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04:46

传媒行业研究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1

在研究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效率时,计量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方法被经常采用。胡志勇、王首程、李祥伟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我国传媒产业2001~2005年发展状况的经验分析表明,无论是从市场预期层面还是从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绩方面来看,传媒上市公司都优于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1]。刘宗林、程静薇以上市公司中视传媒为例,从获利能力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选取行业标准值和评价系数进行行业横向对比分析,结合中视传媒2005~2007年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进行年度纵向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与分析体系[2]。邓建商选取12家沪深两市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为样本,利用样本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存在分化现象且呈一般的正态分布。他举例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绩效分化的原因[3]。庞万红、赵勋从传媒上市公司成长性、获利性、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考察了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4]。

采用DEA方法对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不足(对整体绩效缺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缺点(对引起结构的动因缺乏分析,难以提出改进业绩的途径),在不需要预先知道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显著性函数关系和预先计算投入产出综合比率的前提下,能更客观、有效地对同类企业的效率作出评价。采用DEA模型,无需事先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权重分配时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对结果的影响。刘玉丽利用2003年10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当规模收益减少时,压缩资本规模不符合传媒行业长远发展,为此要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益[5]。闵素芹、李群选取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输入、输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对我国11家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进行了DEA有效性评价和规模效益分析,从模型出发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葛妍对我国沪深两市13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其综合评价排名,进行分类并评价了其综合业绩和特征[7]。戴新民、徐艳斌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3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表明传播与文化类上市公司效率较低,绝大多数公司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规模无效率是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8]。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年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二、DEA基本原理和数据说明

(一)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方法,能够客观地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作出综合评比。DEA是测度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有很多种模型,如CCR模型、BCC模型、CCGSS模型、CCW模型、FG模型、ST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Scale,CRS)的CCR模型和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ReturnScale,VRS)的BCC模型。本文主要选取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CCR模型得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整体的综合技术效率,利用BCC模型得到纯技术效率,根据所得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本文的决策单元为34个,而投入产出指标为5个,适合应用DEA方法。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员工数量以及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做DEA分析以表1中的34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根据这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将这34家公司主要分为出版业(书、报、杂志、资料和影像制品业)、广播电影电视业(广播、电影和电视业)以及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3类。

三、效率和规模报酬分析

(一)效率分析

1.综合技术效率。表2显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表示这3家公司是最有效率的单位,即其在整体运作上处于最佳状况。根据本文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划分,3家公司综合效率为1的公司分别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广播电影电视业。没达到1但综合效率在0.9以上的3家公司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新文化都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结合它们各自的主营业务可见,广播电影电视业的整体运作状况良好,特别是电影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目前的发展处于一个有效经营的水平,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效率较高。低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0.724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共有18家。其中,属于出版业的9家公司是皖新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出版传媒、中文传媒、粤传媒、长江传媒、大地传媒和天舟文化,属于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只有中视传媒1家,属于信息传播服务业和互联网的8家公司是上海钢联、电广传媒、华谊嘉信、广电网络、华闻传媒、北巴传媒、歌华有线和华数传媒。

2.纯技术效率。表2显示,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纯技术效率达到0.883。其中,纯技术效率为1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有13家,分别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录百纳、ST传媒、中南传媒、吉视传媒、中文传媒、凤凰传媒、人民网、百视通、蓝色光标、华策影视、省广股份。数据表明,从行业整体来看,传媒类公司能够较好地利用各项技术要素来更大可能地创造产值。拉低整个行业纯技术效率均值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歌华有线和中视传媒,一个为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垄断者,另一个则为央视控股的影视广告公司,这两家在行业内享有优势资源和各种便利条件的公司,在投入的要素和资源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无效率。

3.规模效率。规模效率表示该部门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是否达到最佳状态。与纯技术效率方面相比,规模效率值达到1的公司仅有3家,为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其中两家属于影视剧制作公司,1家属于新媒体中的互联网公司。但与纯技术效率不同的是,在规模效率方面,文化传媒行业内多数公司的水平比较集中,在0.82左右。只有中文传媒一家公司规模效率值仅为0.541。表2显示,在纯技术效率中取得了1的中南传媒和中文传媒,因为规模效率分别仅有0.686和0.541,导致整个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的降低。这意味着这两家公司的投入与产出比存在着较大问题。

4.效率整体情况分析。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行业内最高。首先,2012年我国境内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的平均综合效率为72.4%,这个结果意味着文化传媒产业的效率还有17.6%即超过1/4的提升空间,而且该数据是由国内34家主板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得到,这也代表着1/4的差距仅仅只能代表着平均水平与国内最好水平的差距。而与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只会更大。其次,平均纯技术效率为88.3%,规模效率为82.1%,平均纯技术效率水平大于平均规模效率水平,这代表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规模效率较低,从而拉低了技术效率的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在不改进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单单考虑各企业规模效率水平,我国文化传媒产业效率也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二)规模报酬分析

1.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2显示,只有华录百纳、人民网、华策影视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ST传媒、天舟文化、新文化3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在这6家规模报酬处于较高水平的公司中,占1/2的是广播电影电视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显示了影视剧制作公司在2012年全年的业务安排较为合理且未来发展潜力大。其余28家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模式下生产。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难以有效地协调经营管理关系,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这28家规模效率递减的文化传媒类公司都是所在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它们过分追求市场的主导权和市场占有率,导致了公司高投入低产出。

2.规模报酬整体情况分析。表2显示,在34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中,3家规模报酬递增,3家规模报酬不变,剩下28家规模报酬递减。影视剧制作公司、网络和信息传播服务业的公司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不变阶段,而成立时间较早、上市期较长的出版业、有线电视技术文化传媒企业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但经营较稳定。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整体效率不高。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中只有3家公司达到了综合技术效率的最优水平,3家公司综合技术效率在0.9以上,居较优水平,而其余28家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都较低。纯技术效率方面,有1/3的上市公司达到了最优水平。规模效率方面,仅有3家上市公司的投入项和产出项之间达到最佳状态。因此,规模效率的低下使得整个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综合技术效率较低,可以说,即使在不改变技术条件的条件下,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2.文化传媒产业上市公司内部各子行业效率存在差异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类的影视剧制作公司效率在文化传媒行业中最高,出版行业整体处于一个低效率的状态,拥有垄断特权和政府背景的公司因缺乏提高经营效率的动力,其效率低于民营企业。

3.大多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意味着文化传媒行业的绝大多数公司的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没有实现规模经济。主要原因是部分传统型文化传媒上市公司已经经历过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一些文化类上市公司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下过度规模扩张。

(二)政策建议

1.深化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努力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同时,努力提高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员工素质。

