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7:18:59

法治意识教育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法治意识;培养

一、高等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1.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大学生立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彰显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法律也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法治意识将有助于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环境,辨识众多骗局,立足社会。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跟法律有关的问题,例如勤工俭学、就业协议等等。当一位大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意识,掌握了基础的法律知识后,他便可能在日后步入社会时,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合法维权、按章办事的合法公民。

2.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能帮助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今社会,太多的陷阱、骗局萦绕在大学生周围,屡见不鲜的校园贷问题、层出不穷的就业协议陷阱等,都显示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薄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教育中充分融入法律知识,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规避社会陷阱,帮助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高等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单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要求中,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法律相关课程,课程体系上法律课程占比太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学生唯一学习法律知识的课程途径,并且,这门课程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要学习内容,占比达到了全书的2/3,而法律基础知识仅占全书的1/3,也就是说48学时的课程中仅仅只有16个学时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法治意识的途径非常有限。受教师知识储备的制约以及课程教学学时安排的局限,大学生法律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书本内容的顺序讲授,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无法做到学用结合。同时法律相关课程的单一造成了学生对于法律意识培养的不重视,学生寻求多样化法律课程的诉求被忽视将局限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2.高等教育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方式落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培养方式单一。根据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有超过9成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获取日常社会信息的,有仅7成的法律知识是通过网络传播所获取的。当今高等教育培养方式没有积极与时代结合,仍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将新媒体、新科技融入到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去。

3.大学生法律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差。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与社会法治环境和学校法治环境有关,还与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虽然课堂上能获得基础的法律知识,但许多实际问题仍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自我提升。

三、高等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思考

1.高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高等教育中法律相关课程占比较少,法治意识培养模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对此,高等教育中应注重法律知识内容、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学生对法律精神、价值的感悟,帮助大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形成法律思考、法治意识的惯性思维,规避生活中的法律陷阱。

(1)高校应当丰富法律相关课程,在设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可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符合专业需求的法律课程,例如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可设立与金融相关法律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金融法律以及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后工作中将会起到显著作用。同时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更能吸引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法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法律知识的可行性、实用性。

(2)高等教育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工具,扩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接受面。课堂教学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设立高校法律知识传播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对学生传播日常法律知识。

(3)高等教育中法律相关知识着眼于全社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迫切的是需要了解与其自身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应着力解决大学生直接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大学生就业协议中合同签订问题、兼职问题、校园贷问题等等。

2.营造良好校园法治环境。人们常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大学中度过4年甚至更长的校园时光,身处的大学氛围与环境将对每一位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影响下,高等教育应奉行高校“依法治校”的理念,充分发挥法治在学校运行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法治手段营造良好校园法治环境。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高等教育不仅仅只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同样适用于高校法治教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的培育要在教师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形成个体的法律信仰,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从内心深处激发自我觉醒,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四、结论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依法治校”、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设显得更加意义深远。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要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出来,通过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联动将高等教育法治环境、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特色优势及实现机制[J].桂海论丛,2015:26-2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0-23)[2014-10-24].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_3.htm.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法治观念;医学教育;问题探究

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基础是科学,但是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且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医学教育更应加强法治观念的培养。学校在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信仰的形成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包含法治观念,权利意识,让法治观念跟上权利意识的步伐。这既符合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

法治观念不仅是人们对法治的一般性认知,还表现为对法治的态度、喜好,是法治情感认同与法治思维习惯的融合,是法治规则意识与价值理念、实体观念与程序意识、思想认同与行为服从相统一的结果[1]。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法治的首要特征是法律规则的权威性。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是维护法律权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法治观念不仅要求人们熟悉法律规则、遵守法律规则,更应该树立法律规则至上的观念,主动按照法律规则办事,自觉将法律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并将法治观念融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其次法治也是价值的集中体现。法治观念包含着对实现权利的价值诉求,权利实现的最佳方式是法治,保证法治本质上就等于维护了权利。再次法治的生命线是公正,公平原则需要法治确认。权利和义务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进行配置,社会纠纷可以通过法治公平的解决。因此,法治观念的核心之一是公平。

