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园区跨越发展意见

时间:2022-05-23 04:29:00

市园区跨越发展意见

当前我市正处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园区逐渐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聚集的功能区,如何发挥园区的极化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笔者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发展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程,从国外和东部地区的发展经历来看,实现这一历史跨越都是从生产要素集中、发展空间最大的工业园区壮大起来的。从园区的规模、效益和经济的带动作用来分析,的落后主要是工业的落后,集中体现在园区的滞后。因此,充分利用园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既而推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园区是生态化的需要。园区具有集聚土地、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势,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通过集中连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治理成本,有效破解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符合国家“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的环境约束,走出一条符合实际、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的循环产业新路。

发展园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园区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有效载体,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扩大就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化进程。

据调查,全市1个高新区10个县域工业园区共吸纳各类入园企业457户,雨润、庞大等14户中国500强企业入驻园区,2009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33.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89%,园区企业缴纳税金6.35亿元。高新区与旬阳、汉阴等县域园区吸纳、集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但我市园区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小、产业实力弱、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周边地市园区发展相比,处于后进,引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上下游企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园区超常规发展。

二、园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一轮十年规划,省市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高新区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为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颁布了10项产业振兴规划,我省也制定了13项产业振兴规划,加上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为我市的园区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吸引、利用周边地区的要素资源,为园区发展破解了瓶颈制约;大企业带动、园区化承载、大项目推进、循环式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高新区与县域工业园区作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共识已经形成,为园区发展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同时,的园区还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看,汉中产业基础雄厚,园区起步较早,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产业实力较强,商洛商丹新型材料产业园发展势头迅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在招商引资上形成竞争,客观上挤压了相关产业发展空间;从内部看,各工业园区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特色差异不明显,区域分工不清晰,缺乏整体的产业布局;“捡到篮子都是菜”导致入园项目小,技术含量不高,企业间的关联度小,产业链没有形成,牵动效应不够,对于大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在处理好与城镇化的关系上缺乏破题之策,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匮乏和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园区功能不完善,扩充能力不足;体制不活,管理和服务难以适应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园区员工素质与园区发展不适应,员工作风与创业需求不适应。

三、园区特色和产业定位

园区的产业定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转移等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定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每个园区有3-5条产业链,每个产业链上有2—3个项目相链接的格局。有针对性地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以大项目带动配套,以强化配套吸引大项目”的良性循环。

高新区是省政府在陕南批准的唯一一个省级高新区,按“建设秦巴特色高新区,打造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突出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特色服务和生态环保六大主导产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新型材料和特色服务“四大产业基地”,陕、川、鄂、渝交汇区的产业、研发、商务、物流“四大中心”,成为“一体两翼”规划的核心区、综合城市新区和现代科技企业聚集区。

县域园区规划要在市域层面上进行整合与完善,尽量避免无序竞争、产业同构的局面。逐步将县域园区建设成为高新区的生产基地、原料供给基地、特色产业延伸基地,以实现整个园区体系的优化。建议重点打造汉阴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旬阳-白河机械制造产业带、平利-旬阳新型材料产业集群、紫阳-汉滨富硒食品产业集群、汉滨-岚皋-宁陕-镇坪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条件不具备的县域园区,调整转化为生态和旅游产业园区。

四、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园区更是开放创新的先行者。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规的措施,以敢超越的追求、求突破的勇气来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在园区形成思想解放、敢干敢变、与时俱进的时代风尚,着力解决发展激情不足的问题,坚决破除不思进取的现状,消极畏难的情绪,因循守旧的思想。把思想解放落实到用足用活各项政策上,在以土地换资本、以产业大招商、以机制优环境,脚踏实地,干在说先,推动园区跨越发展。

(二)完善规划,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以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和一体两翼战略为指导,以高新区为龙头,整合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偏小的产业园区,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积极探索合作建园、市县共建、区县产业协作、飞地经济、总部经济等方式,优化组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向园区聚集。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招商引资的总量和水平体现园区建设的成效。围绕园区的主导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按照产业聚集、区域聚集和资本聚集的要求,重点招引大项目、有品牌影响力的项目,加快实现由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转变,由优惠政策招商向优化环境招商转变,由节会招商向全天候、常态化招商转变,由全民招商向专业队伍招商转变,由引进单一项目向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转变。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华人组织的沟通与联系,与专业策划机构、招商中介机构的合作,强化大项目策划包装。推行以商引商、口碑招商、叩门招商、节会招商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招商方式。要把目光和工作重点放在国内500强、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上,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招大商、引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四)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完善经济统计、运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园区经济和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土地、电力、信贷等要素的配置管理,促使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督促企业制定发展规划,鼓励中小企业向“精、特、新”方向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五)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深度挖掘绿色产业潜力。产业园区有策划包装项目、招商引资的独特优势,在传承、保护和发展汉水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整合汉调二黄、龙舟文化、瀛湖和香溪洞风景区等汉水文化资源,以汉江为主轴,以一江两岸为主要承载地,打造陕南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

(六)破解资金难题,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在建设投入上,要坚持“以地生财”和“产业聚财”两手抓,加大对利税大户、成长性好的企业的扶持,培植财源,近期可先行启动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以商补工,聚集资金。多渠道争取省市园区发展、陕南突破、产业振兴专项资金。激活民间资本,利用优质项目和优越的创业环境吸纳市内外民间资金加大工业和基础设施投入。

(七)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赋予现有园区管委会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土地管理、经济管理等,努力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减少中间环节,推行一站式办公,全面提高各园区管委会机关服务效能。

对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创新园区征地拆迁模式,创新农民转居民就业安置模式和社会保障模式,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途径。建立健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竞争激励机制,采用柔性人才政策,制定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创业和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