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15

法律实训总结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1

税金计算、上报、筹划等涉税业务的处理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其中税收法律法规是核心(简称“税法”)。税法必须以保障税收活动为其存在的理由和基础,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主导地位,使得涉税业务处理必然要用到财政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财政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结论,使得涉税业务处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税金核算业务要遵循会计核算制度,涉税业务处理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知识。可见,涉税业务处理已打破了各课程体系之间的分界,需融合多学科知识。融合多学科理念的涉税课程内容上必将是零碎分散的,必须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加以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和整体变化性,决定着国家为实现特定时期的调控目标,会不断调整税收法律法规,这必然影响涉税业务实践操作。时效性要求教学紧随税收政策法规的调整步伐,不断更新、充实、完善,也要求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基于本科阶段涉税课程特征,涉税课程教学应坚持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注重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团队建设

(一)师资素质要求

(1)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涉税课程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须具备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用以诠释“企业涉税”课程的教学内容。(2)归纳总结能力。融合多学科理念的各项税收法律规定内容零碎分散,教师须具备挖掘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加以归纳总结,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3)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企业涉税课程教学的重心,要求教师熟悉企业涉税处理工作流程,并能准确处理涉税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与时俱进完善知识结构。涉税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具备随着税收政策法规的调整不断更新、充实、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团队建设措施

在课程建设主持人统筹下,吸引自愿参与且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课程模块建设。特别是要将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校外相关资质人员引入到课程建设过程中,从而保证课程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实现校内外教师的相互交流,协同发展,保证课程建设内容从实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后,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如相互听课、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会,外出实践等,以体现课程特性,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大纲建设

课程教学大纲作为纲领性文件,对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

(一)以生为本

教学质量在于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在一定学习期限所达到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知识储备、智能开发和身体素质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因此,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应让学生参与,关注学生需求,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设置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内容、重难点等,并增加学生能够使用和学习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编写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纳税人角色”,以强化其辨析、计算、申报、筹划主要税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课程目标。

(三)学时安排

围绕课程目标,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见表1。

(四)课程内容

中国现行20几个税种中,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率较高的主要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课程内容应以此为重点、难点。税法模块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增值税法、消费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等关键税种法律法规为重点,对于房产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等财产、行为税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讲授为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单项实训模块课程内容以每一税种税法模块为基础,各税种税法理论授课初期提供企业具体经济活动资料,要求学生待各税种税法模块课程结束后完成专项课程实践任务,并提交实训成果,检验单一税种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以培养学生单税种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实训模块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安排学生对周边企业调研,对比分析企业应交的主要税种与实际交纳税种,撰写企业税种调研报告并相互交流;学生根据企业综合经济业务资料,分析判断企业应缴税种类,计算各税种税额,规范填写各税种纳税申报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

针对课程模块构成的综合性,实行理论基本知识考核、单项实训日常考核、综合实训日常考核3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3部分考核均采用百分制,各占总评定成绩比重:理论基本知识考核占60%,单项实训日常考核占20%,综合实训日常考核占20%。理论基本知识考核以税法期末卷面考试为主,以单选、多选、改错、计算分析等方式开展。单项实训日常考核以单项实训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结合出勤、课堂提问、资料查阅、实训成果等成绩评定方式,评分比重:实践实施过程占60%(包括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成果占40%。综合实训日常考核以综合实训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结合出勤、调研报告、实训成果等成绩评定方式,评分比重,实践实施过程占60%(包括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解决能力),实训成果占40%。

四、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工具,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课程特色,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结合涉税课程特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编写应注意以下2个显著特点。(1)与时俱进性。鉴于当前税收法律法规一直处于调整状态,税法模块教材不易编写的过于详细,应重在阐述各税种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及其构成要素,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参考资料内容反映立法和征收实践中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2)实践性。坚持内容与实践统一。单项实训模块与综合实训模块内容来源于企业,反映实际经济业务涉税处理本质,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

(二)网络教学资源

涉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特色,决定了涉税课程学习不是阶段性学习过程,而是终生学习过程。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可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网络教学资源也是课程各模块建设的重要内容。涉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涉及课件、讲稿、测试题库、案例、问题解答、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等。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作性。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主持人要对工作合理分配,以发挥教学团队的合作优势。(2)实用性。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素材来源于实践。(3)共享性。网络教学资源的素材既可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借鉴,也应是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校外与校内间相关交流的平台。(4)动态性。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内容的及时修正,以反映税收法律法规实践中立法、执法的动态变化。

五、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特色,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开展会计学专业涉税课程教学是必要的。

(一)实物信息式教学

各税种税款从计算到缴纳涉及大量信息及数据,教学中应将经济业务的各涉税环节全面演示,对所涉及的表单证进行详细说明,将要领讲解、实际操作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对于难以用口头、板书展示的,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Flash、音频、视频、Word文档等形式制成课件直接使用。这样可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启发式教学

涉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特色,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教学中避免过分注入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适时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技能式案例教学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2

一、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课堂特点分析

诉讼法实训课程,是一门融合刑法、民法理论于刑事、民事司法实践的模拟学习课程。整个课堂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刑事诉讼法与民法、民事诉讼法与民法,通过实训学习可以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与提高高职生法律思维及处理刑事法律事物的能力。同时,让高职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学会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件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法律实务的严谨性与务实性。这门课堂的特点体现为三点。(1)针对性特点。实训内容以刑事与民事诉讼程序内容运用为主,意味着高职生必须具备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然课程学习无法顺利开展。培养高职生法律职业能力,既要熟练掌握与运用实体和程序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训培养高职生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等;(2)现实性特点。学习过程中以真实的司法案例为对象,不再仅仅是重现林论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或高职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学习与演戏;(3)实践性特点。实训,就是让高职生通过体验相应角色,锻炼与提升高职生处理法律事物的能力。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课程的三个特点层层推进,针对性特点体现为教学内容、现实性特点为教学内容载体、实践性特点为课堂教学形式。只有理解课堂特点,才能顺利完成教学。

