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7 17:54:57

安全教育认识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

大学校园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措施,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对校园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排查,对安全隐患登记建台账、列出清单,制定措施,加强教育,强化大学生安全红线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提高大学生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为家庭、学校、社会创造安定、和谐的局面。

一、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安全教育要组织好、落实好,就要有健全的机构,稳定的师资队伍。现在各高校机构设置各异,表现为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造成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弱,安全教育手段滞后,教学实效差。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标语上,未落实在行动上,教育机制由于缺乏全员参与而未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安全教育,由谁来承担此项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保卫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缺少专业教师,致使安全教育这门课上与不上、教好教孬一个样。

(二)网络信息认识应用及动态监管缺陷

网络信息化发展迅猛,任何人都可以不受地域、生活方式、种族、制度、信仰的约束,随时随地的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传播信息。新时代大学生亦如此,他们在互联网、微博、QQ等平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网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形,判断是非能力不强,加之个体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到煽动;理想化要求高,缺乏网络虚拟平台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上诸多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信息的误导和煽动,对国家安全和自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三)高校存在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现象

政府部门要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并实行问责制。所以各高校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但却忽略了安全教育工作,造成安全教育专职教师少,教育效果差,更谈不上把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在高校许多的安全事故中,反映出有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逃生技能差。

(四)大学生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淡薄

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高校重视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教育,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然而高校当前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的具体事项上。一旦出现有关国家安全的事件,许多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但缺乏理性分析,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五)高校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有些高校还没有紧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也有些高校没有将安全教育课列入选修课,更谈不上必修课。还有些教师多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在安全教育中,大多采取举办讲座,展览,消防演习等形式,从而产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初探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树立大安全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社会格局发生变动,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搞破坏活动,新问题、新矛盾、新课题不断呈现,难遇见和不可知的挑战愈发增多,致使高校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高校不安全稳定,何谈发展?所以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观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高校要根据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安全教育责任制落到实处。“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要确保安全教育全员化,授课时间全程化,教育内容系统化,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防范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新时代高校要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在安全教育实践中,高校要积极探索将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树立“安全意识淡漠、思想麻痹是最大安全隐患”的理念,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着力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家长。安全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牵涉到法律知识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方面面,但总的来说,主要为协调保障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和奖惩评价机制等内容。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互相交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协调保障机制方面。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高校构建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要在师资培训,教材、教具购置等方面舍得投入。在岗位设置、劳资调整等方面探讨激励机制。

在宣传教育机制方面,要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多部门齐抓共管、各种资源利用充分、覆盖各个领域的安全知识教育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要明确宣传部门在媒体利用与舆论宣传、学生工作部门在心里健康咨询与教育、保卫部门在安全知识选择与推广等方面的重要责任。专题讲授国家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和事故,传授自我保护知识,营造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氛围,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奖惩评价机制方面,建立高校安全教育奖惩评价机制,高校内部各单位在安全教育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怎么奖?没做好怎么惩?各二级单位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考核?在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而没有落实,或者因为没有量化指标而难以具体执行。要建立考核分析体系,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中加大安全教育的权重并实施安全风险考核机制,定期公布各单位和师生员工的安全考核情况,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手段来激发师生的自觉性。

(三)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知”,而且要让大学生“会”。高校应在“会”上,根据新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创新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形式,说理透彻,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班会、升旗仪式、讲座、参观等方式,积极发挥安全教育实验区平台作用,通过安全知识攻擂赛、拍摄典型案例微电影、主题活动、网上学习等形式,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国家安全、文化安全、身心安全等各类安全知识,进而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自救常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育要早准备、早计划、早安排,使安全教育前置,充分利用发放录取通知书、开学初、放假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将安全指南等相关安全知识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移动端应用、微视频、线上安全平台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和逃生自救等常识宣传。加强并开展“军校共建”、“警校共建”活动,让地方驻军和公安干警组织力量参与校园安全教育。

(四)利用“互联网+”,发挥网络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以信息化为支撑,网络化为平台,人本化为主导,使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好“互联网+”,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结合各类安全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安全教育+技能训练+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安全教育要因人而异

每个大学生的安全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如何做到因人而异?高校应特别重视利用第二课堂和安全咨询,结合“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日”、“全国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举行讲座、班会、讨论会,开展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展示安全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不同性格的人都能参加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营造一个安全关乎你我他,从自我做起的校园氛围。把安全咨询作为课堂安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开展有效的安全咨询服务,将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列出清单,建立档案,重点给予帮助、教育、关注,促进每个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提高安全教育成效,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古人云“宜未雨而绸繆,勿临渴而掘井”“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学校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也不能顺利开展。安全工作是艰难繁琐的,同时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从学校、学生的点滴小事做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师生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形成人人自觉重视安全,人人主动遵守安全,人人努力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使我们的校园安全、和谐、稳定,使大学生无忧无虑学习,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咏梅.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研究———以W职业学院为案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叶予清,段洪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文教空间,2015(21):117-119.

[3]华小丽,孙侃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3(3)下:3-5.

[4]张钟元.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2013(10):167+169.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安全教育;儿童安全教育;安全标识

婴幼儿安全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活动内容适时适当地对其开展安全教育。[1]在婴幼儿时期,个体对外部图像、色彩、声音等进行主动探索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2]也通过颜色、标识等来获取对事物或物体的印象和记忆,从而使外在事物的意旨与自身发展发生紧密关联。婴幼儿利用图像表达自我意愿的能力早于语言表达,他们在发展初期更多地利用图像来建构他们的意义世界,并以此来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3]基于婴幼儿的这一学习与发展特点,通过建构一套以图像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安全标识体系,以引导他们在对图形、颜色进行辨识的同时获得有关安全的各种知识、概念与自我保护行为。这种基于图形和颜色的安全教育,要优于空洞的语言说教或者危险恐吓,且能更好地保护婴幼儿对环境的好奇和信任。[4]

