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26 03:19:00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部署,以及我区《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计划。

一、区传统产业总体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

(一)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生物医药、化工塑料、机械设备等六大产业是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27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4.54亿元。根据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区年工业企业数为1349个,从业人员97744人,工业总产值273.36亿元,其中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基本情况如下表1-1所示:

全区拥有光机电、输配电设备制造等2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输配电设备制造和外砂潮式工艺毛织服装2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拥有外砂镇的纺织服装业、新津街道的包装印刷业、珠池街道电力电器专业、龙祥街道日化制造技术创新试点等4个省级专业镇(街道)和3个市级专业镇(街道)。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15个“省名牌产品”和37个“省著名商标”。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被省经信委评为“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潮宏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冠华薄膜工业有限公司、爱华毛织工艺有限公司被评为“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区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及主要产品名录见下表1-2所示。

(二)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区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上存在四大问题:

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60家,约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6.7%,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59家。

产业集中度偏低。虽然我区已有2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但大多数传统产业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缺乏纵向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以分工与合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效应不高。

产业链条有待优化。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偏低,附加值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研发能力不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偏少。

二、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顺应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以及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广泛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经过五年的努力推动,使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生物医药、化工塑料、机械设备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促进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相结合,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名牌效应显著增强、管理能力显著增强、集聚水平显著增强、节能效果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增强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措施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输配电设备、外砂潮式工艺毛织服装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新津街道印刷包装业、珠池街道电力电器业、龙祥街道日化业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龙头作用,发挥龙头企业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提高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促进政府、企业与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和标准联盟,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持传统产业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开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产业升级。

强化品牌战略,提高产业附加值。区已拥有“潮宏基”珠宝、“凯撒”服装、“南牌”电缆、“众业达”电气、“正超”电气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通过品牌建设,企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在培育名牌中的引导作用,营造名牌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对已获名牌称号的产品,要重点扶持,引导使其做大做强,对质量好、规模大的产品要重点培育,争创名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订相关优惠政策,设立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建立适度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大力支持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创建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和商标、上市融资,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低碳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省、市各个线条专项资金的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三、重点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

(一)机械设备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1)产业发展现状

区是市机械设备产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年,全区机械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实现产值90.7亿元,拥有矢崎汽车部件、众业达股份、南洋电缆、远东轻化、正超电气、金晖隆开关、中南开关等一批年产值数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正超”、“众业达”、“NAN南牌”等一批国内名牌,是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的全国和省火炬计划“中国输变电设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被省促进产业集群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为省级输配电设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2)优势分析

从省和全国的机械设备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区的机械设备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产业,未来区的机械装备产业将迎来较大发展,除了提升传统的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外,将在智能化输变电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等领域有较大发展。同时,在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升级方面也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前景。产业的空间集聚,规模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发展缓慢。以传统产品生产为主,与国内外发展趋势脱节。目前区的机械装备产业主要产品是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和塑料机械装备制造为主,产品属中低端水平,与国内主要趋向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综采设备、大型环保装备、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等相比,区机械装备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与国内外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差距。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量较少,水平参差不齐。机械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多数是民营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市场环境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机械装备产业市场发育不完善,部分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尚待解决,同行业之间的内部协作不够。另外,虽拥有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但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工人员还是未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区高端智能输配电设备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建立起中压开关及配电柜设备系列、变电站/发电厂综合工业自动化仪表成套装置系列、城乡配电网产品系列、电源系统成套装置以及电缆产品相结合的制造体系。建成若干家规模较大、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打造现代化、产业化、集群化、品牌化的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加强省输配电设备产业集群示范区的建设。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以“国家火炬计划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输配电设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依托,以众业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洋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超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市远东轻化装备有限公司、市中南开关厂有限公司、金晖隆开关有限公司、市兆华电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为龙头,引导企业加强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引导和吸纳机械设备企业集聚,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有基础、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打造和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维修、服务的机械设备产业价值链,迅速壮大生产规模,把区建设成为粤东乃至东南沿海重要的机械设备业基地。

