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4 17:17:52

城市土地规划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1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的指导工作。

直辖市、市和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投放量应当与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应当与建设项目相结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城市规划实施的步骤和要求,编制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和计划,包括地块数量、用地面积、地块位置、出让步骤等,保证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第五条出让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

出让的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第六条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比例,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线,开发期限以及其他要求。

附图应当包括: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座标、标高,道路红线座标、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第七条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必须附具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

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出让方和受让方不得擅自变更。在出让、转让过程中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应当根据城市各地段的现状和规划要求等因素确定。土地出让金的测算应当把出让地块的规划设计条件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在城市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和有关部门进行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出让金的测算。

第九条已取得土地出让合同的,受让方应当持出让合同依法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

第十条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再转让时,受让方应当遵守原出让合同附具的规划设计条件,并由受让方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受让方如需改变原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先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受让方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给予适当提高容积率的补偿。

受让方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变更规划设计条件而获得的收益,应当按规定比例上交城市政府。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过程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凡持未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的出让、转让合同,或擅自变更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凡未取得或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明的,土地权属证明无效。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情况逐项登记,定期汇总。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深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对申领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经营;城市土地经营;主要对策

城市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突破城市发展的资金瓶颈,适应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丽兴起的一种新理念。所谓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依据城市发展战略,广泛引用市场机制和营销手段,充分挖掘与合理开发城市自身资源,科学地组织资源、资产、资金的市场化运营,做到增值财富、优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籍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谋略和战略措施。其中,城市的土地资源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是政府最大的财富。城市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滚滚财源。城市土地经营是城市经营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性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城市经营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政府要做好城市土地经营工作,这还需从它的制度条件谈起。

一、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

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实行无偿无限期元流动使用的制度。在这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下,形成了无偿调拨土地的计划管理体制,以及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立项批地,然后由土地管理部门行政划拨土地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这种无偿调拨和以需求定供给的土地供应机制和管理体制,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和有偿付费的制约,土地使用者占用土地没有任何经济压力,占丽不用、征丽不用、多占少用现象普遍。由于计划者缺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价值尺度和来自市场的有关资源配置的信息,无法对大量建设用地的需求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拨计划,难以真正做到节约用地和空间合理配置,导致了城市土地滥用、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土地无偿使用制度早已不适合时代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构成城市空间资源和功能载体的各种资本(如土地、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特别是城市土地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走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自我发展之路已成必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改革相关的土地使用制度,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城市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进行城市土地经营的制度条件,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城市土地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得以不断开展,城市土地的资产价值日益显现,对城市筹集建设资金,实现城市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城市土地经营工作实践的时间不长,人们的观点还比较陈旧、认识还不足,相关的研究不充分,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就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土地非法入市。国有土地资产收益大量流失

我国城市存在的大量存量土地,还有很多掌握在土地使用者手中,而政府掌握的份额较少。在划拨存量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向土地市场供应土地的制度下,使得众多划拨土地使用者成为合法的土地供应者,导致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市场成为多头供应的买方市场。存量土地自发、元序进入土地市场流转的局面,使得政府难以真正实现对城市一级市场土地供应的高度垄断,从而导致政府为管理城市土地市场所制定的以市场取向的供地计划失效,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能力大大削弱,容易引发土地市场供求失衡和总量失控,并导致土地市场运作不规范、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这种城市存量土地供应机制不仅难以有效促使存量土地资产显化,相反,由于当前土地管理政策、手段、法制等的不完善,反而加剧了“隐性市场”的发展,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

(二)土地出让以生地、毛地为主。熟地出让比重低

以熟地方式出让,可以使土地前期开发后的增值收益归政府所有,有利于增加城市建设资金,有利于缩短开发商的开发周期,分散开发经营风险,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而以生地、毛地出让,不仅导致理应归属国家的部分土地资产收益不能实现,而且由于土地标价的显性程度低,导致土地市场竞争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出让的土地中生地、毛地所占比例超过60%,而熟地则不到40%。

(三)土地供应协议方式比重大。招标拍卖比重过低

目前虽然有偿出让迅速扩大,但是在国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中,通过有偿出让供应的仍占少数,而出让中采用招标拍卖的更低。众所周知,拍卖和招标的市场化和公开化程度要高于协议出让,价格比较合理,也容易接受社会的监督,保持交易的公正、公开和公平性,有利于防止徇私舞弊。而协议出让在地块选择、规范要求、价格形成、付款方式等方面更多依赖出让机构的能动作用,随意性和盲目性大,不易实现规范化。土地出让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人情地、关系地、条子地比较普遍存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偏低,少收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过多的协议出让,使城市土地价值收益不能通过出让价格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城市土地的经营,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和腐败提供了温床。一方面,掌握土地出让权的个别人利用权力,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另一方面,一些人进行土地投机,炒买炒卖,牟取暴利。这些既造成了国家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又造成了土地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公务员之家

三、完善城市土地经营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解决土地供应“源头”问题。实现政府对城市土地经营主动权