二、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我国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将医学生培养为有法治信仰,自觉遵守并维护宪法、法律,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遵守医疗核心制度,熟练掌握诊疗技术,明悉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既能确保依法行医,保障自身合法权利,又能不断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更应该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权利意识,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首先,增强医学生法治观念,既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个公民参与。当代医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医学生走向医疗工作岗位后,承担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更应以法治观念引领实际行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对医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医学生法治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加快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随着现代医疗行业不断进步必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依法执业,树立法治观念。我们深入剖析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发现医疗纠纷分为医源性医疗纠纷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医源性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医务人员未全面履行告知义务,想当然的认为是为了患者考虑,实施医疗行为之前缺少患者知情同意,进而侵犯患者知情权、选择权。甚至当患者的选择和家属的选择发生冲突时,多数医务人员采取的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2017年8月31日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的产妇跳楼案,当产妇疼痛难忍要求实施剖宫产时,该院医生以产妇丈夫不同意剖宫产为由拒绝手术,后产妇疼痛难忍跳楼身亡。我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医务人员首先应当告知的对象是患者,当出现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情况下,才向患者近亲属告知。如果患者意见和其人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应当理解到被委托人的权来源于患者的委托,应该首先尊重患者意见,而非其人。如果医生能具备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那么悲剧就可以避免。此外由于医务人员未按规定书写病历,违反医疗核心制度及诊疗操作规范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这些纠纷的发生都是由于医学生法治观念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因此加强对医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当前医学生法治观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信仰缺失法律是应当被信仰的,不该被形同虚设,法律有人的理性与意志,更具备了学者他自己的直觉与献身,这是作为一个使者的信仰[3]。法律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内心拥护,树立法治信仰是法治观念形成的基本要求,是人民对法所形成的自觉认同感,能让医学生建立公平正义的理想信念,对法律规则形成理性的认识。当前医学生未树立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法治教育不足,没有建立从少年儿童的规则意识启蒙到成人法律意识建立,直至形成终身学法的教育体系。即使开展了法律课程,也是对法律大概内容的讲述,缺少系统的学习和考核,学习效果不佳,法律信仰难以形成。

(二)法治教育的内容单薄著名法学家杰里米·边沁认为“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因此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态度,使其明白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医学院校开展法治教育,本质上是为满足法治社会建设和学生自身今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学生法治思想是否进步,法律意识是否建立。当前医学院校法律教育普遍采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教材,该教材中法律知识有限,教师对法律知识教学重视也不够,很多情况下一笔带过。此外,由于法律知识专业性强,如果教师不具备深厚的专业水平,不能对法学理论深入讲解,也不能将法律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学习法律兴趣,敷衍了事,导致医学生无法建立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信仰。

(三)法治教育考核方式不科学许多医学院校更加重视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学生法治教育,一般是将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到期末考试时要么实行开卷考试,要么提交一份相关文章即可。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后果,那就是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考核流于形式。可以想象一下,由于医学生专业课程负担很重,这种考核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只将学习时间和精力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复习上,无暇顾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法治教育的开展,导致医学生不能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形成也就无从谈起。简而言之,出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方面存在教学目标弱化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今医学生就业、考研压力大,导致学校偏重于培养医学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设置和考核等多方面出现不平衡、不科学等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者法治理想信念不牢固,法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学校既没有创新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也没有创新法治教育模式,进而在医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方面出现了问题。

四、加强对医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措施

(一)繁荣学校法治文化法治观念的培养与法治文化的繁荣发展必不可分,医学院校要大力发展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加强医学生法治观念提供文化基础,努力推动我们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不断促进法治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医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学校多方位的努力和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学校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新媒体、典型案例、大数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搞好法治文化,引领新时代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增强法治文化建设效果。

(二)强化法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医学院校应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保障法治教育的落实,同时构建完备治理系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管理规定,将规范流程作为保障,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这些规范和制度就是学校内部法律,必须强化校园法律的实施,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并实行客观公平的监督模式,形成诚信守法奖励机制和失信违法惩罚机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制度规范,自觉履行义务,使全体师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人人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善制度环境,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依法治国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体现,保证依法治校顺利实施。

(三)完善医学院校法律教育体系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风险高的学科,相关法律法规数量庞大,现行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法治建设的需求,完善法律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生法律教学内容需要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的需求,熟练掌握《医师法》《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医学生通过学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强化法律意识,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当发生医疗纠纷时,能够通过法治思维引领自己的行为。医学和法学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采取互动式、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既可以聘请大型三甲医院法务部门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专家、律师等担任兼职老师,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到基层进行法治调研,参观司法机关,旁听法院开庭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司法实践的学习,让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起来。

(四)形成遵守法律的坚定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治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同时也应看到,法治建设的进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比如对法律规则意识淡漠甚至无视。医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一人群的法治教育必须抓紧抓好。医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应当更加迫切,只有依法执业才能保证自身合法权益,才能保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生形成坚定的(下转第法律信仰,当遇到医疗纠纷时医学生要坚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这样才能直面挑战,坦然面对,采取合法的方式妥善处理问题。

