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工作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6:50:38

粮食工作报告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1

我县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3户,从业人员33人,拥有仓容10100吨,截至3月25日,3户国有企业储存各色粮食5085吨,其中:县级储备小麦5000吨,商品周转小麦85吨。

二、检查结果

(一)账务核对情况:账账相符

我县2012年3月25日这一时点的粮食统计报表库存账面为5086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统计报表库存账面为5086吨,各企业的会计账、保管帐与统计报表均核对一致,且账账相符,账务处理规范、真实。

(二)账实核对情况:账实相符

经丈量测算,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012年3月25日统计账面库存为5086吨,实际库存粮食为5085吨,比检查时点统计账面库存少1吨,测算差率为±0.2%,在规定误差范围内,认定5085吨库存粮食与统计报表数字一致,检查实际数按性质分:县级储备小麦5000吨,商品周转小麦85吨,按品种分:小麦5084吨。按储存收获年限分:2011年小麦4669吨;2012年小麦416吨。

(三)粮食储存情况:

粮温变化正常,粮情稳定,储存安全;粮食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且各色检化验记录填写真实、准确、规范。通过检查和测定,现存粮食色泽、气味正常,水分、杂质、不完善粒、容重等指标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各色粮食均处于安全储存状态。

(四)政策性粮食补贴拨付使用情况:

2012年度我县县级储备粮利息、保管费用共计118万元(其中利息补贴58万元;费用补贴60万元),实际拨付118万元,按时足额拨付到3户企业。

(五)粮食仓储管理和收购资格情况:

各企业都能按照新的粮食仓储管理办法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内容详实,且做到装框上墙。特别是对县级储备粮的管理做到专仓储存、转账记载、专人管理,并且制定了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层层落实了责任。另外结合本次库存检查时对企业收购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复查,结果是各企业都能继续承担粮食收购资格所赋予的职责,各企业都能按照要求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未发现无证收购等扰乱粮食市场的现象。

三、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3月28日,全市粮食库存检查工作会议之后,我局及时向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进行了专题汇报,县上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集县财政、粮食、发行等部门成立了粮食库存检查领导小组,并由粮食局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抓好这次粮食库存检查工作,要求不得走过场,要按制度实事求是彻底摸清全县粮食库存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可靠、详实的依据,确保全县粮食安全。根据全市会议要求及我县领导批示,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宣传动员,召开会议。

4月3日,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县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安排动员会议,粮食局领导就这次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等方面讲了具体要求,促使参会人员认识但开展粮食库存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业务人员就库存管理,各种资料的整理等方面进行了辅导。通过召开会议,参会人员思想认识得到明确,工作责任得到落实,为开展库存检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根据全市粮食工作会议安排,我们结合我县实际,详细制定了我县粮食库存检查具体《实施方案》,并要求各企业结合各自实际,按照方案统一部署,积极开展自查工作。县局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抽调基层3名同志与局各业务股室人员共同组成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小组,逐企业进行了检查,确保了这次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核对账务,整理粮仓。

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组织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及各企业全体职工,按照“有仓必到,有账必核、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集中3天时间,逐单位进行了一次账务核对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截至3月25日这一时点,我县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储存小麦5085吨,其中:县级储备小麦5000吨,商品周转小麦85吨。粮食质量稳定,水分、杂质、不完善粒、色泽气味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储存安全;各企业会计账、统计账、保管账三账相符,保管账与库存实物相符。粮仓内粮食堆放整齐,粮面平整,形体规则,各种检测仪器齐全,性能良好。

4、严格程序,认真实施。这次库存检查,我们克服粮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不力因素,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检查组成员与企业同志一道进仓爬垛,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具体检查过程中,按照三个阶段(即:账务核对、实物测算丈量、填写表格)进行。

第一阶段:账务核对。

首先从企业提供的统计报表入手,核对企业的保管帐、会计账确保保管帐反映的库存数量真实、完整,品种、性质准确无误,使统计账、会计账、保管帐和分仓账数字一致、衔接。

第二阶段:严格检查库存实物。

库存实物检查是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真实、准确反映库存实物,做到确保检查质量,有保证检查进度,我们采取以丈量计算为主的方法逐库进行检查,容重用的样品,采取上、中、下多点取样,测算体积根据不同的堆放形体,科学分析,反复测算,运用割补法等方式方法力求使测算数据真实。

第三阶段:填制表格,汇总上报。

在实物清查的基础上,详细填写各种工作底稿,并认真进行计算,然后填写相应的检查表格,同时,现场由有关人员在检查表格相应的位置签字盖章,企业领导签字确认。

四、存在问题

1、我县粮食购销企业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数仓库修建于五、六十年代,部分墙体已裂缝,防潮层破损,危机储粮安全。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2

