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30 17:27:34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1

今年以来,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稻米城,争当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排头兵”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一手全力以赴抓抗灾救灾,一手坚定不移抓农业发展,克服了特殊困难,顶住了特殊压力,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体现在“三稳、三提升、三改善”

三稳:

——粮食作物稳定增产。通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确保了粮食主产县的地位不动摇。全县共落实水稻面积59.62万亩,较去年增加3.53亩,粮食总产量达4.77亿斤,较去年增加0.04亿斤,实现了连续五年超历史。

——畜牧水产稳步发展。全县注册养猪企业共发展到23家,成立了养猪合作社5个,建立种猪场6个(其中一级资质2个,二级资质4个),建成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0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专业户196户(其中:1000头以上的有48户)。预计全年生猪出栏60.2万头,其中:供港7.3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20.2%、25.86%;生猪产值预计可达9.3亿元,较去年增长41.3%。肉类总产量51280吨,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共完成水产养殖面积65600亩,同比增长1.7%。其中珍珠养殖面积达6000亩,完成水产品产量XX0吨,同比增长37.9%,水产品总产值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0.9%。

——农业效益稳键增长。全县农业生产总值预计达22.28亿元,同比增长39.25%,农民人均收入3720元,同比增长101元,增长2.8%。

三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万年珍珠集团顺利重组,贡米、生猪二大产业集团发展迅速,其中万年贡米集团年产20万吨大米生产线已开工建设,生猪产业集团4个万头猪场正在新建。万年贡米集团已成为省上市指导公司,珍珠集团成为市上市指导公司,万年生猪集团的上市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万年贡米集团可望实现产值13.85亿元,同比增长19.4%;生猪产业集团预计出栏生猪58万头,实现产值10.8亿元(数字来于生猪集团,其计算的产值超过农业局上报的全县生猪产值);全县各类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50家,新增6家,万年贡米集团、万年生猪产业集团、万年珍珠集团、凤珠实业公司、喜果绿化公司5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企业入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选名单;雷竹、油茶、吊瓜、食用菌、蔬菜五大新型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雷竹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油茶面积2万亩,吊瓜面积3000亩,食用菌面积5万平方米,大棚蔬菜基地近10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73家,新增8家;农村经纪人已达478人;14个专业村被列入省“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新获绿色食品标志2个,全县获得绿标的农产品已达11个;五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已完成计划投资额的77.6%,预计12月上旬可以全部进行项目验收。

——民生工程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早稻良种补贴等各种涉农补贴3384万元,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覆盖面100%。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300人。扎实推进了1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扶贫工作,扶贫搬迁移民400人;保障城镇低保对象2885户、9460人,发放低保金1263万元,人均补差达14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529户、10835人,发放低保金675万元,人均补差达50元,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副食品补贴157.9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8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开展了五保对象普查活动,全县共核定五保对象2521人,下发五保金380万元。水库移民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拨付移民项目资金172.5万元。

——森林防火防控水平明显提升。面对灾后森林防火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全县各级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精力,采取前所未有的断然措施,打赢了一场科学防火的人民战争。(1)高位推动。将原森林防火指挥部升格为由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县长为总指挥、分管副县长为指挥的森林防火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了森林防火的领导。同时,县政府专门从财政安排了60万元经费,用于购置灭火装备,切实提高防火专业队伍防火灭火能力。(2)四级联防。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森林防火联防长效机制,县里成立了一支3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专业消防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食宿,24小时在岗待命。每个乡镇、村委会、村小组按营、排、班的民兵建制形式,分别成立了一支40人以上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应急队,10人以上的森林防火巡逻队,形成了四级联防、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3)全县动员。从各县直单位抽调了1409名干部在全县143个村(居)委会、1268个自然村和居民小组开展“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防火期间,以县长令的形式印发了7万余份《万年县森林防火禁火令》、印刷了7万份《森林防火基础知识小册》发放到全县每个农户手中,并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小孩教父母”活动,将森林防火知识、法规带进千家万户,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森林火灾高发态势,实现了清明期间“零”火灾目标。

三改善:

——新农村试点村快速推进。2009年纳入全县试点工作范围的自然村共100个,其中省级试点自然村74个。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战役意识”“民本意识”“平台意识”三种意识,紧扣提升试点村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五种生活品质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提升试点工作的操作层面和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全县共投入资金3138.32万元,截止到11月底,全县74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100%完成村庄规划;建设村内主干道107.9公里,改水3917户,改厕3319户,改房1319户,使用清洁能源1971户,其中使用沼气户数939户,使用太阳能户数832户;各试点自然村电视和电话基本普及。全县已形成“一村一品”试点村75个,其中贡米、雷竹、吊瓜、泡桐、蚕桑、无籽西瓜、蔬菜等种植类的专业村46个,生猪、龙虾、渔业、珍珠、獭兔、麻羊等养殖类的专业村15个,加工、运输、商贸、劳务、农业旅游等各类的专业村14个;试点村农民人均“一村一品”纯收入2437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1%。

——“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强势推进。全县上下坚持以“四化“为目标,严格按照“弘扬抗冰保电精神,决战‘一大四小’工程”及“全县总动员,会战一百天,决胜十万亩,绿化我万年”的要求,以山上绿化为依托、以通道绿化为重点、以城镇绿化为突破口、以农田林网建设为支撑,不断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造林绿化,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全县已完成新造林5万亩,其中补植3万亩;完成育苗1780亩,雷竹施肥1万亩,义务植树60万株。今冬明春10万亩造林任务,截止目前,已全部落实造林主体,外业规划设计全部完成,全县完成整地挖穴面积6万余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万年县用水安全规划》已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尾声,三个规划的编制,必将为我县今后争取水利项目奠定扎实基础。姚坊电排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彻底解决了我县滨湖乡镇的排涝问题,这是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6月份的防汛过程中,该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张家山及8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座,解决存在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人口2.2万人,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建设标准农田5000亩,全面启动大港桥渠系加固工程。争取到齐埠圩除险加固工程等21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或省相关项目笼子,项目资金将过亿元;创新水务管理机制,成立了万年县水务管理委员会,向水务一体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成功组建了大禹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将有效破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瓶颈。

总的来看,2009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措施扎实、成效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从XX年年9月份开始,全县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复合肥较去年同期增长80%,尿素增长25%,钾肥增长100%,磷肥增长90%,农药增长10—20%,因农资价格上涨,每亩双季稻种植成本增加了130元左右,而国家补贴为每亩136元,比去年增加了57元,农资涨价幅度远远超出国家惠农补贴幅度,较大程度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从XX年开始实施的三年病除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梓埠联圩电排站更新改造工程顺利结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县仍还有较多小型水库、万亩以下圩堤极需除险加固。同时,由于渠系配套工程严重不足,灌溉设施薄弱,导致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水库虽然修好了,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2009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县“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的关键一年,根据当前农村发展改革形势,按照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2009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全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综合各种因素,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农业总产值达到24.0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936元,同比增长5.8%;粮食总产稳定在4.5亿斤以上。

