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9 17:34:23

城市生态管理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生态墙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生态墙是从生态学和植物生态习性原理出发,以植物为建墙主体,使围墙在功能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

一、生态墙的种类

根据道路功能性质、景观空间构成、立地条件、市政公用及其他设施关系,将生态墙分为以下4种。

1.观赏型生态墙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造观赏型生态墙,把乔木、花灌木、藤本植物、地被合理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耐阴、喜阳等生态习性以及抗污染、杀菌、滞尘、降温、隔声等能力,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景观效果的绿色风景线。

2.防护型生态墙

在长距离无人区,为了加强防卫功能,起到减弱风力,降低噪音、遮挡灰尘的作用,同时还将路边不好的地形地物进行隐蔽,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美化作用。在郊区道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种植防护型生态墙,利用一些带刺的植物,一方面直接起到防护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绿化量,同时增加了抗污染、防尘、降噪的功能。

3.经济型生态墙

在收费站、加油站、住宅等地的墙体附近建造经济型生态墙,即在墙旁土地上种植具有吸盘的藤本植物,使墙面披上绿色外衣,不仅美化墙面,还有防止风雨侵蚀、日光暴晒的作用。在收费站附近道路两侧,则可利用花、果、叶、根等均可入药的植物,形成整形的绿篱,既可创造经济收入,又富有季相变化。

二、生态墙的技术措施

1.植物的选择

(1)观赏型生态墙通常选用易成活、生长快、寿命长、根系深、萌发力强,并且适应性强、抗污染、耐干旱、抗风和抗病虫害的常绿树种,如侧柏、桧柏。同时采用耐修剪、枝叶密、病虫害少、发芽早、耐旱,耐寒,寿命较长的小乔木与灌木?如黄杨、女贞等和花卉配置,形成层次感。也有采用色彩、质感对比较大的花灌木或花卉片植成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直线几何形的图案显得严谨大方;曲线纹理式的图案则显得流畅富有动感。还可选用一些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紫藤、凌霄、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花朵盛开时能够形成独特的景观。

(2)防护型生态墙栽种的植物具有耐旱、耐贫瘠,易栽植成活,生长健壮,养护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的特点,选用一些带刺的植物如火棘、马甲刺、枸橘、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增强防护作用。

(3)经济型生态墙用爬山虎、五叶地锦、常春藤、牵牛花、凌霄等藤本植物进行墙面绿化,不仅能形成绿色花纹图案,而且富有季相变化。在收费站附近种植枸杞、沙棘、麦冬等药材植物,不仅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还能创造经济收入。

2.生态墙绿化实施的保证措施

(1)为保证在1年内达到基本上看不见裸露土石,需加大种植密度。(2)花木种植时,要施足底肥,注意浇水。(3)土壤肥力差的地段,应加换客土。(4)种植后3个月内,应追施以氮、磷为主的肥料,并定期喷施叶面肥。(5)大苗应用三脚架固定。(6)种植时间宜在冬末春初进行。(7)为确保苗木供应到位,应提前培育或预购。

三、生态墙的效益

生态墙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建成后不用连续投入却能持续产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1.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2

1河流与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城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创建一个物质循环畅通、能量流动高效、系统过程稳定、结构和功能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城市人口提供一个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相匹配的、持续稳定的物质环境,保证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发展。河流本身所具备的物质静态和动态特性,为城市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1河流与城市水源

水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许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业用水)已达到100L/d·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用水量从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资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城市生产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类工业用水从就近的河流中解决,也具有明显低成本、高稳定的优势。地下水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卫生性、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补给量仍来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均会影响到地下水量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尽管人类可以远距离调水,但是伴随而来的将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预见,河流在未来仍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河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人们由于固有的群居性或共同防御的需要而向城镇集中以来,就试图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人们剧烈地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结果,地表上的幅射平衡改变了,空气动力糙率的变化影响着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以及机动车辆大量排热,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正变得越来越大。河流水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对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具有明显的作用,城市温度夏天剧烈升高和冬天的剧烈降低的幅度将在城市水体的抑制下变得较为温和。

1.3河流与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近年来均明显增加,这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城市开发使许多河流的河道越来越窄、河网越来越被分割,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流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河流本来所具备的泄洪功能,加剧了洪涝灾害。而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和敷设排水管道,引起径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和增多洪峰流量发生的频次,使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更需要河流有较强的排洪能力。

1.4河流与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诸多生态功能,受到城市绿地量微小的制约而不甚明显,城市绿化土地的机会成本高,使得城市绿地建设也受到土地的限制,且城市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技术难度加大,而河流两岸、河心沙洲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便是成功的典范。可以说河流的绿化基地功能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1.5河流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多样性对一个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适宜度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流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领域的最突出表现是其景观效应,或者说河流除作为物质资源——水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活跃情操、平心静气的精神资源,是分布广泛而又作用突出的景观资源。河流及其自然特征,明显有别于以水泥和钢材为主要材料的街道、楼房和汽车等的城市景观,河流的物质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的介入,将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为城市的舒适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6河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成部分之一。河流与城市常见景观有较大差异,形成城市中特殊的生物生境,也形成城市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河心沙洲和河流两岸的绿地,为较多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河流本身又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河流已经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地。保护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有支持作用。