(五)优化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医学生法治教育,“使他们具备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法治观念”[4]有利于新医改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规范当前医疗行业各部门的行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教育,学校教育是法治观念培育的主阵地,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是加强法治观念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领会自身肩负法治建设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建设法治中国的使命担当,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其次是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法律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持续更新法律知识。其三是急需引进法学高层次人才和司法实践人才,不断充实法律教师队伍。

五、结语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意识;“三位一体”;路径

2020年11月,党中央主持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①”青少年作为高校和社会重要的人才输出源泉,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初中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都将“法治意识”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着重提出,对学校教育教学寄予了新的期待和要求。法治是规则之治,规则是按照一定关于责权利的规定实现对相关主体的约束和保护。法治意识就是规则意识。在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贯穿法治意识培育,使其形成按规则办事和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以学校为保障的法治意识培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学校承担着传播法治知识、创造法治文化的特定功能。因此,学校必须为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育提供空间平台和资源设施的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法治意识培育体系。(一)校内带动,师生互促机制。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校纪校规,并引导学生参与其制定过程,为学校的“有法可依”提供“法律”依据和前提。将班级班规和校纪校规作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总抓手”,一切都要“依法依规”处理②。例如:针对目前中学生几乎普遍配备手机上下学的现象,给学生自己和任课教师都造成了很多困扰。学生无明确时间场合规定的手机使用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收缴并破坏其手机的现象无时不发生,这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师生关系,引发系列问题。学校应将此类情况进行明文规定,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同时进行约束。鉴于以往校纪校规主要都是针对学生的,针对教师的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校纪校规的制定,增加对教师进行约束的“教师行为规范”。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法律”的制定,互相寻找能够最大程度约束对方的“法条”,最后上升为共同意志,形成“校法”。如此,既解决了“制法”困难的问题,师生又相互监督,达到“我制定,我遵守”的“良法善治”的效果。其次,学校应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成立宪法宣传日。2014年我国确定了每年的12月4日为国家宪法宣传日,至今国家宪法宣传日已经走过了第七个年头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宪法的精神引领作用。学校要以宪法宣传日为契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成立宪法宣传日,引导学生知法、守法、学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让法律意识入身、入脑,入心。最后,宣传法治思想,开设法治思想专题学习课,贯彻落实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时代精髓及核心要义,引领高中生学习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潮流,与党同心,与国同体,与民共进,通过法治校园的建设推动法治国家和社会一体化建设。(二)部校联动,双向互导机制。政法部门等机关要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推进法治“七进”之“进校园”责任的落实。一方面,学校聘请专门人员,在校成立“法治讲堂”,为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提供空间平台的保障,确保法治意识培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平时,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诸如“我家谁在某单位”“谁家后台很硬”“那个人不要惹,他家有人在某单位”的话语,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人情”社会,使人们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遇事找人,解决问题靠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与相关政法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导机制,让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④”另一方面,法治部门和法律机关应以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探索更加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的法治意识培育机制,推动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为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贡献更多力量,为建设法治社会筑牢更加坚实的根基。(三)校际互动,双向互鉴机制。各学校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下应首先形成本校的法治意识培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互学互鉴机制,共同促进法治校园建设。在这一机制下,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共性中坚持个性,在个性中寻求共性的统一。各学校在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下,根据各自特色办学,形成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法治意识培育体系。校际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为法治校园的建设出谋划策,为法治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法治意识培育

教师是维持学校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学校具备好的教师,才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札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两个重要职责。一方面,教师需要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和才能,即“智育”;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与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即“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首要的和根本的。现代化语境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这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法治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连接制度和行为的桥梁,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教育来看,学生受到的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成绩唯上,高考至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绝不允许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占据宝贵的“高考”时间。因此,各门各科教师也就局限于专注自己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系列“育人”的教育,更别提“附加的法治意识培育”了。教育需要各方协调和配合,各门各科老师都应该无时无刻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渗透,而不要认为教师只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够了。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进步,法治越来月成为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准绳,是否具备法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自己的法治培育意识,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班级、在学校让法治意识的培育蔚然成风。其次,挖掘法理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学科教师在形成法治意识培育的理念后,应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科教学中的法理资源,如:语文教学可以利用文中的相关经典人物和事件,向学生传达法治精神的核心要义;数学教学可以利用相关公理、定理对学生进行“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意识的教育;英语学科应注重利用一些法治相关的专用名词和语句等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历史教学应重点关注从古至今我国法治的发展史和典型法治范例,古为今用;生物教学要对青少年进行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教育,树立众生皆平等的生命观。等等⑤。最后,加强法治意识培育,政治教师是为主导。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体制下,没有设置专门的法治课程,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承担了“法治培育者”的角色。既然“众望所托”,那么也就“难辞其咎”。学校应该为政治教师设立单独的、自成体系的法治意识培育课程。第一,利用相对固定的课堂和课时,开展法治意识培育。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也应注意要将法治意识培育作为单独课时来开展。在保证政治学科正常课时的同时,也不至于“排挤”法治意识培育课程。第二,在法治意识培育课程中,政治教师可以设立专题或主题式研究来开展法治意识教育。与政法部门在校的“法治讲堂”融会贯通,让法治教育更加专业化、专门化,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比如可以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增加学生法治意识的评价一栏,使法治意识培育从口头上落到纸面上,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第三,政治教师应注重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学法守法实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同样地,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走访法院,或者旁听一场庭审,真实的场景更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这些带来的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教育,都能让他们有所思考和感悟。

