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0:40:05

农林牧渔范文篇1

一、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由于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惠农政策取得显著效益的基础上,继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等多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对扶持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镇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量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各项改革继续深入。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⒈蔬菜面积增加,水果产量提高。夏收农作物中,蔬菜种植面积为亩,增长%,主要原因是××年冬季农业开发的影响;水果产量吨,增长%,原因是前几年新植的果树开始挂果。

⒉甘蔗、烤烟面积减少。××年种植面积为亩,比上年减少亩,下降%;烤烟种植面积亩,比上年减少亩,下降%。

⒊油料面积增加。油料面积亩,比上年增加亩,增长%。

(二)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

××年我镇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肉蛋奶总产量吨,比上年同期增加吨,增长%,其中肉类总产量吨,比上年同期增加吨,增长%。

⒈生猪生产加快发展,效益良好。我镇生猪价格一直以来都维持较好价位,但今年价格有所下降,比去年下降%。据统计,我镇生猪出栏为头,比上年同期增加头,增长%;生猪出栏头,增加头,增长%,猪肉产量吨,增加吨,增加%。

⒉家禽养殖业呈恢复性增长,增速加快。今年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养禽户普遍亏损。家禽出栏只,比上年同期增加只,增长%,禽肉产量吨,比上年同期增长%;家禽存栏只,增长%。

⒊草食动物产品产量平稳增长。随着消费观念改变,消费都越来越注重畜产品消费的健康安全,因此对草食动物需求旺盛。据统计,羊出栏只;牛出栏头。

⒋禽蛋产量稳定增长。我镇禽蛋产量吨,比上年同期增加吨,增长%。

(三)渔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水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我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生产继续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镇水产品总产量吨。

(四)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稳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再上新台阶。××年××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比去年增加万元;人均纯收入元,比去年增加元。

二、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镇农业经济继续朝着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农林牧渔生产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自然灾害侵袭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年上半年××镇主要是受干旱的影响,农作物无法按季令栽种,入汛以来,月份出现强降雨过程,造成房屋倒塌,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年,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万元。本文转载自网

(二)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在化肥市场处于“高价位、高投入、高变数、高风险”的严峻形势下,农业经营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布局不合理,地域间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镇农业产业结构仍比较单一,优质产品少,效益不高,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出售初级产品的现象普遍,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许多农产品如肉类、水果面临着加工升值的问题,致使一些名特优农产品因缺乏精深加工和包装而价格一般。特别是长期以来只重生产,没有认真研究农产品升值,不注重流通,致使农民收入低,新的产业的培植步履艰难。

(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由于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同农业生产的增长不同步,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相对弱化。二是××镇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仍处于拼资源,靠大量投入而产出水平低。三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无论从组织结构还是从技术结构看都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是屈指可数。显然,××镇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调整内部结构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和弊,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为××镇农业发展的重点。本文转载自网

⒈抓住机遇,加快调整步伐。树立“以农兴工、以工聚财、打牢基础、全面发展”的思路的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经济支柱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滞后、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低的实际问题,坚持面向市场、多元发展、质量、扩大开放的思想,把调整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上,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农林牧渔范文篇2

1.毛营运资金占用略有下降,但净营运资金占用增加。截至2010年底,农林牧渔业行业毛营运资金占用额(流动资产)为447.98亿元,比上年增加41.94亿元。营运资金总额占资产总额的55%,比上年上浮4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占用营运资金11.49亿元,同比减少0.11亿元。同年底,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净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为95.46亿元,比上年增加41.65亿元,增幅达77%,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营运资金净额占用量由2009年的1.5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5亿元,增幅近60%。这表明2010年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净额占用量普遍增加,流动负债的规模有缩减趋势。2.短期借款规模大幅度缩减。尽管2010年公司数量较2009年增加4家,但短期借款总额却由2009年的205.99亿元下降为205.55亿元,减少0.44亿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动减少流动负债的数量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这说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从宏观环境看,国家近年来加大“三农”扶持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贷款政策上向农林牧渔业倾斜。同时,从行业整体长期借款来看,2010年农林牧渔业平均占用长期借款资金为43.06亿元,较2009年增加了18.12亿元。可见,农林牧渔业短期借款规模大幅度缩减是企业主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结果,而不是贷不到款。3.被供应链占用资金情况较为普遍。由表1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占用上游供应商的资金为-14.47亿元,占用下游分销商的资金为1.49亿元,即农林牧渔业作为一个整体被占用资金总额达12.98亿元。在第一类39家公司中,有25家被供应链上下游占用资金,占64.1%。其中,被上下游双方同时占用资金的11家,有9家被下游占用资金,5家被上游占用资金。从整个供应链上看,农林牧渔企业确实是被牺牲的一方,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之时,该行业不仅面临自身的资金困境,而且要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被占用资金,致使其财务境况愈加恶化。

