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3 17:29:16

城市建筑管理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管理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为代价进行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与实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暴、雾霾问题已成为十分常见的污染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城市建设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首先应转变行业发展模式,以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作为行业发展重要指导理念,实现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春天,就目前来看,当前现有的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50亿平方米以上,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以很高的速度不断上涨。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其中包括对水资源、木材资源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其中,用水量占总量的16%,木材与石材的使用量更是达到了25%和40%,其他建设生产过程当中用到的建筑材料的消耗量也达到了能源消耗总量的45%以上。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很多建筑废料,据统计在所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由建筑行业造成的污染已经达到34%以上,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的消耗以及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废料,都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正是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已经逐渐从环保理念逐步实践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城市低碳建筑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是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努力,行业专家应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从建筑过程实现低碳发展

在建筑行业推行低碳发展的建筑理念应从建筑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五大阶段分别有选择的渗入。例如当一项建筑工程选定施工地点时,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建筑废料以及温室气体,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大限度的使用环保材料进行施工建设,如何通过设计方案体现对环保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减少返工次数,降低生产能耗的产生。与此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应进行废旧物品的回收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在拆除过程中,应对可以进行回收的建筑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保存,使其能够满足后续的建筑需要。由此看来,在建筑行业推行低碳理念,应在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低碳环保理念,除了企业加强对自身建设的管理,还需要政府的监督扶持,从而实现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的环保理念。

3强化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策略

建筑行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为复杂,相关从业人员的构成接较为繁复,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由于建筑行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浪费和废水废气的排放也极为严重,因此要想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免受破坏,降低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行业推行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的理念必须走在建设之前。根据当前环境情况的日益恶化以及行业内对于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的理念的实践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

3.1以低碳建筑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市

建立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理念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低碳城市的建立既是生态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是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根本要求,低碳建筑的发展也推动了生态城市概念的实现。建筑行业本身涉及行业类型较为广泛,建筑行业的进步也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完善与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低碳建筑的进步本身就对行业内实现低碳环保理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实现过程中,可将低碳建筑作为重要突破口,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

3.2制定符合生态城市理念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低碳建筑作为与以往建筑行业类型存在一定差异的新的建筑类型,其评判标准也应该符合低碳建筑自身的管理体系标准。除此之外,该评判标准还应在生态城市的理念之下完成对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形成。只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评判标准,才能保证将低碳建筑管理体系长久有效的运行。在各地形成各自的管理体系评价标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形成既满足生态城市理念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城市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其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实际需要。

3.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由于我国在环境保护研究方面,并不属于技术先行国家,所以在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低碳建筑建设方法,再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从而满足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要保证与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人才吸收,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形成我国特有的以生态城市理念为原则低碳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3.4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并为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低碳建筑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完善技术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就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对其理念推广落实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和保护,因此,在建立完善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这都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行业需要,加大扶持看护力度,从行业根本需要入手,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实现奠定基础,保证低碳建筑的践行过程不受干扰。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越发重视。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沉重压力。为了减轻城市建筑给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就必须在行业内强调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但是地毯建筑管理的落实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既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生态、低碳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社会大众对低碳建筑技术的认可和支持,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将保护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了解和掌握低碳建筑的相关核心技术,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党成杰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2

随着人类聚居规模不断扩大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市”逐渐诞生,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文明的生活空间。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了解一个城市的时候首要关注点就是日常生活中行走的路线、看到的标志物、建筑、以及城市边界等元素。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当地文化来进行建设,城市文化的弘扬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保证城市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眼下,怎样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能够将文化与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保证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不能只注重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对于周边的空间环境也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为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城市建筑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是一个城市的社会色彩与物化形态的衍生物,它的整体构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城市的原本形态与城市的空间构成,其中空间构成包括:建筑物、广场、城市道路以及空间区域等。城市建筑空间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个物化空间,主要由建筑物的内部构成与外部空间两大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经过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生活场所的空间,与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建筑管理与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理想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对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又在无形中引导着城市土地的规划与开发。因此。在对一个城市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空间容积率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建筑元素、建筑空间特性、人民生活需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优美和谐的建筑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让城市规划、建筑规划管理、空间设计等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将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避免城市空间环境出现不协调现象。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相规划工作全面落实到实处,同时进行科学管理,致力打造完美城市。

4建筑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空间环境设计与建筑管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设计师们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应该主要依据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全面分析建筑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建筑物的同时也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认真考察,并加以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充分的展示城市特色。一个城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群和城市环境的形象上,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建筑形态、建筑风格以及外表色彩都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要想将城市特色通过建筑展现出来,首先就需要全面的深入了解环境空间的特色,并牢牢掌握,最终通过设计作品将其良好的展现。由此可见,建筑物不仅仅要有完美的外在形象,同时还需要塑造完美的空间特色所以,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建筑设计。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空间环境设计最为核心的内容,城市未来发展是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前提,城市发展现状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基础,说到头来,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作用就是为一个建筑空间整体中的各种建筑物起到纽带的作用,从而使得每个城市要素之间可以更好的相互渗透,加快空间整体的形成。

5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在设计对城市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的整体效果。将设计看做一种艺术,努力打造最完美的视觉体验,激发社会对空间的探究热情,在提高人们生活情趣的同时唤起情感意识。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设计必须拥有极大的视觉冲击性和连续性,保证建筑空间的韵律之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具体内容入下:(1)空间要点:建筑空间的空间要点充分体现了地域特征相关功能,保证人们在不一样的地方适当的产生应有的意识。它的作用简单点说就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2)天际线:天际线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建筑物和周边的天然物体协调共存,保证建筑空间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3)纵深:在设计一个建筑物的纵深时,一定要首先对建筑本身的形式和空间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建筑的连贯性。(4)凸出和凹入:建筑物具有的连续性和变化性以及流动性运用建筑自身的凸出和凹入充分的展现了出来。(5)后退:后退设计的作用就是打造建筑的视觉轮廓,例如:建筑物每条道路之间的距离和建筑物的大门等等。(6)地平线:地平线的主要作用就是确定建筑本身的高度,同时确定施工建设的方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的实用性以及人们视觉的舒适性。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强调”。体现了建筑物本身高度的不同,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要注重美观性和趣味性。(8)人文尺度: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经常的考虑,对建筑物本身以及社会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6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水平的措施

6.1加强对城市空间的理解

要相对城市空间进行深刻的彻底的研究,除了建筑环境外还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生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审美需求等等。因为对于人们来说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城市空间进行,人类的生活行为对城市空间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也要从人们的生活活动开始,对施工技术、设计手段、城市环境、以及人类行为和社会空间环境等等都要全面考虑到位。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多个方面的学习,包括: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加强对“城市建筑空间”的理解。