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处于“源头”地位,是城市土地资源的初次分配,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由于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尚不够完善,土地市场亦处于初级阶段,距离规范化、成熟化的市场还有较大距离,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还不显著,土地供应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城市土地市场及各类开发行为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所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须先从“源头”人手,从转变城市土地供应机制模式这一深层次原因出发,彻底解决当前土地使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改变目前多个“源头”供地的局面,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政府真正做到垄断经营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按照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采用不同的土地供应计划,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科学规划。地尽其用。实现城市土地经营的持续发展

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科学规划,地尽其用”作为城市土地经营的基本策略。如果城市发展与用地规划不科学,打乱仗,那就无法做到地尽其用,不能经营好城市土地。大连市市长说过:“要做好、做美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并不是有钱就能堆出一个美好的环境。……城市建设是凝固的艺术,欧洲人把它们的古城、古建筑都视为珍宝,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也多体现在一座座建筑的设计、墙雕和绘画上。搞好城市要有点艺术眼光和品位。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拿掉,几十年就是它了,搞个脏兮兮的建筑,能窝囊一辈子,给后人都添麻烦。我们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她艺术气息,而且越往后,经济条件越好,人们对精神和艺术的追求就越强烈。在我们今天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觉,把未来城市的骨架做好。”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其规划出来的城市土地价值肯定不会低,土地经营收入就不可能少。

(三)积极思考。寻求合理有效的经营方略

第一,争获先行优势,增加土地价值。城市规划一旦确定,就应加快建设,晚建不如早建,早建可获得先行优势。城市规划由上级部门批准,可避免相邻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严格按已被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城市建设,争获先行优势,亦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居住、投资与经营环境,促进地价上升之后再出租或出让土地使用权,显然可大幅度增加土地经营收入。

第二,先多抵押,后再出售。在城市建设初期,城市基础设施尚未建设完善: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也还没有更高地注入进来,同时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们手中尚未积累起很多资金,购买力有限,地价难以升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断投入,使城市土地所含有的级差地租逐渐提高,促进地价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资金增多,申请使用土地的投资者不仅人数增多,而且他们平均拥有的资金也增多在银行的信用度提高,能够用来购地的借贷资金也增多,从另一个角度可促进城市土地价格的上升。这样,城市土地价格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跨度内的平均上升率,将显著高于银行贷款年利率,更高于市政建设债的年利率,为城市建设获取更多的土地经营的收益。当然,先多抵押,后再出售的土地经营策略,是不要纯粹为了筹资而急于卖地,缺钱可以抵押借贷和发行市政建设债。至于必要的建设用地,还是应正常供应。公务员之家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环境建设;环境保护

合理的空间资源配置,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基础,来保证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土地资源是由政府统一管控,并以城市规划的要求为依据,将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建筑企业,指导城市的向前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占据了一定的农业耕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耕地的保护工作,通过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科学发展为原则,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共同进步。

1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存在的问题

1.1城市扩张问题。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城市区域内的建设用地正在逐步缩小,逐步在向城市郊区蔓延,城市建设虽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在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相对地缩减了农业耕地面积,而且不利于城市交通,增加了居住成本,城市居民逐渐向郊区迁移,致使城市区域居民数量的减少,并且郊区面积广阔,住房建设较为分散,造成一定的土地资源浪费。1.2城市发展问题。城市不断建设,也逐步向郊区延伸,这就消耗了一定的郊区和农业土地,使得城市不断占据农业耕地、森林土地、湿地等,使自然资源在逐步的缩减,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经阶段,国土资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用地变成高楼大厦,广阔的湿地变成了住宅区。1.3城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城市中心环境过于拥挤,建设用地逐步在缩减,而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却在逐渐增加,高密度发展使得城市显得特别拥挤,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实现最大的价值,城市楼房向高空发展,致使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楼林立,遮挡附近低层建筑,促使城市的空间环境进一步恶化。

2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2.1土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自己的家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并且以往的土地规划利用空间注重的是经济建设,对自然环境考虑较少,往往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发出了警告,人们开始密切关注自然环境问题,在土地规划利用中,开始融入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我国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大力倡导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环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和保护才可逐渐恢复,所以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需要协调两者间的关系,两者并重,方可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促进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2.2价值观上的互相矛盾。大自然免费为人类提供水、空气、动植物、能源等,人们长时间从自然界获取这些资源,依赖自然生存,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致使资源过度的消耗。人们为了自身的生产生活,砍伐森林、开发利用资源,侵占草原、湿地作为农业用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对土地利用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已经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2.3工业建设对环境建设的影响。工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致使工业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对象。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应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由于城市土地规划利用对环境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可使用土地规划的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空间。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果缺少有效的控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城市雾霾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开展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