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平均水平变动分析从渠道视角看,2010年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总周转期、理财活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见图2,各要素营运资金周转期见图3。1.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在下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降是主因。从图2可以看出,与2009年相比,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周转期延长了38.94天,绩效降幅高达83.8%。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均不同程度下降,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降幅度更大。2.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降幅显著。2010年农林牧渔业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大幅度下降,降幅均超过60%,虽然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的绩效小幅提升,但无法扭转这一趋势,这是造成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采购渠道存货和应付账款管理绩效双双下降,尤其存货降幅更加明显;生产渠道存货管理绩效也在下降,降幅高达31.76%。3.现金周转期延长,存货管理瓶颈明显。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农林牧渔业现金周转期较2009年延长近23天。其主要原因是存货周转期的大幅度延长,从2009年的136.23天延长为2010年的162.88天,且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存货周转期均显著延长。可见,对农林牧渔业来说,存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金周转期延长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缩短。虽然应收账款管理绩效有所改善,但却无法抵消存货和应付账款两个因素的负面影响。4.要素管理水平相对稳定,但渠道管理水平不高。本文将绩效变动程度划分为七个区间:改善显著(周转期降幅在50%以上)、改善较大(周转期降幅在30%以上50%以下,不含50%)、有所改善(周转期降幅在10%以上30%以下,不含30%)、基本稳定(周转期变化幅度在±10%以内)、有所降低(周转期改善幅度在10%以上30%以下,不含30%)、降低较大(周转期改善幅度在30%以上50%以下,不含50%),以及降低显著(周转期改善幅度在50%以上)。针对各要素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绘制了其周转期变动幅度图,分别见图4和图5。从图4可以看出,除应付账款周转期变动幅度较为不规则外,农林牧渔业各要素周转期变动幅度基本接近正态分布;而图5所示的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动幅度则呈明显的“W”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即绩效改善显著和绩效降低显著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比较重视对经营活动各要素营运资金的管理,但站在渠道角度对营运资金进行整体管理的意识较为欠缺。(二)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各要素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趋势分析由图6、图7可以看出:1.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逐年滑坡,现金周转困难。自2008年开始,农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逐年延长,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断下滑;现金周转期总的看比较理想,2009年之前持续改善,而2010年出现拐点,周转期指标下降。可见,单纯关注要素性经营活动营运资金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问题,使得企业忽略对非要素性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从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来看,其中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则从2007年开始逐年下降。这表明农林牧渔业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在不断改善,但采购与生产两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却在不断滑坡,这是导致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从三大要素上看,存货管理绩效的突然下滑是造成现金周转期指标下滑的主要原因。2.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滑坡,应付账款管理是关键。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反映的是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交易及结算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在2010年之前,采购渠道存货周转期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采购渠道存货管理绩效在不断提升;而应付账款周转期持续缩短,表明应付账款管理绩效略有下降。可见,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应付账款。但到2010年,采购渠道存货周转期突然大幅度延长,加之应付账款周转期的持续缩短,致使2010年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突然下滑。3.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下滑,在产品管理水平不稳定。从图6可以看出,自2008年开始,农林牧渔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持续延长,绩效不断下滑。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渠道存货周转期在波动中不断延长,这表明农林牧渔业在产品管理水平不够稳定,绩效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再仔细分析,发现在产品管理技术落后是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下滑的重要原因。4.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提升,应收账款贡献大。从图6和图7可见,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持续缩短,而前者的管理周转期在2010年之前已缩短,但在2010年则出现较大幅度延长。可见,2010年之前营销渠道资金管理的良好绩效受益于应收账款和营销渠道存货管理的双重改善。2010年,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依然改善,而营销渠道存货管理绩效则在下降,这表明应收账款管理绩效的改善对于营销渠道资金管理的贡献更大。

加强农林牧渔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农林牧渔范文篇3

[关键词]银行贷款;农业经济;Granger

因果关系发展绿色金融是国家金融发展的重大战略。绿色金融要求金融支持的重点要向绿色行业和相关领域倾斜,要通过金融支持促进低碳循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既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需要金融支持的重要产业。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制定正确的金融支持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供给结构性矛盾之中,需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为了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应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金融支持和区域市场整合可以显著促进价值链的提升,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因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行为可以影响企业的贷款融资规模,进而影响企业的产出,提高经济增长水平[2]。同时,金融支持具有相应的制度属性,通过规避贷款风险,可以有效发挥对贷款农户的行为约束功能,提升贷款农户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概率[3]。纵观贷款农户的特点,家庭收入越高,农业生产项目就越大,从而越需要金融支持[4]。而我国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又或多或少存在顾虑,主要是源于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致使金融机构缺乏贷款积极性[5]。但金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作用。应当以金融价格为依托,实现金融资源供给优化对接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6],从而促进优质农业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的传统农业产业,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目标。为此,笔者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商业银行贷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实证检验与分析

2.1变量说明。按照数据连续并可得的原则,选择荆门市1990~2016年银行贷款年末余额为自变量x,农林牧渔总产值为因变量y,考虑到物价变动因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平减处理,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数据来自于《荆门市统计年鉴》(1991~2017年度)。为了便于分析,先绘制荆门市银行贷款余额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度变化图(图1)。图1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荆门市银行贷款余额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基本上呈同步上升趋势。为此,可以初步判断两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经Eviews6.0软件统计分析可知,1990~2016年荆门市银行贷款余额最大值为8721600.0万元,最小值为167746.0万元,平均值为2337378.0万元。荆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大值为3782954.0万元,最小值为109555.0万元,平均值为1611839.0万元(表1)。2.2实证分析。2.2.1变量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验证银行贷款余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变量Y的ADF统计量表示变量Y在1%水平下存在单位根,对Y进行一阶差分,ADF统计量表示Y的一阶差分变量在1%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变量,记为I(1)。lnX的ADF统计量表示变量lnX在1%水平下存在单位根,对lnX进行一阶差分,ADF统计量表示lnX的一阶差分变量在1%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变量,记为I(1)。2个变量的协整检验前提是要求变量同阶单整,因而基于变量△Y(用DY表示)和变量△lnX(用DLNX表示)进行后续的检验。2.2.2协整检验1)采用E-G两步法对变量DY和变量DLNX进行协整检,建立回归方程:2)对方程(1)的残差序列^μt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2.2.3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采用软件自带的命令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表4)。由表4可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3,因而建立VAR(3)模型。2.2.4Granger因果检验为了判断银行贷款对农林牧渔总产值是否产生了影响,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测。由表5可知,银行贷款不是农林牧渔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的P值为0.0017,小于5%的临界值,说明银行贷款是农林牧渔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而农林牧渔总产值不是银行贷款的Granger原因的P值为0.6956,大于5%的临界值,说明农林牧渔总产值不是银行贷款的Granger原因。2.2.5VAR模型估计结果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得出VAR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DYt=0.3333×DYt-1+0.1257×DYt-2+0.0498×DYt-3+24947.04×DLNXt-1-9622.58×DLNXt-2-10022.66×DLNXt-3+6552.77结果表明,银行贷款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银行贷款数的变化会引起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变化。2.3模型检验和方差分解2.3.1模型稳定性检验采用AR多项式特征判断模型有效性(图2)。全部特征根均在单位圆内,表明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方差分解。2.3.2方差分解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林牧渔的发展既受自身条件的影响,也会受到银行贷款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银行贷款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进行DY方差分解。从表6可以看出,银行贷款对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影响逐步显现,每年增长的幅度比较平稳,且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当然,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确实需要考虑农业贷款的安全性。此外,荆门市农林牧渔发展的自身贡献率很高,在第2期自身的贡献率达到66.58%,随着时间的发展,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到第10期自身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9.18%。因此,农林牧渔的发展主要应依靠自身的能力。

