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各项任务工作汇报

时间:2022-03-24 09:03:00

民政局各项任务工作汇报

2011年,全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突出民生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在全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民政工作各项任务。主要工作如下:

一、突出民生保障,社会救助能力明显增强

1、城乡低保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保障标准在240元至340元之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补助1144.68万元;给困难群众发放第一季度价格临时补贴377.9万元;给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1141.18万元;落实了提高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城市15元、农村12元的补助标准。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1880户22152人,占非农人口2.3%,全年发放低保金5580.99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4599户72759人,占农业人口3.6%,全年发放低保金7429.2万元;保障农村五保对象8126户839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396.86万元。此外,还向上争取资金1150万元,新建农村敬老院13所。

2、城乡医疗救助取得新进展。指导督促10县(市、区)制定了当地的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并实施;10县(市、区)全部启用城乡医疗救助软件系统。全市全年共筹集城市医疗救助基金1484.16万元,支出84.17万元资助20700人参加居民医保,实施救助8424人次766.35万元;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2206.01万元,支出263.96万元资助87017人参加新农合,救助28036人次1626.51万元。

同时,开展“慈善一日捐”募集善款1117万元;实施“助学”、“助孤”、“光明通道”和重大疾病临时应急救助等,投放善款450多万元。

二、突出备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

1、备灾工作扎实。全市共落实救灾预备金1531万元,储备救灾帐篷2000多顶,救灾棉被、踏花被约1.2万床,衣服约2.7万件,毛毯4500多床,毛巾被约3000床,棉衣2000多件;共订购大米200多吨,方便面6700多箱,矿泉水1万多箱,饼干3800箱。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协调国土、气象、农业和卫生等部门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建成1540个避灾点,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救灾工作有效。全市共发生6次局部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约3.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30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9公顷,倒塌居民住房2户5间,损坏房屋1604间,直接经济损失3682万元。市级通过民政渠道向上争取并及时下拨救灾款3084.9万元。协调财险公司做好政策性保险理赔工作,全市农房保险共理赔316.43万元、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共理赔38.5万元。

3、农房灾后重建户全部完成搬迁安置。2010年,全市共有重建户10112户,集中重建点90个、集中重建户6908户,分散重建2730户,进城购房474户。至6月15日,所有重建户都已完成搬迁安置,所有集中重建点都已落实小区管理。组织县(市、区)将重建档案录入省农村住房灾后重建网络信息系统。下发《关于因自然灾害倒损房屋核查认定工作试行办法》,规范倒损房核查认定工作。

三、突出创建目标,双拥优抚安置扎实有效

1、优抚群体权益得到保障。投入100多万元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3%自然增长机制;给4930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医疗补助304.2万元;慰问重点优抚对象困难户1948户52.59万元,落实优抚对象一次性生活困难补助6706人120.7万元、物价临时补助6213人144.2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农村1399.6万元、城镇331.4万元。完成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的调查摸底工作,全市有9343人。完成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工作,全市共有235处,其中列入县级以上管理保护的有17处。完成7739名优抚安置对象信息更新录入工作,审核33名换证、补证伤残人员,审批15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组织38名优抚对象进行短期疗养。421名需安置的退役士兵已全部安置。给859名1953年底前参军后复员到企业工作退休人员发放困难补助99.38万元。521名退役士兵免费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

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完成过往部队的饮食供应工作。

2、双拥创建工作扎实。加大户外双拥宣传,营造浓厚创模迎评氛围,规范双拥创模资料整理,并准备“四个一”迎检材料(即汇报材料一份、专题片一片、图片展一期、资料册一本)。投入4410.4万元支持部队建设,投入110万元落实驻军无工作随军家属基本生活保障金;安排94名现役军人子女就读优质学校,安置随军家属就业11人。春节期间慰问部队100.86万元。投入科技拥军经费152.4万元,为部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1250人次。深入开展“知识进军营”、“文艺演出进军营”、“书画进军营”等文化拥军活动。驻军积极支持驻地建设,如九二医院到驻地义诊1.5万人次;武警支队六中队结对邵武解放村、将石村,农忙时帮助群众抢收抢种,等等。在全市军地双方共同努力下,市本级及市顺利通过了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正待国家命名表彰。