3加强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在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3.1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控制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确保人类资源消耗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约束自身的行为,杜绝资源的浪费。第一,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节约为目的,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应积极探寻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比如风力、太阳能等在发电行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迈进新能源时代;第二,在环境容量可承受的范围内,对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使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以节约为原则,确保废气物排放控制在自然分解能力的范围内;第三,土地规划要具有公平性,公平对待现在和未来,现代人要为后人负责,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为后人考虑,为未来社会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公平的开发土地利用空间,使后人同样享有大自然的馈赠。3.2合理配置空间资源。(1)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土地规划利用为依据,进行土地的总量控制,对城市、农村的人均用地进行准确控制,采取用地指标的方式,对各项用地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农村的宅基地标准、城市居住用地标准、环保标准、工业用地标准等,通过总量控制和用地指标控制,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2)规范化用地指标。建立人均用地指标,为土地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土地资源审批是土地供应的前提,加强审批过程的管理,按照规划、设计、定额的要求,对审批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且依据人均用地指标编制用地计划,尤其是农业用地,在审批过程中,参照农用地转用计划,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保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要坚决执行一户一处的用地制度,设置农村住宅的面积标准,按照人口数量设置限额范围,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管理,明确申请流程,严格执行审批程序。(3)预测区域内人口数量。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人口数量是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土地资源有限的状况下,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使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所以要对今后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然后进行土地的规划,才可保证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科学性。(4)整合土地空间资源。农村的村庄分散,并且各个村庄的人口较少,通过村庄的合并,以及适当减少工况用地,达到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郊区附近的分散村庄,由政府主导进行拆迁,并按照拆迁安置补偿的要求对村民进行货币补偿,或者是集中建设安置房,整合城市郊区的土地空间资源,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首先,以先拆后建为土地规划利用的原则,建设农村集中安置区,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管理,从而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其次,建设产业集中区,打造城市产业集合体,对区域内的产业进行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充了建设用地;第三,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产业集中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企业的尽快落户做好准备。3.3统一用地分类。在新的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中,对用地进行统一分类,分为建设和非建设用地,对建设用地中的教育用地、宗教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等,进行重新的分类和整合,非建设用地没有变化,具体的措施如下。第一,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到城镇用地分类管理中,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扩大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的范围,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充足的用地;第二,设置苗圃地,为城市绿化提供助力,对天然草地进行重新定义,以满足土地规划的需求,将退化、沙化的草地与退耕还草地进行重新的描述;第三,规范化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完善农村旅游用地的概念;第四,城市用地分类与农村用地分类进行统一,为土地的集中管理奠定基础;第五,沟渠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畴,并与防洪用地进行区分;第六,湿地分类,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要有所区别,对近海湿地、海岸湿地、人工湿地进行分别的定义和描述。3.4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影响城市开发边界用地范围确定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土地规划政策、城郊土地的适宜性等,所以在边界界定时,要对城市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并对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性;对城市空间的纵横发展进行准确的预估;应用弹性土地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的15%作为弹性土地规划的储备资源,以应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边界范围的科学界定。3.5农村土地单元化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结合村庄的布局情况,在保证农村土地空间的基础上,使用单元化的土地规划手段,将村庄作为基本单元,对区域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单元划分,界定各个单元的规划范围,进行单元化的土地利用管控,保护单元内的农业用地,并对单元内的林业资源进行管理,确保单元内绿色植物的覆盖面积。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对农村交通进行优化,合理布局电网线路,整合单元内的土地资源,扩充农业的种植面积。3.6打造绿色生态化的土地规划利用机制。将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作为着力点,以政府为主导,改变原有的土地规划利用观念,以科学合理为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的原则,精益求精的做好各项工作,落实绿色生态化的城乡经济建设,不可将规划措施停留在书本上,协调土地规划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理清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工作流程,对规划用地进行科学管理,明确建设用地的功能,确定建设用地的边界范围,打造绿色生态化的土地规划利用工作机制,保证城乡建设用地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过度的森林砍伐、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侵占农业耕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科学的土地规划,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储备建设用地,集中分散村庄,科学界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忠玲.浅析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学与财富,2018(11):195.

[2]葛利玲,王乐,常献伟,等.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探索——以裴李岗村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1):45-47.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4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策略

通过开展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因此在进行实践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工作实际,科学的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对策。

1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土地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对于城乡经济而言,只有确保土地资源应用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才可以促进其发展。即使国内土地资源丰富,并且人口基数庞大,不过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土地资源应用承受更大负担。对此,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唯有如此才可以较快速度达到民众要求,进一步实现经济转型。在城乡建设中,倘若土地资源可以达到工作生活需求,那么方可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土地资源欠缺,便导致建设速度放缓,导致城乡规划建设面临很大难题,而若在土地资源应用过程中,能够确保其科学性,并与国家发展方向相符,那么便可推动城乡规划建设。

