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时间:2022-03-10 16:51:54

应急管理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省、市、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关决策部署,提振民营经济发展新信心,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2021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以引导民营企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把解决民营企业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实招、见成效,切实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高效、安全的发展环境。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良好氛围。一是坚持领导带头学,发挥示范作用。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内容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累计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集体学习4次、自学4次。二是以“2021年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借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内容,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印发宣传手册等措施,累计向21家民营经济企业、150余名企业员工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内容。三是6月17日—24日,组织召开了区工贸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喊醒”“教会”意识能力提升培训班。此次培训共设3期、每期2天,共6个班(次),累计1100余人参加,有效提升了参会人员安全生产和法治意识,持续为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四是在新《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之际,聘请了市人民政府专家库专家向省金路树脂有限公司、省玻纤集团等5家企业、510余名企业员工进行新安法普法时还宣传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内容。

(二)主动作为,夯实优化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环境。一是选出8家民营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指导企业建立懂安全、会管理的安全生产队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适时向企业提供上门业务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区应急管理主动下沉企业,累计向危化、烟花爆竹、工贸八大行业(领域)企业开展主动业务指导、安全检查达等上门服务160余次、500余人次。二是规范行政许可程序。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许可流程,明确许可依据、申请所需提交材料、办理流程等内容。目前,区应急管理局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一次办事项数占比达100%,网上办事项数占比达100%,马上办事项数占比100%,时限缩短比例达95%,全程网办率达100%。有关指标走在全区前列。三是今年以来,持续派出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到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应急管理窗口开展“坐班”,下沉一线,定点向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服务工作,累计接受42家企业业务咨询服务。四是多措并举化解了“刘昌耀多年重复信访案”,将其稳控在当地,并签订了息访承诺书,对我局调解结果表示十分满意。五是2021年,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系统,为70家企业主要负责人提供了安全生产履职情况审核和上报工作。

(三)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安全守信“红名单”企业。一是对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3年内无安全生产失信行为,3年内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按照要求纳入安全守信“红名单”,目前已将3家企业纳入安全守信“红名单”。二是对“红名单”企业进行激励,目前我区已对12家守信红名单企业进行奖励申报。三是对纳入“红名单”的企业,积极探索与金融、保险等机构建立信贷、保险支持工作机制。目前,我区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在企业融资、贷款方面支持力度大。四是降低中介成本工作。目前,区应急管理局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不收费,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时,均要求企业在互联网上自主选择第三方中介公司,比价选择,进一步降低中介费用,节约企业成本。

(四)创新监管方式,为民营经济排忧解难。2021年,区应急管理局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方式,聘请市人民政府专家库专家对全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开展全方位的安全隐患“集中诊断”。通过专家排查,累计发现和整改各类问题和隐患418条,为我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我局累计开展监督执法检查81次,立案处罚5起,落实行政处罚款14万元,有力惩戒和震慑了企业违法行为。

二、存在的困难

向企业提供的安全生产指导、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个别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区应急管理局成立后,部分行政人员转岗监管人员,转岗前未涉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安全生产专业知识素养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区应急管理局将根据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不断简化事项审批流程,创新指导、服务方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放、管、服”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一)不断提升监管人员专业知识素养。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行政政法人员网上学习和考试;参加省、市举行的跨区域执法检查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二)持续规范办事流程。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程网办、一次办、马上办”等事项上压缩办理时限、简化手续,持续、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创新监管服务方式。积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对“红名单”企业减少检查次数,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隐患未整改的企业加大执法检查频次,严防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