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给与需求思考

时间:2022-09-24 12:40:00

电力供给与需求思考

电力供应不足,拉闸限电现象在全国22个省市狼烟再起,用电高峰时,供电设施不堪重荷,电力抢修疲于奔命,经过多年努力树立起来的供电服务的良好口碑,又再次受到社会舆论的质疑,于是一个如何平衡供电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电网经营企业的高度关注。

一、现实问题:供电服务供需不平衡

供电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平衡主要是指电网经营企业的电能供应、服务设施容量和服务质量保障能够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既没有出现服务能力过剩也没有出现服务能力不足的现象,实现了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理想匹配。

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既可保证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达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是电网经营企业努力的目标。

目前,供电服务存在比较突出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现象一,源头不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近两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相比之下,由于电源建设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发电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导致电网经营企业无法向全社会输送充足的电力,首先从源头上出现电力产品供应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现象二,相对固定的服务设施能力难以适应变化的服务需求。

如图一所示,A线代表服务设施能力,相对固定;B线代表需求,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当服务能力近似看作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之间是否平衡有三种组合:一是需求和供给在最佳容量点Q上达到平衡,所有的服务设施和员工都在正常工作,客户和供电企业需求与供给都达到最佳,这种理想状况非常少;二是服务设施容量超过需求,需求在最优容量以下,造成服务设施的剩余,降低了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的运作成本,这种现象在春秋季节和每天的低谷时段比较明显;三是需求大于服务系统可提供最佳容量,此时服务条件劣化,服务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在电厂出力不足或夏、冬季热冷反差较大,出现用电高峰时,经常有所表现。

现象三,服务能力的调整滞后于服务需求的突变。

如图二所示,服务需求与供给均为波动型系统,只有在两条曲线重合时才能达到均衡。这类现象由少见的随机事件引起。如**年夏季,**市出现几十年未遇的连续1个多月的高温天气,空调用电负荷猛然增长到用电负荷的40%,造成几十个供电小区配网不堪重荷,供电部门虽快速反应,增加抢修力量,突击改造局部电网,新增配变,但使供电服务能力达到客户用电需求确实还需一定的过程。

综上所述,造成供电服务需求不平衡的原因较多,除了由于发电总量不足这一供电企业无法改观的客观原因外,要关注的最主要原因大致在三个方面:第一来自电网经营企业。作为供电服务提供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不可能按照最大需求量的要求来设置自己的服务能力,只能按照正常需求量安排服务设施能力,否则将会因服务能力长期闲置造成大量浪费。第二来自客户需求的变化。用电客户的需求非确定性因素十分活跃,如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季节性温差的变化,白天、黑夜各个时段甚至节假日,都直接影响客户用电的需求。第三来自政策上的失误。在电力供求缓和时,采取降低电价,制定优惠电价发展高耗能产业。如在江浙两省强行取缔小冶炼产业时,而安徽省某些地区从增供扩销考虑,却如获至宝地纷纷接纳,导致了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使用电超速增长。

二、求解供电服务供需平衡点的

基本思路

由于供电服务的产品具有不可存储性和易逝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要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服务管理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解析还是实际操作,使供电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之间达到理想平衡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说,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为求得相对的平衡,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电力经济政策的研究,消除经济决策失误导致电力供应紧张或过剩,使电力增长速度适当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使电网经营企业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广大电力客户。作为供电企业来说,要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调整高耗能企业用电优惠政策,通过调整服务能力,运用价格策略,争取政府调控等全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手段,求解供需的最佳平衡点。尽管在电力总量供给严重不足,近期还不能改观的状况下,通过积极的服务对策,还是能取得一定条件下的供需相对平衡和客户基本满意的效果。

(一)调整保障能力,适应服务需求

首先,按服务高峰需求设置供电设施、设备容量,解决电网“卡脖子”带来的缺电和“窝电”现象,以保障高温、寒冷季节用电高峰时的正常供电。如**供电公司针对持续高温引起居民用电的大幅度波动情况,在**年7月底连续奋战三昼夜,突击架设34台配变,迅速解决因设备过载运行频繁出现用电故障,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问题。

其次,按照服务平均需求设置一线服务员工。象电力抢修等一线服务员工,如果按照需求高峰设置服务能力,虽然可以满足特殊时期的需要,但由于大多数时间服务量偏小,造成人力资源闲置,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所以,按平均需求确定一线服务员工,当需求高峰来临时,可以通过短期抽调人员的方式解决服务能力的不足。如**供电公司平时设置4个抢修班组,正好可保障市区正常抢修的人力需求,而夏季抢修高峰期,该公司迅速抽调人员组成14个抢修班组,既满足了特殊时期抢修服务活动的开展,又降低了平时服务能力库存。