5、行动计划

加强对机械装备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一是选择优势行业、重点产品进行重点扶持。二是积极引导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型,鼓励部分企业向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和专业机械装备发展过渡。三是积极引导和培育民营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特色产品与零部件的生产、以及以各种形式参与装备制造业的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优秀QC小组,抓好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教育培训,推进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加大技术推广服务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重点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含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科研成果在区的孵化、开发与工业化提供相关的服务,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科技立项、成果评价、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技术与管理知识培训、知识更新提高服务。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扶持工业污染的整治项目,控制和治理企业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各种工业污染,提高装备制造业文明生产水平。加快节水技术、装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加速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线建设,淘汰落后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产品发展空间。

(二)纺织服装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区企业较为集中的产业,在各工业区中集中了100多家外资服装企业。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开发生产自有品牌的凯撒公司(国内上市公司)、盈高公司、业盛公司;加工世界名牌如耐克的裕美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中邦公司等。外砂镇的民营毛织服装行业较发达,是传统工艺毛衫名镇,已获“中华毛衫名镇”及“潮式工艺毛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称号,是纺织服装行业主要的优势产业。根据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全区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1家,从业人员32966人,年产值54.17亿元。年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111家,产值65.59亿元。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纺织服装是区的传统产业,其规模位居各产业第二位。全区产品专利申请量超过80件,已获授权60多件,共有纺织服装行业知名品牌50多个,企业先后开发花色品种1万多个,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年获得国内外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银奖。纺织服装业的名牌数在全区各行业中排第一位,其中爱华毛织工艺有限公司被评为“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凯撒”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获“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

良好的政策支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能不断创新进步,还有赖于政府为企业搭起的优质服务平台。近年来,经过政府的穿针引线,银信部门平均每年向纺织服装行业发放贷款超过6000万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保证。在政府的扶持下,区外砂镇成立了毛织服装行业协会。政府精心构筑的优质服务平台使企业创新有了更好的软硬环境,也为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良好的企业环境支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纺织服装企业创造性地把国际流行的时装性和实用性设计糅合到潮汕传统设计理念中来,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外砂镇独具潮味特色的毛织服装以工艺精细、款式多样而赢得了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外砂毛织业成为服装业的一个突出亮点。企业还面向全国广招各类高层次的管理和设计人才,集中力量研究新材料、引用新设备,使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升级,走在国际服装行业的前列。爱华毛织与中山大学联手创办了EMBA课程研修班,的100多名民营、外资企业高层通过这个研修班实现了“充电”和自我增值。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研发创新有限。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服装设计方面缺乏自主的设计风格,多以抄袭、仿版为主,难以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其次,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端产品除了注重保暖和美化外还增加了各种特殊功能,此类产品对所使用的材料有严格要求。区的纺织服装行业在新材料的开发上缺乏创新。这两个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技术含量低。国内外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向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但区相当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未能充分应用高新技术,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工艺落后,阻碍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产业链不完整。目前区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外砂镇工艺毛衫集群,但集群处在初步阶段,优势还比较薄弱,区域集聚程度与规模不高,缺乏内部专业分工协作及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专业市场互动、劳动力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完善的集群效应。与纺织服装制造业相配套的服装辅料企业、零配件企业很少。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国际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全面提高产业专业化程度、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把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针织内衣、工艺毛衫和家居服饰等的生产基地,并扩大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的数量。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培育发展高端成衣、品牌童装等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服装细分行业,加强“潮式工艺毛衫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形成纺织服装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服装产业链条和配套,实现从简单加工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升级。加快培育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促使资源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资源优势集聚和资源效率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

5、行动计划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指导小组,由相关的部门负责加强对共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制定相关的引导性政策措施,明确纺织服装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引。

