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管理引导交流

时间:2022-11-27 03:55:00

社会团体管理引导交流

社会团体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团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1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团体16.5万个。从总体看,我国社会团体发展是健康的,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扩大国际交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是群众的结合体,国际社会也称其为第三部门(指对政府、企业而言),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抓好对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管理,促进我国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是维护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团体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事关稳定大局。近来,我国社会团体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非法社会团体增多,活动猖獗,其中有的在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领域进行破坏活动,有的利用我国改革过程中尚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企图制造事端,有的采取境外注册、境内活动的方式与我斗争。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社会团体同我进行“合法”斗争,他们往往以社会团体的身份出现,以学术研究或慈善捐赠为掩护,以资助、合作为手段,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特别是气功组织泛滥,一些人打着气功健身的幌子搞愚昧迷信,诈骗钱财,甚至进行反政府、反人类、反科学的活动。一些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目的的非法组织,对我国社会和政治稳定构成了重大隐患,危害极大。“”邪教组织就是突出的一例。同他们的斗争,是严肃的政治斗争,关系到党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稳定,必须高度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团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服务、协调、中介、监督等功能。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十五大要求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并以此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各类社会团体结构不够合理,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并且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还很少,在全国性社会团体中,行业性组织仅占23%左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建立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因此,我们对社会团体必须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第三,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是促进我国社会团体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团体尚处在起步发展时期,自律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社会团体成立时就不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的,成立后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的社会团体违背非营利准则,从事营利性活动,设“小金库”,私分财产,有的甚至搞非法集资,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有的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的社会团体内部闹不团结,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内耗严重;有的社会团体负责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个别社会团体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加强社会团体管理,全面提高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使其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做好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需要。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结社的自由。宪法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因此,结社并不是绝对的、毫无限制的自由,必须以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对公民的结社行为进行规范,对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权利的结社行为进行限制,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法律准则,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要对公民结社进行登记和管理。可见,做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工作是增强公民依法结社意识的需要。

同时还应当看到,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对社会团体依法管理,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它不仅能保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而且也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因此,对社会团体要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各项管理工作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防止越权执法和执法不力的现象发生。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社会团体管理,除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外,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方针。“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举”是在总结社会团体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在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中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促进了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应当加强和改进之处。

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监督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培育发展,没有监督管理,培育发展就失去了保障,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如某个时期,社会团体在个别地方发展过快,超出了当地社会的承受能力,而当地的行政管理力量又相对薄弱,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社会团体本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培育发展是监督管理的目的,不讲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就无任何意义可言。而离开了监督管理,社会团体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偏离目标和轨道,甚至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失信于民。实践告诉我们,凡监督管理好的地方,社会团体就健康发展并发挥积极作用;凡是监督管理较差的地方,社会团体的问题就比较多,作用也不明显。

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检查监督社会团体遵纪守法的情况,即对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团结的情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道德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的辩证关系,既要严格管理,又要避免管理过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应有所侧重。今后一段时间应当将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上来。要通过制定社会团体发展规划,对已有的社会团体进行结构性调整,对社会团体的总量进行有效的调控,实行分类指导,避免单纯数量扩张和盲目发展。要严格控制业务宽泛、不易界定的社会团体,禁止设立气功功法类、特定群体类、宗族类、不利于民族团结以及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的社会团体。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行业协会等中介性社会团体,适时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团体,使公益性、福利性社会团体在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使社会团体在数量、种类、结构、布局等方面符合当地社会的实际要求,确保社会团体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进一步落实双重管理体制。我国对社会团体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团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遍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部门的业务,登记管理机关力量有限,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社会团体进行有效的监督,更不能对其业务进行必要的指导。而业务主管单位对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社会团体比较熟悉和了解,更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有所不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完全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共同推动社会团体健康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不甚明晰,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落实得不好,各自为政,职能交叉、放任自流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管理上很多漏洞。对此党中央非常重视。根据中央的要求,19**年10月国务院修订颁布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以法规形式明确下来,即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并视情况对有些行为给予行政处罚;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违法行为,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由此可见,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都负有重要职责,每一家都应认真负起责任来。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行政管理的合力。同时,还要争取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相互协调,以避免管理上出现漏洞。

(三)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的发展,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原有按行政建制成立党的基层组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全国社会团体中有不少党员,但大部分社会团体没有党组织。前不久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北京市和**市分别有89%和91%的社会团体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由于没有党的组织,党的领导工作不健全,许多党员在社会团体中不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一些社会团体往往处于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之外,造成不少社会问题。已经建立党组织的,有不少内部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缺少必要的制度保证,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定,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所以,应按照中央组织部、民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尽快在有条件的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并积极探索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的规律,以加强党对社会团体的政治领导,确保社会团体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团体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社会团体的发展。国务院颁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团体管理的法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社会团体发展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比如,一些配套法规尚未出台,外国人在华成立社团和外国社团在华设立代表机构还无法可依,等等。由于法制不健全,行政管理工作中难免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在执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单行法规,注意协调好与其他政策法规的衔接,同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政策措施,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建成比较完备的社会团体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应该把立法与执法、普法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社会团体管理干部的培训,增强执法责任感,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团体的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五)强化民间组织的自律机制。在社会团体管理实践中,应该把他律与自律、外在约束与内在约束结合起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强化社会团体内部管理,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以章程为主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民主决策、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和接受捐赠公示等制度。对内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团体进行整改,对违反章程、违法违纪的社会团体,要依法处罚。探索建立社会监督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社会团体发展的人事、工资、组织、税收、财务、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促进社会团体自律机制的形成。

(六)严厉打击非法社会团体的违法犯罪活动。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凡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的,或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以及被撤消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登记管理机关要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要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那些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为目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敌对非法社会团体,要重点进行打击。对组织策划破坏活动的首要分子和骨干,触犯刑法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为非法社会团体提供支持、资助和便利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这就需要各级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把依法查处非法社会团体、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完成这个任务,仅靠登记管理机关是不够的,还应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公安、安全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监控网络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上述措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