三、学生作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养成

法治意识培育的目的是让青少年成为受规则约束同时又能够利用规则约束他人来明确责权利的主体。前面讲过,要学生参与到学校校纪校规的制定中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创造性在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是尤其重要的。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他们利用“法律”理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屈服于人情和权威。首先,民主协商,自主管理。学生要自觉参与学校、班级公约和规则的制定,培养自己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校纪班规的制定要公平公正,要能体现对师生的共同约束及相应的惩戒机制。不能让这种约束只是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在校纪班规的制定过程中坚持开放原则,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上升为学校的“法律意志”。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规则和法治的力量,使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研究法治问题,提高法律素养。在学校和政法部门共同开设的“法治讲堂”课程中,教师和专门人员就时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比如:关于将青少年的刑责年龄由16周岁降至14周岁的提案是否有现实的必要性?关于将我国法定婚龄由男22周岁女20周岁降至男20周岁女18周岁的提法是否切合实际?合法不合情的某些职业是否应当被禁止?等等。择取一些与他们年龄和身心相符的法律事实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激发他们对于法治培育的热情和兴趣,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将逐渐明确:“我”的权利有哪些?“我”的义务是什么?(涉及到用法律解决的事情时)“我”有怎样的责任?这些是最基本的法治意识的确立。最后,深化法治认知,践行法治意识。学生在校通过成立“法律援助小分队”,对接学校的“法治讲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模拟法庭等系列辩论活动,以处理校园内对学生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利用学校成文的规章制度,发挥学校保障、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三位一体”的法治意识培育系统的作用,公平公正地处理相关事件,达到“良法善治”的目的。

注释:

①沈开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N].人民政协报,2020-12-19.

②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13.

③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144.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是因为法治教育能够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精神;更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丰富的法治教育基础与知识点,具备引入法治教育的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常识、社会规则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理论课的教材之一,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基础性、系统性普法教育的主要资源。在这本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知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治思维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也能够形成相应的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知”“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本质、法律的影响因素、法律基础知识的实践等。《形势与政策》教材中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章节重点描述了我国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等着重讲述,能够让学生对法治体系产生深刻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着大量的法治教育素材,其本身就具备法治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规则意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规则是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原则与规定,是法律条例的基础形态。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了人生观、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形成规则认同感,完成规则意识的内省与外显。法治思维的本质就是法律规则的思维方式,其也是一种规则意识。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中,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之后开展法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搭建规则认知框架,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定的思维框架与思维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

1.引入法治整体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建议教师先从整体角度引入法治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法治”二字,奠定法治教育基础。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法治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进行集中阐释,分别从“法律条文”“现有法律”“法律运用”“法律的社会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全面提取、整合前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关于法治的知识点,梳理形成法治知识体系,转变学生以往对法治的碎片化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分别提炼法治教育主题,设置“法治工具”“法治体系”“法律体系”“法治素养”,展开主题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课时中系统地接收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对于“法治工具”主题,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法治工具,让学生看到法律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形成法治精神与价值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直接接触法治工具,能够对“法治”二字形成直接认知,且对法治工具的应用方法、应用价值产生深刻理解,为之后参与其他的法治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2.深入发掘教材资源,潜移默化渗透法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优势,立足课程教材本身,在日常的理论课教学中开展渗透式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在实际过程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包括隐性资源与显性资源,上述的“法治工具”“法治体系”等均为显性资源,而“规则意识”“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内容涵盖了大量的隐性教育资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法治在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实现法治教育目标。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重点强调“主要政治制度融合其中”部分,突出“五位一体”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学生理解法治建设是我国的主要战略思想,且多种社会建设战略思想、战略规划需要围绕依法治国展开,提升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法治的理解。

