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

时间:2022-04-05 09:51:00

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充分挖掘我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张基地,增加产量,强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繁荣,根据《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5年)》,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县情实际,调整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良种繁育重点县”三大目标,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优化发展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规划任务落实,大力开展了药牧产业壮大年活动,特色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年底,全县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35.76万亩、马铃薯30.58万亩、蔬菜2.98万亩、蚕豆3万亩;发展食用菌袋料生产60万袋;累计建成林果基地27.68万亩,其中核桃基地16.82万亩、花椒9.67万亩、油橄榄0.89万亩、首红苹果0.05万亩,早酥梨0.18万亩,优质柿子0.07万亩;畜禽出栏量达到61万头只,其中猪13.8万头,牛2.6万头,羊5.6万只,鸡39万只,养鱼达到了30万尾。建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户,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4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20件,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收入1050元。

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显现出产业化发展的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今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基本思路

按照“尊重规律,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布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壮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科技成果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主攻中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底,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0.7万亩,较年新增20.7万亩,增速20.7%,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40万亩(包括留床),马铃薯面积30.2万亩(包括复种),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蚕豆面积达到4.5万亩,经济林果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畜牧产业在年出栏61万头只的基础上,年新增出栏畜禽4.5万头只,总规模达到88万头只,其中年出栏牛新增0.5万头、总规模达到5万头,年均增速8%;年出栏羊新增0.5万只、总规模达到8万只,年均增速7.5%;年出栏猪新增0.2万头、总规模达到15万头,年均增速1%;年出栏鸡新增5万只、总规模达到60万只,年均增速6%;发展10个大型养鱼场,总饲养量达到55万尾,年均增速7%。集成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要素,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提高生产能力,使50%以上的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目标。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业总产值达到12.32亿元,增长41.6%,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1、产业基地建设(见附表1-6)

按照“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畜牧”的产业开发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中药材、马铃薯、草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蔬菜、蚕豆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药材大县”、“畜牧大县”“马铃薯重点县”,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1)中药材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扩张基地规模,增加科技投入,以道地中药材大黄、当归、红黄芪、党参为主,推广GAP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技术,以哈达铺、理川为重点,辐射两片七乡镇20个村,建成10万亩当归生产基地、8万亩黄芪生产基地;以将台、贾河为重点,辐射何家堡、城关、车拉、新城子等6乡镇15个村,建成5万亩红芪、2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建成6万亩大黄生产基地、6万亩党参生产基地。按照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药农在适宜的区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市场潜力大的名优中药材3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基地1000亩,每年新增中药材生产基地25万亩以上,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规模达到40万亩,人均达到1.3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实现4.9亿元。其中年种植规模达到33.2万亩、产量达到9640万公斤、产值3.77亿元,2012年达到34.8万亩,产量达到10050万公斤、产值4.07亿元,2013年达到36.2万亩,产量达到10510万公斤、产值4.31亿元,2014年达到38.1万亩,产量达到10985万公斤、产值4.6亿元,2015年达到40万亩,产量达到11550万公斤、产值4.9亿元。五年累计种植大宗中药材182.3万亩,产量达到52735万公斤、产值达到21.6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4.33亿元。

(2)草畜产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林缘、草场、草原优势,顺应市场,规模发展,坚持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原则,调整养殖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稳定养鸡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饲养,加快高寒阴湿区域草原生态养牛小区建设,每年培育养殖重点村30个,养殖小区2个,养殖大户500户,贩运大户500户。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种草养畜,通过示范带动,使全县的草畜产业走上以草养牧、以牧促草、舍放结合、草畜共兴的路子。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4个万头(只)养殖基地,即以八力、车拉、兴化、贾河、南河、木耳、狮子、南阳等八个乡镇为重点的2万头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成以八力、木耳、兴化、贾河、车拉、南河、哈达铺、南阳、狮子、好梯等十个乡镇为重点的5万只优质肉羊养殖基地,建成以城关、新城子、南河、南阳等四个乡镇为重点的10万只优质肉鸡养殖基地,建成以南阳、城关、贾河、甘江头、两河口、沙湾、新寨、兴化等八个乡镇为重点区域的5万只肉猪养殖基地。到2015年,全县畜禽出栏量达到88万头,其中出栏牛5万头、出栏羊8万只、出栏猪15万头、出栏鸡60万只,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500元。其中,年出栏畜禽63万头只、产值2.1亿元,2012年出栏畜禽69.3万头只、产值2.35亿元,2013年出栏畜禽75.6万头只、产值达到2.6亿元,2014年出栏畜禽81.8万头只,产值达到2.8亿元,2015年出栏畜禽88万头只、产值达到3亿元。5年累计出栏畜禽377.8万头只,产值达到12.85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57亿元。