6.2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建筑本身和每个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空间环境都要保持协调统一。举个例子:比如阳台的形状和空调机位以及城市空间景观三者之间必须要保持协调共存。

6.3树立一定的空间设计理念

城市建筑空间属于一个复杂繁琐的三维立体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三围空间设计理念对城市建筑管理与城市空间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规划城市街道和广场的时候,必须要提前考虑好建筑物的外挂形态以及高度,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实现完美的城市空间设计,树立良好的空间设计理念是个重要前提条件。6.4深化城市空间环境管理的内涵城市建筑空间主要包括两点:(1)城市环境的空间艺术;(2)建筑风格。只有使得各个建筑物之间、建筑物和自然环境之间都能够协调统一,充分融合,这样才能打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因此,不断的深化空间环境内涵是十分重要的。6.5建筑物和社区功能协调统一在设计城市建筑空间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社区的服务质量。所以说,社区功能和建筑物的功能必须要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一旦二者之间产生矛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阻碍社会发展。

7结语

眼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怎样充分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能够将文化与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保证与周围环境协调共存。不能只注重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对于周边的空间环境也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为城市发展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胡为为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郑泽锋,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浅析—以秦皇岛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18).

[2]唐伟,高层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

[3]周学武,对于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8).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块域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相关站中站:城市规划

--------------------------------------------------------------------------------

ABSTRACTUrbandesignmayberegardedasamediumlinkbetweenurbanplanningandarchitecturaldesign.Itcanpromotecollaboratingandexchangingofplannersanddesignerseachorther.Thispaperdiscussesanewconcept"Mass-Fielddesign"forbeingconducivetothatarchitectsthinktheirproblemaboutarchitecturefromthepointofviewofurbandesign.

KEYWORDSMass-Field,Urbandesign,Architecturaldesign

一缘起

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建筑消费的水平。建于50年代,设计典雅(蔡德庄教授设计)、施工清贫(建于国家财政困难时期)的湖北剧场,为国家文化事业超荷服役40年之后,需要扩建、重建。在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参赛方案初评会上,我国著名建筑师黄康宇教授指出,剧场地处长江大桥武昌公路引桥起点,临近江南名胜黄鹤楼,与著名近代建筑辛亥“红楼”及对面拟建的湖北博物馆三足鼎立,围合革命圣迹“阅马场”,且正迎城市主干道武珞路,成为武汉交通咽喉与文化重地,位置特别重要[1]。因此,设计的难点,首先不是建筑,而是此地的交通(道路现状:机动车在剧场门前“阅马场”不得左转,调头须过长江大桥到汉阳转盘)及广场设计。然而法规威严,建筑师的任何构思不得越红线一步!红线成了建筑设计划地为牢的高墙。黄总深情地说:“不过,咱们搞建筑的可以替规划部门帮帮忙,出这个主意。”(图1)问题是建筑师怎样才能帮上规划这个忙呢?

二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

今天,全世界的建筑师在设计观念上所继承的历史遗产主要有两样: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可是,无论视建筑为艺术之母,或者只让空间唱主角,建筑创作从中学到的、根本上还仅仅是一个单体(群体、组团可视为更大单体)的孤立设计。战后现代建筑运动从“国际化”走向“多元化”,一些重要的思潮、流派、人物重新倡导“环境设计”,并以“行为——心理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这理论不错,建筑师们也愿意照着做,但他们有难处。首先,“环境”本是个弹性十足的概念:大到“全球环境污染”,小到“室内环境情调”。实际上这两者都没有建筑师什么事。其次,即使明确了就是指“建筑环境”,可实际操作起来,能准许建筑师动手的,就只有红线以内的道路、绿化、铺地和小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建筑师从“城市整体”入手设计建筑及其环境,根本就是一种逻辑背反。建筑师左右为难,只剩下表现自我。但这样做似乎也行不通。近年建筑界有“南张”(华中理工大学张良皋教授)“北关”(清华大学关肇邺教授)学术大家,一位认为建筑是艺术,告诫艺术“慎言个性”;一位主张设计是创作,劝慰创作“慎言创新”,有助于为标奇立异者醒酒清火。但是,能够修炼到这等境界者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市场鞭策、浮燥心态内驱。结果,国内外业、学两界都抱怨我们的城市丢失了记忆,抛弃了传统:一个城市的建筑,“五花八门”;整个国家的城市,“千篇一律”。

怎样做才能让建筑师走出窘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向规划靠拢。把建筑设计作为科学研究的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除了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反复强调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并授之以处理手法,再就是在高年级增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及“小区规划”作业,以培养建筑系学生的“城市意识”。然而当学生们闯入社会、真的当上了建筑师,他们方才醒悟,原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隔行如隔水”,知趣的话,“井水不犯河水”。

1黄康宇手绘湖北剧场块域设计平面草图

美国率先确立了“城市设计”的新概念、新学科。195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设立“城市设计委员会”,两年后出版《城市设计——城镇中的建筑》一书;1959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设立城市设计专业。第一部以《城市设计》命名的专著由美国规划师培根撰写,出版于1974年。60年代“城市设计”概念传来东方。日本建筑界认为,城市设计是向城市扩大的建筑设计;中国城市界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结论发表时已到90年代)[2]。这样的释义很让建筑师心动眼热。热过之后冷静下来,始知建筑师还是插不上手。

不过,发展“城市设计”的思路本身没有错,之所以目前效果不甚理想,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还没有提出来。

三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

与建筑师同样关注“城市设计”的还有规划师。对“城市设计”进一步定位研究,以及经历了一段操作实践之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本质差别必然被逻辑地揭示出来。显而易见,约去“城市”公因子,这个差别其实主要在于“规划”与“设计”之间。“规划”运作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是社会的、经济—数据的、官方的、布局的、二维(加上“限高”,暂且视为三维,但平面与竖直是机械割裂而非有机组合)的,还有是功能的和严格理性的,等等。相反,“设计”活动的特征则可一一对应概括为:个性的、技术—形体的、专家的、操作的、三维(今天已经扩展为四维时—空)的,以及充满着艺术的灵性。“城市设计”所设计的对象毕竟是建筑物以外的城市空间(或环境),是城市的各种“场所”,是建筑物之间的空间……[3]因此,规划部门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来把握和控制构成自己工作对象的主要要素——建筑及其设计。