具体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创新一个机制,推进三大建设,实施五大工程。

(一)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劳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层次薄弱等矛盾,重点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下功夫,努力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是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关键性举措,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促进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及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扭转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功能薄弱的格局。适应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重点通过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机制创新,奠定农业公益的基础;研究制定扶持发展经营组织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推进三大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坚持用经营的策略建设新农村不动摇,以打造有个性的特色化村庄为核心,进一步创新思路、机制和方法,强力推进,快速启动,较好保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全市格局的领先地位。在选点定点上,突出“三个优先”:优先选择国道、省道沿线和中心城镇、旅游景区周边的村庄列入明年试点范围,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精品亮点;优先选择一批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文化的个性化村庄,并给予叠加点扶持其改善基础设施和打造工作特色。优先选择先期成立理事会、组织完成“三清”、签订农户分户项目协议书、筹集资金10万元以上的村庄列为试点。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四个结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弘扬稻作文化相结合,把改水改厕同普及太阳能和沼气建设结合,把推进城镇化和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在推进机制上,注重“五个强化”:强化结对共建机制、强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规划执行机制、强化投入多元机制、强化奖优罚劣机制。

2、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紧紧围绕“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三年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林权交易市场化、林业经济产业化。力争再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3%,提前一年完成省里提出的预定目标。一是推进造林主体多元化。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责权利结合的原则,在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林地合理流转;尽快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各类法人、经济实体和个人以承包、租赁、拍卖、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林业建设和综合开发。二是推进林权交易市场化。建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评估中心,成立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力争将网上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林业产权交易网,充分激活和规范全县林权交易市场。三是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大力发展以杨树、泡桐等树种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进一步壮大以雷竹、油茶、花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加工企业,加快林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力争新建雷竹基地3万亩,油茶基地4万亩,林业产值突破10亿元。

3、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战略机遇,认真研究和用好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盯紧重点支持领域和项目,做好项目的策划、规划、立项、编制及申报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计划笼子,确保并争取突破应有份额。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尽快完成《万年县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万年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设审;抓紧实施大港桥、群英2座中型及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切实做好大港桥(含余源)水库灌区渠系配套加固工作,全面启动万亩圩堤齐埠圩除险加固和鄱阳湖二期治理第6个单项工程,大力实施以供水水源地、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和崩岗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4.5万亩;解决全县12乡(镇)2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弱化了我县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基地促动、标准驱动、内外联动”五大工程,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加工附加值高、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强、特色基地发展速度快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1、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围绕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产集团和省市龙头企业,做好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力争三大产业集团早日上市,其它龙头企业实力更强、带动作用更大。研究出台扶持本县骨干企业的具体措施和评选办法,重点扶持50个强势骨干企业,促使全县农业企业整体崛起。进一步发挥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吸引县外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到我到投资、开发农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集团,借助外力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链条长的大型农业项目,用一流企业、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尽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今年新增农业企业10家,其中加工型企业新增5家。

2、大力实施市场牵动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重点,放手发展、积极引导、逐步完善,为农产品销售提供载体。加快培育各类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发展壮大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实现与乡镇站所、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的联网,开拓无形市场。

3、大力实施基地促动工程。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亿斤以上。围绕贡米、生猪、珍珠等特色农业,重点抓好裴梅的3000亩有机贡米基地、湖云的万亩省级水稻高产示范片、以梓埠为主的20个万头猪场、以石镇为主的千亩吊瓜基地和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以上坊为主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等建设。力争2009年生猪出栏7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

4、大力实施标准驱动工程。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快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步伐,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能力,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和抽检活动,公布监测结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消费安全。严格农产品生产全程监管,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严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培育万年生猪、万年贡米、万年珍珠等知名品牌,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力争2009年认定无公害产地3个、认证绿色或有机食品4个。

5、大力实施内外联动工程。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密切农产品经贸往来,强化信息、市场、管理、资源多方面交流、对接、联姻,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战略合作,有力提升我县农业开放度和外向度;坚持以“现代、科技、规模、高效”为标准,加强与对系,积极引进台资企业,加快赣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10年,该试验区初具规模,发挥出示范效益;积极鼓励各类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突破传统地域界线,走出万年门户,开发利用外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外向扩张。

三、2009年第一季度工作安排

一是督促和带领农口各部门积极跑部进厅,加强项目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落户万年,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百千”工程任务目标。

二是深入各乡镇,加强“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督查,确保1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三是抓好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在汛期前所有施工项目能按时按质完工。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2

一、特色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按照“顺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效益、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上下“两叶”,中间 “两果”,见空种菜、全民养畜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做精做优烤烟产业、改造提升果茶产业,稳步发展蔬菜和畜牧产业”的思路,使烟叶、核桃、畜牧、柑桔、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9%,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85.7%,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7.8%。

        一是烟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年种植烤烟3.88万亩,比去年增长9.9%,收购烟叶5350吨,比上年增长18.9%;均价13.22 元/公斤,比去年增加2.11元/公斤;收购金额7246.07万元;实现税收1594.14万元,比上年1097.59万元增长45.24%,烟叶种植面积、烟农收入、烟叶税收、烟叶均价等创历史新高。

        二是核桃产业发展态势很好。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我县第一大农业产业进行培植,严格按照“六个一”的技术标准和“四个一”的质量要求,坚持整村推进核桃产业建设,核桃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核桃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2011年,全县定植核桃5万亩,初步形成了峡口泗湘溪、黄粮冯家槽和高桥伍家坪三个连片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核桃走廊,建成了一批面积超过500亩的核桃重点村。全年累计完成核桃育苗530亩,建采穗圃130亩,完成核桃嫁接44万株。在职教中心举办了第一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共培训核桃技术员65名,在8个乡镇开展了8场专题培训。全县核桃产业在全省已小有名气。

        三是畜牧产业平稳发展。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良种的引进、繁育、改良、推广力度,逐步实现畜牧产品的升级。全年出栏生猪31万头,增7.5%;出栏山羊8.9万只,增11%。鼓励回乡创业农民工发展特种养殖,现有山鸡、黑豚、绿壳蛋鸡等多种特色养殖场7个。全县标准化规模化万头生猪养殖场1个,千头生猪养殖小区10个,发展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的5户,300头以上的19户,100头以上的93户;发展出栏山羊100只以上的20户,50只以上的150户。

        四是柑桔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我们多方筹资,积极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基金、退耕还林、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低温雨雪冰冻等项目基金2950万元对全县柑桔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其中2011年投入2170万元,柑桔品改工作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三峡河谷地区甜橙品种更新改良现场会上,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xx近五年甜橙品种更新改良力度大,效果好,成为全省甜橙产区学习的样板。2011年,全县柑桔总面积达8万亩,其中今年新增2120亩,实现总产量5.4万吨,比上年增长4.9%,实现收入8500万元,完成柑桔品改8200亩,超计划17%。精品果园达到5000亩,精品果园亩产达到XX公斤以上。