2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策略

2.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在城乡规划中,通过运用规划建设制度,可以确保此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随着工作不断开展构建为完备的土地规划建设体系,可以推动城乡建设,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当实际开展城乡规划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建设制度,与此同时对于领导层而言,需要科学规划与应用土地资源。唯有有效管控土地资源,才可以降低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等现象的发生率。当管理土地时,同样需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而且还需重视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城乡健康长远发展。当制定项目的时候,应该编制不同方案,然后选出最佳方案,杜绝更改其中与土地规划相关的内容,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具体内容与原则为准。除此之外,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应该纵观全局,在城乡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体性能,在第一时间改善不良问题,从而更快、更高效地进行城乡建设规划。2.2改善土地管理方案。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土地管理举足轻重,同时它与整体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土地管理中,为提高效率,一定要调整与改善土地管理方案。当实际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之前,应该科学编制建设规划方案,如若不然阻碍规划建设,对于土地管理方案而言,需要以城市具体情况等为依据,通过深入分析,更为高效地应用土地资源,防止浪费现象出现。当规划土地时,一定要防止资源费分配缺乏合理性,以此造成资源浪费。设计出的方案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另外,对于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管理者而言,同样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新知识与技术,由此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效率,编制出更为优秀的土地管理规划方案。2.3增强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根据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相对较长的周期,因此规划管理中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为确保城乡规划管理正常开展,一定要提高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预先制定的标准与要求为依据,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关对策有效应对,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为对象,加大对其监督力度,从而使其将自身职责落到实处。针对相关管理制度而言,通常是为监督人员提供一定帮助,使其在现场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如果缺乏制度,这部分人员便无法贯彻落实自身权利。现阶段,当开展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时,从整体上加强实践,在此过程中能够发现为数较多的地区尚有监督工作停留于表面的现象,以此阻碍城县规划发展。为处理好各种问题,必须深入现场,以其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由此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推动城乡规划发展进程。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为增强管理能力,一定要重视土地,有效监督其规划建设,从而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保障。2.4提高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城乡规划以及土地规划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相应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以及过硬的技能。所以,从城乡规划人员以及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具备两项内容。首先是综合素质,对于这两部分工作人员来讲,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当实际开展工作时,切忌存在私心,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将所有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后是专业能力,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对于这两部分人员而言同样应该深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能,并且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有效管理土地。除此之外,相关单位还应该以这些工作人员为对象,加强培训教育。

3结语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在进行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性发展实际,科学的完善规划方案,并有效地提高规划管理效率,以此才利于不断提高城乡规划与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金美岑.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4):184+186.

[2]吴青梅.城乡规划建设中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影响因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8):29-30.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6

关键词:基于GIS;土地规划;土地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与实现分析

1.引言

土地规划管理一直都是我国持续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怎样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得到有效的实现,就成了本文着重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家土地局决定,利用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来加大对土地的管理力度。虽然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发现,我国土地局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对于土地规划出让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趋势中。其中主要可体现在:信息获取的渠道还不够通畅、对信息的加工以及处理技术方面的水平还达不到要求,且规划的信息还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的管理手段及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被应用的频率较低,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使得我们只能全面的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构建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来对土地的规划流程信息以及其管理方式手段等,进行重新地整改和完善,从而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质一般提升。基于此,GIS随之被应用在了其中。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我国在土地规划出让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得到了非常积极的效应,并且GIS的出现,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以及青睐。GIS技术能够让我国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还能使得其管理的流程变得有条有序。由此可见,GIS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了。那么,为了能够让管理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本文将以贵州境内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契机,来着重分析和研究土地出让管理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2.GIS的应用优势分析

众所周知,GIS又被成称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身具有三维可视化以及能够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诸多优势,所以,GIS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是非常可行的。首先,GIS技术中的RS技术,它能够非常快速、准确地获取到整个城市空间的信息,并且还能够与GIS相结合,进行综合地形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从而以此来实现对城市土地空间信息的大范围、可视化、短周期的动态监测。而这种长期制度化的监测,不仅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违法的建设开发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能清楚地发现各类用地的扩张与分布情况,并分析其演变规律,研究城市土地发展的脉络与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此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从理论上讲,地理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首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数码产品的地图映射,而且一个缓冲区的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发挥着网络信息流量调节的作用。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理信息系统扮演着“剃须剂”的角色,它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来带动一些商业的发展。其次,GIS技术还具有空间分析的功能。它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土地地形图进行一些土地地形的坡度、坡向的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与社会经济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交通图数据等多方面结合,从而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视域分析,制作出非常适宜的区分布图,最后结合具体情况,充分地发挥出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分布过于集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GIS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也是非常给力的。对于以往传统的土地规划,一般都是基于CAD平面设计或者图纸平面设计,而这种规划技术方法,却很少涉及到规划对象的三维可视化,无法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逼真的场景感。而利用GIS的地形模型构建功能,结合摄影像图,创建规划区域的地形,则就可以实现地表物体的三维可视化,从而降低规划的风险,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系统的设计目标