一、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

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之后,3月20日,县粮食局立即召开机关干部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会上,副局长传达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传达学习提纲》、县县级领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制度等。

二、贯彻会议精神,抓好辖曼镇塔哇村扶贫工作

会后,我们积极和包村村委会成员对该村困难户进行排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需求,把困难群众冷暖作为首要工作,我们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和镇民政干事及民政部门联系,解决群众难题。

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的扶贫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技术的困难户,利用扶贫创业优惠政策,选择合适的项目,积极创业,为实现全县2016年底脱贫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2016年扶贫工作打算

全面贯彻落实县委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2016年我们抓好以下工作:

1.制订扶贫帮扶工作规划。

按照“双包双实现”的工作要求,我们深入开展工作,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和村委会成员协商搞好扶贫工作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确定并发展以畜牧为主导产业,增加牧民收入,确保全村脱贫工作有序前进。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3

一、积极应对挑战,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粮价大涨大落的复杂形势,面对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面对百年奥运保供应的重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流通产业,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全国市场、受灾地区和奥运举办城市的粮油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宏观调控稳粮价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抓好粮食收购,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保护。20*年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粮食5836亿斤(原粮,下同),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407亿斤。国家连续调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稻谷最低收购价实施范围扩大到11个省(区)。在6个小麦主产省启动执行预案,全年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835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东北地区粳稻、玉米、大豆和南方稻谷的临时收储政策,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20*年收购临时存储稻谷236亿斤、玉米266亿斤、大豆13亿斤。粮食收购期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派出工作组,由负责同志带队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各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撑了粮食市场价格,使农民得到实惠。国家增加政策性粮食收购、提高收购价格带动市场粮价回升,按商品量测算,使全国农民增收500多亿元。仅河南省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近500亿斤,全省农民增收30多亿元。

二是适时吞吐调节,粮食市场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面临国际粮食危机,粮价大幅上涨的严峻形势,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需求情况,适时安排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合理把握储备粮油的轮换时机和销售节奏,稳定了市场,保证了供应,避免了粮价大涨大落,维护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20*年国有粮食企业销售粮食3328亿斤,其中销售政策性粮食952亿斤。

三是充实粮食储备,市场调控能力增强。认真组织实施中央储备玉米、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增储计划,中央储备粮、油库存同比分别增加122亿斤和75万吨。及时下达和督促实施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按照国务院部署,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地方储备粮规模指导计划和储备油规模标准要求,地方储备粮、油库存同比分别增加85亿斤和29万吨。

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按照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本地区粮食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健全应急保障体系。适应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军粮供应工作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已确定粮油应急加工定点企业2374家,应急供应定点企业6595家,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五是加强产销衔接,有效促进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20*年,国家下达政策性粮食跨省移库计划100亿斤,目前已累计完成92.5亿斤,有效地充实了销区粮食库存,缓解了产区收储压力。认真落实关内销区到东北产区采购粳稻运费补贴政策,促进东北地区粳稻销售。大力开展粮食产销衔接,通过举办各类粮食产销衔接交易会、贸易洽谈会、产销合作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410亿斤。

(二)抗灾救灾保供应取得突出成绩

20*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波及到17个省(区、市)。在国务院煤电油运抗灾抢险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国家粮食局和受灾地区各级粮食部门把“抗雪灾、保供应、稳粮价、安民心”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受灾地区粮食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天寒地冻、电断路滑等种种困难,肩挑背扛、翻山越岭送粮送油,保证了受灾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及时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按照“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的标准,累计下达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12.5亿斤,向四川省定向销售国家临时储存玉米3.95亿斤。紧急安排四川灾区粮食收购补贴和所需受损仓库维修、烘干设备采购资金2.35亿元。四川、甘肃两省以及云南、陕西部分市县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切实做好成品粮油加工、调运和供应工作,做到路断、桥断、粮不断,确保灾区群众、抢险救援部队和抗震救灾人员“有饭吃”。不少灾区粮食部门的干部职工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冒着随时余震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投入抗震救灾保供应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粮食部门迅速组织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在抗击严重自然灾害的战斗中,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作用,粮食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供应保障作用,军粮供应单位发挥了坚强可靠的后勤保障作用,广大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次会议将对全国粮食系统64个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124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认真开展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总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就和经验,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二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稳步推进。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推进职能转变,加快实行政企分开;不断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服务粮食宏观调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粮食经纪人的培训和引导,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到粮食市场调控、监管和行业指导、服务上来。

