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6:54

法律服务论文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1

《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正文…………………………………………………2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2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3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3

四、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4

1、立项方面的法律服务……………………………………………………………4

2、经营模式的选择…………………………………………………………………4

3、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5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6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8

注释…………………………………………………………………………………8

参考文献……………………………………………………………………………9

论文摘要

尽管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但作为非公制经济的民营经济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贡献其力量。这就有必要搞清民营企业的现状,摸索出企业发展规律。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发展起步低、基础差,就存在着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民营企业一开始就踏入正规,走上正常的经营之道。法律服务就必须跟得上,从项目立项、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组建,特别是企业在运行中,有关劳动关系、环保、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搞好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本着防范纠纷、超前控制的宗旨,把“超前、务实、至诚、优质”作为法律服务理念,搞好企业全过程法律服务和企业合同系统管理服务,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疏漏,避免纠纷。本文就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作以下理论探讨,愿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国国情看,尽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民营企业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产生的“黑马”,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据统计,沿海发达地区,民营企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数量上年年递增,质量上也是有目共睹,民营企业越作越大,对社会的贡献日益明显。民营企业以她灵活、高效率的姿态活跃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国家和集体从业人员在锐减的同时,民营企业平均净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民营企业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利用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势必推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再者,民营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依托。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经典词句。党的十六大同时提出:“要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一切的劳动收入和合理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一论断预示着我国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学专定认为,民营不足一个所有制概念。民营是以经济主体的不同来定义的一个概念,重点应突出一个“营”字,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大体上相当于非国有经济,但比非国有经济的概念的外延还要宽。因为国有经济可以采了民营的形式,实行民营,在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采取由私人或民间机构来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必不可少的角色,它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一是商业的劳务性适用民营企业的自主管理。二是企业的组织性和分散性适应民营企业的独立经济,让商业的运行方式、经营方法、行业特色等比较适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机动灵活的机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在市场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淘汰、兼并、联合、连锁,从而涌现出上规模、上档次、组织化程度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实力型民营企业。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主要表现在:一、民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源。三、民营经济是繁荣市场,增加供应的主力军。四、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渠道。五、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善地方面貌,建设新兴城市的重要依托。六、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七、民营经济是实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依托。八、它是解决业就问题的重要渠道。九是有助深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革。十、民营企业会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十一、可为国家税收做出生重要贡献。十二、它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

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宗旨

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民营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固然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帮助和引导,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把企业做大做好,但好景不长,有的甚至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是与民营企业的经济理念、管理体制、决策体制分不开。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这是积极的一面,是主流,大方面。然后再考虑如何使民营企业逐步纳入正轨,步入良性循环,这是速度的问题。民营企业这辆经济快车,只有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方向正确才不至于失去控制、倾覆,民营企业“铁本”片面追究经济效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顶风立项,和地方政府一起欺上瞒下,违规侵占农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最后,业主被依法刑事拘留,巨额资金浪费,造成人财两空的局面。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在企业运行之初就做好服务,及时敲响警钟就不会造成失败的局面。可见,法律服务在民营企业的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意义

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民营企业要规范化,首先是必须搞好其法律服务。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元素,这对当前的国有大中企业的改制与发展起着重要依托的作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就为今后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从而实现股份多元化,促进政企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这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还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国有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使得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

四、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初探

1、如何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呢,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首要目的。民营企业由于立项没有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那样主营机营把关,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优势,民营企业的立项往往是企业主依靠个人的市场感觉,况且有些项目虽好,经济效益可观,但不符合环保要求,有的不符合当时的产业政策,因此作为企业的法律提供者出具一份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合法律的法律意见书尤其显得重要,如国家三令五申下马的“五小”项目,企业主如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政府的产业政策,匆匆上马,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项目得不到批准,企业的营业执照当然批准不下来,那么企业的命运自然是短命的,这样,资产被闲置,必然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2、体制是企业的生命。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确定一种经营体制对于企业日后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根据业主的多少可建立个人独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建立个人独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二)有合法的企业名称。(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四)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业主须递交申请书,申请书中须注明:(一)企业的名称和住所。(二)投资人的姓名和居所。(三)投资人的出资额及出资方式。(四)经营范围。企业登记时,个人出资必须明确,是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还是以个人财产为出资的。以家庭共有财产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以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个人财产出资的,只能由个人而不是家庭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上无出资额的限制,但业主不能纯粹以劳务技术为出资额。这对于仅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资金的业主不能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只能设立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而成为其股东。根据《合伙企业法》的有关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务下列条件:(一)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二)有书面合伙协议。(三)有各合伙的实际缴付的出资。(四)有合伙企业的名称。(五)有经营场所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由于合伙企业是资合而不是人合,因此合伙人之间订立一个能够实际履行的,防止纠纷发生或者说一旦发生纠纷便有据可查的协议至关重要。合伙协议便是合伙人之间约定的法律,因此合伙协议尽可能制订周详,根据实践合伙协议应当载明的事项有:(一)合伙企业的名称和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二)合伙目的和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三)合伙人姓名及其住所;(四)合伙人出资的方式、数额的缴付出资的期限;(五)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办法;(六)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七)入伙与退伙;(八)合伙企业的解散与清算;(九)违约责任;(十)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十一)急诊议解决办法;其中利润分担和亏损分担办法是合伙人依协议约定,可以按出资额多少定,合伙人就应该平均分配和分担。由于场地、技术条件等限制不能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而希望通过加入合伙而达到成为合伙人的,由于入伙后要对合伙前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而地入伙前的债权无权要求分配,因此新入伙的合伙人必须了解原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最恰当的方法就是要对经前财务状况作以结算,明确权利和义务的份额。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发生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必须及时办理不得使用与登记不一致的企业名称,不能冠以“有限”或者“有限责任”之类的字样。如果业主人数较多,资金数额大,那么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优越性就突出出来,作为民营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仅是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发展之路,有限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责任有限,公司仅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以投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它的最大优点是: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其财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股东可以参与管理,也可以不参加管理,公司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无法比拟的,因此,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必须提供其与其相适应的经营模式

、企业组建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的建立,往往从领取营业执照或法人执照开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如果经营范围是必须经特殊行业主营部门批准的,首先要取得特殊行业许可证。而特殊行业许可证往往是以技术为前提的,因此招聘特殊人才首当其冲。如制造船业,企业首先取得船舶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船舶。特殊行业许可证是企业领取营业执照、法人执照的前提,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企业要运行营业场所必不可少,作为民营企业的厂址首选是国有土地,但购买国有土地不仅要花费巨额的出让金,这会占用生产成本,由于我国可耕地近几年的锐减,国家在宏观控制土地方面已加强,再者,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占用数量不菲的资金购买厂址是值得三思的。第二,由于当前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纷纷下马,其厂址闲置很多,租用这些厂的厂址,不仅一次性出资占生产成本较小,使用年限也可协商决定,而且缩短建厂时间、生产周期,为产品尽快占有市场提供先机。

4、企业运行中的法律服务

一个企业必须讲效益,效益就是生命,一个企业如何占稳、发展市场必须选择经营方式。根据现有经验,我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送料加工,再总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到重创。很多民营企业纷纷下马。日本民营企业为图生存,更轻装上阵,采取送料加工的方式,迅速扭转残局,这种方式为:不建厂房或者尽可能少建厂房,把有限的生产资金用在产品开发上。把产品分解成几部分,让给其它企业加工,然后总装,这样节约了大量资金,缓解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又能把适销对路的产品尽快打入市场。第二,根据我国《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的规定,租赁经营小型工业企业。由于目前县级经济逐步取消国有小企业,这就为民营企业发展让出了空间。这种租赁方式首先要解决小型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多方管理的问题,要用法律解决后顾之忧。要在发革委的主持下,租赁方、出租方签订协议书,同时要求司法公正,赋予其严肃性。为确保承租方的利益不受侵犯,争议解决的方式必须明确,有操作性。第三,采取嫁接同类企业的方法。通过合伙、入股渗透到现有企业。这样通过换汤不换药的方法嫁接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是经营不善或产品老化、产品不对路。如果另建一个新的企业,一方面往往涉及到特种行业许可,建设周期长,易错过销售旺季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嫁接成功,就等于已经在竞争过程中吃掉了一个对手。如驻马店高新区天中船舶有限公司仅成立一年有余,由于两个股东对市场销售信息不灵,加之内部不团结,公司濒临破产。这样,一个私营企业主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主动找到其中一股东,要求购买整个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是独立法人,不允许象商品一样灵卖过户。这样,通过入股的方式换掉原来的股东,加入新的股东,这样,原来的企业通过变更股东进而重新选举法人代表,就达成成功嫁接企业的目的。

企业成立后,招用职工必须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其中值得注意有以下几点:一、严禁招用童工、未成年工。二、工资标准,无论采用计时工,还计件工,工资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三、聘用技术人员、营销、行管人员时,严把审查关。其中聘用上述人员时尤其慎之又慎。首先查清其身份,看其是否与原工作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否则,直接违犯《劳动法》第九十九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驻马店市龙升造船厂聘请泌阳县游艇厂的技术人员一案,由于前者在诉讼中败诉,被聘请的技术人员是位农民,无资产可供执行,最终法院执行龙升船艇厂的设备产品,致使该厂已停产数月,濒临倒闭。这个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再者民营企业也应当应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由于职工工伤一旦发生,赔偿额一般较高,平时及时交纳社会保险费可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及时对工伤事故的处理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会赢得职工的向心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成功地保护好自己的工业知识产权。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打江山难,坐江山更不易,一旦产品上市有销路,就必须对自己的牌子申请注册商标,以便使客户从众多品牌中认准该商标,民营企业主要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头脑,作为法律服务者及时、有效地为之提供服务,为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地发展献策献计,再者民营企业也要有做大事业,敢于闯世界的精神和气魄,随着网络化日益普及,产品上网销售,这样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网址、网页、产品足不出户,就能广告到五湖四海。这样,就会产生极佳的广告效能。

作为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者,不仅要为企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要为整个企业,甚至灌输到每个员工,至少是行管、营销人员一个法律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自觉地运用法律知识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看对管理层、营销人员进行基础的法律知识培训。针对人员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法律知识。例如:企业的营销人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笔合同都经业主签章。实际工作中,只需委托一定的权限即可。这样,企业主对委托书的管理就要慎重。以免销售人员利用假委托、超期委托与别的企业签订合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再者企业主出具的委托书尽可能周祥,委托权限,委托期限,尽可能一目了然,不含糊。

五、搞好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扶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起点低,基础差,法律服务存在有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为培植税源,搞活地方经济,对于那些新产品适销对路、能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民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给予扶制。政府要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法律服务费。同时,政府要选派一批业务素质高的法律服务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取经,甚至深造,为民营企业搞好法律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二、广泛参与。要搞好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单靠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机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劳动、工商、环保等部门应组织民营企业有关人员宣传法律,给民营企业灌输以法治企的经营理念。

三、健全奖励机制。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费用,政府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签订的法律服务合同时,政府作为监督合同履行的一方。对于那些恪尽职守,为民营企业献计献策,出色完成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者,政府应给予物质奖励。政府应逐步健全这种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的话民营企业的春天,就很快到来。

注释

本文有关数据引自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河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策论》,该书编者为万兵、王玉堂。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黄勤南主编

2、《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王卫国主编

3、《财政金融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史文青蔡福元主编

4、《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赵东旭主编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2

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的举办对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法律界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张军部长对中国-东盟法律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自2013年主席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已经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累累硕果。在党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东盟是亚洲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合作地区和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同东盟山水相连、人心相通,是互信、互谅、互利、互助的战略伙伴。2017年11月,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与东盟领导人对话会,并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表明中国将坚定发展同东盟友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同东盟国家的互利共赢合作带来新机遇,谱写新篇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较大,随着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贸易合作、人员往来的增加,各种跨国法律纠纷不断出现,沿线国家和人民对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中国司法部坚持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一是统筹谋划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2017年年初,经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司法部、外交部、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把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这是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以来第一个专门就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作出的顶层设计,凸显了涉外法律服务业在我国法治建设和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司法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涉外高素质律师领军人才培养规划》,对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司法行政服务“一带一路”的主要任务包括为提升我国地区经济开放水平、投资贸易合作、资金融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开展对外法治宣传,加强与区域内国家法律和司法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服务方向、业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等。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了由司法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等13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的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工作,加强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宏观指导,研究提出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涉外法律服务业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沟通交流涉外法律服务业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我们发起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司法部长会议机制,2017年10月,第五次上合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司法部提交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法律服务联合工作组条例》,成立法律服务联合工作组将进一步推动成员国在法律服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积极发起建立“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健全完善优秀涉外法律服务人才推荐机制,推荐优秀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进入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专家机构、评审机构、争端解决机构以及国际仲裁机构,为我驻外机构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加强理论研究和数据信息建设。司法部成立了服务“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切实加强司法行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研究。2017年8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司法行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讨会,围绕法律服务和对外合作交流、法治保障和区域安全、理论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专题展开讨论,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理论支持。筹建“一带一路”国别法律信息数据库和“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信息数据库。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策划并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律师共同撰写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全面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环境,为国家、企业、个人的投资和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支持。四是促进法律和司法领域交流合作。大力加强国际司法协助领域的工作,司法部牵头起草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为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提供法律依据;作为司法协助条约指定的中央机关每年办理的涉及贸易纠纷、海事运输、民商事裁决承认与执行、刑事诉讼移转和被判刑人移管等国际司法协助案件达3000余件,为打击跨国犯罪、追逃追赃及保护人权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在维护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历来重视与东盟成员国之间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与东盟成员国司法部互访日趋频繁,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前不久,张军部长先后与来华访问的东盟有关国家的司法部长举行会谈,就加强与东盟各国法律服务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富有成效的交流。截至目前,已经与东盟成员国签订了16件司法协助条约以及合作协议。

