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6:18:02

发酵技术论文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1

本文作者:廉玉梅工作单位:黑龙江省轻工业技工学校

针对上述食品发酵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缺陷,结合我国实际的教育制度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创新与改革方式,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了使学生在食品发酵工艺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应该适时的转变教学方式,采取了“围绕教材内容,抓住一条主线”的方法,即将发酵食品生产中各研究对象的共性规律提炼出来,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及种子扩大培养、培养基制备、培养基灭菌与空气的净化、发酵条件控制、下游加工过程五大部分。之后,分别将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酒类、氨基酸、柠檬酸、核苷酸、黄原胶的具体生产工艺作为典型的案例来剖析,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发酵行业的工作拓宽道路。另外,在具体章节的讲述和安排上注意注重各个单元工艺操作的有机结合,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将课本上原本归在有机酸发酵中的醋酸发酵放在酒精和白酒之后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醋的生产与酒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真正理解“酒放酸了就变成醋”的道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之一,也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的实验内容偏重于认知性和验证性,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比就显得尤为不足。做好实验课程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可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和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并指导实践的意识,这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石。另外,对于实验课程中的相关准备工作可以由老师指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包含着若干个小实验内容,要运用几种不同的技术才能完成的一个整体性实验。通过这种实验训练,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技能组合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掌握全局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性地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实验教学贴近理论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走出验证性实验、小实验的旧框架,向综合性实验、大实验实现转变是我们在设计实验项目时的指导原则。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形式使学生从根本上理顺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发酵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纸上谈兵”、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

总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所做实验“知其所以然”,而实验教学又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温故而知新”,最终达到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双丰收。2.3考核制度的改革创新在食品发酵工艺学的考核内容上,可以转变原来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渠道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进行综合考核。比如在笔试测试题中加入较多的能力测试,采用卷面考试和实验考试的综合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作业实践情况,包括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报告、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全面综合的进行考核。以上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2l世纪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为了适应现代化人才市场的需要,为食品发酵行业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对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有积极作用。只有大力开展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复合型发酵工艺人才,进而才能不断的促进发酵工艺的发展。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2

(一)发酵技术的开端

很久以前,人们常发现一些果酒暴露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果酒味道会一点点变酸。还有一些水果(如苹果,猕猴桃)长时间不吃,便会有酒味,经过过去科学家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之发酵(ferment)。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到了近代,人们才发现发酵原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二)一个发酵的小试验

器材:蒸熟的糯米,酒曲(超市里有),广口品(或其他玻璃容器)。

合作:和家长或同学

方法:1、把糯米蒸熟

2、为防止温度过高,可用冷开水冲洗蒸熟糯米。

3、将酒曲碾碎,均匀的搅拌在糯米里,装入广口品(或其他玻璃容器)。

4、酿造酒酿的适宜温度为25℃到30℃,必须采用各种温度保持适宜的温度。

5、2天后,可以进行品尝。

(三)发酵的好处

现在的发酵技术越来越好。在各个行业各有进展。如:

化学产品:酒精,柠檬酸,乳酸等;

医学用品:青霉素等;

食品饮料:馒头,包子,酒水。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成就非凡,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思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能源、化工、轻工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潜在的生产力。专家预测,到2010~2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机体、生物系统创造新物种,并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生物制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则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领域。在我国的食品工业中,生物技术工业化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酒类和新型发酵产品以及酿造产品的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7%。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领域中有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特殊需要将具有遗传性的目的基因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剪切、组合、拼接,再将人工重组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高速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

发酵工业的关键是优良菌株的获取,除选用常用的诱变、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等传统方法外,还可与基因工程结合,进行改造生产菌种。

(一)改良面包酵母菌的性能

面包酵母是最早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微生物。将优良酶基因转入面包酵母菌中后,其含有的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的含量比普通面包酵母显著提高,面包加工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量提高,应用改良后的酵母菌种可生产出膨润松软的面包。

(二)改良酿酒酵母菌的性能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新的酿酒酵母菌株,用以改进传统的酿酒工艺,并使之多样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大麦中的淀粉酶基因转入啤酒酵母中后,即可直接利用淀粉发酵,使生产流程缩短,工序简化,革新啤酒生产工艺。目前,已成功地选育出分解β-葡聚糖和分解糊精的啤酒酵母菌株、嗜杀啤酒酵母菌株,提高生香物质含量的啤酒酵母菌株。

