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22:33

成本风险管理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成本解析

一、前言

税务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税务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认识到自身的税务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如果企业未按照政府所制定的纳税标准进行纳税,必然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降低税务风险所花费的各类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管理

(一)明确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的原理

税务风险管理的原理是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原理的具体内涵,并将其体现到实际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以切实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在缴税的过程中完全符合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够根据企业节约成本的目标对企业税务进行规划。此外,企业所有的决策都需要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合法经营。针对会计处理问题,企业需要在相应的会计制度下进行,对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一一解决。

(二)明确纳税程序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

企业在纳税的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工作都需要在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下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例如:在管理企业账薄的时候,一切税务都需要详细记录下来,进行实名登记,这样方便后期的查阅和核对工作。在对企业的税务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确保企业税务档案管理行为规范合法。

(三)转变企业税务管理所涉及的研究方向

税务对于企业既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需要明确税务的具体影响。为了不断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需要加强对税务风险负面影响的重视程度。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是只需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税务风险上。企业的税务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的税务风险,并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三、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的成本决策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本类型

当企业发展中遇到风险时,受风险的影响的,企业的成本支出必然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也是如此。而成本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影响程度的大小。在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成本类型主要有解决税务风险的成本、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所造成的额外成本。

(二)预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所花费的成本

为了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当企业税务风险发生之前,就需要对可能产生税务风险的因素进行预测,尽量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针对可能会出现的税务风险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当税务风险出现时,可以利用这些措施进行处理。

(三)控制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成本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往往会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将企业的成本降至最低。例如:某些企业会将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前移,对之前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总结,从中得出具体的工作建议,并按照总结的经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科学预防,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降低因管理企业税务风险而支出的成本。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税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税务能力。企业税务风险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健康稳定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根据企业具体运营情况,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本解析;决策途径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施工企业间竞争也有了很大的激化状况,基于该状况,施工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市场发展水平,稳定企业发展目标能够得以实现,需要对当前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当前我国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已不再是部分大型企业需要进行的管理工作,其逐步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与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造成该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已逐步意识到整个企业利润的提升,需要管理和经营好施工企业财务有关工作,同时要不断控制好企业税务风险和成本解析。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税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在整个施工企业运行过程中,能够合理地对企业进行规划管理工作所采取的一项风险管控模式。因为在企业整个税务风险管控中,由于税务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只有对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科学整合,才能确保在风险管控工作中,对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同时由于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与整个企业规划管理工作间邮政明显的关联,想要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整体质量,我们需要将企业税务的风险管控工作作为基础工作,对其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制机制工作开展过程中,为整个企业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并对其风险管理工作职能进行细化。此外,因为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想要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质量,我们要依照施工企业风险管控具体要去,对税务每项成本做出一定的规划。并保证在成本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税务管控工作的特点,提高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成本解析的决策途径

(一)科学规划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整个税务风险管控过程汇总,想要更好的发挥风险管控质量,我们要完善成本管控体系,将成本管控工作体系建设作为整个企业的基础工作。对于税务风险的管控制体系工作建设,我们需要依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控需求,对整个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成本管控过程中,有效地位整个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如依照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制工作的开展需求,对整个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各项风险管控要点内容进行细化。同时对发现的风险及时的做出整改,建立一定的防范体系,保证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尽量避免该类风险的出现。(二)完善相关制度,将风险管理同企业的日常管理结合在一起。我们以施工企业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在当前营改增发展背景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的基本方式,及财务成本核算等工作较为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企业税务的风险。施工企业应更为全面和系统的对其内部和外部各项区域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并准确的分析企业经营的基本活动和其业务过程中税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依照风险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此外,施工企业需要依照我国有关制度规定,需要及时的办理税务登记有关工作,并对异地的经营工作,按照相应规定对其所在区域进行相应的预缴,使其税金能更准确对进行计算,按时进行申报,从而公平公正能够参与到整个市场竞争过程中。另外,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基本状况,制定相应的涉税风险管控措施。首先,我们需要有关企业能够明确其各岗位的发展绣球;其次,要不断提升岗位会计工作人员有关信息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与控制企业税务风险;最后,依照税收政策具体要求,严格筛选,从而选择更为适宜的供应商与分包商,从而利于企业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三)以利益机制为主,科学规避风险。在现阶段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过程中,因为税务风险管控形式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我国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存在很大偏差。想要更好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质量,我们需要对企业风险管控工作中利益机制进行分析,并调整风险规避的基本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整个风险规避过程中,以及利益机制建设中有效地对税务管控制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并确保税务风险进行识别管理,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施工企业税务开展风险管控工作过程中,想要更好开展施工企业的税务有关风险管控工作,我们要依照企业的整体风险管控工作具体的实施需求,对税务整个风险管控体系不断进行优化。结合施工企业自身个性化的基本要求,将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进行细化,从而确保企业整个税务风险管控机制的基本建设,并依照一定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好施工企业成本,发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向东,刘志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究[J].新理财,2017(12).

[2]韩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其成本的解析与决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8(20).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3

一般当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由于税收政策的相关限制,那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出现漏税的可能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规范性活动,导致企业会在利益上的损失。实际上,税务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般是由于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原因。外在的则是由于政治因素,同时税务风险的不稳定造成,由于国家的政策不是一次性颁布,在涉及面上还存在缺陷,对于新型的盈利项目没有具体规定,而且国家还不时会有宏观调控,这就使得企业在税收上没有完全的自主,也就具有不定向性;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的原因,这是由于企业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由于企业自身利益突出,企业自身的领导者会自主判断企业现状,从而有可能漏税。

2税务风险管理

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就目前来讲,我们没有一套固定的方法能够使企业能够完全避开税务风险这个麻烦,所以,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税务意识,自觉完成企业应该缴纳的税务,清晰完整地做好企业的账务。税务是一项强制义务,作为在中国大环境下生存的企业,不能祈求对于税务的逃避,而是要自觉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提高认识是我企业需要做好的第一步。除了意识上的提高,一般企业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公司自己的账务管理,认真做好公司所有的账务,并按时缴纳税款。所有的税务操作要在现存的法律规定下进行,同时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也要时刻考虑税务是否合法;那么总结起来所有需要按照法律进行的事物包括税务计划、日常活动、会计处理、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资料准备等,要将所有与税务相关的活动策划都按照法律条文进行。事实上,即是企业将所有日常活动都按照法律条文进行,由于实际情况的多变与不可预测性,企业依然免不了会有偷税漏税的情况。那么,对于不可避免的税务问题,企业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意识。事实上,对于税务带来的变故不一定对企业有完全的坏影响,企业需要思考税务问题同时对自己带来的有利点。所以企业在正常发展是要客观思考每一件突发事件,应该吸取经验就不应该犯第二次错误;有时候不经意的税务问题也许会提高自身企业的知名度,而最终结果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企业在所处环境的应变以及相应的措施。