二、高职院校高职生特点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社会中依然存在轻视企业教育的情况,不能保证生源质量与数量。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高职生培养质量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现实意义。(一)生源层次较为复杂。高职院校生源层呈现多样化特点,院内高职生文化知识水平与普通高校高职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有时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科录取线,高职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高职生又存在不努力的情况,教师教学信心不足,进而造成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继续深造型这类高职生基础一般比较好,他们只是因为高考失误进入高职学习。这类高职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希望能够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也能够像一流院校的高职生一样,既有文凭又有能力,其中有些高职生通过高职的学习然后再向本科迈进。这部分高职生根据自己的未来目标设定学习计划,时间都用来学习。面向就业型这类高职生很现实,他们进校就是学好专业理论和技能将来好就业。(三)存在一定自卑心理。高职生自卑心理来源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层次要低,一些成绩很好的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心理不平衡。但是从人们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难看出,高职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而且高职生就业时还要面临用人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一)庭审观摩项目分析。为帮助学生为模拟法庭审判环节做好充足准备,可以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审判现场进行观摩和学习。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法,庭审观摩既能帮助学生对诉讼程序进行直观、理性的认知,又能帮助学生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加强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进行思考和反思,如果“我”是当时的检察官、法官或者律师,“我”要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件的审查、宣判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庭审观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内容包含:(1)庭前准备。包括法庭内部的设施布置、法官书记员等人员的着装、书记员需要对当事人的到庭情况进行查实、严肃宣读法庭纪律,合议庭人员入席,审判长对当事人身份进行核实;(2)法庭调查。宣布法院开庭、引导原告陈述诉讼原因及诉讼请求、引导被告针对原告提出事由进行回答、对原被告对无争议的论点及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的焦点进行举证并提出质证、合议庭进行认证等;(3)法庭辩论。引导当事人根据法庭辩论的焦点提供证据,或者引用合适的法律条文进行有序辩论。之后就是最后的陈述、询问调解、庭审总结、量刑宣判、法庭法官和书记员对法文和法典的规范应用等属于观摩的内容和范围。在庭审观摩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将要观摩的案件的性质和大概案情向学生介绍清楚,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件的诉讼程序、宣布被告方犯罪成立的要件及针对案件学生需要在观摩中解决的问题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使学生目的明确,带着问题去旁听。在学生庭审观摩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此次案件观摩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感想或启发,然后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反馈情况判断此次观摩的效果。例如,在对2015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组织的实训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观摩的是一起诈骗案件的审理。事后,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就提出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想法,如,有的学生对法官在“庭审中制止律师的质疑”就提出了两种看法。其中一个是从法官掌控审判大方向方面进行分析,律师当时的发问涉及到引诱的嫌疑,其质疑具有诱惑力,因此法官必须以正义为基础制止律师继续发问;二是从律师角度分析,律师在这一环节所设定的问题与他在后面所发表的辩护意见一致,也就是说,律师在法庭上表现的一切行为和问题的问题都是事先已经设计好的,可见结论是重要的,但律师在法院的细节、预先准备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律师的所有行动都必须保持公正的原则。有的学生甚至对在法庭上法官对被告采用的是“询问”还是“讯问”提出了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等。(二)选择合适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上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对于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教师需要进行审核,把好质量关,鼓励学生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事实依据由具有法律争议性,且符合可辩论性的案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和培养自身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综合性法律知识的掌握能力。在选定案例后,教师要按照庭审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为10-15人为宜,并制定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人处理组内的协调工作,而组员之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分担角色,包括法官、审判员、书记员、陪审员、原告、被告、辩护人、公诉人、证人、法警等等,按照角色的身份依照事实和合法程序进行材料准备工作。小组成员应按庭审要求各自准备相应的诉讼文书,如起诉书、公诉意见、证据目录及具体说明、辩护词等等,并将起诉书、答辩状等文书按照法定程序传递给另一方,在正式演习前,尽可能保密学生各自扮演的角色,确保角色间的保密性,从而体现庭审的真实性,寻求更真实的庭审效果。将开庭审判的各环节的工作都交由学生来负责和完成,教师和模拟法庭意外的其他小组成员充当庭审旁听人员。所以在整个模拟法庭过程中教师只旁听、不直接参与也不能发表意见,即使学生在开庭时因为准备不充足而遇到各种问题或者卡词,也都全部交由学生处理,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中断整个庭审活动。而且在整个庭审活动中,所有人都要细心观察,思考开庭过程的合法性。在学生模拟庭审结束之后,进入点评环节。点评分为教师点评和学生点评两个环节,学生点评又分为观众点评和自我点评两部分。于学生而言总结评析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帮助学生认同个性差异并进行反思的重要过程。而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梳理并完善问题的解决策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尚未决定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新的问题和见解,便于日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在点评过程中,先由模拟审判小组的负责人对本次小组审判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优缺点,再由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说明,各角色扮演者也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发表感想。然后再由旁听学生对本次模拟审案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从小组的审理程序、最终的审理结果、“律师”的辩护词甚至发现的任何的细节性问题进行指出和提问,模拟小组组长或者角色扮演者进行回答或者解释。此环节十分必要,它既能保证旁听学生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专心听审,又能帮助学生培养自身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胆识和能力。对于模拟法庭的审判小组而言,自己准备材料并进行模拟庭审是第一次提高,而应对旁听同学的提问并妥善回答的是对自己的第二次提高。最后,再由教师出面对本次审判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其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解答。(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进而保证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不断完善和革新教师培训的体制。现阶段高职院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师在综合素养、职业方向和育人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如下原则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首先,以提升专业技能为培训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防止专业水平不过硬,知识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整体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其次,将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先征求教师的自愿,以便更好的满足教师个人的需求和爱好,如教师培训的内容,社会职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对教师的定期培训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革新,坚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新技能和新装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引入新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诉讼法实训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法律专业高职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希望通过本文论述,推进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诉讼法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小花.《民事诉讼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模拟审判为例.学理论.2016(9).

[2]黄素萍.高职法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以“诉讼法课程实训”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虚拟仿真;沉浸式;法律职业;实训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2年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引入仿真实训模式对提升在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1Reality,简称VR)的应用给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将向着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与虚拟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展。VR不仅仅是简单的模拟仿真技术,而是能够有效的支持复杂的技能,即各类知识的储备、错误诊断与反馈,让学生对未来面临的职业问题有一个模拟的认知,可以说这是VR最大的优势之一,这个系统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体现职业技能应用的真实场景。

二、VR在高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现实应用

VR主要是借助于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所构造的,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的传统职业教育实训环节。VR虚拟仿真实训与真实的实训相对应,两者最为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训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与事物是否真实存在。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实训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促进学生进行钻研和创新。以VR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感官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起着连接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媒介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沉浸,使得学生可以置身于最优的学习氛围之中,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切身的进行职业训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文科类专业偏重于教学,实践安排较少,大都安排在毕业之前进行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挂名进行实习,而不是真正的到这些单位实习,主要的重心还是放在找工作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一些高校针对文科类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有些高校的文科类院系就利用VR技术建立了文科实验室,主要涉及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国际金融、财务会计之类的专业。这样可借助于各种虚拟的实训环境来展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无法实现的实训。具体来说,若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VR实训,就是先把商品建立一个数字模型,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可以进行商品的分类和销售、数据统计;还可以在市场营销中利用VR技术创设一个模拟的营销系统,涵盖营销业务的基本流程,针对不同的营销类型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让学生在具体的虚拟实训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体验数字化营销、互动式营销和体验式营销;又如旅游专业,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的三维旅游景点图景,师生可以具体结合学校教学及旅游景区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教学。VR技术能够给师生一个近乎真实的体验,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观察不同视角的三维立体图景,能够进行深入的沉浸式体验。VR技术所能提供的近乎真切的观察体验能使参与者产生真实的立体三维观察效果,使得参与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VR技术所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VR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参与者不用去现场就能体验现场所具有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体验。

三、VR在法学教育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应用展望

教育与职业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职业促进教育适应市场需求,教育提升职业的专业特性。但是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存在偏离,尽管我国推行了司法考试制度,但是在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一)当前法学教育过程中缺乏职业性实训基于我国当前的法学教学体系的安排,大多数教学都是围绕如何通过司法考试而进行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要面临法律职业的一个入门考验:司法考试,只有通过司法考试才能去从事专门的法律职业。基于此,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司法考试,而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为了投其所好也大多针对司法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更多的是对法条的背与记,而欠缺对法条内涵的深入理解与剖析。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并不能证明他们当然具有使用法律解释的技巧,基于应试教育的培育模式只会使学生生搬硬套相关的法律条文,而缺乏动脑的分析能力,欠缺一定的法律思维,难以在工作岗位上得以拓展。法律的实践性特征可用法律界一句经典名言即可概况,即“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美国实用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霍姆斯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法律所应具有的属性。法律具有社会性,每一种法律现象对应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实践理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法学教育的生命力也在于实践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以下简称“《培养意见》”)中提出了对当前法学教育的评价,即: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因此当下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切实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二)VR在法学教育职业化实践教学的应用展望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好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法律实际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法学教育的职业性与其实践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法学教育的职业性以实践性为基础,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则以职业性为表现。当前要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引入VR技术来推动法学教育的实践性。

