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审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20

电厂审计论文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监察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按照检查的具体要求,现对我局2006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抓了责任制的细化分解,现已经制定出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及实施细则,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同时,积极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本部门重大事项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为主的述廉报告。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申报。

二、加大了机关学习和对外宣传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

把培养“学习型队伍”和“学习型干部”作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形式、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特别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使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自觉做好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纪检监察干部不常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专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二是由过去被动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主动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

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党章,并在市、县级报刊、杂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关于反腐倡廉成果和经验的稿件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在惩防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论文。撰写并报送县四大班子及各部门××县发展和改革动态18期,季度经济运行分析2期,报送市发改委信息60多条,市发改动态刊登13条。同时在××信息周刊刊发10条。

三、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并对各项工作任务采取了具体措施。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抓好责任制的细化分解,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

抓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的落实,重点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的婚丧嫁娶,小孩过满月、圆生、老人贺寿、购买房屋等进行监督,督促其及时申报,并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向县纪委监督局申报。

四、强化了项目投资管理工作

对于新开工的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杜绝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尤其对国家投资、国债项目等加大监管力度。配合区市县三级、纪监、发改、审计、财政对我县2003年—2005年的国债项目进行较大规模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项目以书面形式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到目前为止,所有存在问题项目的帐目基本按要求进行了规范整改。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

紧密联系本单位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边学习边反思。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根据实际存在的在制度方面的问题和本单位实际问题,制定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请假制度》、《制度》等多项制度。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将本单位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工作内容分解到人,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有任务,谁的工作出现了问题,谁就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行政效能建设和创新性工作取得新成绩

1、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半年来,我局主要领导多次驻呼入京,进一步深入完善了火电、番茄、篦麻、飞机厂、秸杆发电、玉米淀粉、甜高粱生产已醇、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输配及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前期基础工作,各项目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53亿元的火电厂项目正在深入完善前期工作;番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番茄、蓖麻和污水项目已取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4.4万吨污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4万吨中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评审工作已结束,待建设厅出审查意见后备案;玉米淀粉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完,待相关文件齐备批复;我局牵头完成了秸杆电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热电厂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项目(自治区水务厅)评审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近期将批复水土保持项目;集中供热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结束,正在完善其它工作。

2、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增幅过半

上半年,在国家控制投资增长、延缓下达预算和国债投资的情况下,我局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3123万元,同比增长70%。具体是农村安全饮水1175万元(第一批200万元,第二批975万元),黄河险工治理工程408万元,人畜饮水344万元,小麦供应链管理项目国家投资200万元,第二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129万元,末级渠改造投资100万元,退耕还林110万元,基层法院建设100万元,看守所投资8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80万元,防护林工程建设40万元,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5万元,通建制村公路建设12万元。基本确定投资意向的有11个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和职业教育约610多万元。

上半年共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5500万元,引进区内市外资金30000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50600万元和46200万元的54%和65%。

3、强化服务指导,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备案、审批、申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申报工作,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申报了符合条件的项目58项(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11项,亿元以上5项)。其中:新建工业项目15项,城市新建项目8项,,批复房地产投资项目17项,建筑面积36万平米;备案、核准、上报项目18项。

七、深入基层帮扶村社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我局在去年投入资金和物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塔尔湖镇和春光村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具体长期科技帮扶、信息帮扶、物资项目帮扶措施。积极为村社争取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项目,为塔尔湖镇争取到位安全饮水项目资金99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20万元,自治区补助175万元,可解决3.8万人口,2.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监察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按照检查的具体要求,现对我局2006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抓了责任制的细化分解,现已经制定出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及实施细则,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同时,积极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本部门重大事项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为主的述廉报告。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申报。

二、加大了机关学习和对外宣传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

把培养“学习型队伍”和“学习型干部”作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形式、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特别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使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自觉做好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纪检监察干部不常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专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二是由过去被动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主动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

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党章,并在市、县级报刊、杂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关于反腐倡廉成果和经验的稿件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在惩防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论文。撰写并报送县四大班子及各部门××县发展和改革动态18期,季度经济运行分析2期,报送市发改委信息60多条,市发改动态刊登13条。同时在××信息周刊刊发10条。

三、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并对各项工作任务采取了具体措施。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抓好责任制的细化分解,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

抓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的落实,重点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的婚丧嫁娶,小孩过满月、圆生、老人贺寿、购买房屋等进行监督,督促其及时申报,并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向县纪委监督局申报。

四、强化了项目投资管理工作

对于新开工的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杜绝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尤其对国家投资、国债项目等加大监管力度。配合区市县三级、纪监、发改、审计、财政对我县2003年—2005年的国债项目进行较大规模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项目以书面形式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到目前为止,所有存在问题项目的帐目基本按要求进行了规范整改。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

紧密联系本单位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边学习边反思。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根据实际存在的在制度方面的问题和本单位实际问题,制定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请假制度》、《制度》等多项制度。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将本单位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工作内容分解到人,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有任务,谁的工作出现了问题,谁就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行政效能建设和创新性工作取得新成绩

1、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半年来,我局主要领导多次驻呼入京,进一步深入完善了火电、番茄、篦麻、飞机厂、秸杆发电、玉米淀粉、甜高粱生产已醇、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输配及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前期基础工作,各项目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53亿元的火电厂项目正在深入完善前期工作;番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番茄、蓖麻和污水项目已取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4.4万吨污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4万吨中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评审工作已结束,待建设厅出审查意见后备案;玉米淀粉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完,待相关文件齐备批复;我局牵头完成了秸杆电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热电厂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项目(自治区水务厅)评审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近期将批复水土保持项目;集中供热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结束,正在完善其它工作。

2、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增幅过半

上半年,在国家控制投资增长、延缓下达预算和国债投资的情况下,我局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3123万元,同比增长70%。具体是农村安全饮水1175万元(第一批200万元,第二批975万元),黄河险工治理工程408万元,人畜饮水344万元,小麦供应链管理项目国家投资200万元,第二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129万元,末级渠改造投资100万元,退耕还林110万元,基层法院建设100万元,看守所投资8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80万元,防护林工程建设40万元,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5万元,通建制村公路建设12万元。基本确定投资意向的有11个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和职业教育约610多万元。

上半年共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5500万元,引进区内市外资金30000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50600万元和46200万元的54%和65%。

3、强化服务指导,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备案、审批、申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申报工作,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申报了符合条件的项目58项(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11项,亿元以上5项)。其中:新建工业项目15项,城市新建项目8项,,批复房地产投资项目17项,建筑面积36万平米;备案、核准、上报项目18项。

七、深入基层帮扶村社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我局在去年投入资金和物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塔尔湖镇和春光村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具体长期科技帮扶、信息帮扶、物资项目帮扶措施。积极为村社争取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项目,为塔尔湖镇争取到位安全饮水项目资金99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20万元,自治区补助175万元,可解决3.8万人口,2.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监察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按照检查的具体要求,现对我局2006年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抓了责任制的细化分解,现已经制定出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及实施细则,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同时,积极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本部门重大事项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为主的述廉报告。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县纪委监察局申报。