规划部门所遇到的障碍依然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实质上是“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如尺度大小、空间开闭、综合单纯、公共私密……“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大,大到可以是整个城市。但是整个城市地进行设计,这样的机会极少,因为它触犯了“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的一种聚落形式,乃是一个历史积累和逐渐生成过程的“本质”。而且在整个人类的城市史上,实例也屈指可数。在国外,古代如雅典卫城,现代如印度昌迪加尔,都十分极端;在中国,先秦至元明多有“营国建都”大业,但那更像“城市规划”,却不像是“城市设计”。看来,以整个城市作为设计的对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城市设计”更经常地是面对一系列次级的对象:社区、区域、地段、场所等。如果这是些尺度范围不等的“面”的设计,则它们还都可以连带“线”(交通)的设计和“点”(设施、小品)的设计。作为城市设计对象的,能够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小品,唯独不能够是一个建筑。因为,正如牛津大学莫伦教授所说,城市设计“是有关公共领域的物质形体设计”[3]。言外之意:①建筑设计主要涉及非公共的私密领域;②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只具有界面与量体的意义。也就是说,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之间的城市设计这座桥梁并没有完全架起来。

差不多与“城市设计”学科问世的同时,1963年波兰城市经济学家与城市规划学家B*马利士的专著《城市建设经济》公布的“门槛”概念,分析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限制。这一概念很快被吸收进规划理论,却未引起设计界的注意。“门槛”形成,既有自然条件(高山、大水)的限制,也有技术条件(交通、资金)的限制。特别是其中所说的“城市结构限制”,启发我们在这里提出“块域”(Mass-Field)范畴。希望“块域设计”有助于突破/跨越由建筑设计迈向城市设计的红线“门槛”,从而让“城市设计”真正架起从城市规划通往建筑设计的桥梁。

四“块域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块域设计”可以定义为,由建筑设计向扩展,对于同建筑单体或组群及其环境相关的体块与地域所进行的综合设计。这个定义包容多方面的内涵。首先,“块域设计”的“块域”不等同于城市规划或设计中的“区域”、“地段”:①“块域”是由建筑设计任务引起,以所设计建筑为核心,兼顾城市整体或局部的要求;而“区域”仅从城市整体出发,无核心或只能自设核心(核心可以是“建筑”,但非建筑设计意义上的建筑)。②“块域”的范围是无定的,取决于所依附建筑设计对象的重要程度或规模;而“区域”范围较为明确,尺度由其自身的性质而划定等级。其次,“块域设计”的“设计”也有别于另外两种(城市、建筑)设计。定义中所谓“综合设计”意指:①内容丰富,即设计同时涵盖功能、空间、交通、环境、文脉、心理—行为等等,另外,就是面、体、线、点大范围结合。②形式独特,实际操作可以“红线”划界,界内是建筑设计;界外是“块域设计”,究其实质多数只能是做“概念设计”。“概念”并非虚无空洞,其现实的价值在于,培养建筑师能够借以真正地树立从城市角度设计建筑的意识;并表现为实际操作及方案成果,有了这个手头而非口头的成果,才真正做到“替规划部门帮帮忙,出这个主意”,且为由概念的块域设计转入实施的城市设计提供前期工作基础。我们相信,“块域设计”理论的建立必将打通从城市群直到建筑室内的系列作业渠道,实现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之间的大联合。

建立“块域设计”理论的意义或价值至少还可以延伸到为摆脱城市设计目前的发展窘境提供新的动力。其一,它将有助于廓清过于繁杂的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如前所述,现阶段的城市设计涵盖对象广泛、类别庞杂。这种状况已经妨碍了城市设计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上的统一认识和规范设计,而其名称中“城市”两字予人的过于强烈的印象,更是混淆了公众认识。比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新馆设计建成之后,借百年校庆机缘,又重新设计了东校门、纪念亭、喷泉广场、张太雷塑像……连同院馆门前整修的水面、两侧的新老楼房,形成校园容颜一新的行政、学术与景观中心。按说整个设计已经大大超出建筑红线,但不难想见当年彭一刚教授开始设计院馆时,相关概念的“块域设计”应已成竹在胸。但依现行理论管这个校园环境设计叫“城市设计”,这个帽子恐怕是太大了。又如;开放搞活以后一些新村镇几乎是千幢房舍平地起,其规模、结构也不亚于一些城市小区。现行理论称这为“城市设计”,岂不是城冠乡戴?可是不称“城市设计”,又能称作什么呢?是不是还要另造一些新名词:“乡村设计”、“村镇设计”、“城乡结合部设计”出来?

任何概念(定义)内涵愈深刻,其外延愈广大。而一个“块域设计”即可囊括上述种种设计现象。

其二,它将有助于优化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目前,城市设计是纳入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中的,这在国家及许多地方的规划编制法规中已有明确规定。而在建筑设计中则未见类似的规定。由于城市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以依托城市规划来开展工作的方式无疑是合理的。但也正因为城市设计自身无法相对独立,加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缺阵”,从而导致其结果偏离了初衷——即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现联手,演变成对传统的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单向设计程序的沿袭。其影响往往也是负面的。如在湖北剧场一例中,用地附近的广场及道路设计,眼下尚归为“城市设计”,暂时政府还没打算做。这样,规划部门和城市设计师也就不操这个心;关心、着急的是建筑师,因为事关重大,会影响到剧场建成之后的环境质量,以及人流集散、客货停车和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实际的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但建筑设计只能面对现状。等多少年以后“城市设计”该上马了,城市设计师也只能面对新剧场已建成的“现状”,而且照样只能管到界面为止。建筑与城市,被生生地割离了!这样还谈什么建筑师树立“城市整体”观念呢,倒是规划师要去迁就个别的建筑。因此,根据现状,可在建筑设计中明确引入“块域设计”,以对应于城市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让城市设计和块域设计进行直接的“对话”。

此外,根据以上两点可以进一步地说,“块域设计”付诸实行的前提,并非理论建设,重要的是务请主管部门先行立法,规定一般建筑设计须连带相关块域设计,“块域”范围由甲方会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其他有关业务部门商讨拟定;同时,授予建筑师或其他设计者相应合理的责、权、利。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热感觉热舒适自然通风

0前言

目前我国的热舒适标准以国际上通用的ASHRAE55-1992标准[1]和ISO7730标准[2]为基础,详见表1。ASHRAE标准与ISO标准比较类似,ISO标准中没有规定湿度的范围。ASHRAE舒适标准的适用条件是,人员是坐姿,从事轻体力活动(新陈代谢率M≤1.2met),所穿着服装的热阻夏季为0.5clo,冬季为0.9clo。ISO7730舒适标准的适用条件是,人员是坐姿,从事轻体力活动(新陈代谢率M≤1.2met),所穿着服装的热阻夏季为0.5clo,冬季为1.0clo。尽管ASHRAE55-1992标准和ISO7730标准在全世界广泛使用,但是由于这两个热舒适标准并没有考虑地域、气候变化等因素,所以其适用性受到各国学者不同程度的质疑。