(1)以数据输入图形、表格数据、文本数据为主,来输入建库与数据的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中,主要包含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变化又非常大。所以说,土地资源管理的数据,必须要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快速、准确、易用的数据入库和更新体系,以此来保证高效、高准确度、高精度地录入空间几何数据和各类属性信息,包含最新的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2)数据编辑地物的增加、修收与制除、地物属性的增加、修改与删除。把GIS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通过网络土地资源空间和属性信息,实现资源信息高度共享,为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查询、分析、统计、辅助决策等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其次,还要以定位查询为主。通过输入地理位置或名称,迅速找到相应的地物,这样才能更方便地查询到该地物的属性数据。其次,结合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以此来迅速掌握目标地块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相关属性数据,从而以此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自动化办公的需求,且还保证了系统数据管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保证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兼容性、可靠性、实用性、稳定性和动态可扩充性等。(3)注重对数据的维护。提供对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比如,对新的规划成果或对已有成果进行编辑修改,使得系统能够直接地进行更新替换。或者,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图文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各种文档资料及各类业务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本质上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些信息的内部关联,并实现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土地管理的本质。(4)能够利用GIS技术,将土地的规划成果图进行数据的可视化。简而言之,能够根据一些土地规划的相关数据要求,选择最佳合理的方案。

4.开发的方法与技术

本文以科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土地资源学、气候学、生态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然后进行交叉与综合的研究。在此同时,还需要采用集成开发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GIS、RS、GPS)等各方面的技术综合应用,实现一个功能强大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主要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1)应用了可视化技术及查询功能,以最直观的图表,来显示给土地管理的工作人员与用户。(2)引入了模糊数学方法,以此来实现具有能理解模糊概念的查询。(3)引入了GIS空间数据的质量与不确定性的分析,然后开展了空间数据的精度分析和质量控制。比如:对扫描数字化的数据、空间、矢量数据等方面的误差模型,展开相应的研究。(4)采用了ComCIS的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将GIS组件嵌入到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用户应用程序中,从而以此来完成数据库管理功能与GIS功能,以及土地规划出让管理功能的无缝集成,最终实现制图和管理的可视化开发。

5.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都把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分为了以下三层:数据资源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用户界面层。三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下面我们将逐一的来分析这三种框架。首先,数据资源层。它出现的目的及意义,其实就是为了能够让土地规划出让的各种数据,得到实时有效的储存,并保证这些数据不会丢失。而其中所需要进行储存的,主要包括土地规划出让的基础数据、土地来源情况数据、规划用地数据、建设期情况数据、用地条件变更情况数据、其他补充合同情况数据、土地转让信息数据、土地收回情况数据等。其次,就是业务逻辑层。完成数据库管理及专业应用功能,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查询、分析统计汇总等,是该层系统的主要核心。最后则是用户界面层。而该层主要是通过界面用户,可以输入各种参数,然后发送各种指令,从而以此来获得系统操作的各种结果。

6.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原则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都是以系统的设计为主,只要设计的整体层面能够满足一些具体的需求,就能够得到有效且真实的数据。比如:该管理系统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条有序的系统体系来,而该系统的体系,就把它分为如图中的功能模块,然后再按照相应的步骤及顺序,对其进行逐一的组成。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图3中的每个步骤进行系统的合理设计。图3(1)注重以科学为主。对于一个系统设计而言,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而这个核心是否有力,又恰恰体现在其功能是否具有科学性。所以说,整个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还要从它整体的系统结构来看。其次,还要主要该系统的配件是否科学合理,配件作为系统结构的主要支撑力,如果它都不具备科学性了,那么建立该系统的意义又在何处?最后,该系统的建立,是否能够有效的保证,其应用能够科学的体现出人员、技术、资金能方面,只有做好了每一步,并按照相应的步骤,才能建立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系统。(2)注重以实用性为主。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来说,系统的实用性是整个建设的主干力。也就是说,该系统的整体运行,是否实用、是否可靠、是否具有完整的功能结构等等,只有保证了这些方面的实用性,才能真正地做到满足人们的需求。(3)是否具有更新性。对于系统功能设计而言,不断地更新以及创新,才是真正满足土地发展的实际需求。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都应该做到以保证信息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为主,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建设前提基础,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有力的更新,才能促使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7.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大对GIS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对该方面内容的研究可知,GIS并非是一个数据层的,它是伴随着时间动态变化与处于三维空间中,完整体现了地理位置系统与信息技术之间具有的拓扑关系。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为其信息提供了规范化管理,而且带来了诸多优势,比如:通过将GIS引入到土地规划管理的业务中,解决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简单文字图表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图文一体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其实质是在CIS平台的基础上,改善了传统土地规划出让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了传统国土管理系统未能实现的扩展功能,对推进国土部门综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伟宝.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2.

[2]东方.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土地财政未来走势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

[3]沈艺.土地出让前期管理中的规划评估实践[J].规划师,2017,33(S1):30-34.

[4]中山:土地出让后不得擅改规划设计[J].现代城市,2013,8(04):60.

[5]张静舒.带设计方案土地出让方式及其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6]郑富信.基于土地储备的土地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3(09):219-220.

[7]傅为华,刘俊领.基于GIS的土地规划出让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10):82-85.