1、以VR技术为基础构建法律职业实训实验室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精进,法律职业的实训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适合的实训实验室,以VR技术为依托构建电子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职业实验室,推动法律职业方面的虚拟仿真训练,参与者还需要通过独立的研究掌握所涉法律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VR实训实验室有助于诊所教育得到最佳的教学应用和有效管理,学生经过系统培训之后可通过预约单独或组团进入实验室进行实习,可以突破现行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因时间、地点所限,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随时训练的局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2、以VR技术为基础进行仿真学习VR技术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给予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在电子法律诊所或模拟法庭实训之中,可以一个拟制的或真实存在的案件为设置的情境,让学生挑选角色,进行模拟训练,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训练其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仿真学习的质量,要突破角色固化,可以进行角色的呼唤,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获得全面的职业体验。

同时完善案例实验室的各项材料,尽可能的收集齐证据、法庭纪律、判决书等案件材料,对一个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并结合论辩式的学习方法,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案例模拟训练结束之后按照法律文书的格式要求附上所模拟角色的法律文书,如词、答辩状、裁定书、判决书等等。通过模拟真实的案例庭审过程,学生们能够对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形成比较直观的分析,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思维能力。同时借助VR的仿真特性,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思辨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教师们可以通过对学生们实训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学生们对法律案件的分析和应对情况,结合课堂所授知识进行引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武,孔红菊.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2]刘晓巍,胡小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CAI[J].科技成果纵横,2005(1)

[3]张志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追求身心一体的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16(6)

[4]曾建超,徐光佑.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微电脑世界,1995(12)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模拟法庭;实训;保险学;教学;能力培养

“保险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为避免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现行的主流教学模式是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去分析理论要点、讨论核心要件讲解理论知识的精髓,从而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激发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案例分析法教学模式也存在两个缺陷,即死标本与假问题。一方面,案例的易过时、易变质的特性使得高质量的案例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中所研讨的问题是他人经历而学生当下并未亲历的“假”问题,很难还原案例复杂与真实的情景,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习的转化运用链条加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打折扣。“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理论研讨、主题发言、法庭论辩等教学方法,强化“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的良性互动,保险法学教育的层次性发展。因此,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与问题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建构知识、发现知识、转变知识和扩展知识,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一、模拟法庭教学在“保险学”课堂运用的价值

(一)模拟法庭教学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新阶段[1]。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和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的全面需求之上,凝聚在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为学生延续终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2],其实质是把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模拟法庭教学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学生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中的储存,充分提取、组织对当前争论有用的信息,而且还要将之进行抽象、概括、比较、归类,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概念化的逻辑体系;同时,模拟中的原告、被告及法官角色也要充分吸收各方观点的有效信息,完成对相关保险学知识的“审问和明辨”。这一过程,基本由学生根据现实案例自主完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模拟法庭教学可以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保险学”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可以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3]。模拟法庭实验室可以营造出法庭的庄严氛围,整个模拟教学过程也是一场生动的法律教育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庄严,也能让学生感受维护个人合法权利的重要,更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专业知识。

(三)模拟法庭教学可以多方位训练学生的能力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人才培养既要适合专业发展又要满足人的发展。模拟法庭教学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必需的实训项目,“保险学”引入模拟法庭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保险法律法规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同时要求其能准确陈述案情,正确地运用法律进行辩护。因此,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入到课堂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更是训练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创和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高科技产品使用能力等[4],具有全方位训练学生能力的功用。

二、“保险学”课堂中模拟法庭教学的设计

(一)目标与课时安排

鉴于“保险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拟法庭教学的目标应当更多地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将目标定为:在学生组搜寻不同类型的保险案例的基础上,分别对各案例进行模拟审判,以加深学生对保险及法规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精神等多项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情怀。该项实训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0.5个学分8个学时的实训任务,也可以结合其他实训任务(如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营销等),设计1个学分16学时的实训教学任务。

(二)案例选择与开庭准备

1.分组搜集案例让学生5人一组分别搜集一例真实的保险案例,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案例。案例搜集完成后选择8到10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庭审案例。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2.开庭准备先组织学生观看“庭审现场”节目,根据真实法庭的流程,制订“保险学”课程实训的模拟法庭庭审程序。学生分组在不同的案例中分别选择法官、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和律师等相应角色,预先准备好庭审中相应角色需要准备的发言和证据材料,特别是进入辩论阶段可能集中的焦点等。所有这些准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专业词汇进行辩论的目的。

(三)模拟庭审和分析汇总

庭审按既定的流程开展。首先由扮演法官的同学或指定书记员开始案情陈述,案情陈述需要准备规范的书面稿,要把握好案情的要点。然后进行法庭辩论,庭辩的要点是双方的陈述应符合法庭要求,尽量使用法律规范用语。最后法官宣判审判结论,其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教师以观察员的身份全程观察,只在开始时负责引领和指导相关程序,提出相关要求,中途仅提示时间限制,最后作点评。庭审完成后,每组需要写分析报告。教师汇总分析报告,给每组一个客观的评分,也可以让各组相互评分,然后给出平均成绩。分析每个案例模拟审判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更好地评价实训效果和开展下一阶段的实训很重要。评价的标准包括课前准备情况、陈述、辩论和结论等四个方面。课前准备在评分中所占比例应当最高,辩论次之,陈述和结论再次之。教师的整体评价围绕着思想教育、能力训练和知识掌握程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考评。

三、考核评价

(一)考核评价的书面材料:分析报告

学生完成模拟审判后,需要按组提交模拟法庭报告。该报告包括封面(含评价指标和要求)、案情简介(包括申诉权利和理由)、庭审记录、审判结论等方面。每个方面都需要提交简要的佐证材料,可附上必要的照片等资料。

(二)考评的指标和内容

评价指标是引导模拟法庭教育更好开展的重要指示器,必须认真设计。根据评价的四个方面的要求,评价的指标体系相应可确定为准备的充分度、陈述的精准度、辩论焦点的集中度和判决依据的明确性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关评价指标和内容。相关指标和评价标准,见表1(该表作为封面的一部分,供教师给每个小组评分用)。

四、模拟法庭教学实例

(一)案情简介与准备

学生搜集到如下案例,涉及可保利益原则这一知识点,主要法律依据是我国《保险法》第53条规定,即在人身保险里,投保人对本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具有保险利益[5]。当受益人出现重叠或不明确状态时,应当如何处理?案例如下:王先生购买了几份简易人寿保险,保险金额为20万元,在保单的“受益人”一栏,写明“妻子”,但未写明其妻子的真实姓名。后双方离异,该男子再婚。两年后,该男子不幸遭遇车祸,现任妻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该保单,该笔保险金应赔偿哪一任妻子?庭前准备:分组分配好学生担任法官、法庭秘书、保险公司、王先生的前妻、王先生的现任妻子(遗孀)等角色,可由学生担任自己角色的辩护律师,要求相应的角色都准备好庭前书面陈述材料,提示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点梳理出各自角色对应的诉状与辩论要点,并引导法官对两个主要问题作出判断:(1)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赔偿?依据是什么?(2)应该赔偿给谁?依据又是什么?

(二)庭审与点评

1.庭审阶段在法庭秘书陈述完案情后,法官先针对问题“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赔偿”展开辩论,由于保险合同清晰,索赔事实清楚,保险公司也认可应该赔偿。因此,辩论主要围绕问题“该赔给哪任妻子”展开。此时就是考察学生庭前准备是否充分的时候,也是促使学生完善相关知识体系的关键时刻。王先生的前妻要胜诉必须熟悉《保险法》第63条的相关规定。因为不管是什么原因,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在离婚和再婚时并未通过保险公司变更受益人,这在法律上表明,该男子默认其原先指定的受益人现在仍是合法受益人,即前任妻子仍享有受益权。2.总结点评最后一个阶段是总结阶段,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通过模拟法庭中学生们的表现,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此案例分析与总结应该指出“纠纷源自受益人指代不明”的结论。并进一步说明两点:一是合同上应该指名道姓提到受益人;二是如果需要变更受益人,需要书面通知保险人并办理批注手续。通过此案例达到了多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模拟法庭教学实训打破传统的“保险学”课堂讲授方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再现案例情境,把枯燥干瘪的学科知识变成鲜活生动的范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辨析、重构各种保险学原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并提高了多种技能。通过学生完成的范例来看,学生在准备阶段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庭审的开展和评分。此外,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审核学生找到的案例,为保证其效果,开展该项工作时应考虑案例难易度的把握、案例实训价值,避免陷入形式化泥沼。最后,如果出现了与现实法庭审判不一致的模拟结果,可进一步开展深入讨论,强化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4-11.