一、通过安全标识开展婴幼儿安全教育的现实之需

通过安全标识来开展婴幼儿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形象化的教育方式更为科学和有效,空洞的语言说教难以取代图像、颜色等直观事物的教育功用;另外一方面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越来越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它可以使不同的群体通过阅读图片而获得对事物的同一认识。与此同时,随着学校教育安全工作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理念上更倾向于防范和控制未知的安全风险,培养婴幼儿主动辨别安全问题和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向。(一)通过安全标识开展安全教育是婴幼儿认知水平的要求及“读图”时代的学习需要。婴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表现以及彼此联系来进行思维的。[5]对婴幼儿的安全教育并不能完全通过语言说教或者危险恐吓使他们获得对安全问题的概念认知,而是应该通过创设一套符合其认知特点的安全标识,为他们提供关于安全的表象和具体形象,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婴幼儿。[6]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对婴幼儿进行的安全标识指认,可以让他们了解和获取安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是自己可以认识的、掌握的。除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外,“读图”时代的来临也为开展婴幼儿安全标识教育提供了时代背景,图像作为一种通用语言为个体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意义建构方式。我们日常接触的社会信息有60%以上来源于图形,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的时代。[7]读图是以图形、影视、绘画、照片等视觉语言为载体的阅读方式,而最先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就是年幼的个体。[8]“读图”时代是21世纪出现的通过电子数码技术和互联网系统大规模、低成本地制作并快速传播图像影视的社会事实,它带来了知识的可视化,任何抽象的事物或过程都可以变成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来表达。“读图”时代带来了教育实践场域的变化,改变了教育的时空,它带给学习者的是符号体系,学习者依据这一符号体系来建构意义世界。[9][10]安全标识作为人与空间对话的符号体系,是“读图”时代安全教育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安全标识的阅读,婴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标识所代表的意义,并以图形和颜色的方式内化对安全的认知。(二)通过安全标识开展婴幼儿安全教育是婴幼儿安全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婴幼儿的安全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和努力,对婴幼儿的保护及其安全教育需要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有效的载体和共同的教育内容来开展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公共的而非仅限于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行为,社会化是开展安全教育的社会需要。原因有三,一是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安全标识成为不同教育主体共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通过共同的安全标识来开展安全教育,可以扩展教育的范畴和领域,使不同主体能够参与并采用同一套符号体系来开展安全教育。二是统一且成体系的安全标识可以让成人也养成良好的辨别习惯和辨别能力,从而使得除家长、教师以外的成人个体也成为安全教育的实施者。三是安全教育的场域不仅限于幼儿园或其他学习机构,日常生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可能和安全相关联,安全教育也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安全标识来整合交通、消防、食品等不同领域的安全教育,既是安全教育的应有之义,又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开展层次,从而使安全教育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公共事务。[11](三)通过安全标识开展婴幼儿安全教育是建立婴幼儿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要求。我国婴幼儿的安全管理经历了从“安全处罚”到“安全防范”,再到“安全风险防控”的演变过程。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园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其要求也越来越倾向于对安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防控安全问题的发生。所谓的安全防范与安全风险防控,是指防范主体要作好准备和保护以应对攻击或者避免受保护对象受到伤害,从而使受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的安全状态。[12]安全防范更强调责任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对客体进行主动保护,而安全风险防控则强调让客体处于安全和受保护的状态,强调的是对安全问题的防控、指挥、处置的一体化。婴幼儿是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年幼个体,他们容易受到各种伤害且这种伤害更容易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重大和长久的影响,对婴幼儿的安全保护,更应该强调对安全问题的控制和预防,而不是发生安全问题后对事故的处置。以安全标识为载体开展婴幼儿的安全教育,主要是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方式来增进婴幼儿对安全问题的辨别和提升其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尽可能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的风险。(四)通过安全标识开始婴幼儿安全教育是正面开展安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婴幼儿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反面案例多正面引导少,二是规则束缚多自由探索少。当前的安全教育有很多以事故案例、危险事件作为教育素材,这种凸显危险信息的安全教育方法可能会对婴幼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并导致他们对社会与环境的不信任。研究显示,成人在对婴幼儿开展安全教育时,提及率最高的概念是“安全”“危险”“红绿灯”“电”“陌生人”“小心”“斑马线”“坏人”“受伤”“拥挤”,在这些高频词汇中多数词汇属于危险教育,将安全教育混同于对危险的理解。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婴幼儿对安全的理解更多的是借助对危险的认识来定义,使得婴幼儿更能认识什么是危险,但不能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安全。在婴幼儿的认知方式上,婴幼儿更倾向于对诸如斑马线、红绿灯等安全标识的颜色、形状等直观特征的接纳和理解,因而建构一套婴幼儿可以识别、接纳和理解的安全标识符号体系有助于增进他们对安全概念的理解。[13]由于学校安全事故往往会在责任的划分和认定上存在诸多现实阻碍因素,学生的家长往往会通过找班主任、校领导和政府等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14]这种安全事故的处理方式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给学校造成很大的安全压力。因此,有的学校取消体育课中有风险的教学项目,减少校外活动,对学生的自由活动进行各种限制。婴幼儿的发展需要有身体的运动及自由探索,如果在安全的假象的祭坛前牺牲孩子的挑战和经验,那就是欺骗孩子。[15]任何以束缚求得安全的行为都是一种极为消极的安全教育,对婴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以限制他们的活动为代价。安全标识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教育载体,它通过在相应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出现,以直观且易于辨识、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导婴幼儿自觉地远离潜在的安全风险。

二、婴幼儿安全教育的主要维度及安全标识体系的设计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3

一、增强师德建设,优化进程治理。

1、构建一支政治本质高,才能涵养强,作风俭朴、品德崇高的、不变的德育工作队伍。按期召开一次政教处工作大会,安排好周工作任务,应用班主任例会、班主任经历交流会组织班主任实践培训,提高本质,加强责任感。

2、严厉审核班主任工作,包括班级卫生、学生出勤、规律、两操评选、黑板报宣传、班校会状况、各类上交材料等。

(1)班级治理,考究实(抓落实不留死角),细(认真入微),牢(定例矩并抓牢,不涣散)

(2)教育活动,考究丰厚多彩,表现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以及创新精神。

二、增强学生惯例教育,做好育人工作。

1、坚持抓好国旗下发言这一主要的德育基地,树优异学生典范,鼓励学生自我生长,协助学生坚持弘远的幻想和志向,懂得成人是成才,规范升旗准则,做到准时、定人、定内容。

2、开展多种路子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政教处应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框窗栏、校园播送、多媒体等多种路子,定内容、定专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努力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本学期共组织了六次黑板报评选活动。

3、开学初进行优异学生表扬大会,坚持学生努力拼搏、发奋向上、勇争第一的肄业认识。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育人

高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做好育人工作也是政府和人民对高校的更高层次要求。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办学开放性进一步扩大,导致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造成校园及周边治安形势愈发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随着00后开始上大学,学生的学业不良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安全的隐患也逐渐增加,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全球化对社会影响的进一步加剧,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的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对境外反华势力渗透认识不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梳理当今我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十分必要,为更好的发挥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好铺垫。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并探索安全教育育人的模式。

1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基本状况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整体上呈现内容不够系统、学校不够重视、学生对安全教育缺乏认识、教育的时效性及形式创新性不够。1.1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松散,缺乏系统规划。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一般包括生命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都是由保卫处(部)负责,都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全国两会、“五四”青年节、全国安全生产月、六月毕业季、秋季开学季、“十一”国庆节、国家安全日、全国交通日、元旦等,在节前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与大学生的契合度不够,开展后,相关的总结流于形式。安全教育缺少系统规划,往往导致大学生的感知不强,收获较少,因此安全教育的效果往往大大折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显现,不仅需要系统规划,还需要安全教育的课程化,通过课程化,学生才会用心掌握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才会有成效。1.2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学校重视。“雷声大雨点小”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近些年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家长和社会也愈加重视,可以说,其重要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事业;安全稳定是高校压倒一切的大事。安全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学校某一个特定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存在领导不够重视、执行不够到位、敷衍了事的情况,学校缺乏后续有效监督。现在国家坚决防止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学校重视,从工作布置、过程监督、效果成效等环节都要全程参与,充分重视。只有这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落细落具体;只有这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只有这样,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守住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底线,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1.3学生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近年来,高校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包括治安方面、心理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都有发生,然而学生普遍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网络媒体报道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自理能力的提高,但是,在中国,大学以前的教育都是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系统安全教育少之又少,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大学生,其安全意识与社会上的人相比,还比较低,因此,近些年,高校发生一些女大学生被社会上人欺骗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理、生理造成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安全技能,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更加需要大学生重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4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与时展脱钩,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安全形势也始终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智能化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功能愈加丰富,很多信息安全事故最后都发展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事件。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人群,传统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安全的认知,因此需要开展非传统的安全教育,即结合新时代,由不同层次、多种安全要素组成的安全观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育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内容上要不断更新,跟上时展的潮流。

2高校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

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将安全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做到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守住安全底线,落实安全教育育人作用,做到安全教育课程化,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开展高校安全教育,实现教育育人,同时,做好高校安全教育,为学校各项事业提供安全、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晓平.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及其有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

[2]何军峰.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9).

[3]楼情雅,周高峰.新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14).

