用标准,或者长期不能交工,使信息化系统工程不能达到规定质量和进度,严重影响了用户利益,同时也给软件承建方造成了损失。只有尽量控制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快速前进。

1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阶段划分

在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编程项目的风险,有资金风险,还有期限风险、政策风险等等。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建造企业的信息系统四阶段中,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最小阶段为初始阶段,由于未知的事件较多,显然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但是此时造成的损失为最小。例如,初始阶段如果企业发生重组,组织机构改变而中止项目研发,这时的项目损失仅仅是分析需求阶段的投入。随着项目逐渐开发,其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发生风险的可能变小,而一旦发生风险,项目无法继续开发,则损失较大,为工程进行至此时的全部投资。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未知因素所剩无几,风险最小,如果风险出现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则损失最大,为整个的建设项目投入。

2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的表现

信息化的网络空间为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基于互联网络进行实时的部署、沟通、营销。一项系统软件的应用范围从针对单位的某一部门、某一企业到整体社会,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当需求和应用与全社会接轨时,应该慎重思考为某一企业设计的系统需求。企业需要个性化的系统软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具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个性化的优势使得其赢得胜利。在某一企业实施的应用软件必须能够体现和凸显企业与核心竞争力相关联的独特价值,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以体现。企业需要一款灵敏弹性的系统软件。企业自创建到消亡经历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命周期。每一个过程阶段,都需要与其阶段特征相适应的管理和方法。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手段要发生改变。还有,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已变更为包括供应商、业主及各个联合单位的虚拟组织。以上表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具有灵活、弹性特点的应用系统。现实案例中,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寻找一种适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不主张在建筑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照搬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企业流程重组的办法。因为建筑企业生产是流动的,人员和设备也是流动的,虽然分部分项工程可能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一个项目从总体上来说都是唯一的;另外,由于人员素质的关系、管理习惯的关系,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的推进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实施信息化之前,须进行企业流程的分析与规划,并结合建筑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及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分步进行流程改造或变更(BusinessProcessAlteration,简称BPA)。另外,建设方开发创建的信息系统还常常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凌驾于企业的组织、文化、目标之上。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软件公司以传统方式开发建设的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历经时间久,难以跟上时代和企业发展的进程。随着企业组织环境和需求要点的变化,“建成即闲置”使软件开发形成浪费。

第二,大型企业对应用软件信息系统的诸多要求无法完全得到回应。企业要求完成业务集成和互助合作,搭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企业应用系统;企业要求对供应和销售链条上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处置,实现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企业要求较少投入、尽快完成运行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并柔性适应以后市场条件的变化。企业要求软件的功能和质量越来越完善,这势必造成软件系统在规模、复杂程度、性能上的巨大扩充。

第三,企业应用系统软件的风险表现为运行支撑系统和维护方面。当前系统软件应用已不再是传统的单机应用,正逐步过渡到服务器、多层分布式系统的互联网络大环境当中。如今,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软件要求实现跨越时间、空间、配置设施、用户端点的协同,系统在相当复杂的异构环境中运行,传统的软件开发思维方法显得落后。

第四,当代的中国迅速崛起,变化环境中的企业形态更为多样,其改革空间因此巨大。适应其变化发展的中国企业级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则风险更大,企业信息化过程更具挑战性。

第五,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使企业应用系统呈现危机。传统的建设大型企业应用软件一般采用编码式开发,并且一次开发不能柔性补充变化。对大型软件系统而言,编码式开发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工程编码人员需要一步步编制输入系统程序,逐渐运行调试,企业尽快应用软件的要求难以达到;一次开发不能柔性补充变化,导致系统僵硬,不仅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需求变化,而且修改即重新编制程序,造成低效和损失。

3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3.1降低风险对策

企业应用项目风险不能够绝对消除,但是可以努力查找引起风险的因素,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比如:如何避免客户不满意。客户不满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没有判断客户满意度的依据,即没有双方互相认可的客户验收标准,还有一种是开发方没有达到验收标准,即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不管是哪一种,开发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好以下环节以避免或减少风险:

(1)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要多与客户沟通。只有多与客户沟通,才能了解企业需求,而不是想当然地将开发商思想强加于企业。