司法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完善扶持保障政策,发展壮大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探索健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涉外法律服务方式,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法律服务业开放,深化法律服务业对外合作交流,坚持在CEPA及其补充协议框架下,实施内地对香港、澳门的各项开放措施。我们将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加强与东盟成员国之间法律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我们将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拓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壮大服务队伍,建立一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服务水平高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全球治理日趋法治化,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风险、争端,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律通,才能促进和保障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愿景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共同行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欢迎东盟各国律师同仁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开展广泛法律合作,我们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各成员国法律界朋友们携手努力,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打造交流合作新亮点,发挥交流合作新优势,不断开创东盟框架下法律服务领域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和平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刘振宇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3

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传统业务方面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一些新领域的业务发展迅猛,其中法律服务业务占有很大比重,如普华水道国际会计公司在西班牙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并与当地两家领先的律师事务所合并,正在筹划建设全球法律服务网络,计划5年内建立拥有10亿美元、3000名律师的全球第五大律师事务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只有20年历史,截止1998年全国共604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事务所规模小,其他专业人才缺乏,普遍没有系统开展法律服务业务,我国不久将加入世贸组织,正在起动中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必将成为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是很有前景的。

一、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性质及特点

1、专业性和综合性。受国家对跨行业经营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自身专业范围内。综合性与专业性并不矛盾,专业性指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针对自身专业方面的问题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要求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法律及方法。

专业性表现为:一是结合传统业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内部管理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开展自己专业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或培训。三是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为企业设计合法的内部管理制度。综合性表现为:一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综合应用相关的法律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二是按整改方案并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改。

2、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注册会计师资格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具备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这就是因为注册会计师业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法律业务也如此。客户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业务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性表现为:一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掌握注册会计师传统业务的技术。二是要求其精通相关法律,并能熟练运用。可操作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服务,其工作人员容易操作。二是客户采纳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后,能很自如地进行整改和执行。

3、咨询性和服务性。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业务很多是咨询服务业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开展专门的法律咨询和服务业务。(2)客户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常常向会计师事务所咨询。(3)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经办业务时,常常出于为客户服务的目的而指出其违法行为。(4)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还能发展到为公共事业服务。如日本注册会计师担任各省、厅的审计委员会、地方公共团体的审计委员会等。我国政府应借鉴日本的经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立的社会组织,为国家的立法提出建议,在执法和司法中提供法律服务;政府可大胆利用注册会计师参与某些政府审计,如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及其他专项审计,或接受法律方面的咨询。

4、强制性和自愿性。强制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如审计、评估等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并在报告中对其合法性发表意见。自愿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是社会专业组织,出于职业道德以及为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等原因,自愿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客户服务。二是客户在某些专项法律咨询业务中具有委托的自愿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接受委托的自愿性。

5、效益性和社会性。效益性表现为: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专项法律服务委托时,要衡量其风险、业务量和效益。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一般业务时,额外进行的法律服务,要考虑时间性和效益性。社会性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为树立良好形象,常参与社会的一些法律援助活动,这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二、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范围的界定和发展方向的定位

从广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分为综合法律服务和专项法律服务。从狭义上看,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服务就是专项法律服务。要界定清楚其法律服务业务的范围和发展方向定位,应处理好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并要认清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1、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其咨询服务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是随着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五大国际会计公司看,其法律服务业务迅速增长是由其咨询服务业务带动的。如德勤会计公司1998财政年度业务收入90亿美元,其中,咨询收入达32.4亿美元。随着咨询业的发展,德勤也开始大举进军律师业。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业务包括:管理咨询服务、税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法律业务咨询服务等。会计师事务所要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必须发展全面的咨询服务业务,这样才能培养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知识的人才,并能获得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的实践信息。另一方面,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也促使其咨询服务业务的发展。

2、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结合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定位。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开展法律服务业务,但具体开展何种类型的法律服务业务应分析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结构、资产规模等实际情况。一般情况下,小所只能开展一些日常小型法律服务业务或结合其他业务开展综合性的法律服务;大所聚集了各种类型人才,既可以开展小所进行的业务,也能开展诸如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律咨询服务,上市公司经营战略、改造战略等法律咨询服务,接受政府委托的一些大型法律服务活动等。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时小所也有知识全面的人才或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参与。

3、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法律服务业务应分阶段进行。从全国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法律服务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应以高起点发展,并规划好各阶段的发展蓝图,实现高起点、分阶段发展。从各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执业水平不高,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如资产、客户、内部管理、经验积累、市场前景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后,定位自己近期、中期、远期的法律服务范围和方向。

4、正确处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关系。从以上论述看到,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并最终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市场状况和前景。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其他业务时,应关注委托方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并为开展法律服务业务积累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若对一个单位既提供法律服务,又开展其他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相互参照各种业务的信息,并相互映证。

5、正确认识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业务的关系。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是有差别的。在多数国家都有行业竞争禁止的规定。国际律师协会已号召各国立法机构阻止会计公司向其所审计的公司提供其他服务;二者传统主业也是不同的。尽管很多国际会计公司已经与律师合作开展业务,但各自的业务还是径渭分明的。一些国际会计公司也通过其法律服务公司直接提供一些律师事务所执业范围内的法律业务,这些法律服务公司已具备了律师事务所的很多特征,或者就是独资或合资的律师事务所,其提供的这些法律服务已不是完全意义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

当前二者法律服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律师事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还不予获准经办,如律师事务所能直接参与法律诉讼程序,经办刑事、行政、民事等各领域的业务;而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其业务范围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尽管当前二者法律服务在很多方面还不能统一,但笔者认为:二者的法律服务是相互联系的,从长远看,二者在法律服务的很多领域将出现统一的趋势与更多的合作。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会计师为律师事务所提供经济案件证据鉴定;律师派出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律师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常年法律顾问;相互获取对方占有的客户资料;相互聘请对方工作人员参与自己的工作;签订协议,进行某些业务领域的长期合作;合资创办法律服务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笔者认为,二者均是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尽管二者所坚持的执业原则不尽相同,但只要两个行业的自律性管理、执业水平和国家法制高度发达时,可以选择执业水平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相互出资持股,但相互出资组建的事务所必须有一方绝对控股,并按控股方业务性质进行注册,只能按所注册业务性质和范围开展业务和纳入一个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律师协会)管理,否则将出现两个行业之间的混乱。从长期发展来看二者甚至可以共享客户资源和利润分成。

三、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业务的对策

1、转换机制,改变观念。全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这对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要求有更大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市场。从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法律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潜力巨大的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应以此为契机,勇于转换自身机制,抢占这方面更大的市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注册会计师就是审计,我们应放眼世界与未来,转变传统观念,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开拓业务。

2、引进和培养法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精通所有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或利用一些精通业务和知识全面的人才,同时将自己的注册会计师培养成既精通注册会计师业务,又精通法律知识的人才,以便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业务。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与目的

以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任务,立足于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调查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子、新办法,广泛宣传工作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影响,促进和谐社会深入发展。

二、组织领导

全局的理论调研和信息报道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分工任副局长、副局长重点负责理论调研工作,卢兴福主任、王富主任重点负责信息报道工作,确定为理论调研和信息报道协调员,负责提供相关理论调研文章和信息报道材料。

三、任务要求

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职能和指导基层工作实践,重点研究探讨开展工作的组织体系、内容设置、方法路子、保障措施,大力宣传工作中的典型人物、突出事迹、创新做法、先进经验,为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典型引导。任务分配:市局年底考核前,各科室每年报送调研文章不少于3篇、报送信息不少于10篇,党组成员年内每人撰写调研文章不少于1篇。调研方向:办公室围绕办公自动化建设、司法行政队伍管理、依法行政,宣教科围绕改进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基层科围绕基层法律服务如何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好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纠纷的经验做法、司法所体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安置帮教科围绕认真总结近年来安置帮教工作经验做法、在法律框架下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刑释解教人员脱管失控的原因及对策,法律服务科围绕加强律师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法律援助围绕援助网络建设、改善援助途径和手段,公证处围绕公证业务开展等方面进行调研。

四、审查把关

报送信息和调研文章,必须严格审查把关,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各科室提供的信息由科长把关,报分管局长审查并签字。一些政策性强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文章由分管局长提出建议报局长审查批准。没有经过领导签字的信息和调研文章不得报送。

五、报送渠道

提供材料的科室首先提出报送的意见和方向,通过金宏网报送的信息原则上由办公室统一负责,在做好登记的基础上,用司法信息的形式报送,每季度统计一次各科室完成情况(需要以依法治区简报报送的信息由宣教科负责,每季度统计汇总并提供相关复印件报办公室);向大众媒体报送的信息,由政治处将领导签字的原件留存备查并做好登记,各科室自行通过电子邮箱或其它方式报送相关媒体;报送调研文章由政治处统一登记,政治处或相关科室负责报送。

六、保障措施

1、司法局每季度进行一次理论调研和信息报送情况通报,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提出要求。

责任单位:办公室。

2、将各单位完成任务及所取得成绩(各级媒体采用)作为机关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责任单位:政治处。

3、对报送并被媒体采用信息及调研文章的单位进行物质奖励,具体标准是:理论文章被区级媒体(含部门)采用50元、被市级媒体(含部门)采用100元、被省级媒体(含部门)200元、部级媒体(含部委)采用300元。信息报道被区级媒体(含部门)采用20元、被市级媒体(含部门)采用50元、被省级媒体采用100元、被部级媒体采用(含部委)200元,奖励形式以物品为主,主要用于改善办公条件。

责任单位:办公室。

七、说明事项

1、理论文章主要包括工作研究、调查报告、经验材料、论文等,其特征是:要提出观点,对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理论阐述,并具有一定的篇幅。信息主要指对工作情况的简要报道,反映正常的工作活动,告知大家发生了什么事件以及如何发生等简要情况,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5

我局的综治工作以普法宣传为抓手、以维护稳定为目标,全面开展。确立了综治(创安)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将综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维护社会稳定、对局机关内部安全进行全面研究布置。

一、围绕中心,法律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

今年以来,我们以“整合资源,做优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县政府法律顾问团、企业法律服务等工作深入开展,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法律服务中心顺利建成。按照省厅、市局要求,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我局顺利建成了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共设六个窗口:法律援助窗口、法律咨询接待窗口、法律服务指南窗口、企业法律服务窗口、人民调解窗口、妇女维权窗口。中心的建成,实现了各类资源联动、矛盾纠纷联处、舆情信息共享、网络建设联片的目的,省厅、市局以及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到中心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肯定,特别是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的企业法律服务窗口,受到各界好评。

(二)法律服务行业有了新发展。成立了我县首家个人律师事务所——诚航律师事务所,为从业者和需要法律服务的普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公证行业成绩骄人,我县今年1-11月份办证4139件,收费573.13万元,超过奉化、象山两地总和。而且在服务农村方面,我县公证先行一步,聘请了20名公证信息联络员,深入开展农村公证工作宣传,为农村群众进一步了解公证做了很多的工作。司法鉴定工作成效明显,天童司法鉴定所通过合作联营、引进人才等方式做强做大,目前已与六院合作,在市场开拓、规范经营方面实现了双赢,今年来共开展司法鉴定387起,收费42万元,有效投诉为0,成绩可喜。

(三)法律服务监管有了新加强。出台了《县法律服务行业重大敏感事件呈报处置规则》,明确了维护社会稳定、请示报告、保密等三项制度。同时,完善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出台了《县农村法律顾问工作考核办法》和《县农村法律工作补助费核发办法》,采取抽查的形式,对农村法律顾问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进行摸底检查。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法律服务行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律师志愿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活动和“法律走进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律师志愿者为企业提供法制宣传教育32次,涉及29家企业,受教育职工达5000余人;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咨询服务51次涉及企业36家。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智囊团作用,为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积极建言献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四)法律援助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一直是我局的重点工作、亮点工程,在解决矛盾纠纷、保障弱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几年来,数量直线上升,质量不断提高。今年来,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法律援助网络,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规范化建设,为实现“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全县法律援助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投入试用法律援助工作系统平台,实现了法律援助信息资源共享。积极与劳动、信访、法院等单位衔接,出台了“援调对接”(对于简单案件,尽量采用非诉讼、调解方式结案)、“援访对接”(在信访中遇到法律问题直接转到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室咨询,及时有效缓解矛盾)、“援法对接”(法院认可法律援助案件,直接予以减免诉讼费用)等便民措施。2010年1-11月,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07件,受援人数1761人,来电咨询1310人次,来访1592人次。

