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2-03-01 10:29:00

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一、深刻分析当前工业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

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以"发展壮大集聚提升"为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集中各种资源向工业倾斜,凸现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拉动力明显增大。近三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8%,到上月止,全市工业产值已连续18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28%以上。去年全市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51.6%,比2001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工业集聚度提高,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园区的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工业集聚速度加快,2003年园区产值占全市全部工业产值44%,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近三年来年均增长35.1%;2003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我市得分185.22分,创历史最高;今年上半年达182.73分。

工业投入、技术创新力度加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52.76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工业技改投入42亿元,是"九五"期间总投入的1.4倍;今年上半年工业限额以上投入31.7亿元,实现技改投入37.61亿元,促使全市工业增加值保持19.6%的增长幅度。工业规模企业增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17家,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半年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4.8%。工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全市各级、各部门不断深化工业50条、创业绿卡、服务月等举措,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合力兴工氛围日益浓厚,加快工业发展的热潮初步形成。总的来说,我市工业已进入历史重要发展时期,呈现出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良好的喜人局面。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总量偏小,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关联度、集

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缺乏有竞争力的块状经济的支撑和带动的情况依然存在。

实践证明,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完全符合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衢州实际;成效是明显的,壮大了经济总量,凝聚了发展合力,增强了发展信心。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历史上少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去年以来,中央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经过近一年时间实施,已取得明显成效。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目的是为了经济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从全局的、战略的角度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正确贯彻。但从微观层面分析,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给局部地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就我市而言,工业经济要素供给和外部条件制约十分明显,突出反映在生产资金紧张;土地紧缺;电力、煤、油和运力供不应求,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闯关期。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也有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企业产品结构所造成的生产要素供需矛盾,还有一些是工作不到位、应对措施不及时所产生的被动因素。当前,各界对国家宏观

调控政策是否已经"见底"说法不一。从总体上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适度从紧的原则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当前的生产要素紧缺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有明显改善,企业发展难度还会持续,有的地方、少数企业可能还会加大。对此全市上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认识更清醒一些。

面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是进还是退?这是对我们各级、各部门领导,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工业企业经营者智慧、能力、意志的严峻考验。事实证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是一个"关"、一道"坎",一道分水岭、一块试金石,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拉开。困难是压力、是挑战、是一道难关,谁能闯过去,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就有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为此,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困难,更要看到机遇,看到我们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强发展信心,坚定发展目标不动摇。从目前分析,总的看机遇大于挑战,今年仍是个发展年。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宏观环境总体上是有利发展的。从全球看,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加快,今年世界经济预测增长将在3.5%以上,给产品出口和吸纳国际资本转移带来了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目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发展上升期,国家的政策基本导向是保持经济协调较快增长。我们要主动适应政策变化,顺势抓好发展。二是从我市发展条件看,既有困难,也有明显的优势和强项。就土地、水、电、资金等要素而言,我们紧张,人家更紧张,我们困难,人家更困难。总体上看,我们比发达地区相对要宽裕。像土地,不少地

方已经无地可用,但我们由于准备早,行动快,抢批、抢报了一批土地项目,市本级、龙游、衢江、常山等有可用的工业用地存量2万亩左右;又如水,省内不少地区已经限水、停水,甚至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而我们目前没有因水资源而影响生产。又像电,我们现在启动的是B级方案,开二停一,不少地方已经启用E级方案,开一停一,甚至开三停四。这些都是我们十分有利的发展优势,要很好地珍惜,充分地利用。三是我市工业企业应变能力,抗争能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积累,我市工业企业适应性逐步增强,竞争力不断提高,并涌现出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广大企业积极有为,千方百计,缓解矛盾。如面对电力紧缺矛盾,有关部门和企业抢建了一批热电、自备电项目,总负荷已达24.6万千瓦时,为缓解用电矛盾做出

