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意见

时间:2022-07-09 06:37:00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农民增收步伐,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逐步改变贫困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落后状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现就进一步推进*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任务

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会关于“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的要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大力实施产业、科教扶贫,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巩固扶贫成果,加快贫困农民的增收步伐,提高贫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增强自*发展、自*积累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努力开创*市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

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目标和扶贫重点范围

到20*年,*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是:力争12万绝对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元,21万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经济发展有明显加快,财政收入有明显增强,面貌有明显改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根据全市贫困人口“宏观分散、微观集中”的分布特点,将南部山区、黄河滩区和盐碱涝洼区等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欠发达的“一县十三乡镇”列入扶贫重点范围。具体包括商河县,平阴县李沟乡、栾湾乡、安城乡、洪范池镇,长清区双泉乡、武家庄乡,历城区高而乡,章丘市垛庄镇、文祖镇、曹范镇,济阳县仁风镇及济阳镇和孙耿镇的两个少数民族管区,共812个村庄,5.6万余农户;21.6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的70%。其它地区的贫困人口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扶持。

三、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一县十三乡镇”的扶贫开发及省扶贫资金的配套,县级财政按1∶1配套,乡级财政也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扶贫,适当用于修建乡村道路、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等。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账提款制管理办法,由县财政设专户管理。资金分配计划每年下达到有关县(市)区,落实到贫困乡、村扶贫开发项目,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增加扶贫贷款。农行等金融系统要尽量多争取国家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适当增加对市扶贫工作重点乡镇的贷款投放力度,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扶贫贷款项目的条件,延长贷款期限。大力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三)完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四荒使用权拍卖、开发项目招投标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扶贫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贫困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整合各种扶贫开发资金,形成合力,提高使用效益。

(四)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审计、监察部门要定期对扶贫账目进行审计和重点监督,对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扶贫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四、大力支持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力度。计划部门要将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固定资产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市民政部门要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孤老烈军属、无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以及其它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灾民生活。从福利基金中安排300万元,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的敬老院更新改造一遍,基本达到先进敬老院标准,到20*年基本实现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养。市水利部门要在原有饮水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五年内基本解决468个贫困村、25.6万人口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市交通部门要在三年内基本完成586个贫困村、1300公里的通柏油路问题。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大中心学校的设施投入,完成对学校危房的改造,新建一批教学用房,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快推进合点并校,合理配置师资力量,高质量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经扶贫主管部门认定的困难学生给予学杂费等减免,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卫生部门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购置一批较为先进的诊断仪器,改善医疗条件,落实卫生支农的各项措施,70%以上的贫困乡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等场所的投入,广电部门要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今后,市、县每年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并优先用于贫困乡村。农业、林业、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资金也要适当向扶贫开发倾斜。市有关部门要制订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将任务逐年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市扶贫主管部门要经常检查扶贫任务的完成情况,每年要向市政府写出专题报告。

五、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一)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贫困地区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发展高效种植和养殖项目,培育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向贫困乡村优势产区集中。力争五年内,在“一县十三乡镇”重点开发建设3万亩设施池藕、5万亩高效大棚、8万亩优质林果和30万头肉牛、奶牛等。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中药材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要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乡镇企业改组改造,为中小企业搞好技术、信息、政策、培训、管理等服务。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引导农民放心、放手、放胆地发展民营经济,对有条件的乡镇可确定为试点单位,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平台。要有计划地在贫困乡村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搞活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其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提高生产要素聚集度。

(三)大力开展科教扶贫,提升产业开发层次。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创业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强星火计划项目和农业扶贫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在市科技三项费用中,每年用于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资金不低于20*年的水平,并力争有所增加。实行农科教统筹,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能力。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五年内争取对45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一县十三乡镇”要制订五年扶贫开发规划,切实认真组织实施。

六、加快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专业技术、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扶贫主管部门要收集贫困农村劳动力信息资料,及时对外,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在贫困地区设立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融为一体,形成市、县、乡信息网络,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进一步清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简化农民外出务工审核手续,禁止各种乱收费。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政府特许经营、收费的项目以及无偿使用公共资源开展服务的项目可优先招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劳务协作,按照同等优先原则,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就业。力争在五年内,使50%左右的贫困农户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50元左右。

七、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扶贫开发作为本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多为贫困地区办实事,解难题,抓好各项扶贫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切实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市)区政府,要实行扶贫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扶贫开发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把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扶贫工作重点乡镇的政府一把手,要抓好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组织贫困村、户进行扶贫开发。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考核“一县十三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其它县(市)区和乡镇也要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要及时总结扶贫开发的典型经验,提高扶贫工作质量。

(二)进一步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继续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探索强乡帮弱乡、强村帮弱村、部门扶贫和企业扶贫的新途径。县(市)区开展的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要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推进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要有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