3结论与建议

农林牧渔范文篇4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从《国语》的“民之大事在农”,到汉代文学家桓宽的“农,天下之大业也”,直至今日主席的“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我们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基因,为我们国家从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农业强国打下夯实基础。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产业,是人类社会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下去、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资料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发展及各行各业的经济部门能够发展成为独立部门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山东省在1978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02.22亿元,四十二年的时间里平均发展速度达到了11.58%,到202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对山东省自2003年至2019年的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说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为274.28亿元,增长速度为2.92%。其中,农业增加值为236.17亿元,增长速度为5.05%;林业增加值为16.07亿元,增长速度为8.85%;畜牧业减少值为20.61亿元,增长速度为-0.85%;渔业减少值为28.49亿元,增长速度约为-2%。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93.31万公顷,其中,粮食总产量达1100.1亿斤,已连续八年超过千亿斤。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数为5987.9万人,比2018年减少192.7万人,增长速度为-3.12%。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679.84万千瓦,与2018年相比,增加248.1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4359163万千瓦时,比上一年增加196800万千瓦时。

(二)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

通过对各年份生产要素所对应的《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整理,由表1得,固定资产投资在近十六年当中的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增加值达12203109万元;其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值为2343万千瓦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变化幅度不大,而农用化肥施用量(纯折量)和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均有明显的下降,从事农林牧渔行业劳动力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十六年的时间里减少了624万人。这也恰恰表明近些年来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而农用化肥施用量(纯折量)的下降与国家对科学施肥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有关,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减少则是与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有所联系。

(三)山东省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情况

由下图可知,在“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趋于上升状态。截至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5168.36亿元,林业总产值达214.2亿元,牧业总产值达2571.87亿元,渔业总产值达1432.08亿元,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达804.06亿元。虽然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大量转移,但丝毫不影响对山东省农业生产总规模的扩大和总效益的提高,山东省的农业、林业及总产值等仍旧每年在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这就说明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良好。山东省2003-2019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及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一)模型设定

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探究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基础,先建立以柯布—道格拉斯为基础的山东省生产函数模型:Q=γLαKβ。鉴于该生产函数是非线性函数,无法进行直接的估计,因此,需要将该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使之成为线性函数,以此来比较客观地反映山东省农业生产状况,取对数后的式子表示如下:LnQ=Lnγ+αLnL+βLnK。变量说明如下:Q表示农业总产值;γ为技术系数;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α是劳动的产出弹性;β是资本的产出弹性。

(二)变量选择

借鉴已有的农业经济增长理论、学者们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展现状和目前所能够获得的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以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作为农业总产值Q的数据,其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山东省从事农林牧渔行业的劳动力人数(万人)作为农业劳动L的数据,其对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山东省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万元)作为农业资本K的数据,其对数作为另一解释变量,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γ为技术系数。

(三)数据来源

所采用的2003-2019年的全部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统计年鉴》。

三、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所选取的变量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这样就可以对变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由表2给出。

(二)回归分析

由于本研究不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所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模型摘要、表4方差分析表、表5回归系数表。由表3可知,此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59,回归标准误为0.044,说明该回归模型拟合很好;在显著性水平0.01下,D.W.值为1.714,说明残差项之间无正或负自相关。由表4回归方差分析表可知,F值为164.675,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b,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方程显著性检验通过,认为解释变量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的对数和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对数对被解释变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对数有显著影响。在表5中,资本的对数和劳动力的对数的回归系数所对应的显著性均小于0.10,说明两个解释变量资本的对数、劳动的对数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的对数有显著影响。2个自变量的容差在0.4-0.5之间,且方差膨胀因子VIF为2.213,均小于10,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进一步来分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状况也是合适的。由表5可知,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如下:LnQ=10.041-0.868LnL+0.105LnK利用模型之间的数学转换关系,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Q=e10.041L-0.868K0.105由表5可知,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α=-0.868,农村资本的产出弹性β=0.105。

1.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由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农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α为-0.868,这说明山东省近些年农业劳动力总体上从2003年的2277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653万人,出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大规模流向二三产业,而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十几年来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则表明是由于其他因素促进了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在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投入方面,由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农林牧渔业固定投资的产出弹性β达到0.105,这表明农业固定投资是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该结果和经济增长理论是一致的,即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投资。因此,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仍然是不断增加对农业的固定投资。

2.贡献度分析

现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各生产要素在促进农业总产值增长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上文已假设山东省生产函数模型为Q=γLαKβ,那么MPL=γαLα-1Kβ;MPK=γβLαKβ-1;在2003年到2019年这一期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增加的产量为ΔQ=6769.22,则ΔQ=MPLΔL+MPKΔK+ΔQ',在该式子中,MPLΔL为劳动力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MPKΔK为资本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ΔQ'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量的增加。将上述式子等式两边均除以Q,得在上述式子中,如果ΔQ/Q为农业全部总产值的增长率,记为GQ;ΔL/L为劳动力增长率,记为GL,ΔK/K为资本增长率,记为GK;ΔQ'/Q为因技术进步引起的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记为GT,则上述式子又可以写为GQ=αGL+βGK+GT。则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及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可以表示为EL=αGL/GQ;EK=βGK/GQ;ET=GT/GQ。计算2003-2019年这段时间里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中,在农林牧渔业全部产量增长中,劳动力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0.102,资本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1.726,技术的生产要素贡献度为-0.828,即在农林牧渔业全部产量增长中,有10.2%是由劳动力的投入引起的,172.6%是由固定资本投资引起的,然而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贡献值却为-82.8%。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固定资本是促进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分析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指的是在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1%,对产出增长率所造成的影响。在假设的山东省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中,资本的产出弹性是0.105,其表达的意思是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中,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农业资本投入量增加1%所带来的农业总产值增加0.105%。而农业劳动的产出弹性为负数,这就表明可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投入劳动力会出现消极怠工等情况或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步流失造成的。故农业资本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规模报酬弹性的定义,在山东省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规模报酬弹性为α+β=(-0.868)+0.105=-0.763,这就说明,近年来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同比例的农业资本、劳动投入带来的农业经济增长比例较小。因此在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增加农业资本的投入量,将对山东省农业总产出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兼顾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业投资力度研究

结果表明,农业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因素,在影响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投资是首先需要强调且高度重视的影响因素。第一,要在大力弘扬乡村振兴制度的背景之下,努力吸引各类货币、实物抑或是其他固定资本,投入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当中,加大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第二,要建立和不断补充、完善能够吸引农业各类投资的相关制度法规,从政策、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随着消费者意识的不断转变,消费品质追求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水准的改善,要积极引导农业投资由“单一化”转向“差异化和个性化”。