(2)将目标系统的模拟或DEMO(demonstration样本)系统向企业客户端展示,并要求给予反馈。如果双方意见一致,可以进入下一建设阶段,否则要及时修改,将修改后的样本向客户企业展示,直至双方无意见分歧。

(3)要有合同双方认可的项目验收方案和标准。事先预计变更控制和管理,通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影响程度来减轻对项目的变更。比如通过风险调查发现,项目开发的程序人员对应用的开发技术不熟悉,则可以尽量替换成他所熟悉的技术来编程,消除其在成本和时间上对项目的不利影响,也可以尝试用短期培训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

(4)考虑风险发生的应对措施。比如:为了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在一个大的软件项目中应考虑异地备份方案。

3.2做好应对开发风险的计划措施

(1)进行详细调研,查找各项变化流动的原因。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应对变化。

(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尽量争取缓解流动变化。针对流动变化情况发生原因,做好风险管理,使变化因素尽量缩减。

(3)针对项目人员变动要做好准备,一旦人员离开可即时调整,保证项目继续建设实施。比如进行相关的岗位轮换培训,使人员能够快速顶替上岗。

(4)拟定文档的统一标准,保证文档按时规范生成。

(5)将所有工作落实到人头,规定质量标准和期限,使其能够按照进度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6)还要对个别关键性技术人员加强培训,积蓄后备力量,结合比较风险成本,如果风险成本大于培训投入,则应该采取此项措施,防止关键技术人员缺失给项目建设造成停滞的严重后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肖龙.基于CORAS框架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2]冯登国,张阳,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J].通信学报,2004,25(7).

[3]许欣.IT系统风险控制策略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7.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审计;关系

管理审计属于审计行为,其是内部审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监督企业管理行为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审计能够优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分析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与合理性。审计人员及时指出企业管理和计划中所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管理审计的简介

所谓管理审计,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对企业各种管理活动和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进行评价的审计行为。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内部的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进行审查,确定该人员配置是否遵守了精简和高效原则;对企业内部各项计划进行审查,确保每项计划都能具有可行性与经济性。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主要审查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控制内容是否较为全面,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二、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多数企业存在管理问题,如管理结构不完善、约束制度不健全等。基于这种情况,需要管理审计对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审计是企业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门,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严格控制,一旦确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切实落实该目标。而管理审计便是对这一目标进行监督,并为企业提供一些具有建设的意见,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尽快实现企业运营目标。管理审计应当不断向企业的管理领域深入,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上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管理审计与其他企业管理活动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管理审计不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而是在这些活动完成之后,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其能够规范运行。与此同时,管理审计对于企业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披露,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改善建议。管理审计还将检查、评价、批评以及建议结合在一起,其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与职责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无法取代的,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管理与管理审计的关系

(一)管理审计能够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审计在其最初的发展形式中是将作业审计作为其设计的主要形式。作业审计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某项作业时,看其是否严格遵守了企业相关运行制度,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并且通过管理审计的监督,评价出企业中各项因素的适用性。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各种制度、程序以及岗位职责,将企业的在某一时间内的总体规划目标进行分解,再制定成多个具体目标,从而达到控制企业管理活动的目的。如果企业中的各职能部门都能够受到控制,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就能使实现目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管理审计视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核心,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完善企业管理。

(二)管理审计能够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发展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防范和处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管理审计作为审查和监督企业管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行为,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发生管理风险的概率,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如果想要充分发挥管理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上的作用,就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对企业所要面临的各种风险有充足的认识,能够识别各种风险隐患。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种。在企业具体运营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通常都是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融合在一起的,两者能够互相影响。管理审计还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具有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能力,其在评估企业风险时不仅需要识别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类型,还需要对影响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很多情况,企业在眼前可能不会发现各种风险所带来的压力,但如果影响风险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极容易使管理风险变得更加具有破坏性。因此,需要管理审计对企业管理风险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概率。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管理与管理审计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管理,管理审计能够提高企业管理安全性,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和阐述企业管理与审计管理之间的关系,阐述审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了解到审计管理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管理,还能够降低企业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有效防范企业管理风险的发生。此外,管理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当审计人员满足相关的要求,才能够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作用。