表1目前通用的热舒适标准ASHRAE55-1992ISO7730

SummerWinterSummerWinter

Top22.6~26.0;Tdp=16.7℃19.5~23.0;Tdp=16.7℃23.0~26.020.0~24.0

ET*22.8~26.120.0~23.6--

v≤0.25≤0.15≤0.25≤0.15

T1.1-T0.1≤3--

△Ta┴≤5--

△Ta//≤10--

Tf18~2618~29--

例如,Nicol[3,4]在巴基斯坦进行的调查发现,在巴基斯坦,冬、夏季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相差7℃,推导出的热中性温度回归公式为Tn=17.0+0.38Top。按此公式计算出舒适温度比现行标准高4℃,这意味着如执行新的舒适度可大幅度降低能耗。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和卡拉奇执行上述标准,结果总的冷负荷分别减小了23%和20%。?

1现场调查

为探讨中国境内自然通风建筑夏季热舒适状况,我们分别在长沙(98人)和上海(554人)进行了短期热舒适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背景调查和感觉投票。背景调查包括人口统计学内容。感觉投票调查表主要包括热感觉和个人舒适程度。调查表的格式和尺度都参照相关文献[5,6]。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公司职员、居民等人员,被调查者的详细信息见表2。测量仪器的精度和测量位置均参照和符合ASHRAE标准(ASHRAEStandard55-1992)和ISO标准[7](ISO7726)。

表2长沙、上海测试人员人体调查数据ItemsMinMaxMeanSD

ChangshaAge,year12.062.031.812.0

Sh,cm120.0186.0164.28.7

Aw,kg34.084.058.710.5

Sa,m21.011.931.600.18

ShanghaiAge,year22.040.028.24.2

Sh,cm158.0187.0168.77.7

Aw,kg42.075.059.77.4

Sa,m21.361.891.640.13

2结果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长沙和上海热舒适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得到长沙的热中性温度为27.5℃ET*,见图1;上海的热中性温度为26.5℃ET*,见图2;两者相差1℃ET*。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夏季进行了短期热舒适研究,文献[8]给出了北京的热中性温度为26.7℃ET*,文献[9]给出了天津的热中性温度为26.4℃ET*。表3给出了上海、长沙、北京和天津4个城市的气候参数与热中性温度的对比结果。从表3中可知,上海与北京、天津的热中性温度差异不大(最大相差为0.2℃ET*),而长沙与北京、天津热中性温度的差异分别为0.8℃ET*和1.1℃ET*。北京和天津是北方城市,属于南温带亚湿润气候,而长沙和上海是南方城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长沙的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其热中性温度分别比上海、北京和天津高出1℃ET*,0.8℃ET*和1.1℃ET*。这说明生活在夏季温度较高环境下的居民,其对所生活的环境已相当的适应,其夏季热中性温度可以略高于夏季温度较低环境下的居民。

此外,我们把上海、长沙、北京和天津4个城市的热中性温度与表1中ASHRAE55-1992的热中性温度范围进行比较发现,中国这些城市的热中性温度都超出了ASHRAE标准的22.8~26.1℃ET*的范围。这也说明我国的热中性温度与国外的标准和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我国的暖通空标准不需要直接套用ASHRAE标准的相关内容,而应该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热舒适标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人体舒适度,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

图1长沙热感觉投票与操作温度

图2上海热感觉投票与操作温度

表3各城市的气候条件与热中性温度地点上海(上海)长沙(湖南)北京(北京)[8]天津(天津)[9]

(1971-2000年)气候标准值北纬31°24''''N28°13''''N39°56''''N39°06''''N

东经121°29''''E112°55''''E116°17''''E117°10''''E

海拔高度米8.365.554.75.2

最热月平均温度27.829.325.826.4

年平均气温16.617.112.312.6

年极端最高气温37.83941.940.5

年极端最低气温-7.7-10.3-18.3-17.8

年平均相对湿度76825762

年平均风速3.22.22.52.4

热中性温度,ET*,℃26.527.526.726.4

3结论

本章通过在上海、长沙进行的短期热舒适调查,研究和探讨各地热舒适度存在的差异,并与国际上通用的相关标准进行比较,所得到的结论如下。

通过对长沙和上海热舒适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得到长沙的热中性温度为27.5℃ET*;上海的热中性温度为26.5℃ET*。结合相关文献论述的在中国北京和天津的热舒适研究,发现中国这些城市的夏季热中性温度都超出了ASHRAE标准的22.8~26.1℃ET*的范围,这也说明我国的暖通空调标准不能直接套用ASHRAE标准的相关内容,应该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热舒适标准。

参考文献

1ASHRAE.ANSI/ASHRAEStandard55-1992,ThermalEnvironmentalConditionsforHumanOccupancy.Atlanta,GA,1992.

2ISO.InternationalStandard7730-1994.Moderatethermalenvironments-determinationofthePMVandPPDindicesandspecificationofconditionsforthermalcomfort,ISO,Geneva,1994.

3F.J.Nicol,I.A.Raja,A.Allaudin,N.G.Jamy.Climaticvariationsoncomfortabletemperature:thePakistanprojects.EnergyandBuildings,1999,30(3):261-279.

4F.J.Nicol,S.Roaf.Pioneeringnewindoortemperaturestandards:thePakistanproject.EnergyandBuildings,1996,23(3):169-174.

5X.J.Ye,H.L.Lu,L.Dong,B.Y.Sun,Y.M.Liu.Thermalcomfortandairqualityinpassengerrailcar.InternationalJournalofVentilation,2004,3(2):183-191.

6Ye,X.J.,Lian,Z.W.andLiu,H.M.(2003)Studyofairqualityandthermalcomfortinsleepercarriageofpassengercar.ProceedingsofICCR’2003,EditbyChen,G.B.,Hebral,B.andChen,G.M.,Cryogenics&Refrigeration,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pp629-632.