2.调整业务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应剥离低效率业务,扩充优势项目。规模报酬递减的公司应考虑将低效益业务剥离,缩小资产规模,提高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公司应扩大投资。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传媒领域;传媒产品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领域的研究也一定要深入。在经济学总体发展过程中发现,传媒经济学作为整个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上研究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传媒经济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传媒领域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支出,在一些传媒服务和传媒商品方面满足传媒领域的总体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媒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利用当下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推进传媒商品的质量以及传媒服务水平,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关注传媒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深层次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这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独立发展分析

在20世纪初,我国传媒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传媒企业已经关注到了传媒行业变革的重要性,在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发展。美国杰米是当时有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从此在传媒领域出现了有关经济的概念。随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先后对传媒领域进行了经济方面的分析,当时英国、美国提出了传媒领域的音乐行业经济问题,20世纪初期受到传媒领域的影响,音乐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音乐领域凭借着广播业的发展又再度崛起,这推翻了先前音乐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广播领域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了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1927年,美国相关专家威力经过市场调查后,对当时200多家的衰退行业进行市场推销行为分析后发现,广告资金的投入与企业商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具备商业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广告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商品推销,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1936年,随着《电信经济学》出版,传媒领域中出现了电信经济学的概念,电信经济学概念的出现打开了传媒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下的电信市场更好地推进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然而,电信经济学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分析到商品的需求问题。1976年,根据电信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对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电信市场的经济需求平衡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电信市场价格机制。在当时政府的管理以及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备受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电视经济学的概念,与此同时,该时期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电视经济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1963年,瑞德威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根据先前几十年总结出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对传媒领域的发展有了新的研究思路,使人们对劳资关系以及广告收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在该阶段传媒经济学实现了独立发展,在传媒经济学发展领域上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外,在这一个阶段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传媒领域对成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不单单影响到了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对于交易成本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使日后企业在传媒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启发,这对于推动传媒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20世纪后期传媒领域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传媒经济学的概念,传媒领域经历了几十年的综合性发展后,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发展模式的传媒经济学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大众传媒经济学。大众传媒经济学与传媒经济学在本质上没有过大的区别,传媒经济学包括通信、广播、电视、杂志和报纸,大众传媒经济学也包括这些内容。在新闻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传媒经济杂志的出现成为了当时新闻行业实现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传媒经济杂志主要讲述了在传媒时展的各个时期传媒领域的各个发展结构和组成部分,另外这本杂志主要提到了传媒惊营过程当中体现的财政和经济方面问题,为日后传媒领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保障。在这个阶段,传媒经济学实现了综合性的发展,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传媒经济学包含着广播、电视、报纸和新闻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此外,传媒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根据传媒经济学的现象,分析了该阶段传媒经济的垄断问题。在该阶段,传媒经济学的发展采用了综合性的发展模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了传媒经济的经营理念,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影响了中国对传媒经济经营的理解,英国的很多报业委员会根据传媒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传媒经济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措施,这对于当时英国报业更好地利用传媒经济经营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当前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而言,必须要关注传媒经济学的发展阶段特征,这对今后传媒服务以及传媒商品生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需要关注到在传媒领域范围内实现独立发展以及实现整体的综合型发展模式特点,这对于今后我国传媒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想提升传媒的总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关注到传媒经济的发展状况,根据自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以往的服务经验和生产经验,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金海,秦祖智.中国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思路[J].当代传播,2015(03).

[2]曾琼,张金海.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进路、研究框架与研究范式——兼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困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

[3]曾来海.晚清民国时期传媒经济(管理)学研究的历史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3(03).

[4]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4).

[5]郑保卫.中国传媒经济学术研究应走向世界[J].国际新闻界,2006(06).

[6]赵睿,喻国明.技术驱动下传媒经济研究的转向与进路——2016年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热点、框架与逻辑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7(01).

[7]喻国明,何睿.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2012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01).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传媒经济运营;文化产业;产业化发展;市场化发展

一、引言

基于新时期背景下,经济、政治与文化互相交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地位愈发稳固。文化的影响力也烙印在了民族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题文化,并且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产业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将信息文化作为主体,并且依托于信息化平台,逐步将传媒经济运营对文化产生的发展推进作用展现出来。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社会的基础上,提升生产力,实现繁荣文化的发展目标。