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各级粮食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着力找准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企业布局和结构。到20*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18989个,其中购销企业13562个,分别比上年减少11.4%和8.2%;国有粮食企业职工69.9万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51.6万人。全年安置分流职工再就业6.5万人,其中粮食部门安置4.4万人。企业扭亏增盈保持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20*年全行业国有粮食企业统算赢利20.9亿元,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1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统算盈利。河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统算盈利。

四是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放开粮食市场后,各地积极培育和发展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售粮渠道,搞活了粮食流通。目前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市场主体达到77498家,其中70%以上是多元主体。

(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粮食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抓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做好20*年新增10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项目审查工作,安排建设食用油和油料储存设施以及东北地区粮食烘干设施,总投资约25亿元。国家安排7.82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重点安排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南、山西、广西等21个省(区、市)仓房维修改造和粮食仓储、烘干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在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仓储物流工程配套”建设投资方案。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推进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项目建设,推广应用散粮运输装卸新技术新设备,湖北宜昌、广东东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地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二是粮食市场体系、统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发展区域性、专业性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目前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达到18个,全国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达到553家。积极推进粮食联网竞价交易,实现全国联网的批发市场达到23家,成功完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性粮食交易任务,为应对国际市场粮价大起大落、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修订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食用油和粮油加工业统计指标体系。认真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做好粮食购销存月报、旬报和食用油、大米日报工作,完成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努力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三是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各地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1977家,其中国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324家。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将粮食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对粮油精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予以贴息。积极争取对重点粮食产业化企业的贷款支持,截至20*年11月底,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684家,在粮食收购、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方面获得贷款997.7亿元。

四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和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各地积极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山西、云南、安徽等地推行“示范库”建设,北京实行“千分制”考核办法,浙江等地实行“星级库”考评,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实行规范化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新的小麦国家标准,在小麦主产省推广使用小麦硬度仪,以仪器检验代替感官判定,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成都储藏研究所等9个单位建立了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数量动态检测、快速品质检测仪器、植物源杀虫剂新剂型、低温准低温储粮示范等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国继续成功举办粮食科技活动周,积极倡导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促进居民科学健康消费粮油食品。

五是农户安全储粮、“放心粮油”工程扎实推进。辽宁、山东、四川3省全面完成农户安全储粮试点专项,通过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的方式,为试点地区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起到明显减损效果和示范作用。四川省在地震灾后克服困难,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新疆、安徽等省(区)自筹资金,积极开展农户储粮减损工程。继续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加强粮油质量监管和城乡营销服务网络建设。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全国150多家粮油骨干企业,共同签署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确保粮油食品安全承诺书,促进企业保护消费者权益。

(五)粮食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工作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和80%以上的市、70%的县级粮食部门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经过培训获得执法资格的人员2.5万人。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9万多次,及时受理举报、核查涉粮案件,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制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核办法,修订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文书,完善配套制度,建立了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各地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部分地区开展了粮食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粮食企业分级监管。北京等奥运举办城市加强对奥运供应粮油的监管,四川、甘肃等地震灾区在粮食供应中,实行了从原粮出库、加工、检验、包装、运输、分发的全程监管,确保了粮油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

二是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继续加强。认真组织完成对20*年3月末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检查,在企业自查和省级复查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对河北、辽宁等8省市进行督查和抽查。及时核查粮食库存,总结分析检查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并向国务院呈报专项检查报告。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开展清仓查库的决定,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2009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实施方案、检查办法,做好实施准备工作。

三是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全面展开。加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质量监管,对中央储备粮进行质量卫生专项抽查,组织25个省级粮食部门对地方储备粮质量进行抽查,完善了中央储备粮抽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组织152个质检机构对10个卫生检验项目的比对考核,检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完成316项国家粮油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和粮食行业标准24项,小麦粉、食用调和油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及时掌握新粮质量状况,为指导粮食收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推进粮食法治取得新进展。落实中央关于在本届人大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的决定,积极准备《粮食法》的研究起草工作。认真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粮油仓库管理办法、粮油仓储设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范收购市场秩序,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对419户企业进行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目前全国具有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企业1997家,仓容规模9865万吨。

五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榨油商大会、第8届国际储藏物气调与熏蒸大会,承担谷物与豆类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在意大利主持召开谷物与豆类分技术委员会第33届年会,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粮食领域影响力。加强国内外粮食物流、散粮汽车运输、稻谷烘干等技术的合作研究和推广。完成粮食仓储行业淘汰甲基溴的国际援助项目。

六是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努力做好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新闻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国家粮食政策,介绍粮食购销形势,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展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暨世界粮食日活动,为科学消费粮食营造良好氛围。

(六)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健全体制机制,促进粮食流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加强干部职工培训,积极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认真贯彻中纪委全会、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全国党风廉政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规划,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粮食系统查办案件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监督,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政治和纪律保证。