1.7河流与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密切关注的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用地紧张、城市道路环境容量狭小,已成为交通建设的制约。河流两岸的岸堤以及河流穿市而过的分布格局、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路基,也为防止交通线两侧的大气、噪声污染提供了环境容量。国内许多河流两岸的交通线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主干线,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如能充分利用河流空间,将起到节约投资、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开发河流的水运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

1.8河流与城市文体娱乐

城市中文体娱乐场所的稀少、自然区域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河流可为缓解这种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上各种运动的开展,可提供新的文体娱乐形式,河流两岸、河心沙洲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在城市人口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河流的自然特征,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其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城市生态建设与河流开发应用

2.1保持河流本来的自然地貌特征

河流形态、河床地貌是河流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特征,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严格受河流自然地理发育过程的控制,且经久不变地作用其中。人类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包括利用河岸地貌资源,必须遵循其自然规律。城市河道地貌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建设。大量建筑在季节性的河道上建成,加剧了城市洪涝期间的灾害强度,如湘南地区99,洪水不仅推毁了郴江两岸的碍洪建筑,也使郴州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灾害,损失惨重;河道的狭窄化使河流水文特征、泥沙输送堆积方式发生变化,加剧了河岸护理难度;城市河道的人为改变,影响了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水源状态,如兰州市50年代,黄河南北两个河道的合二为一,使得后来靠南河补给的地下水补给水减少,高矿化水侵入,致使自来水厂的大量水井供水量下降,供水水质不适合饮用,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原来的南河河道由于地势较低,平时是污水集聚地,洪水时是洪涝灾害的首先袭击之地。因此,维持城市河道地貌形态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个城市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循环是河流的时序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河流两岸居民、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及河流生物的季节变化节律相匹配,河流水文特征人为改变后的状态和依靠河流而生的生态系统节律不相匹配,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河流上游水库的兴建,使得河水温度变幅变小,河流流量均化。现以兰州市为例,冬日河水的温度变高,使城市起雾频率与强度加大,影响城市生活、生产与环境。而河流流量的均化,使得春季枯水季节出露的沙洲变小、消失,许多候鸟失去了家园,原来许多靠洪水生存的大片林地只能枯死,而原来河流季节性水量变化所抑制的许多有害生物物种却在较少变化的环境中时常爆发。这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

河流水文特性的变化经常地与河道地貌变化紧密相关,保持河道地貌在许多情况下也保证了河流水文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中,评价河流水文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尽量减小或者通过管理来弥补其负面影响有建设性的意义,也为城市许多生态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

2.3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中国大陆80%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河流水体的颜色、气味均不同程度的恶化,部分河流甚至成为污水通道。城市景观由于水质受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流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水质污染导致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2.4综合规划,协调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建设反过来对河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响,也对河流的各种功能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开发河流的各项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这就要求综合规划河流,对河流进行适当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协调各类功能,让河流的自然规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的自然地理规律是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维持河流的地貌和水文特征、保证河流水质、协调城市建设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07-215

[2]杨凯,袁雯。环境水文与城市[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3-17

[3]吴雅琴,胡秋发。洪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简析[J]。湖南水利,1998,(2):30-31

[4][英]M.J.霍尔。城市水文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4-32,143-194

[5]李佩成,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6(4):336-340

OnRiverAndUrbanEcologicalSystem

LIZheng-zui1WUYa-qin2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景观与城市生态设计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一种产品。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钟情于细枝末节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偏差。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

显露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儿童只知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他们还可以给自然现象加上着重号,突显其特征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运动,设计人们的体验。在这里,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城市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城市的一种独特景观。在这里,设计挖地三尺,把脚下土层和基岩变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以唤起大城市居民对摩天大楼与水泥铺装下的自然的意识。在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火不再被当作灾害,而是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必需的生态过程。

自然之力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的服务。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vanValkenburgh设计的GeneralMills公司总部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之中。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4

国人常常为伦敦百年不落后的市政基础设施而惊叹不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在随后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关于这一点,许多城市决策者似乎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国家近年来在投资上的推动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要讨论的是另一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即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Mander,Jagonaegi,etal.1988;SelmandVan,1988.)。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Services)(Costanza等1992,Daily,,1997)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

早在一百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接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EmeraldNecklace)(Walmsley,Anthony,1988)。在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密尼苏达的麦尼阿不里斯(Minneapolis)做规划,当时这还是一个的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购买大面积的土地,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是为50~100年之后规划的,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块廉价购得的土地成为城市中间的一个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进行投资。同时代,在肯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Cleveland),都在当时还是一个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Zube,1988;Steinitz,2001)。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二、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翻开每一个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的开篇---形胜篇,都在字里行间透出对区域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古代的城市地理学家们甚至把整个华夏大地的山水格局,都作为有机的连续体来认知和保护,每个州府衙门所在地,都城的所在地都从认知图式上和实际的规划上都被当作发脉于昆仑山的枝杆山系和水系上的一个穴场。明皇朝曾明令禁止北京西山上的任何开山、填河工程,以保障京都山水龙脉不受断损。断山、断水被堪舆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代中国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俞孔坚,1998),那么,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NavehandLieberman,1984;FormanandGodron,1986;Forman,1995)。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学观察和资料积累,面对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景观生态学提出了严重警告,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Harris,,1984;Schreiber,1988;Noss,1991;)。

