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探索

时间:2022-12-22 05:26:00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探索

*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幅员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528个行政村(居),总人口105万。全县现有公路里程2000多公里,通航水域200多公里,机动车2.2万辆,船舶1000多艘,生产经营企业1269户(其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家、批发企业2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23家、非煤矿山企业75家、其他高危企业17家),从业人员9万多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境内河网密布,道路崎岖,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普遍低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全县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如何建立适合*县情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八大机制,促进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1、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工作主动权”和“安全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快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

2、健全安全目标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指标管理体系,将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把工矿商贸企业万人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

3、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遵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和政府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监管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驻县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监管责任,定期分析、研究布置、督促检查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定落实预防事故的措施;三是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其它领导对所分管行业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负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

4、完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谈和述职制度。对责任落实、工作扎实、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安全生产指标不落实的,实行通报批评;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罚。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今后将对发生恶劣影响事故的单位以及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成绩较差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乡镇、单位将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二、健全完善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机制

1、企业要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安全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概算予以保证,凡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得出现新的安全欠账;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等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478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安监局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确保用于安全生产;全县所有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369号),按时足额专户存储安全风险抵押金,用于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同时,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加法定保险,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和应对事故风险机制,做好事故预防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工作;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责任保险。

2、政府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监管装备等安全设施建设和重大安全技术措施补助。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适当增加。各乡镇政府也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由乡镇分管安全领导提出计划,报同级政府同意后支出,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乡镇安全生产工作的考评范围。

3、加强对安全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审计、公安、安监、消防以及行业管理和投资主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安全投入情况,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存储和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安全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保证各项安全投入用于安全生产。

4、积极推广安全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推广应用。

三、健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整顿关闭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范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整顿调整规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基础弱、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状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政策,扶持高危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上剧毒、易爆、高污染小化工项目。

2、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县、乡安全监管人员,工作经费与装备,改善安全监管执法条件;强化对监管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积极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与优质服务,依法依规办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做到科学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3、推进联合执法检查。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既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联系、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较易发生安全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形成执法合力。

四、健全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1、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单位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广泛持久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组织安全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使广大民众和从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2、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县级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应急指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和知识培训;组织对乡镇安监办工作人员进行执法培训和技术教育;企业要完善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安全技术人员待遇,努力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为安全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

3、抓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保障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凡是新录用工人必须经过岗前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做到应知应会,持证上岗。高危行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准上岗作业。

4、健全安全培训网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四级条件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没有设立安全培训机构的企业要委托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

五、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1、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依法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全面地进行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和监控。

2、全面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加强作业场所现场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纪律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和及时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3、经常性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掌控各种隐患,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特大事故隐患要实行分级管理、挂牌督办,逐项确定整改督办单位。

4、实行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按照《*县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要求,经举报查实的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人将获得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关注安全生产、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六、健全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进行备案,并定期启动预案进行演练,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企业要联系实际,针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建立完善专门的应急和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

2、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体系。力争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09年组建到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高危行业生产企业要建立企业内部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增强企业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

3、建立应急救援数据库。争取用2年时间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队伍、专家、重大危险源及其处置技术、应急预案等信息数据库。

七、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执法机制

1、严格依法从业和依法许可。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凡是依法需要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申请并获得安全许可,方可生产经营;有关部门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实施行政许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存在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有关部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2、落实安全标准和规程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安全规程规范,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改善安全环境,文明生产、文明经营。

3、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必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事故类别等级,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由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复。有关机关必须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事故发生单位必须按照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八、健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发动群众监督。维护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职工群众安全监督网,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作用,积极组织职工参与安全宣传、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保障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批评、检举、控告权利,严禁打击报复行为。

2、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积极支持配合人大执法检查,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安全生产的建议和提案,定期不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协汇报通报安全生产工作。

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支持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工作经验,支持新闻媒体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现象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公开曝光和舆论监督,推动有关部门或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