       四是茶叶效益实现大幅提高。通过引进推广茶园配方施肥、机剪、机采、机制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在“第三届xx市十大名茶暨名优茶评选”活动中,我县参加评选的6支茶全部获奖,其中昭君白鹤获得“第三届xx市十大名茶”称号,绿缘银针等5支茶获得“三峡杯”金奖和“优质茶”称号。2011年,全县茶叶面积2.4万亩,完成茶叶产量519吨,比上年增长83%,名优茶、春茶均价都大幅提高,全年实现茶叶收入3510万元,新建优质茶叶基地5000亩,新建茶叶清洁化生产线2条,完成无性系茶叶苗木扦插繁育1200万株,出圃无性系茶苗800万株。

       五是“菜蓝子”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建机构、抓基地、建市场、抓检测”四项措施,以城郊蔬菜为抓手,蔬菜产业发展加快,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蔬菜价格有所回落。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9万亩,总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14.5%。其中建城郊蔬菜基地5000亩,大棚蔬菜面积500亩,今年新建大棚150亩;在永安二市场建蔬菜自产自销区,发放自产自销证1200个。“榛子乡”牌蔬菜通过“农超”对接,成功进入xx雅斯超市和武汉白沙洲农贸大市场,年销售量达1.5万吨以上。

二、现代农业加速推进。

       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县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新建一个基地、培育一个企业、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对基地进行水电路配套,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现代产业发展。2011年,整合低丘岗地改造、水利民办公助、低效林改造等项目资金2200万元,在古夫麦仓打造连片万亩现代核桃基地;整合移土培肥、土地整理、普安灌区、三峡后扶等项目资金2800万元,在峡口普安打造连片万亩现代茶叶生产基地;整合低丘岗地改造、水利民办公助、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2800万元,张家河打造连片万亩现代核桃基地;整合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省级农业配套发展基金1100万元,在峡口文家山打造现代柑桔基地。

       二是农业企业发展较快。围绕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各项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减免有关规费、执行农业电价、优先供应建设用地等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集中力量支持昭君生态、大丰收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萧氏茶叶加工,大丰收脱水蔬菜、马铃薯加工,xx龙联食品有限公司有机蔬菜加工,昭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柑桔加工,绿缘茶叶专业合作社小水果加工,天源核桃加工,航行食品、三峡牧业肉食品加工8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良好。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开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1年,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农民合作组织达到96家,使用注册商标8个,申请产品质量标准认证32个,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万多亩,年销售各类农产品6.5万吨。引导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在南阳、古夫、黄粮3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构建了镇村土地流转信息收集网络,2011年,全县规范合同流转面积达到8200亩。

        四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种养业新品种和设施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对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促进作用。2011年,全县推广“两杂”优质良种新品种25万亩,推广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25.5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5万亩。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8000千瓦,机械化耕整作业面积达到21.29万亩,共投入农田作业机械2332台(套),农田作业收入达到400多万元。启动测土配方二期项目,采集土样XX个,布置田间试验32个,验收测土配方肥料对比试验17个,制备样品900个,开展作物配方施肥2万亩。通过科技手段及时准确病虫预测预报,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猪禽防疫密度达到了100%,牛羊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8.2%和98.5%,实现了防疫面、免疫率、佩戴耳标率三个100%,将稻温病、柑桔大实蝇危害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三、新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一个突破口,多方争取,重点投入,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11年,整合涉农资金,全年共投入2.2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以“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为目标,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以集中供水为主和分散供水为辅的办法,全年投资40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19处,建生物漫滤池13处,解决13个村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完成了水毁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工程,对39口塘堰进行了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202处,维修灌溉及排涝沟渠21条41公里,完成了古夫河、南阳河等地7处2477米河道的治理工程;投资890万元完成滩坪、田家坪和拱桥湾3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年完成5512口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建成8处乡村服务网点、2处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8处联户沼气工程全部完工;投资3641万元完成278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

       二是农业基础更加夯实。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争取国家、省、市投入不断夯宵我且农业基础,农业抗灾救灾能力不断加强,农业产出率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共争取土地整理项目资金6184万元,其中古夫、高桥、峡口和水月寺四个乡镇3万亩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省级投资1750万元的黄粮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的60%;省级投资1829万元的黄粮镇基本农田整理已完成工程量的30%。投资1987.49万元,在4个乡镇建设完成水池17口容量15650立方米,管网272.87千米,烟路41条15.09千米、密集式烤房140栋,烟草通用和专用设备860套,烟水配套和烟路工程受益面积1.5万亩,烟机项目受益面积1.69万亩。投资1360万元新建3个烟叶收购站点。顺利完成了黄粮镇水磨溪“民办公助”项目建设任务,该项目共完成渠道整治16条15800米,塘堰整治7口,新建取水口15处、沉砂池12座和控制闸12座;新建人行桥11座、放水口109处、涵管762米;完成黄粮镇集雨灌溉工程,新建蓄水池12口,366m3,建粗滤、漫滤池各1口,取水口2处,新修堰塘1口,蓄水3000 m3,安装引水管道26000米,供水管道2030米,节水灌溉配水管网5721米。完成了“长治”七期工程中2011年30.30平方公里的治理任务和2011年新增的19.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计划,总投资达627万元。完成张家河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黄粮镇张家河村、界牌垭村建小水果基地800亩,其中农田整治坡改梯25亩,兴修田间工作道路及排洪沟11条,蓄水池13口,1575立方,整修堰塘2座,建取水坝2座,机耕道路2条,完善基地内管网灌溉设施,已定植苗木4万株。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改造任务,改扩建县级兽医诊断室200?,新建乡镇兽医站业务用房面积120?,添置各类仪器设备县乡共计93台套。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3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位

为更好的开展农村文化事业专项活动,我县召开了全县宣传动员大会,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并下发了专门的文件以明确各乡镇、各单位职责。各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了全年的活动方案。县文化局组织县剧团、文化馆、电影公司分别策划了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县财政局和文化局还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将资金额度分配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根据活动内容组织申报。全县共获省政府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4.6万元,到20__年9月,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共计支出达35万元。其中电影支出15.3万元,演出支出14.8万元,各乡镇文体活动支出4.84万元,基本上遵循了4:4:2的支出比例。