[2]瞿振元.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1-5.

[3]张艳,王妮,张瑶.课程思政构建策略及路径——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6):81-85.

[4]龙游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J].韶关学院学报,2014(1):159-162.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切实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同时将2019年定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大学,共同《新文科建设宣言》[2]。“新文科”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关于新文科的“新”,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述,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政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先后在司法部门、高校从事过司法实务、理论教学工作,深深认识到新文科的“新”,更应体现在强调法学实践教育导向上。法学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都是源于司法实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教育更应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在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以新思想、新理论与新方法总结中国法治经验、阐释中国法治理念、贡献中国法治智慧的同时,引领法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3]。作者所接受的法学教育基本都是通过法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法学人才,因此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不了解司法实践,而且更无法在生动的司法实践中总结和创新理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法学人才培养,应以司法实践为核心,实施学训一体,运用法学理论指导司法实践,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学理论。

二、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法学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已经成为法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因此,法学实践教育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司法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法律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法学实践教育改革,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提高法学实践教育的质量。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法学实践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并不理想[4]。这主要体现为法科学生在毕业后普遍缺乏基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以武昌理工学院法学实践教育为例,武昌理工学院为了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为准确了解法学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于2020年12月26日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进行了法学实践教育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8份,回收问卷168份。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得好的形式为:案例教学、模拟审判,学生反映良法学教育法制博览2021年4月上•177•好。其中66%被访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极佳;42%的被访学生认为通过开展模拟审判活动,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并熟练掌握审判程序。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方面,71%、60%和47%的被访学生分别认为取得的收效较大。在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65%的被访学生选择社会实践;57%的被访学生选择法院旁听;50%的被访学生选择专业实习,43%的被访学生选择法律咨询。同时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时,被访学生也提出了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法院旁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因平时没有撰写过论文,故认为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难度较大。二是校外司法资源不足影响法院旁听、法院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法院审判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法院工作条件,接受人数较多的学生(40人左右)集体旁听有困难,导致学校安排旁听活动也不能让学生满意。同时,由于司法资源不足也导致学生集中实习难以统一安排。即使进入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实习的学生,由于法律职业能力的欠缺,接收单位也多半是安排实习学生装订卷宗等工作,很少能给予业务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缺乏法律职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效果就难以凸显。

三、对策——学训一体

针对以上困境,在法律教育中,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关系。武昌理工学院实施法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即实训一体,提高法学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众所周知,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同时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徒法不足以自行”[5]。这迫切需要法律人能够掌握适用法律的技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因此,在法学教育中,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同等重要。当然强调二者并重,并不是安排同量的教学任务或课时,而是要将两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应当说,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育是知识教学的依归。一方面,知识教育指导实践教育。通过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理念、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才能为实践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教育是对知识教育的落实和深化。通过实践教育,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优化实践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应当强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即根据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设置实践教育课程,构建一个由单一到综合再到实战的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安排上加以落实[6]。武昌理工学院在制定2020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严格按照《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育课程的要求,形成了具有武昌理工学院特色的法学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1)理论实践一体课程,即在理论教育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如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三门课程中,设置总学时为64,其中实践学时为16;在《法律文书》这门课程中,设置总学时48,其中实践学时16。(2)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模拟法庭》(16学时)、《法律文书实训》(2周)、《毕业实习》(12周)、《毕业论文》(12周)。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践教育。(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如设置《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总学时32,其中实践学时8;《专业技能竞赛》课程,总学时16,全部为实践课时。

(三)实施多元化实践教育方式与方法武昌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积极实施多元化实践教育方式与方法。1.模拟法庭武昌理工学院不仅设置《模拟法庭》实践课程,而且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理论实训一体课程授课过程中,聘请资深法官或双师型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同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多人次安排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模拟审判,做到不走过场,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2.实习实训武昌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工作,购买了实训软件,设立法律实验实训中心。法律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下设若干实验实训室。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设置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诉讼实务实验室、法律ADR实验室、法律人才创新实验室、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等法律实验实训室。建立了法学实验中心,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配备专门实验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武昌理工学院更加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先后与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湖北大悟县人民检察院、湖北多能律师事务所、湖北金楚律师事务所、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实践教学共建协议,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每年暑假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送至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同时确保大四学生全员进入实践基地展开毕业实习。3.法院旁听每学期都会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到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人民法院旁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及行政案件3到5次,每次旁听学生人数都在45人左右。4.社会实践为了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于2016年4月成立了“知行普法”服务队。该团队立足于专业实际,实施项目驱动(如《反家庭暴力法》《电子商务法》《民法典》等),旨在为城乡居民提供法律宣传以及法律援助。经过五届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一些团队特色项目,通过开展“知行”课堂、“知行”模拟法庭、“知行”剧场、“知行”调研、“知行”访谈、“知行”问答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做到法治深入人心。每届活动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授予全国百强实践团队千校千项奖项一等奖,同时也获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四)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为了抓实抓细实践教育,武昌理工学院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各专业根据学校的相关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实施细则。1.《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设立原则、设立条件、管理、考核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如对法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考核,该《细则》规定:武昌理工学院每三年对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实践内容、成果效果、发展建设等方面,考核优秀的予以表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共建协议自动终止,学校对基地予以注销撤牌。2.《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实习目的、实习组织形式、实习组织管理、实习考核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对实习考核,该《细则》规定:实习考核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制作专业文书能力的评价;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实习成绩按等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85-100分为优;80-84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成绩评定根据考核内容,分别由兼职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终由专业指导教师按以下比例折合,得出实习成绩: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占40%;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制作专业文书(作品)能力的评价占20%;实习论文(报告)占40%。3.《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实验实训的组织机构和场所、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实验实训考核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实验实训考核,该《细则》规定:鼓励教师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专家参与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增强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教师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活动,应当在保障实验设施和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实训成绩按等级制记,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85-100分为优;80-84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成绩评定根据考核内容,由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终得出实训成绩。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J].法学学术前沿,2020(11):7-11.

[2]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6-138.

[3]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8-23.

[4]刘坤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7):57-59.

[5]周佑勇.理工科大学如何创建“一流文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40-41.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反思;重构