(三)改良乳酸菌发酵剂的性能

乳酸菌是一类能代谢产生乳酸,降低发酵产品pH值的一类微生物。乳酸菌基因表达系统分为组成型表达和受控表达两种类型,其中受控表达系统包括糖诱导系统、Nisin诱导系统、pH诱导系统和噬菌体衍生系统。相对于乳酸乳球菌和嗜热链球菌而言,德氏乳杆菌的基因研究比较缺乏,但是已经发现质粒pN42和PJBL2用于构建德氏乳杆菌的克隆载体。有研究发现乳酸菌基因突变有2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涉及(同源或异源的)可独立复制的转座子,第二种方法是依赖于克隆的基因组DN断和染色体上的同源部位的重组整合而获得。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乳酸菌发酵剂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产双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胞外多糖的稳定形成能力、抗杂菌和病原菌的能力较强。

二、细胞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组成之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工程主要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及细胞代谢物的生产等。细胞融合是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技术是一种改良微生物发酵菌种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与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对遗传物质进一步修饰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例如日本味之素公司应用细胞融合技术使产生氨基酸的短杆菌杂交,获得比原产量高3倍的赖氨酸产生菌和苏氨酸高产新菌株。酿酒酵母和糖化酵母的种间杂交,分离子后代中个别菌株具有糖化和发酵的双重能力。日本国税厅酿造试验所用该技术获得了优良的高性能谢利酵母来酿制西班牙谢利白葡萄酒获得了成功。目前,微生物细胞融合的对象已扩展到酵母、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种间以至属间,不断培育出用于各种领域的新菌种。

三、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生物催化剂。酶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酶工程又称酶反应技术,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使某些物质定向转化的工艺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酶工程技术在发酵生产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酶技术处理发酵原料,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如啤酒酿制过程,主要原料麦芽的质量欠佳或大麦、大米等辅助原料使用量较大时,会造成淀粉酶、俘一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活力不足,使糖化不充分、蛋白质降解不足,从而减慢发酵速度,影响啤酒的风味和收率。使用微生物淀粉酶、蛋白酶、一葡聚糖酶等制剂,可补充麦芽中酶活力不足的缺陷,提高麦汁的可发酵度和麦汁糖化的组分,缩短糖化时间,减少麦皮中色素、单宁等不良杂质在糖化过程中浸出,从而降低麦汁色泽。二是用酶来处理发酵菌种的代谢产物,缩短发酵过程,促进发酵风味的形成。啤酒中的双乙酰是影响啤酒风味的主要因素,是判断啤酒成熟的主要指标。当啤酒中双乙酰的浓度超过阈值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馊酸味。双乙酰是由酵母繁殖时生成的α-乙酰乳酸和α-乙酰羟基丁酸氧化脱羧而成的,一般在啤酒发酵后期还原双乙酰需要约5~10d的时间。崔进梅等报道,发酵罐中加入α-乙酰乳酸脱羧酶能催化α-乙酰乳酸直接形成羧基丁酮,可缩短发酵周期,减少双乙酰含量。

四、小结

在食品发酵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发酵剂的性能,缩短发酵周期,丰富发酵制品的种类。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生产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保健制品,而且在有利于加速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随着生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相信会开发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发酵制品,使生物加工技术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岳田利等.现代生物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6,04:78-80.

[2]王春荣,王兴国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J].山东食品科技.2004,07:31.

[3]徐成勇,郭本恒等.酸奶发酵剂和乳酸菌生物技术育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7):27.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分别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免加温发酵等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指出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17世纪以来,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是蘑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历来是蘑菇生产的科研攻关课题之一。培养料的发酵技术经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由最初的简单堆肥发酵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免加温发酵技术,并在蘑菇生产上逐渐推广。福鼎市是全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产销量占福建省产销量的30%左右。在从事30多年的蘑菇生产实践经验和培养料发酵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笔者对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粗浅论述如下。

1一次发酵技术

1.1基础理论

蘑菇培养料的一次发酵技术,亦称常规的传统发酵技术,根据辛登—豪泽短期堆制的原理发展而成。通过采用物理调控,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其生长繁殖,经生化作用后积蓄了蘑菇生产所需的营养物质。