[4]权海鹏,詹正发,邓先锋.高校周边环境特点与大学生安全保护[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威胁,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要深刻认识、分析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党的精神为指引,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从学科上看———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普及的要求,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首先,有利于紧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思想的时代性,全员参与性,内容全面性,明显的价值取向性,活动的全过程,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的紧迫性等特征。”[1]国家安全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助推剂,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随着新时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有益补充,紧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风采,紧跟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其次,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育内容为主,部分内容教条化、理想化、空泛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其丧失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新时代将国家主权与安全、国家时事政治等内容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最后,有利于充实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补充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刷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条,有着深层的现实依据,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高思政课堂的“抬头率”。(二)从目标上看———有利于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大学生头脑。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仅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也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首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防范意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国家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部分大学生出于锻炼自身能力或寻找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等原因,想要从事一些兼职。因此,往往容易被境外间谍势力用“兼职可赚钱”、“高额酬金回报”、“共同兴趣爱好”等幌子所引诱,做出危及国家安危的行为。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反奸防谍、拒绝勾连的安全意识,在思想上构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其次,有利于大学生认同国家安全教育理论。近年来网络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国家安全法》,即使知道但对具体的内容根本不熟悉,对国家时政的关注度较低。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理解国家安全理论的具体内容,以深刻的国家安全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为。最后,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当下,高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相关的内容通常都是通过讲座交流、活动宣传、内容展览等形式来传递。因此,大学生对活动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意识到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白以活动为载体的重要性,增强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尽可能成为活动的志愿服务者和组织者,成长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三)从站位上看———有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从高校承担的责任来看,高校承担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是高等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双一流”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有利于确保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有利于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坚定的奋进者与拼搏者,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从新时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素养来看,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学生已经进入新时代,成为时代新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精神状态、使命担当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出现了新变化。国家安全教育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而生,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而成为必要。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祖国坚实、可靠的接班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难题

(一)学科设置方面———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国家安全的著作,例如刘跃进编著的《国家安全学》(2004年版),但是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学科与教材还未出现。首先,高校并没有形成国家安全学的独立学科体系,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学学科。高校的公共课程中虽然存在部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但专门提及国家安全教育的几乎没有,也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其次,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教材“缺位”严重。这主要还是由学科的限制所决定的,由于没有独立的学科,所以国家安全学专业书籍较少,相关的教材和读物较少,欠缺专门的权威期刊,研究人员相对较少。最后,相关学科未能有力承担起国家安全教育的责任。例如在政治学科、国防学科、哲学社会学科等学科领域,注重本学科的教授内容,不能充分解析学科之中蕴含的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教育内容方面———未充分拓展教育的内容。当前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新时代国内国际变化的需要。首先,传统国家安全教育重于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当下的国家安全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安全方面,例如政治安全教育、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经济安全教育、军事安全教育、国土安全教育等方面。对于传统安全内容的新表现、非传统安全内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等没有进行及时的拓展教育。新时代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的重要性逐渐提升,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与网络安全的交织程度逐渐加深,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特别关注。其次,对大学生国家安全全球性战略眼光的教育欠缺。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安全的管理胜过国家安全教育。部分高校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主抓大学生的国家安全管理,例如加强对大学生舆论导向的监管,严格管控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控制外网的使用,加强校园巡逻等。但是对从思想上深入国家安全教育却严重“缺位”,没有将全球性的国家安全问题寓于教育之中。最后,未能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国家安全、利益与世界安全、利益的关系。中国要发展自身、维护国家安全,但是也会关照世界的安全与发展。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不是狭隘的,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致力于国家与世界的共同繁荣。这些内容旨在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国家、世界的关系。(三)教育机制方面———未形成合力育人的机制。高校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单位教师有合力育人的教育任务与职责,但是现实中合力育人机制未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全员育人机制尚未健全。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没有形成党委领导、行政部门监督、教学单位执行的统筹管理体制。其次,全方位育人机制尚未健全。高校自身对国家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大部分高校只是将国家安全教育视为一项政策性的宣传与任务,没有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课程中贯穿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顶层设计、经费投入、具体实施等方面不够系统完善。最后,全过程育人机制尚未健全。部分高校只是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间断性的任务,例如在每年4月15日那一天,举办相关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展览活动。没有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涯始终,因而不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建设要明确学术方向和回应社会需求,国家战略的需求是加快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源动力。国家安全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国家安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3](P1)事实上,当下的一些学科中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例如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但是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从整体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学学科是在国家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背景下,必须增加的学科,这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国家安全学学科的建设要明确学术的研究方向与国家的战略需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国际学术前沿,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找准学科定位与时代优势,搭建学科的发展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其次,加快培育国家安全学学科带头人,组建德才兼备的国家安全学学科教师团队。保障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假设以及课题项目申请等方面的经费保障与支持,提高国家安全教育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与此同时,设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其他二级学院同级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机构,承担全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重任,统一管理、协调分配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再次,加快国家安全学教材体系建设。国家安全学学科,要紧跟时代之需,努力编写并出版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立足本国理论基础与现实问题,构建集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体系;构建国家安全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教材体系。最后,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学科建设资源,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国家安全教育学学科能够与前沿学科、交叉学科优势互补。最终形成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结构协调、层次清晰、互为支撑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确保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二)充分挖掘国家安全教育教学资源。新时代要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范畴之中。首先,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挖掘教育内容。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统筹了方方面面的国家安全,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坚实基础。其次,吸收借鉴国家安全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构成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要学习世界各国在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最新教育理念,引进他们先进的教育经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最后,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国家安全与世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与兼顾世界利益的关系。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以往与世界合作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实践中,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内容。(三)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从意识形态层面廓清国家安全的话语迷雾。要在“原理”课程中寻找国家安全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向,深刻认识到国家安全的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为大学生提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道路的思想指引,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将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树立国家安全的理想信念,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思考国家安全。将国家安全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在面对西方价值观侵扰的时候能够坚定立场与政治方向,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是指,根据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经常向学生进行一种思想政治教育。[4](P326)旨在增进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际形势,了解国家在时展中的方位、具备的优势和遇到的阻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等安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加强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学习,只有立足于现实之上的理论学习,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和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为学习材料,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国内发展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贯穿在课程中,将时事热点问题搬上课堂,将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阐明我国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原则与立场。[5]教育大学生勤学敏思,培养敏锐、准确的判断时事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具备正确应对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学识素养。(四)尽力开展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文化活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即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全校、全员、全过程的国家安全教育。首先,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在能够进入公众视野的地方张贴国家安全教育的宣传标语。每周一上午举办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荣誉感。加强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向上、声势浩大和宏大场面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筑牢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心态。其次,在每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日进行大力宣传,印发国家安全教育的小册子,在校园里的各个路口、餐厅、图书馆、体育馆等门前设置定点的咨询台,对大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回答。邀请学术界、学校保卫处等人士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对近年来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例进行讲解,鼓励大学生对校园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讨论,在切身的感悟中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设置展览板,详细介绍《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再次,组织大学生观看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电影、开展座谈会等,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的行为动向,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雅艺术之中,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大学生的目光深深吸引在国家安全教育周围。最后,突出国家安全管理育人效能。在国家安全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本”,构建全方位的国家安全管理机制,责权明确的国家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天候的国家安全教育管理,将现实生活中潜在的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及时教授给大学生,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引导,既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又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坚持科学管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形成国家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建敏.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9).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3]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童彭庆,郁景祖,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词典[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6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策略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现状