7ISO.Internationalstandard7726:Thermalenvironment-Instrumentsandmethodsformeasuringphysicalquantities,Geneva: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1998.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激励机制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城市的灵魂所在。现阶段,随着“节能减排”口号的提出,建筑行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明确的新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发展模式将会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带来显著的影响,同时,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在于建筑发展的生态化。因此,建筑行业在响应低碳建筑的过程中,可以与生态城市理念统一结合,充分发挥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以希望能够对低碳建筑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低碳建筑行业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建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木材、石料以及水资源三者的消耗量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占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25%、40%和16%。同时,为了建筑工程的开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和能源。除此之外,建筑所产生的污染也占据着首要的位置,高达34%。现阶段,随着我国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所消耗的能源还是所产生的污染,均以较高的速度保持增长。总而言之,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构建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值得深思和探索。

二、低碳建筑管理方法研究与分析

(一)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角度实现低碳发展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最后的拆除等阶段是构成建筑工程的主要环节。因此,为了保证低碳建筑建设效果的有效提升,仅仅从某个阶段进行分析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各个阶段进行综合考虑,与低碳环保和生态城市的相关要求紧密相结合,保证目标的顺利达成。低碳建筑管理被认为是一项复杂系数和难度系数较高的工程。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则必须从建筑工程最初始阶段就开始着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充分考虑低碳和生态等相关理念。如,在设计阶段,相关建筑单位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从而将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经验,充分发挥低碳环保技术,在施工进度和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基础下,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改善,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在建筑拆除阶段,应该对原来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满足低碳环保的有关要求,对于仍然可用的材料应该尽量回收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收过程中应该进行整合分类,尽量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由建筑全寿命周期可以得知,必须对每个环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操作,将各个环节与低碳、生态要求相结合。

(二)从物质构成角度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从某种角度来看,建筑被认为是材料与设备的统一体,因此,这就要求在对建筑实施低碳管理过程中,必须从物质构成的角度着手。一般情况下,常用的几种建筑材料中,碳排放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铝合金、钢材、玻璃、水泥和混凝土。但是,从实际的材料使用情况来看,铝合金材料的使用率最低,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率却达到最高。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能够准确意识到该问题,推广使用铝合金材料,降低混凝土和水泥的使用率,从材料方面着手整治。预算阶段,必须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对于各种材料的使用量进行精确的计算,有效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在实施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在设备选择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大小,避免能源的浪费。

三、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构建

将生态城市理念与低碳建筑两者有机结合,构建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该建筑管理体系主要由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方法所组成。管理对象主要分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类。在该管理体系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同,将会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第一,由于低碳建筑的特殊性特征,其属于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范畴内,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保证低碳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二,在该建筑管理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生态理念和低碳环保的相关理念,有效发挥生态理念的优势,寻找两者之间的相同因素,促进协同发展。第三,严格遵循协同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发挥序参量和控制变量两者的优势,从而对生态系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激励机制管理方法。

四、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的激励机制

在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该体系正常的实施和运行,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制度。该机制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可以被称作激励机制。在构建激励机制过程中,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生态城市理念的前提下,给予管理对象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保证获取良好的激励效果,从而对低碳建筑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建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所重点关注的行业。在借鉴现有低碳建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总结与归纳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为低碳建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

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定义,但学者们认为其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如国内学者张仕廉等[1]的研究指出,所谓低碳建筑,就是在建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里能够通过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此建设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李启明等[2]则强调建筑的低污染、低能耗和高利用率。由此可见,关于低碳建筑的概念界定,可从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来进行定义。从广义层面来看,低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范畴上,通过前期关于低碳建设目标的设定、低碳建筑的设计规划、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选型的严格把关,中期的施工过程中对低碳目标的管理以及建筑产品质量的管控,后期的低碳建筑运营过程的把控,来达到清洁能源高使用率、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化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从狭义层面来说,低碳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以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而建设的节能、减排以及减碳型建筑。

3文献回顾

近几年,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低碳建筑进行了探索。仇保兴[3]通过对我国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指出要想大力发展与推广低碳城市建造的模式,就必须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建设”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而现阶段低碳城市建造模式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政策缺乏,经济、技术落后的形势下其推广度非常缓慢,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运营模式来加快其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和应用。赵黛青等在关于低碳建筑国内外研究状态以及发展部署的研究中,分别从宏观政策和统筹管理方面、技术发展路线方面、相关配套服务机制方面探究了低碳建筑发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可行路径。陈通和姚德利(2012)将生态城市理念引入低碳建筑管理中,提出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并建立包含宣传教育、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的政府激励机制。王长江等(2012)以河北省建筑业为例,运用有序Logistical回归模型方法探讨了我国建筑业实施低碳建筑的影响因素。

4影响因素归纳

低碳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与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还与参与项目的各利益相关方有关。低碳建筑的管理要从宏观层面考虑参与方间的关系以及过程管理、目标管理。因此,低碳建筑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①项目环境。项目环境不仅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环境,还有工程项目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具体观察变量是地理位置、建设条件、政策支持以及公众支持。②项目特性。主要指项目的范围、规模、项目的复杂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项目的建设目标。具体观察变量是项目规模、项目复杂性、技术先进性、项目建设目标。③主体特性。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的业主、实施方以及监控方,包括业主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等。具体观察变量是业主融资能力、业主的管理能力、实施方的技术能力、监控方的监督能力。④规划。主要是指目标的规划以及实施计划的制定,具体观察变量是:目标规划科学性、计划制定合理性。⑤组织。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观察变量是组织机构合理性、资源配置合理性。⑥协调。主要是针对相关方的关系协调以及信息的上通下达。协调的具体观察变量为相关方融洽度、信息沟通畅通性。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为外生变量,规划、组织、协调为内生变量,以此构建理论模型(见图1)。

5实证分析

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首先向参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等节能型建筑的从业人士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0份有效样本问卷。其次对回收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以及借助AMOS来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值为0.920>0.70,可见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所以可靠性较强。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分为6个因子,各因子负荷均大于0.5,效度较好,即可以区分为项目环境、项目特性、主体特性、规划、组织与协调。运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图,选取卡方与自由度比值(CMIN/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等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计算来评价模型拟合度。具体结果为:CMIN/DF=2.112<3;RMSEA=0.071<0.08;GFI=0.903>0.90;AGFI=0.918>0.90;NFI=0.902>0.90。各路径系数结果如图1所示。综合上述检验结果,低碳建筑管理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

6结论

综合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可知项目环境、项目特性对于工程项目规划有显著影响,主体特性对于协调有显著影响。在低碳建筑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前期工作的准备与考察很重要,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组织,工程项目的相关方能力则对于关系协调起着重要影响。同时,项目环境中政策的影响作用较大,项目特性中则项目的复杂程度与项目的建设目标影响作用较大,主体特性中业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财务方面的融资能力。但是对于管理能力、管理绩效的影响却未作深入研究,还有待下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仕廉,章丽玲.低碳建筑开发阶段间的互动研究[J].建筑经济,2010(05):34-3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02):41-43.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管理;能源;建筑节能

