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机化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23 09:56:00

县农机化改革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来,该县农机局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把握山区农机化发展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农机开发、兴机富民”的农机治县方略,通过全县农机人的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小型为主、户营为主、效益为主”的农机化发展新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30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在理论上有新发展,在政策上有新举措,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农机化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支撑

1.机制转换,农民逐渐成为农机化经营主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国家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使用农业机械,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和联户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局面开始出现。农民逐步成为农机化投资、经营的主体,标志着以民办农机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到来。其主要特征一是农民自主购机开展多元化经营,农机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农机管理方式变革,农机服务范围拓宽。七五、八五时期,国家对农机化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形成了“计划+市场”的运作机制。农机管理部门适应新的形势,转变工作职能,从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开展项目建设、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入手,积极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机械化耕作、化肥深施、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等新技术新机具得到推广。到200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8.9万千瓦,其中:耕整类机械1000台4734千瓦,收获机械5台,栽插类机械3台,运输类机械1652台42771千瓦,加工类机械8158台69132千瓦,排灌类机械8058台40768千瓦,植保机械1407台1633千瓦;完成机耕作业30余万亩;完成机械收获1000亩;推广微型耕整机1000台(套);农机安全事故四项指标全部控制在市农机监理所下达的指标内;农机校培训拖拉机驾驶员75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200人次。

2.政策扶持,农机化撑起现代农业一片蓝天。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文件中有关农机化的问题一次比一次具体,农机化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投入尤其是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增多。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从2005年起,通江县全面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机制,加大了机械化耕作推广力度,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工程,通江农机化事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农机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成分。截至2007年底,全县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25%、8%和1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5%。

3、基础设施,拓宽农民的致富渠道。从2002年起,我们抓好以工代赈、扶贫新村村道路、机耕道和农机提灌建设项目。根据农机业务工作的需要,完善了管理机制。一是我局成立了“村道路勘测设计队”,购置了道路勘测设备。购置了两台经纬仪、两台水平仪和公路制图专业设计软件等等。二是制订了工程流程图,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严格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落实工作措施,提高工程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在完善机制的基础上,项目管理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截止目前,共新建以工代赈村道路、机耕道693公里,改建633.6公里,新建农机提灌站36处792千瓦,改建提灌站60处1080千瓦,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农机化催生现代农业,促进了三农发展

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农民的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促进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到2007年底,全县农机户数量达到13490户,拖拉机、农用车拥有量达到2351台,各类配套农机具达到16558台。其次,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中耕管理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第三是农民素质提升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机化迫使广大农机使用者必须不断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从而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素质的快速提升。至2007年底,全县建成20个农机化综合示范村,培育了12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年收入1万元-5万元的农机大户(含1万元)1069户;累计培训各类农机驾驶员、基层干部、农机技术人员24130人,提高了农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农机化的不断推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用工,部分农民转移进入二三产业。截至2007年末,通江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22.4万人,进入二三产业和外出打工的农民18万人,全县农机从业人数达到2.3万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7%。

三是农民生存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农机化生产“少数拥有、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机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少数农机大户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广大“无机户”的生产问题,大大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广大农民摆脱和摒弃了传统简陋农具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2007年底,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1964万元,实现利润1212万元,全县农民人均140元,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农机化发展的启示

1.必须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取向相结合。30年的实践表明,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十个1号文件和对农机化发展实施的项目支持、购机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在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用作业补贴和燃油补贴杠杆,充分调动民资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购机、用机热情。政府重视、政策扶持是发展农机化的前提和保障;调动民力、多元投入,市场推动是发展农机化的根本和方向。只有坚持政策扶持、市场推动这个双轮驱动机制,才能保持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机的柴油补贴政策和近年来国家对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在内的促进政策,确实促进了这两个时期的农机化发展,这是历史的证明。

2.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离不开农艺技术的支撑,先进农艺技术也必须以农机装备作为其实施载体。凡是农机农艺结合得好的领域,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多数是成功的。多年以来,通江县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相结合,不断引进、改进适合农业生产的新机具和新技术,成功解决了农业生产许多环节的机械化难题。如精少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机械化中耕管理技术等,都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农机化技术和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在结合中改进,在改进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这也被世界农机化发展史所证明。

3.必须坚持宣传培训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加强宣传舆论是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是各项农机化工作实施成功的基础。围绕农机化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农机新技术和新知识,是促进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农机化发展,30年的“三农”巨变,都不可辩驳地印证了同志的伟大预言,那就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历史的实践证明,没有农机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用现代农机装备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将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