3税务风险管理成本分析

税务风险管理成本也像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一样,也是企业必须指出的一部分。实际上,管理成本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一般来讲,管理成本包括规避风险和制定风险防治措施所耗费的支出形式,以及在企业遭遇风险所用来弥补风险的支出额。对于税务风险管理,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

3.1风险预防支出。在实际中,企业为了避免遭遇不经意的税务损失,所以支出一本分资金用以降低或减小税务风险。进行这一环节需要对企业的管理控制环节进行资金整合,在增加放线管理与风险监测的基础上,投入一定的风险防治资本,从而对税务风险的具体执行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抉择,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是由企业在对于未来情况不了解时作出的错误投资造成的。所以整个就需要企业提高一定的资金进行市场分析,同时对已经损失的部分作出相应的补偿。那么出现这些原因都是因为企业缺少对于当前市场与政策的了解,一些企业在制定关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经营策略时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使企业的步伐路线出现了现实状况不统一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定性损失,那么,此时企业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支出用于信息的收集、财务的整理,从而避免造成未来越来越多的损失。

3.2风险纠正支出。那么在上文中提到对于未来企业风险的预判,当通过一定支出寻找到风险来源时,对于风险的处理,企业还必须通过额外的支出来处理风险。一般地,财务部门通过税务风险预测以及风险评估等手段检测存在的风险,然后在检测出来以后再进行风险处理。在这一程序中,就需要相关人员全面的评估措施,并进行及时的风险处理工作。所以在平时的财务预算上就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与当下政策进行切实分析,作出较为现实的预判。而且再进行风险的处理工作后,还需要追加对于风险的二次可能性的处理措施,从而避免可能的二次损失。

3.3风险直接导致成本输出。在企业遭遇风险后,风险必定对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那么在几波损失风波后,直接造成了企业的成本输出。这是一个必定的连环效应,由于企业的税务问题带来的企业的声誉、综合评估、体系的整合度的不良性,造成了从企业内部一直延伸到企业的直接盈利,那么当盈利不再成为收入来源时,企业自身的必要消耗也就成了风险带来的必要支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由于风险造成了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影响,所以在风险的挽救上,为了使企业自身不在一次波折中埋没,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成本输出来完成各方面对自身造成的影响。

4决策分析

企业自身遭受税务问题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所以,企业应该正视税务问题,在遭受税务问题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对自身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处理好可能出问题的部分对于企业的涉税支出部分进行准确核算。那么一般采用到两种手段。企业之所以出现税务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市场环境的控制,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不正确的经营理念。所以,在对于税务风险管理控制,要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一方面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当前的市场状况信息以及对于未来市场走向的判断,另一方面则是严格律己,尽量在法律的范围里进行自身的正常发展。同时,企业需要进行自身的利益调节,防止未来由于企业利益与铤而走险进行偷税漏税的行为。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

1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现状

1.1招投标阶段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为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要对符合要求的招投标成本预算方案进行编制和落实。招投标阶段是指不同企业在参与竞争时的重要过程,投标方要想中标,必须要保证项目建设内容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保证整个报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成本预算提出要求普遍比较高,不仅要保证投标方能够有相对可观的利润空间,而且整个报价过程具有一定复杂性。所以投标方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实际能力,对工程项目整体发展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对竞争对象的情况进行掌握。以此为基础,保证工程造价成本预算具有一定高效性。在该基础上,企业结合自身现状以及一系列操作经验进行报价,但结合目前项目招投标阶段风险管控现状,项目成本预算以及项目理解方面存在问题相对明显,与投标方之间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项目招投标管控。

1.2施工阶段风险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时,从设计图纸转变为实体建设可以被看作是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对设计图纸中的内容进行重点检验,同时要对施工中涉及的诸多预算风险因子等进行预防。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的周期普遍较长,涉及内容广泛,参与建设的人员数量非常多,很容易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各类风险发生[1]。在该阶段工程成本预算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风险因子,要结合某些现有不确定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否则会对企业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施工方并没有对材料或者机械设备等各方面支出进行科学合理预算,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不仅会延长工期,而且无法为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供保证。

1.3成本预算信息缺少协同性、共享性

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时,参与主体数量普遍较多,要想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各不同主体必须要对称的预算信息有所掌握和了解。由此可以看出,为保证成本预算信息在各个主体相互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共享联系,实现高效传递,需要促使各方主体主动参与其中。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管理中,由于现阶段各参与主体并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标准体系,所以在成本预算信息交流以及使用时长上,仍然需要对现有诸多信息要素展开重复性处理[2]。这种形势很容易导致其与原始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对工程造价造成不良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并没有对符合要求的成本预算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构建和落实,很难实现对现有诸多信息要素的整合和利用,其存在的风险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规避。

1.4成本预算信息缺少时效性

目前,建筑工程造价在成本预算中很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材料预算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建筑材料成本具有动态化变化特征,市场变化下会随时进行调整。对工程造价成本预算进行管理时,无法实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经常会出现滞后市场价格等情况。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项目成本预算指标与市场价指标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工程造价成本预算的偏差过于明显,无法体现出科学性、时效性。

2项目概况

某房地产项目地下1层,地上由8栋27至31层不等的楼栋相互组合而成。该建筑的地下面积和地上面积分别为29359.13m2、145926.3m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结合该工程项目的建设现状,其体量大,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多,参与建设的单位也很多,无论是在施工组织还是在协调方面,都具有一定难度。该工程项目在建设时,以BIM技术为基础,实现对钢筋、造价等系统的构建和利用,可以在没有图纸的状态下对投资估算进行合理的编制。结合BIM模型,对工程数量、信息以及多项估算指标、价格数据信息等进行获取,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此来体现出BIM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优势特点。结合该工程项目建设现状,对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展开深入分析,将BIM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将项目设计图直接生成具有直观性特征的三维立体模型。工程项目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基础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专业平台内部,以此来实现现有基础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最后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准确计算,同时还可以实现定额套取[3]。结合该工程项目建设现状,承包方想要获取前期有关工程量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对应的客户端,下载工程案例演示等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而对其展开深入分析,从中可以获取到该阶段的工程计量报告。其与项目合约展开对比分析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要想从中获取到其他类别的清单列,也可通过该平台客户端实现。