作者:张修婧 单位:北京送变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高文丽.浅析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5

风险企业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控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虽然遇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较好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维系企业的稳定发展,针对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极为必要,明确企业管理中的各个风险因素,才能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并加以实施。

一、企业管理常见风险分析

(一)产品质量风险。对于企业运营发展而言,产品至关重要,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自身发展,同时还会导致自身社会形象受损。基于产品质量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其首先和生产环节存在着直接关联,因为产品生产环节得不到全面监管,存在一些偏差失误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更容易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另外,在后续产品包装以及销售等环节中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同样也需要积极关注。(二)品牌形象风险。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着更高的行业竞争压力,为了较好的提升自身的发展和速度,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极为必要,针对品牌形象方面的风险因素同样也需要加大关注力度。当前企业发展中对于自身品牌形象有损的因素同样也比较多,除了同行的恶性竞争外,自身层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全方位把关,尤其是对于产品、服务以及社会奉献等因素,更是需要高度关注。(三)领导层面风险。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往往还来自于领导层面,因为领导不具备较强的领导力,难以适应当前企业运营管理需求,岗位胜任力不佳,必然也就会影响到企业管理效果,致使较多问题的出现。结合企业领导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决策层面,因为领导自身不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致使决策准确度不高,也就容易导致企业发展出现方向性错误,给企业带来致命威胁。当然,企业领导层机构设置不合理,对于领导权力的限制存在问题,也会致使领导层面的风险提高。(四)内控体系不完善。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内部控制往往是比较有利的手段,但是如果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势必会影响到风险防控效果,导致较多问题出现。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也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相应的机制,但是最终落实效果却并不是特别理想,很多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难以起到监管和管理的作用,很多隐患问题也难以及时明确,进而也就无法满足风险防控需求。

二、企业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严把产品质量。企业风险控制首先要关注自身产品,只有自身产品质量过硬,才能够。防止风险的产生。基于此,企业首先应该围绕自身整个生产、包装以及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各个环节的执行较为规范可靠,能够保障最终产品的质量过关。针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查需要落实到位,合理运用标准化的试验检测程序,对于劣质产品不仅仅要及时处理,还需要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未来产品生产中予以规避。当然,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促使产品能够在更新换代后符合消费者需求,企业还需要注重引入先进技术手段,避免由于自身产品性能滞后影响质量效果。(二)树立品牌形象。企业稳定高速发展往往还需要关注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借助于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为企业发展创造较为理想的口碑条件。基于此,企业需要重点明确自身形象打造需求,对于关键品牌进行科的学宣传,在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前提下,彻底规避任何不良影响因素的出现。企业应该实时关注有关于自身的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可能影响自身品牌形象的因素,进而做出有效的反馈,将不利因素有效抹除。当然,这也就需要企业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在不断提升自身营销能力的背景下,体现更强品牌效应。(三)提高管理层领导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优化必然离不开领导的积极参与,注重切实提高所有管理层的领导力至关重要,也应该成为未来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企业管理层的组建而言,往往需要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机构,对于所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明确各自责任和权力,如此也就可以在相互制约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体到各个企业管理人员角度,为了促使其具备更强风险管理能力,规避自身带来的风险影响机制,往往需要加大培训力度,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自觉接受相关培训,不断吸纳和领会新型管理理念和方法,确保自身可以在未来企业管理中表现出较强的胜任力和领导力。(四)完善内控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内控体系的完善入手,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能够在全面内部控制背景下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各项经营活动,都需要作为重要的内控目标,力求运用相互协调和有效制约的机制,更好的优化企业运营管理。在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中,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重点围绕各自风险管理需求进行充分分析,以便采取较为适宜的策略进行防控。比如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而言,需要致力于保护自身财产的安全性,对于所有会计信息进行详细审查,避免出现弄虚作假问题;针对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做好各项决策的详细审查监管,在保障决策高效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决策准确度,促进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因为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如此也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予以积极关注,力求从多个角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其中企业产品质量的保障、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管理者领导力的提升以及内控体系的完善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力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理想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郭玉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05):129.

[2]赵梦可.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2):129.

[3]曹小秋,曹亦珂.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纳税,2020,14(0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