1.2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基本上采用这项技术,其技术流程:草料预湿——建堆(加入配料)——一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后翻堆——上料铺床,共要翻6次堆;发酵程式(天数)分别是7d、6d、5d、4d、3d,总计28d。若用早稻草作为培养料则需25d。一次发酵技术工艺简单,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领掌握不好,极易影响发酵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发酵质量差,不是厌气发酵的比重大(烂料多),就是冷却层比重大(生料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缺点,我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采用改进的“三角架”增氧发酵法,比常规发酵在技术上有了创新,效果较好,但该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发酵时间长,费时;二是翻堆次数多,费工;三是劳动强度大,费力;四是养分损耗大,耗料。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我市田春菇栽培上。

2二次发酵技术

2.1基础理论

1934年,美国科学家兰伯特分别用厌氧发酵区、好氧发酵区、干燥冷却区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经研究,发现用好氧发酵区的堆肥栽培蘑菇,产量最高;而其他温度区的堆料,再经过50~55℃高温,并结合适当增氧堆制再次发酵后用于栽培蘑菇,产量也相应提高。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二次发酵技术,亦称后发酵、巴氏消毒。二次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1)升温阶段,即巴氏消毒阶段。这个阶段要在57~60℃高温下维持6~8h,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杀死病原菌、寄生虫以及各类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虫;二是促使嗜热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类;三是前发酵的粪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质一类化合物供蘑菇菌丝利用。

(2)控温阶段。这个阶段要适时通风降温至48~52℃并维持4~6d,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养料中氧的供应状况,创造嗜热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态环境。嗜热放线菌利用堆肥在发酵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氮源,嗜热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质降解,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蘑菇菌丝吸收;二是继续杀死病原菌。

2.2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规堆制前发酵的培养料应迅速搬进菇房进行后发酵处理,培养料应集中堆放于中间3层床架上,底层不放料。堆放时要求培养料疏松、厚薄均匀,并密闭四周薄膜,促其自热。当升温至48~52℃时,进行蒸气加热巴氏消毒(亦可采用明火加温法),使料温升至57~60℃,保持8~10h后,控制炉火,降温至50~52℃,保持此温度继续培养4~6d。视料温情况启闭地面薄膜通风1~2次,每次数分钟,待培养料氨味消失,并大量繁殖白色嗜热性放线菌后,即可结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培养至氨味消失。

我市近20多年来一直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生产中要注意:①在后发酵期间,测温时,人不能进入菇房,只能将温度计置于竹竿内前端,由菇房外插入料中测温;②发酵结束,进入菇房前必须打开四周薄膜通风换气,以防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

3免加温发酵技术

3.1基础理论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微生物调控技术,在强势复苏型有益微生物群体增殖活动的主导作用下,迫使其他微生物顺从,进而使培养料进行有

价值地发酵。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活动,原来不能共生的菌类,通过相互交换食饵和生成条件,达到共同生存、发展的目的。例如: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可将来自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抗氧化物质、氨基酸、糖类等各种有利的物质;固氮菌是好气菌,可将大气中的氮变成蘑菇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固氮菌以有机质为食饵,它的排泄物是光合细菌喜食的食饵,而光合细菌排泄物是固氮菌的食饵。这种食饵交换循环建立以后,一旦固氮菌过分繁殖则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光合菌的作用,就能够共存。总的来说,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动,使培养料在发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质,集结能量抑制,消减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蘑菇培养料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蘑菇菌丝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2应用

免加温发酵技术工艺流程:稻草预温——建堆(加肥、加发酵剂)——一翻——二翻——三翻(加石灰和石膏)——四翻——上料铺床,发酵程式(天数)分别为5d、4d、4d、3d,总计20~22d。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堆料不宜过高,最好是80cm左右为宜。若冬天堆料可适当加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00cm,宽、长不限,可根据地形而定;由于增温催熟剂的加入,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群体繁殖非常迅速,温度上升的非常快,若按传统方法堆料过高,则很容易因中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营养损耗;同时由于过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软化导致物料间空隙度缩小而减少供氧量,从而造成局部厌氧发酵。

(2)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透气增氧,增加物料间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由于增温催熟剂中有益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通气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料发酵。建堆后,可用钢钎(30cm×30cm)从料堆由上向下打穿后并左右晃动,使孔尽可能大些。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分别阐述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免加温发酵等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指出免加温发酵技术是现代蘑菇培养料发酵的发展趋势,17世纪以来,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是蘑菇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历来是蘑菇生产的科研攻关课题之一。培养料的发酵技术经不断更新和发展,已由最初的简单堆肥发酵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免加温发酵技术,并在蘑菇生产上逐渐推广。福鼎市是全国双孢蘑菇生产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产销量占福建省产销量的30%左右。在从事30多年的蘑菇生产实践经验和培养料发酵技术研究、应用的基础上,笔者对蘑菇培养料主要发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粗浅论述如下。