第二大战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独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直到最近,我们才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遍受到关注或即将灭绝,而被认定为一类或二类保护物种的生境的保护,如山里的大熊猫、海边的红树林。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Forman,1995;HanssonandFahrig,etal.,1995),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的级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但这些只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几或十几的面积不足以维护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土生态系统。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其中包括:1)即将被城市吞没的古老村落中的一方"龙山"和或一丛风水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都得到良好的保护,对本地人来说,它们是神圣的,但对大城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来说,它们却往往不足珍惜;

2)坟地,在均质的农田景观之上,它们往往是黄鼠狼等多种兽类和鸟类的最后的栖息地。可叹的是,在全国性的"迁坟"运动中,这些先辈们的最后安息之地中,幸存者已为数不多;

3)被遗弃的村落残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郊的"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由于长期免受农业开垦,加之断墙残壁古村及水塘构成的避护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种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它们很容易成为"三通一平"的牺牲品,被住宅新区所替代,或有幸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往往也是先被铲平后再行绿化设计。

4)曾经是不宜农耕或建房的荒滩、乱石山或低洼湿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在推土机未能开入之前,这些免于农业刀锄和农药的自然地是均相农业景观中难得的异质斑块,而保留这种景观的异质性,对维护城市及国土的生态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这些"错药"包括下列种种:

1)大错之一:水泥护堤衬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就连蚂蚁也不敢光顾。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河床衬底后切断了地下水的补充通道,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为多种水生植物和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水泥衬底后的河床,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许多生物无处安身。

2)大错之二: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Forman,1995)。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形态至少有三大优点:

其一,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其二,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

其三,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3)大错之三: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决非高垒其坝拦截河道,这样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事实上,河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通过大小河流,使高山、丛林、湖泊、平原直至海洋成为一个有机体。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反思,迫于能源及经济生活之需,已实属无奈。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包括:

其一,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丧失生态和美学价值。

其二,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

其三,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

其四,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于人的精神价值决非以量计算,水之美其之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及其与生物、植物及自然万千的相互关系,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亲切动人之美的需求,决不比生硬河岸中拦筑的水体更弱。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其它对待河流之态度包括盖之、填之和断之,则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

第四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BolundandHunhammar,1999Ton等,1998;Mitsch等,2000吕宪国,1998;刘红玉等,1999;孟宪民,1999;左东启,1999;王瑞山等,2000;余国营,2000;)。

这些生态服务包括:

1)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湿地由于其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

2)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碳的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湿地还是全球氮、硫、甲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控制因子。它还可以调节局部地域的小气候。湿地是多水的自然体,由于湿地土壤积水或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水的热容量大,地表增温困难;而湿地蒸发是水面蒸发的2~3倍,蒸发量越大消耗热量就越多,导致湿地地区气温降低,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孟宪民,1999)。

3)减缓旱涝灾害:湿地对防止洪涝灾害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了湿地的严重退化,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是生动的反面例子。

4)净化环境:湿地植被减缓地表水流的速度,流速减慢和植物枝叶的阻挡,使水中泥沙得以沉降,同时经过植物和土壤的生物代谢过程和物理化学作用,水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流下来,许多有毒有害的复合物被分解转化为无害甚至有用的物质,这就使得水体澄清,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5)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湿地丰富的水体空间、水边朴野的浮水和挺水植物,以及鸟类和鱼类,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这体现了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来表达,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

6)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当然,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湿地还有生产功能。湿地蓄积来自水陆两相的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肥力,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食品、工农业原料、燃料等。这些自然生产的产品直接或间接进入城市居民的经济生活,是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Hashiba等,1999;Davis等,1999)。同时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因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A.Kondoh等,2000)。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五大战略: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与"大地园林化"和化的进程同步,中国大地就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实践,带状的农田防护林网成为中国大地景观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华北平原上,防护林网已成为千里平涛上的唯一垂直景观元素,而令国际专家和造访者叹为观止。这些带状绿色林网与道路、水渠、河流相结合,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农业气候等生态功能,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薪炭和用材。1978年以来,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防护林体系则是在区域尺度上为国土的生态安全所进行的战略性工程,到90年代初,京津周围的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及最近的全国绿色通道计划相继启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干旱风沙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和环境保护林体系(关群蔚,1998),到目前为止,已启动了十大生态防护系工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堪与中国如此大型国土生态系统相比美的也只有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工程;40年代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70年代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绿色坝建设(汪愚,洪家宜,1990)。

但是,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关君蔚,1998),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事实上,只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

⑴沿河林带的保护: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和防洪标准的提高,加之水利部门的强硬,夹河林道往往有灭顶之灾。实际上防洪和扩大过水断面的目的可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如另辟导洪渠,建立蓄洪湿地。而最为理想的做法是留出足够宽用地,保护原有河谷绿地走廊,将防洪堤向两测退后设立。在正常年份河谷走廊成为市民休闲及生物保护的绿地,而在百年或数百年一遇洪水时,作为淹没区。

⑵沿路林带的保护

为解决交通问题,如果沿用原道路的中心线向两侧拓宽道路,则原有沿路林带必遭砍伐,相反,如果以其中一侧林带为路中隔离带,侧可以保全林带,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理想的设计是将原有较窄的城郊道路改为社区间的步行道,而在两林带之间的地带另辟城市道路。