了重要贡献。四是区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连续两年开展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活动。在上半年开展的"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三服务活动中,为企业解决发展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题99项,有效推进了一批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困难面前,我们还是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在当前,我们特别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知难而进,务必克服四种不良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一是"怕"。怕犯错误,怕负责任,由此不敢说话、不敢做事、消极等待,无所适从,这是最危险的思想状态。各级领导必须带头加以克服,特别是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要大胆而为,积极而为。应该看到中央调控政策是有保有压、有紧有松,并不是什么事都一刀切,一概不能批,不能动,我们必须吃透精神,积极作为,决不能因怕而不为,而影响发展,失去机遇。这也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党性和事业心、责任感的检验。二是"等",就是等政策松动、环境改善来抓项目,抓发展。这种消极等待只能是延误时机,失去良机,失去发展的先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已是定局,而

且即使有松动也决不会恢复到前几年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抛掉幻想,积极应对,在调控中抢抓机遇争发展。这也是对我们机关、企业同志智慧、能力的考验。三是"怨"。就是"怨天尤人",面对宏观调控形势所产生的困难,沉不住气,总是指责、抱怨。实际上这种指责、抱怨无济于事。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越要冷静,越要沉着应对,把注意力和精力化在解决矛盾上、抓落实上,化在推动企业和本地经济发展上。四是"满"。即小进则满、小富即安。这是一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我市尚处在欠发达阶段,我们定目标、议措施都应按跨越式发展要求,决不能满足于小进低增长,而是要敢于知难而进迈大步,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努力保持当前我市良好发展势头。

总之,工业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源,工业兴则衢州兴。我市要培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全市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必须以壮大工业总量为首要任务,以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工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引进、借力发展为重要途径,以良好环境为根本保证。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新机遇,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量质并举,深化借力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和提升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和促进企业技术、品牌和管理创新,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力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缓解生产要素矛盾,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着力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工业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五年翻番,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工业增长贡献率保持50%以上;经过5年左右努力,四个全国制造中心和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平均产业销售规模达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初见成效,工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环保、生态、资源的消耗不断减少到可能的最低程度,实现衢州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要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坚持量质并举,在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上取得新突破。

我市工业发展,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总量不大。必须坚持量质并举方针,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坚持增量推动,关键要抓项目、增投入。要确立抓项目、抓投入就是抓工业、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特别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必须把项目工作放在心上,把工业投入抓在手上。当前重点抓好三个一批:

一是加快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新建项目。招商引资是实施借力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也是抓项目、增投入、壮实力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要坚持抓招商引资工作不动摇。当前招商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要着力研究靠什么招商、招什么商、怎样来招商的问题,努力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把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和政策招商三篇文章做深做好。在当前要素供给困难情况下,特别要注意"挑商选资"工作。既要继续有选择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客商、大项目,又要注意引进技术含量高、财政贡献大、有利于产业配套、成长性好的中小项目。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努力保持后发优势。

二是实施政策引导,着力推进一批技改项目。技改项目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今后每年都要继续排出一批千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采取财政奖励、税费优惠、要素倾斜等政策手段,激励和推动企业技改,特别是对错位型技改、更新型技改、节能环保型技改、配套型技改和拉长型技改等方面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大力扶持。当前要按照国家和省里有关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抓紧制订我市工业投资项目的备案、核准试行过渡办法,及早落实明年重点技改项目计划,确保工业投入、技改项目实施的持续性。

三是大力激活民资,着力孵化一批中小项目。民间资金是无尽的源泉,有很大的投资潜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工业,应成为我们工作新的着力点之一。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一切有利于激活民资的政策和办法,营造更加有利民间资本投向工业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要更加重视工业园区标准厂房、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中小企业孵化创业基地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科技型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和扶持初创者创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2、突出生产要素配置,在推进园区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生产要素供给已成为制约当前工业发展的最突出瓶颈。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必须首先缓解生产要素的严重制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缓解生产要素紧张矛盾作为抓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开源和节流并举方针,努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动态修编基础要素配置规划,按照长短结合,突出近期的要求,做好当年的生产要素计划编制工作,并根据规划,每年实施"三个一批"基础要素建设项目:即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准备一批,不断把规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要素对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支持能力。二是深化抓好生产要素的调度工作,坚持突出重点,体现向群众基本生活倾斜、向工业生产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的原则,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发挥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和报批工作,在政策环境变化情况下,金融、国土、电力