二、加大了机关学习和对外宣传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

把培养“学习型队伍”和“学习型干部”作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形式、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特别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使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自觉做好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纪检监察干部不常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专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二是由过去被动抓纪检监察工作转变到主动抓纪检监察工作上来。

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积极落实纪委监察工作要点,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县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党章,并在市、县级报刊、杂志、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关于反腐倡廉成果和经验的稿件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在惩防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论文。撰写并报送县四大班子及各部门××县发展和改革动态18期,季度经济运行分析2期,报送市发改委信息60多条,市发改动态刊登13条。同时在××信息周刊刊发10条。

三、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并对各项工作任务采取了具体措施。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抓好责任制的细化分解,明确每位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所要负的责任。

抓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制度的落实,重点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的婚丧嫁娶,小孩过满月、圆生、老人贺寿、购买房屋等进行监督,督促其及时申报,并做好申报事项的记载,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向县纪委监督局申报。

四、强化了项目投资管理工作

对于新开工的项目,从立项审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杜绝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尤其对国家投资、国债项目等加大监管力度。配合区市县三级、纪监、发改、审计、财政对我县2003年—2005年的国债项目进行较大规模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项目以书面形式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到目前为止,所有存在问题项目的帐目基本按要求进行了规范整改。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五、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

紧密联系本单位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边学习边反思。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根据实际存在的在制度方面的问题和本单位实际问题,制定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请假制度》、《制度》等多项制度。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制。将本单位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工作内容分解到人,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有任务,谁的工作出现了问题,谁就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行政效能建设和创新性工作取得新成绩

1、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半年来,我局主要领导多次驻呼入京,进一步深入完善了火电、番茄、篦麻、飞机厂、秸杆发电、玉米淀粉、甜高粱生产已醇、集中供热和天然气输配及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前期基础工作,各项目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53亿元的火电厂项目正在深入完善前期工作;番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番茄、蓖麻和污水项目已取得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4.4万吨污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批复;4万吨中水项目自治区发改委评审工作已结束,待建设厅出审查意见后备案;玉米淀粉项目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完,待相关文件齐备批复;我局牵头完成了秸杆电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热电厂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项目(自治区水务厅)评审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近期将批复水土保持项目;集中供热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自治区发改委已评审结束,正在完善其它工作。

2、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增幅过半

上半年,在国家控制投资增长、延缓下达预算和国债投资的情况下,我局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支持3123万元,同比增长70%。具体是农村安全饮水1175万元(第一批200万元,第二批975万元),黄河险工治理工程408万元,人畜饮水344万元,小麦供应链管理项目国家投资200万元,第二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129万元,末级渠改造投资100万元,退耕还林110万元,基层法院建设100万元,看守所投资80万元,农机装备推进项目80万元,防护林工程建设40万元,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5万元,通建制村公路建设12万元。基本确定投资意向的有11个乡镇卫生院、防疫站和职业教育约610多万元。

上半年共引进国内区外资金25500万元,引进区内市外资金30000万元,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50600万元和46200万元的54%和65%。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3、强化服务指导,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备案、审批、申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申报工作,上半年共审批、核准、备案、申报了符合条件的项目58项(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11项,亿元以上5项)。其中:新建工业项目15项,城市新建项目8项,,批复房地产投资项目17项,建筑面积36万平米;备案、核准、上报项目18项。

七、深入基层帮扶村社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我局在去年投入资金和物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塔尔湖镇和春光村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具体长期科技帮扶、信息帮扶、物资项目帮扶措施。积极为村社争取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国家投资项目,为塔尔湖镇争取到位安全饮水项目资金99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820万元,自治区补助175万元,可解决3.8万人口,2.8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4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档案资料收集方面:

工程档案管理一直是我们公司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近年来工程项目多、工期快,因此,从基建工程开工初期,公司作为建设管理单位,就要求我们档案室能积极投入到档案资料的监控收集中,同时公司还要求基建部把档案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合同管理中。尤其是200千伏及以上重点工程,在档案室人员的督促指导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参建单位都设立了相对稳定、业务能力与责任心较强的专兼职档案员,全过程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使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审定工作与施工进程同步,并按规定整理造册登记并履行相关手续后再移交公司档案室集中管理。公司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全程参与,掌握了解工程进度,及时介入、定期到现场指导、督办。为了确保工程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管理人员与工程管理人员根据工程关键节点进行阶段性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检查,真正做到了工程与档案管理同步。实现了档案从开工到竣工投产都能与建设工程同步管理。

2、档案资料整理、编目方面:

一是全面完成“220千伏丁集变电所”、“110千伏老龙眼变电站”、“110千伏丁集-顾桥输变电线路”三个新建输变电工程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目、录入、扫描挂接工作。形成案卷292卷;共计834件。

二是完成“220千伏丁集变扩建2#主变”、“500千伏汤庄变扩建主变”、“220千伏八公山扩建新庄孜电厂出线间隔”、“220千伏新庄孜电厂至八公山变线路”、“220kv八公山变电所扩建”等多个输变电工程档案资料整理、编目入库工作。形成案卷473卷;共计1848件。

三是整理完成一些部室移交的零星技术资料,共计19卷(其中营销部12卷、配电工区7卷)。

四是整理完成文书、财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其中编目2010全年文书档案共计3127件;2009年会计档案335卷(其中凭证312卷、会计帐簿9卷、会计报表14卷)。

3、档案数字化方面: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我们档案室近期的主要工作,也是办公室乃至整个公司近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文件要求,公司系统应完成馆(室)藏70%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任务。为了做好公司纸质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办公室杨小彬主任在向有关领导汇报后,向物流服务分中心借了一间两百多平米仓库,在物业的配合下按照省公司数字化加工要求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解决数字化处理场地问题;同时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为省公司档案数字化人员安排好住宿与饮食等生活事宜,做好了她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在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妥帖的安排下,省公司档案数字化人员6月28日顺利地进驻公司,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公司纸质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

截至到10月20日,市公司方面共完成老文书档案1465卷(19359件)、文书档案1787卷(6843件)、新文书档案13521件扫描加工工作。这样,市公司的文书档案除去2009年和2010年外,所有历史档案全部完成数字化工作。

县公司方面,公司将整理好的2001年至2008年1550件新文书档案送过来进行了扫描;、两公司也于10月12日把需要加工的档案送到公司,在我们的指导下进行了完善。到目前为止,公司已完成2010年、2009年及2008年三个年度的文书档案扫描工作;也已完成2000年到2010年的所有新文书档案的加工工作。

科技档案方面,现在我们已对35个工程的前期550卷档案进行了扫描,由于省公司两台图纸扫描仪都出现故障需要维修,直到节后才给公司送过来一台,所以工程档案竣工图的扫描刚刚开始。

4、档案资料规范方面:

全年不仅完成竣工归档的所有输变电工程项目档案整理、编目工作,而且还认真做好工程项目档案资料的规范工作。按照省公司及档案工作协作组制定的相关管理标准督促、指导、完善各类档案资料。