建筑工程所耗费的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提高循环使用的效率,就必须要重视建筑的节能性能,否则以目前的建筑工程发展模式,很可能会断送建筑行业的未来,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原材料的价格在上涨,除了人工和生产消耗的因素之外,资源短缺是价格浮动的关键性因素。

1建筑工程建设现状

(1)建筑工程本身就是资源消耗巨大的代表,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增大,建筑工程增多,对资源的需求将更为庞大,而且在施工中不注重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还以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建设,工程量增多,资源需求自然就直线上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很多施工需要进行返工,使用的材料不得不拆卸下来并且做废弃处理,施工质量越差,技术标准不过关,返工次数就越多,资源被重复浪费。另外,工程人员在施工中没有树立起节能环保的意识,在很多施工程序中可谓“大手大脚”,材料就在这种不加节制的使用中被大量的浪费。(2)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建筑规模的庞大是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我国拥有近十四亿人口,要满足人们居住工作的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建设浪潮还将以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持续多年,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建筑原材料越多,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就越多,每年的建筑面积都在递增,而且我国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中西部省份还有很多城市正在迅速扩大,现有的资源恐怕难以满足过快的建筑规模的增长,这无疑让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危机形势,也是我国持续发展战略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3)虽然我国的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持续了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很多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并没有大力的促成建筑节能发展模式,而依然固守原来的建筑工程建设模式,一些节能建筑在城市中可谓鹤立鸡群,很多城市还没有兴建一栋节能建筑物,可见,节能建筑的普及率非常低,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节能建筑。

2建筑管理与能源匹配达成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1)经济利益。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管理的各项举措,达到与能源科学的匹配,降低能源消耗量,资源的消耗减少,意味着节能目的的实现,降低了所需建筑材料的数量,也就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在施工中加强能源匹配方面的管理措施,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减少返工次数,提升施工技术和质量水平,使得建筑企业的建设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2)社会价值。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建筑节能是城市发展的良好开端,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突破口,更多节能建筑的兴建,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城市发展节能减排,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有利于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3)环境保护。我国城市的建设规模极其庞大,如果节能建筑大量建造,或者通过建筑管理的合理规划降低能源消耗,对于像我国这样建筑面积庞大的国家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和降低能源消耗,不只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节能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保护环境要时刻在路上,更不能半途而废。

3建议

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才刚刚起步,和国外的模式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必须要对节能建筑进行重视,并不断对其进行探索与改善,使我国建筑节能领域能够快速发展。(1)对于建筑节能来说,其在未来的建筑领域中地位非常种重要,因为建筑节能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国外经验进行学习的时候,要积累实践经验,对我国建筑节能的相关管理模式进行完善,还要针对我国建筑节能做好政策管理的相关工作。(2)目前,我国建筑在节能模式方面比较单一,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各个特点按照不同的模式要求进行开发,要对各大地区做好地理特点以及文化特点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各大地区,将其节能建筑中的相关数据指标制作出来,并做好统一组织,保证我国建筑节能领域发展的统一性。(3)针对我国建筑节能领域,要对其研究工作进行鼓励和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对建筑节能的自主研究还不多,很多工作者的数据成果其实都是对国外实例进行了借鉴,这样能够让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但是这也使我们没有较强的自主开发的相关能力。对科学研究进行大力支持与奖励,研究人员对于建筑节能的兴趣大大提高,促进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发展。(4)使人们节能的整体观念得到提升。目前,不只是中国,世界上的国有国家对于资源的相关需求都大大增加,但是能源有限,人们只有对能源进行正确的了解,充分了解其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使能源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只有对建筑节能领域进行充分了解,才能促进建筑节能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建筑节能需要合理的建筑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能源消耗相互匹配。它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现实意义重大,我国的相关专家要对其进行积极研究,并将最新匹配措施研究出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

作者:张丹 单位:葫芦岛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管理建筑管理;存在问题;针对性;解决方案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以快速地发展筑行业也得以快速地发展,但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无法满足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显然会阻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均衡现象显然会阻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因此就目前而言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已经势在必行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已经势在必行。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谈一谈关于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家一起谈一谈关于建筑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2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管理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筑管理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建筑质量无法更多的提高也导致建筑成本不断上升的提高也导致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而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建筑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行分析。

2.1建筑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建筑管理而言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的,但我国目前而言却根本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筑管理缺乏对于项目的规划理缺乏对于项目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以及质量与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面的管理。目前所使用的是一种有着明显计划性质的项目管理方式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的。这种计划性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为工程的进行给出指导方向一定程度为工程的进行给出指导方向,但是却使得其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产生一定的信息滞后性外界进行信息交互产生一定的信息滞后性。不仅如此由于其建筑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还造成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分配方面不合理面不合理,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加了工程的成本降低了工程效率工程效率。

2.2建筑管理标准缺失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而言其建筑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程,从最初的招标投标到最终的竣工验收乃至于销售和售后都是建筑管理的范围都是建筑管理的范围,其所涉及领域之广,复杂程度之高也就可见一斑了可见一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管理的标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要了,过程中每一项工作达到怎样的标准算是合格,哪样算不合格合格,只有我们订立了一个相对公允的标准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管理的进行管理。但是目前来看缺乏相关的标准,施工现场的安全与质量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全与质量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操作规程。许多管理人员无章可循员无章可循,违章操作现象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工程招投标也缺乏相关规定招投标也缺乏相关规定,虚假招标、挂靠等现象屡禁不止。这对相关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严重的损害对相关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严重的损害,并且对于工程质量与安全有极大的负面效应质量与安全有极大的负面效应。

2.3建筑管理人才的缺失

上面我们已经对建筑管理的复杂性进行了介绍上面我们已经对建筑管理的复杂性进行了介绍,一个如此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进行管理此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进行管理,但是一方面由于我们对于建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建筑管理成为一个较为冷门的专业因此人才的数量极为有限一个较为冷门的专业因此人才的数量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管理的理解不够透彻是很多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管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以建筑管理的从业经验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却没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考核制度核制度,从而使得许多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人才无法取得上升的通道升的通道。