目前的法学教育框架下,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成为民法学教学的自觉选择。案例教学法能丰富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能有效弥补传统讲授法的不足,是民法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状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以案例辅助教学内容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使用,但在具体使用模式、使用方法和使用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性。1.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模式。第一,例证式案例教学法。例证式案例教学法,是民法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案例教学法。此种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基本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用案例来解释印证民法学基本理论制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针对某一具体、微小的知识点即可使用案例进行阐释说明,相应的教学案例数量众多,教师应用起来难度不大,本质上是通过列举案例印证相应的知识点,因此,这种案例教学法被学者称为“例证式案例教学法”。第二,驱动式案例教学法。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是在课程开始时采用案例引入的方式导入新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此种案例教学法通常选用与教学章节内容相对照的案例,在教学开始时起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随着授课内容的展开逐步实现对案例涉及问题的解答。第三,实训式案例教学法。实训式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内容进行一段时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时,专门拿出一定的教学时间,针对具有一定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知识点,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的案例教学模式。此种案例教学模式大多选用较为复杂的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案例的整理、设计与剖析,注重基本知识点与法律实务的对应,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状。第一,例证式案例教学法和驱动式案例教学法得到较多使用。例证式案例教学法简单好操作,案例资源比较丰富且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常规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几乎所有的民法学授课教师都会在课堂上使用例证式教学法,以此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入阐释、加深学生的理解。驱动式教学法对于统摄章节全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逐步受到民法学授课教师的青睐,在课程开始通过提出引例导入授课内容的做法成为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授课方法,有一些民法学教材在编著体例上也是采用了案例导入的创新方法,通过引例带动教学内容的进行,并适当结合引例对相关教学内容展开分析。第二,实训式案例教学法被逐步引入、改进完善。随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弊端日益显现,不断有新的改进措施被付诸实践,实训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进民法学教学中的。但总体而言,实训式案例教学法尚处在摸索尝试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实训体系,实训模式不够成熟稳定,没有明确的实训大纲、缺少实训教材、实训流程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均有待完善。第三,其他新型教学方法得到探索。围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很多民法学教师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有教师提出在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法,“在民法课堂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辩论中充分挖掘基本知识点和案情的联系,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法律和事实依据,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教师提出案例摘要撰写教学法,“要求学生查找与授课内容直接相关的判例,并要求学生写出判例摘要”,以此让学生通过对真实判例的分析,实现理论知识点与法律实务的有效对接。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已经成为民法学课程的基本授课方法之一,但是三种不同的案例使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均不一样。最易于把控的仍然是例证式教学法,其次是驱动式案例教学法,实训式案例教学法无论是从设备条件,还是从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来看,操作难度都是最大的。因此民法学课堂教学对案例的使用大多集中在利用案例印证知识点或者利用案例引出所要讲授知识点的方式上,案例使用方式较为单一。2.与法律实践结合的层次较浅。正因为教学中对案例的使用方式大多局限于例证式教学法或驱动式教学法,真正的互动式案例使用方式——实训式教学法使用的频率较低,才导致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范围大多囿于解释印证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制度。案例仍然脱离不开为理论体系的系统讲授服务的命运,与法律实践的呼应相当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要求。3.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的民法学教学,总体上仍然是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仍然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即使开展案例教学,相当多的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利用案例说明印证知识点,或者对案例进行简单罗列展示,或者自行对案例进行解读分析,或者简单听取个别学生发言,很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案例的充分讨论。4.学生参与案例实训的范围有限。在已经开展的实训式案例教学中,通常把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八人均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训。案例实训环节的众多和实训内容的复杂往往需要小组进行合作,但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足,既存在准备阶段的参与不足,也存在演示阶段的参与不足问题。有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有些小组分工后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有些小组把实训任务交给个别同学、其他同学充当看客,有些小组则干脆以实训次数的多少由组员轮流负责。如何扩大案例实训的覆盖面,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需要在实训规则设置上加以考虑完善的。

三、民法学教学中改进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1.增大实训式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实训式案例教学法通常以案例为中心展开课程教学,围绕案例进行搜索、整理、讨论、展示,这种教学法的开展需要有充足的课时保障。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当单独为实训式案例教学法留出教学时间。民法学课时有限,如此一来,增大实训式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便面临着压缩传统讲授教学时间的问题,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加以调整、统筹安排。实训的开展必须切中知识体系中的关键点,应选择在具有较强综合性、知识点较集中的章节讲授完毕之后进行。2.组织教学团队整理案例库,编写案例教学教材。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根本性前提就是案例的齐备。尽管网上网下各种媒介可以获取的民法学案例数量众多,但在案例类型、案例质量、与知识点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千差万别。因此,依照一定的体系、标准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起有规则、系统化的案例库共教学使用非常必要。当然、案例库建设仅仅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可依托的素材,真正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因章节内容、教学环节、教学对象不同发挥相应的辅助作用,还需要借助教材编写的形式就案例的使用作出具体的、合理化的编排。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都有赖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民法学教学团队共同协力。3.对实训式案例教学法加以完善。实训式案例教学法被运用到民法学教学中的时间不长,具体的操作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不同教师对该种教学方法的理解、把握和运用都存在不同,成熟的实训模式和实训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实训方式和层次设置上,既应包括单纯进行实体法训练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分析、案例拓展训练,也可包括兼具程序法内容的司法文书制作、实例研习和模拟法庭,还可不断探索其他的新型实训方式。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要安排包括案例选取、发放、整理、讨论、设计、分析、展示、点评、总结、书写实训报告等各个阶段的完整的实训流程,对流程加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实训规则的设定上,应制定完整严密的实训规则,对实训时间、实训场地、实训需要准备的材料、实训目标、实训人员职责分配、实训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作出要求,确保小组合作中全体同学合理分工、全员参与。在实训条件的保障上,应强调确保如实训场地、多媒体设备、音响器材、网络连接等一定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的具备。除此之外,实训还应建立起一定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明确实训考核方式,并把实训考核成绩与学生的期末考评成绩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考核结果。4.加强师资建设。现有的案例教学改革中,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既影响教学向实务操作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进行民法学案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进行师资建设。教学院系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建设策略。一方面,要采用各种措施、创造各种条件增加教师的司法实务经验,如通过教师的社会兼职,到实践单位挂职交流、与司法实务部门展开合作项目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实务性培训,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观念、更新育人模式,将司法实务部门的优秀法律工作者吸收到法学教学中,建立起与实务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具体模式上,可采用讲座交流的模式,也可采用兼职客座教师的模式,或者采用将学生送至实务部门开展定期实践训练的模式,均能达到吸收法律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美欢等.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段星宇.民法课堂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5(04).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7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老师和学生普遍欢迎,老师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并长期记忆,学生也喜欢通过一个小案例来掌握复杂的知识点,使教与学在娱乐寓教的过程中进行。因而使繁琐无味的经济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更加易懂、易理解。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差些,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情境,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用大部分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较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到激烈的讨论,就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推理、语言表达、活动社交等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点掌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从而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二、经济法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案例分析

(一)选择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针对性要强

案例是经济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用案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知识点,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二者不能存在牵强附会、若引若离的情况,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引入案例时,必须选择和教学内容关联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岗位较多,接触票据机会非常多。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现实生活为例,如你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不慎丢失票据后应该怎么办?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通过一个案例把以上问题都包含在内。这些内容和经济法中的《票据法》一章就有直接关系,就可以引用票据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清晰懂得票据的种类、签发程序、补救措施等。其次,我们也可以选择播放和教材内容相关视频,通过节目里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的去思考问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积极的调动起来,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选择案例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习经济法的最终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实践中得到尝试、锻炼。如经济法中某章节内容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案例和身边消费者如何维权等小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提高学生维权的意识,掌握维权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观看《消费主张》一节目,节目将以数据调查、深度分析解读市场动向为核心,讲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消费问题,包括消费内幕、误区、陷阱、新型消费模式等。通过节目中当事人的维权行为,不断巩固所学的各种知识点。再如章节内容《公司法》、《企业法》,教学需要插入案例时,可以以学生自身为例,如大学毕业后创业的话,你会选择创立什么形式的公司,各种形式的公司企业有哪些利与弊,结合自身条件如何正确选择等。再如《合同法》一章,选取和大学生自身相关案例,如毕业后如何公司签订合同,解除合同,以及发生纠纷如何维权,如何解决等案例。因此,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能使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风险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学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维权和解决,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案例分析时间

案例分析法是经济法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何分配它占用教学时间,这个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过度使用案例,而课堂时间有限,势必会缩减理论教学时间,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法各章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济法一门课是需要有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去运用它,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在讲解案例时,也很难对案例消化、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合理分配使用时间。我们以两个学时为例,从引入案例,再到分析案例,和学生互动,最后到解决案例,所用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学时。否则就可能造成教学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计划完成和教学效果。也容易让学生偏离本应掌握的知识,课后只沉浸在一个个故事中,反而起不到案例配合教材的作用,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四)合理使用案例分析法