“安全大于天”,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远离家乡的青年群体,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督促,他们的安全意识往往比较薄弱。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眼中,由于他们已经成为成年人或者即将成为成年人,所以在心理上放松了对自身安全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通过建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多年前就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不尽如人意,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受学校重视。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不仅强调安全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关注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安全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主动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主动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安全成长。对于高校而言,其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为了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已经普及。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当前社会各领域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往往是从学生就业率方面入手,所以大多数高校并不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不重视这门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在人力、物力投入上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要求。所以,要想全面发挥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作用,高校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想,深化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正确定位,提高师生群体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二)教学方式陈旧。与文化教育课程不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有生活安全教育、防火知识,消防安全教育、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防诈骗,防传销安全教育、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教育、出行平安,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交往及就业安全教育、保密知识与国家安全教育、应急知识、公共安全教育等等。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需要在这门课程上学到非常多的知识。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也认为这些知识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比较老套、缺乏趣味性,所以他们在上课时往往心不在焉。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再像专业文化课程教学那样搞“一言堂”,否则将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可以说,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作为任课教师,他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并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做好准备。(三)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缺乏认识。与社会环境相比,高校的安全性要高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警惕把他们所处于的环境当成是“大同社会”,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受到伤害。所以,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即使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火灾、溺水等情况时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慌乱。然而,很多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错误地认为危险距离他们非常远,所以并不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正是由于很多学生持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尽人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我国高校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培养国际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当然,要想达到“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对于高校而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为发展目标,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出实质性的努力。首先,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其次,高校要做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要求医院医生、警察等行政人员莅临学校给学生普及安全知识,从多个方面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二)改革教学方式。高校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有效利用各种科学技术非常重要。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工具已经被有效应用于英语等课程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比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更有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理想。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问题,高校可以将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投入到这门课程当中,在做好线下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线上学习任务,丰富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途径。(三)提高学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认识。学生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主体,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宣传力度,让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学习新知识,而且还可以收获乐趣。总而言之,学校必须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危险无处不在,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安全教育摆放在突出的位置,才会用心学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不尽人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价值作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就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认真探析、对症下药,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肖卫.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规范性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129-130.

[2]马伟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7

《食品安全学概论》一书高度贴合现代食品安全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和特征,同时与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教学创新相匹配,对于普及食品安全教育具有较高价值。该书涉及食品安全学的基本概念、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保证体系等理论知识,以及包装材料和容器、非热力食品、环境污染、细菌和霉菌、农药残留、有毒化学元素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诸多因素。为加深读者印象、增长见闻,同时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食品安全学理论和食品安全相关体系,作者还在书末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书整体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简明凝练、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可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创新教学,食品安全教育普及推广、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及生产领域工作人员之参考用书。在食品生产工业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从食品原料生产到加工储运,从销售到消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安全因素。要想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升对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的管控力度,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客观地认识食品安全学教育相关理论,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完善食品安全学理论。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创新的核心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切实探索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和实施路径,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数据和启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问题频发,倒逼高校食品安全教育。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科研和理论发展,参考《食品安全学概论》关于食品卫生安全多层面理论剖析和阐释,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学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立足专业学科建设,转被动、机械化教育为主动、“渗透”式教育。以往由于高校对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往往单留一堂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实践与专业学科教育相对独立,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被动接受食品安全卫生教育,因而学习成效十分低下。要想切实提升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效性,需要紧密结合高校专业学科体系教育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结合点,再以“点”辐射“面”,消除食品安全教育的突兀感、生硬感,同时提高食品安全教育理论与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联系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第二,深化学科融合教育。食品安全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知识和理论,现代化、科学化食品安全管理依赖于其他领域理论和技术的支持。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融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仅顺应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整体趋势,也为食品安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良好载体。例如可以联合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包装工程、农业农林等多个专业,开展食品安全教育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既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科学规划、设计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虽然加深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教育的认识、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共识,但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仍然缺少一套相对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实践往往各行其是,不利于食品安全教育系统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食品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应积极牵头、各大高校积极交流探讨,为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准绳。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8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的/化育人0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来讲,它的内涵与处延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内容,一般主要包括在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有同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1]。

2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的价值功能

2.1.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认识健康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首先是认识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为此,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与逆境,培养对生活的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环境教育、死亡教育等等,都可以融合于学校体育课程。而生命教育在健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升华,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具有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生命的成长历程是艰难的、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生命的终止。0[3]一些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认识生命安全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例如,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饮食、休息、意志与道德品质的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体调节和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包括自然灾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的内容[4]。其次是认识自我、认识健康的价值。通过学校体育这个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认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疾病与亚健康。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和体能指标连续20年来持续下降,城市学生的肥胖及超体重比例不断攀升,肥胖率高达2515%;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分别为3116%、58107%、76102%、82168%,呈台阶式发展态势。造成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睡眠时间不足,课业负担过重。这对我们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健康,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自我行为及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2.1.2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

学生是未成年的人,是尚待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学校体育具有发展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价值。学校体育着眼于学生的生命特征,利用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顺应学生生命的内在自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到两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身体锻炼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借以发展自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使得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体育以其独特的功能,是人们增进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5]。另一方面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重视生命体验、身体需要、能量释放,把生命归结于人的生活之中,把发展和保持学生生命健康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功能的终极目标。体育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产生的笑声与汗水,让学生获得了运动素质、体格、身体机能等生理性效应,也获得了快乐、成功、自信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

2.1.3促进学生生命特征全面发展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中小学生的日常的体力消耗明显减少,上学中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生活中体力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过剩现象日趋普遍,不仅影响着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还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机体生物结构和功能产生退化,于是人们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知识、技能,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学校体育中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学生经历这些体验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他们生命特征全面发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个体完成的发展方式。阻抗学生生命退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情景化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肌肉更加发达,大脑发育得更加完善,可以提高大脑皮质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升本体感觉敏锐力,使学生判断时间、空间和本体位的能力增强,瞬间反应加快,判断更准确,能协调支配有机体,同时可以提高肌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2]。

2.1.4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日特别提倡增强体育锻炼,提高生命质量。世界卫生日的口号是)))运动有益健康,主题是体育锻炼。这一口号言简意赅,跨越了经济、社会制度和地域的障碍、把科学的智慧和观念变成政策,帮助人们健康长寿和生活得更好[6]。但在现阶段,在校期间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系统、持续接触体育的阶段。学校体育以运动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按照生命规律发展体育教育,使体育课堂教学直面生命。从目标设定、内容设置、过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则,通过人体运动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改造,从而为最终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供身体可能[7]。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人体生命潜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体育教育将学生领入体育这个王国,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目前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势必会给他们带来孤独、紧张和枯燥。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扩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会与他人和谐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3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1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融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0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第一0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0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它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缺少生命教育的真谛。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0和/健康第一0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3.1.2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毫无疑问地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熟练驾驭体育课堂能力,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杜绝课内出现安全事故,还必须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展潮流,不断改变、更新教学策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3.1.3利用体育理论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在体育课理论教学中,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体育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教会学生多种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领,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亲自遇见、或听说的一些灾情,讲述灾情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讲完后进行提问,这种灾情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判断它的到来,以及遇见了该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出险情到来时的预警、怎样迅速撤离险区以及常见自救与互救方法;教育学生身处险境时,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例如,通过观看1998年洪涝灾害的影像资料,其中有一个叫江珊的小女孩勇敢面对灾难,抱紧大树9h不松手与洪水作斗争,最后奇迹般生还;更有老人和小孩在树上几天几夜经受饥饿、黑夜、担心与恐惧,最后坚持到被救出。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他们为什么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生命?向学生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遇到灾害时能够稳定情绪,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对待困难与挫折。