⑶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

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第六大战略:建立社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当汽车尚未横行,步行马车还是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时,1865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在伯克利的加州学院与奥克兰之间规划了一条穿梭与山林的休闲公园道(Parkway),这一公园道包括了一个沿河谷的带状公园,其最初的功能之一是在乘马车的休闲者在到达一个大公园之前,营造一个进入公园的气氛,并把公园的景观尽量向城市延伸(Seans,1995,Walmsley,1995).之后,公园路的概念也被Olmsted等人广泛应用于城市街道甚至快速车行道的设计.它不但为步行和行车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其社会经济效益:公园可以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公园路的两侧的地产可以增值,对投资商更有吸引力。20世纪中页之后,在北美,汽车普及,并成为道路的主宰,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饱受尾汽、噪音和安全的威胁,所以,早在60年代,WilliamH.Whyte就提出了绿道(Greenway)的概念(Little,1990,p.24),主张在城市中建立无机动车绿道系统。在70年代,在Denver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绿色道路系统工程(Searns,1995)。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居民必然将遭受同样的折磨。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以汽车为中心的城市是缺乏人性、不适于人居住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可持续的。"步行社区"、"自行车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一个追求理想,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的步行或非机动车联系,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一个追求。

然而,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似乎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示,而是在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效仿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快速城市"的理念占据了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核心。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环路工程和高架快速路工程,已把有机的城市结构和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严重摧毁。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汽车所排挤。

作为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自行车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于城市设计过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第七大战略: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大工业社会形态很不发育,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等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现代的保安技术早已突破围墙和铁丝网的时代。事实上,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

第八大战略: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公园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即所谓的公共花园,这就使公园仍带有花园的特质。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PregillandVolkman,1993)。作为对工业时代拥挤城市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那是需要全家或携友人长途跋涉花上一天时间,作为一项特殊活动来安排的。作为游逛场所?quot;公园"概念,至今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设计、建设与管理中.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用地,如同其它性质的用地一样,被划出方块孤立存在,有明确的红线范围。设计者则挖空心思,力图设计奇景、异景,建设部门则花巨资引种奇花异木,假山、楼台,甚至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而公园的管理部门则以卖门票为生,以养一大批公园管理者,并称此为"以园养园"。这实际上是对公园性质的误解。把公园同娱乐场所,主题公园和旅游点混为一谈。

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就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俞孔坚,2001)。

第九大战略: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式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城市绿化的一个方针是园林结合生产,尽管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一个口号,但在现代看来却可以有新的理解和实践意义。然而,无论是农田保护政策也好,田园城市或园林结合生产的理念也好,在现代中国城市扩张模式以及规划及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都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除了政策和法规外,这当然是由于土地价值和开发利益所驱动的。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在溶解,正如公园在溶解一样。而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俞孔坚,2001)。

第十大战略: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至少从汉武帝造上林苑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热衷于到大江南北引种奇花异木,并成为各地进献朝廷的贡品。十六世纪以后,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以此为代表的地理大发现,引种和驯养异国植物和珍禽异兽,成为欧洲皇宫贵族之时尚,曾从美洲、非洲、大洋洲,特别是中国引去大量奇花异卉,装点花园和城市,尤其是中国的杜鹃独霸英国的园林,因而才有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一说。然而,上世纪初即见端倪的环境危机,60~70代的环境主义运动,80~90年代以来对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强调,使世界各国把乡土物种的保护作为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

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却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鄙视乡土物种;其二,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三、结语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5

1.1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基础,将东城区25.38km2划分成10个街道、137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该系统将城市管理内容详细划分为六大类56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类33种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开放了公众参与电话平台、短信平台和网上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该系统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16]。该模式对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划分,创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提高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效率与城市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17]。东城区城市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建立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17]。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表1)。(1)城市综合监管系统监测数据本文工作主要依托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中的部件问题数据库开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18]。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所涵盖的城市管理内容,包括对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与维修(包括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以及对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与管理[19]。一般来说,该监管系统所获取的上报条目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信息:a)问题基本信息:问题编号、上报时间、上报人员、问题来源;b)问题描述:详细描述、问题状态、问题类型;c)问题位置:问题所在城区,街道,社区、地理坐标;d)责任区划与处理部门:单元与责任网格、派遣处理人员、处理部门、举报人信息、是否需要专业部门;e)问题核查、处置与反馈:问题延期时长、核查反馈。(2)东城区综合监管系统的空间数据基础为将2009年的市政综合监管系统所监测的属性数据匹配到相应的空间位置,本文采用原东城区(尚未与崇文区合并)的行政边界数据与相关地形图,将所有监管系统条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标全部转换成矢量数据并制作成图。(3)实地调查和复核数据为准确分析城市综合监管信息条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生的现场场景,及其与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间在研究区域内对随机抽取的200多个相关条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以便就某一具体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

1.3数据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不但受制于这一系统,也对其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虽然市政监管信息着眼于对市政管理,但其服务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设海量的城市综合监管数据,能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相互摩擦的焦灼点(表现在各类部件、事件问题),而各独立、微观的部件、事件问题通过逐步累积和放大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涌现;反之,如果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处于科学配置、和谐运行状态,则城市趋于其可持续发展和运行模式(图1)。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运行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每一条上报信息均带有详细的问题描述、空间地理坐标、管理责任者、处理时长等信息,隐含着大量该区域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对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1.3.2归类分析法

结合市政监管信息每一条上报条目的详细属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管理部件的复杂性、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复杂性。采用归类分析法并将其划分为七大类:水、土、气、声、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绿地系统退化,并结合所发生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场景和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特点进行分析。