二、突出重点,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新加强

基层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活则全局活,我们一直把基层基础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围绕“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基层稳定”这一主线,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有新突破。按照有关规定,我们统一了司法所的上墙制度以及科室牌、灯箱、外标识、文件夹等标识,为我县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我们又为各司法所配备了彩色打印机以及部分电脑,进一步完善了司法所的硬件设施。今年我们又有两家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

(二)专业调委会成效显著。一是交通事故调委会保持良好势头。今年1-11月份交通调委会共调处案件1385件,赔偿金额1758.85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众,减轻了交警压力。二是医疗纠纷调委会深受好评。今年1-11月份,医疗调委会共调处案件47起,赔偿金额163.03万元。全县上下形成了“有医疗纠纷找医调会”的良好氛围。三是人民调解领域得到拓展。目前,我县已建立了劳动争议纠纷调委会并取得初步成效,物业纠纷调委会也即将成立。同时,积极尝试民间专职调解队伍建设工作。西店民间专职调解室自挂牌运行5个月来,已累计登记案件近150件,目前已调处成功121件,其中非正常死亡案件8件,最高赔偿金额达42万元。力洋、桥头胡和强蛟也积极开展了民间调解室建设工作,下步我们将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广。

(三)“矛盾纠纷不出村(社区)”得到深化。开展了深化“矛盾纠纷不出村(社区)”活动,出台了量化考核、动态考评、即时通报、奖惩挂钩等制度,强化了村级治调干部责任,使村级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出台了《县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试行办法》,建立按照调解案件的性质、数量和质量进行奖励的“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模式。今年1-11月,我县共调处矛盾纠纷4971件,调处成功4915件,调解率和成功率分别达100%和98.9%。

三、开拓创新,普法宣传工作呈现新面貌

我县的普法宣传工作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紧贴群众、紧扣重点、紧跟大局,全方位、立体式推进。

(一)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市县“五五”普法考核验收。出台“五五普法”考核实施方案,分别出台对镇乡(街道)、县直机关考核评分标准;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亲自带队对镇乡(街道)、县直机关的考核验收工作,认真总结五年来我县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同时,严格对照检查验收标准,认真准备台账资料。市“五五”普法考核组对我县进行了验收,市考核组认为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保障有力、服务大局、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成效明显,台帐保存方式非常新颖。在开展“五五”普法验收的同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入走访等方式,组织开展“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调研。

(二)围绕热点,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普法工作。针对我县实际,利用《法在身边》栏目、《普法》报刊等载体,开展了打击医闹、合法维权、依法信访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从我县“日日会”引发社会问题增多、舆论高度关注的实际出发,我们加强了遏制“日日会”专题宣传。印发《致全县市民的公开信》16万份、《“日日会”问题十答市民》6万份;举办“日日会”法制教育会,面对面地向“日日会”会头和会员进行相关法制知识宣讲。同时就打击整治“日日会”专项行动工作进行网上交流。通过宣传促使普通群众不参与、不盲从、不谣传,参与人员早醒悟、早收手、早退出,从源头上遏制高利、“日日会”的蔓延。开展“法制宣传月”活动,工作有计划,有安排,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抓好落实。

(三)紧贴重点,多形式、多媒介开展普法。全面开展《市普法教育条例》宣传。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通知》,各地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开展各类便民法律咨询活动。会同县残联、县妇联、县团委等多家单位,开展各类维护自身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工作深入、扎实推进,通过“五五”普法验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各部门、单位学法、用法工作的规范性。

(四)继续深化,扎实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开展了新一轮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会同县民政局对全县18个镇乡(街道)上报的候选村(社区)进行考核验收,共有9个村(社区)通过验收,被授予县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称号。同时,我县怡惠社区通过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验收。

四、注重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有了新变化

针对我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人数多、标准高、任务重”的状况,我局紧紧围绕“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程这一中心工作,以“抓队伍、抓制度、抓创新”为手段,尽力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一)周密部署,世博安保层层抓落实。一是制定方案抓落实。制定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护城河”工程,全力做好世博会安保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各乡镇(街道)也相继制定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护城河工程实施方案。二是召开会议抓落实。召开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参加的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动员会。分片召开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在台帐管理、工作落实、人员监控、教育劳动等方面工作得以提升。召开局党组会议、社区矫正办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和社区矫正委成员会议,专题研究我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护城河”工程工作措施,部署下一步工作。三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冯甦春副县长与18个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订《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护城河”工程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街道)与各村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责任。

(二)认真排摸,两类人员动态早知道。一是通过上门走访等形式开展集中排摸。司法所与派出所、帮教志愿者一起对本辖区“两类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核对,了解和掌握“两类人员”基本情况。二是及时上报信息。各乡镇(街道)将“两类人员”动态分析情况以周报形式报县矫正办。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动态掌握两类人员的详细情况。

(三)分类管理,重点人员重点监控。一是进行谈心谈话。对他们的就业状况、家庭情况、现实需求进一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求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签订一份《遵规守法保证书》,保证自觉遵守各项矫正管理制度,自觉遵纪守法,保证“不惹事”。三是根据不同对象情况,制定帮教监管方案。落实村干部、志愿者或协管员等对其进行监管,通过教育、劳动、扶贫帮困多策并用,进行管控。四是将那些表现差、不服监管、行踪不定、有犯罪倾向的列为“重点对象”,要求重点对象每周到司法所报到汇报一次,每周司法所与派出所工作人员一起对其进行谈话教育一次,每周向监护人和帮教责任人联系了解情况一次,并采取定人包案,落实责任人,严加管控。目前,我县目前在册社区服刑人员501名,无社区服刑人员再犯新罪;全县近五年归正人员2080名,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2%。

五、稳步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树立新形象

近年来,我局由于“队伍建设机制灵活、干部整体素质好”而被兄弟单位赞誉为培养干部的摇篮和基地,按照“以作为争地位、以队伍树形象”的宗旨,我们在“外树形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强化协调优环境。一是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联系,坚持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使部门与党委、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和融洽。二是与人大、政协、政法委保持经常联系,今年以来,县人大、县政协对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了调研,对我县社区矫正工作表示了肯定,提出了非常有利的意见建议。三是加强横向协作,定期召开普法工作联席会议、社区矫正委成员单位会议等,增强工作透明度,寻求工作共识,为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新时期石油企业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入手,客观评析了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今后一个时期信访问题的发展趋势,对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加强石油企业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当作保持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件大事。

1.加强石油企业信访工作,是开展执法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加强石油企业信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准确预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访问题的发展趋势,妥善把握处置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石油企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共产党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2.全面维护油田稳定和治安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访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政策来回答和解决信访人提出的问题。信访人在信访中陈述的信访问题,信访工作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调查、收集各种证据,然后根据审查后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处理。增加群众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石油企业信访工作存在问题

1.是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弱化。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对本单位的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做到正确化解和排除,不能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2.是情报信息不准,帮教工作做得不够。一些对共产党执政居心不良者,特别是劳教、刑释人员,以及“”残余分子惟恐天下不乱,伺机作祟,煽风点火,挑起事端,制造矛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3.是合理疏散和引导农民再就业工作不够。特别是对企业改制下岗、土地征用、“三农”问题、农民工安置等问题,宣传发动做得不够,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很好解决,造成后遗症。

三、妥善把握处置石油企业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石油企业信访问题应该成为解民忧、排民难、息民怨、消民怒、聚民心、鼓民劲的一条重要渠道,所以,信访工作要心中有民,忧民之所忧,保民之所安,乐民之所乐,把信访工作认真落到实处。

1.认真对待,重视首访,严格受理环节。要树立“群众信访无小事”的思想,对群众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要抱着把信访案件当作关系企业发展的大事,认真负责态度去做,反复核实群众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2.求真务实,严格办理制度。实行严格认真办理制度是信访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的关键环节。在办理信访案件时,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避免因一时的疏忽致使前功尽弃。在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的办理上,要有问题不解决不撤兵的信心,有群众不息诉不罢休的决心,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3.坚持回访,认真抽查,严格督导职能。对信访工作情况,对已经结案的要跟踪回访,对办案质量实行查漏补缺,防止出现反复。要强化信访部门对同级其他业务部门的纠错监督权,将监督关口前移,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大事前、事中监督力度,逐步从侧重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努力把各种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制定目标,坚持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石油企业办理信访案件必须制定目标,坚持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把信访工作的好坏与各级执政机关领导的政绩、晋级升迁挂钩,与单位和部门的评先创优挂钩。

5.加强教育,开展培训,落实责任追究。信访工作必须建立领导责任制、信访部门责任制和办理信访案件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工作责任制度。首先要加强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四、信访与法律服务结合的可行性

1.指导思想。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总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加速推进实现社会法治化为目标,以依法做好信访工作为重点,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公正司法,切实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推动依法信访,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机构设置。(1)建立法律顾问室。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信访法律顾问室工作机构,司法行政机关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驻法律顾问室开展工作;(2)建立法律援助部。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信访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与法律服务室联合办公,直接接待和受理法律援助案件。

3.职能划分。(1)法律顾问室(法律援助部)的工作职能。承担信访部门的法律顾问工作,负责对值日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日常考核、评价及管理工作;定期向司法行政部门汇报相关工作;对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介入信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2)值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责。依法接待信访人上访,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和法律服务,依法为信访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等。(3)信访部门在与法律服务结合中的职责。为信访与法律服务结合中律师、公证员或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做好辅助性工作等。

4.保障措施。(1)建立主任负责制度。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要带头值日,做出表率,并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介入依法信访负全责,确保工作规范的有序开展,高速运行;(2)建立考评制度。实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所考勤制,强化对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所值日工作的日常管理,对不适合参与此项工作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及时调换;(3)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与信访部门建立正常的信息通报制度,对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介入信访工作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和处理;(4)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按要求介入信访工作,违反职业道德、破坏工作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司法行政部门要给予纪律处分;(5)建立工作文书档案制度。对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处理的信访案件进行分类归档,既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可以为以后处理同类涉法信访案件提供了“判例”参考;(6)建立经费保障制度。经费尚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地方,司法行政机关、信访部门要积极向党政领导汇报,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力争将信访与法律服务结合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政府对信访与法律服务结合的最低经费保障。

五、结语

信访工作是企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和实现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与政治文明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对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信访与法律服务的结合,促进了信访的依法治理,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有利于调动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辉.对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的几点看法[J].人民信访,2003,(5).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7

一、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提升司法行政服务维稳能力

1、巩固发展六级调解组织网络,扩大调解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改进完善“区、街道、片、社区(村居)、组、员”六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2、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创新水平。全面推行司法所和基层法庭“庭所联动”工作模式,选拔优秀人民调解员担任陪审员,聘请法官担任人民调解指导员,开展民事案件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常态化。

3、建立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提升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疑难纠纷的能力。认真贯彻《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研究制定人民调解指导管理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保障标准和实施细则。

4、强化重大矛盾纠纷的超前排查和预警,全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重点加强对企业与企业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商业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类经济、劳资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立足于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在深化教育改造安置帮教一体化工程上实现新突破

三、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维稳中的先导性作用,在法治区市创建上实现新突破

5、突出抓好重点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在全面开展普法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罪犯劳教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犯罪高危群体、流动人口等城市边缘群体和失地、失学、失业人员等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深化“所校法治共建”,突出做好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民办技校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做好“五五”普法规划总结验收工作和“六五”普法规划制定。

6、突出抓好“法制区市”创建。认真贯彻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扎实推进“法治区市”创建,以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群众依法维权为重点,努力建设新型普法工作模式,实现普法方式从简单灌输向全面渗透转变,普法要求从宣传法律条文向培养法治精神转变,普法目标从平安创建向法治创建转变。进一步细化创建目标责任分解和自测评估体系,组织“法治创建先进区市”评选。

7、突出抓好“十个一细胞工程”。加大全民普法的覆盖面和知晓率,建立健全全民学法、考法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全面打造“十个一细胞工程。

8、突出抓好“诚信和谐法治企业”品牌创建。强化《公司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照章纳税、规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立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上实现新突破

9、着力为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法律服务。围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组建重点项目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备选库,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主动介入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等经济建设重点项目、重要领域。建立与有关部门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及时掌握重大工程项目信息,为法律服务人员搭建平台。

10、着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圈”,创树“阳光法律援助”品牌。

11、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公证服务。组织开展“阳光公证、真情服务”社区行活动,深入推进社区公证便民利民惠民服务。