选择合适、准确的案例是前提,合理运用案例分析法才是教学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如何运用该教学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适用型、实践性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老师应把课堂所讲的知识点进行诠释和讲解,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其次,导入课前选择好的案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同学们主动回答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着重提醒学生回答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如在学到《公司法》章节时,为了区别公司类型和合伙企业一知识点,可以假设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要进行创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资金多少,行业的风险等方面如何正确选择公司类型。学生在解决这类案例时,就会把自己将来创业的情境融入到案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回答,重新把案例和教材中知识点结合,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两方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合理的课堂案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学知识点,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五)选择案例到实践案例

从案例走向实践,这是我们所学经济法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把案例呈现到我们现实实践中来。

第一,选择当地基层法院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在学习经济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章节时,可以联系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去当地法院旁听庭审,使学生从抽象的教材走向现实的案件,了解法官如何分析案件和判决案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分析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建立模拟法庭,根据经济法不同的章节内容,组织学生以不同身份的当事人模拟案件,从中真实的体验案件如何分析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建立法律社团组织。

经济法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成立该组织后,定期向同学们宣传法律小常识和我国最新经济法动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班级学习氛围。

总之,案例分析法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不仅通过案例的探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中掌握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了解如何防范风险的发生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很多条文也有相应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使用较新的、贴近时代和生活的案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搜集编写案例,也可以结合经济法某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案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渠道获得各种信息和素材,让他们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反而能取得意外的惊喜和结果。因此,我们要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优化经济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的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造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和便于参与的有利条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法教学的水平。

作者:王志涛

第二篇 一、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内涵

(一)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实训教学法指以实际案例的方式,赋予学生不同的角色,营造出类似于未来工作实际状况的环境,并围绕未来的工作实务开展教学的方法。案例实训教学法可以令学生在学校就获得未来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未来工作技能、技巧。案例实训教学法以学生未来工作需求为视角进行考量,全面关注学生的实训、实操、实务等动手能力。

(二)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显著特点

案例实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即以三实为原则,即实训、实操、实务。以切合实际为宗旨,在既切合实际又有适度超前的案例模型的驱动下,使得学生可以在接触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触碰到未来工作的脉搏,进而深入了解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并能对工作的内涵加深认识,最终形成每一位学生个人风格的职业素养。案例实训教学法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纸上得来”的理论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将得到对未来工作进行全方位超视角的遍历机会,这样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超前获得职业生涯的各种体验,学生在案例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别体验未来法律工作岗位中由低到高的种种角色。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角色视角下的工作技能要求、角色管理要求等极有益处,并且还对学生的未来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性价值。学生在“尚未毕业,提前工作”的案例实训教学当中,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所无法给予他们的失败的辛酸的泪水、成功的喜悦的欢笑以及走向成功的自豪[1]。

二、案例实训教学法中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一)案例实训教学法具有实训性、实用性、实务性、实践性的优势

实训性、实用性、实务性、实践性这四大优势是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实训性。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实训性的新突破在于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机械的教学,实训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经济法的概念,而且还囊括了工作体验、实习经验、司法素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训练。通常,这些体验必须要等到学生进入司法机构之后才能获得。未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将实行这种十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方法,我国越来越多的学子们也将在实训过程中获得临场经验。案例实训教学法在实用性上的新突破在于以实用性为教学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够做出立足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地将所学应用到所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会体会到学习在实际工作当中的重要价值与重要意义。案例实训教学法在实务性方面的新突破就在于以实务为出发点,将工作领域中的全部事务性工作全面引入到案例实训教学法当中来,学生在案例实训教学法中学到的是由学生自主探索案例中的蛛丝马迹与可疑线索。案例实训教学法教授给学生的是工作中的具体工作方法以及处理具体事务的具体的工作流程。因此,案例实训教学法在教学领域中的新突破在于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指导意义,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在培养知识与智慧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能够让学生在案例实训教学法学习过程当中业务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案例实训教学法在满足未来社会需求方面的新突破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的是,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法学从业者,因此,必须以满足未来社会需求作为教学与培养的重点。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实践性以及实操性无不体现着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巨大的优势。案例实训教学法重在以科学思想为学生建立科学思维,以实训任务为学生创立未来工作中的务实的工作作风与自主学习、奋发向上终其一生的治学精神,这对于满足未来的知识型社会与创新型社会具有突破性的社会价值。

三、案例实训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

(一)案例实训教学法的经济法教学课堂设计

案例实训教学法的理念重在实训二字,因此课堂的设计同时锁定了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要立即进行的实习与培训两大实务过程,在课堂上既融合了较为先进的任务教学法的精髓,又务求将实务教学方法进行到底,同时还要兼顾教学大纲的进度与心理学的基本范式。案例实训教学法的课堂设计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案例实训教学法的经济法实务课堂设计过程。

参照教学大纲的进度要求,温故知新,设计承上启下的法学课题。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实务设计中将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新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应用过程中的经济法问题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使用了以往的学习重点。实务设计可以由数名教师共同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可以与学习成绩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一起设计,以确定设计的最终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模拟以检验其实务性、实践性、教学性与趣味性。

第二步,案例实训教学法的经济法实务准备过程。

案例实训教学法在设计了合适的课堂计划之后就可以进入课堂的准备过程,案例实训教学法由于涉及的经济法案例不同,其所需要的场景、道具、场地以及实务流程亦不尽相同,有时可能需要校方或与校方有合作关系的司法机构的紧密配合与精诚合作,因此,教师应提前对各方进行协调。其中的辅助角色既可以由教师充当,也可以由校外请来具备基本法学知识与实践的当事人或部分演员充当[2]。准备工作中的硬件准备包括场地、人员、道具等,软件准备即为教师们精心设计的实务实操流程,全部的实训任务应全部实现流程化,学生只有通过一道流程才能继续下面的课程。这样就既保证了课堂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又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某些实训可以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个人,以专项实训考查学生进入司法机构以后的个人表现,实行实训任务的个人解决制;某些实训则可以采用任务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实训任务进行组内解决制;较大规模的实训任务则可以采用班集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联合解决制。上述三种解决方案既兼顾了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法律法规的灵活运用能力,又兼顾了学生团队解决问题的协调与组织能力。

第三步,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实施、评估、讨论、总结过程。

计与准备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训课题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决不是简单的实施直至结束,而是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同时,在学生完成实训之后还要进行分组评估、分组讨论以及最后的大总结。案例实训教学法的分三步走的课题设计方法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设计过程应把握好实训性,场景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切合社会经济现实。在切合社会经济现实的情况下更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以保证学生在接触到这样的实训之后,进入司法机构即可将所学运用自如。

(二)案例实训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1.丰富了教学实践。案例实训教学法各环节包括设计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评估、讨论、总结等,全过程中均对学生的技能、智慧、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单靠任何一点都无法很好地完左芳/经济法教学中的新突破———案例实训教学成课题,因此,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再运用自己的智慧[3],最终才能完成课题的研究。这一过程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情况完全相同,既提高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实践工作[4]。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实训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并进而一步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相对机械学习,学生更愿意“提前工作”。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提前工作”,将学生从长达数十年的机械学习过程中提升到了一个极其类似工作的环境中,学生普遍对这种“提前工作”的课题研究与学习反响较好,案例实训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四、应用案例实训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法学课题设计难易度问题

案例实训教学法的法学课题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应用所学的法学知识,恰如其分地解决法学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好难易度方面的问题。不应设计得过于简单平实,过于简单的课题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一眼就能得出解决办法的课题就是失败的法学课题[6]。好的法学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答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唯一的答案,比如,作为甲方的辩护律师你会如何做答,作为乙方的辩护律师又会如何做答,针对你的两种做答,再换位让你成为法官之后你又会如何权衡上述两种辩护陈述?只有这样多视角多维度思考题目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以法学视角的思考。