2.4建筑管理中分工不清建筑管理中分工不清、权责不明

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各司其职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各司其职,不同的部门履行不同的职责的部门履行不同的职责。目前而言我国的建筑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却并不分明间的分工却并不分明,部门之间的职能有着较为严重的交叉现象现象,出现了一事多管的现象,这非常容易造成利益方面的纠葛葛,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在责任制方面的落实也并不彻底制方面的落实也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出现了工程事故却无法找到应当追究的责任人找到应当追究的责任人,并且出现了多个管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得责任追究陷入困境,这些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质量问题,因此是绝不能忽视的忽视的。

3建筑管理存在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3.1建立健全建筑管理体制

如果想要提高建筑管理水平就必须从建筑管理体制的健全方面入手全方面入手,这种体制的完善需要从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健全出发出发,例如对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以及各类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等制等等。通过制度的框架来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督和监督,从而对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的明确。其次,我们需要利用奖惩机制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让其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直接与获得利益挂钩率与工作成果直接与获得利益挂钩,从而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认真负责地对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度上认真负责地对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33.2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规范目前建筑管理亟需加入各类建筑管理的法律目前建筑管理亟需加入各类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关规范。对于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循,管理有序、责任落实。从施工阶段到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段,都要有相应的规范条例,作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准则。另外外,建筑施工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都要纳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中建设的轨道中。

3.3加大建筑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人才的引入对于建筑管理而言是极为必要的人才的引入对于建筑管理而言是极为必要的,我们应当打破目前建筑管理人才方面的桎梏桎梏,改变建筑企业一贯的建筑管理思维筑管理思维,强调建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更多的企业增加对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对建筑管理人才的需求,并且应当加大对建筑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训力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筑管理人才的培训的培训。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当改变以往以经验来进行人事任命的习惯思维事任命的习惯思维,而是应当以能力和技术当成考核人才的唯一标准从而使得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建筑管理人才能够得到用武之地到用武之地。

4结束语

建筑管理是一个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建筑管理是一个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丝毫不允许马虎大意的允许马虎大意的,如果我国的建筑行业不能有效提高建筑管理的水平理的水平,那么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乃至于经济发展都会有着不可忽略的阻碍作用着不可忽略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将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建筑企业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成长。

作者:郝彦龙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宏远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刘生喜.关于建筑管理中安全生产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建筑管理;针对性;解决措施

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核心之一,也成为群众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想要在社会的发展中稳步前进,持续发展,对建筑方面的管理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合理优秀的科学化建筑管理,成为了工程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建筑行业发展得过于快速,也造成了建筑管理的无法快速跟进,在建筑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解决措施,成为了建筑行业在现代化社会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对象。

一、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大踏步地开展的同时,建筑行业中的重点问题也随之出现,那就是建筑管理的各种不足。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施工建筑的安全系数,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工程本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建筑的质量是否过关,建筑行业是否能在当今社会乃至以后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是与建筑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的。正因为建筑管理对建筑事业有着如此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对建筑管理重点关注,各级领导应该重点关注建筑管理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增强建筑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建筑管理能够切实有效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增强建筑管理的水准,不仅是对建筑业本身,乃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针对建筑管理的加强工作中,应该重视建筑管理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加强细节的管理与规划,加强人员的合理调动,全方面地开展管理工作,只有建筑管理合理有效地运行,才能保证建筑业的现在乃至以后更加辉煌地发展。

二、建筑管理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建筑管理体系落后。当前我国对建筑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落后的管理体系,这种落后的管理体系已经跟不上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应该及早淘汰。建筑管理作为保证建筑质量的有效手段,应该采用先进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合格的建筑管理应该细致到对项目的具体规划与实施,对建筑投资的具体控制,对工程质量的及时监管等。当前我国建筑管理体系依旧采用传统的封闭管理,封闭式管理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不系统、不科学、不合理,对各种建筑信息处理的不规范,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公开,往往内部自行讨论,这就导致建筑管理出现了重大的漏洞。这种处理结果虽然看起来解决了很多不必要的程序上的麻烦,但其实是最终导致企业领导无法了解到建筑施工时具体的管理信息,无法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处理方案。无法准确地把握工作进程,无法针对市场与建筑本身做出对企业有利的判断。建筑管理上的体制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建筑人力资源、建筑物资资源与建筑资金不能完美地进行调配。建筑管理人员的不专业,导致了建筑人员的分配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条理不清晰、不严谨,经常出现临时性的没有按照施工图纸与设计的随意改动,忽略复杂的施工细节,对施工材料偷梁换柱,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刻意延缓施工周期,对施工质量与建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2.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漏洞。由于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导致了建筑行业的招工标准没有明确的准则,整体员工专业性差,整体素质不达标,缺少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而社会中建筑行业所急需的专业人才也极度欠缺,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标准,从而只能滥竽充数,低薪聘用无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填补空缺。这些非专业人员往往对施工细节不熟悉,对规章制度不了解,没有相关的工艺水平,不明白施工流程,更不能控制施工时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这些非专业人员流动性大,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导致了从业人员工作质量、专业素质长期处在低下的状态,这是工程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之一。3.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不完善、不严格。在建筑施工时,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不完善不严格,建筑管理意识差,没有对建筑监督管理引起足够的关注,致使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有些建筑单位为了能够竞标成功,在竞标过程中刻意压低竞标价格,造成了建筑资金的大幅度缩水,建筑资源严重不足,致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给建筑市场到来了巨大的冲击,给建筑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国家有关机构也缺少严格有效的管理,国家相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但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缺乏对建筑行业的监督管理行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粗陋,细节性管理不到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匮乏,不能有效地把实际和理论性管理相结合,这也是建筑管理上的一大漏洞。对管理型人才的不重视,无法有效地提供专业的管理型人才,而自身的管理水平又十分的落后,不能定期有效率地组织管理性培训,管理职位的薪金待遇水准偏低,这都是无法培养和招募专业化建筑管理人才的主要原因。各个管理部门分工不够具体,问责制度不明确,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管理工作上的矛盾,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进度与施工质量。4.建筑质量不符合标准。建筑质量的低下,是施工单位与建筑管理不能合理统一的工作造成的,建筑水平老旧,很多建筑人员不是专业人士,一直沿用老一套的落后技术来完成现代的高要求建筑,不愿意学习新的先进的建筑知识。建筑企业为了节约开支,对施工人员施工质量的放纵,也是造成施工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想要引进新的建筑技术,就需要增加工程预算,大部分建筑企业不愿将预算投入在这不能快速见到收益的项目中去,也是导致建筑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人员我行我素,不严格按照规划图纸进行严格的建造,随意改动施工程序,偷工减料,以权谋私,这都是在建筑行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三、对建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加强对建筑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建筑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主观上加强对建筑管理的意识。只有主观上重视了建筑管理,才能更好地把建筑管理工作做好,改进老旧的建筑管理程序,学习先进的建筑管理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所有细节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降低施工中错误的发生几率,用这样的合理的方式来增进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在建筑管理的学习中,把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积累建筑管理的经验,提高建筑管理的专业水准。尽量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尽可能地把建筑管理信息化、现代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现代化的建筑管理的有效创新与发展。2.加强对建筑管理的制度完善。为了建筑事业的良好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建筑管理制度,让建筑管理有规可循、有理可依,不盲目地进行建筑管理。建筑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应从管理者进行培训,让管理者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从而提高建筑管理者的专业水准,建立起专业化的建筑管理团队。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配备完整的管理程序,并定期进行考察。通过有效的管理程序与规章制度来进行合理化的监管,及时地发现施工中与建筑管理中的漏洞与不足,严格明确地制定管理细节与施工细节,坚持完善工作流程,明确责任的分配,对材料的采购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没有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事情的发生。并招募高端的专业管理型人才,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监督管理机构,对工作中的细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对不符合规范的施工程序和管理手段立刻指出,并令其改正,严重者进行相关处罚。管理必须严谨,不能考虑人情脸面,必须严格无私,不能考虑节约成本而应付了事,对不合格的建筑立刻停工重建,并将责任追查到底。3.加强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除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建筑管理,安排其他的细节管理也是完善管理体系的必要手段,比如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的基本管理,主观上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增强建筑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组织建筑人员的集体交流活动,把全体建筑人员的心得体会、想法与建议汇总的交流与探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水平,提高核心力量。加强对建筑安全方面的管理,增强建筑工作中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第一的理念教育,对施工中的安全措施一定要配置到位,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频繁定期的对施工安全进行巡检,对施工安全细节进行检查,对违反安全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警告或处罚。加强工地饮食卫生与营养搭配上的监督管理,保证工作人员的饮食健康。保证建筑人员的基本住宿条件。重视消防问题,杜绝火灾隐患,合理完善地配备消防器材,设置消防通道,并做出明显标识。对老化损坏的设施进行及时抢修,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结语