二、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发展

(一)传媒和文化。传媒经济发展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两个个体,但实际上着两者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产业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多个领域,还能够对人类审美、行为、生活、风气起到一定的导向。而媒体也具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媒体的传播不仅会向社会大众传递新闻资讯,也会对社会大众的行为、风气等带来导向。可见这两者存在一定的交集,这就为两者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有利前提。基于现代化经济环境背景下,传播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与相依存的文化资源关系也比较深厚。通常情况下,要想实现多样化的文化发展需求,就需要保证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指导传媒市场的定位与细分发展目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文化的多样性特点都没有发挥出来,导致人文资源在现代化的产业运营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无法实现文化内涵的传播目标。所以,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进行挖掘十分重要,只有与现代化的生活理念融合,才能逐步打造出激励群众的社会环境。(二)媒体是否可以形成产业。结合一个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媒体要想发展成产业,不能仅通过媒体相关技术,还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将文化产业和媒体信息技术相融合,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计算机、通讯等领域不同,加入文化产业的升级与结构转换,属于传媒经济发展改革的必然产物。基于传媒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各类媒体的涌现,媒体频道十分丰富,但其中的内容却明显不够,缺乏文化性,内涵不足制约了媒体产业的发展。现如今包括媒体行业本身,以及社会大众都已是到了这一点。为了有效改进这一问题,不仅是要更新媒体技术,还应加入文化元素,丰富其内涵。可见文化逐渐成为媒体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体文化产业。新媒体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时代,新媒体整合了媒体的采集、传播等技术手段,并整合了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终端,并丰富了文化内涵,丰富了社会大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在融合、互补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当中,促进媒介整合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优点就是传播速度较快,能够消除电视媒介、报纸以及广播媒介之间的边界,并且消除国家之间的边界。最显著的优势并不是消解,而是重建,属于一种破坏性较强的创造方式。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实现各个媒体的融合。由于传统的媒体行业和新媒体产业并不完全相同,同时又受到了市场经济方面的影响,使新媒体产业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产业的生成,其文化传播能力突出,能够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三、完善传媒产业运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把控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要想借助传媒产业来主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当对传媒行业的市场实现精准的行业定位,通过传媒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创造,来使其变成文化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对于当前时代,应当紧贴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来设计传媒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展现当下的文化、技术、生产力等方面。通常情况,当下的社会大众的经济水平,也都会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因此也应当考虑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进行宣传。推动并在其中加入推动生产力的宣传内容,促进低收入、低消费人群,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生产力,这也不仅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大众的共同进步与繁荣。(二)提高我国传媒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首先,实现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发展目标。针对于非公益性的传媒领域来说,需要彻底的转变垄断经营的理念,适当的放宽市场的准入标准。在完善竞争机制的同时,明确各个竞争主体,并且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行运作,不能仅仅将重心放在行政手段与行政命令上,而是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次,实现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不难得知,只要积极的引进传媒资本,并且创新经营与管理理念,才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再次,实现传媒经营的产业化发展目标。通过合理划分传媒产业的公益性与竞争性行业,并且使用不同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并培育产业化经营的主体,逐步研发更多的盈利性业务,增加资金收入,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就是指,从事各项文化服务与产品生产的经营活动,并且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从各个方面满足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文化产业的范围比较广泛,覆盖到旅游、演出、以及娱乐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与此同时,通过引入完善的投资制度,实现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主动向企业开放,允许企业可以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在重组与优化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影响力与创新能力的企业。采取引入新资源的公共文化传播机制的方式,实现与企业双赢的发展目标,将传播经济与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基于现代化传播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中以影视产品与书刊为主的文化艺术品,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在传播的过程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播行业、高新技术的引进都有直接的关系,也是新时期的产物。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影响:1.依托于服务、农业等文化产业类型,例如设计、景观策划以及开发等,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央行的利率不断下调,不仅能够减少企业的用资成本支出,还能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并为全社会提供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央行对各个商业银行的制约不断放宽,能够提升资金的活力,还能够为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3.国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大对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通过传媒经济带动性强的优势,对当前的文化宣传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不断开展公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旨在开发出更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进而实现公共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四)优化传媒产业的相关制度与技术。要想实现传媒经济运营的社会化发展,就需要完善发展机制,真正突破行业与市场分割的现象,逐步实行各个行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发展。采用专业化协作与规模化经营的方式,积极的发展各个方面的文化产业,例如广播电视、出版行业、电视剧行业等。与电影行业不同,电视剧的播放周期较长,受众面也比较广泛,优秀的电视剧剧本是制作高质量电视剧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电视剧剧本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导致编剧在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中议价能力不断降低。基于整部电视剧可能创造的效益进行分析,一部热播电视剧,不仅能拓宽广告的收入渠道,还能提高电视剧的传播效率。以《陈情令》电视剧为例,在电视剧传播之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同时发行了同名抱枕、书籍等,销量也显著上升,进而为文化传播销售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研究人员要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梳理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框架,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我国的传媒产业在市场竞争环境的背景下,实现了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并且卫星能够实现跨国覆盖。在数字技术革命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文化传播载体的进步,并开发出更广阔的经济渠道。通过优化传媒产业的相关制度与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四、结语

基于新时期发展背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媒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实行相互统一与协调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交融的目标。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进而带动传媒产业的经济发展,并且为文化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供广阔宣传平台与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将信息文化作为重要的指导,将重心放在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精神方面。相关研究人员只有把控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不断提高我国传媒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并利用传媒经济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才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俊涵.传媒产业化与传媒经济的交互式发展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33).

[2]周鸿铎,司思.大文化、大传媒、大智慧、共发展:未来中国传媒经济的基本走势——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四十年之十[J].东南传播,2019(06).

[3]韩晓宁,梁丹.中国传媒市场发展回顾与产业前瞻[J].青年记者,2018(01).

[4]周鸿铎.传媒经济科学学结构体系——中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四十年之六[J].东南传播,2019,174(02).

[5]杨雪程.试论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传媒;人文关怀

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媒既具有极强的实效性,也具有空前的便捷性,能够让广大民众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发生的事情及其原由,也能发表评论,纠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当然,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新闻传媒工作者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其有义务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宣传,构建和谐社会。从目前来看,尽管我国新闻传媒竭力追求“人文关怀”理念,但对“受众本位”产生了误解,错误地以为“平民化”就是“庸俗化”,进而影响传播内容的科学性。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和谐社会下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一、和谐社会下新闻传媒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一)维护公民权益。社会是一复杂的集合体,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充满了艰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往往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为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其在和谐社会下的“自由”主要体现在话语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方面,但是人们往往会受到某种势力的打压,进而丧失个人的基本权益。在无处申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只有求助媒体曝光,而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举动能够有效表达公众的怨屈和意愿,以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人们解决个人问题,有助于维护公民权益。(二)遏制名利之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将“经济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于是出现“追逐名利”而不顾道德的不良风气。在这种现象下,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与他人展开了恶意竞争,其结果损人不利己,但是有时会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即追逐名利之风害人不浅。作为人文精神传播的新闻传媒行业承担着为社会树立标杆的使命,应当注重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新闻传媒行业的支持,人文关怀理念必将深入人心,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走向正道,有效遏制名利之风。(三)消解负面影响。互联网技术带动了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发稿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而有的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时常常犯错,其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目前,社会已经步入融媒体时代,五花八门的新闻信息齐涌网络,人们通过电脑客户端、智能手机、微信朋友圈等一览无余。优质新闻自然对民众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不良信息、暴力新闻等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比如:意志不坚定的群体了解新闻事件真相之后,不相信社会,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理念可以拯救人们的灵魂,消解不良言论的负面社会影响。

二、当前我国新闻传媒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一)对弱势群体冷漠。不管是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祖国的强大,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群众是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依靠土地,靠天吃饭,生活没有保障,可以说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必须体现人文关怀,该任务是新闻传媒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许多新闻传媒工作者很少关注弱势群体。比如:在节假日、邻近春节,一些媒体会报道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的活动,但都在节目的末尾提及,缺乏正面报道。这些内容没有将基层民众作为重点,对弱势群体的了解不够深入,有违新闻事业的神圣性。(二)不注重隐私保护。对于新闻传媒工作而言,宣传的内容广泛,但都与人有关,只有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否则毫无价值可言。现阶段,网络四通八达,信息获取极其方便,一些新闻传媒人员为了利益而达到特定的目.8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业界探讨的,不惜采用下流手段,比如:偷拍、冒名采访等,对当事人进行恶意攻击,从而满足了大众的低俗趣味。针对公众人物的报道,有的新闻传媒人员过度曝光当事人的隐私信息,给公众人物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不便。泄露他人隐私不仅不道德,还严重违背了新闻传媒工作的报道原则,同时会引起被报道人的强烈不满,破坏和谐社会,影响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三)娱乐化现象严重。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民生问题倍受媒体关注,新闻传媒内容逐渐倾向于“平民化”。在平民化视角下,许多新闻题材比较琐碎,涉及的内容越来越杂乱不堪,就连经济新闻也朝着“娱乐化”方面迈进,并没有体现出新闻传媒中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新闻传媒报道中,许多编辑人员还会夸大其词,采用“煽动性”的标题,以便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尽管这种操作能够达到传播目的,但是内容肤浅,价值观偏颇,完全陷入了以“娱乐化”替代“人文关怀”的境地,而一味贪图娱乐的民族是不会推动社会进步的。