[8]张泽建.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在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阶段,要按照已经规划的方案对土地资源合理使用,通常包括教育用地、生态绿化用地地、工业用地等。要能够提高各种规划用地的利用水平,则需要针对各类土地用途融合使用方法对其合并,从而形成综合的运行体系能够提高对于国土空间的使用水平。

一、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问题

(一)土地利用率问题。目前的土地利用率从表面上来看较高,但是实际使用阶段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土地来说,不少农业用地存在被侵占问题,占用建设了工业项目,而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只处于世界的中端水平,当前存在的这一缺陷会让农业用地的总量进一步下降,同时广大失地农民未能获得工业生产的相关技能,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并引发社会矛盾,可以说当前土地利用率不足的一个最直观原因是对土地用途的不合理规划,此外即使在城市土地中也存在该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将生态绿化用地应用于工业项目用地、商业住宅开发用地等,虽然城市居民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补偿收入,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不能达到要求,自然也是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二)土地搭配形式问题。在土地的利用阶段,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才可以让建成的土地资源体系收益,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关于土地搭配形式的缺陷在于,一方面是对于各类土地的关联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各类土地的利用率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土地的搭配并不满足周边民众的生活需求以及科学的发展的需求,导致实际的土地利用水平下降。此外在具体的搭配阶段,尤其需要做好生态资源环境用地和其余类型土地之间的关联,包括和商业用地间的关联、住宅开发用地间的关联、教育、医疗等公益性用地之间的关联等,从而让整个城市具体的合理地管理运营系统。(三)土地规划方法问题。在土地规划阶段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包括土地之间的资源融合、土地侵占量的深入合理控制等,要求建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可发挥作用[1]。比如对于生态绿化用地来说,采取的建设方法包括硬软件系统的结合、原有资源系统的合理使用等,唯有如此才可在有效降低对自然环境破坏效果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和安全保障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土地规划方法只凭借原有的经验以及政府部门的调控确定资源的使用方式,而实际的使用方法是否科学未能经过全面的深入探讨。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方法

(一)土地利用率提高方法。在土地的利用率提高阶段,要研究当地的自地质环境以及原有的运行体系,防止在后续的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在土地利用率的具体研究过程,可采用多种新型技术模式升级现有的管理方法,比如采用GIS技术观测当前管理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并且该数据要进行全面的革新,如在农业用地的观察阶段,当发现某区域的农业用地被大面积更改为工业用地时,则GIS技术要把这一信息及时提交给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让该部门研究这一变更形式是否得到了该部门的同意,当发现存在违法占用问题时,则可责成当地的政府部门将非法侵占农业土地,在规定时间之内将土地的用途还原为原有的用途。另外对于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工作也要根据其本身用途,按照不同的时间以及季节变化,研究该地区土地的发展情况,才可以制定今后的土地利用率提高方法体系。(二)土地搭配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搭配形式的升级阶段,要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形势以及资源的搭配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搭配方式。比如发现该地区的工业用地总量较多,但是生态绿化用地的总量较少,要研究这类土地资源的管理形式。在具体的搭配形式升级过程,要把生态资源土地嵌入到工业用地中,建成生态广场以及生态绿化系统,完善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空间,通过对该方法的使用,让土地的搭配形式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让有限的建设用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三)土地规划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规划形式的升级阶段,核心思想是防止对原有的土地资源系统造成过大的干扰,要基于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土地的规划形式具备更高的合理性。比如当发现某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效果较好,并且其中含有丰富的水资源时,则要防止对水资源造成过大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的规划和系统建设工作[2]。例如在水资源的利用阶段,采用的专业化工作方法是在原有的水系周边建立防汛系统,同时在已经栽种了大量植物的土地上建设储水池以及地下储水设备,其在运行阶段可以把自然降水进行进一步的存储,从而建成的完善的水资源运行体系。(四)土地合并形式升级方法。在土地合并形式的升级阶段,一方面要研究现有运行体系的合并形式,另一方面要研究现有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形成的土地合并形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比如在某区域的运行发展阶段,发现某地区的土地类型较为单一,只含有工业用地,而后续的合并方法是在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把工业用地的一部分划出来调整为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绿化用地,并且将工业用地提高使用效率,从而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具有生态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的利用率不足、土地规划方法存在问题等,导致实际的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预期标准存在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对土地应用类型和应用方法的全面分析、土地资源经过深入调查后将其合并、国土资源规划方法的科学升级等,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质量,这正是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巨兴.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的村庄规划———以赤松村为例[J].居业,2019(12):64+69.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

规划是城乡发展的凭据,土地是经济建设的基石。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而土地管理在城乡规划中举足轻重。城建部门与土地部门在考虑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需要通力合作,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合作精神,协调配合,共同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然而事实上,很多地方在这两方面并不能协调进行,因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近几年来城市建设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被日益提高到国家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过程当中。城市的建设工作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基础支持,因此只有加强土地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促进城乡建设发展的有效进行有效的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建设取得更加优质的土地资源。不断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这项工作的进行,对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有效城乡规划体制