12、坚持规范执业和监督并重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处置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净化全区法律服务市场环境。

五、立足于增强司法行政工作效能,在抓基层打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13、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五型”(学习型、规范型、服务型、效能型、开拓型)司法所创建活动。强化司法所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定实施好司法所人员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不断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素质。

14、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站建设。将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向基层延伸,依托社区综治警务室,整合社区警务室、社区调解组织、信访工作室、安帮矫正工作室资源,建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站。

七、立足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强化政治业务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15、深化阳光政法建设。完善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制度,即,便民制度、公开制度、服务制度、监督制度。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和平台,采取新闻、工作访谈等形式,广范围、多渠道、深角度地宣传和推介“阳光政法”品牌,展示司法行政工作新风貌。充分调动干警自觉参与品牌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阳光政法”专题研讨活动,征集专题论文。

16、进一步提高队伍作风建设。深入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领导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全系统思想觉悟。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确定“靠机制促进工作,用制度约束干部”的管理观念,提高工作效率。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8

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当然不可能脱离对法官的研究,甚至有必要以法官为中心。本编就是这样的一个努力。但是,中心化不应导致对边缘的遗忘,用法官的概念置换了“基层司法制度”的概念。因此,作为本编的第一章,本文想介绍在以法院(或者加上检察院)为中心的传统的规范性司法制度研究中容易忽略甚或根本看不到的中国基层司法中一些人和事,以及这些人和事的意义,同时为下两章专门讨论法官做铺垫。本文并不想集中讨论某个专门的司法问题,只是希望这些介绍会引出读者思考一些其实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后的司法制度和法律理论研究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宽阔的研究视野或框架。

一.乡土社会法律人概述

我在前面的论文中已经说过,现代的司法其实是一种很强调并日益强调“格式化”的纠纷处置过程。[2]一个民间的纠纷,要变成一个可以由法院处理的(judiciable)案件,并且能够实际通过这一司法的过程,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法官,但是仅仅有法官——一个适用规则、裁决纠纷的人——是不行的。现代的司法已经不可能像马锡五审判那样,由一个有足够个人魅力的集裁判官/政治家于一身的人依据其个人的美德和智慧做出符合天理人情国法的决定。[3]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理想的司法人物已经随着现代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而逐渐失落了,[4]作为一种司法范式,甚至有可能被永远地拒绝了。如今的司法,即使是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法学家视为还很不完善的中国司法,从根本上看也属于一种现代型的司法。所谓现代型司法,我是指一个由多种法律人相互合作、协作完成的职业化的工作流程,这一过程更像是一个工业流水线;法官的工作仅仅是这一流程中的一个部分,而初审法官的工作也只是法院系统职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法官只是现代司法运作中的一颗“螺丝钉”,尽管是不可缺少的一颗。

假如不考虑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以前的近现代中国,这个司法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从1949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了,[5]尽管“”中断了这一过程。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司法已日益强调专业化;特别是到了90年代以后,中国进行了重要的庭审方式改革,对专业化的依赖和要求都更高了。对于基层司法而言,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以及相关的一些庭审程序的改革,法院的审判甚或调解均日益变成一个专业化的叙事,在程式上变得更难为普通百姓接近,而必须有一些知晓法律的人员协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与法律相关的职业(例如律师、公证)在城市地区开始兴盛起来。研究当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如今已经不可能不——哪怕是附带地——讨论一下这些制度。同样,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司法,即使是民事司法,不可不关注的方面就是在乡土社会中保证这个司法体系运作的一系列相关的人。

在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以前,所有与这一体系相关的人都基本属于政府系统,当时且至今为中国人熟悉的一个概念就是“政法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公检法司等机构,其人员则包括了法官、检察官、警察、公证员以及后来日益脱离政府色彩而变成个体职业者的律师等。但是,“政法系统”的概念是一个政治性范畴,其基本视角是政府社会控制的视角。由于律师和我在下面将讨论的法律工作者的出现,以及这些人的社会认同的变化或转变,以及由于司法活动的专业性增强,如今用政法系统的概念已经很难有效且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中国司法制度的结构和运作了。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法律已经如今更多是一种社会职业,对这一职业的要求已经日益从先前的政治性转向专业性。因此,从社会研究的视角来看,一个替代的但是可能更具涵盖性且更具分析力的概念可能是“法律人”。这个概念强调这些人的工作的职业性质。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大多数原先的政法口的专业工作人员可能落入法律人的范畴,但是许多在政法委工作的机关干部以及在公检法工作的司机、文秘也许就不能称为“法律人”。而另一方面,有时可能会被视为同政法机关作对的律师如今到成为法律人中的天经地义的核心成分之一。

如果仍然从政府政法系统地角度考察,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县这一级,公检法司(有的地方将民政和移民局也归在政法口,我们将看到,这种分类,至少对乡这一级的民政工作是有道理的)都有自己的延伸,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是到了乡这一级,就有了一些变化。

检察院到了乡这一级,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设置。在我们调查或了解的绝大多数县,乡这一级都就没有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有些县(市),则按“片”(涵盖几个乡)设立检察所。这种制度设置应当说还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从有关法律关于检察院和检察官工作职责或职权的规定[6]来说,检察院的最基层的工作至少主要是县法院打交道,而与乡这一级的人民法庭无关;设立检察所,仅仅是为了有关的调查、监督更为便利,而其公务仍然集中在县检察院。

公安系统,在各乡的镇上都设有公安派出所,有常驻的公安干警。在乡下面,一般设有几个管理区,据我们调查,每个管理区都有至少一名正式的拿国家工资的“干警”,持枪。在有些地方,还有少量从当地农村招聘的“治安联防队员”,他们不是国家公职人员,但也从乡政府那里拿“工资”;工资由当地老百姓出,交到镇上,再发给个人。联防队员穿着购买的警服,在外人看来,和普通警察一样。他名义上是协助正式干警保证社会治安,有时也参与解决纠纷,但经常作为正式干警使用。因此,就总体而言,检察院和公安系统的这些人在乡这一级,虽然也可以算是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但是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与乡土社会中的大量日常纠纷的司法解决关系并不大。

第三种属于政府系统的乡土社会法律人也许是民政干事。民政干事是民政系统的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在乡这一级,其职责包括了结婚登记和协议离婚手续、社会福利和救济、减灾救灾、五保户、复转军人安置、烈军属抚恤金发放、以及近年来的社会保险工作。这种工作绝大部分与行政有关,仅仅在离婚案件上,民政干事的工作与司法有点关系。大致是,当夫妻要求离婚时,经村级调解委员会调解失败,村里就会写出调解意见,让双方到乡里先找司法助理员继续调解;如果司法调解还不行,就会同意其离婚,要找民政干事办离婚手续,其中最主要是离婚财产协议以及子女抚养的协议,并领取离婚证。如果协议离婚不成,一方就会到乡人民法庭“打离婚”。在这个意义上,民政干事的工作实际是具有准司法性质的。就其依据规则解决纠纷而言,他也可以算得上乡土社会的法律人,但与法院司法并没有直接关系。

属于政法系统,除法官外,与司法关系最为密切,且日益密切的乡土社会法律人是司法助理员(在有些地方则设立了司法所或司法办公室)。他/她是基层政权中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领导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主要担负管理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7]具体说来,其最实质性的工作是调解纠纷,除了离婚调解外,他/她还调解其他各类纠纷,从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等。纠纷化解后,要制作司法协议书,然后为协议书办公证。但是,如今,司法助理员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已经转向为乡民提供法律服务,称为“法律工作者”,实际已经成为乡间的“律师”。

下面,我将细致介绍一下与司法过程更直接相关的一些“法律人”。

二.法律工作者

随着结束,司法部的重建,到1980年代初期,中国律师制度逐步恢复起来了。但是,律师的主要服务范围是在城市地区,因此,如何为农民提供解决纠纷的良好机制,提供法律服务就成为一个问题。[8]1980年末,首先在广东、福建、辽宁等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乡镇法律服务机构,1985年2月起正式在全国推广。[9]1993年司法部又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开始从乡镇扩展到街道。[10]到199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了乡镇(街道)法律服务所近3万5千个(其中至少3万2千个是乡镇所),法律工作者近11万5千人(其中有10万多人是乡镇法律工作者)。[11]法律服务所的主要工作范围,1、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担任民事诉讼或非诉讼人,应聘乡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法律顾问;2、代当事人办理公证;3、调解经济纠纷;4、法制宣传;5、协助乡司法助理员调解民间纠纷,指导/管理本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等。法律服务所实行“有偿服务,适当收费”的原则。[12]此后,依据有关制定法的规定,法律服务所不属于政府系统,是一种事业性机构,在业务、人事、财务上都实行“自主经营、字符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13]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法律服务所是一种不增加国家编制和行政经费的事业性机构;但是,在乡这一级,它从一开始就同乡政府有很深的联系。在我所调查的各乡,法律服务所和司法所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法律服务所所长都是由乡司法助理员担任。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是县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是中国的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因此,在乡间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在这些法律工作者自己的心目中,首先是法律服务所的所长,然后是他/她聘用的法律工作者,这些人的定位和身份都不那么清楚,往往是半官半民,亦官亦民。如果农民遇到各种的纠纷,告到乡里,一般都由司法助理员来调解解决,这时,他/她的身份是乡政府的干部,说话是算数的;有时,司法助理员/所长指定所里聘用的某个法律工作者来“处理”一下,这个主持调解的法律工作者的法定身份就不明确了。但是,这对接受调解的双方并不很重要。法律工作者至少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有某种官方的色彩的,就如同“联防队员”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公安”一样。

但是,当这种调解工作无效时,法律工作者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他/她可能在收费的基础上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撰写起诉书;当人民法庭接受起诉,经当事人请求,这些法律工作者,包括司法助理员就会出庭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律师”出庭参加诉讼。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服务所也总是按机关按时办公,农民如果有个什么不快的事,趁赶集或因其它什么事到乡上来时,就会顺路到法律服务所“咨询”一下。

就我所调查的乡来看,每个乡的法律服务所都有两至三人。其中一人是司法助理员,算是乡政府的组成人员,拿工资。其他的人则是所长聘用的人,不是乡政府的工作人员。他/她们的收入靠法律服务所自负盈亏,但工资也是固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算是拿工资的人。此外,至少有些法律服务所是要向乡财政承包缴纳一定的法律服务的收入。

由于同驻乡里,乡法律服务所的法律工作者与人民法庭的法官或其他工作人员都很熟,他/她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相互非常了解,虽然看不到他/她们之间相互联系和通知,但是,我感到,似乎他/她们都知道谁在不在家,人到哪儿去了,什么时候会回来?这儿完全是一个熟人社会。在某个乡,法律服务所就在法庭对门,两家人常来常往。常有人直接到法院打官司,然后法官听了其告诉之后,指派他/她到法律服务所来写状子,并告诉他/她起诉的案由。[14]据报道,在有些地方,巡回法庭“在审判案件的同时,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指导、培训司法助理员上。巡回法庭坚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对司法助理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一是在审理案件时请司法助理员参加旁听或参与调解,在调解技巧、审判程序等方面言传身教;二是每年召开两次联席会议,组织司法助理员学习新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是他们能及时掌握发展动态;三是借行政会议之机,将司法助理员集中到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交流情况,研究疑难案件”。[15]而另一个报道中则谈到,某新上任的人民法庭法官由于一直收不到案子,“看到司法所人手忙不过来,就主动要求到司法所帮忙”。[16]

在我调查的法律工作者中,都没有法学院训练的经验;他们的从书本上学习法律的经验,如果有,也就是到县里司法局办的班上培训了半个月或十天,或上级办得普法训练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工作者没有法律的经验。在我们调查的某县级市,在离该县县城仅四公里的一个乡上,我们就遇到(也许应当说是听到?)一位被当地农民、法官和乡政府官员称作“刘大律师”的姓刘的司法助理员。他本来是一位学兽医的中专生,回乡后,不知如何当上了司法助理员。在任期间,他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并自学法律,在我们访问该乡的几个月前刚通过了全国律师统考,已成为一名正式的律师。他不仅在本乡办案,也在县城里办案,收的案子早已超出本乡甚至本县。当我访问这个法律服务所时,我被告知,他正在新疆办案,几天后才能回来。但是,我又被告知,这位“刘大律师”已经同县城的某个律师事务所谈妥了,很快就要辞职离开乡政府,加入这家律师事务所,到城里去办公了。这是我在乡这一级遇到的唯一一位律师。看来,莎士比亚的名言在乡土社会是多余的了;在这里,不需要杀,所有的律师都会自动地自我消失。