三、和谐社会下新闻传媒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策略

(一)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能将部分富人的生活标准作为衡量标准,而要顾及社会的各个群体,尤其是我国农民群众较多,弱势群体更需要被关心。其实,构建和谐社会,更要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这也是新闻传媒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传媒从业者,必须热爱百姓,注重个人道德情感的渗透,既要表达自己对弱者的同情,也要展示自己对弱者的关心和爱护,争取以独特的报道风格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例如: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新闻传媒人员需要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报道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向社会陈述其困窘的生活状态,呼吁大众给予其生活援助。(二)建立行业规范制度纵观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信息化占据主流,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浏览天下事。在新闻传媒所报道的事件中,涉及各个阶层的人群,有值得公众学习的人物,也有需要公众批判的人物,但都是为了弥补不足、纠正过失,达到教育全民的文化宣传目标。不过,任何事情都会出现漏洞,像一些思想不端正的新闻传媒人员不顾他人隐私,故意揭发别人的私事,以博眼球。其实,这些现象不应该是一位合格的新闻传媒人员所为,况且在和谐社会义主社会构建下更应当体现人文关怀,而不是抹黑。为此,要想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国家必须建立行业规范制度,违者必遭处罚,同时还应当发挥公民的决策权,集思广益,征求各阶层人士的意见,为民众解决实事,全面提升公民的幸福感。(二)保证新闻真实可靠。和谐社会下的新闻传媒必须以人文关怀为中心,关注大众的内心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真实地报道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传递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新闻传媒工作者要有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形式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以敏锐的眼光分析社会现象,准确把握现代老百姓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工作者要给自己进行明确定位,严格遵守行业的规定,坚决不接触虚假信息,竭尽全力为人们提供真实的新闻内容。除此以外,新闻工作者尽量要密切联系群众,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并反映群众的呼声,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转型,为各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尤其是信息化提高了新闻传媒行业的工作效率。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畅通,文化传播便捷,新闻传媒工作者在人文精神宣传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如今,我国新闻传媒行业与时俱进,传播理念持续更新,对于“人文关怀”的认识也在逐日提升,但是实际的新闻传播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毫无疑问,在高举“和谐社会”旗帜之下,新闻传媒工作人员必须正视社会,关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大众,使大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己之力为民服务,让“人文关怀”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才能提高新闻的社会影响力,真正为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震.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与任务[J].传媒论坛,2020,3(04):45-46.

[2]陈京晶.试论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冲突和统一[J].科技视界,2015(36):129+177.

[3]王越.简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J].视听纵横,2015(06):69-70.

[4]郭广武.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新媒体研究,2016,2(10):7+13.

[5]车芸星.新闻传媒“人文关怀”的体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47+49.

[6]吴继全.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责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1.

[7]郑倩.浅析网络时代下新闻媒体应如何报道[J].传播力研究,2019,3(07):241.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5

文献综述

1.国外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在国外高校中,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较具有代表性。罗颖(2008)提出,美国的传媒教育经历了重术轻学到强化理论研究又向重视专业技能回归的趋势,近年来开辟了新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传媒通才教育,打破各专业课限制,在选修课的设置中把专业课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英国更注重传媒人才的“学徒制”在职培训,而大学传媒教育概括来说是重术轻学,而日本则重学轻术,偏重于大众传播的基础理论教育。马淑丽(2009)强调,国外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与“术”的平衡,坚持“开放”与“沟通”的培养思维,保证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融合,加强传媒教育的合作开放。2.国内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国内高校的传媒教育呈现出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四个层次,开设的专业有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学、广告学等多元专业方向,传媒学科地位显著提升等特点。同时,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系统、师资匮乏、学生缺少实践等问题,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特质与传媒行业所需不吻合的尴尬境地。因此,部分学者提出改进措施,马淑丽(2013)提出,要从传授创新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三个方面改进;郑德梅(2010)提出,高校要传播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打造学生高尚的传媒品质,锤炼过硬的专业素质;彭绪娟(2007)从培养理念、通识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六个方面提出国内高校应该借鉴和参考国际知名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1.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高校传媒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国内10所重点高校中开设了传媒经营管理类相近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例,其共性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框架基本趋同,即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以及选修课三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以政治、英语为主,专业学位课则是以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为主。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也基本一致。首先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其次,使其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再次,学生能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读懂专业的外文资料;最后,培养目标上都希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实务工作或从事传媒产业的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然而,各高校根据传媒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所属的一级学科点的实际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是部分高校是属于传媒经济学,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而有的是属于传播学的研究方向,例如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还有部分高校是属于新闻与传播学或者是广告与公关学等,仅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经营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的媒介经营管理与传播战略专业最为特殊,其属于对有1~2年媒体工作经验者的定向培养专业。二是课程的侧重点因所属一级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传媒经济学类学校从经济学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运作进行分析,开设有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实务研究等课程。而广告与公关类学校则更多地侧重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的授课。新闻学或者传播学类学校在选修课上结合传媒产业,从传媒产业的政策与法规、战略、调查、广告、管理等方面,结合管理学课程开设课程。

2.我国高校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1)学与术的失衡。我国目前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务方面有所失调。在培养方案中,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过多强调。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方面,学院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平台。(2)新闻学与管理学科的失衡。交叉学科的设置更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管理学和新闻学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要培养同时熟练掌握这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是对高校的严格考验,两门学科之间课程设置的分配也很容易出现失衡的情况。(3)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资源方面。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学术能力强但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从政策环境方面看,高校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中往往对科研成果更重视,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改进高校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学与术的失衡问题,部分高校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将实务实践学习直接列入课程体系中,浙江大学新闻研究生则必须要求到新闻单位或者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至少6个月。而对于实务性强的传媒行业而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道传媒产业的发展,为此,韩从耀(2010)提出,学校要建立“校内—假日—专业”3个类型实践梯级,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笔者建议,传媒经营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提供系统的管理学理论,同时为学生创造观察和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检验和提升自己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新闻学实务课程和管理学理论课程相结合