给予配套政策支持。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薄弱环节攻关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研发设计平台建设,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纺织服装产业改造或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平台,改造或建设新能源供应、废物集中处理、集中供气、原料供给、节能降耗等配套设施,建设环境友好型传统产业园区。

健全投融资保证体系。加强政、银、企的沟通协调,落实政府、银行信贷合作协议,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优势纺织服装产业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纺织服装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渠道。发挥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作用,切实帮助纺织服装企业解决融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创新、产业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内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大力宣传区政府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等,对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中做得好的典型,要认真总结,重点报道,大力推广,积极营造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三)化工塑料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1)产业发展现状

区化工塑料产业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产值45.43亿元,具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名优产品,主要有“爱思开”、“汉高”、“琪雅”、“飘影”、“锦兴”、“立信”等。产品以其质量档次、技术水平和知名度高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拥有国内名牌1个,省名牌5个,省著名商标2件。

(2)优势分析

区域专业化优势。区已形成龙祥街道日化制造技术创新试点。经过多年来不断创新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和产业关系紧密的产业链。

自主品牌优势。区化工塑料产业注重品牌战略,目前已拥有“琪雅”、“飘影”、“冠华薄膜”等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1)技术发展瓶颈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发的、比传统材料性能更加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但区在新材料这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仍然薄弱;成果的工程转化能力不强,成套工业技术少;新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消化、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少。这也成为区化工塑料产业高新化发展的一大阻碍。

绿色化工技术。化工塑料产业作为区六大传统产业,在给地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节能环保技术开发落后,也给地区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工业污染。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是越来越不可行了。这问题也成为了化工塑料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道的一大阻碍。

(2)产业发展瓶颈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类型大多数相似,行业内竞争压力大,上游的化工产业主要生产化学试剂、药剂、化妆品、洗涤用品等,下游的塑料产业主要生产包装薄膜、塑料片、板材、文具、电线电缆、塑料日用品等。尤其塑料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塑料制品中低档产品偏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以通用树脂为原料的产品偏多,以工程塑料为原料的产品偏少。

缺少塑料交易市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虽然塑料交易量正在逐步壮大,但是仍有很多产品是零散交易方式,并没有发展到集交易、仓储、配送、货运、金融结算、展会于一体的全方位经营模式,不利于行业的整体提升。同时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国际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占行业90%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设备则比较落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管理水平比较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国际知名品牌少,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尚不完善。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全区规模以上化工塑料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培育产值上亿化工塑料企业10家以上,上5亿企业2家以上;形成一批国内一流的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化工塑料品牌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化工塑料生产、出口基地。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加快打造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支持爱思开聚苯树脂()有限公司巩固发展聚苯乙烯等优势产品;以飘影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琪雅实业有限公司、金洁口腔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龙祥街道日用化学产品专业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吸纳和带动中小化工企业及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日用化工产业集群;以锦兴塑胶有限公司、立信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塑料企业集团,打通塑料产业链,打造区域性塑料生产、加工、机械制造中心。

5、行动计划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打造中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以市飘影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市琪雅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龙头,大力吸纳和带动中小化工企业及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实施100万吨苯乙烯项目切入点,以此为中心加快向下游发展,支持现有的PS、EPS扩产和规划建设聚苯乙烯、ABS、AS等乙烯系列树脂项目。发展石油化工关键技术专项。加大易回收可降解农膜、高档油墨、新型生物化工产品、高层次的化学试剂助剂、电子化学品、单系列日产400吨以上聚酯等项目的攻关。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化工塑料的产业链较长,必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在即将建设的物流园区中,争取规划建设区塑料专业市场和石化物流区,使行业达到集交易、仓储、配送、货运、金融结算、展会于一体的全方位经营;加快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在大力发展石化工业的同时,为配套周边城市的大石化项目,实现差异性发展。建立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创办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产业园区内逐步建立公共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创业辅导中心和管理咨询中心等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设备水平,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占领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未来依托大型石化基地的建设,在化工方面提升化学试剂、药剂、化妆品、洗涤用品等优势传统产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保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塑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重点应着重于提高产品轻量化、复合化和功能化三方面的水平,加快包装薄膜、塑料片、塑料日用品、塑料管道、塑料建材等产品的技术转型升级,逐步研发生产新型环保的塑料制品。

