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及写作评价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26 08:22:04

语文核心素养及写作评价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写作能力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长远意义。传统的写作能力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评判和考量,这种评价机制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方面,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构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首先,分析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其次,探究现阶段写作能力评价的困境;最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写作能力评价机制。如此,便可以真正发挥写作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为代表的掌握学习理论流派指出:评价是获得学生学习水平和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具有激励功能。[1]写作能力评价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长远意义。但遗憾的是,反观我国悠久的写作教学之路,写作能力评价一直侧重于对学生写作结果的评判和考量,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写作评价的激励功能也几乎丧失。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写作能力评价机制已然成为大势所趋。2014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指出“核心素养”应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用于规范各学科教学,[2]“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便应运而生。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方面,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构建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首先,要分析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其次,找出核心素养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对应关系;最后,确定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这样做可以有效地破除传统写作评价中主观随意的弊端,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我国写作教学耗时多,写作评价收效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怎么教”“怎么评”上,而忽视了对构成学生写作能力的要素分析。殊不知,弄不清学生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其他的努力都只能沦为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那么,到底什么是写作能力?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对此,张志公先生给出了详细地解释,他认为“写作能力是综合性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接着,要有清楚的思路……;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3]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中应“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根据表达需要,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4]我们将以上观点和要求加以概括,不难发现,构成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写作知识、构思策略和表达技能。

(一)写作知识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写作知识即言语信息,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本质上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人物、事件、态度等。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写作知识通常包含言语内容知识和言语形式知识,其中,言语内容知识包括如何运用材料事实以及如何表达主观情感,言语形式知识包括语用和语法的知识。综上,我们可以将写作知识理解为:在写作中陈述的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的某些人物或事件、阐明的某些观点或想法等。写作知识对初中生的写作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决定着学生在写作时是否“有物可言”“有理可说”。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后,能快速构思,奋笔疾书,完成习作。而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左顾右盼,迟迟不能动笔。其原因在于学生写作知识的储备量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证实:作者知道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好,反之亦然。[5]其次,写作知识还影响着学生的写作速度。因为储存在人大脑中的写作知识是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结构,如命题网络或图式,不同类别的写作知识组成不同类型的图式,常见的有人物图式、事件图式、说理图式等。当学生掌握的图式越多,那么,在其写作过程中提取和运用相关信息的速度就越快。

(二)构思策略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构思策略即认知策略,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本质上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包括怎么审题、怎么选材、怎么遣词、怎么造句等。有专家指出,学生在写作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是由其头脑中的构思策略造成的。擅长写作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套成熟的构思策略,在拿到作文题后能迅速确定主题以及文章结构,在头脑中搜寻支撑材料,选定恰当的写作方法阐述观点,并在习作完成后总结经验。由此可见,构思策略是贯穿学生写作全程的,直接影响其写作质量和写作效率。常见的构思策略分为两种,一是合理使用写作方法。关于写作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常见的有顺叙法、倒叙法、描写法、论述法、抒情法等等。如果初中生能熟悉这些写作方法,并自觉使用其改进自己的写作活动,提高写作有效性,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策略。二是能对自己的写作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即如果学生能自觉监控写作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效率,怎说明其对策略性知识已经有所意识。

(三)表达技能

表达技能即运用写作知识和写作规则进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属于程序性知识。如果一个学生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优词美句,但缺乏表达技能,写作时无法顺利从大脑中选择恰当的词句,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古人所说:“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即诠释了表达能力强者的特性。表达技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用词。充足的词汇量是初中生完成写作任务的前提,词汇量丰富的学生往往文思敏捷,下笔成文,能尽情享受写作的快乐。二是炼句。作文中的句子跟日常表达中的句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写作对句子的要求是既要符合语法词法的规范,又要服务于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因此,作为表达技能的炼句,必须要加强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水平。三是组篇。张志公先生说:“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这里的“结构”即组篇技能,一篇文章要分几段?先表达哪层意思、再表达哪层意思?这些都是由学生的组篇能力决定的。组篇能力强的学生,行文时往往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晰,主旨突出,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现阶段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困境探究