在该所我还遇到了是一位本县但非本乡的、刚满18岁的本地政法学校(中专)毕业生,他目前该法律服务所实习,并准备毕业后到这里工作。他工作挺认真,对待来访的农民也很细心和热心。他对我说,他的(最现实的)理想和榜样就是这位“自学成材”即将离开此地的“刘大律师”,他希望自己将来也通过自学实现这一梦想。如同我在后面分析基层法官的文章所说,乡土社会留不住法律人才,即使是中专生这样的年轻的中小知识分子。

但是,与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分析的基层法院留不住法学院毕业生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17]乡村留不住这些有一定法律知识的青年的最根本原因是现在的市场经济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不是他们的知识用不上,或者说,基层司法不需要或排斥这样的知识分子。至少在我们同当地的一些法官聊天中,法官都表示,他/她们都希望自己的法庭审理或法庭调解都有这样的法律工作者或律师参加。法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有这样的法律工作者参加,法官的司法审理(包括调解)都会相对简单一些,更好按法律程序办事,既更为格式化。

首先,法官可以更多的使用制定法的概念以及其它法言法语同法律工作者进行交流。然后,由这些法律工作者同他/她们的当事人交流,有很多方便。至少法官不需要频繁地向许多当事人用过分通俗乃至有点不雅的语言(“辩论就是可以吵架,但不能骂人”)来解释诸如像“辩论权”这样的在我们看来人人天生都应明白的概念。

其次,法官可以避免职业要求和社会道德的冲突。有一位法官说,法官有时必须有点偏心,否则得出的判决是伤天害理的。例如,在离婚案中,可能有一方当事人不同意离婚,他/她并不了解法律的具体规定,们只是指望并相信法官帮他/她做主。从心里,法官可能在提出调解离婚方案中已经偏向这一方,比如说多分一点财产,但是当事人还是死活不同意离。按道理说,法官必须硬判,但结果可能是对这一当事人更为不利。这时,法官的处境就非常为难。因为法官毕竟还不能完全放弃目前对法官的法律意识形态要求,保持“中立”,法官无法把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对这个当事人都讲清楚,过于帮着一方。在这种状况下,法官说,如果有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在场为当事人谋利益,帮他/她把厉害都说清楚,法官就可以解脱自己面临的法律与良心或情与法之间的矛盾。

第三,法官说,由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在场,也可以避免法官同当事人发生直接的矛盾。现代的法律并不完全是而且也不能完全按照乡土社会传统的是非曲直来决定,因此,法官司法的结果就很可能同当事人的预期发生冲突。还是以上一段的离婚案为例,只要一方始终坚持要离,法官还只能判离。尽管在判离时,法官已经运用其裁量权为“秦香莲”多分割了某些利益,但“秦香莲”可能还是会认为法官被“陈世美”买通了,因此迁怒于法官。因为她/他心目中的法律还只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规则,她/他心目中的好法官还是包公、海瑞那样的凭着个人权威惩恶扬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道德楷模。如果法官走的不是包青天的路,而是居然允许让“昧良心的”离了婚,那就只能表明法官也昧了良心。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说,如果有法律工作者或律师作为其法律顾问,就可以由向这位愤愤不平的当事人解释法官为什么只能这样判;从而减少了法官与当事人的矛盾。

我觉得,法官的这些道理都是真实的。而且从我参与观察的法官审判,我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法律工作者确实在保证司法的格式化进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从写状子本身,还是关于提出救济方式,无论是在法庭程序还是法庭辩论,我可以说,没有这些法律工作者,依据目前的民事诉讼程序,简直没法进行审判,至少不可能像目前这样有效率的进行。我目睹的一个例子是,法官问当事人(一位大约70岁的老人)你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还根本没有理解什么是回避,马上习惯性地回答说,申请(在他的乡土生活的记忆中,我想,“申请”二字大约总是同“救济款”“救济粮”相联系的。这是布迪厄所说的那种“习性”的表现);律师马上在旁边说,“不申请”,接着又三言两语把当事人给打发了(我相信,当事人可能还是没有懂回避是什么,但是他有一点相信,他的“律师”不会懵他)。于是,庭审得以继续下去。又如,法庭辩论常常确实变成了一种“吵架”,连法官几次想插话也插不上。这时,我看见法律工作者就会告诫他的当事人不要抢话;等等。

但是,我们不应当将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效果仅仅理解为保证审判的正常进行;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还是一种真正的“普法”,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的教育,一种对人的训练,一种关于说话的场合、方式、口气、语词、态度的指教,一种关于权威、证据的辨认,一种新的生命和人格的操练,一种单兵教练式的规训。[18]这种影响将远远超过一次以某种奖励做为支撑的“普法”讲座。

还必须注意,这种法庭和司法程序的规训不仅对当事人产生影响,而且对这些法律工作者也产生影响。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乡司法助理员(法律工作者)都是从一些有一定文化的农民产生出来的,大多是农村的基层干部或农村知识分子。这些人没有受过法律的训练,甚至没有受过现代的官僚制教育,只是长期在农村中生活,不断地解决纠纷,逐渐培养了一种依据天理人情国法政策判断是非处理纠纷的能力。其中有少数司法助理员后来通过各种形式进了乡人民法庭担任法官。特别是在大山区或非常贫穷偏僻的地区,县法院很难从县城里派出长期驻扎在乡间人民法庭的法官,[19]往往不得已从当地的司法助理员或其他乡政府的正式工作人员中招聘法官。而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比方说,司法助理员,有时会因为厌倦乡里没完没了的杂事,也情愿当法官,比较清静,因此通过考试进入法庭。对于司法助理员来说,这种参加审判的经验就成为他/她在进入法庭之前了解和学习司法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20]

第三,即使这些司法助理员或法律工作者没有进入人民法庭,司法程序也对他/她们在调解纠纷甚至在代表乡政府做出行政决定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访问某乡时,我从某乡的司法助理员处理纠纷的卷宗中随便抽了几份看了一看。本来也只是为了过过目,但是一看,就让我感到有点吃惊。整个纠纷处理的程序与法院的卷宗极为相似。卷宗中包含了类似诉状的“我的请求”,类似法官询问笔录的“调查笔录”、“座谈笔录”,类似传票的送达文书和回执,有类似庭审纪录的“调解笔录”,有类似判决书的“处理决定书”;此外还有有关的证据材料,包括口头证词和其它书证。比法院的卷宗更多一点的是一些实地调查的笔记和座谈笔录,一些地界划分的简图。这些多出来的部分反映的是这种具有行政性的决定要比法院更注重现场勘察,更注重“实质正义”,更少强调“谁主张,谁举证”的程序规则。这种状况,确实令我和同行的调查人感到吃惊。显然,司法的程序为乡土社会的行政性纠纷处置提供了一种新的基本格式;而这种格式又反过来对司法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这表明作为一种治理术的“法治”模式确实在向基层渗透,而乡人民法庭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或窗口。同时,我也格外感到韦伯的公文化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力量。而这也使得我进一步理解了一位曾长期担任司法助理员的法官的话,他对法官与司法助理员的工作特点的概括是:“一个有程序,一个没程序”。

三.法律文书送达人

在江汉平原上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地区,我们考察了几个人民法庭,都发现法庭的工作人数似乎明显多于他们告诉我们的人数。经过询问,法官告诉我们,每个法庭都聘用了两个或三个这样的年轻人,专门替法院送达各种法院的文件,此外,还帮助做其它一些与法庭工作相关的事情,例如协助案件的执行等。这些法律文书送达人一般都是近年的退伍军人或一些农村知识青年,他们的“工资”都由法庭从自己的“创收”中支付。遗憾的是,我忘了,这些人是本来就没有正式称谓呢?还是我忘记将法官对这些人的称呼纪录下来了?因此,我只好在此杜撰一个词,称他们为“法律文书送达人”。

法庭为什么要聘用这样的人?法官告诉我们,在他们地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流动也比较大,纠纷也相对比较多,因此,工作比较紧,法官常常不能自己送达相关的法律文书。其次,由法官或书记员亲自送达法律文书,然后过两天又上台审案子,似乎也不很是那么回事(记住,距离会创造权威和美感的道理)。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由于这里的经济相对发达,交通也比较发达,法庭也有自己的车,因此绝大部分法官都已在各方面生活条件都更好的县城安家了。他/她们或者早出晚归;或者工作日驻在乡间法庭,周末回县城。这种生活状况使得这些法官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始陌生起来了,他/她已经无法像以前的法官或像那些仍然长期生活在乡间的法官那样非常熟悉其所在的乡以及乡民。这些法官告诉我,农村不像城市,这里的村民居住没有街道,没有门牌号码,送达文件就很麻烦;加上通讯不便,甚至有时你去送达,人家铁将军把门,赶集去了,甚至有可能你在路上曾跟他/她擦肩而过也不知道。由于这种变迁,法官说,法庭的工作也就需要有非常熟悉当地的人来帮助送达法律文件。你只要告诉他某某村某某组的某某某,他就肯定可以送到,而且他一般会把全乡的成人都认得差不多,路上碰到了,也不会错过。有了这样几个人在法庭工作,司法审判包括执行工作运作起来就更正规化,更有效率了。

这一点,至少令我很有点意外,有不少收获。首先,我感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司法专业化的要求。纠纷的众多要求一个更有效率的司法组织结构。因此,就在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即使是人民法庭的工作也正在发生某种静悄悄的革命性变化,更加强调专业分工和科层制,社会的发展正在重塑着乡村的法庭和法官,包括他/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知识,塑造着司法的运作方式。其二,尽管我早就从迪尔凯姆和福柯那里了解到空间对于现代社会组织的政治意义和司法意义,[21]但是只是在这里,我才真正感到了中国经验的验证:空间组织确实对政治生活有影响(我想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当然,这些法官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也不会关心迪尔凯姆或福柯,但是,他/她们对农村司法问题的直觉和经验分明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也许会被人讥笑为“后现代”的分析,看到了空间在社会控制中的意义。的确,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你无法感受到司法要进入农村乡土社会的难处。这种难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一种观念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全面的重新组织、结构和整合,关系到像门牌号码、街道区划这样的事,关系到诸如公路网络或电话或其他通讯方式的变革。在这里我看到了福柯所说的,法治的话语机制必须依赖的一系列非常具体的非话语的机制。我感到我们这些常常关在书房里“作(做作?)学问”的法学家常常把许多问题都看的简单了,都看成是一个观念问题。

必须指出,除了这种有效的“社会控制”的需要外,这些送达人在法院中还扮演了其它角色。例如,类似法警的角色。如果要下乡执行案件,法官往往会领着这些人参与司法的强制执行。这些人还在法院扮演了卫兵的角色。当周末法官回县城之后,乡人民法庭就由他们看守。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法庭的分工更为细致了。相比起来,这里的法庭显然要比大山区的仅有两三个法官常驻乡间的人民法庭更像一个法庭,更具有司法的气味。

由于这些人的出现,也促使法官进一步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促使法官与乡土熟人社会进一步陌生化,使得司法更为独立。表现为,首先,法官将更多作为一个外来者(而不是社区内的一员)来处理乡民之间的纠纷,他/她们会更多受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少受乡土社会生活规范的影响,司法可能更多转向程序化、规则化,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解决纠纷。第二,法官对乡政府的依赖程度也逐步降低。第三,乡民也有可能逐步把法庭同乡政府区分开来,这也有利于司法独立的社会认知。第四,由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社会心理,法官同当事人之间距离的增加有可能增加法庭和法官的权威。第五,从可能性上看,这种变化在未来可能会使得一些进入基层法院工作的法学院毕业生愿意到乡一级法庭工作,尽管目前县法院还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法学院毕业生。必须注意,尽管我这里的分析似乎都是正面的变化,但是结果未必都好,这些变化同样可能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究竟结果如何,我们还需要细致长期的观察。

但是,即使假定这些变化是可欲的,要能够做到这样,人民法庭就必须有自己的小金库,它必须能从各种收费中或国家拨款中保证这些“送达人”的工资。目前,这些法院的这些变化仅仅是因为当地的经济相对发达,诉讼较多,诉讼或执行的收入也较多,才保证了法庭能用得起这样几个“送达人”。

那些在遥远偏僻的比较贫困的乡村人民法庭怎么处理像送达这样的问题呢?在另一个大山区的人民法庭,我发现,尽管很穷,雇不起“送达人”,法官却以其它的方式同样回答了这种非格式化的空间问题。首先,在这些地区,或者因为社会更为闭塞,人口密度低,纠纷本身就比较少;或者因为穷,因为交通不便,纠纷上法庭的就相对减少了。其次,这里的法官基本都是长期驻在本地,因此,他们对当地的情况和居民非常熟悉。听他们讨论当事人,往往不是称名字,而是驻在某村的某某家隔壁,或某个山脚的某某某(这种“定位系统”只有在人口密度很低的地方才可能)。第三,法官往往利用当地的行政系统来传送法庭的有关信息。比如,我们到了那一天,法官就打电话到村委会,要村委会主任通知有关当事人来法庭参加诉讼。而由于人口流动性相对小,村委会一般都可以找到人。第四,才是由法官或书记员送达。这种状况都再次表明,甚至司法的专业化、独立性都直接或间接地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我还看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经济生活条件对法官所累积的知识和法院工作方式的影响。