1.3.3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在ERDAS2011软件平台下对北京市东城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配准、裁切等,遥感影像主要作为背景图直观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绿地系统和水系的关系。同时,在ArcGIS10.0平台下,导入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数据自身所带的地理坐标信息,将其与转化为矢量数据,并与地形图、专题图和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探讨东城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发生问题的规律性

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时间内,北京市东城区共发生部件问题5028起,每天约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约发生1起。其内容也涵盖了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和房屋土地类5个大类、54个亚类(表2)。这五大类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点:(1)公用设施类产生问题的数量占54%,远高于其他4类部件,其中各类电力、雨水、污水、通讯井盖的缺失占45%。我国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问题占了22%,这一问题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根源;(2)市容环境类部件问题数量约占总数量的20%,种类集中在垃圾收集设施和公厕等,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来看包括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外溢、异味,及对景观环境视觉污染等影响,间接体现出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的不通畅;(3)园林绿化类的部件问题占总数量的17.1%,涉及的问题包括植被枯死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枝条断落产生的安全隐患,从某一侧面反映城市绿地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和退化问题;(4)道路交通类的部件产生的问题占8.38%,但其亚类型较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在城市景观视觉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环境问题;(5)房屋土地类部件产生的问题最少,且只涉及一种管理部件,反映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宣传栏破损、脱落等对城市景观环境视觉的破坏。

2.2城市管理部件异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

2.2.1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源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高度控制下,其结构、过程与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极为强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每一条微观的、与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件问题,都可视作“城市病”的症状,为根治城市环境问题病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洁度,有无发臭水体,有无水华等现象反映出来;城市洪涝问题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盖的堵塞,可由平时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积水现象反映,同时城市绿地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园林绿化部件中的行道树能有效滞尘,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并有效减弱交通噪声;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的严重性可由垃圾箱数量、满溢程度、是否能及时清理等体现;城市光污染问题可由公用设施部件中路灯、景观灯、地灯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观视觉污染主要来自破损的市政设施,如宣传栏、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粪池等。按照这种规则,本文归类了东城区综合监管信息所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有44.95%的部件问题直接涉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这里将其初步划分为水、土、气、噪声、光污染或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七大类要素。而进一步通过上报条目的内容描述,或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职能部门来看,其他问题也全部间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图2直观描述了东城区2009年6—11月间,5028条城市部件问题中2260条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复杂关联关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复杂化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能综合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多层次性、时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参量的复杂性和作用过程的多样性特点。如城市水务系统的市政管理中,不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闸等人工生态系统,还需综合考虑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以及化粪池等。城市内涝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绿地系统减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网系统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中,市政监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树部件的树枝阻碍交通、遮挡信号灯等负面效应,无法将其滞尘作用、减小大气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列为管理目标。从市政监管信息中对行道树部件的问题认识,充分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体现其生态系统复杂性

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也导致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东城区城市环境管理部件问题在空间上分布虽较为杂乱,但仍然体现出一些与东城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的规律性(图3),这些特点通过空间叠加与目视分析,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整体来看,城市管理部件问题呈现沿交通网络分布扩散的趋势,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也呈现复杂的线状网络。如在东华门街道办,管理部件问题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上。从我国目前城市结构来看,道路网络承载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运输、给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信等线性公共设施多集中在交通网络上,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问题也呈线状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网络上,这使得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复合叠加、高强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带,继而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现象。(2)城市管理问题呈聚集效应,且在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表现不同,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体现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格局。如东华门街道办西边为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馆所在地,虽然白天游人流动强度极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间实际居住人口密度较低,使其相对管理部件问题较少。而在重要商业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产生了大量部件问题,与之对应的是该地区透水地表面积较少,热岛现象也十分明显。同样在朝阳门街道办,因娱乐、餐饮业较为集中,绿地系统配置较少,产生了较多噪声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但在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辖区,因有地坛公园、青年湖公园、柳荫公园等大量绿地和成熟社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管理部件问题相对较少。这些现象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与发挥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绿化区和公共活动区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因素复杂多样,也受历史、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响。但通过东城区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被深层次的体现在城市管理与运行的监管系统之中,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3结论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6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7

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设计

1城市湿地的概念

城市生态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生态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湿地的主要承载形式,因此生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市生态湿地位于城市内部或边缘地带,一般指在城市形成与发展中,残留或者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湿地、半人工湿地和人造湿地等。城市生态湿地的存在,对城市的发展和形成有种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湿地保护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2城市湿地的作用及现状

2.1城市湿地的作用。其中城市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供应、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四大功能[1]。湿地位于水域与陆地的过渡段,作为两种生态系统的交汇地段,湿地不仅拥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部分特性,而且湿地也有其独特的特性;湿地内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复杂程度为三大生态系统之首。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众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生态湿地位于城市之中,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蓄洪防旱,改善城市空气环境,清洁污染水源和美化环境等,城市湿地的妥善保护,对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2.2城市湿地的现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考验;但国内近年来逐渐意识到湿地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也在一步步地在加大力度;在近期,国家各地相继提出了立法保护湿地的措施,编写湿地保护的方案,对湿地面积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对湿地的保护率提出相应的保证,对破坏湿地的涉事人员加大惩处力度等举措,国家开始从法律层面重视湿地保护。