3.明确教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教师还需要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有方向、有计划地融入法治教育,高效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尊法、懂法的好青年”,根据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提出融入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明确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①能够理解公民的法律权利与义务;②能够具备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思想;③能够将法律权利、义务与实际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主动遵循法律义务,主动履行义务,合法使用法律权利;④能够通过学习形成对法律的认同感与尊重,理解法律设立的意义与价值,掌握基本的法律规则。围绕这些目标,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设置“你是否具备法律权利与义务”等课堂讨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有关话题,根据新闻事件分析其中的法律义务履行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强化法治教育效果。

4.组织案例学习项目,兼顾思想修养与法治素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教师应灵活选择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注重交互、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学习成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时可以引入真实的法治案例,全过程展示法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构建真实的法治情境,拉近学生与法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真实的案例及人物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够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夯实学生的法治素养,也能够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实际价值。此外,教师引入案例,还可以借用一些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为学生搭建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法治知识、思政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引入2020年争议较大的“中年女子不配合辅警的管理行为,执意要出封闭区域,被辅警暴力制伏”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法治素养的内省与外显,在提高学生法治理解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实现法治教育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在新时期落实法治教育目标,教师应注重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法治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发掘教材中的可用资源,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理论课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法治思想,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在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从法治整体概念、法治意识、法治现象等不同角度入手,引入真实具体的案例与社会热点事件,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与探究中巩固法治意识,形成法治素养,贯彻落实法治教育目标,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赋能。

参考文献:

[1]黄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0(47):85-87.

[2]秦志凯.“法治”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41-43.

[3]张可.新媒体环境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法治建设研究[J].才智,2020(18):1.

[4]彭友元.论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依据——以高职院校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6):57-58.

[5]胡方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下旬),2020(9):96-97.

[6]高会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功能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14-118.

[7]隋璐璐.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131-134.

[8]汪盛颜,江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107-108.

[9]唐菀阳.创业法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广西教育,2019(35):75-77.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法治精神;培育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极富学术价值和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良性法治氛围的重要举措。加强全民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全民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本文在探求实际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特征与法治精神培育有机结合,进而深刻阐释二者内在关联,力求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础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人文性”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指关注人的发展,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将现实的人的发展作为研究的核心内涵。“法治精神”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的宣传概念,“倡导国民坚持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义。”[2]

一、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论来源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宣法治传教育,强化法治精神培育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法治”,党的十七大正式将“法治精神”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至此,法治精神培育问题逐渐引人思考。“法治精神”并非凭空而出,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内涵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精华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结合现实国情,做出的科学论述,“法治精神”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重要论述之一,同样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二)法治精神内涵彰显“人文性”特征。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活动,法治精神培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性结合的产物,其中自然科学指法治精神培育的科学理论;人文性内涵则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并难以指陈的概念,人文性与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属性等一切与人有关的概念密不可分。对于广大社会个体而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科学的理想等均属于人文性范畴,而本文的人文性多指“人文”视域下的人文关怀,即法治精神培育内涵中所蕴含的“社会个体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内在需求以及社会个体自身发展等”。当代社会法治精神内涵则是马克思法哲学人文性特征的现代彰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法治精神”内涵概念界定尚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张文显教授认为,“法治精神是民主精神、善治、人权、正义精神、理想精神、和谐精神、科学主张和综合性这一精神价值综合取向的阐释。”[3]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认为:法治精神体现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与心理状态,使得其在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一股社会活力。”[4]武汉大学法学院周叶中教授指出“法治精神是由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法律信仰综合形成的复合体,是人们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的主观把握。”[5]尽管国内“法治精神”概念尚未统一,但其内涵来看存在统一共性,首先是都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建构完善。例如,强调社会个体应树立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等精神层面需求。其次是强调社会个体个人需求建构。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强调社会个体应增加法治意识,依法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社会个体拥有法治精神依法配合防疫工作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最后是完善自我品质的必然选择。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的意识层面教育活动,将现实的人作为主要培育目标,而非抽象人,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行为均需要以“法”为准绳,因此社会个体拥有良好的法治精神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坚持马克思法哲学的人文性是当代法治精神培育的前提基础