1一次发酵技术

1.1基础理论

蘑菇培养料的一次发酵技术,亦称常规的传统发酵技术,根据辛登—豪泽短期堆制的原理发展而成。通过采用物理调控,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其生长繁殖,经生化作用后积蓄了蘑菇生产所需的营养物质。

1.2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基本上采用这项技术,其技术流程:草料预湿——建堆(加入配料)——一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后翻堆——上料铺床,共要翻6次堆;发酵程式(天数)分别是7d、6d、5d、4d、3d,总计28d。若用早稻草作为培养料则需25d。一次发酵技术工艺简单,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领掌握不好,极易影响发酵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发酵质量差,不是厌气发酵的比重大(烂料多),就是冷却层比重大(生料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缺点,我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采用改进的“三角架”增氧发酵法,比常规发酵在技术上有了创新,效果较好,但该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发酵时间长,费时;二是翻堆次数多,费工;三是劳动强度大,费力;四是养分损耗大,耗料。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我市田春菇栽培上。

2二次发酵技术

2.1基础理论

1934年,美国科学家兰伯特分别用厌氧发酵区、好氧发酵区、干燥冷却区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经研究,发现用好氧发酵区的堆肥栽培蘑菇,产量最高;而其他温度区的堆料,再经过50~55℃高温,并结合适当增氧堆制再次发酵后用于栽培蘑菇,产量也相应提高。由此逐步发展形成二次发酵技术,亦称后发酵、巴氏消毒。二次发酵分为两个阶段:

(1)升温阶段,即巴氏消毒阶段。这个阶段要在57~60℃高温下维持6~8h,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杀死病原菌、寄生虫以及各类害虫的卵、幼虫及成虫;二是促使嗜热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类;三是前发酵的粪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质一类化合物供蘑菇菌丝利用。

(2)控温阶段。这个阶段要适时通风降温至48~52℃并维持4~6d,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养料中氧的供应状况,创造嗜热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态环境。嗜热放线菌利用堆肥在发酵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氮源,嗜热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质降解,产生聚糖类物质、烟酸、B族维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蘑菇菌丝吸收;二是继续杀死病原菌。

2.2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规堆制前发酵的培养料应迅速搬进菇房进行后发酵处理,培养料应集中堆放于中间3层床架上,底层不放料。堆放时要求培养料疏松、厚薄均匀,并密闭四周薄膜,促其自热。当升温至48~52℃时,进行蒸气加热巴氏消毒(亦可采用明火加温法),使料温升至57~60℃,保持8~10h后,控制炉火,降温至50~52℃,保持此温度继续培养4~6d。视料温情况启闭地面薄膜通风1~2次,每次数分钟,待培养料氨味消失,并大量繁殖白色嗜热性放线菌后,即可结束。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培养至氨味消失。

我市近20多年来一直采用二次发酵技术,生产中要注意:①在后发酵期间,测温时,人不能进入菇房,只能将温度计置于竹竿内前端,由菇房外插入料中测温;②发酵结束,进入菇房前必须打开四周薄膜通风换气,以防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

3免加温发酵技术

3.1基础理论

免加温发酵技术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微生物调控技术,在强势复苏型有益微生物群体增殖活动的主导作用下,迫使其他微生物顺从,进而使培养料进行有

价值地发酵。由于有益的微生物群体活动,原来不能共生的菌类,通过相互交换食饵和生成条件,达到共同生存、发展的目的。例如:光合细菌是厌氧菌,可将来自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合成抗氧化物质、氨基酸、糖类等各种有利的物质;固氮菌是好气菌,可将大气中的氮变成蘑菇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固氮菌以有机质为食饵,它的排泄物是光合细菌喜食的食饵,而光合细菌排泄物是固氮菌的食饵。这种食饵交换循环建立以后,一旦固氮菌过分繁殖则处于缺氧状态,通过光合菌的作用,就能够共存。总的来说,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动,使培养料在发酵中增加抗氧化物质,集结能量抑制,消减有害的活性氧化成分,大大改善蘑菇培养料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蘑菇菌丝的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2应用