(二)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农民

在我国人口中占据较大部分,农业劳动者更是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劳动力的数量上,政府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采取一些政策补助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来留住农村劳动力,努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农业保险制度来给予保障,减少农民的负担;在劳动力质量上,政府还应设立关于农业的一些专业技能的宣讲或者是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作物生产的技能及水平,这样既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准,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迈出坚定的步伐。

(三)加快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创新在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提高农村产业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农村现代企业的崛起,农村和城市最大的差别也在于产业创新能力。对此,要让农户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利用科技下乡、专家座谈会等传播渠道来指导他们。例如在施肥方面要学会从挑选施肥的材料成分,到如何进行科学地施肥,以及施肥之后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流失,从而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等。除此之外,要善于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学会利用数据进行检测;在推广农产品时,善于利用网络打开销路。当然,政府也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项目的支持,同时大力推广使其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加快山东省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今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添砖加瓦。

五、结语

农林牧渔范文篇5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农林牧渔范文篇6

[论文摘要]政府补助作为政府运用的一个经济杠杆,在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供求结构、贯彻行业或产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具有作用。文章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政府补助的基本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政府补助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弱质的行业并未真正得到扶持。文章认为,政府补助机制需要规范和透明化,以促进各行业的公平增长。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政府补助的形式多样,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对种类繁多的政府补助进行规范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刘浩(2002)认为,可以从制度和宏观角度来分析解释我国政府补助普遍存在的原因。从制度的角度来看,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为了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配股生命线以及ST等刚性制度,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性交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当然通过谈判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不失为理智选择。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针对“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技术先进工业等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优惠方式,这些方式包括价格补贴、各种税金减免、税率优惠、财政返还等,这些政策给予政府补助合理的外衣。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补助而言,不仅仅要关注补助的效率,更多地要注重公平效应。由于行业的不同特质,某些行业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陈晓、李静(2001)发现补贴并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倾向于某些政策性补贴行业,公用事业并没有享受更多的政府补贴,虽然农业类公司中获得的补贴比例很高,但是其补贴率却相对很低。

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广泛地影响一个行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政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可通过补贴、优惠税法、限制外国竞争的关税、保护某一行业的附加法规等措施来实现,因为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该行业的成本,并刺激和扩大其投资规模,如美国纺织业就受到进口关税这一法律的极大保护。总的来说,政府对行业的干预极大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波特认为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国家整体竞争的形成、产生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明星行业具有很大影响。

二、政府补助的行业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虽然指令性计划作用的领域和范围开始萎缩,但政府补助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1)市场失灵的存在。(2)经济社会政策的要求。政府补助的分配有利于扶持新兴行业和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向。(3)改革的要求。补助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在实际领域,政府补助并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政府补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补助对行业的负面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行业损害,即实质损害、实质损害的威胁、对新兴产业的阻挠;严重侵害;严重侵害特定的补贴行为包括:对一产品超过5%的从价补贴、用以弥补产业承受的经营亏损的补贴、直接债务免除或者拨款偿债以及严重侵害的内容取代或阻碍市场的进入补贴国市场、进口国市场、第三国市场。沈晓明、谭再刚、伍朝晖(2002)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长期而言,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可见,政府补助对于行业的公平非但没有起促进作用,反而影响了各行业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补助的行业比较

我国常见的政府补助形式有财政补贴、税收返还、技改资金、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由于补助形式的多样,核算比较困难。在此,我们用补贴收入、财政返还和本期收到的专项应付款的合计数来确定政府补助的金额。我们的样本为2003年至2005年间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依照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13类,为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特征,剔除了综合业。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较差,将其剔除,得到11个样本行业。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对11个样本行业政府补助的情况描述见下表:

(一)受补助比例的行业比较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2003年享受补助比重的行业排序是这样的:信息技术业,92%;农林牧渔,82.35%;采掘业,75%;制造业,73.17%。2004年各行业受补助覆盖比例如下:信息技术业,96.23%;制造业,76.50%;居于70%~80%区间还有传播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受补助的比例有所下降,为56.52%,居第九位。2005年各行业享受补助比重的排列如下:信息技术业,90.38%;农林牧渔,81.82%;采掘业,81.25%;制造业,75.32%;社会服务业,75%;批发和零售业,73.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73.68%;建筑业,70%;传播与文化产业,66.67%;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2.63%;房地产业,40%。2003年至2005年间,金融保险业受补助的比例最小。总体上而言,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历年受政府补助的比重较其他行业大,这是否可以体现政府行业扶持的思路?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最大值的行业比较

对于各行业中企业受到政府补助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不能忽视补助金额的研究。对于补助数额研究,主要从各行业获得补助的最大值、标准差、中值以及均值的描述。上述表格对各个行业补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下文仅将就行业间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和均值进行简要比较。

2003年各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的居前五位的如下:社会服务业,423650200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61717232.9元;制造业,252000000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29630732元;信息技术业,103524439元。2004年度获得政府补助最大值比较,各行业的分布如下: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542005246.4元位居第一;第二位的是社会服务业,424470060元;第三位的是制造业,25200万元;信息技术业居第五,农林牧渔业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度相关值比较上,变动比较大的是采掘行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大值为941500万元,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居于首位。各行业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的最大值为28488850,居第十位。从上述年度就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大值的比较可以看到,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制造业获得的补助数额较大,这可能和这些行业提供公共品有关。虽然政府政策上对高科技和农业产业有扶持,因此在进行补助的覆盖面的统计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就补助数额而言,这两个行业并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农林牧渔业获得最大补助额几乎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居于后几位。上述分析结果能否说明政策导向的力度不够?对于薄弱行业的补助,比如农林牧渔业的补助数额之低,对于体现政府补助的行业公平有多少解释力?政府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初衷和效果是否达到一致?