3.1.4利用体育实践教学践行生命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践行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灾难现场0或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逃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险情来临之前能组织有序,互相帮助,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0。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的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如何急救,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跑、跳、投等身体素质中,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0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地脱离险区。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行中长跑练习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0。

4结语

生命安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这种思想指导的教育改革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推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和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实质性的育人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使得学校体育具有了新的内涵,这使得学校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同时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身、自救、救人等技巧和方法。生命安全教育广泛地应用于学校体育,也能促使人们去反思传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实践,从而有可能引发学校体育的新一轮变革。

作者:鲁国斌蔡春苗工作单位: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调查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期刊网等与安全教育的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问卷调查法:针对娄底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问题自制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娄底市一中、三中、八中、一小、四小等5所学校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240份,回收有效率96.0%。

1.3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主要采取的方法频数统计非参数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安全教育总体现状

通过访谈被调查5所学校的校长及教务处长可以看出,目前娄底市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曾开展过安全方面教育的中小学达到100%,但安全教育仅流于表面形式,专门开设安全方面教育的学校只占40.0%,专门进行防灾自救等演习的学校也只有20.0%,而且大多是在发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开设的,像四川省桑枣中学一样坚持多年开展抗震演习活动的学校一个都没有。虽然被调研的所有学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都比较明确(这说明娄底市中小学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是有的),但行动是相当落后的,这对娄底市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全面落实是不利的,也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引起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2容易遭受伤害类型的比较

学生容易遭受的伤害类型的前五项依次为:“社会人员的交通违章行为”、“摔伤”、“社会人员的其它违法犯罪行为”、“勒索抢劫”和“烫伤/烧伤”。它们的选中率分别为71.3%、59.8%、46.0%、44.6%和40.9%。近1/3的学生(29.4%)可能遭受家庭暴力。比较而言,小学生更容易发生“社会人员的交通违章行为”、“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溺水”、“摔伤”、“烫伤”和“触电”等多种类型的事故;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勒索抢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语言讽刺”等伤害;高中生更容易遭受“家庭暴力”和“性骚扰或侵害”的伤害。由此可知,娄底市中小学生容易遭受伤害类型多与社会人员有关,其次是摔伤和烫伤/烧伤。这提示我们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进行一系列的大量的工作可做。

2.3接受安全教育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娄底市中小学生接受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各项内容的选择都在50.0%以上。具体来说,“交通安全”选中率最高达92.1%,其次是“防止打架斗殴、被拐骗”、“预防疾病(饮食卫生、防传染病等)”和“消防安全”分别选中率为77.0%、74.9%和73.4%。从学段比较来看:除“防止打架斗殴、被拐骗”这一选项外,中小学生对各项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是最高的,且随着学段的递增,教师对各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总体上有递降的趋势。

2.4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

娄底市中小学生接受教师最常采用的教育的方式是“教师讲解”的方式,占总选中率的84.7%,但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比较多的为观看影视展览(62.3%)、分析讨论案例(60.6%)、专业人员讲解(53.4%)、安全演习活动(47.4%),而“分小组和同学一起学”的这种方式选择最少(8.9%)。由此可见,娄底市中小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教师讲解这一传统的方式外,还有其它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方式供学生选择。

2.5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娄底市中小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班会”的形式,占选中率的87.0%,其余依次为专题教育(75.7%)、学科渗透(71.9%)、安全课(60.0%)和以活动和实践为基础的安全教育(53.2%),各项选项均在半数以上,可见,中小学生接受的安全教育途径具有多样性。比较而言,小学生对各种途径的选择是最多的;初高中相比,初中生的形式偏重于学科渗透、班会和事前强调,事后总结,而高中生则选择“安全课”的途径。

3建议

3.1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活动工作机构

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妥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关专家认为,通过安全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公众教育和世纪教育,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是不够的,还应当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活动工作机构,形成安全教育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3.2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中小学生要通过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因此学校应该利用墙报、广播、知识竞赛、演习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地进行正当自护自救,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

3.3重视细节教育,细水长流

安全教育应从细节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和进行演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安全教育效果。如怎样避免坠入下水管道和窨井?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游泳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对轻微的火情怎样紧急应付?等等。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构建和谐社会就不是一句空话。

作者:谢仁桃张劲松工作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第三篇:国外幼儿安全教育启示

一、加强立法,保障幼儿安全

(一)国外幼儿安全立法的现状

在国外,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出台有关儿童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看护安全、秩序安全、情感安全等多方面,其法律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完善。如在食品安全方面,《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规定,如果生产和批发、销售假冒伪劣儿童食品,当事人除被判监禁外,还将面临25万到100万美元的罚款,法国甚至将生产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罪行与贩毒、军火走私一并列为“危害安全罪”。再如在校车安全上,日本各幼儿园和小学明确规定,校车上除司机外,还必须有两名幼儿园老师照顾孩子。[2]

(二)我国幼儿安全立法的现状

我国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多,只是零星地散见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并且相关法律出台也较晚,法律体制不够完善,很多法律都是大量的安全事故出现后才进行编制。例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最全面的关于幼儿安全的立法文件,但其出台时间却是2006年,远远晚于很多国外国家,并且幼儿园只是作为中小学的一个依附单位。再如2012年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是因为之前系列校车事故致使多名幼儿伤亡才出台。

(三)启示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强有力的法律作为后盾是幼儿安全教育实施的前提保障。但我国关于幼儿安全的立法并不多,且不系统全面。因此在幼儿安全立法上,我们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如从宏观上制定《儿童权利法》《安全法》;中观层面建立《安全法》《校园法》;微观层面建立《校车法》《儿童乘客安全法》等。[3]同时还需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不要等到安全事故发生再进行立法。

二、重视幼儿园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可分为物质环境安全和精神环境安全两方面。安全的物质环境指为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全的精神环境指为幼儿营造安全愉快的生活氛围。

(一)国外幼儿园环境安全的现状

美国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操场多是采用橡胶木之类的材料,但同时也有适合幼儿开展不同活动的不同地面,如草地、水泥地、沙地等。他们非常重视安全检查工作,有每日每周每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工作。日本幼儿园中的绝大部分户外活动场地采用了硬沙土地,以减少摔倒后的损伤程度;单杠、爬竿等攀爬类设施下面垫上塑胶垫子。美国在经历了“9•11”事件后,怎样在经历灾难后给儿童以情感上的安全得到了幼儿园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儿童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幼儿园中照料孩子的教师们开始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例如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4]

(二)我国幼儿园环境安全的现状

刘馨等人于2005年对我国天津、山东、福建、吉林、河南、甘肃、陕西、四川八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幼儿常见的安全事故排序依次为:游戏中摔伤/碰伤(76.6%)、从床上摔落(66.8%)、把小物体放到嘴里或塞到身体的其他部位(47.1%)、扎伤/戳伤(45.3%)、烫伤/烧伤(32.1%)、将绳子或危险物套在脖子上(29.2%)、从楼梯上摔落(25.8%)。造成幼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幼儿不小心,其次为环境不安全和园内安全设施欠缺。[5]虽然这一研究结果不能反映整个中国幼儿园环境安全现状,但也说明了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费制约以及上级领导的忽视,环境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在精神环境上,由于我国幼儿园教师整体地位偏低,教师流动性大、工作量大,对于自身的工作都无暇顾及,更很少为孩子进行安全的精神环境建设。

(三)启示

蒙台梭利指出:“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适宜的环境,实际上是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生活的道路。”为幼儿创设安全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安全教育的开展。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园创设安全的室内外环境。对园内设备做定期维护和保养,使游戏器材等设施符合安全需要。对教室、休息室每天坚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工作,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在精神环境的创设上,我们更加应该重视对幼儿的情感安全教育。幼儿不可避免要经历天灾人祸,例如汶川地震、江苏泰兴镇中心幼儿园的惨案等等,我们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提供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幼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微笑,多一些眼神和语言的鼓励,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关爱的。每天多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孩子体验到温馨。

