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07

德育小论文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1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2

针对近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学生“听无味、学无用”等问题,杭州市全面推广以“小课堂、大社会”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这种做法得到了参加,97全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会的专家与代表的高度评价。北师大教授、全国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贺允清等专家认为这一改革解决了中学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途径和操作上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好经验。

自1992年11月开始,杭州市进行了政治课教学改革,以课堂时政演讲、材料进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和撰写小论文、改革原评价机制为“结构评分制”促“知、情、意、行”统一等为配套措施进行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至今,课堂内5分钟时政演讲已有时政要闻、时政追踪、时政专题评析、时政知识或背景材料演讲等序列化的4种类型。杭州市教委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活材料,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材料包括三类,即有关党和国家最近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材料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规定每个教师每学年必须做100张卡片,并选送5张给市教研室。每张卡片均有原理观点、材料内容、使用说明三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市教委教研室汇编了初中、高中《教学素材集萃》各一册。

杭州市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教育与品德养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两种类型,开展了“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家15年的变化”、“从蔬菜价格的变化看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小论文,将课堂学习的理性知识与实践活动成果相联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写小论文——课堂宣讲”的教学活动系列。杭州市已建立了两年评选一次中学生优秀政治小论文的制度。近几年,获全国性中学生小论文一、二、三等奖5篇。同时,杭州市将学生学业成绩分成行为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卷面成绩三项,按一定比例赋值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其中行为成绩由班级学生组织行为考评小组认定。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和参加业余党校的表现纳入学习成绩的考核。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3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模式下的德育课教学是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关健词]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教学方法学习主体

德育课教学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德育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妨害和限制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包括德育教育效果和德育教育效率两方面,强调德育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做人,正确看待事物。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4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5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藏独”、“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6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现实社会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字库未存字注释: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7

一直是一位兢兢业业,自一九九四年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参与工作以来。勤奋踏实的人民教师,平时严于职守,乐于教书育人,善于学习实践,勤于探索钻研,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中倾注了满腔热情和爱心,用自己行动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誓言。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上,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甘于奉献,勇于承担各项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廉洁从教,作风正派,为人师表。生活中,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热心于公益活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师德形象。1996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oo一年度工作中效果显著被中共汀田镇委评为优秀党员。年、年荣获瑞安市义教先进个人;年、年两次荣获温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为提高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学上。促进专业化发展,平时备课能认真钻研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正确掌握教学目标,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用新的教育理论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突出,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定均为优秀。案例《游戏公平吗?和《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关于对口香糖的调查》分获瑞安市、温州市三等奖。另外,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曾多次参与学校、学区、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效果显著。年10月被评为学区级数学学科“教坛新秀”年4月荣获学区骨干教师光荣称号,并参与瑞安市数学骨干班学习。年3月成为市第三批数学中心组成员。

立足于班级凝聚力和学风建设,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给予宽容、协助和信心,尽力于家访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牢固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当学生的引路人,做学生的贴心人,做到勤教育,巧引导,关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深入德育研究工作,善于做后进生转化工作,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自己所担任的班级在1997年、1998年、1999年、年被学校、教育局分别评为文明班级、行为规范示范班级、先进集体。

积极参与各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方面。近五年来,三个课题《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与设计评价的研究》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调查与研究》均获市三等奖。平时勤于收集、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论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遵循提问原则》合理运用cai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均获市三等奖;论文《谈当前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危害与对策》获市二等奖;论文《健全德育网络推进转化工作》获省三等奖。论文《给“留守学生”一片希望的蓝天》教育教学探讨第6期上发表,掌握恰当时机开展有效合作》科教导报第36期上发表、浅谈初中数学教材中“节前语”挖掘和利用》中学生报教师版第48期上发表。作为数学竞赛的辅导老师,学生参与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多次取得佳绩,同时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概率的魅力》一文获温州市三等奖。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8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和提高课堂的工夫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经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爱好,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更有助于学生的爱好、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详细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轻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运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朴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浸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怀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想象方案获区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9

我于199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同年到南海一中任教政治,1999年转正为中学二级政治教师。从转正至今,已满四年,担任过从高一到高三的政治课程,符合申报中学政治一级教师条件,现述职如下:

一、爱岗敬业、虚心学习、创新发展

从教五年来,我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身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并以“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结,处处楷模”来从高从严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努力做到“甘为人梯,培养新世纪人才作嫁衣;自强不息,探索现代化教育竭全力”。

同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虚心学习,积极求进: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既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二是把自己身边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尊重每一位领导、教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缺少的东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与此同时,尊重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从学生身上学习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人格修养等等。

另外,我非常重视学以致用,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教学方面,我探索和实践了“三自多导,质疑求异,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德育方面,我组织和参与了“网络德育”这一新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立足实际、着力探究、促升教学

从教五年来,我从一位新教师的“邯郸学步”开始,到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走过了一条学习、积累、创新的发展之路。

我立足学校的学生实际,结合当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时势之趋,与时俱进,摸索出了一种切合校情、时代要求和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

从教头三年,我都担任高一的政治课。针对学生学习政治“贝多芬”(背多分)的现象和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思维桎梏的现状,通过我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在第二个学年形成了解决这些难题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三自多导”的教学思想。“三自多导”的基本内涵包括:一是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对增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发展提供很好的动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要求学生们做到能够自己阅读、自己质疑、自己追问,然后与老师善于驾驭、多角度地引导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多导”要体现①鼓励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②鼓励学生的首创性、独创性,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③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性潜力的学生。④帮助学生培养韧性和恒心,支持鼓励他们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活动。⑤创造并保持一个民主、轻松、自由的气氛,容许学生发表奇特而能自圆其说的某些见解。⑥鼓励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包容他们的某些缺点。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把学生引进了生动活泼的政治课堂,破除了过去那种单纯的说教和枯燥乏味,赢得了学生的推崇。

从教第四年是担任高二的政治课,这时,随着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主体式”教学在整个校园已经蔚然成风,因此,学校对育人的目标又有了更加清晰和高层次的要求。顺应这形势,我在“三自多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目标发展,质疑求异”的教学新模式。那就是:每一节课都要在明确的教学和德育(即认识与做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要求学生们做到能够自己阅读、自己质疑、自己追问,自己讨论,自己求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而把“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扬”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从教第五年是担任高三的政治课,这时我的教学风格基本定型,但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客观上要求自己必须有新的突破。为此,我把前四年的教学历程的积累的心得体会和高考研究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便学生在高考竞技场上取得佳绩。我整个高三阶段的教学思想是“三自多导,质疑求异,全面发展”,把高一高二的一些优点继承下来,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这一年来,我坚持课前三分钟学生质疑和学生求答的活动,坚持每天一题训练,坚持课堂中“因为……所以……”式的争论,坚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前瞻性的高考研究和指导。从高考成绩来看,效果是明显的。

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所承担的学校或科组教研公开课均取得成功;(2)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或获奖;(3)辅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撰写小论文获得南海市三等奖;(4)所担任的两个班在2006年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5)2006和2006学年度连续两年的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2006年南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称号。

三、教书育人、激发潜能、德育创新

德育小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橡胶技术;加工成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是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1]。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专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使价值观念得到深入、稳定、持久的理解和认同[2-3]。橡胶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在国防及民用领域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橡胶加工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橡胶材料、掌握橡胶加工工艺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课程简介

《橡胶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面向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的本科生三年级学生,目的是在满足本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橡胶加工工艺及配合技术的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橡胶原材料、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三大部分,既注重了橡胶原材料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原理,也强调了橡胶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实践技术,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已学的化学基础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等基础课程知识,分析解决橡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4-6]。本文以这样一门工科性质的专业基础课为例,探索此类课程中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2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