(三)均值的行业比较

对各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也很有意义。2003年,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居第三,信息技术业以15076265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以5638216.902元居第八位,采掘业居第九。2004年各行业获得政府补助均值基本情况如下:社会服务业41287422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29143286.06元居第二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上市公司受补助的均值为22137061.3元,信息技术业16137061.3元,农林牧渔业以5000227.8元居倒数第一。2005年,采掘业以594423939.5元从上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第二、第三位分别是社会服务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信息技术业以17455989元居第四位,农林牧渔业居第六位。下面就个别行业政府补助的均值做简单分析:

2003年农林牧渔业收到的补助平均值居第八位,2004年居第十位,2005年居第八位。虽然从行业的补贴覆盖率来看,农林牧渔业居于前列,但是从均值分析来看,该行业并没有得到真正优惠。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和水稻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可是从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比较来看,农林牧渔业并没有获得这种行业优势。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均值三个年度都稳居第三位。作为公用事业,该行业以往赢利能力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主要原因是供水供气行业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折旧及摊销等固定成本比例较大、收效较慢。若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会加大消费者的生存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必然需要政府给予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助。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各年的排名分别是:2003年居第二位,2004年和2005年都居第四位。可见政府对于该行业的关注,这与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特别是现代仓储业作为新兴行业,在中国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是现代物流业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现代仓储业的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在政策上鼓励道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和水运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行为规范。

在我们的研究期间,社会服务业受到政府补助平均值居前两位,2003、2004年居各行业的首位,2005年居行业第二,这可以体现政府对于社会服务业的重视,且体现了政府对服务行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

四、结论和启示

通过对上证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5年间政府补助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政府补助对于上市公司具有普遍性。上市公司受补助的比例相当高,个别行业受补助的公司甚至达到了样本公司90%以上,信息技术业和农林牧渔业受政府补助的覆盖率在诸行业中占前列。从补助数额的研究结果看,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受到补助的平均值居前列。同时,我们也发现政府补助有扩大和加速的趋势。对于新兴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业、仓储业,获得政府补助的均值等都处于前列,可见政府扶持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我们亦发现政府补助政策导向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农业为例,作为特殊的行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农林牧渔行业得到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比例虽然非常高,但是平均补助金额及补贴率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这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并没有彰显公平和保护弱质行业。

[参考文献]

[1]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

农林牧渔范文篇7

一、建立健全农村统计信息网络

为了更好地收集农村统计数据,了解农村情况,我区自2001年就成立了乡镇统计站,并为每个乡镇配备了至少一名专(兼)职统计员,并且每年都组织一至两次统计业务培训,使基层统计员更加熟悉统计业务知识、掌握统计方法。在2012年底为每个乡镇统计站都配备了两台高配置电脑,使我区的统计信息网络更加健全。

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了乡镇统计员目标管理和考核评比制度,使乡镇统计员责任明确、目标具体,统计员的劳动成果与奖惩挂钩,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要求,从农业统计、乡镇抽样调查、基础工作、以及统计信息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核评比;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乡镇统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依据。

三、加强统计资料的归档整理

各乡镇对每年的乡级台账、分村台账能够及时完善,定报和年报能够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个专门的统计资料柜保存统计历史资料,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延续性。

四、统计报表及时质量合格

一是在农林牧渔业统计方面,各乡镇基本上能按照要求及时完成报表任务,并且大部分报表有分行政村数据上报。二是在农业产值统计方面,每年各个乡镇都有计算本级农林牧渔业产值。区级统计局计算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值所使用的主要农产品及其产量都是使用县直各部门已经认定的法定数据,比如农业方面就使用县统计局认定的数据,林业方面就使用县林业局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数据;计算农林牧渔业产值、增加值所使用的生产价格也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计算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所使用的增加值率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内;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时均使用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进行,都有产值计算表。区乡两级2012年农业统计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主要畜禽存栏等指标基本与农业普查数据衔接。三是在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方面,区统计局农业科上报的GDP数据与综合科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数据一致;财政收入指标与区财政部门上报的数据一致;主要社会指标,如境内公路里程、全年专利申请数、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都是从交通、科技、文化、卫生、民政等部门收集而来,与这些部门掌握的数据一致。四是原始记录较全、统计台帐完善。自2006年我局统一印制下发农村统计台帐,并下发给各乡镇和村级建立统计台帐。所有乡镇统计站都能按照要求建立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了统计台帐和统计原始记录。

农林牧渔范文篇8

一、服务业不完全等同于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是指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我国根据*规定,将服务业划分为16类: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除农林牧渔服务业属农林牧渔业的其中一个大类外,其他15个行业均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15个门类,占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总数(共有20个门类)的75%。

根据国家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从范围上看,服务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所包涵的所有行业(国际组织不属于我国的常住单位,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核算均不包括),服务业和第三产业两者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很小(*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5亿元,仅占GDP的0.13%),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差别很小,所以经济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本文以下使用的服务业概念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二、服务业可细分为四个层次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一般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物流仓储、商业饮食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地质普查、维修租赁、理发照相、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如教育科研、旅游娱乐、广播电视、体育保健、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产业,如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军队警察、社会团体等。服务业的四个层次是按其产生、发展的顺序而排列的。

从实际经济生活中来看,*年*服务业四个层次增加值分别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45.6%、23.1%、21.0%、10.3%,为流通服务的产业占据服务业的主体,超过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以及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即二三层次)的总和。服务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发展的延伸,是随着经济生活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而不断出现的。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属性特征必然受制于当地国民经济的属性特征。*经济是以能源、冶金为主导的重型产业,受此影响,*服务业也是以运输业、商业为主导的,尤其是运输业在*服务业中占有突出的主导地位。可见,*服务业主要是生产型服务,是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

三、服务业的核算方法

同GDP核算一样,服务业核算同样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在基本概念、口径范围、核算原则上是一致的,与年度核算相比,由于受资料限制,季度核算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与年度核算有所不同。

从行业分类来看,年度核算将服务业细分为14个门类(未包括国际组织)47个行业,季度核算参照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服务业分为6大类,包括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和1个合并行业(其他服务业)。

从资料来源来看,年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来源有二种渠道,一是统计系统资料,包括运输邮电、商品销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城乡居民收支、价格等各专业年度资料以及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资料、投入产出资料等。二是部门资料,包括交通、税务、工商、财政、旅游、金融(包括人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年度收支决算、资产负债资料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同样来自统计系统和各部门,但所不同的是,计算增加值所需要的是相关资料的季度累计数据,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计算,依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累计数作为间接依据进行计算。

从核算方法来看,年度服务业现价增加值核算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以收入法计算结果为准,不变价增加值核算采用物量指数外推法和价格指数缩减法(单缩法)计算;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以生产法核算为主,即只核算季度各行业增加值总量,现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主要采用缩减法和不变价增加值速度推算法。如季度批发和零售业现价增加值=上年同期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当期零售额现价发展速度*调整系数(上年年度本行业现价增加值发展速度/上年年度零售额发展速度),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不变价增加值=现价增加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即缩减法)。

四、*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从全省服务业发展来看,*服务业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且处于回落趋势,从近三年数据看,回落趋势有所放缓。

