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党建基础实现五有目标

时间:2022-07-04 07:25:00

夯实党建基础实现五有目标

近年来,张家口市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强班子、壮经济、完制度、建阵地、促和谐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引领发展有能人、为民办事有实力、村民自治有保障、教育活动有场所、新农村建设有活力目标,为实现全市更快更好跨越式发展和构建和谐张家口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选准配强领头人,实现引领发展有能人

选好一个“领头雁”、配强一个党支部班子,就能致富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几年来,我市通过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加强以“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为主要内容的“一好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培育出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一是大胆启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的能人。在市场经济中领先一步带头实践党的富民政策的“致富能人”,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资源,也是我们近年来选拔任用农村干部的主要标准。近三年来,先后把致富能人中的2.1万名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并把其中的2035人选任为村干部,有1033名致富能人通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换届选举脱颖而出,当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快发展起了一批蔬菜种植、奶牛养殖、食用菌栽培等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典型示范村。二是大胆选拔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针对长期以来农村干部选拔任用难以走出本乡村小圈子的实际,从2006年下半年起,市委突破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下发了《关于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的意见》,先后公选了60名优秀应往届大专以上毕业生,到有资源优势、有发展种养加潜力的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等优势,共帮助村里上项目29个,建示范园区6个。有10人被提拔到乡镇任职,有15人继续担任村干部,成为各类农村专业协会、科技园区的带头人。三是下派发展意识强、有业务专长的干部到村任职。针对有些村班子后继乏人、致富无人的现状,从2003年起,市委先后选派102名发展意识强、有一定业务专长及农村工作经验的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后进支部、经济薄弱村和党建示范村任党支部书记或村党建工作指导员,实施结对扶持。下派干部帮助58个贫困村、17个后进党支部及30个党建示范村选准了发展思路,优化了班子结构,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2万多亩,启动乡村企业11个。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为民办事有实力

发展农村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增强农村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加强班子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不断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真正为民排忧解难。一是加强引导。确定了“以服务群众为中心,提高村级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收入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工作思路。对以种养业为特色的村,重点引导搞好结构调整,确立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对村办企业基础好的村,重点引导抓好改制,实现由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转变;对县乡驻地村,重点引导发展第三产业,以此为龙头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强弱联合。以地域、产业等为纽带,由强村、强企与弱村联合,成立联合党支部,或以强村、强企党支部书记兼任弱村党支部书记,以强带弱,解决弱村调整结构无思路、开展工作无办法、启动经济无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三是重点帮扶。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本地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总结推广了张北县马莲滩村开发四荒型、沽源县长梁村服务创收型、下花园区棘针屯村盘活资产型、蔚县西七里河村招商引资型、宣化县屈家庄村企业改制型等各具特色的村级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影响和带动了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推行“一制三化”机制,实现村民自治有保障

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了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为内容的“一制三化”工作机制。一是健全村两委协调机制。通过制定行政村工作规划,明确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规范了农村党支部职责、村委会职责、党支部议事程序、财务管理办法、重大事项通报、民主议事、村干部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建立起科学、规范、系统、实用的指导农村工作的村规民约。二是大力提倡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在2006年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我市强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并以此作为检验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检验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检验县乡党委在农村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换届后,3470个村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占83.1%,比换届前提高36.1个百分点;交叉任职11990名,占73.2%,比换届前提高11.2个百分点。做法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三是全面推行党务公示制和村务公开制。为增强农村党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农村党务工作水平,我市把党务公示与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一并作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公开公示的时间、内容、组织、程序、设施、制度“六规范”。农村党务、村务由过去村干部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党员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进一步拓宽了党员干部接受监督的渠道。目前,全市98%的村都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和党务公示栏。

四、抓实阵地建设,实现教育活动有场所

农村“两室”是农村党员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我市切实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抓有手上,充分发挥其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作用。一是组织规划实。把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统筹考虑、同步实施。全市421个完成新建活动场所任务的村,有282个列入了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且全部实行村级组织与村民活动中心“一个场所、两块牌子”,有效利用了资源,发挥了综合效益,实现了“一室多用”。二是投入力度大。市县两级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多方整合资源,筹款4300多万元,保证了工程建设如期完工,使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全市农村的标志性建筑。三是建设标准高。本着立足长远、超前谋划原则,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新建活动场所“一种样式,一样面积,一个职能”,新建748个新建活动场所的面积全部达到120平方米以上,普遍实现了桌椅板凳等办公设施和电视、电话等电教设备同步配套,确保五十年不落后。目前,全市已有62%的村实现了达标标准、18%的村达到了示范标准。

五、完善激励关爱机制,实现党内和谐有活力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增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意识,营造党内和谐氛围。一是建立建国前老党员定补发放制度。在各县区财政局开设了老党员生活补贴专用帐户,规定每年的6月20日和12月20日为老党员生活补贴发放日,为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集中发放生活补贴。2006年,全市共为5083名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495.66万元,让老党员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二是建立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制度。利用“七一”、春节两个节日,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受灾严重的党员进行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物资,用真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创立共产党员创业基金。以县区为单位,采取“党费补一点、财政拨一点、涉农部门帮一点、企业和个人捐一点”的办法,设立“共产党员创业基金”。基金重点用于农村党员中的种养加销致富能手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提供贷款利息补助(贴息、补息或免息),为农村党员干事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共为227名农村党员和127名“推优”青年致富能手提供担保贷款842万元,重点发展奶牛养殖、葡萄种植、口蘑栽培、杏扁加工等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