在新闻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高校应以让学生掌握新闻采写、编辑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新闻素养。而管理学是一门更偏重于理论性的学科,所以建议管理学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讲究系统性。开设如运筹学、管理决策模型和方法等有利于实证研究的课程,力求让学生能掌握系统的管理学方法,具备用管理学的方法对新闻学科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3.实现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共享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新媒体产业迅速占领传媒行业的半壁江山,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都属于新媒体的有效体现形式,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诸多新媒体产品不断进入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大,在改变大众对传统媒体依赖习惯的同时,也将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分流出去。因此,作为传媒界几大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电视传媒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改善和创新,以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形势下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影响。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广告产业,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流地位也遭到严重挑战。在受到新的信息化理念影响下,社会大众不再是各种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信息采集和传播活动中,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对大众舆论造成重要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其逐渐处在主流媒体的位置,而传统媒体的广大受众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分流。同时,在移动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的联合冲击下,传统媒体形式日益显得弱势。社会大众对媒体信息的渗透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体制存在弊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传媒现行体制与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广播电视传媒业主要由政府进行管制,其管理机制的滞后性问题十分突出,对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并且在人才以及技术引进与应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的持续发展。(三)创新性不足。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数量相对较少,还远不能满足新媒体形势下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虽然不少新的电视节目被相继推出,但基于技术、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还不能达到良好节目效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大多数电视节目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广受欢迎的节目出现后,马上就会产生诸多类似节目,节目制作内容和形式创新度非常低,并且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存在严重的单一性问题[1]。这些因素都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率有很大影响,使广播电视内容无法有效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较多问题存在,从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性不足。

二、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创新策略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在传媒领域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都非常成熟和强大,早就呈现出高度商业化形式,并不断趋向于垄断。国外传媒的经营模式一般有非营利性广告、盈利性商业传媒以及商业广告等。国外发达传媒行业将经济、技术和内容三个方面深入融合在一起,这些媒体的主要发展重点在于通过创新和创造媒体产品而获得相应创收,它们致力于新的媒体产品的全面开发,来构建传媒领域的产业链,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加传媒行业的利润[2]。与此同时,从传媒领域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出发,开展多元化创新活动,积极进行跨国传媒产业的开发,以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传媒行业的发展需要,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在媒体受众争夺中,不少国外媒体为最大程度地追求经济利润,常常会对传媒信息的真实性造成破坏,而基于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受众群体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就应采取法律手段对传媒领域的发展进行一定的约束。(二)有效融合资源与技术。广播电视传媒的主要产品就是电视节目,并且频道和频率是其具有垄断性的资源优势。目前情况下,新媒体不断分流受众群体,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向新媒体拓展融合的步伐。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将当今这一良好发展机遇紧紧抓牢,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媒体资源的开发,有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促使信息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快速实现融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将技术与资源进行合理结合是广播电视传媒进行经营模式转变的必然途径,若资源与技术的匹配不合理,就会产生相应冲突,从而使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重建成本大大增加。严重时会造成经营方式转变过程半途而废。(三)建立优质高效的经营模式。在新媒体形式的影响下,广播电视传媒应从我国传媒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对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进行重新整合。第一,要进一步增强信息传媒的服务性功能,使传递的信息内容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更加贴近,帮助受众群体有效处理相关问题,冲破传统循环模式的束缚,将信息制作与看成一个周期性的产业拓展,并努力达到信息一站式服务目标。第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也算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随着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逐渐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这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将现有良好的经营模式有效稳固下来,并据此积极提升信息传媒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不仅要稳定发展主要业务,还要有效调整已获取资源,以促进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的形成。第三,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从实质上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是对立存在的关系,二者必然能够实现合理融合与合作,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在发展过程中要打破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的束缚,将员工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保证节目制作质量,加大广告营销拓展力度等,不断增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与广播电视一起进行产品的设计规划。同时,广播电视传媒还要不断加强传媒服务工作,有效明确市场定位、大力研发传媒技术,以便于及时响应和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形势下,经营模式的合理转变和创新对于广播电视传媒的良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广播电视传媒必须对新媒体影响下的传媒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效融合资源和技术,并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经营模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时慧丽.广播电视节目编排的创新理念[J].科技传播,2016(6).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7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情况

(一)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发展概况

20世纪中叶,广播和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对广播和电视关注度的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直到20世纪末,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媒体。为了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各大高校进行了改革,在全国各省区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并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中开设了广播电视专业,对广播电视人才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培养,从而为广播电视行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广播电视行业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电影学、戏曲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并列为二级学科,统属于文学门类艺术学,这为增设广播电视专业提供了学科依据,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大量优秀人才经过专业的学习,投入到一线的广播电视工作中,加快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地位的变化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学科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可以看出2011年的学科目录与1997年的目录有一定的区别,并未规定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科级别,在规定中只提到了一级学科,这是根据十多年来,艺术和传统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决断。②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如何确定广播电视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定位,需要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决定,要留有回旋的余地。这个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留出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以二级学科的形式产生,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日益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且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媒体融合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新兴行业的冲击,使学科发展受到技术创新的牵制,如果再继续保留其二级学科的地位,则有失当之嫌。因此,根据目前时代的发展情况,重新确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分解与重组

学科是以科学知识体系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学科是某方面的科学知识系统化的体现。而专业则需要建立在学科及组成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上,学科的范围远大于专业的范围,一门学科可以包含着与学科相关的很多专业,并且包括一些跨学科的专业。所以,学科的划分既需要确定科学的研究方向,也要具有与之相关联的专业课。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媒体技术与新兴艺术兴起,使戏剧和影视艺术形态发生了变化。为了使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在大众传媒业的新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科特点和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效梳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包含戏剧、电影、电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众多研究方向。其中电视艺术包括电视剧方向和记录片方向,而随着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又增加了微电影方向和网络剧方向,这是适应时展需要而增设的专业方向。广播艺术主要有广播剧、广播评书、广播朗诵等方向。这些学科方向同时也可以在戏剧与影视艺术学之下设立,这些学科发展方向的交叉会影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拆解,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生学科的研究方向十分灵活。与本科生的专业研究方向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十分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为此,教育部门正在准备撤销本科生的研究方向,使其选择更加灵活,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值得期待。学科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划分,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科设置。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改革会受到技术、体制、观念变化的影响。学科的划分要根据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③