写作能力评价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但遗憾的是,在目前一线写作教学实践中,写作能力评价困难重重,几乎丧失了其激励功能。具体表现在:评价内容只关注“物”不关注“人”;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评价标准过于苛刻,忽视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固化

新课标提倡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应集中在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过程、写作动机等方面,而当下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评价却多以考试大纲和卷面分数为标准,评价的着眼点集中于学生的作文字数是否达标、用词是否丰富等方面,却忽视了人文关怀,没有在评价中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态度,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写作素材的方法、培养积极的写作兴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作文评价只关注习作文本,而根本不涉及习作的主体及习作活动。”[6]可见,这种只关注“物”而不关注“人”的写作评级方法既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从实际生活出发”的理念,更不符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宗旨。这显然是一种异想天开、违背评价原则的评价机制必然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发挥与写作创造力的施展。

(二)评价模式单一

从现阶段的写作评价模式来看,结果性评价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写作情景,教师往往采取统一评价模式。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更严重的是挫伤了一部分热爱写作、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些孩子的作文水平远超评价标准,却得不到老师的赏识与认可,久而久之,热情殆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行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7]由此可见,写作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价机制更应该突破原有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评价标准过高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对于学生的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8]在如今的初中生作文评价中,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练笔,我们都很难看到一篇满分作文或是高分作文,教师的评价标准多是“切合题意、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结构严谨“等条件同时具备。但显然,这种评价标准远远高出了课标规定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要求。可以想象,如果学生付出了努力却没有从写作评价中获得认可,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其写作内驱力也自然消失殆尽。其实,当我们回头看一看写作教学的培养目标就会发现,现在多是人为提高了评价标准,而这种过度拔高的评价标准只会导致增加学生对写作的惧怕和厌恶。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语文方面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而写作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地表情达意的书面言语活动,一篇作文本质上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反映。[9]从这一意义上讲,语文核心素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作用于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备实践价值。

(一)写作知识的评价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如何科学构建并且规范运用语言是核心之“核心”,它也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素养门类。而学生要想发展思维、提高审美、传承文化,都必须建立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之上。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写作评价体系,我们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入手,评价学生写作知识的运用能力。所谓写作知识具体表现为“写什么”的知识,如: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态度等,这类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命题网络,当收到外界的写作指令,它们会被按照一定的线索提取出来,通过书面语言加以表述便形成一篇作文。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以下几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第一,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知识作为写作知识的一种类型,在初中阶段主要表现为记叙文,具体包括记叙文六要素、叙述的顺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中的描写等知识。若学生能够正确辨析并按照文体要求写作则达到要求。第二,内容充实。写作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体验,有的同学能在写作中言之有物,而有些同学则泛泛而谈、苍白抒情。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应将写作内容充实与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第三,切合题意。语言运用讲究切合时宜,在写作中,学生能否做到切题写作也是评价其基本技能的条件之一。

(二)构思策略的评价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外,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表现出的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心理特征,思维策略在写作中尤为重要,它涉及多项大脑活动,如拿到题目如何审题、如何组织大脑中的原有图式资料、如何剪裁等等。在初中生写作评价中,构思策略的评价指标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中心突出。文章中心是贯穿全文的核心,它充分考验作者能否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或技巧来突出文章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思维发展与提升”中的思维策略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并运用在写作中。第二,结构严谨。结构是对文章形式的基本要求,包括开头结尾的起合、过度照应的转承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策略来组织思路安排写作的内容。

(三)表达技能的评价

表达技能是学生在写作中必备的技能,具体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化等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读者感受、领悟。但在目前的初中生作文中,词不达意、自相矛盾的表达层出不穷,而课标明确规定:“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将表达技能纳入初中生写作能力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指标:第一,语言流畅。除了符合文体要求以外,语言表达流畅程度也是衡量一篇初中生作文是否达标的重要条件。从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来看,病句、碎片语言等屡见不鲜,这显然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第二,凸显文采。这是一个较为拔高的评价指标,要求学生在关注表达技巧的同时,运用灵活的句式、贴切的修辞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第三,表达新颖。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能否发挥想象,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62

[2]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8):1-6

[3]张定远.作文教学论集·序言[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6

[5]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12):128

[6]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6

[8]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7

[9]吴承素.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析[J].读与写,2020(17)

作者:林肖永 黄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