3BIM技术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BIM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对工程项目中涉及的一系列造价数据信息等能够实现有效整合,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保证对其进行成本预算数据的模型构建,实现工程造价成本预算数据的可视化及数据化。另外,以BIM技术优势特点为基础,对工程造价成本预算数据进行管理[4]。通过对BIM技术模型的构建和利用,可以针对现有诸多信息要素展开实时有效的传输和共享,为技术人员提供可靠数据信息作为支持,从本质上着手能够实现对造价成本预算管理流程的有效推进,降低难度的同时,可以保证预算工作实施效率及质量得到提升,对后续工期缩减及材料浪费等问题处理,能够起到良好的管控效果,以此来保证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要想保证BIM技术以及工程造价成本预算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衔接联系,需要对BIM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实现对工程造价成本预算数据模型的构建和落实,保证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为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供保证,打破传统形式下工程造价成本预算模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样才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类型风险要素进行有效规避。对BIM技术中的数据共享特点等进行合理利用,加强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此来保证成本预算管理信息传递速度以及效率的提升,避免由于信息渠道受到严重阻碍而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这样能够避免在造价预算方面存在严重风险。以BIM技术为基础,可以在整个工程造价成本预算中实现各阶段系统管理,通过BIM数据模型的构建和实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对成本预算数据的信息化变化形式进行分析。对项目成本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客观了解,结合实际要求实现动态化调整。

4BIM技术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BIM技术、软件的优化和完善

在BIM技术应用背景下,因长期受到国外相关技术部门或者是企业的垄断影响,导致BIM技术在我国国内的应用必须要耗费大量财力进行采购。基于此,在BIM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方面,要逐渐将重点转移到本土化发展中,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力度。由于我国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中,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BIM技术的应用体系及系统流程等并不能够完全适用。因此,要将本土化软件及技术开发等放在首要位置上,将BIM技术及软件的研发落实到实处,促使BIM技术不同计算软件可以实现端口之间的互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和共享,而且BIM技术在应用时,可以针对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起到良好的预防管控效果。要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规避,对需要BIM软件及国内现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在招投标、设计以及施工阶段由于软件不一致,导致其财力呈现出大量消耗的状态,以此来推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4.2加强对顶层设计的重视程度

经过实践研究,国外政府相关部门对BIM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有利于起到一定的推动效果。想要借鉴国外典型做法,对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对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变化形势有所掌握和了解,同时加强对顶层设计的重视程度,与相关领域的科研研究院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对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要对符合区域发展的BIM技术行业标准给予关注和重视,对相关条例以及行业标准进行编制和落实,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查找和确定,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BIM技术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强制性的推广以及普及,以此为基础,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证不同参与主体对BIM技术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积极转变思维,促使BIM技术在应用时,可以实现与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机制之间的高效融合,以此来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工作在开展中,其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实质性意义。基于此,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避免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是目前管理工作开展中必须要引起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在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中,BIM技术在其中的引入和利用,要针对目前工程造价成本预算方式、组织结构等进行适当的转型、升级处理,从某种角度着手,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此来保证管控目标得以实现。现如今,部分企业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机制过于落后、单一,无法将其作用和价值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现阶段BIM技术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难满足行业动态变化及发展要求,无法将工程造价管理的多元化需求落实到实处。基于此,在BIM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将其合理的融入到成本预算风险管控中,可使从业人员对BIM技术以及软件掌握水平有所认识和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顶层设计的作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对企业BIM造价管理领导小组进行组建,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逐渐形成良好的技术培训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BIM技术的合理利用,而且可以实现与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机制之间的有效衔接,将BIM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结语

工程造价行业近年来的转型和发展形势相对比较良好,所以要顺应时展要求,对成本预算风险管理和控制给予足够关注和重视。BIM技术与工程造价成本预算风险管理之间的高度结合,有利于实现对项目招投标、施工以及各阶段的管理和控制,针对其中存在的成本预算风险因子进行控制,对信息缺少协同性、共享性等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可以缩短工期,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孟艳艳.BIM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16):227-228.

[2]张滔.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探析[J].四川水泥,2020(07):335-336.

[3]杨洁.全过程工程造价在矿山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世界有色金属,2020(09):285-286.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融资;成本控制;风险管理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融资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融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继续发展。而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莫过于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只有在保证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才可以保证融资良好,使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继续发展自我。

1当前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融资过程的正常运行,为企业融资指引正确的方向,便需要首先对当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其次再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解决,以推进企业融资更上一层楼,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正常有序的发展。接下来,将简单列举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各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1.1企业对于融资成本预估不到位。众多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预估不到位,导致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成本过大的情况,最终的收益无法与所付出的成本相匹配,从而致使企业自身无法承担重大亏损,企业的资金链受到断裂,使企业的自身运营无法继续进行。例如,某企业重点生产浴缸,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进行融资,但是该企业却在扩大生产进行融资之前没有对生产产品的成本与受益进行一个提前的预测,导致随后市场出现浴缸制作成本上升,但是市场的卖价没有与制作成本相匹配,导致企业遭受亏损。这个问题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是企业之后在融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类问题。1.2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无法很好的平衡企业内部资金使用。当前我国的企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企业融资都是通过自身积累的关系以及银行贷款进行资金融合,使得企业在通过这些渠道进行资金融合之后无法很好的平衡企业内部资金使用。企业融资的理想形势应当是使企业通过融资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企业往往无法很好的均衡这些资金使用,使得企业的融资目的无法很好的达到,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3企业融资风险考虑不全面。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风险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使企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事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小,避免企业因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必要的经营事故。例如,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经常可能出现负债的情况,为此企业在融资进行之前就应当首先对当前的市场进行调研,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决定企业融资的合理金额,从而尽可能减少企业出现负债情况。