三、促进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策略

为了促进在大众传媒业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发展,在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情况之后,需要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走向,以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使专业改革更具目的性,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一批有专业能力、教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教师组成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的构成上,要改变以前单一的全职教师进行教学的师资结构,实行以全职教师为教学骨干力量、兼职教师作为后备力量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重点,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必须明确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本科学科来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做到手脑并用;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入挖掘,运用多方面知识,做到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需要注意理论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都要首先确立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对目前新形势下的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为了很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需要正视老问题和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第二,渠道研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十分迅速,影响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的发展。很多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传播渠道,除了以一些传统的形式存在之外,也在寻找其他渠道,为这些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④为了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新的渠道,以掌握实际情况。第三,内容研究。广播电视艺术是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观众对于电视广播的认识都是从这些音频和视频中获得的,所以对于内容的把控十分重要。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应研究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引领人们积极地思考生活、感悟人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第四,作者研究。传统媒体中的文章都是由专业工作人员和作者撰写与编辑的,对于文章内容有着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发行标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地拓宽作者的渠道,也开始选用业余作者的文章,这使我国广播和电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更贴近观众的品位,从而有助于吸引观众。第五,受众研究。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使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对于观众艺术欣赏方式和欣赏内容的控制,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话题。⑤第六,管理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要把握传播者、传播内容、接受者等几方面的要素。传播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者要有效把握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使广播电视艺术创作方式更加多元化。

五、结语

在大众传媒业的新背景下,各媒体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各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需要在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大背景下,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梳理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正确把握广播与电视艺术学学科的走向,明确学科的发展目标,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作者:赵磊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注释:

①赵正阳,郭晓.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新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10):131-136.

②庚钟银.大众传媒业新背景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走向[J].艺术教育,2015(4):18-21.

③郭晓,高薪茹,张斐然.艺术传媒、融合互通——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建设扫描[J].艺术教育,2015(4):6-17.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8

据估,受到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其就业压力势必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中国传媒行业——发展迅速

传媒即“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随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出现以及融合,传媒业可以划分为纸质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新兴但是前景美好的移动媒体。传统的传媒业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行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传媒业逐渐产生发展方式上的变革,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传媒行业逐渐由一种社会舆论宣传的媒介发展成为一种与市场密切联系的文化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传媒行业从产生之初就担负着对社会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传媒业的社会角色,使其从社会宣传领域向生产力方向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阶段,随着三网融合的深入研究,3G技术的逐渐成熟,传媒行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加快,受众偏好将催生细分媒体的发展,受众也将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媒体内容的传播。同时,互联网的未来将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手机媒体市场的机会将会凸显,在此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社会化时代将全面到来。“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传媒业将有望延续高速增长势头,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传媒的发展,我国传媒产业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正确认识传媒行业的社会角色,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可见,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媒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传媒行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不仅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新型传媒还将催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增加就业选择,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传媒行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分析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现代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崛起。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供多样性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促使大学生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要求及时调整努力方向,改变择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能力,以更好的达到就业目标,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

(一)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选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音响、电脑等媒体的逐渐普及,人们对影视音像等文化信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媒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传媒行业的深入迅速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一个巨大的大众传媒文化产业市场正在形成。不论是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电台亦或是影视制作公司,对传媒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并催生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大学生在新的发展趋势下谋得新的出路。据了解,与传统行业的人才饱和相比,传媒的发展如火如荼,人才稀缺已成为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专家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到60万人之多。由此可见,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实际上,传媒的行业内涵与外延相当丰富。其具体可细分文化娱乐行业、出版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平面媒体行业、网络媒体行业和户外媒体行业。这为传媒行业在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力的同时产生一系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基础。传媒行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可以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或进入各大中小型报纸和新闻出版社工作的新闻类传媒;二是在政府部门或私人企业从事包括消费者营销、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的营销广告类传媒;三是在企业、政府、社区、教育机构、酒店、医疗福利机构、文化交流组织等行业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关人员的大众传媒类;四是以专业的创造才能和技能从事摄影、编辑、数码编辑、音效处理、互动游戏设计、光盘媒体制作、网络设计等的媒体类;五是进行创造性导演、艺术导演、导演、脚本写作、摄影、编辑等的创作表演类。由此可见,传媒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为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多种可能性,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高校扩招等原因而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加快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传统,就业方向仅限于本专业或者是传统行业,极易造成专业内的大学生供大于需的局面;并且,也由于其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关注较少,与社会的接触有限,不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而导致其待业率上升。而传媒行业等文化产业的兴起及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对指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阔就业视野,并深入了解以传媒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正确认识传媒行业的社会角色,针对社会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随着传媒行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传媒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快,其在吸收高校学生就业的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它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不仅要熟通传统媒体业务,还要通晓与之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视觉设计等。特别是新传媒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要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潜质,在先进的技术平台上从事媒体内容创作的人。所以,只有既具知识又怀技能的复合人才,才能适应和胜任快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事业。因此,高校学生要想选择传媒行业就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多方面技能,发展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全方位复合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传媒行业内的包括传媒经营、传媒型网络、数字媒体、数字影视等方面的全方位复合人才备受国内外公司的重视,熟悉内地媒体市场、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已经成为未来传媒行业所需人才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和要求及时调整努力方向,有目的的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其次,因传媒行业迅速发展而改变的社会发展方式将促使大学生有意识的增强对新生事物的关注、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了解社会最新需求,明确就业方向。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应作出的准备探究

针对时下传媒行业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校及毕业生都应作出积极努力,以有力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与传媒的双向发展。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传媒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选择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如网站信息、手机飞信、QQ群、人人网主页等,既要加强就业政策宣讲有与解读,也要开展全面有效的就业信息收集、指引工作,发挥传媒时效性强、信息量广的优势;其次,高校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就业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关转变,并利用传媒开阔视野、创新意识、增长知识;最后,高校要继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多样的专项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引导部分学生向传媒产业的学习与转变,其中,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中,要尤其注重发挥传媒的优势,利用媒体资源与相关就业部门合作,以媒体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毕业生创业的内容进行可行性评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毕业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体力量,应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并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加强实践锻炼,利用各类媒体进行知识学习与经验汲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控股;传媒行业;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伴随着文化体制的持续改革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12750.3亿元,突破了12000亿元大关,而且增长幅度保持在12.3%的较高水平。但迅速发展的传媒行业内部,存在着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同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兼顾等问题,究其根本,是没有掌握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方法,导致某些单元模块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不到位,传媒行业将陷入发展瓶颈,并会严重影响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国有控股下现代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特点

(一)收入、成本确认时间的同步性与行业性质冲突

在成本控制中,成本预算是重要环节。就理论而言,成本预算确认后相应的收入预算也应即时确认,但由于传媒行业的收入主要为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为了确保收入,成本控制需做出让步,导致传媒行业成本与收入预算无法同时、稳定确认。

(二)预算成本控制与外部不可控成本相矛盾

预算成本控制原则上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在成本发生前与此相关的成本就已确定。而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性约束与导向的影响以及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等。外部因素不仅会在传媒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成本控制造成影响,在成本预算时不可控因素的加入也会使成本控制变得不稳定。