人文关怀促成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实现,其核心内容则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利益、人民发展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精神培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培育对象是“现实的人”,主要目的是对现实的人进行法治思想塑造,法治精神培育并非强制性教育,而是充分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教育学规律进而进行的培育塑造。如,当代法治精神培育路径主要集中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学校、家庭等,培育的路径载体都是保证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实环境,都将人性发展放在首位。当代法治精神培育载体多为学校、家庭、自媒体,其中占据主要教育力量的则为学校。社会个体接受法治精神培育多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则主要以“人文性”为培育前提,关注教育客体人性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本质上一致,目的是促进培育对象综合发展,树立法治精神,在培育活动中实现教育客体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两种培育场域、培育主体均坚持以“人文性”为法治精神培育前提,以牢固树立法治信仰为最终目的。

三、当代法治精神培育是马克思法哲学人文性的现实彰显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法治精神培育研究大体分为三个模块,培育内涵、培育原则、培育方法,不同专家学者侧重点,研究方法各具特色,但追其根本其共性则是实现现实人的发展,以认为中心,即“人文性”彰显。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人文性”主要是指注重发挥现实人的主体性,将人性作为事物发展核心内涵。(一)法治精神培育原则的人文性彰。法治精神培育原则是指,教育主体在法治精神培育过程中,坚持的是:法治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新时代背景下党情、国情不断发展下,法治精神培育原则不断适时转变,但始终围绕“人文性”核心发展演变。针对法治精神培育原则问题,学界尚未给出一致回答,部分学者认为,“法治精神培育应注重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原则”,也有部分认为,“法治精神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法治精神培育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原则本质上相同”。(二)法治精神培育方法的人文性彰显。纵观古今中外,法治精神培育从未中断,不同国家、地域培育方法不尽相同,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该种方法被普遍使用,并为主要途径。二是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引导,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受众群体多元,时效性较强。三是实践运用,该种方法主要是将理论进行现实应用。1.传统课堂的理论引领。传统课堂的理论引领是指,在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理论讲解与运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教育客体人格,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人才为目标。社会成员法治知识多源于课堂的教师的理论指引,传统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师生互动,在互动中认知法治理论,升华法治情感,内化法治信仰。2.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引导。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引导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自媒体等平台传播法治相关信息。社会成员法治意识培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选择,其本真价值是社会成员科学意识形态构建。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作为当前时代新兴网络技术媒介和重要交互途径,自媒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传播引导过程中,社会成员话语主体地位不断上升,话语主体是指:“意识形态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社会成员法治意识培育话语主体是在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与法治意识构建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制定者与实施者。其主体地位的提升是其人文性的现实彰显,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运用过程中社会成员可发表自身法治认知,传播自身法治意识,进而引导其他网络运用者法治观。3.在实践中树立法治信仰。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不仅构成了现有世界的本体,而且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本体和存在方式。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创立了实践本体论的法律观。马克思将法律的基础从概念天国拉回到人类生活,从社会意识拉回到社会实践。”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法治信仰树立途径逐渐趋向多元化,在多元化背景下,实践育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实践是人的参与,是人的社会生活本质的彰显,突出强调人文性地位,在实践中树立社会成员法治信仰有助于提升培育主体认同感、参与感,增强教育活动人文性进而达到理想实效。

参考文献:

[1]邱邵继.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主要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19.11.15.

[2]孟德楷,高振强.法治精神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6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

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

四、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7

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2

获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我校即给予了高度重视,思考和期盼着;并开始思考如何用全会精神指导、引领、规划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如何认识和解读全会精神,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精神。11月24日下午5时,xx中心学校借周工作会议时间对在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会议由校工会主席zz主持。

会上,校长、党支部书记谭xx传达了xx乡党委政府在11月19日关于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他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谭书记并就学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一是在每周例会时间,由工会牵头,组织分片段学习;二是在校园QQ群中共享中发学习资料,供教职工自学,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在年底结束时组织专班检查每位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计入教师绩效考核和个人成长档案。

会上,所有教师畅所欲言,多角度阐述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改革设计,是众多亮点中最大的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百姓。

2、本学期后期的政治学习内容重点是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好,落实好。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以“比教学”工作和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要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全会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我们更加强化了跟着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觉到依法治国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如此重要。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全社会有责,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

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这一方面,教育同样肩负重要职责。全体人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既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更能为建设法治教育创造环境条件。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决和处理问题。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我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4

会上,校长、党支部书记谭xx传达了xx乡党委政府在11月19日关于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他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谭书记并就学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一是在每周例会时间,由工会牵头,组织分片段学习;二是在校园QQ群中共享中发学习资料,供教职工自学,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在年底结束时组织专班检查每位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计入教师绩效考核和个人成长档案。

会上,所有教师畅所欲言,多角度阐述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改革设计,是众多亮点中最大的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百姓。

