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局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19 06:37:00

文化体育局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区九届六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加强对全区文化体育事业“”期间的具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文化创新和体制改革为推动器,以建设现代化绿色城区为核心,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明显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体力保证,打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流文化建设软环境,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发展目标

1、今后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法制化规范化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保障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有效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健身需求,保障社会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型文化体育名城。

2、今后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场地设施目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点面结合、普及全区的场地设施体系。区级在机场新区建设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并积极争取市政府将市的文体中心向我区转移,在梭鱼湾建设森林公园。镇街建设“两室两场”。在公园、广场和楼间空地完善健身路径、健身苑、健身角的建设,在七大城市组团加强城市生态林的建设,在小区加强休闲会馆和休闲广场的建设。

群众活动目标: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城乡一体、中外结合、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体系。以山海林等自然资源和绿色屏障、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林为依托,开展登山、游泳、徒步走、全民健身工程器材锻炼等绿色健身活动,以古迹、民俗村等历史资源和网吧、图书室为基础,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加强场馆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组织机构目标:建立以三级管理为主线、以社团为纽带、以指导站为基础、以社区为重点、以多元服务为特色、以社会自治为方向的网络化组织体系。提高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社团和指导站的建设,开展体质测定和活动指导等系列服务,把文艺体育教师纳入社区指导员当中。

今后五年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是:

第一阶段: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建成新的文体中心,区级建成集会议、演出、排练、展览、学习、图书、娱乐、健身、训练、比赛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筹建营城子汉墓展览馆,年举办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300场次,镇街专职图书管理员达到30%,人均购书经费达到7角,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建立500个文体指导站。2006年举办第二届地区文化体育节。

第二阶段:再用两年时间使镇街、村和社区居委会全部达到“两场两室”标准,镇街专职图书管理员达到70%,人均购书经费达到8角,群众文体活动400场次以上,体育人口达到60%以上,建立800个文化体育指导站。

第三阶段:再用一年时间巩固发展已有文体成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绿色城区的文化内涵。建设区少儿图书馆,积极争取市文体中心向我区转移。镇街专职图书管理员达到100%,人均购书经费达到1元,年群众文体活动达500场次,体育人口达70%。

(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文化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对文化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社会公共文化体育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系统的管理。规划辖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两个文明考核指标,确保两室两场的建设。加强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兴建文体场馆,保证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建设相应的文体设施,保证学校场馆等公共场地设施业余时间向社会开放,保证依法行政,将文体场馆建设成为健康、科学、文明的阵地。

(2)、整合辖区资源。坚持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战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建立灵活高效的调控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区域文化体育优势,发挥大中小学文体教育的基础优势,发挥工会、妇联、教育局、共青团等的组织优势,发挥社会对文化体育的投入优势,发挥社团和队伍的主力优势。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实现全社会文化体育资源共享,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3)、建设高素质的文体队伍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进步,建设高素质的文体队伍是文体事业发展的根本。确定以人为本和科学化发展战略,建立学习型文体系统,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三支高素质、业务精湛的管理干部队伍、社会服务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提高文化品味,提升工作质量,发展先进文化。

2、坚持用文化创新统领新时期的文化体育工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文化创新在整个文化事业发展中起到一个导向的功能、激励的功能、媒介的功能和催化的功能,是新时期文化体育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根本。要从文化观念上、从制度和机制上、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以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体制创新,以文化体制创新促进整个文化事业创新。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转变观念,割断“路径依赖”。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政府在社会事业领域出现了“失灵”现象。我们必须转变“全能政府”的观念,割断对计划体制的路径依赖,站在市场体制下的社会自治和市场调节的角度,深化我们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人事制度、经营机制等一系列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体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事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为社会提供基本文体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提供满足人们多样化文体需求条件的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文体政府系统。重新界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管办分离,职能分开,解决对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越位、对培育发育管理市场缺位和在调控服务方面错位的问题,向有限、有效、服务发展,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破除“官本位”和“权力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思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做好对公民、对社会、对国家的服务。

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按照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精神,采取小步快走,稳步推进的方法,继续深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传统的“层级管理”转向商业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工资制,逐步建立适合市场运行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实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营,有效承载政府裁减下的职能

4、加大文化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中的数字可以看到,到年,仅信息服务业中与文化体育产业相关的产业统计,其增加值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3.7%。年以后,这些产业有了更为迅猛的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纷纷制订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力图使文化体育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到肯定。以体育产业为例,专家对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如美国,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63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石油化工和汽车工业,成为美国的第2位支柱性产业;意大利以足球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八十年代末已跻身该国国民经济十大支柱性产业;瑞士的体育产业排在他们国家的第13位;英国体育产业产值约为70亿英镑,也超过他们国家的汽车和烟草行业。其它发达国家大体如此。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必将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宠。

年,我区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走事业产业互动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主要做法有:编制规划。编制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市场。国家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健身的基本需求,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文化健身行列中来,扩大消费群体,引导群众消费,培育文化体育市场。依法管理现有文化体育市场,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保证文化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育市场。制定积极的文化体育产业政策,营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文化体育市场的开发。加强企事业单位改革,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事业经济利益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优化和提升原属国有文化体育资产,给国有文化体育企事业单位创造一个更完整的市场环境,促进其竞争能力的迅速提高,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共事业的高效运营,全面提升和繁荣我区的文化体育事业。

5、开展“双杯”竞赛,树立先进典型。

典型是一面旗帜,文化体育工作创新中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年开始,全区开展文化“百花杯”和体育“强力杯”竞赛评比活动,以此为载体,培育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使典型处处开花,整体推进我区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