2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造成资金亏损的情况大多都是由于企业对于风险管理不到位,无法做到对风险进行对症下药所导致的。因此,企业进行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将针对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简单分析。2.1可以使企业融资效益最大化。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使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提高,让企业可以进入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当中,从而助力企业的进一步更好发展,但有的企业却由于风险管理不到位,使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负债超出预期指标的情况,导致企业的最终效益与预估效益产生偏差。如果企业可以很好的进行风险管理,使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正确的融资,便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很好的达到企业融资目的,使企业融资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绽放出更大的光彩。2.2可以使企业发展避免走弯路。通过企业融资风险管理,可以很好的推动企业始终走在正确的前进方向上,可以很好的指引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防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出现决策失误的现象。例如,某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定生产产品的总件数,如果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可以提前对市场进行相关调研,确定科学的生产件数,便可以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倘若企业没有进行风险管理,则可能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所确定的生产件数过多或过少,导致企业遭受亏损。因此,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作用是很大的。2.3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相互竞争,就如同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一样,看似平静却极其残忍,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不被淘汰就需要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让企业自身具有与其他企业进一步抗衡的实力,确保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具有出彩之处。恰恰企业融资便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通过借助融资的方式,如果再加以很好的对风险管理进行预测,便可以使企业的整体实力有根本性的提高,保障企业可以在强如林的企业竞争中屹立不倒,保持企业自身具有持久的生产竞争能力。

3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措施

在已知企业融资风险控制必要性的前提下,接下来要着重探讨的便是应当如何保证企业融资正常进行,如何保证融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科学有效,推进企业融资工作的有序开展。3.1聘用专业的融资管理人员。很多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招聘管理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所招聘的融资管理人员大多专业性不强,导致很多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无法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方针,从而使企业的融资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保障。为了可以更好的控制企业融资风险,企业首先要做的便是聘用专业的融资管理人员,在招聘的过程中要执行严格的招聘标准,不得掺杂私情,要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来为企业融资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3.2要对融资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融资管理制度。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企业融资管理的正常运行,企业在保证融资管理人员专业性的前提下,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要保证企业融资管理人员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否则不管多么专业的融资管理人员,都将会是一盘散沙,无法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为了可以对企业融资管理人员有一个严格科学的约束,便需要企业对融资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融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融资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融资评估以及企业融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且科学合理,更好的确保企业融资可以正常运行。3.3可以聘请融资专家进行审核。为了多环节保证企业融资的正常进行,保证风险管理得当,企业可以在自身融资部门合理调控以后聘请融资专家进行审核,对企业融资部门提出的融资方案进行整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使得企业融资方案更加靠谱,更大的几率避免融资风险出现。例如,当某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要设计合适的方案使成本得到控制,企业自身设计方案以后可以让专家针对已经制定好的方案进行进一步审核和修改,然后再实行该方案,从而确保融资正常进行。

4企业融资成本控制的措施

要想确保企业融资的正常运行,企业除了要对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保证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会因为自身失误造成不必要的经历损失,还应当对企业融资的成本进行相应的控制,防止出现企业成本过高的现象,使企业的收益无法与成本相匹配。接下来,将着重讨论企业融资成本控制的相应措施,以求企业可以在融资的过程中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4.1企业应当尽量减少负债。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为了可以更好的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企业应当尽量减少负债,使企业资金泡沫相应的减少,让企业的资金空余增多。企业的资金链条富裕增大,与此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以打个比方,将企业的融资比做将水倒入水缸中,将企业的负债比做水从水缸底部漏出,当漏的水越来越少,那么水缸中积聚的水便会越来越多,所能利用的资金便也越来越多,漏的水少所付出的也就随之减少,便预示着融资成本越少。4.2企业应当积极调查市场,制定科学的经营方案。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融资不应当脱离市场而单独存在,企业应当时刻关注调查市场,以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基础,制定出一个科学的经营方案,从而达到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倘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没有去考虑市场的实际发展总趋势,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这个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必然会失败,企业融资就更谈不上了,即使进行了企业融资也必将会失败的一败涂地。4.3企业应当积极了解政府政策,借助政府政策来推进企业融资。企业在融资进行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使企业成本有所降低,可以积极的去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在进行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尽量向政府方向靠拢,使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为自身企业创造福祉,助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政府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利率有一定的优惠,为中小型企业减少一定的负债,让中小型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便应当积极向这个优惠政策靠拢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5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首先对当前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为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方向;其次又因为企业融资的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风险管理手段与成本控制如何,进一步又分析了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例如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效益最大化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提出了几点措施,以求企业可以在融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可以借助融资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姜文芳.浅谈企业融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8(33).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新形势;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提升策略

一、引言

根据我国住建部的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实际新开工的建筑工程项目总数都保持在4.7%-6.5%的增长速度,对于深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民生问题解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成本风险体现在全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施工建设都会遇到成本风险,而且成本风险表现出了鲜明的不确定性及隐蔽性,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企业稳步推进施工建设项目,维护自身合法经济效益,都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对这些风险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与把握,这样才能在管控施工成本风险基础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现状

1.对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企业生产建设的成本显著提高,不少建筑工程企业对于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基本认识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从实际来看,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在施工成本风险管理认识上较为肤浅,没有对影响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因素进行精细和全面的把握,例如:在一线施工作业人员组织安排上合理性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不够规范,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够,施工材料采购渠道不够公开透明等。这些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最终都会在施工成本上体现出来,任何一个环节的隐患不足都会增加施工成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增加建筑工程企业的成本开支,不利于建筑工程企业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也会构成不利影响。2.施工成本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筑工程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新项目的获取或者赶施工进度上,对于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没有跟上,在很多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部分建筑工程企业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人员绝大多数也是兼职,主要将施工成本风险管理工作交给了财务部门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风险管理水平,也限制了施工成本风险管理价值作用的体现。3.成本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及规范性不够明确。从实际情况来看,施工成本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涵盖了众多的数据信息,在具体推进施工成本风险管理上,需要建筑工程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成本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的建筑工程企业还较少,很多企业没有对成本管理数据信息做到仔细分析,在相关制度落实上不到位,也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成本风险管理对策等。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存在着盲目投标的情况,这样自然弱化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中标率的提升。即使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建筑工程企业对于施工成本管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都增加了施工成本风险的发生几率,有可能导致建筑工程企业最终不挣钱甚至是严重亏损。