四.作为律师的法官

尽管我将在下面两篇文章详细讨论基层法院的法官,在这里,我却想简单讨论一下,在乡镇人民法庭,法官实际经常扮演的但至今一直为所有的研究者都忽略了的另一种社会职能,律师的职能。

我在前面已经初步显示(虽然不是因为莎士比亚所说的原因),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的管辖区[22]内往往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律师。城里的律师不仅很难为普通农民接近(可能会有几十里路到县城),并且其费用也是普通农民支付不起或不愿支付的。但是,农民又有许多纠纷需要法律的服务,因此,在中国广大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对法律咨询的制度性需求。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乡间的法律服务所的产生和生长。但是,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他/她们并没有一种关于法院和乡政府或司法助理员的严格区分,在他/她们心中,这些机关都是说理的地方。其次,法律服务所也会收费,因此,至少常常有些农民会不经法律服务所,就直接到法院起诉,特别是一些在农民看来“天经地义”的诉因(比如离婚,赡养等。有心者可以就制定法规定的诉因和农民心目中的“诉因”进行一个很好的分析研究,那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在这种状况下,人民法庭的法官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起到了第一律师的作用。

我曾在《农村基层法院的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23]一文中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件”。儿子想要母亲的钱不得,多次殴打母亲;母亲到法院起诉,要求“脱离母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首先告诉她法律没有规定这种诉因,因此是不许可的。这是第一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回答。随后,法官又考虑了这位母亲的实际情况,为她提供了在法官看来最好的法律建议,建议她同离家出走20多年杳无音信的丈夫离婚,另找老伴,以此来保护自己。这是法官提供的第二个法律咨询——为当事人从法律上设计安排一个更为安全的未来。然后,法官告诉她到对门的法律服务所写状子,告知如何写,什么案由等等;甚至最后领着她到了法律服务所来办此事。这是第三个法律服务。

至少头两个服务严格说来都应当是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在中国农村,这些工作往往都由法官承担起来了。严格说来,法官不仅没有义务承担这些事务,而且从法律上看是不应当甚至应当禁止的。因为,比方说,就这个案件而言,法官真正是“先定后审”了——如果这位妇女真的听从法官的建议向法院提出了诉讼,这些法官会做出其它判决吗?当然,这个案件还不那么严重。如果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妇女听取法官的建议,对其儿子提出虐待罪的起诉(当然,法官没有提这个建议,只是曾考虑过这种可能),那么这个案子将从一开始就是有很大偏见的,就是对其儿子不利的。因此,依照无论什么诉讼法或传统的法理,法官的这种做法都是与司法职业道德有冲突的。

法官不仅在起诉前常常扮演了律师的角色,而且在当事人没有聘请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出席的庭审(包括调解中)也常常实际起到了律师的作用,甚至同样是被迫起到了律师的作用。在访谈中,许多法官对我们讲的自己办的案子,都表现出这一点。比方说,还是离婚案,丈夫要离,甚至愿多给些钱,以表示自己的内疚,而妻子就是不愿离。由于妻子缺乏相关法律的信息,又没有律师替当事人出谋划策,如果法官保持司法的“中立性”,妻子往往会为自己的信息不完全的决策所误。在这个时候,法官往往会告知妻子,如何解决对她最好,有时甚至不无越俎代庖替当事人作决定的嫌疑。这种状况实际也是法官扮演了律师的角色。我在其他文章中的一些例子(例如,在老人赡养案,法官关于生老病死之安排,粮食、油料的安排;[24]在断腿案,法官关于损害赔偿金的安排[25])以及一些有关人民法庭法官的报道[26]也都说明了法官在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律师(甚至更多)的作用。

我不想举更多的例子,而想从这种现象来探讨其中的社会意蕴和法理学的意蕴。

首先,这表明,中国农村对法律服务乃至对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确实有巨大的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国的法治能否建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这种服务能否得到满足。

其次,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个潜在的市场还没有转化为甚至在短期内还不大可能迅速转化为一个现实的法律服务市场。因为一方面,这种需求还是一种消费者没有支付能力或没有足够支付能力支持的需求。坦白地说,律师不下乡,很大原因就是农民支付不起律师的费用;而农民为什么常常直接找法官,而不是到法律服务所咨询,在我看来,除了农民对于这两者的制度差别无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官听取其诉求之后提供的法律服务是不收费的,这是一种免费的午餐。法院要直到你把诉状提交上来,同意立案时,才收取费用。农民在这些方面也是很精明的,他/她们知道如何节省他/她们的那不多的现金。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知识体系还难以提供有效法律服务供给,即现有的法律知识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还很少足够细致考虑是否切实适合农民的需要。目前中国法学院所提供的法律知识更多是适应工商社会和都市生活的,是强调规则性,因此在农民看来是比较大而化之的。而农村生活由于受到其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组织形态(熟人社会)的限制,其需要的法律知识有很大不同。农民需要的法律救济往往格外具体,细致,往往具有地方性的色彩,并且一定要是对方当事人有能力履行的或是司法机关有能力执行的。比方说,为了某个伤害,律师可以要求很高的赔偿金额,法院也许可以这样判决,但是对方当事人如果完全没有能力支付,那么这个律师所作的一切努力,提供的一切服务最终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农村需要法律服务,这个概念实践起来一定要语境化,予以细化,而不能用我们这些法学家头脑中的法律概念来替代。

正是由于有这两个限制,我们看到目前中国农民的法律服务需求是得不到制度性满足的。同时,也正是在这两个限制下产生的农民对法律服务的制度性需求,迫使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的法官的职业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位移。他/她不仅是法官,而且也是另一种传播农民关心的法律信息、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的法律工作者(也正是由于基层法官这一实际的社会职能,我才感到有必要把至少是履行这一职能的人民法庭的法官也列入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并纳入本文分析。这种分类,并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便利,而是有盘算且有比较充分的理由的)。

从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法官的这一职能我们还进一步可以理解他/她们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许多人都曾指责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法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缺乏理想法官(法律家/政治家)的气质和能力,没有理想法官的那种中立性。我承认,这些批评都是对的,但又都是不太讲道理的。只要到中国乡这一级一看,看看基层法官每天的工作,他/她们接待的当事人,他/她们所面临的问题,他/她们必须在教科书上讲的职业道德与生活实践中的职业道德之间做出选择,就可以发现,他/她们的这种角色偏离的不可避免甚至正当性。甚至,我这里的表述方式都太知识分子化了。在他/她们的这个环境中,他/她们甚至必须也只有这样行为,才是公道的。

因此,我们也许应当重新审视一下法官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性。当然,法官这个概念应当涵盖像柯克、霍姆斯、卡多佐、汉德这样的法官,但是法官却不仅仅是柯克和霍姆斯等人。它还包括中国的人民法庭法官或者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治安法官。一个优秀的人物不应当成为一个概念的标准定义。否则,在霍姆斯、波斯纳面前,我们中国的法学家面前都别叫法学家了,而且我们中国的法学院教授又有谁敢称自己是法学院教授?!

最后,从作为律师的法官这一现象还表明在当代中国,至少在中国基层法院,法官的专业化不可能避免地要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甚至,考虑到前面谈到的其他法律人的状况,也许,我们可以说,在目前这些地方,也许需要的法律人就不能太专业化了,太专业化也许对这些“客户”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那句话,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管这是一句老话,但是如果你看了上面这些介绍和分析,你是否真正在智识上有一些的触动呢?

【注释】

[1]HenryVI,PartII,4.2.63.

[2]本书“纠缠于事实与法律之间”一文。

[3]参见,张希坡:《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年。这不仅是中国老百姓的理想法官,而且也是或曾经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法官,裁判者同时具有法律人/政治家的风范。关于美国的理想律师法官,请看,AnthonyT.Kronman,TheLostLawyer,FailingIdealsoftheLegalProfess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3。

[4]Kronman,TheLostLawyer,同上注。在柯隆曼教授看来,这种丧失在美国也仅仅是近30年的事。

[5]参见,本书“为什么送法下乡?”一文的注10及相关正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6条规定了检察官的职责为:

(一)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工作;

(二)代表国家进行公诉;

(三)对法律规定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为: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予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7]《当代中国的司法行政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页59;《司法行政年鉴》1996年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页20-21。

[8]“中国现有的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都设在市区和县城,而且人员普遍不足,任务繁重,很难主动深入基层,为乡镇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农村群众请律师难、办公证难、寻求法律服务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当代中国的司法行政工作》,页463-464。

[9]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早期历史,请看,《当代中国的司法行政工作》,同上,页457-462。又请参看,李明:“全国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会议”,《中国法律年鉴》1988年卷,法律出版社,页715。

[10]具体内容,请看,金觉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改革座谈会”,《中国法律年鉴》1993年卷,中国法律年鉴社,页141-142。

[11]韩立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国法律年鉴》1998年卷,中国法律年鉴社,页180-181。其中关于乡镇所和乡镇法律工作者的人数,可参看,许锡福:“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中国法律年鉴》1993年卷,中国法律年鉴社,页141;以及《司法行政年鉴》1996年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页18。

[12]《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暂行规定》(1987年),《中国法律年鉴》1988年卷,法律出版社,页586-587。1991年司法部颁布了《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第3条将这5项工作细化为8项,为担任法律顾问、民事经济行政诉讼、非诉事务、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和协助办理公证,大同小异。

[13]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改革的意见》(1992),转引自,刘广安、李存捧:“民间调解与权利保护”,《走向权利的时代》,夏勇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291。

[14]参看,本书《纠纷解决与规则之治》一文的第一个案例。

[15]见,春森、孟天:“踏浪而行”,《人民司法》,1994年9期,页35。

[16]见,陈海发:“‘水壶庭长’”,《人民司法》,1991年1期,页3。

[17]参看,本书《基层法院法官的专业化问题》一文。

[18]Cf.,MichelFoucault,DisciplineandPunish,theBirthofthePrison,trans.byAlanSheridan,VintageBooks,1978.

[19]这在全国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到法庭工作确实是对法院干部的考验,每月多给补助费有人都不愿意去。”见,戴建志:“再唱南泥湾的歌”,《人民司法》,1994年11期,页44。

[20]参见,本书《中国基层法院法官的专业化问题》一文第二节的有关文字。

[21]参见,EmileDurkheim,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trans.byW.D.Halls,FreePress,1984;MichelFoucault,DisciplineandPunish,theBirthofthePrison,trans.byAlanSheridan,VintageBooks,1978.

[22]在我们调查的县,大致是一个乡一个人民法庭;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80年代后期已经基本上都实现了一乡一庭。在中国的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财政、人员以及其他的原因,也有数个乡设一个人民法庭的(见,李健华:“理一方案情,保一方平安”,《人民司法》,1994年12期,页41);有的地方由于缺少办公条件,也有两个甚至更多法庭合署办公的(戴建志:“再唱南泥湾的歌——南泥湾人民法庭见闻”,同上,页44。

[23]《北大法律评论》卷2,1999年。

[24]同上注。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9

一、基层工作

2009年*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保持近几年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成绩同时,按照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和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新司发[2008]34号),推进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司法行政和信访部门主办,各成员单位参与的联合调解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使矛盾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上访、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不断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功能,使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着力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率,为全面开展矫正工作奠定基础,推进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一)人民调解工作

1、2009年我县茫丁乡、大河沿子镇做为“大调解”工作机制和“大调解”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建设试点乡镇,每个乡镇场再确定一个村(队)、社区,作为“大调解”示范点。

2.各乡镇(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司法、综治、信访合署办公,联合办案,力争年底前要达到有机构、有场地、有标识、有协调联动机制,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人民调解工作考核之中。

3、大河沿子镇司法所积极与法庭定期联系,介入诉讼前调解,发挥好职能作用。

4、做好对未调解成功纠纷的掌控工作,对未调解成功的纠纷去向作为纠纷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作为基层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登记和统计的一项必须内容,逐步完善调解纠纷掌控体系建设。

5、继续实行调解矛盾纠纷量化考核制度,巩固调解数、质量成效。广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和主动调解工作,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调处机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对热点、敏感问题的预知、判断和预防能力,防止矛盾纠纷转变成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县司法局负责乡镇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年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各乡镇负责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培训次数不少于4次。培养和树立热爱人民调解事业、业务熟练、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民调解员典型,在本系统内推广。

7、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认真抓好规范化建设,强化对乡镇司法所、村(队)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解决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不规范,调解民间纠纷登记不及时等问题,使之按照自治区司法厅的要求规范化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通过每季度检查和考核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更好的开展。

8、进一步规范“一案一奖”的对象、资格审定、经费发放的程序及经费的管理,认真做好质量评估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强化对刑释解解教人员的跟踪管理,对五年内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登记造册,立卡建档,完善安置帮教工作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