二、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一)文艺演出异彩纷呈

县剧团充分发挥专业艺术单位职能,精心编排了许多优秀节目,到全县9个乡镇巡回演出,观看演出群众达5.6万人次,全年共演出37场,深入到了全县35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3,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县剧团在送戏下乡中精心编排了在全省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奖作品《拆墙》到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取得了很好效果,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丰富全县农民文艺生活,县文化局结合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积极扶持和恢复了南迳镇马古塘民间剧团,为周边群众演出传统剧目《车马灯》,极大地活跃了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激活了农村文化建设新高潮。民间剧团在一年时间内排演了《瓜缘》、《风水戏》、《买猪》等较高质量节目,提升了全县农民的文化欣赏水平,展现了全县人民精神风貌。在春寒料峭的阳春二月,县剧团排演《四老汉学法律》系列节目到全县各新农村建设点演出,为塑造新农村新风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为了让边远偏僻的山村农民观看到节目,县剧团演职人员驱车百里,吃住乡村,为16个边远行政村送上了16台高质量节目,获得群众好评。

(二)乡镇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建设和谐平安__,共创富民兴业大县”主题,开展了文化进广场,进社区,送戏下乡活动。在各乡镇巡回举办了“迎新春,送祝福”春联大派送活动,送出春联9000多幅。同时举办了“金龙杯”首届农民撰写春联竞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农村的文化品位。组织参加了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情系农村”书法摄影品展,农民获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优秀奖一名;举办了“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移动、汇景”杯全县农民十大歌手大奖赛,此项大赛参赛选手达150多人;组织了“美丽乡村”书法、摄影巡展;组织各个乡镇开展农民象棋、蓝球、拔河等比赛文体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塑造新风貌找到了较好的切入点.

(三)电影放映市场红红火火

县电影公司认真组织电影放映工作,重组6个小分队分赴九个乡镇86个行政村放映640多场(次),超额完成了任务的24,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县电影公司投资3万元购买了科教片、故事片15部,通过播放幻灯片和科技电影的形式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森林防火宣传、农民知识化工程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影前宣传,推动了全县各项中心工作。在放映过程中,放映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乐观主义精神,把优秀影片送到了偏僻山村,得到群众好评。社迳乡放映队员沈树煌同志是全县电影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今年已58岁,还承担了社迳乡、龙下乡全部电影放映工作。这两个乡、村庄分散交通不便,去不了车,只有肩挑脚扛去放映,于是他便动员妻子一起把放映设备挑到偏僻村庄,全年放映电影128场,超额完成32场。深受大家感动,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夫妻放映队”。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4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又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积极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李廷栋、县长王伟刚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王凤辰、李忠辉,政府副县长张明华,组织部长马勇,宣传部长刘剑利,政府副县长单连学、张所志、顾杰、苏钟平担任,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农委等2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委主任孙艳富担任,农委副主任李铁辉任副主任,目前已抽调4名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并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2月19日,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李廷栋作了重要讲话,政府县长王伟刚作了题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工作报告。重点安排部署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科学规划试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服务功效,整体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次会议上下发了《2006年xx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明确了2006年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个试点镇(长福镇)和13个试点村。近期又增加了长福镇德发村为试点村,使全县的新农村试点村总数达到14个。

县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县委书记李廷栋、县长王伟刚专门到长福镇检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下步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县委副书记王凤辰、副县长单连学到长福镇、科洛镇进行了检查指导。

省、市领导也对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12月4日,市委书记郝会龙、市委秘书长安福清深系点前进镇繁荣村、伊拉哈镇新化村检查指导先进性教育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今年3月14日,省委第一巡回检查组组长高金芳一行到我县进行检查指导先进性教育工作和新农村建设。3月20日,黑河市副市长赵桂英来到我县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和指导。省公安厅、省交警总队、省中小企业局、省农业开发办、市国土资源局也分别于近期到我县同巨祥村、繁荣村、展新村、科洛村进行了对接。省中小企业局为科洛村提供40万元资金用于植树造林、改水工程和村容礼貌建设,并大力扶持科洛村兴办“砌块厂”,帮助立项制定可研报告。省农业开发办为展新村投资30万元用于改水及村容村貌治理。市国土资源局帮助爱国村打了一眼深水井,解决了修建1.3公里出村路及村内8条路所需的砂石,协调建立大豆购销公司和火山灰加工公司,并积极帮助争取土地复垦和低产田改造项目。

二、上下联动,县乡村各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

县直有关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大了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目前,农委已争取到33万亩,资金总额330万元的良种补贴项目,用于试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农委还争取到513万元的能源项目,准备建设2140个沼气池;农机局争取到农机合作社项目资金1120万元,将在试点村组建16个农村合作社;推广中心将在今年实施40万亩的测土配方项目;交通局争取到国家投资680万元拟建通村路(水泥路)40.1公里;水务局争取到资金759万元,将为全县14个试点村打机电井17眼;供销联社争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正在运作当中,连锁农家店2007年末组建122个,村级店每店投资3800元,乡级店每店投资2800元;卫生局爱卫办争取到资金25万元,将改厕500个;农业开发办为展新村争取到千亩高科技示范农田项目资金34万元。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县直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党委和各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加大了对农民、村干部和涉农干部的科技培训力度,围绕培育新农民,着力解决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村实用技术匮乏等突出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局、畜牧局、农经总站等单位结合“科普之冬”活动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70期,培训人数12000余人次。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与省农院联合培训,通过院县共建,增强了培训队伍的师资力量,提高了培训的科技含量。今年省农科院专家、教授来到我县,讲解了作物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平衡施肥、农业标准化等农技知识。省、县农业专家们还分别深入到各乡镇村屯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配合今年全县16个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农机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新组建的农机合作社的管理和机务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畜牧局选择专业技术过硬、业务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兽医师和技术人员组成了科技活动小分队,深入到乡镇村屯。

各乡镇纷纷利用农民冬闲时节,举办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把建设新农村培训和科技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双山镇、联兴乡等乡镇分别邀请党校讲师、农业专家为农民详细讲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知识。

各村屯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村民到种养殖大户家中参观取经,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提高种养殖的科技含量。白云乡清泉村农民科技协会还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并为农民提供气象资料、科技信息、农业新品种、新肥料、畜牧业养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三、狠抓落实,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5

