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24 09:22:06

 线上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体育教学加速推进,如今已呈现在每一位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面前。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青教院附中238名初中生线上体育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初中生接受、认可喜欢线上体育课,少部分初中生不认可、不喜欢线上体育课;线上、线下体育课二选一时,大部分初中生更倾向于线下体育课。在线上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线上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给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如视频分享、共同制定适合的体育锻炼计划等。

关键词:线上教学;体育课;空中课堂

在信息新时代,线上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关注。上海市教委也推行了线上空中课堂教学,上海市各学校也根据本校情况开设不同的微视频教学、线上直播课等。这些尝试都是在实践和摸索更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在这线上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的感受及对这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看法等,进而探索线上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线上体育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六、七年级学生238人(女生114人、男生124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1.2.1.1问卷内容设计通过查阅线上教学相关资料并听取专家、同学科教师的意见,设计体育课线上教学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8个题目,分别是7道单选题和1道多选题。问卷调查内容:1.你喜欢线上体育课教学模式还是线下校园体育课模式?A.喜欢线上模式B.喜欢线下模式C.线上线下模式都喜欢;2.线上体育课和线下校园体育课,你更偏向于哪种课?A.线上体育课B.线下校园体育课;3.你觉得有必要上体育空中课堂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不太必要;4.你是否喜欢学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A.非常喜欢B.喜欢C.不太喜欢;5.你寒假体育作业完成了吗?A.完成了B.完成了一部分C.没有完成;6.你觉得需要布置体育作业做吗?A.需要B.不需要;7.你大约上了多少的体育空中课堂?A.100%B.75%左右C.50%左右D.25%左右;8.多选题:你认为该如何保证线上体育课中的学习状态?A.课中点名B.打开摄像头C.课中互动D.布置回家作业。1.2.1.2问卷效度检验邀请6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等进行效度评定,得到的评定结果是:问卷的设计比较合理,有效性较高。1.2.1.3问卷信度检验在238名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学生先后两次问卷调查(间隔两周),并对前后两次问卷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调查问卷可信度较高。1.2.1.4问卷发放和回收对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六、七年级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8份,收回233份。剔除无效问卷1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32份,回收率为97.48%。其中男生121名,女生111名。1.2.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线上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本调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1.2.3数理统计法由各班班主任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填写的指导。由专业的教师统计调查问卷,其中出现姓名等不符合问卷填写要求的都被列为无效问卷。最后使用EXCEL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图表。1.2.4访谈法对4名体育教师进行面谈交流,了解他们对体育空中课堂、校级体育线上教学等问题的认识和意见;对20名学生进行座谈会,了解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线上体育课等的看法以及对线上体育课的意见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的接受程度

表1表明27名学生喜欢线上体育课模式,占总人数的12%。81名学生喜欢线下体育课模式,占总人数的35%;124名学生既喜欢线上体育课模式又喜欢线下体育课模式,占总人数的53%。在线上体育课模式和校园体育课模式二选一时,69名学生选择线上体育课,占总人数的30%,163名学生选择线下校园体育课模式,占总人数的70%。以上数据还表明有151名学生喜欢线上体育课模式,占总人数的65%,有35%的学生不接受线上体育课。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线上体育课的模式,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接受线上体育课模式,反映出线下校园体育课有线上体育课无法取代的优势。

2.2学生对体育空中课堂和学校微视频课的喜欢程度

表2表明45名学生认为非常必要学习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19%;151名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66%;34名学生认为不太必要学习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15%。86名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学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占总人数的37%;118名学生喜欢自己学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占总人数的51%;28名学生不太喜欢自己学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占总人数的12%。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上体育空中课堂,也喜欢本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不必要上体育空中课堂也不喜欢本校制作的微视频体育课。

2.3学生对体育作业的接受程度

表3表明113名学生做了体育寒假作业,占总人数的49%;108名学生做了一部分体育寒假作业,占总人数的48%;10名学生没有做体育寒假作业,占总人数的4%。146名学生认为需要布置体育作业,占总人数的63%;86名学生认为不需要布置体育作业,占总人数的37%。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完成了体育作业,也认为体育教师有必要布置体育作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作业不太重视,也没有完全理解体育作业的意义,认为不需要布置体育作业。学生对待体育作业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值得体育老师去进一步思考研究。

2.4学生对线上体育课的认可程度

表4表明73名学生学习了全部线上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31%;100名学生学习了75%左右的线上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43%;34名学生学习了50%左右的线上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15%;25名学生学习了25%左右的线上体育空中课堂,占总人数的11%。128名学生认为课中点名能保证学生线上体育课学习状态,占总人数的55%;103名学生认为空中打开摄像头能保证学生线上体育课学习状态,占总人数的44%;190名学生认为课中互动能保证学生线上体育课学习状态,占总人数的82%;70名学生认为布置回家作业能保证学生线上体育课学习状态,占总人数的30%。以上数据是在线上体育课并不强制的背景之下统计的,有74%左右的学生上了大部分或全部的体育空中课堂,只有26%的学生才上了一半或小部分体育空中课堂。在保证学生线上体育课学习状态的方法中,课中互动最受学生认可,其次是课中点名,然后依次是开摄像头和布置回家作业。这些数据为体育教师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学习状态何课堂效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选择适合学生的线上平台线上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平台,[1]目前线上教学使用的APP更倾向于知识的单一传授,不能有效的做到师生交流,更不能做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2]因此,教师在选择线上互动平台时一定要全面考量,结合学情来选择一款更合适的线上软件,让学生对线上教学环境感到自在,并能与老师、其他同学顺畅地交流沟通。此外,在使用线上体育教学软件时,教师要扮演软件支持者及功能使用的讲解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速、正确地使用线上体育教学软件。现在较常使用的软件有晓黑板、直播云、腾讯会议等。3.1.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如今社会网络也是“校园”,移动终端也是“课堂”。[3]线上体育课在教会学生技术动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线上体育课中,教师要关心学生最近的身体状况,比如体重是否增长、睡眠状况如何、身体是否容易疲劳犯困等。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体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会慢慢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自己有规律地、长期地坚持锻炼。为了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会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中克服惰性,坚持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3.1.3共同制定体育作业线上体育作业的制定不能由教师一言堂来决定,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兴趣。体育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制定体育作业,也就是锻炼计划。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锻炼的内容和强度、完成作业的时间和器材等。锻炼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并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场地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基础,安排分层作业,并对体基础较弱的同学降低要求。最后,教师还应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共同创造有趣又实用的锻炼方式,从而通过有效的体育“回家作业”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动力。3.1.4课中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日常的线上教学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则把自己当作是旁观者,不会发表自己的想法。面对这种现象,在线上体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课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的表现老师都看在眼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与学生连线交流,了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并给予鼓励及评价。教师还可以直接指导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动作要领和方法。总之,教师应该不断探索,采用多种互动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2建议

体育教师可以把学生每天录制的锻炼视频进行整理和编辑。在课中分享给全班学生一起观看。在剪切编辑时,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分享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互相点评、互相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上课,而是有同伴、有老师的陪伴。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形势与政策”线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1):75

[2]代长彬.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9(3):103-104.

[3]袁振国.走向2030年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0-18(05).

作者: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