2、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分类帮教管理制度。对“危安”类、严重暴力犯罪、“多进宫”、“”等非法宗教类及在狱所内表现欠佳,又没有生活基础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重点帮教对象,集中现有资源进行管控;对表现一般的刑释解教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帮教管控;对罪错轻微、过失犯罪、职务犯罪和在狱所表现良好,有生活基础的刑释解教人员,可以提前解除帮教管控,在帮教工作中进一步体现“人本”理念,促进这部分人员早日融入社会。

3、进一步做好安置帮教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一人一档的标准,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档案。实现动态管理,作到人在档案全、人走去向明,把帮教工作作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的侧重点,帮教率要达到98%以上。

4、按照司法部的要求和厅党委的部署,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培训计划,*镇司法所选择一个社区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三)司法所建设

1、深化等级达标活动,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抓好已达标自治区级规范化司法所的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司法所的档案,6月底完成八家户司法所土建工程完工,力争年内完成*镇司法所、八家户司法所自治区级司法所达标创建工作。

2、进一步加强司法所组织、队伍和业务建设。与各乡镇场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认真分析各司法所组织、队伍建设的现状,积极争取落实司法所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司法所业务建设。司法所要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以促进工作为目标,积极参与综治工作,结合人民调解的工作业绩,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树立和宣扬一批基层工作先进典型。对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开展工作中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

4、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各司法所每月报送基层工作的各类信息、简报不少于两篇,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5、认真完成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统计工作。各司法所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统计数据分析针对基层统计报表填写内容不完整、数据不准确、迟报等现象要加以重视,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法律服务工作

2009年*法律服务工作,以“开展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人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同时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上半年要认真做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总结、检查、验收工作。要着力抓好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要确保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在抓好政治业务学习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增强服务为民观念,提升社会公信力和声誉。县司法局将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的年度考核。各法律服务机构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学习教育计划、内容、时间、人员四落实;做到集体学习有记录,个人学习有笔记(不少于5000字)、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为检验学习效果年内县司法局将组织法律服务人员进行两次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知识和业务知识考试(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做到两次促进、两不误,确保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要把民生问题作为法律服务的重点内容,积极促进法律服务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涉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大力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积极引导法律服务队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积极参加与法律援助和信访工作,满足困难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和行访工作,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推进法律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

(一)公证工作

1、做好《公证法》宣传。今年3月是《公证法》颁布实施三周年,县司法局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集中开展《公证处》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情况要书面上报公律管理股。

2、规范公证处内部管理。要加大对公证处的内部监管力度,完善和规范公证处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公证处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统一收案收费制度、审查批准出证制度,案卷归档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公证处自律能力,加大对公证人员办案过程的动态监控力度。

3、规范公证执业行为。公证机关要严格按照公证收费规定收取公证费,严禁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给联络费、回扣德不孤不正当竞争手段争揽公证业务。要严格办证程序、严禁自办自批,严禁公证员个人私自接案收费。完善审查、批准、出证手续,杜绝私自出证。进一步规范公证执业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4、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公证工作要在继续抓好借款、住房公积金贷款、证据保全、招投标、现场监督公证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面,积极做好土地承包、农业生产借贷等公证事务,使公证业务向服务“三农”方面延伸。

5、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公证机关和公证人员要大力开展和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每位执业公证员年内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承办法律援助公证事务不少于2件,撰写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

6、加强公证质量监督检查。公证质量是公证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公证质量是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抓好公证服务质量,对公证案卷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评查(公证处每月自查一次,并将自查情况上报县局公律股,县局将每季检查一次,并写出检查报告上报州局公律科。州局将依据自查、检查情况进行半年、年终抽查,并将抽查情况予以通报)。

7、加强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为加强公证业务交流和规范信息管理,局公律股、县公证处要认真做好公证业务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做到半年报、年报数字准确、上报及时。年内报送公证工作简报或信息材料不少于12份(每月一份),对于少报、迟报或不报的将予以通报。

7、抓典型,树典范。要切实加强和抓好公证处的升级达标和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要切实加强和做好县公证处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达标,同时计划创建县级文明单位活动,力争达标。

(二)律师工作

1、做好《律师法》宣传。今年6月是新修订的《律师法》颁布一周年,县司法局将组织,集中开展《律师法》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情况要书面上报县局。

2、规范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执业管理制度、利益冲突审查制度、统一收案收费制度、投诉查处制度、案卷归档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制度,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律师事务所自律能力,加大对律师办案过程的动态监控力度。认真落实“五个一”的规定,严禁律师个人私自接案收费,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3、拓展律师服务领域。律师工作要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能,扩大服务面。进一步做好投诉、辩护、非诉讼法律事务和政府、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积极向国企改革、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注重参与调解、服务“三农”等方面延伸,力争达到每位执业律师担任三家(企业、乡镇政府、村委会)法律顾问的目标要求。

4、加大律师工作督查力度。健全完善律师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律师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提高律师工作的质量,对律师工作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律师事务所每季度自查一次,并写出自查材料上报县局公律股;县司法局将半年检查一次,并写出检查报告上报州局公律科;州局将依据自查、检查情况进行半年、年终抽查,并将抽查情况予以通报)。

5、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年内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每位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4件,律师事务所撰写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

6、加强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为加强律师业务交流和规范信息管理,要认真做好律师业务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做到半年报、年报数字准确、上报及时。年内报送律师工作简报或信息材料不少于12份(每月一份),对于少报或不报的将予以通报。

7、抓典型,树典型。要切实加强和抓好律师事务所的升级达标和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范作用,努力塑造品牌和声誉,树立律师行业的良好形象。要切实加强和抓好丰盛律师事务所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达标的同时,做好律师实务争创县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达标。

8、加强律师党建工作。按照区党委组织部、司法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实施意见》(新党组【2008】38号)的文件精神,凡是有三名以上党员的律师事务所,都应单独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律师党员管理,切实做好律师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凡是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专职律师党员,其组织关系都应转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此项工作要求在六月底之前完成。

强化县司法局对公证、律师的管理,要切实加强和承担起对公证律师队伍和执业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把公证律师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强化职业道德,确保公证律师人员真正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造就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证律师队伍。

(三)法律服务所工作

1、各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围绕提高素质抓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抓规范建设,促进法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2、全面做好城镇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达标工作,不断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水平。

3、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所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提高工作的质量,对法律服务所日常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法律服务所所每季自查一次,县司法局进行半年、年终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四)法律援助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知晓率

结合法治“六进”工作,继续加大《法律援助条例》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县法律援助中心今年将组织开展4次宣传咨询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建设

要切实加强和做好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和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县法律援助中心将在六月之前完成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案件质量管理等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同时把申请受理忽然审查审批关,严格按规定的程序的条件审理受理,对符合条件的,须报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给以及时办理,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要予以说明或作出答复。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统一归档”的“五统一“抓好落实。对法院指派的援助案件,及时做好审查协调工作,遇到复杂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确保法援工作渠道的畅通。

3、强化法援职能,开拓法律援助服务

一是以保障民生为着力点,开辟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维权“绿色通道”,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在工作中,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做到当天受理。对因情况特殊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经济困难证明,或者案件即将超过仲裁或诉讼时效的,则采取先受理、后补交材料的做法,确保农民工案件“急事快办”和“特事急办”,保证此类案件的及时办理。对群体性农民工矛盾纠纷,实行“三优”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接待、优先办理,切实把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使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及时快速的得到有效处理,及时做好宣传报道法律援助在为农民工维权中的先进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舆论氛围。二是法律援助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切实抓好困难职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军人、军烈属的法律援助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工、青、妇、民政、信访、老龄委等部门,做好涉法涉诉案件的处理,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地表达诉求。四是县法律援助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管理工作,每年将到基层法律援助机构进行2次检查调研。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认真做好法律援助案件初审上报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4、严格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则》,采取跟踪检查、开庭旁听、结案评估、案件抽查、投诉查处等方式,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进行监督,年内将对1-2个法律援助案件进行开庭旁听。

三、法制宣传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1、继续强化“法治六进”工作,抓好试点,并对2009年“法治六进”需达标的79个单位(机关28个、学校6个、社区1个、企业4个、单位16个、村队24个)进行考核验收,推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2、以“法治进机关”为抓手,狠抓领导干部学法工作,加强对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工作的督导和检查,保证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使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决策、依法规范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有新的提升,着力使广大公务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法治观念。

3、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采取各钟措施,组织开展好“法治进乡村”活动,着力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继续引导农牧民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反应自己的法律诉求,依法信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做好对“法治六进”工作,要以“法治进机关”为龙头,以“法治进社区”、“法治进乡村”为基础,突出重点、找准“抓手”,促进“法治六进”活动全面、深入、务实开展。2009年重点召开“法治六进”中每一“进”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计划召开现场会2场、座谈会1次),以点带面进行全面推广。

5、深入开展自治区第六个“宪法、法律宣传月”活动。

6.继续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县领导电视讲话、悬挂横幅标语、法律咨询服务、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图版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效果。

7.做好年终公职人员的普法考试工作。

四、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行政系统人员综合素质

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构建和谐*”这个主题,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法律服务人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体党员干部、法律服务人员的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为基础,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带领全县法律服务行业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和促进我县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理论学习上,着力查找和解决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把学习理论当作装饰形象的工具,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等问题。

(二)在发展理念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发展理念落后形势;发展视野不宽,缺乏战略思维、前瞻意识;发展动力不强,满足现状,只看成绩,不看差距;发展信心不足,只见困难、不识机遇,错失时机等问题。

(三)在服务全局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全局观念不强,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讲个人和小集体、不顾全局发展。

(四)在创新发展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怕担风险、患得患失,尤其是不重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

(五)在科学决策上,着力查找和解决不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办事等问题。

(六)在服务效能上,着力查找和解决效率不高,职责不清;政务不公开,工作程序繁杂,节奏不快;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对群众合法利益不重视,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七)在党性党风党纪上,着力查找和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员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

通过学习,力争达到思想认识上有新飞跃、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服务科学发展能力上有新提升,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执法公正的干部队伍。

五、切实坚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

(一)认真学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区、州、县纪委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司法行政系统纪律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坚持从严管理,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继续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队伍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法律服务公开工作,加大源头治腐的力度,狠刹铺张浪费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深入开展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五)加大对司法行政系统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维护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努力把我县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

县司法行政工作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精神和区、州、县政法、司法行政会议精神,以“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科学发展”为主题,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个大局,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全面履行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职能,更好的发挥司法行政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开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平安*•和谐*”和实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一、基层工作

2009年*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保持近几年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成绩同时,按照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和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新司发[2008]34号),推进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司法行政和信访部门主办,各成员单位参与的联合调解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使矛盾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上访、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不断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功能,使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着力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率,为全面开展矫正工作奠定基础,推进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一)人民调解工作

1、2009年我县茫丁乡、大河沿子镇做为“大调解”工作机制和“大调解”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建设试点乡镇,每个乡镇场再确定一个村(队)、社区,作为“大调解”示范点。

2.各乡镇(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司法、综治、信访合署办公,联合办案,力争年底前要达到有机构、有场地、有标识、有协调联动机制,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人民调解工作考核之中。

3、大河沿子镇司法所积极与法庭定期联系,介入诉讼前调解,发挥好职能作用。

4、做好对未调解成功纠纷的掌控工作,对未调解成功的纠纷去向作为纠纷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作为基层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登记和统计的一项必须内容,逐步完善调解纠纷掌控体系建设。

5、继续实行调解矛盾纠纷量化考核制度,巩固调解数、质量成效。广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和主动调解工作,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调处机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提高对热点、敏感问题的预知、判断和预防能力,防止矛盾纠纷转变成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培训工作。县司法局负责乡镇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年培训次数不少于2次;各乡镇负责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培训次数不少于4次。培养和树立热爱人民调解事业、业务熟练、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民调解员典型,在本系统内推广。

7、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认真抓好规范化建设,强化对乡镇司法所、村(队)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解决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不规范,调解民间纠纷登记不及时等问题,使之按照自治区司法厅的要求规范化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通过每季度检查和考核促进人民调解工作更好的开展。

8、进一步规范“一案一奖”的对象、资格审定、经费发放的程序及经费的管理,认真做好质量评估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强化对刑释解解教人员的跟踪管理,对五年内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登记造册,立卡建档,完善安置帮教工作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对辖区内的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

2、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分类帮教管理制度。对“危安”类、严重暴力犯罪、“多进宫”、“”等非法宗教类及在狱所内表现欠佳,又没有生活基础的刑释解教人员作为重点帮教对象,集中现有资源进行管控;对表现一般的刑释解教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帮教管控;对罪错轻微、过失犯罪、职务犯罪和在狱所表现良好,有生活基础的刑释解教人员,可以提前解除帮教管控,在帮教工作中进一步体现“人本”理念,促进这部分人员早日融入社会。