3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现状

但因其对湿地内涵了解程度欠缺,出现了对原场地考察不充分、技术欠缺、设计手法雷同等问题;通过调研,国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3.1生态技术和研究欠缺。因未对湿地内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湿地景观的保护手段并未成熟,大量湿地公园实际上不具备湿地特征,不仅是在植物的选择、搭配上,景观效果上同样也未突出湿地景观的独特性,城市湿地景观不仅起不到恢复湿地的功能、对游客的科普教育功能也欠缺[3]。3.2景观设计手法雷同。湿地公园的设计并不能一概而论,在设计初期,未考虑湿地本身和地域的独特性。比如,未考虑到应该要根据其湿地本身所处位置,湿地的破坏程度,湿地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等,地域上未能够考虑湿地和当地的文化背景,搭配植物的方式也未顺应本地的实际情况,植物选择也过于统一,未考虑到乡土植物,本地特色未得到体现。3.3缺少管理与维护。因湿地公园大多缺少相应主管部门管理,湿地的管理又缺少技术支撑,政府部门没有建立起湿地公园的统一管理机制,导致了湿地恢复初期效果较差等情况发生,虽然湿地景观自身能够起到一定的自我修护能力,但在初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很容易导致恢复效果差的后果,而且游客破坏的景观效果等都需要维护与管理。

4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方向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主要存在形式,是近十几年来景观行业的重要关注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多是在受到人们破坏的湿地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规划设计时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不仅要对原湿地进行恢复整治,考虑其自身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情况。同时,湿地公园也要承接相应的游客接纳量,有相应的景观效果、景观特色、地区形象展示等,设计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使之起到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的作用。

5结束语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型湿地对于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发展有众多益处,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湿地景观的建造,应始终以生态恢复为前提,通过评估其开发强度,结合地方特色,加强生态技术以及善于利用地理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桃花源”,对于湿地景观的发展研究,仍然需要大量的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17,26(4):555-560.

[2]张慧,李智,刘光,等.中国城市湿地研究发展[J].湿地科学,2016,14(1):103-107.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8

摘要: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它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旅游社会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5大维度22项变量构成。以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系统内的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各旅游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测评;旅游城市;河北省

一、引言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及其演变以及种群变化等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拓展,生态位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不但在社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旅游学科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不同区域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市场、社会人文、经济、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不同区域特有的生态位。而生态位可以看作是物种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大小的环境效应的一种表示,因此,生态位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区域旅游城市的研究中。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生态位的相关研究进展

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城市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目前仅见祁新华、李向明等人的文献。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董观志等,[2]旅游生态位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城市的相关研究进展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旅游业的空间载体,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战略依托。学术界对旅游城市关注的视角多从微观角度对单一城市的旅游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3]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从中观角度研究区域内旅游城市发展的文章开始不断涌现。此外,国外也对旅游城市进行了相关研究。[4]

基于上述研究回顾,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测评旅游城市发展态势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直观地理解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旅游城市的竞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城市测评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包含两个基本属性:生物单元的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生态位的势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占据新环境的能力等。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通常可分为“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态”表示旅游城市的状态,是旅游城市过去旅游发展积累的结果;“势”是指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宽度,即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旅游发展在旅游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宏观特征。

(一)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启示,旅游城市生态位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人文维、旅游经济维、旅游环境维5个维度。第一,旅游资源维: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取旅游资源知名度、旅游资源品位度、旅游资源丰裕度3项测量指标。第二,旅游市场维:对任何一个区域来说,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直接关系到旅游经营的效益,故在开发建设旅游区及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市场的调研、预测、开拓十分重要。因此选取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游客人数、各市公路客运量4项测量指标。第三,旅游社会维:旅游社会维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其对城市综合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其旅游越易普及,因此选取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各市总人口数,城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城市医疗、卫生院数,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市失业参保人数6项指标。第四,旅游经济维:旅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旅游城市的综合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为此选取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项指标。第五,旅游环境维: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基础舞台,为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实现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选取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天数、人均绿地面积、可吸入微粒数、二氧化硫浓度4项指标来反映旅游生态环境质量。

本着科学性、数据易取性、整体性、可比性、代表性原则,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共22个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旅游资源维的第一层旅游资源知名度是根据各个城市所拥有的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采用打分制得来的(为了避免出现零分,各个城市均以1为记分起点)。如部级自然保护区10分,省级自然保护区6分,部级风景名胜区8分,部级历史文化名城7分,世界文化遗产7分。第二层游资源品位度是指每个城市所拥有的4A级景区和5A级景区,其中每有一个4A级景区加3分,每有一个SA级景区加5分,最后两项分数之和为其品位度值。第三层旅游资源丰裕度是由以上每个城市被评为的世界级、部级、省级、4A级、SA级景区个数统计加和得分。

(二)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计算方法

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不仅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态,还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势,城市生态位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城市生态位的宽度。一般采用下列方程来表示:

根据生态位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该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对周围地区的资源占有量越大,旅游竞争力越强;反之,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小,表明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小,旅游竞争力以及旅游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度也越小,旅游城市生态位亟待扩充。

四、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以河北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一)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概况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拥有秦皇岛、承德、石家庄、廊坊、保定、邯郸、唐山等7个主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接待国际游客8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旅游外汇收入3.1亿美元,增长27.1%;接待国内游客10029.5万人次,增长10.8%,创收556.7亿元,增长13.6%。旅游业总收入580.1亿元,增长14.0%。河北与京津联系密切,研究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态势对于京津冀的整合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综合测评