提高建筑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提高施工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也是对国家建设发展的良好贡献,这是每一名建筑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张云峰.浅谈甲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城市建筑,2013,(20).

[2]贺翔.甲方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点[J].科技传播,2014,(1).

[3]杨丽芳.浅谈甲方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J].江西建材,2014,(4).

[4]韦丹特,刘颖.浅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1,(4).

城市建筑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协同管理;建筑管理;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建筑管理水平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协同管理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协同管理的涵义以及应用意义

协同管理是通过把局部的力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排序,使项目工作得到快速优质的完成。也就是将局部进行优化,使建筑企业完成相应的建筑管理目标。协同管理注重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建筑管理得到有效的提升,将建筑管理分为若干个子项目管理,然后对各个子项目进行相应的时间以及空间和功能结构上的调整,让各个子项目管理形成合作以及协调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竞争关系,使建筑管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建筑管理中的各项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建筑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在建筑管理中,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将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呈现,才能够实现建筑企业的最优管理目标。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其次是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工程项目进行整合,在建筑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管理内容,管理内容复杂,其中包括项目工程的资金,施工进度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和工程投入成本以及相应的资金运用。这使建筑管理中的管理项目极其复杂,因此,协同管理将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相应的整合,以保证建筑管理的整体性。最后,是对建筑管理的各个部门进行协调整合,将建筑企业的各个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而使建筑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为建筑管理共同协作配合。从而使建筑管理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现。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的有效应用对于建筑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协同管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协作和配合。首先,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建筑企业的资源优化,使资源和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使建筑工程的信息系统得到更好的运行,使相关的建筑管理信息得到及时的管理和处理,从而减少了相关的工作量,使工程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加强了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也加强了建筑企业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加强了管理人员对工程的实时了解。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建筑企业间的沟通,使建筑企业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掌握相关行业的变化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建筑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在给建筑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建筑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首先,由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施工周期较长而资金的投入又过大。因此建筑管理中的项目工程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同时,在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会应用到各种新型的设备和技术,在传统的建筑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对相关的项目工程管理的目标并不明确,就展开了相应的管理工作,因此,致使建筑管理效果与预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次,由于项目之间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沟通,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长此以往不但没有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会激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这导致,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专人负责,施工人员的技术标准得不到规范。同时,在建筑管理中对建筑工程的各个问题的权利和责任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的工程衔接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忽略相关问题的沟通与更正,缺乏整体意识,没有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管理,因此,使建筑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的界限模糊。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整体意识,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过于分散,使建筑管理产生了很多问题。同时,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并没有对相关的工程项目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因此对项目的管理决策过于盲目。而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都从自身的利益进行考虑,使管理部门存在着很严重的沟通问题,甚至存在着相应的矛盾。而因为建筑管理中权责问题没有明确的划分,使在建筑工程施工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明确而负责人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遇到问题会出现互相推卸的情况,这使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明确自身的管理工作,因此,对于管理工作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这使得项目管理目标很难实现。

3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3.1建筑项目施工招标的协同管理

招标工作在施工环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企业招标的时候,应用协同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招标工作开始之前,开始实施协同工作,对招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招标工作的方案设计,同时,运用相应的协同管理将建筑企业自身的优势以及功能尽可能的展现出来。从而选择出最为适合的建筑项目运行的合作者。其次,利用协同管理中的组织协同优势,建立起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交流平台来收集相关的投标单位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资料,使建筑企业的招标过程中的各个管理的子项目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和优化,从而促进招标项目的顺利完成。使建筑企业选择出最为合适的合作对象。促进建筑企业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筑管理中各个部门的协同管理

在建筑工程中各个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应加强项目工程之间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工程项目的实施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同时,项目管理者应明确项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进行准确的判断,并提供合理的决策。同时,应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的考核来确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水平。从而对员工实行合理的职位以及权责划分。同时,在明确权责的同时,也会建筑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构建出相关的部门沟通体系,使各个部门间能够团结协作,并实行合理的项目交接。避免相关的工程项目由于交接出现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应注意建筑管理者与外部各方面的合作,其中包括建筑项目的承办方以及建筑方和业主等。通过协同管理,加强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者和各个方面的交流,加强和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合理的解决。使建筑管理得到顺利的运行。同时,项目负责人和业主之间应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达成目标上的一致,使二者互相监督互相理解,使其在出现问题和分歧时能够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

4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建筑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协同管理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对企业中的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者:邵江江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永德.建筑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思考[J].城市建筑,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