3、进一步做好安置帮教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一人一档的标准,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档案。实现动态管理,作到人在档案全、人走去向明,把帮教工作作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的侧重点,帮教率要达到98%以上。

4、按照司法部的要求和厅党委的部署,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培训计划,*镇司法所选择一个社区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三)司法所建设

1、深化等级达标活动,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抓好已达标自治区级规范化司法所的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规范基层司法所的档案,6月底完成八家户司法所土建工程完工,力争年内完成*镇司法所、八家户司法所自治区级司法所达标创建工作。

2、进一步加强司法所组织、队伍和业务建设。与各乡镇场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认真分析各司法所组织、队伍建设的现状,积极争取落实司法所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司法所业务建设。司法所要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以促进工作为目标,积极参与综治工作,结合人民调解的工作业绩,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树立和宣扬一批基层工作先进典型。对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开展工作中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

4、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各司法所每月报送基层工作的各类信息、简报不少于两篇,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5、认真完成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统计工作。各司法所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统计数据分析针对基层统计报表填写内容不完整、数据不准确、迟报等现象要加以重视,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法律服务工作

2009年*法律服务工作,以“开展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充分发挥法律服务人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职能作用。同时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上半年要认真做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总结、检查、验收工作。要着力抓好深入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要确保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在抓好政治业务学习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增强服务为民观念,提升社会公信力和声誉。县司法局将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的年度考核。各法律服务机构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学习教育计划、内容、时间、人员四落实;做到集体学习有记录,个人学习有笔记(不少于5000字)、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为检验学习效果年内县司法局将组织法律服务人员进行两次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知识和业务知识考试(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做到两次促进、两不误,确保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要把民生问题作为法律服务的重点内容,积极促进法律服务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涉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大力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积极引导法律服务队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积极参加与法律援助和信访工作,满足困难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和行访工作,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推进法律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

(一)公证工作

1、做好《公证法》宣传。今年3月是《公证法》颁布实施三周年,县司法局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集中开展《公证处》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情况要书面上报公律管理股。

2、规范公证处内部管理。要加大对公证处的内部监管力度,完善和规范公证处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公证处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统一收案收费制度、审查批准出证制度,案卷归档管理制度,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公证处自律能力,加大对公证人员办案过程的动态监控力度。

3、规范公证执业行为。公证机关要严格按照公证收费规定收取公证费,严禁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给联络费、回扣德不孤不正当竞争手段争揽公证业务。要严格办证程序、严禁自办自批,严禁公证员个人私自接案收费。完善审查、批准、出证手续,杜绝私自出证。进一步规范公证执业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4、拓展公证服务领域。公证工作要在继续抓好借款、住房公积金贷款、证据保全、招投标、现场监督公证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面,积极做好土地承包、农业生产借贷等公证事务,使公证业务向服务“三农”方面延伸。

5、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公证机关和公证人员要大力开展和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每位执业公证员年内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承办法律援助公证事务不少于2件,撰写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

6、加强公证质量监督检查。公证质量是公证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公证质量是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抓好公证服务质量,对公证案卷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评查(公证处每月自查一次,并将自查情况上报县局公律股,县局将每季检查一次,并写出检查报告上报州局公律科。州局将依据自查、检查情况进行半年、年终抽查,并将抽查情况予以通报)。

7、加强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为加强公证业务交流和规范信息管理,局公律股、县公证处要认真做好公证业务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做到半年报、年报数字准确、上报及时。年内报送公证工作简报或信息材料不少于12份(每月一份),对于少报、迟报或不报的将予以通报。

7、抓典型,树典范。要切实加强和抓好公证处的升级达标和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要切实加强和做好县公证处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达标,同时计划创建县级文明单位活动,力争达标。

(二)律师工作

1、做好《律师法》宣传。今年6月是新修订的《律师法》颁布一周年,县司法局将组织,集中开展《律师法》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活动情况要书面上报县局。

2、规范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律师事务所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执业管理制度、利益冲突审查制度、统一收案收费制度、投诉查处制度、案卷归档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制度,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律师事务所自律能力,加大对律师办案过程的动态监控力度。认真落实“五个一”的规定,严禁律师个人私自接案收费,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3、拓展律师服务领域。律师工作要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能,扩大服务面。进一步做好投诉、辩护、非诉讼法律事务和政府、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积极向国企改革、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注重参与调解、服务“三农”等方面延伸,力争达到每位执业律师担任三家(企业、乡镇政府、村委会)法律顾问的目标要求。

4、加大律师工作督查力度。健全完善律师工作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律师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提高律师工作的质量,对律师工作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律师事务所每季度自查一次,并写出自查材料上报县局公律股;县司法局将半年检查一次,并写出检查报告上报州局公律科;州局将依据自查、检查情况进行半年、年终抽查,并将抽查情况予以通报)。

5、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年内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活动不少于4次。每位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不少于4件,律师事务所撰写调研文章或论文不少于1篇。

6、加强统计报表和信息管理。为加强律师业务交流和规范信息管理,要认真做好律师业务统计和信息上报工作,做到半年报、年报数字准确、上报及时。年内报送律师工作简报或信息材料不少于12份(每月一份),对于少报或不报的将予以通报。

7、抓典型,树典型。要切实加强和抓好律师事务所的升级达标和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范作用,努力塑造品牌和声誉,树立律师行业的良好形象。要切实加强和抓好丰盛律师事务所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达标的同时,做好律师实务争创县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达标。

8、加强律师党建工作。按照区党委组织部、司法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实施意见》(新党组【2008】38号)的文件精神,凡是有三名以上党员的律师事务所,都应单独建立党组织,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律师党员管理,切实做好律师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凡是在律师事务所执业的专职律师党员,其组织关系都应转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此项工作要求在六月底之前完成。

强化县司法局对公证、律师的管理,要切实加强和承担起对公证律师队伍和执业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把公证律师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强化职业道德,确保公证律师人员真正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造就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证律师队伍。

(三)法律服务所工作

1、各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围绕提高素质抓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抓规范建设,促进法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2、全面做好城镇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达标工作,不断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水平。

3、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所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提高工作的质量,对法律服务所日常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法律服务所所每季自查一次,县司法局进行半年、年终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四)法律援助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法律知晓率

结合法治“六进”工作,继续加大《法律援助条例》宣传力度扩大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县法律援助中心今年将组织开展4次宣传咨询活动。

2、加强队伍建设和规范化建设

要切实加强和做好法律援助队伍建设和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县法律援助中心将在六月之前完成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案件质量管理等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同时把申请受理忽然审查审批关,严格按规定的程序的条件审理受理,对符合条件的,须报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给以及时办理,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要予以说明或作出答复。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统一归档”的“五统一“抓好落实。对法院指派的援助案件,及时做好审查协调工作,遇到复杂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确保法援工作渠道的畅通。

3、强化法援职能,开拓法律援助服务

一是以保障民生为着力点,开辟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维权“绿色通道”,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在工作中,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做到当天受理。对因情况特殊无法提供身份证明、经济困难证明,或者案件即将超过仲裁或诉讼时效的,则采取先受理、后补交材料的做法,确保农民工案件“急事快办”和“特事急办”,保证此类案件的及时办理。对群体性农民工矛盾纠纷,实行“三优”服务,即优先受理、优先接待、优先办理,切实把维护农民工权益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使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及时快速的得到有效处理,及时做好宣传报道法律援助在为农民工维权中的先进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舆论氛围。二是法律援助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分忧、为群众解难。切实抓好困难职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军人、军烈属的法律援助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工、青、妇、民政、信访、老龄委等部门,做好涉法涉诉案件的处理,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地表达诉求。四是县法律援助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管理工作,每年将到基层法律援助机构进行2次检查调研。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认真做好法律援助案件初审上报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4、严格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则》,采取跟踪检查、开庭旁听、结案评估、案件抽查、投诉查处等方式,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进行监督,年内将对1-2个法律援助案件进行开庭旁听。

三、法制宣传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1、继续强化“法治六进”工作,抓好试点,并对2009年“法治六进”需达标的79个单位(机关28个、学校6个、社区1个、企业4个、单位16个、村队24个)进行考核验收,推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2、以“法治进机关”为抓手,狠抓领导干部学法工作,加强对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工作的督导和检查,保证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使各级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决策、依法规范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有新的提升,着力使广大公务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法治观念。

3、结合当前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采取各钟措施,组织开展好“法治进乡村”活动,着力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继续引导农牧民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反应自己的法律诉求,依法信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4.做好对“法治六进”工作,要以“法治进机关”为龙头,以“法治进社区”、“法治进乡村”为基础,突出重点、找准“抓手”,促进“法治六进”活动全面、深入、务实开展。2009年重点召开“法治六进”中每一“进”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计划召开现场会2场、座谈会1次),以点带面进行全面推广。

5、深入开展自治区第六个“宪法、法律宣传月”活动。

6.继续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县领导电视讲话、悬挂横幅标语、法律咨询服务、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图版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效果。

7.做好年终公职人员的普法考试工作。

四、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司法行政系统人员综合素质

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构建和谐*”这个主题,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法律服务人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体党员干部、法律服务人员的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为基础,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带领全县法律服务行业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和促进我县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理论学习上,着力查找和解决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把学习理论当作装饰形象的工具,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等问题。

(二)在发展理念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发展理念落后形势;发展视野不宽,缺乏战略思维、前瞻意识;发展动力不强,满足现状,只看成绩,不看差距;发展信心不足,只见困难、不识机遇,错失时机等问题。

(三)在服务全局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全局观念不强,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讲个人和小集体、不顾全局发展。

(四)在创新发展上,着力查找和解决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不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怕担风险、患得患失,尤其是不重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

(五)在科学决策上,着力查找和解决不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拍脑袋决策、凭经验办事等问题。

(六)在服务效能上,着力查找和解决效率不高,职责不清;政务不公开,工作程序繁杂,节奏不快;执政为民意识不强,对群众合法利益不重视,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能力不够强等问题。

(七)在党性党风党纪上,着力查找和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员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

通过学习,力争达到思想认识上有新飞跃、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成效、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服务科学发展能力上有新提升,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执法公正的干部队伍。

五、切实坚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

(一)认真学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区、州、县纪委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司法行政系统纪律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坚持从严管理,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监督,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二)继续完善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格局,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队伍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党务公开、法律服务公开工作,加大源头治腐的力度,狠刹铺张浪费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法律服务论文范文篇10

述职报告

调研报告

考察报告

自查报告

规划计划

工作汇报

单位总结

个人总结

评语鉴定

工作体会

学习体会

思想汇报

精彩演讲

竞职演说

会议发言

庆典致辞

会议致辞

节庆串词

会议主持

思想政治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

科技文教

综合论文

经验交流

事迹材料

申报材料

求职自荐

慰问贺电

规章制度

小品文粹

党团申请

党群培训

党会发言

|首页|文章中心|本站留言|投稿需知|会员需知|

|

文章中心首页

|

领导讲话

|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心得体会

|

演讲致辞

|

学术论文

|

百家集粹

|

党群辅导

|

您现在的位置:文秘写作网>>文章中心>>领导讲话>>政府政务>>正文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

[图文]在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字体:小大】

在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cqhclxj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1更新时间:2005-3-16

在司法行政工作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2005年2月X日)

同志们:

我非常高兴参加司法局的总结表彰大会,虽然没有听到你们的工作总结,但前几天,我到局里看望大家时,昌斌同志已把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刚才又表彰了在过去一年中工作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司法局过去一年中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在过去一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今年是喜事多、大事多,几大班子都面临换届,换届就有人员的变动,这次市里几位领导岗位的变动,分工作了相应的调整,我刚接手分管政法工作,很多情况还在熟悉中。下面,我讲两点:

一、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司法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始终把保稳定放在首位。抓改革、抓普法,抓调解、抓法律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调解网络健全,调解人员工作到位,每年化解各类矛盾5000—6000件,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你们的辛勤工作,XX的社会稳定就会受影响。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你们注重队伍建设,坚持定期讲评干部制度,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学教活动、行风评议、效能建设中都取得了好成绩。特别是行评,获得了优良成绩。据昌斌同志介绍,司法局在XX市司法行政系统中的法建工作、社会司法鉴定工作、法学教育工作、队伍教育等都名列前茅。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荣誉。

第二,学习创新,增强司法行政工作的新业绩

一是搞好民间纠纷调解。今年是司法部确定的“人民调解工作年”,希望你们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认真搞好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对照前几天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司法行政工作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如何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这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希望你们今年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更好的业绩。

二是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普法工作我们过去取得了好成绩,获得了全国先进县市的称号。“四五”普法要继续加大力度,争取再创佳绩。要继续运用多种形式搞好送法下乡、寓法于乐,“法律进万家”等活动,使我市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司法局的职责是运用法律武器为国家、集体、老百姓服务。希望局党组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保持良好的外部形象。要继续抓好法律服务,社会司法鉴定和法学教育等工作,争取上级支持,不断改善干警的办公、生活条件。同时要注意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多为老同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