按照表1的指标体系,研究收集了河北省7个城市2005~2007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6-2008》和《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5~2007》》。当数据出现不一致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研究发表的数据为准。应用生态位态势模型,以每个城市变量从2007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的度量指标,以三年平均增长量作为“势”的度量指标,以la为时间尺度(每年的平均增长量),即量纲转换系数,运用生态位计算公式(1),将这些影响城市生态位的变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再运用公式(2)得到每个城市的生态位。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MicroftExcel软件计算指标数据,结果见表2。

(三)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综合分析

根据表2对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计算结果看,省会城市石家庄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其在河北省旅游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虽然从旅游资源和环境上并不领先,分别落后于秦皇岛、承德、保定、廊坊等城市,但由于其在社会文化及旅游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区域旅游城市中仍具有不容置疑的核心作用;承德、保定、唐山、秦皇岛属于次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秦皇岛、承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环境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其规模上的局限性,在区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辐射作用;保定综合排名第三,城市竞争实力也不错,但是其城市环境太差;而唐山虽然旅游资源并不发达,但由于其雄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旅游文化中心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邯郸、廊坊分列第六、第七,其生态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需要从城市整体上来加大改进力度,提高城市形象,发展社会经济。

五、小结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建设;生态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代园林建设已经开始向多样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下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协调,从而为城市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

1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涌向城市,社会工业化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城市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影响。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通过园林建设也能够起到城市防风、防沙以及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对生态环境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当前的城市供给大部分都是开放化的,并不是一个封闭式自主供给系统,因此,通过园林建设不仅能有效满足一些城市供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效益,为城市的经济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2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功能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城市发展中强化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达到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大气环境。园林中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够释放大量的氧气,对城市温度、湿度都能起到调整作用,从而为宜居城市的建设作出贡献。其次,园林建设还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园林设计,在不同的季节园林建设能展示出不同的美化效果,促使园林更加有特点。园林建设可以说在城市发展中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门面,更加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和人民的素质。因此,强化园林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经济功能。

1.3帮助吸引外资

城市只有不断的改善自身经济实力和人文实力,才能起到宣传城市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吸引外资。园林建设对于城市来说是重要的人文环境建设内容,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而外资的投入则是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的关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则能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2.1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不平衡

城市园林建设应当是具有层次并且虚实结合的空间,一般城市园林由绿地、绿色植被等构成,同时应当具有随着四季变换的作用,从而帮助城市与自然之间达到良好协调,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1]。但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平衡系统经常处于忽视状态,而比较看重实用性。如果长时间的不考虑园林景观的容量,则会导致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狭窄的空间中,不仅破坏了城市与园林之间的协调,也导致园林景观整个体系受到破坏。此外,一些城市在建设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等条件,选择栽种一些不合适的植被,甚至会制造一些不符合当地地理条件的景观,不仅没能让园林景观为城市生态服务,反而导致原有景观遭受破坏。

2.2缺少对园林建设的正确认识

当前阶段的园林建设是多样化并且现代化的,并不是传统园林建设中简单的修建花草都就可以。园林建设不仅要保证与城市环境发展特点相适应、与人们审美情趣相符合,更加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对于城市来说开展园林建设一方面要有效改善城市现有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园林建设能积极的融入到城市生态建设中去,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但目前一些城市园林建设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思想状态,很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虽然也进行了城市造景,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

2.3管理员工素质不够强

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一般管理人员数量都会被压缩到最低。甚至在以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我国大学中根本没有园林建设的专业,这使得我国严重的缺少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者。同时,在我国现阶段的园林管理者中很多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工人,这些工作者无法完全的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园林建设方法,导致出现了技术断层的局面,无法将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之间结合起来。此外,由于我国占地面积比较大,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园林建设中需要结合当地情况来实际开展,但是却缺少专业的人才培养,导致园林建设无法与实际需求之间相适应,园林建设经济效益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

3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

3.1遵循自然规律

不同的城市在园林建设需求上都是不同的,那么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一定要结合城市具体情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将自然环境纳入到园林建设中去,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3]。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促使园林建设发挥最大作用的关键所在。对此还需要进一步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园林建设与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对园林进行合理规划,凸显出园林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以便于有效促进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2促进园林建设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统一性

我国当前阶段城市园林建设中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建设效果,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努力将城市与乡镇建设联系起来,并将区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结合起来。通过区域结合的方式来最大化的提高城市绿地范围,为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作出保障,也为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4]。此外,作为相关政府机关单位,一定要保证园林建设中的各项建设资金及时落实,建立起健全的城市园林建设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有效落实,为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3.3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

我国目前为止对于园林建设的专业人员主要依靠高校教育培养。但是从发展情况上来看国内在高校所进行的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技术性教学,对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经济等方面仍然缺少系统培训[5]。同时,城市园林建设中工作人员势必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其中涉及到了建设的战略规划以及风险评估等,这些都给园林专业的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校的培养却难以实现这样的全面教育,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及时适应工作环境。因此,为了能有效发挥出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对我国园林工作者进行教育改革,并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适应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园林发展需求[6]。我国园林行业在发展中长时间的与市场脱节,使得很多工作人员都难以摆脱传统管理思维的限制,为了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当前还需要对在职的园林管理者进行二次培养,开展现代化专业课程,并聘请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指导,从而真正的促进我国园林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统一。