从各市服务业发展来看,服务业比重高低悬殊且年度间变化较大。从近三年数据看,11个市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与最低超过2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差距扩大至近27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受制于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但服务业的长期不均衡发展将对全省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服务业发展的认识问题

农林牧渔范文篇9

1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全面开发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有效促进了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2011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发展措施,全省农业产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3%并持续至今,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农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目前,云南农业发展总体呈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特色逐渐显现,存量效应充分释放,增量效应逐步形成的格局[3]。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被农业部和国内学术界誉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模式之一[4],特色和生态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一致目标和品牌。尽管近年来,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的比重逐步降低(图1),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却日渐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从2012年以来,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72.93亿元和2388.5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4.50%和44.36%,占同期全国的比例分别为3.54%和3.41%。与此同时,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多年居全国第14位和11位。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和坚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全国第1位,蔗糖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连续多年居全国第2位;年末茶园面积和当年茶叶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1和第2位;桑园面积和干蚕茧产量分居全国第3位和第5位;年末牛存栏数多年排全国第2位,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分居全国第5和第6位。1.1农业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农业是受资源禀赋影响比较大的产业,近年来,云南针对耕地资源紧缺且质量不高、产业类别多但规模不大等问题,但地处低纬高原,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等特点,充分利用全省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5]、特色产业扎实等条件,提出进一步彰显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优势,切实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路[6],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的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表1)。1.1.1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逐年增加,投入产出率基本稳定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土地产出率从2012年的4.36万元/hm2增加到2017年的6.23万元/hm2,增加了1.87万元/hm2,增长42.84%;同期,全省劳动生产率从1.66万元/人增加到2.55万元/人,相对增长53.64%,明显高于土地产出率的增幅;而投入产出率则基本保持稳定。1.1.2外向型特征逐步凸显,农产品逐步成为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云南农产品出口总额常年稳居全国第7位,西部省区市之首,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云果”“云菜”“云花”“云茶”“云咖”“云药”等享誉海内外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快速增长[7]。2012—2017年间,云南农产品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4.1%上升到7.3%,农产品逐步成为云南省出口创汇的支柱(表2)。2017和201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282.8亿元和256.7亿元人民币,主要销往东盟、中国香港、欧盟、北美及拉丁美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果品、蔬菜、烟草占大头,小粒咖啡、鲜花、茶叶增幅居前几位[8](表3)。2019年以来云南农产品出口“量值双增”拉动作用明显,水果、蔬菜、花卉等主要农产品出口增势良好,2019年1月,全省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9.5%[9]。此外,近年来,云南发挥独特的资源、区位、技术、农机等优势,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突破口,通过完善合作机制、实施合作项目,引导境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稳步发展[10],农业“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先后与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二是省农科院牵头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分别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三是以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程为抓手,引导鼓励省内农业企业在境外种植水稻、玉米、橡胶、热带水果、甘蔗等约27.5万hm2[11]。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云南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业企业达123家,全国第一,累计投资额7.4亿美元,资产总额8.67亿美元;对外农业开发土地及水域面积共49.5万hm2[10]。仅云南农垦目前就在老挝北部4省9县18个橡胶基地拥有橡胶资源达6660hm2以上,并在缅甸和老挝等建立了自己的橡胶初加工厂。1.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2012年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占比降低2.3%,林业提高0.8%,牧业提高1.9%,渔业基本持平。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79%、68.95%、41.24%、38.99%和64.37%,其中,林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其他产业,农业增加值占比降低了2.5%,林业提高了0.8%,畜牧业提高了2%,渔业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1.2.1种植业:粮食产能稳步提高,特色经作量效齐增云南全面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播种面积保持稳定,总产量在2016年迈上1900万t,种植产值稳定增长。同时,全省蔬菜、花卉、水果、烤烟、甘蔗、蚕桑、咖啡、橡胶、茶叶、中药材和核桃、澳洲坚果等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表4数据表明,与2012年相比,2017年云南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34.97%和41.09%,外销量和出口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8%和5.7%,出口创汇额居全国第二;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增长12.37%和44.83%,果园面积和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5.23%和34.89%,天然橡胶收获面积和干胶产量分别增长31.66%和12.32%,鲜切花产量增长53.5%;此外,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2年增长了4.39倍,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一,中药材产量是2012年的2.27倍,农业产值占全国11.63%;2017年,云南核桃面积占全国的40%(占全球的近35%),产量占全国近30%;澳洲坚果面积占全国93%(占全球56.7%)左右,产量占全国90%以上。1.2.2养殖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草食畜和渔业同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表5),2017年,云南养殖业总产值达1377.15亿元,占同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3.56%。全省肉类总产量419.15万t,其中猪肉产量320.16万t(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76.38%)、牛羊肉产量53.97万t(占12.8%)。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12—2017年间,全省猪肉产值从832.2万元增加到910.0万元,牛肉产值从207.6万元增加到341.0万元,羊肉产值从41.44万元增加到63.0万元,水产品产值从63.1万元增加到152.8万元。1.2.3加工业: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努力下,云南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由初级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业转变[12]。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含烟草)与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12年的0.52:1逐步提高到2017年0.71:1(表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40.73%提高到2017年的43.43%(表7)。从农业加工业内部来看,烟草制品业占比虽然在5年间下降了5%,但是依然占72.5%的绝对最大份额;其次是食品业,占比从2012年的8.95%上升到9.8%;食品、饮料、家具、造纸、水产和肉类加工、蔬菜、干鲜水果等加工也出现上升趋势,由此带来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的持续扩大,其它类别则保持相对稳定。1.3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及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多年来,云南省各州市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根据2017和2018年《云南统计年鉴》和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优质粮油、特色经作、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分工生产的格局[12]。截至2017年底,云南累计支持建设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23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86个(其中部级89个),水产健康养殖场163个(部级94个)[13]。粮油产业:红河、普洱、文山、保山、德宏、楚雄、大理和曲靖8州(市)的稻谷播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曲靖、昭通、普洱、文山、临沧、红河和大理7个州(市)的玉米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的七成左右;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和昆明5个州(市)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文山、临沧、昭通、楚雄、曲靖和红河6个州(市)小麦面积约占全省的65%;曲靖和文山2个州(市)油菜面积约占全省的45%,其中曲靖市就占了1/3。特色经作:楚雄、曲靖、红河和文山4个州(市)的蔬菜种植面积超过全省的一半,楚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5个州(市)的蔬菜产量占约全省的65%;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和保山7个州(市)烤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七成以上;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和保山4个州(市)的茶叶产量占全省的八成以上;红河、玉溪、西双版纳和大理4个州(市)生产出了全省约六成的水果;临沧、德宏和普洱3个州(市)甘蔗面积占全省的六成以上;鲜切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昆明(超过70亿支,约占全省的65%)和玉溪(近18亿支,约占全省的16%);曲靖、迪庆、红河和丽江4个州(市)的中药材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食用菌生产则主要集中在曲靖(占全省的40%)和文山(约占全省的15%)2个州(市)。热作产业:云南的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滇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红河4个州(市),胶园面积和干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分别超过97%和98%。其中,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份额超过50%、干胶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云南咖啡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普洱、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5个州(市)的34个县市区,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均占全省的98%左右。其中,咖啡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一的普洱市占全省的份额分别为44.4%左右和45.75%(2017年),咖啡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临沧市占全省份额超过四分之一,咖啡豆产量排名第二的保山市占全省的份额约1/5。2017年,产量排名前5的隆阳、思茅、景洪、镇康和宁洱5个县(市区)的咖啡豆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将近55%[14],产业集中度很高。坚果产业:云南90%以上的县(区市)均种植核桃,规模较大的县(区市)就达到70个;澳洲坚果主要种植在临沧、德宏、西双版纳、普洱和保山等州(市);昆明和楚雄2个州市是云南的板栗主产区,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55%以上;畜禽水产:曲靖、红河、昭通、文山、大理、保山、昆明7个州(市)猪肉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4以上;曲靖、大理、文山、红河、楚雄、保山6个州(市)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总产量的七成;曲靖、大理、昆明、楚雄4个州(市)的羊肉产量约占全省的六成;大理、昆明和红河3个州(市)生产了全省85%以上的牛奶,其中,大理州的牛奶产量占全省的份额在55%~60%甚至更大;玉溪、红河、大理、昆明和曲靖5个州(市)禽蛋产量约占全省份额的八成;曲靖、普洱、临沧、文山、大理和红河6个州(市)的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的2/3以上。1.4产业组织体系日渐完善近年来,云南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以部级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省级为重点、州(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云南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农户、大中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据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796个,比2012年增加1234个,增长48.17%;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2个(含部级龙头企业20个),比2012年增加345个,增长73.8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54户,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31.47亿元,比2012年增加1235.64亿元,增长95.36%;2017年,全省有10家企业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3372个,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量为6782个,年递增10%以上,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的2956户,以畜牧业为主的2247户,以渔业为主的155户,种养结合的1068户,其他356户,1/3左右的家庭农场有常年雇工,大部分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25个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有161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16]。1.5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7年云南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额1209.03亿元,比2012年的143.13亿元增加1068.60亿元,增长7.45倍,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与2012年相比,到2017年底,全省水库数量从5631个增加到6384个,增长13.37%;水库总库容从121.96亿m3增加到132.42亿m3,增长8.58%;有效灌溉面积从1679.9千hm2增加到1851.4千hm2,增长10.34%。2012—2017年间,云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874.45万kW增加到3534.53万kW,增长22.96%;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分别从26.77万台和4.54万部增加到32.09万台和6.76万部,分别增长19.87%和49.05%。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7.6%、比2015年增加0.6个百分点[17]。云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整体合格率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效明显。2018年云南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9.6%[18],高于全国平均2.1%(全国为97.5%[19])。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三品一标”有效获证企业810家,产品179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4个,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十批68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58个,9个合作社的9个农产品品牌被授予“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称号,居全国之首。2017年,屏边“妃子笑”荔枝在“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中获得金奖,昭通苹果、文山三七、宣威火腿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中国百强百城公用品牌”称号,德宏咖啡、临沧普洱茶、元谋蔬菜通过首批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2018年,“普洱茶”品牌价值以64亿元再登全国“十强”榜首[20]。