2.1围绕我国橡胶工业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讨论原材料的来源课程中,可引出我国橡胶工业初期发展的辛酸历程。1915年新加坡华侨牙医陈玉波怀揣着拳拳报国之心,在广东建立中国第一家橡胶厂——兄弟橡胶厂,从此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但不幸的是该厂后因政治动荡倒闭;1925年,爱国华侨、厦大校长陈嘉庚排除万难为我国打造15000英亩橡胶园,设立橡胶厂,但同样因为政治动荡的原因倒闭。回首我国橡胶工业初期的艰难起步,不难看出在当时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仍然不乏爱国之士拼搏奉献,点燃我国橡胶工业的火种,以此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专业课程中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2.2立足行业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讨论轮胎加工技术课程中,可引出为我国轮胎工业飞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丁玉华和沈金荣。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传统国有型轮胎加工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转型缓慢,亟待改革,丁玉华在1991年临危受命,担任山东轮胎厂厂长,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管理,扶大厦于将倾,“三角牌”橡胶自此走向世界;2018年“中国轮胎行业10大领军人物”,中策橡胶董事长沈金荣,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全面走向“工业4.0”和智能制造。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自豪感,同时希望学生树立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使命担当。2.3从历史负面案例出发,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讨论橡胶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课程中,以历史上著名的“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为例,1986年1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仅73秒后发生解体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而事故的源头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橡胶密封圈——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橡胶密封圈低温失效造成燃料泄露。该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课程内容出发,思考O型橡胶密封圈为何会低温失效,与橡胶原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严谨科学的重要性以及橡胶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大国“工匠精神”。2.4从废旧橡胶回收出发,树立学生绿色环保及资源循环的意识。橡胶作为一类交联型高分子材料,具有极为稳定的化学性质,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废旧橡胶资源再生问题近些年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强度、耐老化的橡胶技术进步使得废旧橡胶长期不能自然降解,造成了比塑胶白色污染更严重的黑色污染,另一方面目前废旧橡胶处理若以焚烧、掩埋的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实现废旧橡胶的绿色环保化循环利用,是未来橡胶领域的前沿课题。在课程介绍中,可围绕该案例,一方面介绍目前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的先进技术及最新文献,如引入催化剂使交联键动态化的方案,另一方面将废旧橡胶回收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以自身能力践行环保。

3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方式探索

《橡胶加工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众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区别于传统的思政教学,要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顺理成章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素质等与家国情怀培养、理想信念塑造和正确价值引领等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显得刻意、突兀,致使学生产生反感,又能够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内容灌输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的有机统一,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积极的探索。3.1案例式教学。目前在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已有不少应用研究[7],在纯理论讲解部分穿插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经典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效果[7]。在《橡胶加工技术》课程设计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将与橡胶相关的历史事件、励志故事等内容应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教学设计中,既能弥补纯理论讲解时略显枯燥的弊端,实现活跃课堂气氛,使专业知识讲解更加引人入胜的效果,又能春风化雨般引发学生对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的思考,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作用,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3.2讨论式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促进学生对问题思考和知识领悟的最有效途径[8]。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与案例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经典案例讲解时由教师设置研讨主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开展。例如,在课程绪论部分,可以设置“我国橡胶工业发展史”的研讨主题,引导学生对我国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中的发展阶段、典型事件和关键人物展开充分讨论,以实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德育目标。该方法区别于传统的言传身教,能够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觉领悟到其中的知识、精神、道理。3.3问题引导式教学。讲授过程中随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如在讲授“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案例时,以“为什么—怎么办”为问题引导,让学生们尝试从橡胶原材料、配方设计和工艺技术三方面来思考哪些因素会导致橡胶圈低温密封性能的下降,问题提出以后可以不直接在课堂上公布答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资料,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原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及工艺改进,提高橡胶圈的耐低温性,再进行研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性思维,并可以进一步结合课本知识发散思维,思考如何提高橡胶的耐老化性、耐介质性等,起到问题引导、举一反三的目的。3.4多元化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发展,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比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下课程之余可通过线上MOOC等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分享;另外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QQ群和微信群,分享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SCI研究论文、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事迹及国家及行业最新的橡胶行业发展政策,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将课程思政的传授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中;最后,还可以采用小论文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橡胶配方设计教学内容中,可进行小组化教学,分配每组一个橡胶类别并分析配方成分、制备工艺、改进建议等,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然后完成一篇小论文,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锻炼解决问题及“学以致用”的本领,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4结语

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可以突出课程原有的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橡胶加工技术》的专任教师要积极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62-67.

[4]王经逸,杭祖圣,巴志新.高分子通报,2018(9):77.

[5]谭井华,刘亦武,刘跃军,等.橡胶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83-84.

[6]郭向明.实践性课程观下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淄博师专学报,2010,19(1):14-16.

[7]张春庆,唐萍,曹玉明,等.案例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授课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6):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