这次全县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前,县委、县政府专门对这一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2007年全县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创新观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县农村工作新局面。刚才,x县长宣读了2006年度全县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对34个先进单位及15名先进个人进行了颁奖,x同志就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主攻两区,推进三大建设,三年确保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赶超发展目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的又一质的飞跃。回顾去年的农村工作,主要有三大新的亮点:一是粮食生产创新高。全县粮食总产22.1万吨,增加5000多吨,增长8.7%,连续三年稳定增产。二是农村面貌换新颜。去年,全县共投入资金3006万元,对62个试点自然村进行了整治建设,整修村内主干道29公里,入户路32公里,改水受益户2228户,改厕受益户1000多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试点村基本上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的目标。三是干群关系新改善。由于支农政策力度大,农民得到实惠多,仅“四取消、四补贴”政策的落实,全县农民就人均受益349.5元,加上广大基层干部把较多的精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为民服务上来,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去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农民负担重、政策落实不好而引发的上访事件。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干部的真抓实干是密不可分,特别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和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刚才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农村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我县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多数产业规模偏小、发展较慢,经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紧抓不放的烤烟、蚕桑、蘑菇等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规模和效益还有待提升。二是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目前我县多数农产品仍是以原料形式走向市场,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尤其缺乏省级龙头企业。三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流通组织发育不健全,致使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比较低。四是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不高。尽管近几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职业培训,但培训面还不广,培训效果不高,能够熟练掌握种养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不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看,我县农村工作困难较多、压力较大,但机遇不少、前景看好,正处于一个有利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当前,我县农村工作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和省委连续出台了四个“一号文件”,不断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推进农业大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四个倾斜、三个高于、两个重点转向、两个主要用于、一个加大”等投入政策的落实,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等多个领域,其含金量之高、推动力之大、操作性之强、受益面之广,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农业大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赶超发展,着力实施“六大战略”,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经济基础更加夯实,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特别是随着抚八线、龙潭水库、中小企业创业园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竣工和抚吉高速公路的即将实施,必将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三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为推进农业大发展、加速农村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一批农业主导产业。如烤烟、蚕桑、蘑菇、木竹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有5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我县还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基地)创建单位。这些都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更是我们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对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孟书记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年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并着力推进五大产业发展,把粮食产业做成优势产业,把畜牧业做成强势产业,把水产业做成特色产业,把园艺产业做成创汇产业,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做成龙头产业”。我们要紧紧围绕“五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以新发展带来新变化,全面推动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当前,要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家知道,我县农业与先进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产业化经营上,最大的软肋在“龙头”企业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要按照政府引“大”引“强”、农民靠“大”靠“强”、结构调“优”调“强”的思路,着力实施“个十百工程”,即培植1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建立10个“一村一品”示范点,培育100个种、养、加、贸为一体的示范大户,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紧实施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

1、着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举全县之力继续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基础建设,加速农业板块经济的形成。一是做优烤烟产业。着力抓好戴坊、山砀、湖溪等12个乡(镇、场)为主烤烟基地建设,今年全县发展烤烟1.5万亩,烟叶收购量确保完成4万担以上,力争用2-3年的时间进入全国烤烟生产重点县行列。二是做大蚕桑产业。着力抓好以广信茧丝为龙头,进一步扩大湖坪、招携等7个乡镇为主的蚕桑生产规模,今年新增蚕桑面积3000亩,蚕桑总面积达1.2万亩。三是做强蘑菇产业。以牛田、万崇、大马头等5个乡(镇、场)为主发展蘑菇产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打造品牌,确保新增蘑菇面积4万平方米,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以上。四是做活毛竹产业。以现有木竹加工企业为依托,以谷岗、招携、金竹等3个乡(镇)为主,积极发展木竹产业,力争毛竹面积达28万亩,总立竹量达4500万根。五是做实蔬菜产业。以增田、牛田、公溪、鳌溪等4个乡(镇)为主,发展商品蔬菜8万亩。

2、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接受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有效载体,是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是建设现代农业最集中的体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低,难于发挥“牛鼻子”作用。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做大做强。为此,要突出重点,选择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成为龙头老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需要强调的是,必须特别注重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x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产品丰富,产量也高,但加工能力低。目前全县加工的农产品不及总量的10%,多数农产品仍然是以原料的形式出售,市场风险大、效益低,农民致富不了。所以,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上下功夫,从资金、税费、技术、信贷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扶持壮大加工型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1个省级龙头企业和4个市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

3、创新创优农业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点要实施品牌战略。从长远看,没有标识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很难立足。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越来越会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县大米、竹笋、蘑菇等5个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和天然绿色特征,已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应该说,我们打造一批具有x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有基础、有优势。但目前这些品牌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其原因主要还是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生产技术落后,加之生产总量小,没有规模效应。为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农业,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精力和重心放在提高农业品牌效应上,真正使我县农产品在全市、全省有几个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二)围绕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现代农业,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提高农业“三化”水平。

一要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从我县水利现状看,绝大部分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投入不足,加上年久失修,不少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基本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据统计,全县拥有小(一)、(二)型以上水库132座,其中病险水库就有28座。受此影响,目前全县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24.3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73%,还有近30%的农田是“望天丘”,所以说,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现代农业一个基本要求是排灌设施完善,灌溉方式科学合理。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首先把小(二)型以上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搞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确保年内使全部病险水库达到规定标准;第三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切实做到排灌畅通、旱涝保收。

二要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县机械作业的耕地面积48万亩(含复种指数),不及总面积的64%。要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购置和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先进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要努力发展高效、实用、价廉的设施农业装备,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提高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努力实现全县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以上。

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现代农业也是信息农业。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经营者通过畅通的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扑抓到市场信息,调整好生产方式,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大减少了市场风险。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实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千村百镇”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构建延伸到县乡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乡镇及行政村信息服务站建设,解决农业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要引导农民办好电子信箱,实施“三零”工程,让农民获得信息“零”成本、与农民接触“零”距离、开展防灾预报“零”耽搁。

(三)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新实效。去年,全县62个省级试点村,通过一年的整治,成效显著,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今年,我们要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基础上,推广典型,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规范试点内容,以推进现代农业为核心,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住整洁房”五件实事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努力完成今年全县99个建设点的任务。

1、要实施“一村一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农民富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极大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县湖溪乡尧门村,形成了以种植烤烟为主的“一村一品”,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扩展到周边的9个行政村300多户农户,成为我县最大烤烟生产基地之一。只有产业基础坚实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才能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各地在培植“一村一品”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新产业、新产品;对已形成产业优势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及城郊地区,要大力发展商贸、加工业;对旅游景区、景点,要打好红色、绿色、古色“三色”牌,发展旅游产业。2007年全县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都要培育1-2个主导产品。

2、要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村镇建设有序进行。现在许多农村面貌依旧、而且杂乱无章,其主要原因就是村镇建设缺乏规划。我们建设新村镇,不是拆旧房建新房、拆旧村建新村,而是要立足村镇实际,严格按照村镇规划,有序引导农民群众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因此,要把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严肃性,坚决杜绝新的乱拆乱建行为。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注意保护耕地,杜绝在基本农田批地建房。要落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落实管理责任制,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整治力度,高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已经开展了村庄整治的自然村,要全部建立日常管理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新的建设点要以“三清”为先导,以“三改”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引导农民全面进行村镇整治。在整治中,要强化新村绿化,要结合发展新产业选择1-2个主体树种,推行一村一树,发展庭院经济,建设有特色的绿色家园。要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力争每年建设一批文化新村和旅游新村的建设点,努力使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朝着绿色、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不断把“三农”工作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这也必然给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承担好这一历史重任,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落实。

