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时间:2022-07-17 04:20:00

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的说法令人胆寒,传遍世界。据说,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因粮食短缺和粮价上涨发生了骚乱。在关于粮食危机的讨论中,我国的粮食问题再一次受到了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一是因为2004-2006年我国年平均进口粮食大约是500亿斤,相当于世界粮食流通量的10%左右;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今后粮食消费总量将迅速增长。那么,中国会发生粮食危机吗?中国的粮食问题会加剧世界粮食危机吗?

针对上述疑问,4月初总理在河北省春耕生产第一线向全国人民、也是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为此,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持续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

中国人自己解决吃饭的承诺是完全有条件兑现的。基本理由是,中国的粮食供给潜力能够满足必定增长的未来需求。粮食需求量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人口数量,二是人均粮食消费量。有专家推算,2030年之前,中国的人口峰值至多是16亿,全面小康生活水平上的最大人均年粮食消费量是950斤,因此,中国未来最大粮食需求量是15000亿斤。粮食供给量也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一是耕地面积,二是单位面积产量。我国现有18亿亩耕地,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15亿亩,以150%的复种指数折算,大约动用了10亿亩耕地,生产了10070亿斤粮食,年平均亩产1000斤。这就是说,现有粮食总产量与全面实现小康后的最大需求量相比,还差5000亿斤。显然,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及国土开垦充分,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5000亿斤粮食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提高粮食单产。如果我们能够把10亿亩粮田的单产在现有水平上再提高一半,就能够生产出15000亿斤粮食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3·4·3”粮田建设构想:即以现有5.12亿亩高产田、7.31亿亩中产田为基础,建设3亿亩吨粮田、4亿亩0.75吨田、3亿亩半吨田。这个构想看似冒进、实则技术上完全可行。长江以南双季稻地区亩产吨粮、华北地区亩产1500斤、北方单季地区亩产千斤正常年景不是难事。

中国今后的粮食问题不在于供给能否满足需求,而在于如何挖掘已经具备的生产潜力。中国目前的粮食单产主要是由土地质量、气候状况、良种技术、物质投入水平、栽培技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因素决定的。其中气候因素是不可控的,但可以通过土地改良进行调节,比如进行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土地整理,就可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大大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现有的良种、物质和栽培技术可以满足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单季亩产千斤以上的要求,关键是这些技术潜力都要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挖掘。

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土地质量,二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质量的提高最终也有赖于农民进行土地整理的积极性。所以归根到底是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既提高了粮食的供给能力,又等于增加了劣等地的供给,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目前农民却基本上不能直接从土地整理过程中受益。莫说让农民进行土地整理获得土地开发商那样的收益,就是让农民获得给开发商打工那样的报酬,那么可以肯定地说,高产农田的形成速度不会慢于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如果农民种粮的物质投入成本都能够顺利回收,且劳动日报酬不低于去城市栽花种草、挖沟扫街,那么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会在效益比较中受到挫伤。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发达,正是因为他们的农业政策都做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发达国家不是因为发达了之后才这样做的,正是因为这样做了才发达的。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必要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