5、县公司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方面:

为了做好我公司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对县级公司的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制度的落实、规范进行了明确与部署。督促县公司建立健全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强调管理规范化、精益化,积极开展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提高档案人员现代化管理素质,抓住契机改善档案管理条件。配合审计、安全、农电、物资等部门对三县公司档案资料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发工程施工协议样本、档案清册目录、材料验收清单与结算清单等,保证了农网升级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6、其它档案管理方面:

一是完成工作环境档案库房的清理整顿,做好“八防”工作。二是完成协同办公档案管理模块县公司深化应用再培训。通过电话、邮件逐个进行一对一的授课,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三是积极参加市档案学会、年会活动,撰写一篇《供电档企业档案管理的专业性及科学性之我见》论文;收集整理供电历史档案,翻拍扫描历史图片资料,为纪念建党90周年编撰档案里的故事《一位供电老职工的红色回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计划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5

论文关键字:内部会计控制局限性完善

第一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内部会计控制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着眼于帐簿资料的相互核对的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思想的萌芽阶段。1936年,AICPA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定义,它指出,所谓的“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为下列各类目标之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运营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准确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1996年,AICPA颁布第78号审计公告准则,定义了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中的五个成分(components):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监控(monitoring)。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会计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把内部会计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角度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一个单位中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尽管制定了较全面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很多时候,其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据财政部对全国100家国有企业年报的抽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做假账的现象。在100家企业中,有81家存在资产不实的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有83家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有89家企业存在损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由此可见,很多个人和单位都在为满足私欲和单位小团体利益,大肆的进行会计造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其固有的、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使其在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重重困难。

第三部分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可以一下几个方面认识。

1、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成本效益原则通常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也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当企业采用一项内部会计控制时,必须保证实施此控制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必须小于其所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就是说,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项控制措施。

一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运行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而进行这些程序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发生成本。就一般情况而说,内部会计控制越多,其效果就越明显。过于简单的内部会计控制会使经营管理过程出现纰漏,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如果控制的环节增多,那么设置的岗位也必然会增加,如设置控制环节、设置岗位等。这就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需要运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运行的成本必然就会增加。而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就极有可能取消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本身的员工数量已经很有限,就更不可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人员。这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不会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2、对例外业务失去作用

企业是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的市场中的,但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曾经发生、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计的,这也使其对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例外”业务类型失去控制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各单位的外部环境处于经常变化之中。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要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或者并购其他单位,或者在外地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增设分部、部门生产线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原来的控制程序对新增加的经济业务不能完全有效,未能及时完善的原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差错和失去机会,给单位带来损失。

从单位内部来看,即使外部环境不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类似问题。例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岗位、环节、程序等都提出了不同于手工核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建立新的控制制度,原来的控制制度就有很有可能失灵,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3、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人员的素质带来的局限性

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受串通舞弊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立的理论基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的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确可以为避免一个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定的行为提供基本的保证,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和部门共同作弊行为的发生。例如出纳与会计共同作弊,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人员合伙造假,采购部门与会计部门联合舞弊,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伙舞弊等。可见,再完备、再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其次,内部会计控制还受到人为错误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由人设计建立的,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水平。任何“完美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能达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出现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情况,也可能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陷于瘫痪。例如,发货时没有索要提货单,对方发票上的总金额计算错误而未被发现,签发支票时未审查其用途等,都会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

4、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造成的局限性

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那么即使设计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一般来讲,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大大限制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单位的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等权力核心,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他们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必然会导致一些控制程序的失效。这是因为一旦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越权,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制约其行为;当他们极力造假、故意错报或瞒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本身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当局的职权是否规范和是否有效地行使的限制。这是当前单位经济活动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部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初步建议

1、加强对关键点和关键环节的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重点管理关键人,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另一方面要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还要重视关键物件的管理,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除此之外还要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这样做,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此外,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企业运转的基础,在一个企业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改进。

第一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内部会计控制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着眼于帐簿资料的相互核对的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思想的萌芽阶段。1936年,AICPA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定义,它指出,所谓的“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为下列各类目标之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运营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准确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1996年,AICPA颁布第78号审计公告准则,定义了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中的五个成分(components):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监控(monitoring)。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会计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把内部会计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角度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一个单位中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尽管制定了较全面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很多时候,其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据财政部对全国100家国有企业年报的抽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做假账的现象。在100家企业中,有81家存在资产不实的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有83家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有89家企业存在损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由此可见,很多个人和单位都在为满足私欲和单位小团体利益,大肆的进行会计造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其固有的、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使其在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重重困难。

第三部分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可以一下几个方面认识。

1、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成本效益原则通常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也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当企业采用一项内部会计控制时,必须保证实施此控制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必须小于其所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就是说,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项控制措施。

一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运行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而进行这些程序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发生成本。就一般情况而说,内部会计控制越多,其效果就越明显。过于简单的内部会计控制会使经营管理过程出现纰漏,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如果控制的环节增多,那么设置的岗位也必然会增加,如设置控制环节、设置岗位等。这就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需要运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运行的成本必然就会增加。而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就极有可能取消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本身的员工数量已经很有限,就更不可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人员。这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不会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2、对例外业务失去作用

企业是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的市场中的,但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曾经发生、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计的,这也使其对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例外”业务类型失去控制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各单位的外部环境处于经常变化之中。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要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或者并购其他单位,或者在外地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增设分部、部门生产线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原来的控制程序对新增加的经济业务不能完全有效,未能及时完善的原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差错和失去机会,给单位带来损失。

从单位内部来看,即使外部环境不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类似问题。例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岗位、环节、程序等都提出了不同于手工核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建立新的控制制度,原来的控制制度就有很有可能失灵,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3、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人员的素质带来的局限性

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受串通舞弊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立的理论基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的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确可以为避免一个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定的行为提供基本的保证,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和部门共同作弊行为的发生。例如出纳与会计共同作弊,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人员合伙造假,采购部门与会计部门联合舞弊,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伙舞弊等。可见,再完备、再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内部会计控制还受到人为错误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由人设计建立的,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水平。任何“完美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能达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出现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情况,也可能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陷于瘫痪。例如,发货时没有索要提货单,对方发票上的总金额计算错误而未被发现,签发支票时未审查其用途等,都会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

4、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造成的局限性

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那么即使设计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一般来讲,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大大限制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单位的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等权力核心,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他们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必然会导致一些控制程序的失效。这是因为一旦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越权,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制约其行为;当他们极力造假、故意错报或瞒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本身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当局的职权是否规范和是否有效地行使的限制。这是当前单位经济活动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部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初步建议

1、加强对关键点和关键环节的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重点管理关键人,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另一方面要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还要重视关键物件的管理,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除此之外还要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这样做,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此外,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是企业运转的基础,在一个企业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下,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有进一步的改进。