三、积极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

(一)国外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做法

1.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

教师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承担着保护幼儿安全的职责。德国Schweinfurt幼儿园曾调查过鼓励幼儿园运动与事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组幼儿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不仅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也下降了,而对照组的幼儿几乎没有改变。因此,在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师都是鼓励幼儿尝试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不会轻易制止。教师只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同时与孩子一起讨论、分享如何进行相关活动,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等。[6]

2.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游戏

国外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他们的安全教育是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的,并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等。澳大利亚经常开展模拟演习活动。为防止水、火、电对幼儿可能造成的伤害,澳教师经常组织系列模拟演习活动,让幼儿从中学习安全防护措施。比如,为了预防火伤,教师告诫幼儿:万一衣服着火,不要惊慌失措、到处乱跑,而要做好三步曲“停步→倒地→翻滚”,然后让幼儿逐一演习。除了让孩子们学会避免生活中人为造成的危险,美国幼儿园每月还进行一次火灾、暴风雨等灾难的逃生演习,让孩子们掌握逃避自然危险的能力。[6]

3.安全教育的双重保障———家园合作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必不可少,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日本家长普遍的认同是:孩子在活动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不必为一点小用力而“大惊小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没有用”。关于幼儿的安全及安全教育方面,国外的幼儿园始终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许多幼儿园在外出参观游览时都会向家长发放专门的意见书,家长签字后表示家长同意为外出危险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中来。另外,国外很多幼儿园所在的社区都会提供一些免费的可进行安全教育的资源,例如让儿童参观消防局、警察局等相关的安全部门,或为孩子提供一些与安全相关的画册等。[4]状园2为全管理办法》,并且幼儿园只是作为中小学的一个依附单位。

(二)我国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

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随着近年来社会以及幼儿园对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视,很多幼儿园每学期都会有固定的消防演习、安全教育讲座等,但很多情况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幼儿园常进行的“防骗演习”中,还是有大部分孩子的玩具、零食等被“陌生人”骗走,完全忘记了平日幼儿园对自己进行的安全教育。

2.缺乏安全教育主动性

由于相关法律和制度缺乏,很多幼儿园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也尽量减少或者不开展有任何危险可能的活动,孩子们都是在温室中成长,无安全防范意识。

(三)启示

1.寓安全教育于游戏中

3~6岁的幼儿大脑发育已经接近成人,他们能够精确地认识外界事物,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好动、活动欲望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迫切需要我们成人引导其明白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以及后果如何,并训练幼儿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和处理能力。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可以将安全教育融于游戏中实施。例如消防安全:首先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关于消防安全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如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等;接下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亲身体验所讨论过的内容。在艺术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录像或画册等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等。然后,将自制的消防用品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和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

2.不可忽视的家园合作

现在家长都很爱护孩子,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碰到了哪里都是“大事一桩”,因此安全教育工作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幼儿园应该鼓励家长进行自我教育,加强安全教育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安全社区的创建过程中,控制学龄前儿童的伤害发生我们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在预防儿童伤害中的作用。[7]家长自身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消防安全法》《食品卫生安全法》等的学习,同时还应该不断学习常见的安全知识,例如小孩哭闹时不能随便喂药、将药品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等等。其次,家长应该配合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即时取得沟通,对幼儿实施一致的安全教育。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时,可以开展相应的讲座,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方式、方法,以主动配合好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最后,家长应该主动向孩子传授安全知识。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危险的事情都只是非常心急地大声呵止,然后就开始关心孩子伤到哪里没有,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未向孩子讲解为什么他这样做不对。孩子可能因为好奇还会继续尝试,因此家长应该即时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安全知识,让他们真正明白如此不可为的原因。例如可以通过下“安全跳棋”,让孩子明白过马路应该走斑马线,不能到河边玩耍等。当然,如果正面的安全教育未能达到效果,我们有时候可以让孩子吃一些“苦头”,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家里五彩缤纷的水杯一向是孩子的最爱,如果杯中装的是热水,孩子不小心碰到可能会引起烫伤。此时我们家长可以让孩子摸摸盛满热水的杯子外壳,尝到了被烫的感觉后,再向孩子讲解饮水机、开水瓶等都不能乱碰,要不就会烫着,同时还可以教孩子如果不小心烫伤应该如何处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亿万家庭的愿望,幼儿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幼儿园不敢掉以轻心的头等要务,也是每个家庭牵肠挂肚的大事。因此,我们教育系统有义务为幼儿的安全筑起防线,通过借鉴国外幼儿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将幼儿的意外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安全快乐地成长。

作者:吴凡工作单位:宁波教育学院

第四篇:高职校安全教育思考

一、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内涵

将“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细的分支,要研究它的内涵,就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安全教育要“教给谁”、“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也就是研究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对象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基本成熟,理解能力、接收能力较强,社会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自主意识、独立能力较高,但是非判别能力较低,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做事急于求成,又缺少社会经验。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会遇到很多安全问题的困扰,应该接受较高层次的安全教育。

(二)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教育,要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安全教育应该以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安全素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安全教育不但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重视技能训练,要使学生能够在“知”的基础上,加强能力培养,最终达到“行”的地步。

(三)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应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程度、生理特征、社会经验等方面来确定。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安全防护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安全基础知识可以细化为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具体内容。

(四)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既有安全知识的学习,又有安全理念的转变,还有安全技能的培养,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主题教育和安全演练等多种途径,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可以这样界定:以高职院校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稳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以学习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安全防护能力为教育内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主题教育和安全演练等多种途径开展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安全教育认识存在片面性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安全问题都很重视,那么,高职院校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安全?安全教育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在这些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受了十多年教育,已经是我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护能力,没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加强了安全管理,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比较好,安全教育不必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三是,安全教育虽然重要,但专业教育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应该把人力、财力投入到专业教学方面,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造成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经费不足,安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认为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包含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就能获取大量的安全知识,因此,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以上是对安全教育几种代表性的错误认识,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才是高职院校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安全教育对象存在问题性

新时期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的呵护和学校的监护下顺利走进大学的,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安全素质差、个人防范意识较低、经常掉以轻心,易成为受害对象。如个别学生独自到校内外僻静处等不安全场所、随意相信陌生人并跟随其外出,容易发生人身、财产损失。大学生急于了解社会,但善恶识别能力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缺乏必备的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常常疏于防范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如外出旅行时,将行李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在网吧、游戏厅等不安全场所长时间逗留;随意告诉陌生人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等。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很多大学生却不重视法律知识学习,没有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遇到现金、手机、银行卡等贵重物品被盗或碰到不法分子抢劫、行凶等违法行为时不知如何应对。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不注重道德修养,造成私欲膨胀,道德沦丧,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有些学生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知情不报;有些学生相信出事后可以“私了”,不积极配合调查;还有些学生受到非法侵犯时不会寻求保护等。

(三)安全教育实施缺乏体系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教育力量单薄,教材不够,活动开展不多,设施过于陈旧,导致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往往是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一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只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不能吸引学生兴趣,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但效果不理想;二是,教育内容枯燥、老化,内容选择与编排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不出时代性,影响教育效果;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导致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形成体系;四是,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教育时间、内容、教材等缺少统一规划,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三、改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健全领导体制,重视安全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应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校领导的任期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财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全面负责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要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纳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干部、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确保安全教育课时满足教学需求、理念符合时代需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形成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学校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岗位安全职责,层层签订岗位安全责任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将师生员工履行安全教育管理岗位职责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追究安全责任的依据。学校应从制度上保障各项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心理的形成,从管理上强化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供经费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经费保障是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要在重视培养安全教育专职教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抽调安保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梯队;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敏锐性;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及时更新知识能力结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研究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水平;要在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关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应加大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及时落实课时、教材、设备、科研及师资培训等经费,确保安全教育工作无后顾之忧。