(三)成本控制过程更加复杂

现代民营控股的广告传媒企业的管理主要是企业生产、质量、经营管理,其经营定位和发展目标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其在成本控制时对于成本的缩减更加专注、细致;而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当国家全资控股或国有控股比例最大时,创造利润就不再是其唯一目标。尤其作为传媒行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责任更偏向于政策与文化的传播,因此其在成本控制时需将经济利益与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同时考虑在内,导致成本控制过程更加复杂。

二、现代传媒行业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随着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成本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收益的方式已经基本替代了加大投入、扩大规模的盲目行为。对于我国传媒行业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传媒行业来说,其成本控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文化、精神的传递。

(一)国有控股体制下财务管理滞后、分散

我国国有控股体制尤其是国有控股混合体制正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财务方面,由于企业资金来源于国家资金,企业发展策略由国家下达,这就导致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上思想滞后、形式死板,往往将财务管理作为会计记账处理。比如一些传媒集团甚至是行政手段催生的产物,其存在的目的除了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政治。因此财务人员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导致管理分散,无法形成向心力,成本控制更无从谈起。

(二)传媒行业成本结构可控性差

传媒行业的成本可分为传播条件成本和人工成本。目前媒体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有电视传播、网络传播、报纸传播,对于前两者来说,信息能否在某一地区广泛传播取决于当地网络运营商,目前来说国内网络运营一般为垄断状态,无论对传媒企业还是普通群众而言,其价格变化具有无理性,使传媒行业无法有效控制此部分成本以及特定区域内的收视率。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激烈性要求不断更新栏目结构与内容,这种更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员工性质的人力成本,还需要投入无法预估的艺人性质人力成本,导致此项费用的支出具有变化性大、可控性差的特点。另外,传媒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为了保证收入不流失,必须保证作为广告载体的媒体信息传播率,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成本控制只能被放到次要位置。

(三)国有控股企业成本控制监督体制不健全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传媒企业国有控股虽然已不是新兴事物,但由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无法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有效借鉴,成本控制工作一直处于摸索阶段,监督机制也不完善。虽然各个企业已经逐渐建立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但由于监督体制不健全甚至缺失,致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同时,由于国有控股与传媒行业决定的企业性质导致的对成本控制的不重视性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企业财务人员一方面没有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作为其为公司筹划发展的目标,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其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不主动提升成本控制质量。上述问题的累积,严重限制了国有控股下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国有控股下传媒行业成本控制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加强资金管控

会计出纳仅仅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对于国有控股的传媒企业来说,财务管理者更应充当国家(决策者)的财务信息顾问,通过自身工作搜集信息并进行财务处理,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于传媒行业来说,财务管理尤其是成本控制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中,成本控制不是单个财务部门能够完成的,但财务部门是一切成本控制的支撑点,财务管理意识必须得到提升。在国有控股体制下,财务管理意识的提升还有赖于整个体制的改革,国家向企业拨付资金时应制定相应的经济指标,减少因政治色彩造成的成本浪费,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形成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成本风险监控,发挥国有控股体制的宏观作用

财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企业运行风险的出现会直接反映在财务上,而财务风险最直观的表现即成本失控,因此需建立完善的成本风险监控系统,包括成本预算环境监测、成本管理制度监测、成本风险承载能力预估。一般情况下,判定资金流安全状况可从现金流入、流出的数量、时间、结构的对称性观察,从而预估成本预算值。同时需要将外部不可控因素考虑到整个成本风险监测中,对于国有控股下的传媒企业来说,当地网络运营商等外部因素不应该成为信息传播的阻碍点,国家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将同为国有控股的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业务贯通,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传媒行业运营成本,减少不可控因素对成本控制的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传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监督体制,落实目标责任制、经济责任制

国有控股企业成本控制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督机制的缺失,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促进成本控制有序进行的关键。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基础为成本控制的内部审计,传媒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其内部审计制度因内部人员得过且过,互相掩护的官僚体制,会成为阻碍监督的最大诟病。因此成本控制内部审计的建设应从内部人员选择和外部审计结合两方面入手。内部人员需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根据成本预估向两者下达任务,将两者作为培训、监督内部财务人员及审计人员的主要指标。此外针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绩效考评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也应以这两种制度为基础,激发内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内部凝聚力。再者,笔者认为国有控股体制需进行改革,将外部审计机构引入到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将监督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国有控股下的传媒行业来说,风险控制的难点在于国有控股体制的改革以及外部不可控因素对成本预测造成的阻碍。解决两者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监督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两方面的有效结合将为传媒行业的成本控制乃至整个企业的管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有效促进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博 单位:泰安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文学东.传媒行业成本控制探究[J].会计师,2013(07).

传媒行业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媒介边界;传媒专业;泛系思维;教育创新

媒介边界消融表现在媒介内容生产领地被进入、信息传输渠道边界被侵蚀、媒介产品形态多元等诸多方面[1]。平面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多媒体高度融合,媒介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近乎无边界的具有多功能、全媒体、立体层次的融媒体体系。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所蕴含的深层思维都能促进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媒介边界消融带给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将为解决当前传媒类专业教育中专业优势整合、学生核心技能培养、教育活动实效提升等问题提供现实解决思路。

一、媒介边界消融给高职传媒专业教育带来的现实困囿

媒介边界消融的不只是界限逐渐模糊的“疆土”,还包括专属的业务能力、独占的渠道资源、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媒介边界消融时代传媒类专业教育从术业有专攻的类型媒体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转变到能力整合的功能型传媒人才培养。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面临专业教育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毕业作品设计等方方面面的诸多现实困境。归纳起来,媒介边界消融时代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教育客体日益增强的能力整合的功能型职业价值需求与类型媒体细分型专业教育模式下教育活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教育思维创新上的困囿。(一)媒介边界消融与教育主体媒介专业优势缺失。当前,高职传媒类专业的教育主体即专任教师多数接受的是术业有专攻的各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类型性传媒专业教育,或是在大众传媒业鼎盛时期媒介边界清晰的传媒企业成长起来的,具有优势明显的媒介专业特色。客观上,媒介边界消融形成新型融媒体使传媒业的内涵扩大,教育主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盲区;主观上,面对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对媒介的认识无边界化,教育主体过去引以为傲的专业背景和媒介行业优势会被削弱甚至消失。其结果便是,教育主体有可能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核心竞争力缺乏而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二)媒介边界消融与教育客体的职业认同力模糊。从教育的价值理性角度讲,教育客体希望以更能符合个体已有认知水平、满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载体和形式参与教育活动。高职传媒类专业学生对媒介已有认知水平受当前网络化和融媒体的影响,缺乏对细分专业媒介的主动认知。从教育内容上看,当前的传媒类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类型细分媒介属性突出、融媒体整合的职业胜任力薄弱的现实,很难满足教育客体对职业认同力的需求。(三)媒介边界消融与传媒类专业教育实效性下降。现有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速度显然落后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速度,传媒类专业教育拥有的资源有限、对传媒业前瞻性和宏观性的认知缺乏,特别是面对媒介边界消融的新媒体环境对人才的需要,传媒类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已明显。这种局限性的劣势在教育活动中将体现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的信任关系崩塌上。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他所认同的媒介和传媒知识来源于正在发生的媒介生态。学校专业教育的资源、理念、手段、实训条件滞后,很容易使双方形成不信任关系,教育客体日益增强的能力整合的功能型职业价值需求与传统细分类型媒介专业教育模式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教育活动实效性下降。