城乡规划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土地的使用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同时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问题都有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根据目前各部门反映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当中缺乏一份的系统性和科学的规划性。在城乡建设部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许多开发者对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仍然缺乏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认识,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局缺少理论基础的支持,导致了大量的国土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

2.2土地管理水平低下

城乡规划建设及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土地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情况只有合理的使用土地管理工作才能使城乡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管理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设计各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多,因此也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实际联系。但是,我国仔,当前土地规划管理过程当中工作水平较低,实际的人员组成较为松散,从而使得城乡规划的实际建设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

2.3城乡规划缺乏稳定性

在实际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当中,部分开发商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的稳定性近灵活性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在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制定了一定的规划管理目标,但不逢开发利用没有很好的理解到政府的实际意图。造成一定的社会资源浪费,最终导致土地资源没有被合理使用。

3对建设土地管理改善措施的建议

3.1对土地规划管理建立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在进行土地规划管理的过程当中,各个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一定的法律或者相关的法规进行约束性的制定,所制定的法律条文要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是没块土地的利用,尽量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需要明确土地的使用责任人和相关的法人代表公开透明,土地的使用及支配途径,从而使得城市的每个居民都能够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来,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及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集体的力量。

3.2完善土地利用合理度的评价机制

土地再批准利用的过程当中负责人一定要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需要重点关注土地的使用是否危害,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建筑或者对周围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个评估过程当中一定要科学准确,而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对于土地的使用及回收利用进行科学的考评和规划。从而使的土地使用空间得到更好的科学的规划和开发。

3.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基数十分庞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在平常的规划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商业用地和居民居住用地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当中,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的经济条件以及发展的具体需求,尽最大可能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发展。

3.4城市绿化建设不能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不断消耗,土地的污染逐步加深,所以在以后的实际规划过程当中必须要平衡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地管理的统筹性原则,主要是配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从而使得城乡发展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所以在以后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在城乡规划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经济条件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整体的战略部署,做到因地制宜的规划工作,同事要协调城建和土地规划部门个方面的工作。对于规划的长久性和明确性,要定进行一定的科学预测。同事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确定一个长久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同步进行。

作者:冯丽 单位:天津市宁河区农村土地管理监察所

参考文献:

[1]汪宗彦.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1:10.

[2]于雪.谈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J].居业,2016,08:128+130.

[3]苏国建.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3:110.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9

为进一步加强各类规划与城乡规划协调工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区域统筹、资源节约、要素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1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云政发〔20****〕196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各类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协调问题通知如下:

一、协调依据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土地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指导、协调其他各类规划的主要依据。发展规划确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具体项目以及建设时序,城乡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据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必须与土地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保持一致。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门性规划确定的具体建设项目,必须服从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安排。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二、协调方式

(一)通过修编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协调。省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全省****尽快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并积极开展滇中、滇西、滇南等城镇群规划工作。各州(市)人民政府要依据本级发展规划,尽快修编各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乡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

(二)通过近期建设规划进行协调。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全省尚未开展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县(市、区),要以发展规划为指导尽快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已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县(市、区),要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原规划进行调整修编。近期建设规划要合理安排各类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包括工业、交通、旅游等项目,其选址和布局必须服从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

(三)通过核发选址意见书进行协调。按照规定须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并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之前,应当向项目所在地建设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等9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区域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工作,严格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许可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建设项目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不得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城市建设项目在报投资主管部门审批之前,必须先由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提出项目选址审查意见;没有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部门不得提供土地;没有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关商业银行不得提供建设资金贷款。其中,跨2个以上州、市的区域性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选址意见书,由省建设规划主管部门直接核发。

(四)通过规范土地出让进行协调。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之前,城市或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即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五)通过审核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协调。通过省发展改革委、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共同审核各县(市、区)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来协调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

三、保障措施

(一)下列规划在报省人民政府审批或核报国家审批之前,必须报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一是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和交通体系规划;二是各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昆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市城市总体规划、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总体规划、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部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部级和省级开发区规划、昆明市生命线工程专业规划;其他须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的规划。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参照上述规定,确定由各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的规划。上述规划在报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之前,应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召开相关成员单位和专家参加的联合审查会进行技术审查。