(四)加强理论研究,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强安全教育研究工作,优化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一是加强前瞻性研究,对社会形势和学生安全问题进行预测,掌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安全教育始终处在主动地位。二是拓展工作思路,根据学校安全教育的长远目标,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安全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研究。探索如何预防网络受骗、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五)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应采用技术先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安全技能演练为支撑的“讲训交替、理实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安全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讲座等,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安全技能演练,以课后练习为主,也可组织演练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练习现场急救、危机处理、消防逃生等安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安全教育的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采用“三三制结构”,即安全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和安全技能演练各占安全教育的三分之一,这样既有知识讲解、又有技能训练;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做到了“讲训交替、理实结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通过参与安全管理的亲身实践,体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安全防范的责任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应急逃生与防灾避灾等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建设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作者:马光松工作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思考

一、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安全措施

(一)通过人防、技防,加强安全保卫措施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保卫处,校园护卫队巡逻等方式进行安全防护;同时通过消防监控、红外报警监控、可视监控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监控;通过安排网络值班员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安全保卫由传统单一的人防为主,向现代技防为主转变。

(二)借助特殊日期及典型安全事件进行教育

利用特殊日期,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如参与传销、利用网络诈骗、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事件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座谈会、讲座、宣传橱窗、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消防演练等方式引导教育。

二、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导致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体制存在漏洞。对安全教育多停留在表面上或口头上。发生事故后就全力应付,检查结束便束之高阁;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发生后就亡羊补牢,事后又放松警惕;组织管理松散、无序,缺乏健全的制度和理论支持,缺乏长效机制。

(二)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

“90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开放,各类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从思想上、根源上解决安全问题。教育内容须从传统狭义的安全教育向大安全教育层面拓展。针对马加爵事件,重庆大学生传销事件,北京大学的学生自杀事件,中南大学女生被杀事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等典型案例进行专题讨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安全教育进课堂,课程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因而,在安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健康人格、心理卫生知识、挫折应对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变问题出现后的“堵”为预防性的“导”。

(四)安全教育队伍责任心与素质要提升

部分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忠于职守不够。有的学校不重视安全教育管理,保卫处人员不足,校园巡检往往是从学院其他岗位抽调年纪较大的人员上岗。他们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与管理经验,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强,对一些安全事故的警惕性、甄别和处理方面束手无策,无法应对来自校内和学校周边的各种安全威胁。

(五)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涉及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教育很少,部分学生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形势并不感兴趣,文化及国家安全意识依然模糊。近十年来,日韩、欧美流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中、日、菲的领土争端,部分学生拥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但在行为方式上缺乏理性分析,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高职学生急需文化背景和国家形势方面知识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对策思考

(一)拓展安全观教育内容

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应该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空谈”的思想观念,真正将安全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拓展安全教育内容,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知识的学习。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加强法律法规知识、校纪校规常识的学习,开展日常安全防范知识学习与演练、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网络知识教育、求职安全教育,增加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落实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

要针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在文化课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国家安全知识,结合法律基础课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及法制意识,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在学院范围内形成“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工处心理中心和院心协—系心理中心—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五级网络构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将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通过专家讲座,建立调查系统和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和治疗,及时跟踪反馈。根据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讲授。同时,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网上心理辅助治疗和心理咨询反馈系统;以学院心理网站为载体,创设心理知识学习、交流园地,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针对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网恋、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现象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打好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仗。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封堵“黑色”侵袭,删除“黄色”污染,疏导“灰色”偏差,引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建立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建立安全教育网站,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将国家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校园治安教育、社会活动安全教育、“三防”安全教育等知识开展网上宣传,结合真实事件、案例进行网上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抗险能力。

(五)健全安全工作组织机制

调动学生积极性,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如校园护卫队、安全工作组、心理委员会、网络信息组等。学校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了解学生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要求及安全工作存在的隐患。在校外活动(实习实训)中,外出期间指定安全负责人,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实行家校联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六)完善安全管理队伍的责任机制

自上而下,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人,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夯实工作机制和监管体制。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教务处、学工处、学生保卫部门的协调配合下,联合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齐抓共管,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对专职安保人员进行不间断的安全知识培训,提升校园保卫人员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工作责任感,提高对敌对势力、等邪教组织破坏活动的警惕。

(七)打造特色安全文化

我国要将安全教育的形式教育转变为实用教育,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常态化。抓住重要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宣传栏、校报、安全手册、图片、影视展等形式,就防火、防盗、防疫、防灾以及校园恶性事件的应急处理,积极展开宣传、培训、演练、救助等安全普及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安全责任无小事。要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氛围。

作者:周莹工作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六篇: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伴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宣传为主,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缺乏时代感和感染力,很多学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给学生安全成长、学校安全稳定造成了隐患。

1.体系不完整、理念落后

学生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多个层面,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部门,关乎学生生命、财产、心理等多方面。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只局限于狭义的安全,忽视对于学生关于“生命、生活、生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引导。一些学校对于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专门的组织机构,甚至没有成文的安全防范办法和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内容陈旧、形式传统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安全教育开展依然主要根据上级的通知、要求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较为传统,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突出学生认知生命价值、认知生存适应及认知生活意义,组织实施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效果不明显。

3.轻预防、重补救

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对于学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缺失,忽视安全教育,即使开展安全教育也是宣传为主,实际落实、深入思想的措施办法较少,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后,缺乏反馈和进一步跟踪督导,对于学生安全事件的总结、反思往往流于形式。

4.教育主体偏移,积极性差

学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往往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学生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为教育主体,大部分学校以讲座、座谈、班团会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然而,这种方式恰恰忽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没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也会逐步失去积极性,导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事故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事故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一般特点之外,由于学生层次复杂、操作技能实训课程、校外顶岗实习等,也表现出高职院校自有的特点:

1.学生安全事故主体复杂

高职院校学生层次多,有高中直升高职的,有中职接高职的,有工作后参加继续教育的,各类学生差异性显著,这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同时,随着学校不断扩招,各地、各年级、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差异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学生安全事故类型多样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注重技术技能培养,校内实习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室化学药品、大型机械设备等运用,造成学生安全事故多样性。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增加安全隐患,交通安全事故、突发意外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

3.学生安全事故心理问题凸显

近年来,心理问题事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事件的主要诱因,很多学生受社会、家庭、经济因素等影响,产生抑郁、焦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高职学生的重大问题,而且呈现低年级事故频发的特征。

三、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1.构建一套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学生安全教育制度

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制度是顺利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则是有力保证。高职院校要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专门的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学校各职能处室、二级院系。明确职责、分工合作统一的组织机构可以整体规划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针对高职院校的特色鲜明的教育管理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内涵丰富、意义突出的学生安全教育,真正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落在实处。有了统一的组织机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出台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办法,提高安全教育效果,通过严格而有力的制度,将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纳入到高职学生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最终使得整体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同时,还要建立高职院校安全预警机制,对已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防范措施和报警调控系统,保证突发事件及时预警、及时处理。