免加温发酵技术工艺流程:稻草预温——建堆(加肥、加发酵剂)——一翻——二翻——三翻(加石灰和石膏)——四翻——上料铺床,发酵程式(天数)分别为5d、4d、4d、3d,总计20~22d。在生产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堆料不宜过高,最好是80cm左右为宜。若冬天堆料可适当加高一些,但也不宜超过100cm,宽、长不限,可根据地形而定;由于增温催熟剂的加入,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群体繁殖非常迅速,温度上升的非常快,若按传统方法堆料过高,则很容易因中部温度过高而造成营养损耗;同时由于过高的料堆也因物料的软化导致物料间空隙度缩小而减少供氧量,从而造成局部厌氧发酵。

(2)打好料堆孔。打孔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透气增氧,增加物料间有益微生物菌群繁殖所需的供氧量。由于增温催熟剂中有益微生物以好氧微生物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通气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快速繁殖,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料发酵。建堆后,可用钢钎(30cm×30cm)从料堆由上向下打穿后并左右晃动,使孔尽可能大些。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用玉米芯和工业下脚料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包括栽培原料的选择、栽培料的配比、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装袋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及生物转化率高等特点。

多年来,阳泉地区食用菌生产以玉米芯为主料配比小麦麸和米糠,不仅产量低而且原料麦麸成本大、效益低;阳泉有2家大型的纺织企业,每年的工业下脚料废棉产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因此利用本地的下游资源玉米芯和工业废棉为原料栽培平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试验和生产经验,得出了一套利用玉米芯和工业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并成功地在阳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带动了阳泉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主要栽培原料的选择

玉米芯要求是干燥新鲜、无霉变。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原料废棉从纺织工业购置干净、无雨淋霉变的工业下脚料废棉。

2栽培料的配比

据有关资料,玉米芯的碳氮比在100:1左右,而适合平菇生长的碳氮比约为60:1,这就需要加入工业废棉和尿素来提高栽培料的营养及含氮量;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为: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1000kg、工业废棉100kg、尿素3.5kg、磷酸二氢钾1kg、生石灰50kg、50%的多菌灵0.1%、石膏1%。

3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

将以上配比的玉米芯和工业废棉干拌均匀,再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石膏溶于水中后均匀洒到栽培料中,最后用石灰水将栽培料拌湿,注意废棉不易吸水,加水时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栽培料总加水量为65%~70%。栽培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栽培料指缝间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为最佳,拌好的栽培料要堆积发酵,料堆高lm,一般堆积24h后栽培料就会升温到60℃~70℃,保持12h后进行第1次翻堆,将表面和四周工业废棉翻到料中,堆积24h后再第2次翻堆,此时腐化的料中可见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栽培料一般翻堆3次、翻堆间隔24h、发酵时间7d为宜,注意翻堆间隔时间、发酵天数不宜过长和过短,时间过长则发酵温度高,营养消耗大;时间过短则发酵温度低,栽培料未腐熟平菇菌吃料差而且易滋生杂菌。

4装袋接种、发菌

在装袋前应先挑选菌丝粗壮且无杂菌的栽培种,用0.1%高锰酸钾液将栽培种外部全部消毒,再用手把栽培种扳成枣粒大小的颗粒,避免菌丝损伤太厉害而影响萌发。将发酵好的栽培料装入规格为22cm×24cm×45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装袋过程中要在袋的两端接种栽培种,接种量尽量大些(10%),使菌丝能尽快布满栽培袋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装袋用手工或螺旋推进式简易装袋机把栽培料装入事先裁好的塑料袋中。若用手操作,要边装边用手指压,手压时只沿袋壁周围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周围紧中央松、两端紧中段松。松紧合适,有利于平姑菌丝的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内,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把接种好的菌袋移入消过毒的培养室中并以“井”字形堆放,一般堆4层。培养室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5±2)℃,空气的相对湿度70%左右,接种2d~3d,菌种开始萌发,四周长出白色菌丝,并逐日扩展连接,此时要特别注意料温不得超过30℃,若温度升高达30℃,必须开窗降温;接种4d~5d菌丝开始吃料,8d~10d菌丝布满栽培袋两端料,此时要注意杂菌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拣出处理。此后菌丝开始向深层蔓延生长,菌丝代谢旺盛、生长加快、呼吸作用加强,需氧量日益增大,产生的CO2增多,因此每天需开窗更换新鲜空气,接种30d左右菌丝长满全部栽培袋,继续促进菌丝生长,使菌丝累积充足营养,准备出菇。