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扩大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继续提升“飘影”、“琪雅”等名优品牌的国内外效应,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开拓塑料产品的应用领域,开发大口径高密度聚乙烯缠绕管,开发采用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生产的,应用于家电、电子、汽车工业等的塑料配件,拓宽市场。加强信息的传递和运用,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推动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应用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等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四)印刷包装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1)产业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区印刷包装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基本形成了从印刷、包装装潢、薄膜包装材料、纸张包装材料、油墨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及印前印后设备制造的一个门类齐全、产业结构紧密且具备高科技技术优势的产业链结构体系。年,区印刷包装产业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38家,实现产值29.2亿元。目前拥有东南薄膜、黄金叶包装、仁恒彩印、信达彩印、艺宇印刷包装、东田转印、潮之杰印务、冠华薄膜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该产业发展进步、不断壮大。冠华薄膜工业有限公司2011年获“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2)优势分析

区内新津街道的印刷包装企业集群发展,已获得省科技厅颁发的“省专业镇(街道)技术创新试点单位”,成为全省专业百强镇之一,也是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包装印刷生产基地。该街道在胶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和各类包装装潢设计技术,印刷包装机械、印前印后设备制造工艺技术水平,薄膜包装材料、印刷材料制造工艺水平和行业群体规模等方面均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领先位置。区印刷包装产业的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国内印刷包装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区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印刷包装薄膜生产、批发基地和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产品过多。区虽然印刷包装企业数目众多,但大部分企业以胶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包装材料、印刷材料为主,产品质量不高、雷同现象较严重,缺乏专业特色产品。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行业和企业的平均利润不高。

缺乏先进管理理念,企业融资渠道受限。区包装印刷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意识和效率较低、法律和制度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采取谨慎态度,使得融资成为限制中小包装印刷企业发展壮大的难题。

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限制企业研发创新。区包装印刷业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且远低于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电子等其他行业;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十分匮乏。这大大制约了相关企业进行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

环境能源问题,挑战印刷包装业的发展。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的落后,印刷包装业已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全球性能源与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包装印刷业的高度重视,成为制约包装印刷业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瓶颈。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印刷包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年均递增17.2%。培育形成产值上亿印刷包装企业8家以上,上5亿企业2家以上。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印刷包装品牌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印刷包装生产、批发、出口重要基地。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以东南薄膜科技有限公司、黄金叶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仁恒彩印实业有限公司、信达彩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东田转印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拓展产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印刷包装产业链。继续保持在胶片印刷、凹版印刷、特种印刷,各类包装装潢设计技术,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印前印后设备制造工艺,薄膜包装材料、印刷材料制造工艺的行业优势;鼓励发展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以数字喷墨技术为突破口,运用高新技术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印刷包装装潢质量;围绕绿色、安全、创意印刷,发展相应的技术装备器材。

5、行动计划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产业政策指导作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行业恶性竞争。加大力度引导区内分散的印刷包装企业集群,形成香烟、食品外包装印刷设计等各具特色、具有优势的印刷包装产业群,构建涵盖原料生产、软包装、纸包装、油墨、制版、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和成品生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

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建设,引导企业进行融资。引导企业积极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升级。以信息化为重要切入点,大力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财政扶持上,鼓励和扶持印刷包装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帮助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落实每年支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技术改造贴息。