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成本管理非常复杂,并不是单纯地交给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企业上下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将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大量的研究发现,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特点,涵盖了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等每一个环节,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施工项目成本风险进行反映。所谓的全过程控制,就需要建筑工程企业从最初的施工项目前期准备切入,进而到最后的竣工交付验收为止,对于这期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都需要纳入成本管理当中,从而实现对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的动态化管理。2.目标管理原则。对于现代建筑工程而言,往往表现出了施工周期长、前后成本投入大、质量安全标准高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施工成本管理的难度,也更加突出了明确目标对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施工全生命周期中,基于提高施工成本风险管理的科学要求,需要将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及规范化管理等纳入其中,这样才能遵循既定的管理目标并不断深化与践行,对于突出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的指导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目标管理更好地落到实处,需要将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众多的细小目标,从而降低目标实现的难度。在细小目标实现过程中,要更突出对目标执行情况的实际检查,注重对目标实践情况的评价,做好优化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最终整体目标的实现。3.权责利协调统一原则。对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而言,需要权、责、利三个层面的有机协调,这是成本控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性原则。在实际推进建筑工程当中,成本控制表现出了显著的复杂性特点,建筑工程企业的主要领导、项目经理、中层管理人员及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等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只有将责任梳理到位,才能确保在成本控制上各尽其责。在涉及权力分配、责任划分及利益保障上,需要建筑工程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实现这些方面的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突出对绩效的考核,实现对权责利基本结构的更好优化完善,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责任网络。

四、新时期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的策略

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更多新的问题挑战,更加需要抓好施工成本风险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建筑工程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1.提高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的基本认识。就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对于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成本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核心业务层面,切实做到与其他主体业务开展的同规划、同部署,这样才能确保成本风险管理不出现脱节情况,也才能让企业上下对成本风险管理更加重视,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企业制定的各项成本风险管理基本措施。同时,为了强化对成本风险管理的基本认识,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项目成本信息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进而将成本控制嵌入内心当中,从而提高落实施工项目风险成本管理策略的主动性。2.加快成本风险管理体系及制度的建立。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现代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在推进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上,离不开完善成本控制及管理体系的支撑,依托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制度,可以帮助建筑工程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以更加具有计划性、针对性、成效性的措施来应对成本管理中的风险,从而实现对成本的科学合理控制,对于整体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降低都有着重要意义。3.进一步明确成本风险控制的周期及范围。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及管理的周期要做到科学设置,周期设置不宜过长,实际的成本信息量相当大,基于施工项目成本管控的要求,一般是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一次成本统计。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认真核算与对比,注重相关内容与施工项目实际的结合,这样可以更方便后续的检查等,对于成本控制的精准度提升也有重要意义。4.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的有效管控工作。首先,要重视人工费。为了确保施工项目成本的合理管控,需要建设单位等强化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一线施工具体环节进行精准性预测,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施工基本工期;在施工人员的配置上,要以施工基本需要为主,在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安全等要求上,合理控制实际用工数量,这样可以将整体的用工人数及时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节省这方面的费用支出。其次,要重视材料费。在对材料费的把握上,要从消耗与购买两个层面上切入,在材料的具体消耗落实定额发料,确保最终的消耗量与施工人员的绩效相联系,推动施工技术的改进,更好地选择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等,这样才能提高对现有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材料的采购上,要将交通运输等内容纳入其中,尽量减少远距离采购材料,最大限度实现材料就地解决,而且在材料的检测等环节要高度重视,严禁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避免二次施工等情况的出现。再次,要重视机械使用费。结合施工项目进度情况,在一线合理配置相关机械设备,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设备的贡献量及实际利用率,避免出现施工现场机械设备闲置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08):4-9.

[2]陈霁明,刘建国,庄晴.浅谈混凝土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4-5.

[3]刘光忱,张丽丽,赵亮.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与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9-52.

[4]陈敏.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7(07):252-253.

[5]董丽娟.工程项目成本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60.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理论;认识

1风险管理的概念

根据COSO委员会提供的定义,所谓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由COSO的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概念包含了风险管理主体、风险管理客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程序等。据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是风险管理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理的过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1风险管理的主体

根据COSO的定义,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是公司和其他组织,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应更广泛,不但包括企业,还包括个人、家庭、非营利组织、政府及国际组织。不论风险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性质如何,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都是相同的,都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佳的处理风险事故的方案。但是,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个人、家庭的风险管理是对人身风险、家庭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生产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从事风险的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政府的风险管理是以维护政府机构业务活动和人民生活安定为出发点,是对整个社会生命、财产和责任风险的管理。

1.2风险管理的客体

COSO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事项(风险与机会),其既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客体是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可能损失而无获得机会的风险,如火灾、车祸等,纯粹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都适用大数法则,人们往往采取规避风险的方法,保险主要保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那些可能有损失也可能有获利的风险,如、买卖股票等,投机风险的规律性不明确,不适用大数法则,获得性可能使其更具有诱惑力,使偏好风险的人们甘愿去冒风险,投机风险属不可保风险。

1.3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主体价值最大化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政策,最终提升公司价值。公司价值最大化论中的各种假说都能够通过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改变公司现金流量,最终影响公司价值。其中,减少预期税收说认为由于存在课税扣除、亏损结转公司以及累进税制,导致其税收函数呈现凸性,所以使用衍生产品可以因降低公司课税利润的波动性而减少预期税收;降低财务困境成本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未来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其通过降低了公司预期的财务困境成本而提高了公司价值;避免“投资不足”说认为使用衍生产品可以降低公司收入波动性,避免昂贵的外部融资成本,保证公司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解决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最终提升公司价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说则认为使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资金成本,因此也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1.4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制定管理风险的决策方案。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都是为了确定最终的风险管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风险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决策的过程。

2风险管理的特点

2.1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各项业务与资产的简单相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主体的风险管理也应采用整体化的思维,如果风险管理主体对风险的认识、处理缺乏全面性,只处理某一方面的风险隐患,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隐患,其风险管理的决策就有可能失败。

2.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许多领域的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会涉及人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而且还会涉及人们无法预期的领域。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同时影响社会的不同领域,而且其后果会远远超出当时的影响。风险的复杂性和普遍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风险管理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

2.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风险管理实践,同时,风险管理理论又可以对各种具体的风险事件的管理进行指导,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3风险管理的目标

3.1损失发生前目标

①寻求最经济的策略,降低纯粹的危害。这个目标要通过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来达到,内部控制和购买保险能够减少风险管理主体的实际损失,增加风险管理主体的价值。

②减少风险暴露,降低投机风险的危害。当风险管理主体面临投机风险时,可以通过购买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降低现金流的巨幅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③社会责任目标。

3.2损失发生后目标

①生存目标。

②持续经营目标。

③稳定赢利目标。

④持续成长目标。

⑤减少风险事件对其他个人或社会的危害。

4风险管理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1风险管理理论与保险学

传统保险学研究的重点是具有可保利益的纯粹风险,保险是被作为一种风险筹资工具来加以研究的。但是,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已经不仅仅是风险筹资工具,而且逐步扩展为风险的重要管理方式,并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例如,保险具有的补偿职能、融资职能、储蓄职能、投资职能等,都显现出保险学的发展和创新。随着保险学的发展,保险学越来越离不开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风险手段的支持,保险学的发展需要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特别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方法的支持。由此可见,保险学不能等同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也不能概括保险学的全貌。

