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方案

时间:2022-03-29 08:31:00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方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特大城市特点和知识创新区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区作为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区域,人口多、密度高,二级以下旧里多、闲置厂房多,生产、储运、经营危险品企业多,城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十一五”期间,旧区改造任务较为繁重,积极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市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为适应本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要求,因各类因素、矛盾引起的集访、群访等社会不稳定现象;火灾、煤气泄漏或燃爆、水管爆裂、较大面积的停水、停电等;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其它灾害性、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事项。一次死亡一人以上列为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对涉外、敏感、可能恶化的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本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区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6预案体系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对本区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计划、规范程序和行动指南,是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和有关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规范性文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区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本区为应对某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计划、方案和措施。专项应急预案由相关区级协调机构负责编制,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本区为应对单一种类且以部门处置为主、相关单位配合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部门应急预案由相关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负责编制,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4)突发公共事件街道、镇应急预案。街道、镇应急预案是根据区总体应急预案,为应对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整体计划和规范程序,是街道、镇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指南,由街道、镇制定,报区政府备案。

(5)突发公共事件基层单元应急预案。基层单元应急预案是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危行业重点单位为应对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工作计划、保障方案和操作规程。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基层单元应急预案由各单位组织制定,分别报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或区政府备案。

(6)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批准举办活动的政府部门审定。

各类各级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并报上级审定、备案。各类各级预案构成种类应不断补充、完善。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是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根据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机构

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区应急办)是区应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区应急委的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区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3先期处置机构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区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区公安分局,作为本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

2.4工作机构

本区具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区级协调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承担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协助或指导街道、镇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5专家机构

区应急委和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同时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联系,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邀请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工作机制

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启动、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区应急办要会同区应急联动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工作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平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1预测与预警

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区公安、安监、消防、建委、民防、环保、质监、食药品监管、卫生、外事、地震、信息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市的各类资源,积极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做好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充分发挥公共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和城市网格化管理作用,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全时段、全覆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信息的排摸、互通和联动机制。

3.1.2预警级别和

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及时、准确地将上级、调整和解除的预警信息通过区新闻媒体、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告知公众,同时宣传应急避险和防灾减灾常识。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收到上级预警信息后,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应自行启动相应的预案或工作措施,并向区应急办(区总值班室)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和通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应急机构、职能部门、事发地所在街道、镇和责任单位,要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及时汇总相关信息并迅速向区联动中心报告。区应急联动中心收集、研判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并根据处置需要加强向各联动单位的通报。重大信息应及时报区应急办(区总值班室)。

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接报后立即向区应急办(区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在一小时内向区应急办(区总值班室)书面报告,区应急办(区总值班室)视情况向区委办、区府办口头或书面报告和续报。区应急办根据有关规定和事态情况及时向市有关部门汇报。

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要与街道、镇加强协作,各街道、镇之间要加强毗邻区域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通报、协调渠道,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态势,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充分运用公共安全隐患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集、反映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通过110、特种服务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进行报警。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实行首问接警制,任何接警单位不得以任何原因推诿信息接报工作。

3.2.2先期处置

区应急联动中心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并确定事件等级,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公安、消防、卫生、安监、民防、建委、环保、质监、食药品监管等部门以及各街道、镇(统称为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建立并加强与驻区部队,国家、市有关部门驻区单位协同应急联动机制和网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社区负有进行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要组织群众展开自救互救。相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即时应急处置。

3.2.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区应急联动中心应报请区应急委直接决定,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必要时设立区应急处置指挥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应急任务与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及信息处理、抢险救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物资调用、社会动员等工作程序。

3.2.4指挥与协调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指挥长一般由应急联动处置专项预案确定的主要责任单位的领导担任,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应急办可以根据需要派出或指定现场指挥长。

参加应急处置的联动单位到达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后,应当立即向区应急联动中心(或区应急办)报到,并服从指挥,对指令不得拒绝、延误执行。

街道、镇应积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协调、保障工作。

需要区政府组织处置的,由区应急委或相关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统一指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开展处置工作。

3.2.5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或执行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街道、镇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区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区财政局会同区民政局应积极协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同事发地街道、镇和单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区政府作出报告。

3.3.3恢复重建

善后处置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般由事发地所在街道、镇负责,或由区相关职能部门会同街道、镇提出善后处置意见,报请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区委宣传部要做好信息和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

4应急保障

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队伍保障

区公安(消防)、民防救灾、医疗卫生、红十字会、防台防汛、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和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驻区各部队和民兵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备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2经费保障

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应列入各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的年度预算予以落实。

全区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区财政局安排;一般由事发地所在街道、镇安排;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区政府审批。

区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4.3物资保障

围绕“明确一个机制,建立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由区发展改革委会同区经委等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全区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区经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专项物资储备管理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区民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会同事发地所在街道、镇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4.5医疗卫生保障

区卫生局根据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建立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和保障系统,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区卫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所在街道、镇提出的需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区建设交通委、公安分局等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通道。依法建立应急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必要时,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公安分局要做好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由武装部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社区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公众安全和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区信息委要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整合网络和有关资源,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迅速、安全的通讯保障,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协同运作。

区各应急部门要建立应急人员通讯联络动态数据库,明确应急参与部门、人员的通讯方式、联系方式,以及备用方案和通讯录,确保通讯畅通,信息传递无阻。

4.10科技支撑

相关职能部门,街道、镇和重点单位领导和应急执守人员要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知识学习;要善于利用市的科技资源,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区公共安全科技水平。

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和培训

区委宣传部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民众防护宣传教育,编写宣传资料,运用区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有关方面要积极参加市的有关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2演练

区应急办应当定期组织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各职能部门组织相应的专项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各街道、镇和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应当积极组织社区和单位的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和专项演练。演练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居民群众,普及减灾知识和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区应急委制定,由区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区应急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

本预案自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