第一部分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内部会计控制思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着眼于帐簿资料的相互核对的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思想的萌芽阶段。1936年,AICPA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定义,它指出,所谓的“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为下列各类目标之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运营的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准确性;3、相关法令的遵循。1996年,AICPA颁布第78号审计公告准则,定义了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中的五个成分(components):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监控(monitoring)。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会计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把内部会计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角度要求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创举。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一个单位中处于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尽管制定了较全面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在很多时候,其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据财政部对全国100家国有企业年报的抽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做假账的现象。在100家企业中,有81家存在资产不实的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有83家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有89家企业存在损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由此可见,很多个人和单位都在为满足私欲和单位小团体利益,大肆的进行会计造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存在其固有的、不容忽视的局限性,使其在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重重困难。

第三部分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局限性可以一下几个方面认识。

1、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成本效益原则通常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也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当企业采用一项内部会计控制时,必须保证实施此控制所引起的成本增加必须小于其所带来的效益的增加。也就是说,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否则应舍弃该项控制措施。

一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运行成本。内部会计控制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而进行这些程序就必须要付出代价、发生成本。就一般情况而说,内部会计控制越多,其效果就越明显。过于简单的内部会计控制会使经营管理过程出现纰漏,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如果控制的环节增多,那么设置的岗位也必然会增加,如设置控制环节、设置岗位等。这就需要配备更多的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需要运用更好的技术手段。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运行的成本必然就会增加。而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取得更高的效益,就极有可能取消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来减少资源的消耗;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本身的员工数量已经很有限,就更不可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设置人员。这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不会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2、对例外业务失去作用

企业是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的市场中的,但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般都是为曾经发生、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计的,这也使其对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例外”业务类型失去控制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各单位的外部环境处于经常变化之中。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势必要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或者并购其他单位,或者在外地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增设分部、部门生产线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原来的控制程序对新增加的经济业务不能完全有效,未能及时完善的原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差错和失去机会,给单位带来损失。

从单位内部来看,即使外部环境不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类似问题。例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岗位、环节、程序等都提出了不同于手工核算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建立新的控制制度,原来的控制制度就有很有可能失灵,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3、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人员的素质带来的局限性

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受串通舞弊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立的理论基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的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的确可以为避免一个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定的行为提供基本的保证,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和部门共同作弊行为的发生。例如出纳与会计共同作弊,财产保管与财产核对人员合伙造假,采购部门与会计部门联合舞弊,审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伙舞弊等。可见,再完备、再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内部会计控制还受到人为错误的限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由人设计建立的,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运作水平。任何“完美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人员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不能达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出现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情况,也可能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陷于瘫痪。例如,发货时没有索要提货单,对方发票上的总金额计算错误而未被发现,签发支票时未审查其用途等,都会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

4、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造成的局限性

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能,而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那么即使设计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一般来讲,高层管理人员越权行使职能的行为大大限制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处于单位的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等权力核心,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他们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必然会导致一些控制程序的失效。这是因为一旦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越权,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制约其行为;当他们极力造假、故意错报或瞒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内部会计控制程序本身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当局的职权是否规范和是否有效地行使的限制。这是当前单位经济活动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部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初步建议

1、加强对关键点和关键环节的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重点管理关键人,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另一方面要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还要重视关键物件的管理,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除此之外还要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这样做,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此外,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8

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一)政府重点工作和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某市某局关于印发2005年政府实事及重点工作责任分解的通知》(安水〔2005〕18号)和《某市某局关于印发市政府2005年主要工作目标我局部分责任分解的通知》(安水〔2005〕65号)要求,我们承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1、政府重点工作(安水〔2005〕18号)中4、第七项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资金)宣传、征收情况:根据《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基金(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我们结合全市实际取用水情况反复进行了测算,并起草了《某市南水北调工程基金(资金)筹集和管理实施办法》,在市政府正式印发后,我们及时复印了文件和印制了缴费明白卡,克服市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建成区未界定、未公布,取水户情况复杂多样、不主动配合等种种不利因素,采取对取水大户坐催坐盯和对取水小户定人包单位等措施,深入广大取用水户广泛宣传。自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开征南水北调工程基金以来,截至目前,市区符合征收条件的273个自备井取水户95%以上已按水资源费新标准缴纳了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由于省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未出台中央直属电厂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基金)征收标准,某电厂南水北调基金无法完全征收,电厂生活部分地下水水资源费按新标准正常缴纳,生产用水水资源费(地表和地下)需省政府统一协调,待上级有关部门下文明确标准后再征收;安钢上报发改委文件要求自2006年1月1日起缴纳地表水资源费,待批。

漳河护岸二期工程建设情况:督导某县完成了漳河护岸二期2004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00万元,工程量0.69万立方米。由于漳河护岸二期2005年度工程建设市配套资金至今未落实,自今年6月份开始一直停工待建。

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市工作情况: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作为某市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今年计划投资912万元,需完成1.4公里河道治理。截至11月25日,主泉区绿化面积已达3万m2,清运土方12万m3,砌石0.89万m3,浇筑砼400m3,完成投资82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1%。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封闭市区水源井是有效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措施,今年我们通过加强水行政执法和规费征收工作,封填水源井15眼。

2、政府重点工作(安水〔2005〕18号)中6、第六十三项

认真办理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议案4件和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委员提案1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办理情况满意率达100%。严格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交付“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市水资源的议案”审理意见报告的通知》,一是深入开展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二是考察借鉴了外地市封闭水源井工作经验,按照“依法行政,统筹安排,分类区别,先供后封,各负其责,稳步推进”的原则,拟定了《某市封闭市区水井工作方案》、《某市封闭市区水井的建议》,并报市政府法制办,待市政府批复后执行;三是认真落实水资源费新标准,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积极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自觉接受其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3、政府主要工作目标(安水〔2005〕65号)中第二项

截止目前,共受理水事案件49起,其中,现场处理14起,立案查处35起,结案33起,结案率94%;至2005年11月25日全市共征收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基金)2001万元,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2000万元的征收任务(其中我局直接征收1066万元,占年目标1000万元的107%),预计年底将完成2250万元,创历史新高,走在了全省前列。针对化纤厂、省建七公司等破产单位的欠费问题,已移交法院并采取了扣押财产和对法人采取强制措施,完成追缴欠费52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费征收,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

4、政府主要工作目标(安水〔2005〕65号)中第四项

根据市政府转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交付“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市水资源的议案”审理意见报告的通知〉》,我们拟定了《某市封闭市区水井工作方案》、《某市封闭市区水井的建议》,待市政府批复后执行,并向市政府报送了上述议案办理情况汇报;截止目前,今年已封填水源井15眼。

5、政府主要工作目标(安水〔2005〕65号)中第六项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坚持秉公办事、文明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年共制发规范性文件3个,分别是《某市某局某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下达2005年度市区取用水计划的通知》、《某市某局关于开展市区地下水远传监测监控系统建设的通知》、《某市某局关于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的通知》。所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全部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核,做到了不与上位法和政策相抵触,且全部向市政府法制办备了案,备案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100%;截止目前,未收到一起水行政复议案件,未收到上级交办的执法监督检查案件;全体水政监察员坚持做到了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持证上岗执法率达到了100%;目前我局保留的6项行政许可项目都有法律法规依据,且全部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无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