(一)要形成齐抓“三农”工作的合力。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战略产业,我们不能因为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变小而放松农业;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和成果享受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地少、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不能放松的,始终是我们重中之重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抓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方面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意识,对事关农村发展的大事,要连抓几年,绝不能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农口及涉农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细化工作任务,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工作落实,为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要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觉承担起改革稳定的重任,做好操作手。要增强科学决策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科学判断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寻求制定正确决策的有效途径。要增强加快发展的能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敢于负责,抢抓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要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敢于挺身而出,亲临一线,服务农民,及时解决和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安定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要增强工作落实能力,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敢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确保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6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05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05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05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05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绩效显著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涵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八项子工程:

1、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继续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6000名乡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逐步依托省、市内高校开展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50%的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县、乡两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质量;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方式,积极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推行选聘大学生任“村官”工作,做好选派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增强乡村班子整体功能。积极探索换届后乡村班子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理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换机制,提高农村各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

2、农村教育基础工程。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全县《**-2010年教育人才建设规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县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35%,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6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高、中、初级人才比率达到1:6:1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使50%的回乡青年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每年培训农村从业人员1.5万人次,到2010年,全县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达1.3万人,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3-4项实用技术。按照县乡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建好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和11所乡镇中心片校,稳定教师队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科协、社保局、财政局)

3、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乡镇卫生院在职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到2010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60名,中专学历人员70名,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学历水平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其中,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医务人员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以上资格,每年选派30名乡、村医护人员到省、市、县医院进修学习,到2010年年底,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率要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才管理制度,实行院长公开选拔聘任制和医护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到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所都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卫生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

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入开展“六个一”科普工程和农村科技“互联网”工程,大力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到2010年,全县农业科技人才的总量达到150人,农业高层次人才比重逐步扩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人,50%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中级职称,70%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总数累计达到100人,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60%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牵头单位:县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农牧局、卫生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科协、县委组织部)

5、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实施“人才开发计划”,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全县每年组织3万人次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经纪人的培养,结合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扶持农村经合组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十一五”期间有组织地培训农民工1000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000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00名,农村经济(营销)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农村种养能手达到10000名,农村能工巧匠达到2000名,每户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牵头单位:县农牧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农建指挥部、团县委、县妇联)

6、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轮训一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文化能人领办、创办各类民办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全面推行乡镇文化专干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信息库,组织县属各专业团体、群文辅导员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和文化支农、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个人办班、办校、办团等方式进行农村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全县文化人才总数达到3000人,实现乡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站、组有文化室,乡文化中心专干足额配备,乡乡村村有农民剧团或自乐班,村村有农家书屋等文化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化局、广电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7、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整合政法系统各部门的资源,加大农村政法人才培养力度,以各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和大比武为载体,每年由政法委牵头组织对基层法庭法官、公安派出所干警、司法助理员培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的选任和培训,到2010年,将全县乡镇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轮训一遍;全面推行司法任职资格制度,加大司法考试辅导培训力度,到2010年使全县80%的司法干警达到大学本科学历,50%的司法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大力推进警务改革,努力使广大优秀干警到基层建功立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完善乡、村综治网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民调、联防组织建设,落实联户联防、村民自治联防和治安承包等防范措施。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改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保障条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财政局)

8、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工作重点领域科学设置社工岗位、优化配置社工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加强社工人才专业化培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培养5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推动全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残联、司法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县妇联)

三、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组织、宣传部门和县广电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计划,采取开辟论坛、远程教育、系列报道、在**党建网增设人才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意义及省市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政策,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先进经验和新农村建设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总结和挖掘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向县委组织部和新闻媒体推荐上报,在人人心中根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农村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全县人才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或合作举办农业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优化县职业中专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项子工程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及时制定农村各类人才培训规划,要灵活设置培训课题,创新“菜单式”培训课堂,推行“一把手上讲台”制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鼓励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举办培训班、合作办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四年内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乡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分层次选送乡村干部到市直单位及外地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综合素质。

3、拓宽激励政策,构筑宽松平台。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平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艺人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对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在农村各条战线上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养等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进行职称评定,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要建立城市教育、卫生、农林、科技、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乡镇工作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将专业技术人员支农、支医、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选条件,推行县属医疗机构医生及县城中小学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新考录的机关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由人事部门安排到乡镇基层服务一年,未到基层服务的不予转正定级。农村乡镇工作的医生、教师、农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放宽学历要求,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考试。逐步完善《全县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工作绩效作为村组干部的考核主要指标,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激励、使用、退出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探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从**年起,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经费,要按照中央《干部教育条例》和省、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确保每年足额到位,并每年增加。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县属涉农金融机构要支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采取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村人才创业。

四、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是省、市委在新形势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此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就是要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大规模培养培训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人才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省、市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凝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推动该项工程顺利实施。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M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20-0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县供电企业电网装备和供电服务质量将大幅提高,农电企业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登封市电业局积极落实“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工作方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顺利完成了A类新农村电气化县的建设,并于2012年2月顺利通了河南省发改委和河南省电力公司考评验收。笔者作为新农村电气县建设的参与者,结合自已的工作经验,现就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中应注意结合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应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

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一体,社会和谐。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只有在县域经济发展下的新农村电气化规划才能营造出城乡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格局,才能有效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新农村电气化村布点应与县新农村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相结合

在规划新农村电气化村具体布点时,应做到与县新农村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相结合,要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融入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县新农村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的新农村要作为重点电气化村来布局建设,并根据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设进度计划,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点面结合、适度超前”的思路。首先要选择乡镇企业集中、农村经济发展较快,新农村建设基本成型的村、镇作为电气化村镇试点,然后把其他乡镇、村列入今后建设改造计划,逐次开展电气化建设,逐步提高电气化乡镇、村的比例,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井然有序。

三、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应与电网规划相结合

电网规划是电力发展的蓝图和建设依据,对指导电网建设,合理安排电网建设项目、建设时机、资金投入,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需求,保证今后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应与电网规划结合起来,要符合本地电网长远发展的要求。并根据电网规划的滚动修订情况及时的调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使之更具科学性、超前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应与农网升级改造和基建工程建设相结合

现在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县工程建设,大都是依靠企业自筹资金。但是单靠供电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能可贵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中,会显得“力不从心”。在积极广泛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供电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通过利用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和基建工程项目资金,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农网升级改造和基建工程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和基建工程项目融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去。这样即保证了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和基建工程建设,又保证了新农村电气化的顺利实施,避免了工程的重复投资。

五、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应与农村电网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要与农村电网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要把解决农村电网的难点、热点问题放在首位,着重完善农网基础设施,避免无序建设和盲目投资。要根据农村电网实际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求新。不是每个电气化村的电网设施都要推倒重来,凡符合国家标准的原有配电设施能利用的还是要尽量利用,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用最小的投资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六、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应与“四新”技术应用相结合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推进观念和科技创新,把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去,不断提高农网科技水平。按照《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要重点加强配电线路自动化、配电台区智能化、营销数据集抄化等试点建设。城区10千伏线路经逐步改造最终要全部实现配网自动化,达到多电源环网供电条件,完成由“手拉手”到网格式供电的优化升级。在新农村电气化试点村,可推行配电线路全绝缘化改造,推广使用非晶合金变压器,安装可投切式氧化锌避雷器,建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管理系统,逐步普及农村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加大智能配电台区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供电自动化水平。