城市土地规划范文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学;评估机制

在规划体系的建立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会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等联系在一起,我国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五级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研究表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规划体系的研究上,绝大多数以三级制为主,在此过程中,与民众直接相关的便是地方性规划,具体的法律效力可直接对民众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一点是上位规划无法体现出来的。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效率分析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两种选择。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配置,即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具体的用地供给和需求价格;其次,通过规划进行配置,利用土地规划对各类用地供给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人们会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土地资源配置形式,被称之为“市场配置”,通过具体规划而形成的资源配置方式为“规划配置”。为了方便研究,人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学原理将市场配置方式和规划配置方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1.市场配置方式。如果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其均衡点是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曲线的交点。为了方便研究,可以用P代表土地价格,用M代表住宅用地的总价值。在市场配置过程中,任何偏离M的状态均会实施市场调节措施,并在最终恢复到M。在市场调节之后,不同用地之间的价值大体相同。2.规划配置方式下。土地规划配置与市场配置存在很大区别,在具体的规划配置方式下,不同用途下的地块价格也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在土地资源配置规划过程中,工业用地价格会明显高于住宅用地,尽管二者之间的价格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规划配置方式几乎相同,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供给也始终保持不变。换句话说,二者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让土地价格变得相等。在此种情况之下,住宅用地的市场将会由具体的规划配置点来决定,与该点相对应的价格为P,主要是采用具体的规划调控方式使得住宅用地中的唯一价格得到固定。(二)存在正外部效应的土地资源配置。如果住宅用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则住宅房屋设计将会显得更加合理,价格也会有所下降。再加上周围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商的利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如物管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等等。由于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住宅用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社会效益大大提升,而且住宅用地在利用过程中还能产生很多的外部效应。整体来看,在住宅建设过程中,其总体的用地总量会保持不变,而且外部正效应表现的十分强烈,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也会与住宅用地需求曲线相互分离,并向图形的正上方移动。当外部正效应发生之后,规划配置的总效益会大于市场配置的总效益,即使是正外部效应发生之后,具体的规划配置也要比市场配置所收获的效益更高。(三)存在负外部效应的土质配置分析。如果在工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负外部效应,如土地资源内部建立了一家化工厂,虽然该化工厂的自身效益可能较高,但由于有毒气体的不断排放,对附近河流产生了污染,进而导致整体出现了负的外部效应,降低了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的总量保持不变,负的外部效应也会表现在具体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工业用地的需求曲线分离上,并开始向下移动。总而言之,无论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均会使市场配置下的土地总收益低于规划配置下的总收益。受此种情况的影响,最优土地配置方式与市场自由配置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以土地的规划配置为主。

二、土地资源配置中规划与市场的经济学研究

(一)城市规划的多目标取向。站在传统经济学定义角度方面来说,其资源的配置目标主要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该项工作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主,在这种资源配置目标的驱使下,人们很容易将关注重点放在经济效益上,进而将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忽略,长此以往,会对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土地规划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变化,可持续、多元化等已经成为土地多元化规划目标下的重要内涵。在具体配置过程中,基本目标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等等。想要将具体的多元化价值突显出来,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以整体的价值框架为研究重点,做到土地资源规划不会对市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经济学价值突显出来。(二)重视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土地的利用属于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问题,由于时期和区域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开展一系列组织和协调工作,进而将社会、经济等效益发挥到最佳状态。站在一定区域角度来说,土地利用将会展示出一定的超前性和计划安排性。另外,各个地区的土地资源配置还应该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历史特征等因素,做到土地资源时空方向的合理分配,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调整。另外,在土地战略研究和利用上,需要从时空角度着手,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保护,这对于整个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具备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宏观战略分析。因此,人们必须对土地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有效的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最终将土地资源规划的经济学意义展示出来。(三)建立土地规划后的评估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之前制定的标准为主,再配合一定的管理方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效果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做好经济学价值的合理确定,这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一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之中,除了确保执行计划的科学合理之外,还需要对土地利用和整体规划执行效果进行深入性分析,进而将土地的总体规划价值确定出来。另外,在土地总体规划评价工作结束之后,相关工作部门会根据项目规划之后的评估,对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确定,并计算出综合性得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规划的外部性很容易让土地市场出现失灵现象。因此,在土地资源规划过程中,想要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更好的发挥出来,人们需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调控工作,此时你,人们需要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将土地资源实现规划调控的必要性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由市场配置和规划调控之间的矛盾并不存在对立关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我国整体土地资源配置需要与市场宏观调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最终实现我国土地整体的资源配置优化[3]。(四)分区的合理确定。站在土地资源规划配置方案角度来说,分区确定需要对土地的管辖范围进行考虑,降低其对市场干预的可能性,并根据具体的信息得出调查研究结果。另外,两轮规划编制的重点在于土地的利用结构调整和分区利用情况,由于县级编辑规划人员不能对土地分区的内涵和目的进行理解,在实际操作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随意性,而且在定量、定位等角度上也不够严谨,进而造成地界的模糊问题出现。受此种情况的影响,人们无法对地块数量、控制时序等进行合理把握,更不能达到分区建设上的预期结果,提升了后续工作的难度。总的来说,分区是整个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如果相关工作人员对该项概念的理解存在问题,便无法将其中的经济学特性展示出来。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将基础数据不实、分区不科学这一现状改变,做到分区目标的“从上到下”层层分解,避免恶性循环的出现。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具体的土地资源规划配置现状,人们需要对市场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有效汇总,通过上下互动的形式,对各个规划指标好方式进行协商探讨,在增强规划形式的同时,确保整个规划方式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并确保规划保障的全面性实施。另外,在一些发达地区之中,可以将具体的规划编制作用展示出来,进而将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新仓,刘怡文,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的立法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2):236-241.

[2]李新仓,阎其华.建设用地指标市场配置法律制度正当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