6、政府主要工作目标(安水〔2005〕65号)中第十项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做好了14项某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起草、修改和完善工作,接受了省优化办和省某厅对我局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的检查,受到检查组的肯定和表扬。目前我局保留的6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市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没有出现“两头受理”现象,窗口工作没有出现因服务质量低劣而引起群众投诉。同时,对在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我局从未随意减少或抽调回原单位干临时工作,并及时解决了窗口工作所需的报纸征订、统一着装和通讯费用。

7、政府主要工作目标(安水〔2005〕65号)中第十三项

今年,我局征费人员克服城市污水处理费涨价、城市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征收界限不清等困难,累计征收污水处理费75万元。结合《河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省长令第94号)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主体,并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情况,我局已积极申请法院,善始善终做好取水户拖欠的2005年9月底以前的城市污水处理费的追缴工作。

(二)局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了第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十八届“中国水周”宣传和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1)3月22日,市人大、市政府联合召开纪念“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座谈会,来自司法机关、市直有关委局的负责人和取水单位代表60余人围绕全市水资源状况和依法治水工作进行了座谈。

(2)3月22日,市长在《某日报》发表了题为《珍爱生命之水保障饮水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署名文章,报眼刊登了宣传主题。

(3)3月22日,组织全市12辆水政监察车辆,在市区主干道巡回宣传水法、节水条例、洹河管理办法以及某建设十年成就,营造了节日气氛。

(4)某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播出了水资源管理、节水公益广告,时间为一周。

(5)某广播电台播出了《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系列讲座,时间为一周,每天还播出了宣传口号15~20次。

(6)市内公交车悬挂了100条宣传标语,分布在市区12条主要公交线路,流动宣传了3天。

(7)向各县(市)分发了某部制作的主题宣传画,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张贴。

(8)指导各县(市)水务局及局属各单位进行了宣传,并及时组织报道。

(9)8月20日,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主题在市政广场摆放宣传版面、印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进行了大规模宣传。

(10)认真做好了效能监督热线某节目,妥善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效能热线专递》(第33期)对我局落实热线问题进行了追踪报道。

(11)报送并被某某信息采用信息20条,完成了全年任务。

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话动,增强了人们的水资源危机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提高了全社会的水法制观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地下水远传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

今年,市政府投资100万元建设市区地下水远传监测监控系统。我们组织人员考察了自备井远传监测监控系统,并对市区水源井进行现场调查,确定安装单位、表型及数量,提出了推荐方案,配合市政府采购办完成了市区地下水远传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选型与政府采购工作。在施工安装过程中,针对施工条件差、改装困难、企业生产不能停水、协调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我们首先加强与用水户的联系和协调,结合各厂检修、停产等各种时机,对每一眼自备井设计现场施工方案和图纸,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进行安装,尽量不给用水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目前,该系统中心主站建设已安装调试完毕,等待验收。已安装远程水表34块、水位传感器4个、水温传感器6个。现在,市区取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已达95%。取用水计量设施的安装为加强市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加大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基金)征收,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至2005年11月25日全市共征收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基金)万元,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万元的征收任务,预计年底将完成万元。对外资企业亚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开征水资源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标志着我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又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3、行政许可、整顿和规范特殊用水行业情况

做好了十四项某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工作,接受了省优化办和省某厅对我局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情况的抽查,受到检查组的肯定和表扬。先后完成了中棉所、新天地服务中心、海鑫商贸有限公司、文峰时代广场和宏源电力有限公司生物质电厂的取水许可审批,加强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取用地下水单位的取用水计量设施进行了检查,并督促用水户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用水计量设施,装表率达到了95%;制定了整顿市区取用水秩序方案,开展了市区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治理整顿调查摸底工作,现场检查了44个特殊用水单位,对查出使用转供自备水源的4个单位进行了处理,责令安装更换水表11块,责令9个未使用节水器具的单位采取了补救措施。开展了2005年度取水许可证审验工作和2006年取用水计划申报工作。12月31日前,将根据年审情况作出结论,并下达2006年度用水计划。

4、普法、依法治市、查处水事案件和水事纠纷情况

为配合搞好《河南省行政执法证》和《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换证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举办了某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各县(市)和市直水管单位的120余名水行政执法人员参加了培训,并由某市法制办领导监督进行了闭卷考试。培训得到了学习新知识、交流好经验、找准新问题、研究好方法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我市某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对需换证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公示,并按期报政府法制办审查。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和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四五”普法总结验收指导标准,我们积极准备,做好了我局“四五”普法工作总结,接受并通过了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的检查验收;截止目前,共受理水事案件49起,其中,现场处理14起,立案查处35起,结案33起,结案率94%。经我局审查,并报省某厅同意,完成了漳河边界某县张各台、许家滩两座水电站向漳河上游管理局的申报工作;同时,还调查了某县安丰乡赵村、石家河村民与邯郸市漳河林场的土地权属纠纷问题以及某县安丰乡东高穴村民在漳河干流岳城水库下游河道右岸修建护地坝问题;受理了市长便民公开电话事项5件,并及时反馈了落实情况;查处了7起擅自凿井违法案件,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

5、地下水保护行动和封闭自备井情况

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作为某市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重点工程,今年计划投资912万元,需完成1.4公里河道治理。截至11月25日,主泉区绿化面积已达3万m2,清运土方12万m3,砌石0.89万m3,浇筑砼400m3,完成投资82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1%。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封闭市区水源井是有效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措施,今年,我们通过加强水行政执法和规费征收工作,封填水源井15眼。

6、地下水监测网站建设和监测工作

完成了市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点的调整工作,完成了2005年上半年全市203个地下水水位统调点和34个水质化验点的水质化验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完成了《2004年度市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和《2004年度地温空调监测报告》的编写工作,为我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7、水资源公报编制和取水户台帐建设情况

完成了夏季地温空调所用地下水的取样调查和监测管理工作;建立了取水户台帐,规范了抄表收费工作;完成了《某市2004年水资源公报》编制、审查及印发工作。

8、科技项目、论文、信息宣传情况

完成了《某市地温空调对地下水影响研究》项目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工作,并有望获省政府科级进步三等奖;报送论文1篇,并被《河南某》刊登;报送并被某某信息采用信息20条,完成了全年任务。

9、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学习和贯彻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纪要规定,就自备井管理、南水北调基金征收等工作向市政府督查室反馈了落实情况。

(2)配合省厅完成了《漳河上游水资源规划》配置阶段资料的初步汇总。

(3)配合海河某委员会在我市成功召开了漳河上游水资源规划配置阶段技术调研座谈会。

(4)配合漳河上游管理局完成了饮用水源地规划调查。

(5)完成了2004年度《某执法统计报表》、《城市水务管理年报》和水资源管理年报等工作,并及时上报省厅。

(6)参加了市审计局组织的水资源费使用绩效调查,提出了管理、征收和使用建议。

(7)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布署了南水北调某市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调查工作,这次主要调查内容有受水区实际开采量、超采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替代水资源调查以及地下水压采工程投资估算等项工作。