、计委、燃料、石油等部门都要发挥主动性、增强创造性,工作早准备、早行动,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争取更多的支持。四是倡导全社会节约意识,大力推行企业的节电、节煤、节水、节材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园区平台建设。目前我市的工业开发区只有8个,核定面积76平方公里,只有原规划面积的53%。同时,由于开发区用地审批困难,有的地方存量土地储备不足,许多工业项目无法落地,已严重影响工业发展后劲。工业开发集中承载了工业发展的机遇、希望和潜力,因此,无论土地多么困难,资金多么紧张,电力多么紧缺,我们都应千方百计往开发区倾斜,确保项目落地、开工、建设。要及时调整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用足土地政策,适时推进开发区继续扩容,启动重点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不断完善功能设施配套,提高投资强度、经济密度和开发区整体投入产出率。要用活政府可控资金,支持开发区开发建设。市计委要切实负起全市工业开发区规划指导工作的责任,市经委要负起开发区的工业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

3、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培育一批有一定销售总量和企业数量的产业集群,也是提升衢州区域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今后一段时期,要抓好四个重点:

一是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布局。按照"四中心十基地"的培育目标,抓好特色产业规划落实、布局落实、项目落实、要素配置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落实。"四中心"就是要着力建设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有机硅和单晶硅4个全国制造中心;"十基地"就是要培育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钙产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制品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鉴于目前市、县、区起主导作用的特色产业集群还没有定型的实际,我们在抓14个产业培育的同时,还应保持产业发展的必要弹性,放手让一切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条件的企业、产业充分涌现和发展。同时,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引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开发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减少工业运输量,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二是多主体、多途径、多办法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多主体:即依托块状企业群、基地型大企业、工业开发区和重点乡镇的工业功能区。多途径:即推进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关联度大的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来实现。多办法:即培育龙头企业集团、整合提升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中心、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市场组织、建立行业标准、创立区域品牌,等等。

三是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推动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各地要排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辐射能力的重点工业企业名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进行重点培育,在生产要素上优先安排,在服务上重点保证,并推动和指导企业及时修编发展规划和竞争战略,提升经营者素质,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和区域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经过五年努力,争取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0家,其中超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还要培育若干家超10亿、20亿元的企业。

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首先,要帮助"四中心、十基地"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打造品牌、协作互助,防止恶性竞争。引导和鼓励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整个行业企业为服务对象,整合资源、创办研发中心、孵化中心、测试中心、信息中心、营销中心。加大行业协会扶持力度,对行业协会的服务性收入,可以免收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行业协会承担的政府职能,要通过"花钱买服务"的形式给予补偿。对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针对贸易壁垒开展起诉应诉的国际司法工作费用,可通过适当奖励的方式给予支持。

4、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主导产品的竞争能力。要改变目前我市工业产品层次不高的状况,必须在企业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培育企业技术优势,是保持企业"青春长存"的重要基础,也是工业经济获得持续增长的关键。各工业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当前,要积极探索建设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特别是全市"四中心十基地",每个产业都要争取有一个技术创新中心,市经委和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规划协调尽早启动这项工程。要按照"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参与更广、成效更好"的要求,全力办好第二届科工会,为企业构筑科工合作的平台,提供有效的服务。要多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逐步提高财政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企业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奖励力度。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要重才、

爱才、用才、留才。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各种优惠措施,营造识才、育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和从事产品开发的人才。

二是推进企业品牌创新。产品是企业生存之本。名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一个名牌,不仅可以兴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还可以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品牌是效益,是宝贵的无形资产。现在我们一提起"海尔"就立即想到青岛,这就是"名牌效应"。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品牌,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对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浙江省知名商号"的,政府要给予奖励;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政府要给予重奖。并利用一切机会加以宣传。要结合招商引资与国内外的名牌、名企、名人攀亲结缘,吸引知名企业、名牌产品来我市落户生根,力争创出更多的能代表衢州形象的名牌产品。

三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两只轮子。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经济效益,管理出竞争力。不论哪种所有制的企业都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企业管理。要学习和借鉴现代管理的新经验,树立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以人本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安全管理,重视企业现场管理。各地要树立一批企业管理的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深入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工艺改造和管理创新,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绝不能引进重污染企业,绝不能引进对资源破坏性开发的项目。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推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作。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采,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加大整治小化工、小水泥、小造纸、小石灰、小矿山"五小"企业的力度,坚决取缔地条钢生产。各地各部门要把淘汰"五小"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