4.2风险管理理论与投资管理学

风险管理理论是对风险因素、风险源、风险事故和损失等要素的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投资是具有风险的,投资管理学是在研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管理,并寻求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的理论。投资管理学的研究需要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如果没有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为获得投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应是盲目的投资,是难以预测结果的投资,这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同样地,风险管理的过程是进行成本、收益选择和决策的过程,风险管理的过程需要投资管理学的支持,如果没有投资管理理论的支持,风险管理就无法进行风险衡量和风险评价等。尽管如此,风险管理并不是单纯的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和投资管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风险管理侧重于损失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而投资管理学则侧重于资金获利的成本—收益分析和管理,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投资管理学的分支,也不能将投资管理学理解为风险管理理论,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门学科。

4.3风险管理理论与数学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度和损失程度的预测、损失的评估等,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测和评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运用,使得人们对风险事故造成损失的推测和估计更加准确、科学,也使人类对风险的衡量、分析等发生了质的变化。自从数学被引入风险衡量以来,风险管理才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风险管理理论应是数学的范畴。数学是运用一系列前提假设,逻辑地推出普遍原理的过程,是逻辑严谨的科学。风险管理理论是揭示风险存在的状态、因素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理论中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只有一些一般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大量的风险管理实务表明,风险管理是运用各种操作规范和规程进行管理的,数学的原理对于管理学科来说是不适用的,数学只是预测和估计风险时需要借助的工具。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价值;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场

Abstract:Riskmanagementisoneofimportantdecision-makingandoperationactivitiesinafirm.UnderthehypothesisofMMtheory,riskmanagementisaredundantpolicyandwillnotaffectfirm’svalue.However,intheimperfectmarket,theexistenceoftax,transactionfriction,informationcost,informationasymmetryandagentcostindicatesthatriskmanagementwilldirectlyaffectthevaluemaximizationgoalofthefirmandthenincreasefirm’svalue.Thispaperdiscussestheinternalmechanismandcorrespondingfactorsofhowriskmanagementincreasesfirm’svalueinthefrictionalrealworld.

Keywords:riskmanagement;firm’svalue;transactioncost;imperfectmarket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将企业风险管理动机建立在期望效用模型基础上。假设公司和个人具有相同的风险偏好,即公司和个人一样属风险厌恶类型,代表企业的股东就是风险规避型的。股东最关心的是持有企业股票的价值,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会降低股票价值,因此,根据期望效用原则,如果企业能够代表股东对风险进行管理,则会增大股份的价值,有利于股东的利益。这种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曾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中。然而,把企业看作风险厌恶类型,并且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这种过于简单的理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首先,公司是利益群体的集合,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雇员、顾客、人等在内的任一个群体对公司都有求偿权要求,公司风险管理决策过程必须反映出解决这些求偿权的机制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其次,这种观点忽略了资本市场的分散化投资对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组合理论表明:通过持有多样化股票,股东可以将单个企业的风险对其风险组合的影响降至最低。也就是说,股东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以代替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更准确的方式阐述同样的道理。该理论区分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样化减少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不能够通过多样化消除的风险,如果投资者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机会,对投资者来讲,系统风险唯一可以用风险报酬来补偿。根据上述定义,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者,多样化均不能减少系统风险。通过调整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的现金资产的比例,或者通过利用期货、远期、或者互换等衍生产品合约,投资者能够控制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但代价是降低了预期回报。假如投资者清楚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可以增强投资者管理系统风险的效率。企业外部投资者具备调整他们所暴露的系统风险的能力,这似乎说明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不发挥任何作用。

另一个说明企业无需进行风险管理的理论是MM定理(Modigliani&Miller,1958),其核心内容是:在MM定理假设条件下,企业价值仅产生于公司的实际投资活动,资本结构、股息分配等财务政策不改变企业价值。并且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公司的价值也不产生任何影响。

总之,根据传统的金融理论,企业股东显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没有兴趣。如果风险管理不能为股东增加价值,风险管理的直接成本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负的净现值。因此更没有必要进行公司的风险管理。然而,与MM定理的假设条件不相符,现实世界是充满摩擦的不完全市场,税收、交易摩擦、信息有偿获得、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等因素的存在表明,风险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公司价值。[1]本文将探讨风险管理如何在有摩擦的现实世界中增大公司价值的内在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公司风险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通过减轻税收风险管理可以增大企业价值

Smith&Stulz(1984)提出,公司的税收函数一般来说是凸函数,即公司实际纳税额与公司应税收入之间并非线性变动关系。这种累进型曲线或者说税率递增的结构由三种因素导致。首先,累进型税率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司税收的凸性特征。许多国家的所得税征税安排均体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即公司收入的初始部分,与个人收入的开始部分一样,免征所得税。超过初始限额后,则会根据实际收入规定几个常数型的边际税率。其次,公司可以用某些支出,如折旧支出和损失后重置费用来抵扣应纳税收入,这种抵扣所带来的影响是增大了享受零边际税率的收入范围。再次,旨在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加大了税负曲线的凸性特征。[2]

非线性税负意味着应税收入和所适用的税率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在税收是凸函数的情况下决定了确定应税收入或不确定应税收入与期望纳税额之间的不同结果。即应税收入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小于应税收入不确定下的期望纳税额。假设收益在10万或10万美元以下的税率是20%,超出10万美元边际税率是30%。假如一家企业两年内每年的收益是10万美元,两年内总税收是400万美元。假如该企业在两年内的平均年收益是10万美元,但第一年的收益是0,第2年的收益是20万美元。它的总税收是500万美元。比前一种情况多缴100万的税收。现实中,如果企业损失向前结转和向后结转的能力有限,纳税收益波动的惩罚更大。因此,平滑收益有利于企业减少税收。

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平滑企业收益。减少企业税收支出,增大企业价值。风险管理还能增强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使企业享有税盾的优势。运用债务的税盾额,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债务水平增加税后期望现金流。通过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波动性从而提高企业债务融资的可能性。企业债权人关注企业总体波动,因为是企业业绩的整体波动而不仅仅是企业整体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决定企业债务能否被偿还。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同样,企业整体风险越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假如企业风险管理减少了企业整体风险,但没有减少企业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那么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提高,低风险企业可以利用高财务杠杆,高财务杠杆意味着企业可以享用税盾。

