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改善和保障民生调研报告

时间:2022-01-06 10:42:00

民政局改善和保障民生调研报告

(一)规范城乡救助制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在不断强化民政工作“托底”保障职能的基础上,主动做好各种保障政策的衔接和互动,构建多领域、广覆盖、综合性、阶梯式、城乡一体的现代民政民生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作用。一是不断完善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区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建立了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自1996年和1999年建立城乡低保制度以来,城市低保11次调整标准,现月人均已达390元,农村低保标准经过3次调标后月人均达到140元,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保障。二是不断完善落实各类专项救助制度。近年来,针对低收入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我区相继出台了《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施意见》、《农村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建立健全了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系列救助制度。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补助资金534万元,为全区580户贫困户翻建危旧房1095间,修缮645间。开展“一助一”助学工程、“高等教育救助工程”等,累计发放助学金300余万元,使全区1749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511名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

(二)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步伐,全区各社会福利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服务管理均符合新时期形势发展的要求,办院宗旨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是加快推进以“公办民营”模式为代表的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出台提高百岁老人生活补贴和城市特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实施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补贴政策,加快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全区70%的五保老人住进了敬老院,五保供养水平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增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年人均已达4800元,分散供养老人年人均达4150元。二是扎实推进孤残儿童福利事业。在建成社会福利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孤残儿童综合救助政策,新建集抚养、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为一体的儿童福利院综合楼项目,硬件设施更加完善,软件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全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制度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区以分级管理为基础的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制度逐步形成。1998年到20*年的10年间,区财政每年拨付救灾预算款40万元,春荒款、冬救款逐年增加,累计发放金额2820万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救助和保障。四是逐步健全应急救助机制。不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使因病、因灾及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得到及时救助。五年来共投入救助资金400余万元,近3000名临时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五是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福彩”公益形象,不断扩大福利发行规模,将募集的社会福利资金资助敬老院建设及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

(三)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双拥工作广泛深入发展

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先后12次调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到20*年,月人均抚恤补助标准达到855元,实现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随着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而适时调整,使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二是大幅度提高优抚对象基本医疗费减免额,出台了《关于*区优抚对象医疗费用减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区优抚对象医疗减免经费由1997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年的35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送医药下乡活动,优抚对象看病难、就医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三是实施农村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补助资金890.4万元,为304户优抚对象翻建房屋1218间,维修49户195间,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四是逐步提高义务兵优待标准。1999年建立义务兵优待金社会统筹机制,保证了优待金的落实,全区义务兵优待标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区优待金城镇户口人均10000元,农村户口人均8890元。五是积极探索拓宽新时期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渠道。对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进行改革,出台《*区城镇退役士兵接收安置暂行办法》,采取安置就业、扶持就业、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新举措,同时还积极为农村复员退伍军人提供用人信息,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复员退伍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六是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开展。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全区双拥工作取得了新的佳绩。区委、区政府对双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满腔热忱地为驻通部队办实事。近五年来,累计为驻通部队补贴粮食4000万公斤、食用油200万公斤、蔬菜及肉类12000万吨、燃料18000万吨,安置随军家属206名,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800余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3000余人。全区共建立军民共建点135个,拥有675个各类基层群众性拥军服务组织,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双拥服务网络。

二、全区民政工作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新的形势和任务

奥运会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心将转向新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而民政部门在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上也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方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民政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民政工作履行职能、发挥改善保障民生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城,改革调整的力度加大,开放发展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成份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形成多样化,“三农”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也将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民政部门要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在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改善和保障民生,民政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新的形势要求民政工作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竞争环境公平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方向发展。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就要在全面推行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基础上,调整政策,加大力度,增加货币化、市场化安置数量,逐步实现以自谋职业为主、政府负责提供就业信息和培训的安置途径。福利发行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走产业化、集团化的路子,打造品牌。社会福利事业工作,要引导福利机构走向市场,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改善和保障民生,民政工作要在发展思路上进行调整。当前,社会发展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要求民政部门要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走出来,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民政,在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公平、维护稳定等方面有所作为。要不断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把所有民政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实行依法行政;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动、组织和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民政事业;推进服务组织网络化,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依托,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基层民政服务组织网络;推进工作手段信息化,在民政工作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民政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三)改善和保障民生,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新城建设,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找准切入点,通过开展救灾救济、各类专项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规范的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加快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和完善儿童福利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福利企业发展,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基础性服务,不断完善制度,拓展服务范围,努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切实为特殊群体提供福利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抚活动,组织好“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及军队离退休干部”等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慰问,不断健全优待抚恤政策,提高抚恤标准,创新安置工作思路,千方百计为各类优抚对象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做好城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婚姻、殡葬等服务工作,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民政部门为公众服务的水平。同时,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民生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新城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三、进一步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建议

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特别是在新城建设中抓好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应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机制、增强活力,优化民政工作发展环境。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增强民政工作的生机和活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谋划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思路,把民政解决民生的举措提升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扩大社会参与,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等方式,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工队伍等途径,有效聚合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一步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资金重点资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扎实推进福利发行和慈善事业,募集更多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双轮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促进各项民生政策和制度落实。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推进规范管理,努力解决制约民政工作发展的政策、体制等问题。按照中央、市、区出台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待抚恤、社会福利、社区建设等有关民生的系列政策规定,在抓规范、抓落实和求实效上下功夫。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在救灾资金、低保金、慈善捐赠款物发放和公益金使用分配等方面,完善操作规范,细化工作程序,加强资金监管。建立完善抓落实的责任督查机制,健全信息反馈、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将各项民生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兑现到人。

(三)明确目标、有效运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以“五无”为目标,以完善筹资体制、提高救助水平、加强规范管理为重点,推进各项救助制度的衔接落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健全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补助水平。建成“救助标准科学化、困难程度系数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民生保障,确保制度落实上无救助盲点。完善五保户供养制度,及时足额落实供养资金。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并搞好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四)夯实基础,强化服务,大力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科学界定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中的职能和责任,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职能到位、市场作用入位、社区功能归位,重点做好社会事业职能的剥离和社区自治职能的下放工作。坚持统筹规划,推进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机制,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服务。积极探索总结农村社区设置与建设经验,以点带面,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

(五)落实政策,深化改革,推动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待遇及时落实到位。加快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增强军民军政团结。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力度,探索建立“经济补偿、扶持就业、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安置制度,进一步拓宽安置渠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努力探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途径。

(六)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加强“一老一小”社会福利机构建设,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性养老机构,继续推进公办民营模式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兴办面向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福利机构;完善社区照料功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必要支撑,进一步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