(二)运用价格策略,引导服务需求

在电力供应总量不足的形势下,许多地方建立了企业“开x停x”或供电线路轮流“拉闸限电”的供电服务秩序。这一秩序也被视为比较公平的做法,保证了供电企业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客户,消除了客户歧视,从而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看起来公正的规则是建立在所有的客户都是同质的一一赋予时间的价值相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差别的假设之上。这种假设并不存在。

事实上,客户的价值是有区别的,甚至相差悬殊。我们以**市“奇瑞”轿车厂与某水泥厂相比较可见一斑:年产9万辆,已跻身全国五大轿车生产厂家之列的奇瑞轿车厂,**年用电量9860万千瓦时,每千瓦时耗能创产值高达86元,而某同等用电规模的水泥企业,产出水泥116万吨,每千瓦时耗能创产值约3.3元,前者的产值是后者的26倍!前者上交国家的税收更是可观。

显然,对不同需求和不同价值的客户不加区分,采取一视同仁的限电方法,没有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必然导致供电服务的供给行动偏离最优的效果,并最终损害企业的运营效益。于是,有必要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科学地运用价格策略引导新的服务需求。

1、全面启动灵活的价格杠杆机制一一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机制。通过运用价格杠杆机制,建立服务需求、供给的缓冲环节,引导高峰电力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生产企业倾斜,有利于达到削峰填谷的理想效果。

峰谷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策略,就是根据市场电力需求波动的特点,使相同的电力服务产品在每天不同的时间阶段和不同的季节收取不同的价格。基本思路是企业在用电需求高峰期采用高价格策略(保障时间价值高的企业正常生产要求,引导时间价值低的企业少量或暂停生产),在用电需求低谷阶段采取低价策略(时间价值低的企业此时多生产可获得电价补偿)。

2、试行让时间价值相对高的企业以相对高的电价向其它企业购电。这种方法,是既体现“效率优先”又“兼顾公平”的双赢结局。

3、实行“可中断负荷补偿”办法。电力供应紧张时,一些企业因顾大局中断用电,出于公平起见,有必要出台“可中断负荷补偿”办法,以弥补其少用电减少经营收益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价格策略的正确实施,具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调节电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发供电企业从削峰填谷中增加收益;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峰谷电价要使峰谷时段划分符合电网实际,同时峰谷电价浮动比例必须拉开足够的档距,否则达不到引导平衡需求的理想效果。

(三)采取政府调控,平衡服务需求

在电力供给严重不足,运用价格策略不足以平衡供需矛盾时,有必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相对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电力资源。**年7月24—8月10日,**市用电缺口高达1/4以上,供电部门正是通过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把握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点,成功地实现了“限电不拉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1.让电于民。在高温季节,保电工作从“先生产后生活”向“先生活后生产”转变。考虑人的身体耐热有一定的限度,按照中断供电允许等待的时间划分等级,**市将居民生活用电与企业生产用电相比,按照紧迫程度设在优先等级。这不仅体现以客户生命安全第一为运营准则,而且以人性化的保障服务(如电力故障快捷抢修)带给居民超出满意程度的感谢与感动的特殊感觉。目前,**市已酝酿准备对居民用电实施分时电价政策,使居民用电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能够节约用电,主动参与调荷避峰,限制无节制用电。

2.确保重点。本着以社会效益为重,从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大局出发,**市将有关国计民生的医院、自来水、煤气、交通运输、电信等公用单位和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事业单位及重要企业的保安用电放在重点确保地位,从而保障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

3.停供“五小”。“五小”企业(即小水泥、小冶炼、小玻璃、小矿山、小煤窑)在生产中,能耗高、污染重、效能低,有些早巳列入国家政策限制生产的名单,在电力供给不足时,**市明令暂停生产,让电于其它客户。

4.有区别限电。对于其它各类企业,按企业时间价值的差异排队,对时间价值高即能耗相对低、产品附加值大、效益好的企业少限电甚至不限电。与此相反,对时间价值相对低、耗能高、效益差、长期拖欠电费的企业首先实行错峰用电,相对多地限电。本着“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最后拉路”的原则,并通过负荷监控系统等技术限电手段的配合,创新限电方案,建立科学的限电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