2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于全国平均,呈现三高二低的特点[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值高7%(全国为7.6%);云南农村人口比重比全国高11.83%(全国为41.48%);云南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全国高17.45%(全国为37.43%);云南农业从业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52.3%(全国为3.0万元/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4%,仅略高于甘肃、青海和贵州,长期排全国倒数第4位,且绝对值仍在拉大。二是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016年,云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49.13%(全国为64.02%),仅略高于西藏(46.71%)排全国第倒数第2位[21]。三是农业经济效率普遍低于全国和西南平均。虽然云南农业投入产出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低于西南地区平均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7年,云南土地产出率不足全国平均的77%(76.9%),仅为西南平均的72%,属于西南五省区市最低的;2017年,云南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的50.14%、西南平均的76.5%,亦属最低。四是农民收入总量处于全国后位且结构失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多年低于全国平均的75%,仅为上海的35%、四川和重庆的80%。与全国平均的差距绝对值从2013年的2706元扩大到2017年3570元,同期与全国最高的上海的差距绝对值从约1.25万元扩大到近1.8万元,与重庆的差距扩大了1000元左右,与四川的差距也扩大了700元左右。工资性收入总量低、比例小是造成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五是开放农业规模小层次低,优势发挥不充分。从农产品出口角度看,全省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规模偏小,加工环节薄弱。除烤烟外,出口份额靠前的蔬菜、水果、切花、咖啡、茶叶等大多数是初级原料形式。从农业“走出去”角度看,企业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对外投资复合型人才匮乏,加上缺乏境外投资风险评估机构与运行机制,投资政策扶持不足,周边农业资源利用和开发渠道尚未打通等短板[22]突出。以天然橡胶为例,目前云南天然橡胶“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租地种植橡胶,投资重点在种植、加工等环节,在国际物流、贸易环节的投资极小,更缺乏以收购、兼并、重组的资本运作等投资方式。投资集中在产业链前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资源掌控能力不强。2.2产业结构不尽完善,结构性制约突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23]。统计数据表明,云南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多年没有变化,种植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占比长期低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制约的状况,制约了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种植业整体比重较高。2012—2017年间,云南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处于50%左右,最高的2014年甚至超过了55%;同期,全省种植业增加值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更是长期处于55%的水平,最高的2014年接近60%。(2)养殖业中高耗量的猪禽占比高,草食畜及渔业优势发挥不足。2017年,云南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3/4以上,而同期牛羊肉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不足13%。高耗粮猪禽饲养业占据养殖业主导地位,山地牧业和淡水渔业发展滞后,全省饲草饲料资源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养殖业集约化水平落后于全国的状况也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的提高。(3)林产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多年没有根本改变。2012—2017年间,云南林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不足10%,最高的2017年仅为9.85%;同期,云南林业增加值在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徘徊在10%左右,最高的2017年仅为10.48%,与云南地处全国第二大林区、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均排名全国第三位的林业资源大省的优势不相匹配。(4)农产品加工业总量不足、精深加工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的特点[24]。云南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但是,由于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足、间接融资难、产业链短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云南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5]。201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8:1,云南仅为1.6:1。云南企业加工结构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有的还处于初级加工或原料直销阶段。2016年,全省蔬菜精制成品占比仅为27%,水果精深加工率仅为21.7%,中药材加工比例仅为28%,全省每年仍有27%的茶叶以毛茶销往省外[7]。2.3产业功能较为单一,功能拓展和创意农业发展不足目前,云南具有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的多样化自然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优势以及产业载体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创意农业形式单一,同质化明显。近年来全省支持的700个标准园、示范场以及新增的1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单一生产功能的园区较多,具备文化科普、休闲养生和生态涵养等综合功能的较少,以点带面、全面开发农业综合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尚未充分体现[26]。2.4产业发展缺乏稳定投入,基本生产条件较差一是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由于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计划中并没有建立与政府投资总量和预算支出增长相联系的农业投资增长计划,没有明确规定用于农村和农业的政府资金投入数量和比例,导致云南省农村和农业的支出没有稳固的财政来源,产业发展无稳定资金来源,农村基建投入落后,为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12]。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数据,近年来,云南农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保持在15%左右,但是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含农户)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则仅在5%~6%之间。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差。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4%,立地条件差。全省75.9%的耕地属于旱坡地,近15%的耕地处于25°以上的陡坡[27]。根据国家和云南省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耕地占总耕地的比重仅为29.8%,比全国低近20.5个百分点;云南粮食综合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78.85%,其中:稻谷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7.89%、玉米单产仅为全国平均的84.71%、小麦单产不足全国平均的40%。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2016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低17.6个百分点(全国为65.2%[28])。2.5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力度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整体素质低于全国云南农业科技贡献率长期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2017年仍然低1.5%(全国57.5%[29])。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云南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仅受过小学和初中教育比例高达85.2%,其中,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高达51.9%(全国仅为37%);而高中及以上的仅为5.5%,比全国低2.8个百分点;全省近10%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未上过学,比重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2.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根据有关数据计算,2016年云南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为全国的2.74%,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的2.2%;2017年入选《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的云南企业仅有10家,且只有3家企业进入前100位;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国达70家,云南只有2家,且云南排名第一的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全国排名第一位的12%[15]。此外,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也不足全国的2.5%,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数不足全国的2%[16]。

