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人才滨州”的实施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09 11:44:00

关于打造“人才滨州”的实施工作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三次全委会作出的打造“人才滨州”的决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打造“人才滨州”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优秀人才集聚和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和培养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立足高层次人才拉动,扩张实用型人才总量,突出优化软环境,积极改善硬环境,着力在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数量相当、配置科学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市强民富、碧水绿荫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园林型现代滨州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2、围绕市委工作重点,突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总量膨胀,打造家纺、化工、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优势人才群体。到2005年,高层次人才达8000人,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达到4%以上。到2010年,使我市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高层次人才达12000人,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达到20%以上。

3、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干部最根本的标准,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赛选”机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干部,特别是经济型、管理型的干部,及时调整到党政领导班子和经济综合部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遵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5、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在大幅度提高总量和水平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得力措施,突出开发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抓紧培养引进一批急需的高新技术等领域专业人才。

二、建立健全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6、实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发挥高等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按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满足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30000人以上。鼓励企业与市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7、实施素质提升计划。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分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类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重点是抓好实践能力、行政执法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市在职干部和新录用干部轮训一遍。以职业资格培训为核心,以工商管理培训为重点,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5年内将全市现有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轮训一遍。从大企业遴选一批高学历、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到县区挂职锻炼。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择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进行人才专项服务试点,总结经验、扩大范围、形成制度,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完善《滨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提供菜单式和订单式的培训。

8、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国内外名牌大学建立一批培训基地,每年有针对性地选送一批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内外名牌大学或知名企业培训或研修,有条件的可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支持鼓励优秀党政干部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从企业每年遴选部分经营管理人员脱产或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重点实施“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选拔10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市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用于“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实施工作。

9、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级技工学校建设,重点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技工和高级技工,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培养大批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围绕家纺、化工、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实行校企联合,开展校企共建。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认定制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10、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切实加强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实行倾斜政策,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条件,落实好基层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科普组织的作用,实行农科教相结合,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够带头普及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业人才队伍。按照“项目带动、双向选择、利益链接”的原则,在全市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激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创业。

11、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和社会团体出资,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拨款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资为保障、社会各界和个人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建设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投入。设立市人才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工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人才资源开发,按合同约定享有相应权益。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都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企业用于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培养的费用应不低于年销售收入的1%,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费用应不低于工资总额的1.5%,并力争逐年有所增加。

三、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国内外高素质人才

12、建立高层次人才津贴。对在我市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每人每月市政府分别补贴10000、2000元;对在我市工作的入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市政府按省政府确定的补贴标准给予等额补贴;新入选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市政府按国务院补贴标准予以等额补贴;在职的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博士,每人每年由市政府分别补贴3万元、1.5万元;组织部门选调到我市党政机关工作的博士,每人每月市政府补贴500元;“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市政府补贴300元;入围“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选和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由用人单位补贴200元,在财政拨款单位工作的,按工资发放渠道列支。同时符合2项及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引进的其他高层次人才,可参照以上标准予以补贴。

13、积极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采取公开招聘等措施,加大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做好“走北闯西”引进人才工作,重点引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精细化工、纺织、航天航空、外经贸、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物流等专业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各类人才,尤其是引进国家重点院校硕博士毕业生。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落户、家属子女安排等一条龙服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的专业技术职务随到随聘,不受职数限制。

14、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以及联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根据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每年聘请20名以上国外专家来我市指导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高层次人才携带项目和科研成果在我市创办企业,投产3年内,新增税后利润最高年份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除由受益单位给予奖励外,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最高年份新增税后利润的5%给予特别奖励。属集体完成的,首位人员的受奖资金不低于奖励资金总额的50%。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用人单位可根据科研项目、课题的档次和需要,向同级政府申请科研启动资金,由政府主管部门通过科技三项经费等渠道给予必要的资助。对海外学人来滨州领办、创办企业,用人单位提供一定数额的安家费和科研经费或创业基金。

