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多功能平台报告

时间:2022-07-11 03:57:00

导语:搭建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多功能平台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搭建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多功能平台报告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崭新课题,而先进性建设是具体的、现实的,需要合适的平台来展示和实施。随着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面启动,有效搭建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多功能平台,对于加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需要平台的有效支撑

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就是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创建平台来推动。

1、平台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抓手。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学校、社区,党的先进性建设都需要一定的实现途径,这是先进性教育的基本经验。同志指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务求取得实效。要贯彻落实好同志的重要指示,把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好搞实,使广大农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成果,就必须找准工作的抓手。我们应以满足群众的需求为目标,针对基层组织的现状和不足,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研究,寻求基层组织不断完善革新的好平台。只有建立起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多功能平台,才能使广大农村党员经常受教育,广大群众长期得实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才能得到尽情彰显。

2、平台是农村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目前,农村基层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最为复杂又较为薄弱的领域。在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是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然要求。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根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平台建设作为纽带,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联系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才能满意;只有群众满意了,实际工作才过得了关,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才算真正取得了实效。

3、平台是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农村党员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群体党员的职业情况不一样,解决的问题就不一样;组织形式不一样,活动的方式就不一样;党员自身条件、素质不一样,要求和标准就不一样;农村经济条件不一样,党员的思想和觉悟就不一样。因此,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针对不同情况的党员,把多功能平台建设作为切入点,构建起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不同平台,使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舞台。

二、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平台具有丰富的内涵

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平台承载了组织党员、凝聚民心、联系群众等多种功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主要应建立以下平台:

1、要搭建学习平台,发挥教育作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搞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就要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以村级活动阵地为基础,采取“X合一”的办法,实现会议室、农民学习培训教室、党员活动室、电教播放室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通过集中培训、函授、讲座、远程电化教学等方式,强化对农村党员的综合学习培训,把农村党员培训为科技明白人、“土能人”。另一方面,应整合农技、兽医、果技、成教等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各农事活动时期,对农村党员进行生猪、果业、渔业、种植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2、要搭建活动平台,发挥组织作用。要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譬如开展“争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奉献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奉献日”,“一面党旗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盏灯”、“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志愿者”、“党员家庭”、“党员联系户”等主题活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促使他们发挥模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党员、引导群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小康,构建和谐农村。

3、要搭建帮带平台,发挥示范作用。搞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农村党员就必须充分发挥帮带作用。近年来,我县围绕蜜桔产业发展壮大,在蜜桔开发大户中培养“双带”能人,加大蜜桔开发力度;围绕蜜桔生产管理,在蜜桔种植大户、管理能手中培养“双带”能人,抓蜜桔实用技术帮带;围绕蜜桔运销增值,在蜜桔流通中培养“双带”能人,帮助农民搞活蜜桔流通,帮带效果明显。今年,我县新增蜜桔种植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35万亩,产值达5亿元,6个蜜桔主产乡镇农民仅从蜜桔产业中就实现人均增收1600余元。

4、要搭建文化平台,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傩班、农民剧团、腰鼓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村党支部在活动阵地设立固定的活动娱乐场所,开设棋类、乐器类、表演类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项目,避免邪教、封建迷信等把农民引入歧途。通过搭建文化平台,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阵地,用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凝聚人心。

5、要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发挥核心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管理民主”,在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要通过搭建参政议政平台,让党员参政有激情,议政有渠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互动互带格局,更好地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集中民智民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要通过平台建设形成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

农村先进性建设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开发。这种开发不仅是形式上的、载体上的,更应该是机制上的、深层次的开发。通过不断地开发,并建立与平台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农村党员先进性建设平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1、建立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组织保障机制。作为一个组织的成员,党员发挥作用不仅需要自身的素质和内在的动力,更需要有组织的力量,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我县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将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全村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若干个党支部,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村先进性教育活动难组织,人员难集中的问题。同时,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管理运作模式:第一种是以“地缘”关系的不同,将居住于同一个区域的党员划分为一个平台,便于组织管理;第二种是以“事缘”关系的不同,将从事于同一种或相关联服务项目的党员划分为一个平台,便于分工合作;第三种是以“亲缘”关系的不同,将有“亲缘”关系的党员划分为一个平台,便于结对帮扶。

2、建立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管理机制。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应紧密结合农村和农村党员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努力探索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新途径。通过加强管理,使他们自觉参与,接受教育,整改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体现先进性。一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农村党员的年龄、特长、家庭经济情况和农村实际需要设置岗位;结合每个岗位应履行的责任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细化量化,确定岗位职责;对党员履行职责情况由群众、村委会、党支部进行考评。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双向代管”制度。针对农村党员流动性大,教育管理难落实的实际,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外来务工党员建立业临时党支部;对零星分散的党员挂靠暂住地党支部;对外出党员按党员意愿,不便回户籍地参加组织生活的,则由户籍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协调,建立委托代管制度。三是建立老年党员“双联双帮”制度。对年老体弱、卧病在床,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农村党员,应由“支部书记+年轻党员”联系结对一名老党员、开展“上门帮学+上门帮困”的管理制度,提高老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

3、建立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入手,全心全意服务好这一主题,上下联动,使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一是建立党员示范制度。一方面,以自然村落为单位、以“一会五站”(志愿者协会、社会互助救助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为载体,充分发挥老党员、无职党员等的先锋示范作用,帮助和解决政府想办而又一时难以办的事,凝聚人心,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致富党员应按照“党员带群众,干部带农户,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党群共富联合体”创建活动,以党员致富大户或村组党员干部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动力为纽带,与农户结成创业联合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党员干部访问民情制度。应在镇村两级设立农民诉求机构,形成以信息接收、梳理决策、诉求落实和责任监督四项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诉求运行系统,并建立健全村党员干部“走访”、“夜谈”配套制度,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使农民“上求”与干部“下访”双向交流。三是建立为民服务实绩考核制度。制定《为民服务实绩考核奖惩办法》,同时,积极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建立党员义务服务中心,组建农技、农机、计生、兽医、治安、医疗、应急、文化、政策咨询、治安巡访等小分队,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