3.4强化政府与社会的认识

我国近年来对于城市园林建设格外重视,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要求的鼓励下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就城市生态经济来说园林建设并没有真正的达到促进性目标。那么作为政府方面就一定要积极的给予支持,强调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园林行业的重视,促使园林行业能够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地位的行业,并成为一个集合旅游、人文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的行业。此外,社会方面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帮助,对此同样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资金流入,从而整体上提升园林建设的社会地位,促进我国的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健康发展[7]。

3.5学习先进理念

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在工业化基础上而开展的,因此怎样利用工业场地和风景优势来进行符合当地的园林建设是当前重点。而国外在园林经济建设中理念比较先进,能够帮助我国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法国巴黎的雪铁龙公园建设,设计师实现了乡村与城市的无缝衔接,促使二者融于一个景观中,也促使空间得到了二次利用,让城市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因此,我国的园林建设不仅要做绿化工作,还要做一些符合具体情况的改变,真正的让园林建设更好的服务社会。

4结语

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的园林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在具体建设中设计者和管理者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开展,并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努力让园林建设发挥最大效果,为我国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青.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2(09):112-114.

[2]殷献茹.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促进徐州生态经济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120-123.

[3]张德顺,赵子贤,雷学端,李秀芬,王小青.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16(08):201-203.

[4]王修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辉煌的二十年[J].城乡建设,1999(02):28-29.

[5]陈鹏,郭婕.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经贸实践,2017(20):115.

[6]裴晓阳.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4):133-134.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篇10

同志们: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时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生态建设各项任务,就是想借着这和煦的东风把我市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刚才,XX同志就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城市生态建设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提升境界,充分认识开展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高度进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作为复杂典型的人工环境,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持续供给和有力支撑。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实践看,开展城市生态建设,有利于建立保护城市安全的生态屏障,有利于实现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共享的大事、好事和实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改善人居环境,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改善投资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必须抓好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经历了数千年的长期开发,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欠账较多,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一大瓶颈。**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化”发展理念,明确把“生态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这是基于认真分析**发展环境形势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就是要竭尽全力、改善优化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在全国、全世界的形象,从而更多地凝聚人气、集聚人才,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我们倾斜、汇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上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生态化是**“四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建设是我们实现生态化目标的现实路径,更是我市加速实现“四化”奋斗目标的重要载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把部门工作放在生态化目标下去审视、去思考、去谋划,把城市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项工作中,按照“四化”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要求,抓住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要扎实科学谋划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市规划各部门要按照**“四化”目标要求,结合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和**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全面细致的做好全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规划中,要突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当前,胸怀长远,把老城建设与新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皇城复兴计划同“四区一基地”建设衔接呼应起来,使全市未来的发展形成统一和谐的生态建设体系。要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要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型城市建设技术,使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功能和整体效能明显提高。

其次,要千方百计加强城市绿化。目前,我市的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化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相比,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要在巩固扩大公共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把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加大力度,广泛开展城市绿化工作,重点抓好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城市森林等小型生态系统的建设。要继续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拓展城市主要道路、新建道路和出入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城市绿色通道。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时机,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发动驻地单位、城市居民植树种草,尽快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要集中精力主攻薄弱环节。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是城市绿化的软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不同小区和庭院的实际情况,做好楼宇立体绿化,充分利用楼间、楼顶、阳台、道路等一切空间,建绿、造绿、添绿。各新建小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开发一片,绿化一片。要广泛动员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现有绿地的改造、完善,争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要切实抓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消除绿化“死角”,努力实现庭院绿化与公共绿化齐头并进,力争使全市绿化覆盖率在今年能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是要扎实推进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城市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把持久建设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城市“蓝天碧水“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今后5至10年,市上将把目前生态环境最脆弱,对改善全市和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关键的秦岭北麓水源涵养区和丘陵、台塬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力争5年内初见成效。在秦岭山地生态区,要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秦岭北坡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在台塬丘陵生态区,要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抓好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水保生态示范工程、骊山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临潼区的南部深山区和浅山台塬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林建设。在平原生态区,要重点实施渭河湿地鸟类保护工程、水利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垃圾综合利用工程等,不断、修复改善**城市生态大环境。

四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城市生态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要建一处,成一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重点做好“废气、废水、废渣”三废的治理工作。要结合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创卫、创模工作,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大烟尘、噪音等专项整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蓝天白云”天数的比例。要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城市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做到“雨污分流,中水回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排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排放、超标排放现象。特别是对“小造纸”、“小冶金”等污染严重行业要加强技改投入,确保达标排放。对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要加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行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管理,实行定点排放,严防沿路抛洒、随意倾倒。要坚持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原则,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模式,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决策带来的失误。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评”不过关、不达标的项目要限期整改,严格限制、坚决杜绝“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技术落后”项目落户我市。

五是要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尤其是要加速大型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耗、物耗及水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或消灭污染,变“排污口技术”为“非处理技术”,逐步建立起**的生态工业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领导,搞好落实,确保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广泛参与,全面联动,打人民战争。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设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资金的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地做好本部门的生态建设工作,确保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各级规划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规划、园林、绿化、环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标准,认真把关,确保把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

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宣传我市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增强群众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要广泛宣传城市生态建设中涌现出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勤奋敬业精神,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真正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