(8)参加了海委召开的海委直管水库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工作会议并着手开展工作。

(9)根据省厅安排,启动了海河流域湿地调查工作。

(三)目标以外工作

1、分析研究了外地水务公司全资收购某市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和我市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向市政府汇报了我市水资源管理及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2、编制了《某市2005年上半年水资源动态简报》

3、对自备井数量进行了核实,测算取水量并按照三类情况(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内、建成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外、建成区外)、四种标准(居民工业、行政经营、特殊行业、地温空调)分别多次进行水资源费征收额的详细测算。并针对南水北调基金开征后,对地下水影响、水资源优化配置、供需水量平衡及供水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多次以书面报告向市政府汇报,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对全市城乡取用地表水、地下水、公共供水以及再生水的单位和个人开展了取用水户普查工作,普查结果为我市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南水北调基金的征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5、取得的荣誉

科内一位同志被某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年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先进个人和市政府贯彻行政许可法工作先进个人。一位同志被推荐为市政府民族团结工作先进个人。

二、明年工作目标

1、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完成水资源费征收3200万元。

2、加强自备井管理,按批准的封井方案逐步封闭水源井;配合政府各部门理顺龙安区自备井管理的移交;严格打井审批手续,严肃查处无证和私自打井问题;规范自备井的水资源论证和验收程序;加强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实现地下水减采。

3、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探讨和研究,搞好用水计划下达和年审工作,完成地下水远传监测系统建设和地下水、地温空调日常监测项目,编制某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南水北调受水区压采方案,印发《2005年水资源公报》。

4、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时机推进大规模的水法规、节水等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危机和节水意识。

5、加大水事案件查处力度,做到结案95%以上;及时协助法院追缴欠费,追缴率达到90%以上。

6、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全年不发生违法设定和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为。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9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人类在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这一新发展观形成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献的签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也是产业链的有机延伸。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固体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日本从1990年开始提出垃圾减量化问题,并使东京的垃圾年增长率从8%降到1998年的5%以下,但仍有大量的垃圾产生,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又要占地。废旧物资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少产生废弃物,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

——他们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经过长时间积累,废弃物中有大量的废旧物资,如废钢铁、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可以回收利用;通过循环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就能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本国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否则就要花更多的钱从国际市场上去购买。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众较高的环保意识,是这两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一是出发点不同。过去我们讲废旧物资回收,主要是因为物质匮乏,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现在是强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二是范围不同。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如废钢铁、废玻璃、废橡胶等的回收利用,而循环经济中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的废弃物,已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重点是城市的生活垃圾。三是途径不同。过去我们通过计划实现废旧物资回收再生,现在则是在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前提下,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实践和理念的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OECD国家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环保政策后,企业界也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形成了废弃物的不同利用途径和方式。此类实践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企业内部;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杜邦化学公司将减少(Reduce)、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作为指导原则,组织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创造性地形成了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到1994年底,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公司也因此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节省了大量开支。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s)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通过废弃物交换将企业联系起来。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实践表明,废弃的石油产品和有机物的综合利用,可以形成生态产业链,进而形成生态工业园。丹麦凯隆堡是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取代了其自备锅炉;给居民供热,减少了3500个家庭取暖炉;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放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使进口的石膏原矿减少一半。该园产生的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水。炼油厂每年节水120万立方米,药厂废水处理后的90万立方米也可用来替代淡水。二是节约矿产资源。电厂用炼油厂排出的空气每年节煤30000吨(约占物料投入的2%),节油19000吨。制药厂的残渣用来制造有机肥料节约氮800吨,磷400吨。电厂和炼油厂的废弃物资源化,每年节约2800吨硫和80000吨石膏原料。三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电厂20万吨的粉煤灰和80000吨除尘渣不再填埋;炼油厂2800吨的硫不再排到空气中;制药厂100万立方米的水处理废渣不用填埋或填海而制造成有机肥料,供附近的农场使用。此外,还避免了约2000吨二氧化硫和1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工业生态学(原文是IndustrialEcology国内有人翻译为生态工业,或产业生态),并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当时的副总裁RobertFrosch于1989年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1997年,斯坦福和耶鲁大学联合办了一份《工业生态学》杂志,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其基本做法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到工业生产体系的设计中,将工业生产过程类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当然,从目前的实现程度看,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类比概念还是比较简单而低级的。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生态系统还难以

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共生程度。尽管如此,按照工业生态学中“工业共生”、“工业代谢”的概念,来设计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还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效率原则的精髓。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向联合国环发大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最先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就是“既要提供价格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要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大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用通俗的话说,生态效率有两层含义:其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从产出的角度看,工业生态学追求的环境目标是“零排放”。它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利用价值的废物都被用起来了,因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极少甚至为零;这与我国过去提倡的“吃干榨净”的意思相近。从现实看,无论是“零排放”还是“吃干榨净”,都很难真正实现。举例来说,现在世界能源的平均综合利用效率是30%多,我国为20%多,其余的部分都被当成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了。无论未来的技术多么发达,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很难提高到100%。因此,实现“零排放”的环境目标可能只是一个理想。从投入角度看,生态工业学追求的目标是“减材料化”(Dematerialization,有人翻译成非物化),其含义是指在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的投放强度,同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既要产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经久耐用。因此,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沃佩韬(Wuppertal)气候、能源和环境研究所前副所长Bleek在1994年提出,在一代人时间内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在不降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条件下,缩小贫富差距,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翁端:《环境材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废弃物“零排放园区”、“零排放社区”和“零排放汽车”等的试验,而“减材料化”则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世界上已成立了4倍因子和10倍因子俱乐部,研究有关理论。

从技术上看,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上。清洁生产最初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综合利用演化而来。1975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巴黎成立工业和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该中心在工业和环境领域列了两个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清洁生产。1989年,UNEP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利用世行项目进行清洁生产试点。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污染预防,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制造业界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在生产中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绿色制造的概念。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机床敏捷制造研究所、加州大学能源研究所和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联合成立了绿色设计与制造协会,研究制造业中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问题。1996年制造工程师学会出版了绿色制造蓝皮书,其中提出的绿色制造概念是,综合考虑优化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与利益因素

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德国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废物处理的次序首先是尽量减少其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德国法律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欧盟和北美国家也相继制定了鼓励废物或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出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利用的具体目标。法国提出2003年包装材料的85%应被循环使用。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或再利用。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重量的85%。由此可见,法律是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在2000年前后相继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法(修订)》、《固体废弃物管理法(修订)》、《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消费法》等多项法律,与原来颁布的《容器包装与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构成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框架。在《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日本将“循环社会”定义为自然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压力最小的社会;将那些能用但还没有利用起来的“垃圾”定义为“可再生资源”,并要求其回收;提出垃圾管理顺序为:减少产生量→再利用→回收→能量利用→安全处置;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努力;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对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负责;政府将制定“促进建立循环社会的基本规则”;还提出了促进循环社会的措施,并对产生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补偿费等。

