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6-27 09:26:00

导语: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作为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缓慢、发展滞后等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弱,城市支持农村少,农民收入保障低,推进城乡统筹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眼于“三农”,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改造农业,构建和谐基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稳固,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贫困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最需要改造;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最需要巩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理念引领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对接。一是创新生态农业理念。生态资源丰富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发展特色农业最大的优势。既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稳基、畜牧增收和劳务富民。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理念。农业区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依托当地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改造、引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出产、地方制造、地方专有的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规模农业理念。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农民收益少是不少贫困地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推进土地流转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新型地主,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发展。

(二)聚合资源壮大农业。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多、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是适度集中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二是做强优势产业。聚合地方资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发展一批主业做强、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建好粮油、茶叶、畜牧、药材等主体功能区,减小成本,集中经营,抱团发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实行一个或几个品牌打天下,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健全体系提升农业。农业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一旦市场链条脱节,就会影响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护农业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等“五专”组织,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缩小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实践证明,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所以,贫困地区要面对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的现实,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努力改造农村,缩小农村,推进城镇化。这不仅是解决贫困“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途径。

(一)改善人居环境。认真实施“构建大交通”的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一是夯实发展基础。抓好全市“畅通、命脉、动力、信息、生态、安居”等六大基础工程,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构建大交通为契机,积极融入国省大通道、构建县域主干道、建好乡村公路网。二是建设生态新农村。以“三通三改三建”为载体,实施农村示范治理工程和生活污水净化治理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建好小庭园;注重建筑风格及质量,有序实施村民集中建房。加大农村古碑、古墓、古树、古建筑及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打造民俗文化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三是建成特色基地。按“一村一品、一线一特”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特色产业点、圈、带、线的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业园区,扶持发展新型农场主,做大农业基地规模。

(二)优化创业环境。缩小农村,就是促使有限的资源更多的集聚,让更少的农民运作更多农村资本并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没有城乡互动的创业平台,势必影响农村快速发展。一是优化政策平台。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六大制度,积极探索合村并组迁户、农村生产资料流转、城市支持农村等政策,大幅度迁移自然村、小山村,改变分散状况,形成布局合理的乡村格局;加农村撂荒地、自留山、闲置房等流转,盘活农村生产资本,促使农村发展速度变快、总是变大、效益变好;放宽城里人才到乡下创业政策,促进城乡互动共赢。二是优化服务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变“强势政府”为“强势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保姆式”办公;强化诚信意识、服务意识,营造政通人和的为政环境、近悦远来的投资环境、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凝聚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等内外发展要素,推进地方发展。三是优化创业平台。坚持农村人口内聚外迁、产业内聚外来、资金内聚外引的思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有识之士建立创业园区,实行扶上马、送一程,在税费征收、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用水用电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让业主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三)创建社区环境。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在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方面,实行城乡规划同步、政策同等、措施同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二是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避让搬迁、易地搬迁等项目,引导农民向公路沿线、产业长廊、居民集中点等地方集中建房居住,整合国家投入,配套完善路、水、电、沼气、学校、卫生、超市和绿化等公益项目,促进农村面貌大转变。三是健全农民保障体系。巩固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建好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网络,搞好农村卫生防疫,扩大农村免费公益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快广履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减少农民,推进一农三变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化”农民为非农民的过程。在现阶段,就是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减少农民,关键是要解放农民,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增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减少绝对农民数量,增加留守农民的发展要素,促进农民生活市民化;降低就业门槛,广开就业门路,变“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为“离乡又离土”的现代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民工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市民。

(一)推进农民变股民。市场经济条件下,集聚才能生力,合作才能共赢。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和零敲碎打的产业不能富民。优化资源配置,借力借势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成功之道。一是发展合作经济实体。按照“稳制活田、标准生产、规模发展、产业经营”的思路,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经营农民承包土地,扩大“实验田”,推进“新”,培育“新产业”,促进集约经营和农民身份转变。二是规范合作经济组织。以县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中心、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争议仲裁中心。积极引导和帮助专合经济组织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合作章程,规范内部经营管理,拓展内外融资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合作组织收益。三是保障合作农民利益。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合作经营必须首先保障群众利益。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原则,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使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能够真正分得红利、取得务工报酬,实现增收目标。

(二)推进农民变民工。劳务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培训模式,改进输出方式,推进农民变民工,壮大劳务经济,是现实之举。一是外建基地促输出。坚持“巩固、拓展、扩大”的思路,拓展劳务基地,组建农民工商会,实现民工由“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加强同省内外重点企业,以及当地籍企业家与包工头的联系,实施定向有序输出。二是内搭平台抓转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强联营,培育一批公司、合作社、园区、大户,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向民工的转变。加快特色小集镇建设,促进农民向居民的转变。回引人才,鼓励和引导能人回乡创业,从土地上“转身”,发展民营经济。三是打造品牌抢市场。按照“用工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三单”模式,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打造优秀的民工团队,用良好的品牌信誉赢得市场,实现由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推进农民变市民。农民收入“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度”,必然会引起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质”变。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方面,积极改造农村环境,实现生活“市民化”;另一方面,离土进城发展二、三产业,成了市民。一是加快推进农民生活“市民化”。抓住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等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改造农村基础条件,加快骨干产业培植,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回引务工人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县城、中心集镇、特色小镇为重点,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建设档次,创新管理体制,打造魅力之城、活力之乡,把小城镇做成大市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落实共建共享政策。按照“以城带乡”战略,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各项政策,推进农民自由而的全面发展;彻底清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放宽中小城市入户条件,认真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突出问题,促进有资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便离土离乡,持股进城与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领域结合,落户于城镇,成为新型市民。这样,不仅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因而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