(3)马铃薯产业。以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为主,加大良种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把宕昌建成全市种薯良繁基地、淀粉生产基地,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力度,5年累计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力争全县马铃薯实现良种化。同时,以岷江流域和良恭河川坝河谷地带为主,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着力在增加单产上下功夫,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总产达到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27亿元。五年累计种植马铃薯150.0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10.9823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19亿元。

(4)林果产业。按照“高起点、跨大步、最大化”发展的要求,突出“南椒、北梨、东核桃、白龙江岸边油橄榄”的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到2015年,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核桃25万亩、花椒13万亩、油橄榄2万亩,苹果、梨等5万亩,较2010年新增12.32万亩,总产值达到0.62亿元。

①核桃产业。以打造“两江一水”核桃栽培片区为宕昌核桃产业发展“坐标系”,以韩院核桃示范园、临江铺核桃示范园为中心,以良恭河万亩核桃基地、秦峪沟万亩核桃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两翼,辐射带动全县13乡镇,113个村核桃栽培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继续扩大规模,实现满种满栽。利用5年时间完成核桃嫁接苗栽植180万株,使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坚持“引选结合,以引为主”的原则,按照“4+2”的格局(主栽香玲、强特勒、清香、中林1号等4个引进品种和宕优1号、宕优2号两个自选品种),在韩院、临江铺核桃示范园实现年出圃10万优良品种嫁接苗的生产能力,按每户2-3个品种,15-20株的标准逐年给核桃栽培农户配齐良种核桃采穗树,开展大规模的核桃嫁接换优工作,力争至2015年完成核桃嫁接60万株,基本实现全县良种核桃品种化栽培。三是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化规模。在巩固2010年市上下达我县的10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2012年每年再完成5个核桃“两化”示范村建设,使全县核桃“两化”示范村总数达到20个以上;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方针,在现有已建成的500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在、2012、2014年每年再新建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1处,使全县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在已建成的韩院、临江优质核桃采穗圃的基础上,再在、2012年每年建成百亩以上的核桃采穗圃1处,使全县采穗圃面积达到1500亩左右,力争年产穗条10万条,实现全县每年嫁接所需接穗自给自足,夯实全县核桃品种化栽培基础。

②花椒产业。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措施,加强花椒综合管理,突出基地和示范园建设,走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生产、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示范点带村、村带乡、乡带县的富民强县大产业,努力把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县花椒产业基地在现有9.67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3.33万亩,总规模达到13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花椒基地实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花椒收入达到8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和南阳片几个乡镇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区,新规划面积3.33万亩,栽植花椒新品种苗木368.5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对现有9.67万亩的花椒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三是围绕基地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通过自筹、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在沙湾镇新建1处带动力强、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邓桥花椒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营销环境。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到2015年在沙湾新建立花椒专业市场1处,进一步畅通花椒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大力提高花椒的经济效益。

③油橄榄产业。充分利用好白龙江流域海拔比较低,光照比较好等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油橄榄产业,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油橄榄产业基地在现有0.89万亩的基础上,到2015年累计新增加1.11万亩,总规模达到2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合理全覆盖。同时对现有油橄榄基地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提质增效,使主栽区人均油橄榄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一是以优良品种苗木栽植为主,在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米以下的川坝河谷地带,新规划面积1.11万亩,栽植油橄榄新品种苗木36.63万株。二是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加快低产园改造,主要对现有0.39万亩的油橄榄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

(5)蔬菜产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以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名优新品种为主,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扩张总量,以城关片为重点,建成马鞍山、玉地河和白水川3个蔬菜专业村,基本建立角狮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万亩冬播马铃薯种植带,建成城郊周围千亩瓜果类蔬菜产业带,在理川、哈达铺片建成千亩春播紫皮大蒜和高原夏菜基地,在南阳片建成千亩牛角辣椒种植带,在城郊附近和沙湾片建成2个百座拱棚、温室蔬菜基地,5年累计发展设施栽培0.52万亩。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全县6大集镇扩大食用菌袋料生产规模。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包括正茬、复种、秋冬蔬菜等),蔬菜总产量达到了7.5万吨,产值达到1.13亿元。其中年种植面积达到3.53万亩、产量达到4.4万吨、产值0.66亿元,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3.72万亩、产量达到4.65万吨、产值0.69亿元,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4.48万亩、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0.84亿元,2014年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6.25万吨、产值0.94亿元,2015年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13亿元。五年累计种植蔬菜22.7万亩,总产量达到28.4万吨,产值达到4.26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94亿元。