企业在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中产生利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的积极性,没有企业的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仍以凯隆堡生态工业园为例,说明经济纽带是怎样将园中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的。企业经营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制药厂之所以选择用电厂的蒸汽而不自己生产,是因为用后者的蒸汽更省钱。1982年制药厂锅炉改造,经过可行性研究,

选择了最经济的供热方法,即全部使用电厂的蒸汽。从电厂获得蒸汽只要铺两英里长的供气管道,相当于药厂两年的内部改造投资。同样,石膏板厂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也是为了节省资金,原来该厂要从西班牙进口石膏原矿,现在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节省了运输费用,从而使产品的成本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法律强制,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环境标准的执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用产业界人士的话说,废弃物不准随便排放了,企业就必须做出处理或综合利用的选择。二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有两层含义: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就可以省一部分原料费用,产品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在废旧物资利用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因。法律强制和经济利益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没有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的强制执行,企业不会主动地去利用废弃物;没有经济效益,即使政府强制去做,企业也会找出种种借口

来拖延和规避。

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应当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目的。

首先,涉及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发展可以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国际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每年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达2500亿美元左右,且以15~20%的速度增长。世界钢产量的45%、铜的62%、铝的22%、铅的40%、锌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废弃物的泛滥,而且比利用矿物原料少耗能,少排放污染物。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老旧汽车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将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例如,报废汽车中的许多物件,像旧发动机、旧轮胎等都可以进行循环利用。以旧发动机为“毛坯”,按照严格的技术要求,采用专门的工艺和

设备,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清理、检测、加工、更换,可以生产出“再制造发动机”。其功能、油耗、环保等指标完全能够达到新发动机的标准,其价格仅是新机的50~60%。用这种办法,旧发动机85%的价值得到了利用;而回炉只利用了原价值的3%。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也是如此。国际上每年旧胎翻新量一般占新胎量的10%。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其中400万条得到了翻新,仅占新胎量的4%。据测算,每翻新一条胎可节约橡胶4千克,碳黑2千克,尼龙帘布1.7千克,石油18千克,钢材1千克。只要使我国的旧胎翻新量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节约的资源量就是很可观的。其他的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的又一个重点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这样既可以节约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又有利于避免因堆放工业废弃物而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2000年我国生产实心粘土砖5400亿块,破坏和用掉耕地约100万亩。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模式每年产生数以亿吨计的煤矸石。因此,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点。不仅可以保护土地“这道生命线”,还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利用钢铁厂的废渣生产矿渣水泥,利用电厂除硫产生的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用石膏板,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经贸委已经出台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的文件,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将会对上述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特别重视“垃圾围城”问题。从当前着眼,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回收和处理放在重要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以上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有机质占50%左右,废纸含量在3~12%,废塑料制品约5~14%。这些都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小城镇优先利用垃圾堆肥,不少的地方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大城市利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并对由此产生的能源进行多级利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已经取得了成效。

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众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已有一些地方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生态工业园,其中的一些已投入运营。有无符合设计要求的企业入园,法制框架是否实事求是,企业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生态工业园能否成功的关键。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为了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工作的开展。实行我国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受发展阶段所限,国家的很多宏观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个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微观行为抵消了。因此,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

目前,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于明年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有更多的法律法规。虽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总则中提到“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但仅为原则表述,并无可操作性的内容。近年来,国家经贸委组织研究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体系,向全国人大提出将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等内容,列入立法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例如,投资于天然气工程建设可以改变城市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投资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地铁、轻轨等以电气为主要动力的交通设施,可以减少小轿车的尾气排放。通过对环境友好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如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办公用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重复使用及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三)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主要差距在于:一是虽然我国的“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类似于

“污染者付费”政策,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好;二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地方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拿走了。因此,需要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彻底纠正上述错误做法,落实价格、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电厂审计论文范文篇10

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搞清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做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界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人类在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这一新发展观形成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献的签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也是产业链的有机延伸。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固体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日本从1990年开始提出垃圾减量化问题,并使东京的垃圾年增长率从8%降到1998年的5%以下,但仍有大量的垃圾产生,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又要占地。废旧物资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少产生废弃物,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地。

——他们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经过长时间积累,废弃物中有大量的废旧物资,如废钢铁、报废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可以回收利用;通过循环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就能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本国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否则就要花更多的钱从国际市场上去购买。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众较高的环保意识,是这两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一是出发点不同。过去我们讲废旧物资回收,主要是因为物质匮乏,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现在是强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二是范围不同。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如废钢铁、废玻璃、废橡胶等的回收利用,而循环经济中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化”)的废弃物,已从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重点是城市的生活垃圾。三是途径不同。过去我们通过计划实现废旧物资回收再生,现在则是在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前提下,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实践和理念的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OECD国家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环保政策后,企业界也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形成了废弃物的不同利用途径和方式。此类实践分两种形式:一是在企业内部;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积极响应。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杜邦化学公司将减少(Reduce)、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作为指导原则,组织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创造性地形成了化学工业的“3R制造法”,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到1994年底,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塑料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公司也因此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节省了大量开支。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s)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通过废弃物交换将企业联系起来。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实践表明,废弃的石油产品和有机物的综合利用,可以形成生态产业链,进而形成生态工业园。丹麦凯隆堡是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取代了其自备锅炉;给居民供热,减少了3500个家庭取暖炉;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放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使进口的石膏原矿减少一半。该园产生的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水。炼油厂每年节水120万立方米,药厂废水处理后的90万立方米也可用来替代淡水。二是节约矿产资源。电厂用炼油厂排出的空气每年节煤30000吨(约占物料投入的2%),节油19000吨。制药厂的残渣用来制造有机肥料节约氮800吨,磷400吨。电厂和炼油厂的废弃物资源化,每年节约2800吨硫和80000吨石膏原料。三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电厂20万吨的粉煤灰和80000吨除尘渣不再填埋;炼油厂2800吨的硫不再排到空气中;制药厂100万立方米的水处理废渣不用填埋或填海而制造成有机肥料,供附近的农场使用。此外,还避免了约2000吨二氧化硫和13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提出了工业生态学(原文是IndustrialEcology,国内有人翻译为生态工业,或产业生态),并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当时的副总裁RobertFrosch于1989年在《科学美国人》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1997年,斯坦福和耶鲁大学联合办了一份《工业生态学》杂志,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其基本做法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用到工业生产体系的设计中,将工业生产过程类比成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封闭体系。其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环节的“营养物”或原料。这样,彼此相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中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当然,从目前的实现程度看,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类比概念还是比较简单而低级的。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工业生态系统还难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共生程度。尽管如此,按照工业生态学中“工业共生”、“工业代谢”的概念,来设计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还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效率原则的精髓。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在向联合国环发大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中,最先提出生态效率的概念,就是“既要提供价格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要逐步降低对生态的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与地球大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用通俗的话说,生态效率有两层含义:其一,在资源投入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其二,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从产出的角度看,工业生态学追求的环境目标是“零排放”。它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利用价值的废物都被用起来了,因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极少甚至为零;这与我国过去提倡的“吃干榨净”的意思相近。从现实看,无论是“零排放”还是“吃干榨净”,都很难真正实现。举例来说,现在世界能源的平均综合利用效率是30%多,我国为20%多,其余的部分都被当成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了。无论未来的技术多么发达,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也很难提高到100%。因此,实现“零排放”的环境目标可能只是一个理想。从投入角度看,生态工业学追求的目标是“减材料化”(Dematerialization,有人翻译成非物化),其含义是指在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减少物料的投放强度,同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既要产品变轻、变小、变薄,又要经久耐用。因此,这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德国沃佩韬(Wuppertal)气候、能源和环境研究所前副所长Bleek在1994年提出,在一代人时间内将资源效率提高10倍,在不降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条件下,缩小贫富差距,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翁端:《环境材料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废弃物“零排放园区”、“零排放社区”和“零排放汽车”等的试验,而“减材料化”则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世界上已成立了4倍因子和10倍因子俱乐部,研究有关理论。