(二)案例实训教学法的设计必须注意时代气息与趣味性

案例实训教学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以满足学生对于法学教学事件的高度关注,使他们的兴趣点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思考,本案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实训案例的时代气息必不可少,紧跟时代并且适度超前于时代是法学课题设计的基本要求,务必要使设计的法学案例实训环节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赋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一种时代感与使命感[7]。设计课题中可以将趣味性作为提高学生接受法学教育的润滑剂,而将时代感作为助推剂,让学生在兴趣作用下不知不觉地理解,并能在未来的法学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跟上时代的脚步[8]。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技能大赛

一、引言

近年来,技能大赛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逐渐扮演指挥棒的作用,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和行业前沿发展联系紧密,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形成通过参加大赛提升办学质量的意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从理论向实践从单一向复合性转变。[1]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培养学生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实践性和交互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主,对学生的创新性和激发思维培养较少,实训环节很难满足学生对一线技术技能的要求。[2]如何通过技能大赛,将其先进的理念和行业前沿动态运用到课程的实训环节?进一步提升学校为行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能力和实力,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训就能掌握现场的新知识、新技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铁路货运组织技能大赛分析

货运技能大赛针对货运值班员(车站)、货运员、货运核算员、货检值班员、货运检查员、货运计划员、货运车长、铁路客户服务员(货运)、货运安全员等9个工种,包括理论和实作两部分考试,其中理论竞赛占总成绩的30%,实作竞赛占总成绩的70%,实作竞赛主要内容为岗位应知应会模拟实作。理论、实作竞赛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货改以来总公司下发的各类文电,并突出安全、营销、服务、作业标准化及物流等相关知识。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是铁道运营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该课程的知识点基本涵盖了货运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我们以本门课程为示范就货运技能大赛和铁路货运组织的融合进行一些尝试。

三、技能大赛融入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重构实训内容。货运技能大赛既是一项比赛项目也同样可以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训项目。大赛的内容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每届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也赋予了专业教学实训新的内涵。[3]货运组织实训内容可以采用将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加以提炼并转化为实训项目,把技能竞赛的规范要求融入货运组织实训内容中,融入实训过程中,力争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能体现大赛所倡导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如在鲜活货物运输组织和危险货物运输组织项目中,继续设置“运单填写”的技能点,不同种类的运输货物运单填写有特殊要求,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学生在练习技能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复习以前的技能要求而且可以将其与新技能要求的特殊之处做对比,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异同做梳理,便于其掌握。[4]2、改进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货运技能大赛的过程总结,认为比赛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协作性和激发性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筛选和后期的运用能力程度有较高的理解。[5]为了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训教学过程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项目制定体现逻辑性,让学生在实训整个环节做到获取知识、技能练习、加强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个任务的实施采用“前期准备-任务布置-初步试验-阶段总结-继续实施-最后总结-检查评估”的过程,具体方法和内容如下:首先,前期准备。老师根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任务书,实训开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预习;其次,任务布置。实训开始阶段老师根据实训内容分小组分环节给学生布置任务,制定实训任务指导书;再次,初步试验。学生根据实训任务指导书和对实训知识点的理解进行前期任务试验;第四,阶段总结。老师根据学生前期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前期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第五,继续实施。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补充,根据指导书的要求继续完成实训内容;第六,最后总结。老师对学生在整个实训环节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疑惑进行点评和补充;第七,检查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总结评估。[6]3、优化评价方式。实训评价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老师了解学生对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尺,是学生巩固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催化剂。目前实训教学的评价环节仍然采用传统的由一位任课老师完成。[7]但是货运技能大赛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按职业岗位评价标准对参赛选手的竞赛成绩进行评定,并按工作任务中的各知识与技能评价点制定评分细则。[8]因此,在实训课的评价过程中,实训老师同样可以根据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制定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评分细则,评价过程由课程组老师组成评价团队,对学生在实训实操环节和报告进行两部分评价考核,评价过程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性和对货运岗位的素养。如在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评价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运价里程画图方法的创新、超限货物测量的合作以及运单填写过程中的细致程度进行打分评价,帮助学生分析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能快速帮助学生理解实训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准确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训教学是对接技能大赛的主要环节,技能大赛更是为实训内容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为铁路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铁道高职院校,通过掌握当前铁路货运改革的新形势,以技能大赛的参赛过程和赛后经验为抓手,对《铁路货运组织》课程的实训提出了改革措施,使“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常规化,使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能够更快更容易的适应铁路货运系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又能够满足铁路货运部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萍.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3(8)55-56.

[2]冯芬玲.基于研究型学习的铁路货运组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04-106.

[3]王斐.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影响剖析[J].学园,2017(23)115.

[4]王超.浅谈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131.

[5]曾鸣.浅议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与改革——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J].数码设计,2017.6(05)136-137.

[6]韦珏.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07)44-45.

[7]牛天河.基于旅客行为特性的铁路客运站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9

摘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功能,为了适应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要合理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定位于专业特色需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并且要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育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法律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科目,然而法律课程的教学现状明显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一、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强化学生对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掌握,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最终服务于培养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法律课程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相长”的授课效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动力,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这类学生或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或是出于各种考试、考证的压力,但其学习并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通常将整本教材进行通读,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另一类是对法律基本不感兴趣,听课的动力来自于考试的压力。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法学基础知识背景,对法律专业课理解起来困难,学习起来吃力,故部分学生自动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把法律课程的开设定在大一下学期,并多以开设经济法课程为主,学生之前没有学习过法律基础,或者即使有法律基础课程也是在同一学期开设;另一方面,法律课程的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短、教学条件有待改进,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并且无法与其考试、考证及毕业就业时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衔接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2.教学理念不清晰与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

工商管理专业在传统上属于经管学科的一个分支,但仍然按照一套教材、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当前高职经管学科专业众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普遍开设经济法课程,名称或为经济法、经济法概论、商务法律基础、商务法律实务等等,在教学理念上没有按照专业的需求程度选择教学内容,而是选定一本高职经济法教材进行讲授。目前高职类经济法教材大同小异,在内容上混杂了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学科,章节之间缺乏逻辑性和关联性,理论阐述多联系实务少,即使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案例,但多与实际生活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发掘法律课程的特色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扣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定位。

3.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欠缺实效性

目前,法律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布置案例分析等,课外实践和实训课时较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由此导致教学实效不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不能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各异;也不能借鉴工商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地调研、与企业合作的实训方法,因为案例的枚举不能代替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并且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并不总是由法律来调整。法律课程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应用性强但其本质仍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找到一套适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方法,需要结合法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探索。

二、对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法律课程,通过法律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使学生树立现代法治社会观念和维权意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能够适应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基层工作,培养其法律观念、增强维权意识就非常有必要。笔者曾经多次接到毕业生的咨询电话,对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征求解答和帮助,原因是在校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够完善;二是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达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育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法律知识复合到经济管理知识中去,真正成为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1.合理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教学中起着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安排,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基层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契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

教学计划应做到法律课程与前置及后续课程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过渡与渐进。在开设次序上,建议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为以后专业法律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法律基础课程应深入浅出地介绍法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例如主要法律部门的区别、三大诉讼的区分、法人和自然人的分类等基本法律常识;在开设时间上,专业法律课程的开设不宜过早或过迟。开设过早,学生没有经过法律基础的学习,会影响学习效果并且加重学习负担。开设过迟,不能把法律课程与专业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能为学生的考试考证和自我发展提供应有的帮助,目前学生所普遍热衷的会计师、经济师、报关员、报检员、专升本等考试考证中法律是必考科目。再者,可能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训安排产生冲突。笔者认为,法律课程应该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其中劳动法等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在大三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另外,在教学时数上,要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少于60个学时,并且应有至少三分之一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

