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情况报告

时间:2022-01-06 04:54:00

建筑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建筑业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建筑业在*是个传统产业,早在1989年,我县就被确定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因势利导,大力鼓励建筑业发展,确立了“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对外开拓为中心,以外埠市场为取向”的建筑业发展方向。1995年县建筑管理处成立,同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县建筑业实行行业管理的实施意见》(东政〔1995〕37号)。1997年,在全县机构改革中,增设县建筑业管理局,至此,*建筑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得到解决,*建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逐步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战略转变。1999年和2003年,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批转关于加快*县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东政〔1999〕3号)、《批转关于*县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东政〔1999〕15号)、《关于加快我县建筑业企业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东政〔2003〕23号),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企业改制,实施国退民进,基本实现了资本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彻底解决了阻碍我县建筑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筑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地位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二、*建筑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各家建筑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县建筑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于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

(一)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2008年,我县建筑业完成施工总产值91.28亿元,占全省61个县(市)总量的18.1%,排名居全省县(市)第一;实现建筑业收入17.3亿元;完成外出施工产值78.28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5亿元;建筑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8.6%;建筑业从业人员达16万多人,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解决了农民工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1/3来自建筑业;建筑业对县财政税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税务部门统计,2008年建筑业实现地方税收1.2亿元,占全县地方税收总额近30%,其中合肥龙岗机械施工公司进入全县企业纳税第四名,在全县纳税前50强企业中建筑业企业占12家。建筑业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显著增强。

(二)企业资质规模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县建筑企业数量和等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县拥有建筑业企业11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37家,壹级资质企业已达6家,专业承包企业34家,劳务分包企业42家。全县建筑业企业拥有注册资本金11.3亿元,拥有一级注册建造师108人,二级注册建造师494人,一改过去单一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为多门类配套施工体系,专业化施工水平明显上升,初步形成龙头、骨干、分包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这些建筑企业资质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带动了全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2008年全县完成建筑劳务输出13.6万人,出国建筑劳务5000余人。建筑业企业和劳务队伍已在全国23个省、市拓展了业务,境内新开辟了云南省昆明市、河南省洛阳市、内蒙古满洲里等市场;境外市场也有所突破,新开辟了俄罗斯、蒙古等市场。境内、境外市场逐步巩固了阵地,站稳了脚跟,并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信誉。随着在“凤还巢”和“全民创业”政策的鼓励下,建筑业从业人员纷纷返乡投资兴业,建筑业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猛增的重要支撑。

三、*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政策扶持,营造了建筑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出台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文件。最近,扶持措施和政策更加有力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经县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即将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县几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到建筑业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工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县委、县政府坚持定期召开建筑企业家座谈会,共同研究、探讨加快建筑业发展的问题。

(二)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改革是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推进建筑企业改制过程中,我们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了分期分批实施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研究制定改制方案,做到既积极又稳妥,真正实现职工退出原有身份、企业退出原有性质,所有建筑业企业都已经顺利完成改制任务。在积极实施改制的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建筑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力度,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市场、功能等竞争要素,积极实施建筑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一、二级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立足组建规范的公司组织,坚持经营者持大股,广泛吸收各种所有制资本。三级资质企业重点是通过改制壮大企业规模。结合企业改革、改制,我们正在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组建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培植建筑业龙头。结合我县企业数量较多的实际,我们主动引导企业抢抓机遇进行建筑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步使我县建筑业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纽带、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新型建筑企业新体系。在企业内部,继续深化改革,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改革企业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企业的活力明显增强,动力明显增大,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输出兴业、规范管理,积极打造建筑劳务品牌

输出兴业一直是我县加快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前几年建筑企业资质调整,针对我县建筑劳务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我们适时组建了一批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为我县的建筑劳务有序输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等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鼓励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获取资质证书;鼓励建筑劳务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定点、定向、长期、季节、与绩效挂钩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使之转变为合法的法人组织,将市场上分散、无序的劳务群体纳入法人化劳务企业统一管理,提高建筑劳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建筑劳务企业输出务工人员的作用,扩大京皖、伟业、皖江等县内规模较大的建筑劳务企业对外输出人员的数量,积极打造劳务品牌。2008年,全县输出农村劳动力25万人,其中建筑业输出人员达13.6万人,建筑业已遍布北京、天津、新疆、内蒙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在部分市(县),我县建筑业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实力和信誉在逐年提高,建筑劳务输出规模在逐年扩大,建筑劳务收入在逐年增加。伴随着实施输出兴业战略,我县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承包工程数和施工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建筑业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四)劳务培训、提升技能,不断培养建筑业技术人才。

提高建筑劳务人员素质是提高建筑劳务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需要,更是把建筑业做强做大的需要。提高建筑劳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劳务培训。为此,我们始终遵循“先培训后上岗再输出”的工作方针,认真组织实施建筑劳务培训计划,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采取岗前和岗后、送培与自培、集中与分散、复合技能与单一技能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培训,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宽覆盖的培训网络,认真落实培训资金、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有效促进建筑劳务输出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由盲目性向有序性转变,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科技型转变,直接带动了建筑劳务人员收入的提高。从近两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县建筑劳务收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已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占全县劳务输出人员60%的建筑劳务已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无机器的工厂、无柜台的商场、无信贷的银行”。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建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均等参与外界社会的重要渠道,成为提高我县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县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

(五)政策吸引、全民创业,引导建筑业从业人员服务家乡

实施“凤还巢”工程,推动“全民创业”,是我县实现富民强县战略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我县购房户中有20%为城市居民多房户和新房户,其它80%为农村人口入住城市,而农村人口入住城市中有90%是建筑业从业者。同时,近几年我县新增各类车辆中有50%是建筑业从业人员购买。而且,随着“凤还巢”和“全民创业”工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从业人员纷纷返乡投资兴业,一大批建筑企业法人、项目经理、从业人员投资参与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房地产项目,兴建一批生产加工厂房和投资养殖业、商贸服务业。所有这些,都为我县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城乡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建筑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间缺乏凝聚力,建筑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强,队伍总体实力较弱,没有“航母型”龙头企业,承建大项目能力不够。

二是产业结构较单一,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不多,建筑施工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企业人才和资金相对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技能,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五、*县建筑业发展的打算

(一)规划建设建筑业总部产业园,鼓励建筑企业回归*发展,逐步实现建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建筑企业融资难题。

(二)加快建筑业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整合施工队伍,加强建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联合舰队。

(三)建立健全建筑行业协会,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建筑劳务培训输出基地,进一步开拓境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