识,抓住当前宏观调控和要素紧缺的有利时机,顺势限制落后企业,淘汰重污染,低产出生产线,推进经济结构调查。

三、切实加强领导和服务,为工业发展新跨越创造环境,提供保障

工业是我市主导型经济,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后劲、希望所在。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工业,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动、发展工业,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要确立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工作理念,切实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一发展主题,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切实加强工业经济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学工业、抓工业,用相当的时间研究、协调和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充实懂工业经济的领导,配强抓工业经济工作的力量。要坚持市领导联系"六个一"和工业行业制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2、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合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贡献者。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强则经济强。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各级机关干部都要确立抓经济就是抓企业、抓项目的理念,围绕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当前我们要抓紧修订完善工业五十条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规则,确保政策操作到位;各县(市、区)要联系本地实际,针对工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形成有效的激励和扶持政策。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之真正为广大企业主体所运用、得实惠。要加强督查,确保政策兑现,政令畅通。

各级各部门都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开展"三服务",落实"三精简",尽责尽力,努力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环境。综合经济部门要加强对工业经济的指导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工业问题的研究,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方式,特别是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发挥行政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作用,严肃查处"三乱"案件,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组织人事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优秀的干部优先派到工业主战场。宣传部门要大力地宣传衢州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发展经验。电力、土地、金融、交通、计委、经委、水利等部门要全力缓解要素瓶颈制约,加强协调,确保重点。财政、地税、国税

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各级各类企业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

3、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切实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企业家是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企业发展的主心骨,是发展地方经济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的素质不仅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影响着一方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抓工业经济,除了抓规划、抓平台、抓环境之外,重点要抓企业家队伍建设,使一个地方的企业家能够多起来,使一个地方企业家创业热情、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首先,全社会要尊重、爱护企业家。要进一步从政治上关心、爱护企业家,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积极创业的企业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善待企业家的良好氛围。要大力表彰先进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控制和规范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完善工业企业创业绿卡制度,坚决打击扰乱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地方恶势力和严重侵犯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企业经营者要慎用司法手段。

其次,党委政府要着力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要继续大力实施"创业素质工程",争取用五年时间培训企业家和经营者2000人以上,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最近,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联手与全国几所知名大学创办了衢州企业家大学苑,为企业经营者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全市各位企业经营者珍惜机会,参加学习。要发挥企业家协会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者队伍素质情况以及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并采取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

第三,广大企业经营者要努力提升自身创业素质。这里,我提几点希望要求:一是要着力提高顺势应时、适应宏观环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最需要的是要了解掌握国家政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灵活应变,把握主动,始终使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市场的前沿,成为创业的领头羊、排头兵。二是要胸怀创大业的志向。当今时代,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企业家应有永不满足之念,立足把事业做大,把企业做强,充分体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尤其是当前闯关时期,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三是要有战略眼光、开放理念。企业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市场主体。企业家的责任就是使企业健康成长,不断壮大,"永葆青春"。为此,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长远,高度重视

企业发展战略的谋划,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同时,要有开放眼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借力做大做强,使企业接轨大市场,融入大产业,取得大发展。四是要讲求诚信,顾全大局。诚实守信是企业家立身之本,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家要强化诚信为本意识,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社会、银行以及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关系,认真遵守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加强内部信用管理,依法开展经营活动,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打造诚信品牌,提高企业信誉度、美誉度。这也是企业的可贵财富。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育企业文化。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要素,有远见的企业家往往十分注重员工队伍,进而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家要关爱员工,善待员工,善于挖掘员工的各方面潜能,使他们真正与企

业共生死同命运。企业要舍得在人力资源开发上下功夫投资金,在加快财富积累的同时,加强知识积累和文化积累,促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同时,企业家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自觉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回报社会。

同志们,工业立市是我们发展的主战略,工业化是我们工作的主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经营者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饱满的创业热情,积极投身于工业发展,形成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强大合力,为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