3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农林牧渔范文篇10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有经济组织应用现有气象服务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效用总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衡量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1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评估中考察每个农业经济组织的气象效用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操作,目前对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15-16]、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7-18]、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19-22]、成果参照法[23]、损失矩阵法[24]和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25]。剂量—反应分析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上,把气象服务的效益看作是一个生产扰动要素,进而影响产品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所以,采用剂量—反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评估是比较客观的。德尔斐法是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确定整个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无论是2006—2008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6-27],还是各省(区、市)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8-32],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

1.1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测定

在确定典型单位时,主要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选取。对于农业而言,选择某行政区内生产该行业主导产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典型调查评估单位。当典型单位确定后,采取座谈会的方式对该单位的领导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一线专家及财务核算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气象条件影响的生产经营环节及所发挥的作用;最近5a因气象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的产值波动及最大波动占5a平均产值(剔除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比值;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等。在对典型单位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后,对气象服务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上发挥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调查、测算和分析。

1.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专家评估

在获得了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将已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以往经验设计出5个档次,作为专家调查的备选答案。采用权变分析法,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评估。聘请该行业中的管理专家(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技术专家),由15位专家组成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专家组。专家组的专家根据已经测定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档次,并对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业务的敏感、需求、满意程度做出评估。

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实例

以河南省为例,依照上述评估模式,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在评估过程中,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共5个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典型单位。在典型单位确定后,采用剂量—反应分析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资料来自2007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调查。根据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在焦作、三门峡、商丘和信阳4市按要求分别选取相应的典型单位和评估专家,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分析。首先,在有关子行业的省级主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确认选定的典型单位,并邀请省级主管部门专家或领导参与确定典型单位的专家,最终确定典型单位中10名以上专家参与调查、测评、研讨和实地调查与评估工作。专家大致包括领导型专家、技术型专家、管理型专家、财务型专家和基层一线专家等,结合河南省气象台和当地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共15人左右参加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座谈会,并进行座谈讨论。

2.1确定农业各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经过各典型单位专家的充分磋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种植业以北方冬小麦为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林业分为木材林和林果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牧业生产环节中考虑大牲畜和禽蛋类;渔业以淡水鱼为主考虑生产环节;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主要生产环节考虑种子经营类的服务和农业技术在田间推广两个方面。

2.2测定农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从各典型单位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计算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以种植业为例,专家以小麦为代表先确定传统粮食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储期、销售和加工共6个生产环节。针对已确定的各主要生产环节,讨论确定各环节相应的气象服务内容,并计算相应的气象服务增加产值或节省的成本,最后定出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后每亩地的收入,通过实地测定和专家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可以得到气象服务在种植业行业中粮食类作物(以小麦为代表)主要生产环节中的效益贡献率为7.30%。农业的5个子行业中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大是种植业,为7.30%,然后依次是渔业为4.50%、农林牧渔服务业为4.47%、林业为3.92%,牧业的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小,为3.08%。

2.3专家修订农业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根据计算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将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乘以2后,等分成10档,重新调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数值。请各子行业专家进行判定,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依据式(2)计算各子行业的贡献率(表2)。经过专家的修订,种植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然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

2.4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

河南省统计年鉴中2007—2010年农业各子行业的增加值情况,如表3所示。修订后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变动的数值较小,可将其值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评估中。因此,本文认为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将相关数据带入式(3)中,计算河南省2007—2010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得到整个农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随农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高于全国4.06%—5.02%的水平[12],说明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使用的气象服务仍以各种公益类的天气预报为主,获得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及手机短信服务。虽然大多数典型单位订制了手机短信服务,但仅在林业和渔业中有两个典型单位订制了专业的气象服务,整个行业使用的主要还是公益气象服务,这与调查中得到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不相称。同时,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不够,对农业各子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长期预报,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还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应根据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时效长和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

3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