2.定位专业特色需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体现高职“实效、够用”的原则和特色,注重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协调,同时应能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书写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法律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一本统编的高职法律教材来讲授,而应立足于专业特色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法律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内容相对较浅、更注重实际应用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法课程,因为作为一个法学部门的经济法的范畴相对狭窄,专业性理论性都较强,不适合简单照搬也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经济法学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编写思路,强调法学理论和体系的完整。笔者曾参加过高职法律教材的编写工作,虽然在编写之初有很多实用性的想法,但在编写过程中囿于书本的体系结构以及理论的完整性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因此,在可供选择的教材有限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依赖于任课老师或是课程组的论证取舍。

笔者认为,定位专业特色需要,应从下列方面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其一,根据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其适用性。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不必采用千篇一律的“经济法”名称,应定位专业特色需要统称为工商管理专业法律基础与实务课程。应以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对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进行改革,重点讲解关于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规制法、合同法、商事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重点内容的实际运用。其二,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资格考试相衔接。根据高职院校的“双证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广泛地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税务师、报关员、报检员、专升本考试等,法律课程的内容要尽量与这些考试的要求对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今后参加这些考试提供帮助。其三,要辩证看待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关系。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法学理论的讲授应该以浅显、够用为原则。这只是一般规律的要求,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和重点概念,理论的介绍和讲授必不可少,例如对法人含义的理解、对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认识、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分等等。最后,应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开设实践实训的课时达到一定比例。公务员之家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对法律的需求程度,学生普遍感觉法律课程的实用性不强,法律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要切实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特定岗位群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改革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重视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案例的作用应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深化对重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对案例的认识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首先,案例的选取不能过多过杂,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加以改动和设计,注重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知识的递进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案例应富有启发性,适应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需要。其次,在案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广泛参与。案例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强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最后教师应适时适当地予以引导和总结。

重视实践实训,开展模拟仿真实践。实践实训的开设应适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不能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方法,也不能像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去法律实务部门实习,这在现实中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模拟仿真实践实训。模拟仿真实践实训的要点是模拟创设实践中的法律项目或法律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思考,列出计划步骤、做出策划方案,最终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完成公司设立的前期策划、签订公司的一份买卖合同、撰写一份简单的民事起诉书等等。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教育的真谛不是单纯的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法律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的方式方法,并最终服务于培养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军.教师职责基本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法律实训总结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功能,为了适应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要合理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定位于专业特色需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并且要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育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法律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科目,然而法律课程的教学现状明显不能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一、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强化学生对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掌握,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最终服务于培养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法律课程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相长”的授课效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对法律课程的学习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动力,能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这类学生或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或是出于各种考试、考证的压力,但其学习并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通常将整本教材进行通读,纠结于个别词句的理解;另一类是对法律基本不感兴趣,听课的动力来自于考试的压力。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法学基础知识背景,对法律专业课理解起来困难,学习起来吃力,故部分学生自动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把法律课程的开设定在大一下学期,并多以开设经济法课程为主,学生之前没有学习过法律基础,或者即使有法律基础课程也是在同一学期开设;另一方面,法律课程的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短、教学条件有待改进,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并且无法与其考试、考证及毕业就业时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衔接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2.教学理念不清晰与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

工商管理专业在传统上属于经管学科的一个分支,但仍然按照一套教材、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凸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当前高职经管学科专业众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普遍开设经济法课程,名称或为经济法、经济法概论、商务法律基础、商务法律实务等等,在教学理念上没有按照专业的需求程度选择教学内容,而是选定一本高职经济法教材进行讲授。目前高职类经济法教材大同小异,在内容上混杂了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学科,章节之间缺乏逻辑性和关联性,理论阐述多联系实务少,即使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案例,但多与实际生活疏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发掘法律课程的特色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扣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定位。

3.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欠缺实效性

目前,法律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布置案例分析等,课外实践和实训课时较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由此导致教学实效不高。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不能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实训方法,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各异;也不能借鉴工商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地调研、与企业合作的实训方法,因为案例的枚举不能代替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并且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并不总是由法律来调整。法律课程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应用性强但其本质仍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找到一套适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方法,需要结合法律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探索。

二、对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法律课程,通过法律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使学生树立现代法治社会观念和维权意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能够适应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基层工作,培养其法律观念、增强维权意识就非常有必要。笔者曾经多次接到毕业生的咨询电话,对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征求解答和帮助,原因是在校所学的法律知识不够完善;二是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达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育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基层管理人才,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法律知识复合到经济管理知识中去,真正成为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公务员之家

1.合理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在教学中起着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安排,体现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基层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契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

教学计划应做到法律课程与前置及后续课程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过渡与渐进。在开设次序上,建议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为以后专业法律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法律基础课程应深入浅出地介绍法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例如主要法律部门的区别、三大诉讼的区分、法人和自然人的分类等基本法律常识;在开设时间上,专业法律课程的开设不宜过早或过迟。开设过早,学生没有经过法律基础的学习,会影响学习效果并且加重学习负担。开设过迟,不能把法律课程与专业课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能为学生的考试考证和自我发展提供应有的帮助,目前学生所普遍热衷的会计师、经济师、报关员、报检员、专升本等考试考证中法律是必考科目。再者,可能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训安排产生冲突。笔者认为,法律课程应该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其中劳动法等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在大三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另外,在教学时数上,要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少于60个学时,并且应有至少三分之一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

2.定位专业特色需要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体现高职“实效、够用”的原则和特色,注重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协调,同时应能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书写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法律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一本统编的高职法律教材来讲授,而应立足于专业特色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法律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内容相对较浅、更注重实际应用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法课程,因为作为一个法学部门的经济法的范畴相对狭窄,专业性理论性都较强,不适合简单照搬也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经济法学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编写思路,强调法学理论和体系的完整。笔者曾参加过高职法律教材的编写工作,虽然在编写之初有很多实用性的想法,但在编写过程中囿于书本的体系结构以及理论的完整性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因此,在可供选择的教材有限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依赖于任课老师或是课程组的论证取舍。

笔者认为,定位专业特色需要,应从下列方面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其一,根据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其适用性。工商管理专业法律课程不必采用千篇一律的“经济法”名称,应定位专业特色需要统称为工商管理专业法律基础与实务课程。应以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对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进行改革,重点讲解关于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规制法、合同法、商事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重点内容的实际运用。其二,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资格考试相衔接。根据高职院校的“双证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广泛地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税务师、报关员、报检员、专升本考试等,法律课程的内容要尽量与这些考试的要求对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今后参加这些考试提供帮助。其三,要辩证看待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关系。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应重点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法学理论的讲授应该以浅显、够用为原则。这只是一般规律的要求,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和重点概念,理论的介绍和讲授必不可少,例如对法人含义的理解、对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认识、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分等等。最后,应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开设实践实训的课时达到一定比例。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对法律的需求程度,学生普遍感觉法律课程的实用性不强,法律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要切实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特定岗位群的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改革传统的案例教学法,重视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案例的作用应是能够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深化对重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对案例的认识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首先,案例的选取不能过多过杂,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加以改动和设计,注重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知识的递进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案例应富有启发性,适应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需要。其次,在案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广泛参与。案例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强化操作能力的锻炼,最后教师应适时适当地予以引导和总结。

重视实践实训,开展模拟仿真实践。实践实训的开设应适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不能移植法律专业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方法,也不能像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去法律实务部门实习,这在现实中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笔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开展模拟仿真实践实训。模拟仿真实践实训的要点是模拟创设实践中的法律项目或法律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思考,列出计划步骤、做出策划方案,最终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完成公司设立的前期策划、签订公司的一份买卖合同、撰写一份简单的民事起诉书等等。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法律教育的真谛不是单纯的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法律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的方式方法,并最终服务于培养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军.教师职责基本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