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办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意见

时间:2022-05-07 04:27:00

市政办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名校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科教兴聊、人才强市战略,经研究,决定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省拨专项经费配套工作。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支持大学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省教育厅、财政厅给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项建设资金额度,其中拨付财政资金不低于省拨经费的50%,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给予大学专项任务支持的方式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发展、工业园区研究基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投入3亿元,与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亿元,将位于大学规划中心地带的两企业搬迁,并建设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支持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将大学西校区周边土地招拍挂收益1900万元,专项用于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

五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合作力度。将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的范围,共同加大海外博士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并根据情况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六是实施绿色食品进校园工程。加强校农联合,在东昌府区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严把食品质量关,降低成本,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

为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我市成立由市政府、大学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国资委、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大学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大学。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研究解决各重点支持领域的重大问题及经费保障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过程中的专项问题。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在支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基地和本科专业等方面制定支持大学的具体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