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要与安全生产管理相结合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必要性;开发现状;研究对策

1 乌鲁木齐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我们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农村人力资本,推进乌鲁木齐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乌鲁木齐县劳动力的转移至 2002 年才初步形成规模,在乌鲁木齐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就业能力差,知识水平低,因此开发他们的潜力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转移,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他们较快的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正有效地实现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使其掌握大量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乌鲁木齐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 乌鲁木齐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乌鲁木齐县不断加大经济投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近些年乌鲁木齐县开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对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不明确、村民虽具有主动性,但发展意识不高,这些矛盾对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构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2.1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状况

乌鲁木齐县统计年鉴,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94535,其中乡村总人口为66065,占总人口数的85.6%;农村劳动力资源数43760人,占乡村总人口的66.2%,乡村劳动力为43760人,乡村从业人员为40937,男性从业人员为21871人,女性为19066人。农村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农业从业人员为32739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79.97%;从事工业的729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1.78%;从事交通运输和计算机信息传输的1512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3.69%;从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2336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5.71%;其他从业人员为3621人,占农村从业人数的8.85%。

2.2 乌鲁木齐县农村土地拥有情况

2004年末乌鲁木齐县耕地面积19.8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5801;2010年末耕地面积增加到21.2千公顷,农村人口为66065,2004—2007年农村人均年耕地面积是呈上升趋势的,在2007—2010年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趋于平缓,2011年末,乌鲁木齐县农村实施休耕的政策,农村有3.7万亩的土地要实施休耕,耕地总面积的减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3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

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状况: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不识字或少识字的劳动力即文盲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32%;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7.70%;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2.88%;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0.43%;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67%。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牧区,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农民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放的思维意识和市场化的竞争观念。但目前乌鲁木齐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数的近60%,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单一,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民的整体素质明显偏低,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乌鲁木齐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2.4 乌鲁木齐县高素质的人才流失严重

乌鲁木齐县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依托乌鲁木齐市的带动发展,但是通讯工具、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发展,导致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流失。尤其是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农村地区是他们发挥才能最佳之地,但是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待遇,他们宁可改行或继续深造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即使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但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他们大多数不能长期工作在农村地区。人才大量的流失,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乌鲁木齐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3.1 积极稳步地推进乌鲁木齐县剩余劳动力转移

乌鲁木齐县人口众多,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收益率也较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当地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大力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健康平稳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因为第三产业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受客观环境影响较少,受外界干扰程度低,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乌鲁木齐县现有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能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就是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乌鲁木齐县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突破口。

3.2 加强发展乌鲁木齐县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国家应当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应当接受义务教育者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教育在全面提升农村未来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在把一大批农村青少年不断的通过高考、中考等途径由农转非农业,由农村迁移到城市,这无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直接办法。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县的劳动力文化素质还处于初级阶段,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的同时乌鲁木齐县的义务教育应当结合乌鲁木齐县的实际施行基础职业教育,九年级以上的学生应该开设农村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能够掌握初步的农业生产技能。与此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优化农村师资结构,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这是迅速提高新疆乌鲁木齐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乌鲁木齐县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

3.3 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因此应该把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乌鲁木齐县职业技术教育,这是有效地开发乌鲁木齐县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要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应充分发挥新疆现有的农业大中专院校,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类培训、教育基地,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不同专业的定期与不定期培训或短训,利用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教育,构筑农民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同时搞好中职、高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3.4 政府做好“投入”,发挥其主导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要以农民为主体,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信息投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加快,乌鲁木齐县的农民必须与全疆、全国的农民平等竞争。地方政府须对现有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标准建设,构建智能化乌鲁木齐县社区信息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全面、高效、快捷地为农民、农业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乌鲁木齐县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的能力。

2.资金投入。目前,新疆虽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乌鲁木齐县政府对农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仍是少之又少,使许多应该做的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建议地方政府在花巨资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对于乌鲁木齐县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工程也应加大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3.5 政府充分利用政策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

要实现乌鲁木齐县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长效发展人力资本就要创新各项机制,首先,充分利用政策投入。地方政府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各种有利于乌鲁木齐县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业人才投资。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教育、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确保农民的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其次,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即从基层的乡镇到各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乌鲁木齐县人力资源的开发、流动和使用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从而带动乌鲁木齐县人力资源建设,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体系,促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树花.中职教育在新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21-24.

[2]熊磊.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9(12):38-39.

[3]张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7-88.

[4]李全胜.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5-78.

县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篇10

    我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混乱,部分地方造成干群关系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县委、县府决定从XX年7月12日开始,到XX年9月15日结束,在全县开展一次村级财务清理工作。通过清理来理顺管理关系,健全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增强民主理财意识。历时两个月,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县农村财务清理办公室和各乡镇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了清理工作,确定了资产存量和界定了产权,健全了帐务,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的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初步构成。现将农村财务清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动员,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和加强。只有理清了农村财务,才便于规范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我县由于历史的原故,各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一片空白 ,各村基本没有正规的账务,“包包帐”,“流水帐”层出不穷,缺乏财务监督机制,甚至部分村没有帐务。农村财务清理工作本身就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政策性强。而农村财务管理的空白无形中进一步增大了此次财务清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为了营造良好清理工作的氛围,明确财务清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对财务清理工作的认识,县委、县府于XX年7月12日在县桃源宾馆专题召开了巫溪县农村财务清理工作会议,县委宗定副书记作了《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认真搞好村级财务清理及财务公开工作 不断推进我县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主题报告,县委帮平书记在会上作了强调,阐述农村财务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此次财务清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从XX年7月13日起,各镇召开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县财务清理会议精神。县广播电视台、巫溪通讯、巫溪农业信息网先后对农村财务清理工作作出了报道。通过这些宣传报道,扩大了财务清理工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为财务清理工作的后续开展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领导,组建班子,明确责任

    为了加强对清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确保此次村级财务清理工作有序进行,使这次财务清理达到制度硬、清理顺、帐务清、公开明、管理严的目的,县上以巫溪委办发[XX]35号文件成立了巫溪县村级财务清理领导小组。县委分管农村工作的宗定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开秀同志,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卫东,政府分管农业的长伦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巡视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和业务指导;巡视组设在县纪委,负责清理工作全面监督、督促和违纪案件查处。各乡镇根据巫溪委办发[204]35号文件和县村级财务清理会议精神,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清理小组。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负总责,各乡镇纪检、财政、农业服务中心的同志具体参与。县级各帮乡扶贫单位派出得力人员协助帮扶单位加强财务清理工作。领导机构的组建和责任的明确划分为财务清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因地制宜,制定方案,组织培训。