二、媒介边界消融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思维突破与创新的价值赋能

任何一个媒介形态的兴起,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个媒介产生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上,还体现在其所蕴含的创新性思维上。因此,我们的思考要从单纯关注媒介形态变化延展至所其引起的思维变化及其对各类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分析上来。(一)融媒体的效应聚变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整体性”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融媒体的效应聚变体现在三个层次的“融”上,即传媒生态、规则和逻辑的“融”,媒介的内容生产模式、媒介形态的选择(传播形态、业态)等基本要素和空间布局的“融”,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的“融”。现行的高职专业目录(据教育部2015年颁布)设置中,新闻传播大类共分新闻出版类、广播影视类2大类23个专业,笔者对应当前融媒体效应聚变的发展现状,对高职专业目录中“主要对应职业类别举例”进行分析,试图将招生目录中的专业归纳为传媒内容生产、传媒艺术设计、传媒技术应用等功能型人才类别(见图1)。这已充分反映出当前融媒体的效应聚变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型的人才,因此,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活动、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需要从整体性思维出发,以培养适应融媒体功能型人才需求为目标探讨其可行性和必要性。融媒体的效应聚变将引发围绕“人和物”的关系链的社会价值深度变革,必将给传媒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整体思维的价值赋能。(二)融媒体的行业发展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市场化”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传媒行业具有媒体先行理论研究滞后的特点和规律,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传媒教育面对未来,如何理解和认识传媒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追随市场变化脉络是关键,因此借助“市场化”思维深刻反思与主动自省,在专业教育中早作判断、研究和探索,以确保专业具有可持续创新的市场动力,在应对媒介边界消融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新机遇。(三)融媒体的功能型人才需求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能力迁移”思维创新的价值赋能。技术变革使得传媒业媒介形态发展迅速,纵观当前媒体变革的趋势,我们很难判断某一种媒介形式能活多久。媒介形态变化万千、层出不穷,传媒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从细分的介质型人才转向具有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的功能型人才需求,3年的时间按照媒介介质培养人才显然难以跟上行业发展变化的步伐。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普遍的可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学生储备较好的有益于就业前景和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融媒体所带来的对专业素养较高的跨界人才需求更为强烈,跨界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于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的“能力迁移”思维创新具有较强的价值赋能,而且一旦构建便容易迅速转化为现实效应。

三、以泛系思维原理促进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思维创新

美国教育学家罗韦尔(S.Crowell)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泛系思维是一种跨度大、效率高、具有超越性的网络型思维[2]。思维能力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是探索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的先导。借助泛性思维的原理,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活动中,把各类“理念”和“知识”重新组合,将不同方法论研究的思维成果进行网联、整合,探究人才培养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我们更加概括地、更加深刻地从完整和本真角度认识教育活动。过去,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媒介针对性强,比如为电视、广播、图书、杂志(期刊)培养人才,媒介边界消融时代需要的是功能化的人才,因此,思维的突破是今后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我们尝试借鉴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等其他学科的思维来探讨高职传媒类专业教育与实践。(一)善用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重塑现。有专业共性,培养适合融媒体需要的功能型传媒人才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辩证思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是这一思想最典型的体现。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着力于整体与关系的认识、形成互通互化的关系思维、运用时势运转的思维方式关注转化过程中条件变化和关节点[3],可以作为解决当前传媒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指导思路。整体性思维把所有媒介介质的专业看作一个教育共同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用以分析、研判传媒类专业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方法。在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中,整体性思维有助于弥合“学科与介质之争”,有助于统合“内容与传播剥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从专业的价值出发,调和现有专业专属性坚守与专业共性重塑之间的矛盾,以整体性思维突破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深度挖掘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见表1),基于整体性思维探索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面向定位的有效尝试,以全院20多个传媒类专业构建传媒内容生产(新闻与传播)、传媒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应用)、传媒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共同体(二级学院),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现有专业间在课程、实训、师资等方面的互补共享,着眼于传媒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适合融媒体需要的功能型传媒人才。(二)运用现代管理学“市场化”思维,剖析产业人才结构,依据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办学实效。市场化思维是指一种强调一切都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来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它反映在教育指导思想中,就是强调教育市场供求关系,强调人才的社会产出效率,也就是从根本上强调学校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型、应用型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高度依托行业、紧密对接企业、深度融入产业的教育层次。从当前融媒体行业的功能模块、工作内容来看[4],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功能型特点(见表2)。因此,市场化思维对高职传媒专业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们明确了面向传媒全产业链提供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制作、输出及技术支撑等众多环节培养劳动者的办学定位,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原则紧跟市场职业需求,打破原有专业的限制,对全校传媒类专业进行了梳理,紧密切合市场需要采取关停、改造与新增措施,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结合,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实训课程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三)借鉴中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强化学生核心技能价值,培养具有能力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人才。“土枢四象”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藏府学说中最主要的思想,“中土为枢而司四象”,即以脾胃为中土、枢纽,肝心肺肾四藏为四象,揭示了人体生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通俗地讲,“土枢四象”模型强调在人体生命系统中脾胃具有核心和关键性作用,其升降启合拨动着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人体的一气周流,从而决定着人体的生理、机理与病理[5](见图2)。所以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脾胃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关键。如何突出功能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实效,中国传统医学的“土枢四象”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思路借鉴,在专业教育中要以学生的核心技能(或关键能力)作为统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中枢,强化学生核心技能的价值,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核心技能的学习而促进另一种能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一旦拥有核心技能,就能适用已知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社交媒体以及未知的介质形式的媒介就业(见图3)。基于融媒体功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构建专业共同体,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中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形成了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到融媒体功能模块的专业实训+企业模式的改革创新,为学生能力迁移和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见图4)。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