(二)通过降低财务困境成本,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财务困境的成本包括由于一家公司能否继续经营下去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新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财务困境成本。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包括:客户流失,销售业绩下降,销售渠道萎缩;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与供货商的稳定关系开始松动;企业内部重要员工可能会离开,高层管理者专注于洗刷企业可能破产对自己声誉的不利影响,市场上的人才只有得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才会加盟困境企业;企业声誉下降等等。财务危机是破产的先兆,如果企业破产,还会发生法律费用、法院费用、各种审计、会计费用等直接成本支出。企业价值是未来期望现金流按一定贴现率贴现后的资本化的价值。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未来净期望现金流,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风险管理可以抑制企业盈利波动,降低企业破产概率,从而降低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企业价值增大的过程。

除了和财务危机相关的交易成本外,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还会引起其它交易成本,包括成本,称为投资不足和资产置换。

企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表现在:股东通过对管理者的任命和薪酬计划的制定对企业决策程序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债权人只是出资借给企业,对企业决策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相对于债权人,股东具有了人的角色。债权人具有了委托人的角色。这种关系使股东有可能在投资项目决策上和实施中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首先,当企业融资来源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时,面对企业的一个有风险的投资项目,债权人和股东承受了同样的由该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但投资项目的收益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并不是均匀分配。投资项目成功,企业价值增大,债权人只能得到本金和利息安全偿还的保证,股东则享有企业价值增加的好处;如果投资项目失败,企业价值减少,股东仅损失出资额,债权人则可能导致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损失。总之,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实施高风险投资项目,形成债权人承担“向下风险”、股东享有“向上收益”的分配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由债权人向股东转移。高风险投资对股东的这种吸引力会导致出现“资产置换”现象。即股东会改变在发行债券融资时承诺的投资低风险项目,转而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债券持有人预计到上述情况的发生,他们会在发行债券时要求获得更高的回报,从而加大债券融资成本,降低企业价值。

其次,如果一家企业已积聚可观的风险,表现为企业价值预期波动范围增大,此时,假设企业有一个没有风险的投资机会且该项目具有较小的正的净现值。如果投资项目完全由股权融资,项目投资的盈利部分并没有在所有者之间公平分配,由于企业已经面临破产境地,新投资项目的盈利部分主要由债权人获得,用于支付债权人本金利息。股东支付了新项目的所有成本但仅得到小于成本的回报,因此,当企业面临破产时,尽管企业有无风险的正的净现值投资项目,股东也愿意放弃它。由于预计到企业在财务危机时会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处于财务危机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时,债券持有人也会要求更高的回报。

资产置换和投资不足两者都会增大企业负债成本,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可以减轻这些扭曲现象,从而减少负债融资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三)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者非系统风险,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现代企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有者兼经营者模式,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委托模式。一般而言,公司的决策不是由股东做出,经理人掌管着企业日常经营决策,一旦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我们就需要探讨企业经理人可能偏离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能。事实上,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管理者具有回避风险的本能。当管理者财富表现为管理者特有的人力资本(经营能力)及其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时,他们的财富集中在他们管理的公司,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能像股东那样通过组合投资在资本市场将所承受的企业风险加以规避和分散。这一事实意味着管理层倾向于企业价值稳定而不是波动,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公司利益相关人支出的前提下,稳定会改善管理层的效用。因此,管理者经常表现为风险厌恶,关心公司的长期存在,有动机借助于公司的投融资活动减少个人的风险暴露。

受到管理者个人风险偏好影响的企业风险管理决策不可能完全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相吻合。May(1995)指出,如果管理者投入公司的个人财富越多,他们就越会为公司制定更多的降低风险的战略。Jensen&Mecking(1976)曾指出,由于要考虑自身持股的避险问题,管理者很有可能放弃那些能够加剧风险,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股东最盼望的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显然,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包含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致的成本问题。

当然,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拥有不可分散化的企业财富对企业的投资者是有利的。根据理论和企业财务理论的某些观点,基于企业权益的薪酬补偿计划是解决管理者激励和投资者激励不相一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拥有巨大的利益,他们很难将这些利益分散组合。从这方面讲,管理者承受企业风险是产生正确的管理者激励的必要因素,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承担了不能完全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管理者增加了成本。根据金融理论,正常情况下,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掉。由于将自己的大量财富集中在企业,不能分散,管理者承担了包括非系统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因此,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因为承担非系统风险或者普通投资者不会面对的非系统风险要求补偿。由于管理者对持有企业权益的高回报要求,管理者个人估价所拥有的权益对企业未来预期收益选用更大的贴现率。也就是说,与企业股票市值相比,管理者对低估他们所拥有的企业权益(假设市场和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相同的预期)。为引导管理者集中持有企业权益,企业或者必须折价提供股票或者支付更多的股票,企业支付的金额比直接支付管理者现金补偿要多。市场价格和管理者自己估价之间的差异是企业采用权益激励补偿策略的现金成本、对于风险厌恶的管理者,企业的风险越大,管理者个人的贴现率越大;非系统风险的补偿越大,估价的差异越大。波动越大的企业,企业自付的风险补偿成本也大。假如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薪酬补偿计划基于企业业绩,在不降低企业项目净现值的前提下,企业实施降低企业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可以降低风险补偿成本。也就是,通过减少管理者不可分散的风险,企业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四)通过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内部融资,风险管理增大企业价值

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而言,和外部投资者相比,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和新投资项目的信息。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竞争对手原因,使得管理者不便对外公布更多的信息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新投资项目的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即所谓的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愿意采用内部资金、外部债务、外部股权。

FSS(Froot,Scharfstein,Stein,1993)利用不同来源的资金成本建立了一种套期原理。企业价值的获得来自于企业对新投资项目的认识和实施,这就导致一个健康的,成长型企业对新项目投资资金的连续需求。根据融资等级排序,企业最希望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融资策略。如果企业因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出现流动性危机。原有的有收益的投资项目因内部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高成本的外部融资,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或取消一些投资项目,这会给企业价值带来实际损失。如果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导致的损失进行对冲,就可以维持住持续不断的内部资金,为企业的新项目投资提供低廉的资金,避免损失掉具有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FFS引用的资料认为,对于1美元的突然性资本损失,企业在投资预算方面就会消减35美分。[3]Geczy,Minton,Schrand(1997)通过考察《幸福》杂志500强企业中具有现金风险的非金融公司,发现那些在研发领域投入多,速动比例低,外汇兑换风险高的公司更多的对现金采取套期保护措施。