2、本学期后期的政治学习内容重点是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好,落实好。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以“比教学”工作和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要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全会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我们更加强化了跟着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5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始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是本次决定的基本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决定,领会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在高中课本中已经有所学习,依照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是有照可宣的。明确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①认识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性;②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做到“三统一”、“四善于”。其次要强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①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②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③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④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⑥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⑦进行公权意识的教育。

再次重申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①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②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案件审理责任终身追究、倒查机制;③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④对违法违纪的司法人员实行严格的处理规定;⑤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⑥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地方设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探索跨行政区划的司法体制改革。

通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我的生活中我要做到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科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努力跟上的教育思想、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其《决定》的内容,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蒸蒸日上做出贡献。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6

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以来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活动。学校领导班子上周也召开了教职工学习十八届五中精神的会议。通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觉到依法治国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如此重要。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全社会有责,但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这一方面,教育同样肩负重要职责。全体人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既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更能为建设法治教育创造环境条件。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决和处理问题。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7

还记得十一届五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强调:“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难以实践。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发展如果不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识业已形成,力量正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8

一、艺术生的法治思维现状

(一)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缺乏。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距离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艺术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专业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时间较普通大学生更少,因此部分艺术生同样存在的法治思维缺乏的现象。“法治思维是指受法律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才能具备。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意识形态领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日益削弱,其“强制约束力”不足的弊端日益显现。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力不足的弊端,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艺术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更要重视其法治思维的培育。(二)法治思维缺乏,导致部分艺术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艺术生在艺术特长的学习上耗时较多,还要经常参加文艺演出或外出写生,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在文化课考试中易发生作弊现象,在校期间,这是严重的违纪行为,轻则记过,重则开除。艺术生具有艺术感受力强,情感丰富、多变的特性,尤其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些颜值较高,易于成为被追求的对象,因此由恋爱问题引起的纠纷或伤害事件,在艺术生中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专业。艺术生在培养过程中的高投入也对应着现实中的高回报,他们即使是在校期间也有比普通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打工、赚钱的机会,因此遇到的问题也多,由于法治思维缺乏,部分学生在利益与法律的冲突面前,选择了利益,最终导致违法。也有的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缺乏,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损害时,不能及时的通过司法救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成为受害者。总体而言,艺术生的违纪或违法行为并不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但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三)艺术教育重视专业培养,忽视法治思维教育。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育,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也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提高普通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对于艺术教育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教育成果而言,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还处于边缘位置,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艺术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二、艺术生法治思维不足的原因

(一)法治教育课程开设不足,法治教育渠道单一。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法治教育依然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法治课程的设置本身就存在先天的不足,这是大学生法治思维不足的主要原因。艺术生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以艺术专业课学习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因而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普遍不足,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治思维的学习更是少之有少,由此导致部分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还是以灌输法律条文为主,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以说教为主,教育渠道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法律条文多少为主的教育目标,更是忽视了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授和法治思维的培育。此外,法治思维是典型的逻辑思维,法律条文枯燥、晦涩,这些都与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生难以匹配,因此法治思维的信息对艺术生来说接受率较低。(二)法治建设不完善的外部大环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国大学生法治思维缺乏的现状与我国法治建设不健全的现实密切相关。法治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德主刑辅”的观念影响深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还很长,法治国家的建设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公民的整体法治思维有待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得以巩固的最终外在环境就是社会,在学校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环境,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巩固,就会使社会群体产生对法治精神的怀疑态度。”因此,针对艺术生的法治思维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建设。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法治环境尚未成形,也是艺术生法治思维欠缺的外因。(三)艺术生以感性为主的思维方式。艺术类学生大多情感丰富,思考问题以感性思维为主。敏锐地感受力、丰富地情感、超强地表现力,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大多数艺术生选择艺术专业,也是因为自身的个性气质中具备这些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使他们能够捕捉到刹那间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创作还要求有创造力、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但是这种性格特征如果在生活中不加引导和约束,就会表现为自由散漫、无视法纪、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有时会做出一些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三、法治思维渗透艺术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一)改善和完善艺术教育体制,渗透法治思维内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是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客观环境的发展要求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的体制,在艺术教育中渗透法治思维教育的内容,这也是与国家的教育改革目标相一致的。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顶层设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对原来的法律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转向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澄清,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更有利于推进高等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的培育。(二)营造校园法治管理氛围,提升艺术教育“软环境”。高校应加强依法治校建设进程,营造依法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园管理上,严格依法行政,树立以人为本法治理念,提高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尤其是加强艺术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法治化建设,通过依法执教向学生传递法治思维理念。在学生的管理上弱化“人治”因素,增强“法治”手段,建立学生维权机构,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完善学生的申诉制度,积极鼓励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良好法治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艺术教育中学生所受的法治思维教育在现实中得到印证,促进法治思维的形成。(三)搭载校园艺术文化载体,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法治思维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能承载艺术教育的专业内容,也能传承法治思维的教育信息,是提升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培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专业教育成果的舞台,能够吸引艺术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还可以有效的弥补法治思维教育理论性、政治性强,吸引力不足的弊端。通过模拟法庭、以案说法、法制宣讲、法律志愿服务、制作法制案例展板、编排法制剧等各种形式加大法治宣传,使学生喜闻乐见。艺术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发挥特长,在积极参与法治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四)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提升法治思维培育效果。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益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渠道,也是将艺术教育中课堂传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投入,艺术教育教学也应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鼓励艺术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搭建艺术教育与实践融合的平台,提高艺术学生关心政治、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艺术教育中法治思维培育也要搭好社会实践这班车,将经过法治思维教育获得的法律知识、法学精神、法治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消化、吸收,内化为个人的法治信仰和依法行为的法治原则。结合艺术教育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通过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将艺术教育的专业优势,与法治理念、法治宣传、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升法治思维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法治思维的培育,是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有力保证。针对艺术教育对象的法治思维培育,应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健康、有效的进行。培育艺术教育对象的法治思维,让他们养成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的习惯,适应时代的需求,有利于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