2.组建一支经验丰富、敬业爱生的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学生安全教育师资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在高职院校组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反应快的专业化安全教育队伍,是实现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的人员保证。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将专业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学工干部、学生公寓管理员等都纳入学生安全教育队伍,形成立体教育管理网络,保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安全动态,帮助学生杜绝安全隐患,减少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保证每一位老师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爱理解学生,保证每一位老师都能熟练掌握安全专业知识、安全防范技能,将安全知识、技能带给更多的人,形成校园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人人懂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教育环境。

3.开展一系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素质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独特、多元的素质教育活动是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安全教育月、节假日安全教育等,对学生进行人身、财务、心理、公寓、实习实训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网络新媒体、真实案例讲座、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兴趣;可以运用尝试体验式安全教育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学校学生部门可成立学生自我安全教育的学生组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他们主动参与自我安全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在学生中全面宣传安全知识和技能。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心理安全。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过心理问题事件,值得教育者思考和关注,安全教育中可适当将工作重心向学生心理教育倾斜,加大心理健康筛查力度,着重关注心理问题严重学生,通过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除此之外,在学生安全教育中强化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形成依法行事、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和观念。三是发挥党团教育阵地作用,增强对安全教育的深层理解。高校学生党团组织体系完善、机构健全、覆盖面宽,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党团日活动的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形式,发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可在学生党员、团员中深入开展关于安全的研讨,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深刻剖析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挖掘在教育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个人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在全体学生中树典型、抓示范,弘扬正能量,以真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真正将安全教育思想,关爱生命、幸福生活的观念入心入脑。

4.形成一种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学生安全教育氛围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9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探讨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明确要求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安全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1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

幼儿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最多的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课间休息时教师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追打;做作业时,不要咬铅笔头,坐姿要端正,要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要带小玩具及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要按秩序玩玩具,不要争抢,不要推操;在放学时间教师会提醒幼儿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但是只有这些反复的叮泞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危险对于幼儿来说也是越来越多。幼儿不仅要懂得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学会远离危险。还应该学会当陷入危险之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另外,由于幼儿认识的文字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于一些危险符号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幼儿看到标志着危险物品的符号时,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就很有可能远离危险地带,避免悲剧的发生。

1.2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下楼时,教师会提醒要按秩序下楼,不要跑,不要打闹。做游戏时,教师会提醒,不要拥挤,要按游戏规则进行。午休起床时,教师会提醒要注意小心下床,不要摔到,不要踩到下铺的小朋友的身体。吃饭时,教师会提醒漫慢吃,细嚼慢咽等。这所有的事情,教师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效果却并不好。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有的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调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1.3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老师一再要求幼儿上学时不许带任何和学习无关的小玩具等,但是总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像刚才发生的,甚至还有异物堵塞喉管的状况发生,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教育,让幼儿真正认识到私自带小物品的严重后果。

2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的对策

2.1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现在是春季,春季是流感经常发生的季节,这时候就要教育幼儿,勤洗手,勤换衣,注意食品安全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多吃绿色蔬菜,注意锻炼身体等。

结合突发事件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有幼儿在厕所里摔倒了,教师应该抓住则个教育时机,进行防摔倒教育。可以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讨论应该怎么样做刁‘能避免摔倒,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来重现摔倒情境,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和体验,达到避免摔倒的教育目的。

2.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幼儿安全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合本班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或者现实意义,教育方法是否生动活泼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然后是影响评价,即幼儿的知识、态度是否因为受到安全教育的而产生及时的有利的改变。最后是终极评价,即幼儿安全教育是否减少了幼儿意外发生的状况,将安全知识和态度转化成幼儿保护自我的行为。终极评价是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也较难把握,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

2.3创设自然的安全教育环境

幼儿从早上入园,一直到晚上离园,可以说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家。我们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例如活动室里尽量:避免尖角的地方,卫生间的地砖应是防滑的,水桶里的水都是温水,在上下楼梯的地方,印上小脚印,提醒幼儿按序上下楼梯等等。细小环境的创设,有效地减少了幼儿受伤的可能性。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发生相撞的现象,引导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此地方有危险,可以贴上相应的安全标记。如在窗台张贴禁止攀爬的标一记,在楼道口张贴禁止拥挤的标记,在电源插座旁贴上禁止触摸的标记。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强化教育效果。

3结论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可以说安全即生命。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意外伤害的频繁发生不但要我们重视加强对幼儿的看护,更使我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对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却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虽然都一致认为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是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养活动中,出现了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安全教育活动时间不足;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安全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安全教育认识范文篇10

1.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现状。在各种生产环境中,安全始终有三个必备的要素:人、机和环境,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对安全工作影响最大就是人,人可以促进单位的发展,对安全生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何让人在生产过程始终保持安全行为,就成为一个安全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其中安全教育培训无可争议的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地勘单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生产领域不断多元化,国家对地勘单位的安全管理由原来的统一管理到现在专门出台《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5号),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也由原来的只针对地质勘查生产安全发展到针对多个领域多个岗位的生产安全,正在向着不断完善的好方向发展,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2.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虽然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单位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安全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职工安全意识得不到提高,进而不能确保安全生产。

2.1部分地勘单位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地勘单位大部分职工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对于技术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对于自己工作领域的学习培训能够自觉学习,但是对于本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却缺乏必要的重视,认为安全教育培训是浪费时间,参与的安全教育培训仅限于参与,没有真正记在心里,导致培训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2.2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一般是组织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或者在工作现场,部分现场培训,或者外送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总体来说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2.3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多而杂,效果不佳。地勘单位随着不断发展,涉及的生产领域不断增多,覆盖地质勘查、地质钻探、工程勘察、物化探、测量、试验测试、多种经营等多种生产领域。每个生产领域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各有不同,因此部分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虽多,但是杂乱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差。

2.4部分地勘单位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效益和安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部分地勘单位仍然处理不好这种关系,重效益,轻安全,一味追求发展,追求利润,对于安全工作缺乏重视,虽然建立有相关安全制度,但仅仅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应付了事,导致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使单位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基本的安全教育,安全素质无法提高。

二、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相关分析

1.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4号《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指出,安全培训的目的是:为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安全教育培训就是要让广大干部职工熟悉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防范知识,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素质。从根本来说,安全教育培训是为了保护职工自身,与职工的切实利益紧密相连。

2.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安全教育培训有很多种方式: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培训班、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现场会等等,方法有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宣传展示法、影像观摩法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不断多元化,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微博、微信、安全电子化系统的兴起为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地勘单位应与时俱进,不局限于以前单一的讲授法,不断丰富教育培训方式,争取达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目标。

3.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应针对本单位岗位特点,涵盖思想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国家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和安全知识、典型安全生产经验和事故教训,促使职工不断认识和掌握本岗位的不安全因素和伤亡事故规律,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素质的目的。

4.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5号《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地勘单位应当按照地址勘察项目或者工程总费用的2%提取或安排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其使用范围包括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支出。地勘单位领导干部应转变自身观念,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

三、对策与建议

1.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引导,提升地勘单位职工安全意识,加强其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地勘单位应借着依法治国的东风,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领导干部和职工承担起安全教育培训的职责和义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扩大影响力。地勘单位应不局限于集中讲授或者单独培训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比如电脑、手机、电子宣传栏等,采用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宣传展示法、影像观摩法交叉使用的原则,让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接受到动态的安全教育,不断扩大安全教育培训的影响力,使之深入人心。

3.针对地勘单位各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培训效果。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根据对象不同、岗位不同,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深度有所不同,要有实用性、针对性、重点性,不仅仅是培训岗位安全知识,还要涵盖职工的思想认识、情绪变化控制等内容,要能切合职工自身实际,引起职工的重视和关注。地勘单位应加强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完善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对象层次化、培训方法多元化、培训内容实用化,要注重实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