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引领中国未来

时间:2022-03-12 03:58:00

创新型国家引领中国未来

日前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已经从理论层面进行到运筹层面。同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也发出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部署在即,行动在即。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和路线图,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创新型国家,是唯一选择”

[规划摘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纵览风云变幻,韬略成竹在胸。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2005年,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自主创新成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最大亮点之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万余字的建议全文中“自主创新”就出现了13次。而在4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自主创新更是灵魂,犹如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缘何如此强调自主创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曾给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关键技术和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使人们不由要问: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到底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科技部专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只有资源型、依附型和创新型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资源型我们走不通,我们国家地不大,物也不博;依附型也不行,我国毕竟是发展中的大国。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唯一选择。”

“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是由创新型国家主导的。这样的国家有20多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说,“它们不是通过要素驱动,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在创新投入、知识产出、创新产出以及以我为主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对未来发展道路作出了科学的抉择。

“创新体系建设,应围绕企业进行”

[规划摘要]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创新型国家是今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取向,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则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自主创新”论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将以企业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而《规划纲要》则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体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尤其是大院大所。“庞大的科研队伍游离于产业界之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中解不开的死结,这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薄弱。我国两万家大中型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年均不到5个开发项目和2.5个新产品,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较少,我国缺乏真正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

“创新体系建设,应围绕企业进行。因为在创新体系中,科学发现是为技术创新服务的,技术创新要落实在产业竞争力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创新体系成效的最终检验。”朱高峰、胡启恒等院士认为。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坦言:“长期的实践证明,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在面向市场面向应用中取得实际的进展,只有以企业为重点,才能建立面向市场的研究导向和应用导向。为此,我国将有一连串的相关政策出台。”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并认真实施切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科技发展规划。

——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

而《规划纲要》的要求则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

——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

——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

……

“我更看重民族自信心”

[规划摘要]只要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经过15年乃至更长时间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科技成就。

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研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于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4个90%让3次前往深圳的科技部调研组负责人胡钰博士印象深刻,“深圳企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深圳是一块自主创新的热土、沃土,深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放眼全国,继深圳率先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后,北京等城市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自主创新正成为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主要“着力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然而,从全国来看,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说,自主创新,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到实处:体制必须调整,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策必须协同,我国许多现行经济政策并不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是支持规模扩张,支持外国投资,支持买国外的产品和技术;文化必须重构,“总是有人把创新不足归咎于传统文化,但韩国人为什么能做得比我们好?在这个问题上,我更看重民族自信心。”

“必须树立敢于超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才是主体意识健全的民族,才能在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有所作为。”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深有同感。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许多企业界和科技界人士一致认为,当前最关键也最为期盼的,是要将这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

……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作为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成为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广大科技工作者行动起来!

广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行动起来!

社会各界行动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东方巨龙,才能真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