    为了乡镇在财务清理中具体可行,便于操作和借鉴,县委转发了《巫溪县农村集体资产财务清理实施方案》(溪委办发[XX]51号),就农村财务清理工作的清理时段、清理范围、清理方法及清理要求、组织纪律、清理兑现、清理终结等各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清理的范围为所有集体资产;清理时段从XX年1月1日至XX年6月1日;清理内容包括9个方面;清理方法及要求: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帐内清查与帐外核查相结合,做到帐帐相符、帐款相符、帐实相符、帐据相符、帐内与帐外相符。清理终结:各乡镇清理结束后,建立帐务,确定余额,界定产权,完善帐、表、册据,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帐乡代管和村务公开。为了提高财务清理人员的素质,县农业局对各乡镇财务清理人员(乡镇农经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各乡镇按照县委办发[XX]51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本乡镇的村级财务清理实施方案,并对具体参与村级财务清理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四、协调配合,监督指导

    在乡镇财务清理过程中,县农村财务清理办公室加强县属部门与乡镇的协调和对乡镇的监督指导。县清财办向各县属部门印发了《巫溪县村级财务清理办公室关于对县属各部门下拨乡镇的资金、物资进行核对的函》。县林业局、交通局、建委等部门提供了详细的清单,对县清财办对乡镇财务清理工作的监督提供的有力的帮助。共3页,当前第1页1

    为了加快各乡镇财务清理的进度和落实县农村财务清理的到位,县清财办制定了巫溪县村级财务清理进度表,要求乡镇8月20日前和9月10日次两次上报。清理期间,县府办、财务清理巡视组、县清财办出动40余人次,到乡入村进户,参与清理工作,指导乡镇进行财务清理,了解乡镇清理中的具体情况,解决清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清理中,县清财办要求各乡镇必须结合实际,因村制宜,研究具体可行措施,一要运用好两个方法,即协调和依法手段;二要做好三个结合,即集中清理与经常性管理工作相结合,村民监督与提高干部素质相结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付诸法律相结合。三要抓好四个重点,即对重点人、重点户、重点行业和重点村,综合治理,重点突破。 

    在全县财务清理即将结束时,县农业局制定了一系列村级财务规章制度和全县统一的科目以便供各乡镇在清理终结阶段借鉴参考。

    五、清理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截止XX年10月8日,全县共53个乡镇完成了财务清理工作并上报了清理工作总结,3个乡镇完成了财务清理工作但没有上报总结材料,1个乡仍没有完成财务清理工作。清理出违纪金额10万余元,涉及违纪人员18人。根据已收集到的总结材料看:(一)农业两税附加,绝大多数村均存在农业两税欠款,部分村农户欠款较大,造成了两税附加的下欠。税改前,部分完成税费任务,村里贷款交税费,而农户下欠现在无法收

,造成村里的负债。(二)“一事一议”筹资,各村主要用于农网改造和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数额较大,均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合理开支。(三)扶贫救济资金、物资,扶贫项目资金各村均在相关部门领取和报帐,村级不入帐。部分村对此作为帐外资金进行了清理,主要是核对是否落实,从清理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着分配不公和没有公示的问题。(四)其它资金,我县村级没有集体统一经营收入,除发包拍卖资产、资源收入少数乡的少数村里有点外,其它乡村都没有。

    根据县清财办了解,目前我县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不稳定,人员变更快,财务移交手续办理不及时。从XX年至今,我县各乡镇更换村会计100余名。将近50余个村出现连续更换村会计。大多数新旧财会人员没有办理移交。二是财务无专人管理,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时间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成为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村级财务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不规范。从所掌握的情况看,有75%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现金账而不设总账和明细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业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八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这些原始“票据(凭证)”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收钱不开正式收据,收款人不签名盖章;开支没有正式发票,多以白条入账,并无经手人签章;干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账单,基建工程无合同、无验收、无发票,以领据票入账等现象极为普遍。部分村的帐务中,数年未见一张正式发票。四是非生产性开支严重。部分村干部大吃大喝,造成浪费。五是少数村社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现象严重。千方百计利用职务之便,运用多种手段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如收入不交账,多收少交,重报开支,多领补助等。六是账目不公开,财产往来无账,村级财务失去有效监督。

    总之,这次村级财务清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按照预定方案完成了清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特别是今后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

    六、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

新形势下,如何探索一种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的新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应从了下几方面入手。

   (一)稳定农村财会队伍,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XX年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农经机构与农技推广机构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农经干部面临着农经管理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办公方式自动化及农经服务领域的扩大、农经服务内涵的延伸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财政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一些农经人员纷纷想方设法调离农经队伍。从XX年7月改革至今,农经人员调离本行业的将近20余人,这些人员都是原农经体系中政策水平高、业务过硬的骨干。农村合村并社中,村财会人员也出现大换血,许多没有经过业务培训的新手走上了村级会计岗位上。高素质农经人员的缺乏,造成我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长期处于“真空”带,而村会计的频频更换,又加大的农村财务管理的难度。

    为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构建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财务管理模式,XX年我县将在全面推行“村帐乡管”模式的基础上,试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稳定农村财务人员,在县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新的农村财务管理的需要。乡镇要确保村级财会人员稳定。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全面推行“村帐乡管”,严格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真正把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方式就是推行“村帐乡管”。要高度重视农经工作,增加对农经的投入,树立农经部门的威信,真正充分发挥农经部门的职能;利用这次农村财务大清理的契机,按照巫溪委办[XX]51文件要求,全面实行“村帐乡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农业、财政、纪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各乡要把所有的集体资金、资产纳入农村财务管理范围,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要严格执行财务收支计划,对超计划超标准开支不予入帐;要从源头抓起,坚决按规定控制管理费、办公费、“一事一议”筹资等;对村级计划内的大额支出,实行先报批计划,再予以实施的审核把关制度;要加大对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除如数退款外,要追究当事人、村主要负责人、乡镇审核审批人的责任。

   (三)实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主人翁,农民群众参与农村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体现其政治权利,也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其积极性。财务不公正、管理不民主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实行财务公开,才能真正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加强农村财务的监督力度,让老百姓参与到农村财务管理中来,是现代新型农村财务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根据农业部《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公开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有疑点的要进行解释,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解决。组建村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选举不在村任职的3—5名村民组成。负责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参与制定本组织各项计划和管理制度,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检查财务。

   (四)、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审计监督

    对农村各项财务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县乡两级要强化领导,加强管理。县农业局加强对农村财务制度建设的业务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审计监督。要依法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按照农业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搞好农村财务收支、农民负担、村社干部离任等审计工作,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依法查处。乡镇要经常过问村级财务管理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五)拓宽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化解村级集体组织不良债务。我县大多数是空壳村,负债村,集体经济不发达,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就难以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想方设法盘活现有资产、资源,通过出租、转让、承包、合资等多种形式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对村里的负债,要根据负债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提出消化债务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