从技术上看,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上。清洁生产最初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综合利用演化而来。1975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巴黎成立工业和环境规划活动中心,该中心在工业和环境领域列了两个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清洁生产。1989年,UNEP理事会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利用世行项目进行清洁生产试点。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污染预防,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制造业界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在生产中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绿色制造的概念。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机床敏捷制造研究所、加州大学能源研究所和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联合成立了绿色设计与制造协会,研究制造业中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问题。1996年制造工程师学会出版了绿色制造蓝皮书,其中提出的绿色制造概念是,综合考虑优化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制造系统,使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工业废弃物的90%来自于制造业。因此,改变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形象成为制造业努力的方向。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与利益因素

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德国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废物处理的次序首先是尽量减少其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德国法律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欧盟和北美国家也相继制定了鼓励废物或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方面的法律,并提出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利用的具体目标。法国提出2003年包装材料的85%应被循环使用。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或再利用。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重量的85%。由此可见,法律是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

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在2000年前后相继颁布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法(修订)》、《固体废弃物管理法(修订)》、《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消费法》等多项法律,与原来颁布的《容器包装与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构成了建立循环社会的法律框架。在《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中,日本将“循环社会”定义为自然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压力最小的社会;将那些能用但还没有利用起来的“垃圾”定义为“可再生资源”,并要求其回收;提出垃圾管理顺序为:减少产生量→再利用→回收→能量利用→安全处置;明确了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努力;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对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负责;政府将制定“促进建立循环社会的基本规则”;还提出了促进循环社会的措施,并对产生污染的企业征收环境补偿费等。

企业在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中产生利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的积极性,没有企业的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下面,我们仍以凯隆堡生态工业园为例,说明经济纽带是怎样将园中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的。企业经营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制药厂之所以选择用电厂的蒸汽而不自己生产,是因为用后者的蒸汽更省钱。1982年制药厂锅炉改造,经过可行性研究,选择了最经济的供热方法,即全部使用电厂的蒸汽。从电厂获得蒸汽只要铺两英里长的供气管道,相当于药厂两年的内部改造投资。同样,石膏板厂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也是为了节省资金,原来该厂要从西班牙进口石膏原矿,现在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节省了运输费用,从而使产品的成本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法律强制,即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环境标准的执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用产业界人士的话说,废弃物不准随便排放了,企业就必须做出处理或综合利用的选择。二是利益驱动。利益驱动有两层含义: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用了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就可以省一部分原料费用,产品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在废旧物资利用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因。法律强制和经济利益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没有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的强制执行,企业不会主动地去利用废弃物;没有经济效益,即使政府强制去做,企业也会找出种种借口来拖延和规避。

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没有了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应当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目的。

首先,涉及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业发展可以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国际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每年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达2500亿美元左右,且以15~20%的速度增长。世界钢产量的45%、铜的62%、铝的22%、铅的40%、锌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废弃物的泛滥,而且比利用矿物原料少耗能,少排放污染物。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老旧汽车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将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例如,报废汽车中的许多物件,像旧发动机、旧轮胎等都可以进行循环利用。以旧发动机为“毛坯”,按照严格的技术要求,采用专门的工艺和设备,对主要零部件进行清理、检测、加工、更换,可以生产出“再制造发动机”。其功能、油耗、环保等指标完全能够达到新发动机的标准,其价格仅是新机的50~60%。用这种办法,旧发动机85%的价值得到了利用;而回炉只利用了原价值的3%。废旧轮胎回收利用也是如此。国际上每年旧胎翻新量一般占新胎量的10%。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其中400万条得到了翻新,仅占新胎量的4%。据测算,每翻新一条胎可节约橡胶4千克,碳黑2千克,尼龙帘布1.7千克,石油18千克,钢材1千克。只要使我国的旧胎翻新量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节约的资源量就是很可观的。其他的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的又一个重点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这样既可以节约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又有利于避免因堆放工业废弃物而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2000年我国生产实心粘土砖5400亿块,破坏和用掉耕地约100万亩。另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模式每年产生数以亿吨计的煤矸石。因此,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是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点。不仅可以保护土地“这道生命线”,还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利用钢铁厂的废渣生产矿渣水泥,利用电厂除硫产生的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用石膏板,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经贸委已经出台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的文件,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将会对上述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特别重视“垃圾围城”问题。从当前着眼,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回收和处理放在重要位置。近2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以7%以上的速度增加。2000年全国668个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5亿吨,总积存量达60亿吨以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有机质占50%左右,废纸含量在3~12%,废塑料制品约5~14%。这些都是可以回收再生利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中小城镇优先利用垃圾堆肥,不少的地方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大城市利用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并对由此产生的能源进行多级利用,广州、上海等城市也已经取得了成效。

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众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已有一些地方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设计生态工业园,其中的一些已投入运营。有无符合设计要求的企业入园,法制框架是否实事求是,企业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生态工业园能否成功的关键。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为了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关工作的开展。实行我国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受发展阶段所限,国家的很多宏观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个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微观行为抵消了。因此,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坚决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

目前,全国人大已经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于明年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还应有更多的法律法规。虽然《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总则中提到“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但仅为原则表述,并无可操作性的内容。近年来,国家经贸委组织研究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体系,向全国人大提出将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综合利用等内容,列入立法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应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

(二)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例如,投资于天然气工程建设可以改变城市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因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投资于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地铁、轻轨等以电气为主要动力的交通设施,可以减少小轿车的尾气排放。通过对环境友好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如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办公用品采购有节能标志的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重复使用及废弃后主动回收等。

(三)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OECD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OECD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主要差距在于:一是虽然我国的“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类似于“污染者付费”政策,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好;二是我国企业一旦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原来的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使综合利用企业无利可图,严重挫伤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我国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有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地方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拿走了。因此,需要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彻底纠正上述错误做法,落实价格、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