(6)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我县2江7河的水资源优势,用足用好13个人工湖。按照建基地、建龙头、创品牌、占市场的目标,以推广引进名、优、新水产新品种为主,以哈达铺高科技示范养殖、官鹅沟网箱示范养殖、大河坝池塘示范养殖和阿娃峡示范区为重点,积极鼓励各类水电站开展拦网养鱼,大力发展冷水鱼、四大家鱼,大办规模养殖场,到2015年,全县拥有大型渔场10个,年养鱼量达到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其中年养殖鱼3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0万公斤、产值达到0.12亿元,2012年养殖鱼3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87.5吨以上、产值达到0.13亿元,2013年养殖鱼42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05万公斤、产值达到0.16亿元,2014年养殖鱼50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25万公斤、产值达到0.18亿元,2015年养殖鱼55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137.5万公斤、产值达到0.2亿元。5年累计养鱼214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535万公斤、产值0.8亿元,年均产值达到0.16亿元。

2、龙头企业建设。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专业村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采用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办法,投资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产业链条不长、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对远大科技公司、鑫隆中药材公司、合兴中药材公司、瑞丰淀粉厂等企业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与定西扶正药业的合作,力争尽快建成宕昌制药企业。继续扶持壮大哈达铺马铃薯淀粉一条街和城关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要想方设法改造传统设备,引进先进加工生产工艺。到2015年,改扩建中药材龙头企业1户、新建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花椒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新建马铃薯龙头企业1户。(见表7)

3、专合组织建设。积极引导能人大户、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创办新的专合组织。对现有94个专业组织要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对条件基本成熟的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其向合作社转变,逐步形成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高度重视示范社建设工作,按照示范社建设的规范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到2015年,全县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总数达到114个以上,其中创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4个。(见表8)

4、专业市场建设。根据产业布局、经济流向,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新建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或批发市场。同时,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优比营销环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发展农产品专营店,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在网上产品供求信息,不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营销规模,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到2015年,全县新建哈达铺中药材专业市场等7个市场,总数达到16个,升级改造4个。(见表9)

5、品牌农业建设。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地方标准,对市上确定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主要产品都要要制定有地方标准。严格推行产地准出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追溯制度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以及加工企业GMP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创建产品品牌。要加强对已经注册认证成果的管理,将认证成果转化利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新增有机食品认证1项,新增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个,新增GMP认证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1户,总数达到2户。

6、科技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步伐。重点抓好果树嫁接换优、经济林园艺化生产管理综合技术、蔬菜设施栽培、中药材GAP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网箱养鱼、动植物疫病防控、食用菌袋料栽培等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药材熟地育苗和党参剪茎技术,大力推广“万元田”和“多千田”种植模式。加快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逐步用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县建成核桃采穗园300亩,花椒苗木繁育基地415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8100亩,新建黄牛冻配点12个,发展种猪场6个、种鸡场3个,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5万亩、组培中心1个。(见表10)

7、科技示范点建设。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既要把抓点示范作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切入点,又要成为促进基地建设扩张和提质增效的突破口,积极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园区、片带),处处有亮点,个个有特色,连点成线,扩线为面,形成促进基地建设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有机结合的新局面。各有关部门要分产业、分类型科学制定示范点(园区、片带)创建标准。到2015年,全县累计创建核桃“两化”示范村20个、示范点15个,建成5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建成花椒丰产示范园9个、建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6个,油橄榄丰产示范园6个、建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2个,建中药材标准化栽培示范点18个、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新发展种草养畜、发酵床养猪等示范点12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1个,建成山区蔬菜开发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个,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及冬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等示范点18个,建成100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8个。(见表10)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责任制,县上已调整充实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产业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经合组织、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制定严密的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和重点村社要着眼优势产业资源,成立各级组织机构,确定领导班子,充实具体人员,为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要在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每个产业和重点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产业领导小组成员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把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技术责任和村社责任。同时,要围绕全县农业工作大局,认清抓产业的工作形势,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改进督查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罚,促进工作落实。

3、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探索整片整流域农作物轮茬种植,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工作,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继续开展“百人到村”服务工程,大力开展“十大技术”推广活动,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放活专业人员管理,鼓励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技示范园等实体,对其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分产业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担任顾问,进行技术指导,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学习培训,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农口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每个部门要选准突破口,新办一个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既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更要注重启动民资、招商引资,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客商多元投资的体系。涉农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政策,特别要抢抓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上实施“六大行动”的机遇,在争取中药材、畜牧、马铃薯、经济林果等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编写相关项目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引导和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整合财政、农业、扶贫、林业、畜牧、水利、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投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机制,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

5、严格落实政策。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大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完善工作,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林果业和林下经济。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农经体制改革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理顺关系、强化职能,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6、优化发展环境。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要以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要充分发挥“”三农热线和宕昌农业信息网站的作用,及时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宕昌县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定优惠政策,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宣传、广电、新闻中心等单位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采集报道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涌现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介我县特色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水利、水保、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保持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