积极培养专业型人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重点招聘、企业自身培训和与国内高校或职业学校进行联合培养等方式,积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喷墨印刷、不干胶印刷、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走绿色环保之路,提倡创意印刷。根据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情况,建立企业环保准入和评估机制。对于污染较大的企业,严格限制进入;定期对企业进行环保评估,规整有污染企业;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走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推进引导印刷包装企业介入文化创意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转向创造的发展道路。

(五)电子信息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区电子信息产业十余年来发展迅猛,年均递增速度接近30%,基本形成了以医疗电子设备、电子元器件、重点行业软件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年,区电子信息产业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12家,实现产值25.45亿元。目前拥有超声电子、超声印制板、航宇电子、天盈信息技术、华仑电子、夏野电器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该产业发展进步、不断壮大。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了区内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使市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超声医学影像仪器、超声换能器生产、出口基地。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结构松散。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产业关联松散、规模不大、缺乏集聚效应,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不强。

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电子信息企业很多是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滞后,技术依赖度过大,加工类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劳动密集型、加工型的企业居多,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加上受资金紧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难以更新改造,无法做强做大。

区域面积狭小。难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群,影响企业间的互相依托、互相集聚作用的有效发挥。

创新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失衡。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递增22.4%。培育形成产值上亿电子信息企业8家以上,上10亿企业2家以上。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信息品牌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生产、批发、出口重要基地。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以万吉工业区为载体,以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超声印制板(二厂)有限公司、高新区航宇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华仑电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市夏野电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企业间研发协作体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力争将我区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5、行动计划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引导企业集群发展。落实产业政策,加大力度引导区内分散的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形成医疗电子设备、电子元器件等各具特色、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构建电子信息业制造和成品生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的上中下游完整产业链。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的建立,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加大政策引导和科研投入,引导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引导夏野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加快与中科院对“适应性智能家电互联控制系统及其总线技术的研究与实现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及研究。

引导企业创造条件,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扶持。省经信委将在三年内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和认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优先给予认定企业各项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争取将天盈、夏野电器等企业的技改项目申报列入省、市技术改造滚动计划,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扶持。

提高招商质量,促进内外资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健全招商引资领导协调机制、责任制和跟踪服务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重点引进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等大企业,积极引进科技型、效益型中小企业投资。优化招商引资结构,逐步提升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中介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的层次和水平,实现利用外资有效增长。

(六)生物医药产业

1、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分析

近年来,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基本形成以原料药生产为基础、高端生物工程医药产品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年,全区有生物医药类企业15家,从业人数1974人,年产值11.95亿,占全区产值比重4.4%。年规模以上企业9家,产值18.17亿元。主要产品涵盖生物原料药、化学原料药、抗菌素、软膏制剂、微藻产品等,其原料药在粤东四市占有重要地位。依托丰富优质的海洋物产资源,为研发生产高质量海洋生物产品提供了有利先天条件,其中海洋微藻DHA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医药产业的主要企业有金石制药、美宝制药、润科生物、仙乐制药等骨干企业,其中润科生物、金石制药是国内同行业的骨干企业。

2、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化产品过多。存在生物原料药发展单一、中药工业发展落后等问题;医药工业结构不完善,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品牌尚未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结合不紧,成果大量外流,缺乏能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的品种。

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创新性不足。研发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医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应用过程相对缓慢。

3、十二五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区生物医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大幅提升,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品技术含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强化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打造国家微藻产业基地。

4、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

以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着力扶持润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金石制药总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仙乐制药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菌素、诊断试剂、生物制品等。重点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当今生物医药的高科技领域,致力高技术生物新型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大幅提升产品高科技含量;重点攻克中药制药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中成药现代化、二次开发及国际化,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中药品牌。

5、行动计划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落实政策指导,加大改造和扶持力度,着力扶持润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金石制药总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仙乐制药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发展原料药产业,着力提升制剂药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强化原料药生产、制剂药、高端生物工程药的产业格局。

积极吸收、培养专业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重点招聘、企业自身培训和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积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生物工程、中药工业,并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