四、突出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功能持续增强

1、创新灾后集中重建小区管理。针对去年灾后集中重建出现的小区管理问题,我局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思路,并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经验,先选择延平区峡阳镇江汜村、顺昌县郑坊乡兴源村、建阳市童游街道新村等3个不同类型的重建点开展试点,而后总结、分析,并促成市政府出台了灾后集中重建小区管理指导文件,召开了现场会在全市推行,开创了灾后集中重建小区管理的新模式,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90个灾后集中重建小区,全部落实了小区管理工作。

2、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社区新建11个社区综合服务站、新增21个社区开展“一站式”服务,129个社区开展了委托服务;全市140个建制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全市94个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并在邵武市举办社区心理辅导培训班,600多名社区工作者参加了培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服务社区高校毕业生42名。161个社区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全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22942名,社会工作人才9738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34名。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合格12人。

五、突出专项事务管理,民政公共服务有效

1、社会组织和区划管理更加规范。依法登记社会组织,全市共审批登记社团组织70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14家;注销社团组织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家。全市应年检的社会组织1347家,年检1317家,年检率97.8%。制定全市社会组织惩防体系方案并予以实施,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抓好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复查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乡镇地名标牌设置收尾工作,设置乡镇和部分行政村的标牌535块。做好地名规划、地名命名和更名的常规工作,全市地名命名街路巷97条、更名15条;新开发区地名规划67条道路;新建开发区,商住小区、商住大楼命名137处。完成顺昌县设立上凤民族乡的审核报送工作。开展行政界线联检,全面完成7条边界线的联检任务。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召开3次边界座谈会,全年无发生边界争议和纠纷事件。

2、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取得新成效。新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个,光泽县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建设已封顶,市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帮助市宁康医院争取国家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项扶持资金2200万元。给17家民办养老机构下拨营运补贴5万多元。办理福利企业变更、职工变动认定50多例。录入儿童福利信息数据512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410万元。免费收治精神病人75人,收治“110”联动转警病人24人次。为福利院2名孤残儿童成功完成矫治手术。为肢残人员发放轮椅121台、拐杖50支,安装假肢23人。向省上争取救助经费282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00多人次,救助被拐骗流浪乞讨人员166人。新成立松溪县救助站。全市殡改火化率达98%;向上争取68万元修缮骨灰楼堂塔、殡仪馆设施。清明期间,各殡仪单位制定预案,出台便民利民措施,加强应急值守,清明祭扫安全、文明有序。办理在线收养登记280例。办理结婚登记29519对,其中初婚21812对,参加免费婚检22459对,应检对象婚检率达100%。全市福利销售1.3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00多万元,增幅45%,销售量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六、突出社会服务,老区老龄工作持续有为

1、老区工作取得新作为。开展申报中央苏区,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各级各部门向上对接老区、苏区政策,共取得补助资金25.3亿元。各相关部门筹措4500多万元,投入第三轮52个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次调整提高全市革命“五老”的生活定补,现每人每月都在500元以上;慰问革命“五老”32.66万元、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24.5万元;修缮3名革命“五老”住房。向省上争取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即市龙溪有机茶示范基地、政和县外屯莲子种植示范基地、水北街绿溪苗木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实施中。举办老区实用技术和老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330人。

2、老龄工作取得新成效。协调相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并顺利通过省人大检查组的检查。深入基层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编写《市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基层老年协会的指导,抓好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做好基层老年教育试点前期准备工作。慰问90岁以上老人百岁老人12.1万元、特困老人62.22万元,慰问生病住院老人和高龄老人10万元,发放百岁老人长寿营养补贴16.8万元,慰问2个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认真办理老年人来信来访,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全年办理老年人来信35件、来访5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