然而内部融资是一把双刃剑。用外部资金对新项目融资经常需要外部对新项目检查和评估。这种额外检查有时为管理者提供和项目预期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与外部融资相联系的外部检查能防止企业上马坏项目。仅依赖内部融资的企业逃脱了外部检查和评估。市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功效意味着风险管理的负面作用。

使用内部融资进行风险管理的另外一个不利后果是风险管理加大了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距。假如一个企业管理风险并因此对一个特定投资项目有足够的内部融资资金,但却选择用外部融资资金,可以预料外部投资者在是否为企业新项目提供资金上变得更加谨慎,外部投资者了解到企业有充足的内部资金,但却选择外部融资,导致他们对企业新项目的估价偏低,增大为新项目融资回报要求。[4]

上述风险管理理论主要解释一般企业的风险对冲动机,并非特别针对金融机构。Froot和Stein(1998)针对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动机和非金融机构相同。Merton和Perold(1993)指出,金融机构较一般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机构的高负债特征导致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当金融机构债权人意识到金融机构的财务困境和破产危机时,这些客户会通过转移存款或保单解约方式将资金转移至其它安全的金融机构,客户的大量流失加剧了金融机构财务困境的成本。(2)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复杂,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快和信息披露较少,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对客户和外部投资者的透明度不高,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这需要更高的风险溢价来补偿信息不对称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外部融资成本增加(Mayers和Majluf,1984)[5](70-71)

三、结论

1.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自企业从事业务活动中产生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具有风险的现金流导致的税负增加;预期破产成本增加,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引起并可能导致的无效投资决策的成本;由风险导致的投资项目挤出以及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产生的成本和管理者无法分散风险所要求的额外风险补偿成本等。这一系列交易成本或摩擦成本降低了企业现金流的期望值。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增大企业价值。

2.通过对风险管理中摩擦成本的解释,可以产生两种具有一般意义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接受风险,并通过对企业其经营活动的重塑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前者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传统的规避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涉及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对冲风险。后者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采取调整企业财务或组织结构的方法来增强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涉及到投资融资、杠杆管理、税收管理和企业管理者薪酬设计等多个领域。后者策略不针对企业特定风险来源,考虑如何减少多种风险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整体化的风险管理策略。正因为此,企业风险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理论成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6](117-171)

主要参考文献:

[1]LisaK.Meulbroek,IntegratedRiskManagementfortheFirm:ASeniorManager’sGuide[R],HarvardBusinessSchool,WorkingPaper,2002.

[2]R.M.Stulz,RethinkingriskManagement[R],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Fall),1996.

[3]Froot,K.A.,D.S.ScharfsteinandJ.C.Stein,AFrameworkforRiskManagem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

[4]Bartram,S.M.CorporateRiskManagementasaLeverforShareholderValueCreation[R],MasstrichtUniversity,WorkingPaper,2000.

成本风险管理范文篇10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对威胁到企业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选择最经济的办法加以控制,从而~方面把不固定的风险变为固定的风险费用支出,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营;另一方面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凭借良好的风险管理而争取到更低的概率,缩减风险费用开支。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和依靠经验积累,方法上简单操作,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1.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存在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全员、全方位参与不够等问题,尽管有一些风险管理的措施,但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临时性或剪断性的,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2.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在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的组织机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3.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有差距。对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有缺陷,制定的一些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影响了制度整体效应的发挥。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1.业主风险。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T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业主在工程中滥用权力,拖欠工程款使施工企业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作假发包,招摇撞骗,骗取保证金。有的业主利用有利的地位,盲目压低工程费用,造成施工单位的亏损。施工企业了防止或减少亏损,降低工程质量,从而承受很大的责任风险等等。

2.应收款项风险。建筑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买方的强势地位,垫资施工及超低比例进度款的支付成为目前建筑市场的主流,从而给应收账款的回收埋下了隐患。而应收账款的拖欠和增加,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对企业资金流程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再发展。

3.成本控制风险。由于近些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价格和人力成本上升,加之没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预算标准与成本控制流程,影响了成本控制效果,造成成本上升,毛利率降低,从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4.信贷风险。2011年CPI持续走高,国内通货膨胀不断扩大,央行不得不收紧银根,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提高存贷款利率,导致银行信贷政策收缩,放贷量减少。建筑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一旦不能及时获得银行贷款,将会严重影响投资项目的建设,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高额的还本付息对企业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

5.辛艮价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获得继续生存的机会,投标时竞相压价,最终只能以微利或成本价,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包工程,发包时要求签订固定价合同。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合理利益的流失,给企业正常经营和生产带来诸多困难,在施工项目承包过程中稍有管理不当,就可能亏本经营。

6.合同风险。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给企业埋下风险隐患,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7.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重要的管理内容。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我国建筑企业规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质量、安全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而一旦出现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及家属带来不幸,也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四、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立风险管理机构,成员应由熟悉对建筑企业风险、并能对特殊个案做出风险评估和应对执导的专家组成,如企业领导人、法律顾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等。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建筑企业的经营特点,设立或兼职风险管理岗位,接受风险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风险管理体系中决策层、管理层和机关各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气氛。企业要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原则,促进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努力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决策层和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在风险管理中起骨干作用;使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岗位风险责任重大的意识和理念。

3.加强内部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合同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4.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防范业主风险。由业主引起的风险很大,设计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引起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业主的行为施加给施工单位,所以,在施工中热情服务业主,主动给业主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优化设计,取得业主的信任与支持。

5.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盈利能力。投标期间尽可能保证项目策划符合项目实际情况,项目讯价扎实,投标不缺项不漏项。工程中标后要迅速组建有经验的项目团队,提前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制定严格的成本考核奖惩机制。提前锁定大宗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避免涨价风险。

6.加强项目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还需对垫资方式、使用办法、归还方式、归还期限、违约责任等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定,以减少垫资风险。在项目合同或协议中明确工程尾款的支付程序及时间,以保证工程尾款的及时收回,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要做好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做好带息负债预算工作,控制带息负债总量增长速度及资产负债率水平,从而降低贷款风险。

7.合理转移风险。总承包工程项目通过合法合理的专业分包,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合作伙伴,把部分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分包给专业施工单位;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订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的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投建设工程一切险、人身事故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保险,减少安全及意外伤亡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8.加强索赔,施工企业可以依据施工条件变化、工程变更、业主违约、合同缺陷等情况向业主索赔,追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