作者:李红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法学论坛.2013(5).

[2]申自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9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以来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活动。学校领导班子上周也召开了教职工学习十八届四中精神的会议。通过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觉到依法治国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如此重要。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全社会有责,但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这一方面,教育同样肩负重要职责。全体人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既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更能为建设法治教育创造环境条件。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决和处理问题。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法治意识教育范文篇10

一、紧扣中心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1、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观点、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指导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生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中全会精神,结合“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常态化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组织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丽”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场组织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丽”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重点组织开展好“六个一”活动,即散发一批普法宣传品、赠阅一批法律知识宣传手册、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组织参与“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参与“学法送票游、游”大型普法旅游活动、组织参与一次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4、组织开展“法律进微信群”活动。为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创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法治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有效遏制农村违法犯罪的发生。以“法律进微信群”的方式,破解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难题,消除盲点,使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5、切实加强新法新规和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2018年在全场公民中重点宣传普及《宪法》、《劳动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各科室、各支部采取安排自学、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举办讲座、组织法律知识考试和竞赛等多种形式,辖区执法部门要采取印制宣传资料、以案释法、开展“重点法法律六进”等普法活动,扎实推进重点普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二、抓好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6、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根据县《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场学法用法制度,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探索建立学法用法抽考制度,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健全完善学法用法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法治培训和依法决策、依法履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法等制度贯彻落实。

7、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识教育。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继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三、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创新

8、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系列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工作实际,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出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繁荣法治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推进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好已有法治文化设施的作用。打造和命名一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提高我场法治文化建设水平。

9、深化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意见。深化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工区创建活动。深化工区、支部依法治理,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文明执法示范窗口”等特色鲜明的依法治理活动。推进法治创建指标体系和工作考评指导标准建设。参加第五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评选活动。

10、推动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深入贯彻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重要论述,更加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跟进《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将“好人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把法治精神融入场规民约、家风家训,运用法治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健全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

11、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普法。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两微一网”的推广力度,场开通微信普法公众平台或依托现有平台丰富普法载体,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打造一个随时随地、线上线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服务法治建设的新媒体互动平台。继续组织参与好“百万网民学法律”网络法律知识系列竞赛活动,扩大竞赛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12、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加强“七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专题调研,找准问题,围绕增强工作实效,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需求,加大法治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力度,努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四、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体制机制

13、完善林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以普法责任清单管理为抓手,努力做到有清单、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督查、有落实、有评价、有成效,坚持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推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

14、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进一步落实以案释法制度,场法律顾问以案释法工作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场执法人员的以案释法工作,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开展以案释法优秀案例征集选编,建立以案释法数据库。

15、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度。结合县出台《加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益普法宣传工作方案》后,研究制定我场实施意见,推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平台落实公益普法社会责任。围绕国家、省、市、县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社会热点等,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及时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法律解读和舆论引导。

16、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考核评估,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指导标准和指标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机制,强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增强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法治建设考核、综治考核和文明创建考核内容。

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础建设

17、推进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林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落实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广场、法治公园,以及其他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宣传阵地。利用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建筑施工围挡、景观旗杆等媒介和窗口单位、工区等公共场所加强普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