5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菇室内,将菌袋口打开并将其反卷,放在垫有砖的上面垒成高1m左右的菌墙,菌墙间行距不小于80cm,便于出菇、操作管理。料温不得超过22℃,菇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下,一般以13℃~17℃最为适宜,要拉大昼夜温差,其变动幅度为5℃~8℃左右:提高菇房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要给予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散射光,一般3d~4d菌丝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当菇蕾转化发育为子实体后开始喷水保湿,喷水要按照轻喷、勤喷、细喷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当子实体长到菌盖大小不变,边缘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要及时清除菌墙上的死菇、烂菇、病虫菇等,用干净的粗铁丝在料面上来回拉动几下稍加压实,停止喷水2d~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再出第二茬菇。当采收完二茬菇后,栽培袋中料的营养、水分多半丧失,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栽培袋料的生物转化率,采用脱袋抹土泥垒菌墙的方法,先在干净的黄土中加入一些生石灰,用水搅拌成稀泥,把脱袋的菌料用稀泥垒成菌墙,层与层之间要用泥粘结充实,菌墙的两个侧面也要抹上1层稀泥,在菌墙的上端用泥抹成1个水槽,水槽中放人营养水,让营养水从上向下渗入到培袋料中。用此方法处理的第三茬菇的产量、品质往往不亚于第一茬菇,由于可以一直加营养水,所以能采收四茬一五茬菇,使得生物学转化率高达200%。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发酵方向;毕业设计;解决措施

发酵工程涉及到多个国民经济领域,如食品、医药、环保、化工、材料、冶金,是高等学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工程、制药工程、酿酒工程、环境工程等多个专业必修学科[1]。本科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校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后一站,是一项必修实践环节,是学校学习环节与进入社会环节的过渡阶段。只有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学生才能顺利毕业,才能申请学位。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设计并解决一项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因此,加强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高校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综合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笔者作为一名本科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在指导发酵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一些体会进行总结,以期为高校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希望能够提高发酵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1发酵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1.1选题不科学。发酵工程涉及领域较广,包括食品、能源、化工、医药等,笔者所带毕业班学生为制药工程专业,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均为生物医药方向,如红霉素、青霉素、土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的发酵工厂设计。毕业设计题目直接由指导教师制定,学生没有参与题目制定,无法体现“双向选择”。尽管是一人一题,但由于毕业学生较多,学生之间题目的相似性较大,甚至不同的学生之间发酵产品相同,仅仅是修改了产品的产量,导致部分同学借鉴,甚至抄袭其它同学的成果。另外,发酵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因此毕业设计题目的制定需要来源于生产实际,根据生产实践制定相应的题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严重与生产实际不符,比如设计产品产量过大,导致需要的发酵罐过多,生产不符合实际。1.2教学资源不充足。由于学生较多,学校教室资源比较有限,学校教室需要提供非毕业班学生正常的教学环节使用。导致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没有固定的设计教室,学生的设计过程大多数都是在宿舍内完成,少部分学生在图书馆内完成。宿舍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一般不适合学习,因此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进展较慢,同时指导教师进行指导也存在很大的难度。笔者所在学校为西部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大多数来在农村,贫困生比例较大,但毕业设计需要学生使用CAD软件进行绘制图纸,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明显不足,学生自己购买计算机成本较高。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均制约着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学校和学院层次要积极为毕业生创造有利的创作条件,尽量满足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资源方面的要求,从而确保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1.3时间不充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在第7学期的期末进行,选题完成后一般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寒假开始,假期间一般处于休息阶段,很少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寒假大约2月底结束,因此,学生一般第8学期的3月份才正式进入毕业设计的正式进行阶段,一般6月初学生进行毕业答辩,因此,整个毕业设计基本上只有100天左右的时间。另外,第8学期还安排学生4周左右的毕业实习环节,因此这一环节又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进行。所以学生整个的毕业设计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很多学生匆匆忙忙的完成毕业设计,完成答辩,毕业设计质量不高。1.4过程管理不到位。尽管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职责,指导教师一般都兢兢业业,认真指导所带学生。但从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上来看,学生既要完成毕业设计,还要准备考研,找工作,甚至准备考公务员,多种任务,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创作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联系不上,不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严重影响着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另外,指导教师一般都承担着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家庭,使得他们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也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影响。1.5学生写作质量不高。本科毕业设计需要学生在进行相应图纸创作的同时,还要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是对设计图纸的解释和说明,包括设计的意义,设计的内容、设计依据等。笔者在所带毕业设计实践中发现很多毕业设计说明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写作质量不高,甚至太差。首先,在设计说明书的第一章总论部分,需要学生综述该毕业设计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但很多学生不会综述文献,写出来的东西,语句不通,错误百出,还有的学生学术语言不规范,较口语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可读性,更有甚者直接复制粘贴网络上其它相关文献,而没有修改,不进行引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另外,在设计说明书的格式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图标格式不规范,表格不使用三线格,图标的标题位置不正确,引文标注混乱,字体、字号、行间距也不统一。再者,在工艺设计一章,很多学生不能综合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对自己的发酵产品进行物料衡算和工艺计算。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2提高发酵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几点措施