15、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利用滨化集团、活塞集团、鲁北化工集团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建立博士生科研基地,培育筹建硕士、博士点。成立市政府工作顾问团,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以高等院校为载体,高薪聘请院士级专家担任名誉院长(校长)或客座教授。成立滨州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充分利用中国滨州海外学人创业—国际高科技发展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和高科技园区的主体作用,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平台。

16、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专家公寓,为引进的留学回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提供居住周转用房。来滨工作并定居的高层次人才,签定5年以上服务合同的,除用人单位本着从优的原则提供住房外,实行一次性住房补贴政策。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5万元;入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0万元;入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8万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博士,5万元;硕士,1万元,由用人单位在本人购房时一次性发给本人。其中用人单位属全额财政补贴单位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上述标准予以追拨。对在我市工作的享受高层次人才津贴的人员,由市保健委员会制定相应的保健政策,纳入保健范围。实行专家定期休假制度。

17、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我市急需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回滨州工作,签约在我市工作5年以上,学费由用人单位予以报销。其中用人单位属全额财政补助单位的,学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支付。

18、设立引进人才奖。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签定3年以上工作协议的,对引进人给予重奖: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入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奖励10万元;引进入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奖励5万元;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励2万元;引进市急需的博士,奖励1万元。其中所引进的人才用人单位属全额财政补助单位的,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支付。

四、加强制度建设,营造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

19、建立健全“赛选”机制。继续做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层竞争上岗、公务员考试录用等工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依据工作实绩为主,以招商引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事项为重点的干部考察机制。对干事创业、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提拔重用。事业单位以推进聘用制、人事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和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办法,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积极探索组织推荐、社会招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聘制度,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20、大力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一批高学历层次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储备后备干部。加强经济强县和经济欠发达县的乡镇干部对流挂职工作。在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前提下,对来滨州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选调生,当年可按副县级干部安排;对具有硕士学位的选调生,当年可按副科级安排。根据工作需要,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可破格任用。对在乡镇工作的选调生两年内未安排副科级职务,任副科级三年未安排正科级职务的,要服从上级机关的选调使用。全市三年内乡镇正职全日制学历大学本科以上的要达到20%以上。

21、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职称评聘,重点看能力、水平和业绩,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学历、任职年限、身份等限制,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构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体系。

22、建立工资报酬与工作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用人单位可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实行协议工资、课题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鼓励用人单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以股权、期权等方式进行奖励。单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5%的比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应当提取不低于35%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该项科技成果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

23、实施人才奖励政策。定期评选表彰“滨州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滨州市优秀技能人才”;定期评选表彰“滨州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滨州市优秀乡村人才”,每人市政府一次性奖励分别为5000元、2000元;定期评选表彰“滨州市优秀外来人才”,授予“滨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定期评选“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奖励额度根据其贡献为2-20万元,属于集体成果的,首位人员资金额原则上不低于资金总额的50%,奖励资金由用人单位匹配50%。

五、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24、搞好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成一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其引进、培养和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促进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大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中城市人才网站资源共享。

25、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中高级人才评价、智力交流、技术开发、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开展人事和劳动,推行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出国政审、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才招聘、党团关系管理等社会化服务。

26、加快专业人才市场建设步伐。尽快筹建“滨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调节机制,建立高级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乡土人才信息库,为加强企业间强强联合,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创建平台。

27、整合人才资源,实行“人才共享”。建立重大规划、重点项目论证制度。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小组、专家协会等形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点工程、重大科技经济问题的研究论证。允许兼职兼薪,支持市内企事业单位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犯原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参与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和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多种方式,在不同地区企事业单位兼职兼薪,其工作成果按国家有关规定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实施。

六、强化工作措施,营造保障有力的服务环境

28、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打造人才滨州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配合协调力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依据本意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认真抓好落实。要健全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通,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宣传我市在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方面的政策,宣传优秀人才的创业事迹,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29、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把人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重点考核各单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情况,打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环境。

30、建立领导干部及组织部门联系专家和优秀人才制度。县以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都要联系部分专家或优秀人才。遴选和公布领导干部及组织部门联系的专家或优秀人才,定期听取专家对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的建议,了解个人政治、工作、生活方面的情况,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