2.1科学选题。首先,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在制定题目之前,应开展师生座谈会,QQ群、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收集学生的感兴趣题目,最终制定本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时,所有的毕业设计题目均告知学生,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最终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此外,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形成若干个难度适中,周期适合的小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些题目来自于指导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学生会有着更近距离的接触和感悟,指导教师也更便于指导和把控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以及设计效果。2.2强化过程管理。师生“双向选择”结束后,每个指导老师应成立自己的毕设设计小组,挑选一位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建立QQ或微信群,这样比较有利于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开展、检查以及督促工作。指导教师下发任务书后,应督促学生尽快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尽快进行开题。学生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思维比较发散,可能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思路,一方面,这对指导教师比较有利,可拓宽其视角;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需要把握方向,控制毕业设计的难度和深度,否则,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可能不能顺利完成。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惰性,指导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在校的学生可面对面交流,不在校的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或者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学生也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指导老师把控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在毕业设计的后期阶段,指导教师应把学生教务处制定的毕业设计的规范和文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进行认真研读,设计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应严格遵守学校的标准进行,当然指导教师也可把往届的优秀毕业设计模板发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比较规范。2.3加强非毕业生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在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科学习阶段,实践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4]。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一般都会去企业、下工厂、进车间进行专业方面的实践锻炼。因此在这些环节的实践中,指导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工厂概念,让学生认真学习产品的工艺流程、物料计算以及发酵罐等设备选型,这样在大四的毕业设计中,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就较强,不至于设备选型出现太大的问题。因此,学校和学院以及指导教师都应重视非毕业生的实践环节,甚至增大这些实践环节的比重,从而有利于合格本科人才的培养。2.4提升师资力量。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紧密相关。一方面需要提升指导教师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学校和学院要提供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更多的参加实践环节机会,包括各种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另外一方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应调整心态,寻找机会,甚至创造机会进生产车间,与生产一线工人交流学习,当然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可申报企业的各种横向项目,如开放课题、攻关课题等,甚至与企业一起,联合申报并完成各种部级、省级、厅级项目,只有做到真正了解企业,才能更好的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的。另外,指导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真正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学科重大问题、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这样既可提升自身科研业务水平,也能够提升教学能力。

3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此环节中,指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各做所学知识实际解决工程问题,其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5]。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总体水准[6]。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资源的配比,提升师资力量,规范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从而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工程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勇.提高发酵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酿酒,2011,38(1):14-15.

[2]庞宏.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194-196.

[3]王晓娟.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智库时代,2018(51):214-219.

[4]张永清,王德国,田水泉,等.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7,44(15):304-315.

[5]高慧婕,刘超,任妍,等.将毕业实验设计与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合并开展的新型教学方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81-82.

发酵技术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配方

按1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kg,鸡粪25kg,尿素0.5kg,石膏2kg,过磷酸钙1kg,石灰0.8kg,pH值8.2~8.4。②麦草34kg,干猪粪8kg,干牛粪10kg,过磷酸钙0.5kg,石膏1kg,石灰0.7kg,pH值8.2~8.4。

2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kg的干粪中拌入110kg水堆成堆(高1m、宽2m左右),3~4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cm、宽2.5m的干草,草上铺1层3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d。

3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m,深10~15cm。铺料前2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kg甲醛和0.5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kg料播菌种0.8~1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d内按每平方米5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