二、统一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衰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粮食宏观调控、库存监管、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亟待加强和完善,对进一步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政策新部署,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总理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闪失。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在粮食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必须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粮食流通工作实际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在粮食工作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和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相统一,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既要防止粮食短缺供不应求、“米贵伤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粮食价格走低、“谷贱伤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上,要坚持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相统一,进一步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既要健全粮食补贴制度,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增粮增收;又要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上,要坚持落实中央要求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相统一,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既要求各地区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又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在粮食产业发展措施上,要坚持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相统一,促进产销区粮食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主产区的扶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快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加强和充实粮食储备,完善粮食进出口和吞吐调节机制,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加大对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积极搞活流通,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完善产销衔接;加强对粮油消费的引导,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二)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变化,给粮食宏观调控工作提出新要求

从国际市场看,去年粮食价格经历大起大落“过山车”式的变化。上半年,国际市场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品种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全球“粮食危机”。下半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引发世界粮价上涨的能源因素消失;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粮食的金融属性明显减弱;全球实体经济发展减速,工业用粮(油)消费需求疲软,世界主要粮油品种价格快速回落。20*年12月末,国际市场主要粮油品种价格水平较高点时下跌了40%~50%。目前美国玉米运到国内完税价格为1620元/吨,考虑品质差价因素,与国内南方玉米港口分销价格基本持平;美国软红冬小麦完税价格为1860元/吨,较国内同品质小麦价格低100元/吨;大豆完税价格为3300元/吨,较国家收购价格低400元/吨。价格飙升刺激了谷物和油料生产,2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2.16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小麦产量增长12.3%,油料产量增长6.9%。但是全球主要粮油品种库存消费比为历史低水平,国际市场粮油品种价格仍处于此次波动之前的历史高位。

从国内情况看,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稻谷产需趋紧状况有所好转,小麦和玉米继续保持产大于需的格局,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预计20*年进口大豆3700万吨。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中央储备规模稳定增加,地方储备逐步充实,国家临时存储粮食库存较多,为做好粮食宏观调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平衡。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中,大米、小麦的库存比重分别为20.9%和59.8%,大米偏少,小麦偏多;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库存比重较低;成品粮特别是小包装成品粮库存偏少。在区域布局上,主产区粮食库存占全国总库存的73.2%,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只占12.1%和14.7%。目前主产区正在增加收购,库存量还将增加,而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一些地方库存比较薄弱。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销衔接,做好粮食移库工作,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在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防止某些品种、局部地区的供求严重失衡和价格剧烈波动。

当前,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下跌与国内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同时出现,增加了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为了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20*年国家先后三次下达粮食临时收储等计划5050万吨,其中玉米临时收储计划3000万吨,稻谷临时收储计划1750万吨,大豆临时收储等计划300万吨,最近再次下达第四批临时收储计划800万吨,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粮食价格下跌的势头,但是价格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考虑到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还需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国内市场粮价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要防止有的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因此,今年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适时适度吞吐调节,加强进出口调控,妥善应对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不利影响,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稳定,保护国内粮食生产。

(三)粮食市场主体结构和库存结构发生新变化,给粮食库存监管工作提出新要求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粮食市场主体结构、库存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搞活了粮食流通,但也发现部分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不严格、不规范,不易摸清库存底数,加上分布点多面广,给粮食库存监管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储备粮规模不断增加,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范围扩大,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等政策性粮食占到国有粮食库存总量的80%左右,粮食库存监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特别是近年来粮食价格波动大,个别企业存在“转圈粮”、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粮食销售后不及时减账、违规销售粮食等现象。这些都是当前粮食库存监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充实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

(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给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提出新要求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一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经营性亏损挂账负担沉重,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企业改革和发展缺少必要后续政策支持。二是在粮食收购中,托市主体收购已经成为主要形式,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和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有带动力、辐射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四是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分布不平衡,一些地方严重不足,部分基层粮库长期超负荷运转,缺乏资金维修改造,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标准基础薄弱,不适应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需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做好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

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形势,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坚持服务三农,促进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坚持改革创新,理顺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重点任务是:抓好收购促增收,充实储备强基础,清仓查库摸家底,加强调控稳市场,深化改革促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好收购,充实储备,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

一是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抓好粮食收购,是政府掌握粮源的关键,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是粮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认真总结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执行预案,加强政策宣传,提前做好启动预案的准备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临时收储粮食政策,确保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过程中,要发挥好地方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的积极作用。中储粮公司要与地方粮食部门加强沟通协商,在收购库点的选择上要征求地方意见,在费用拨补上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地方粮食部门要主动配合,协调地方粮食企业,积极支持中储粮公司完成好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鼓励企业增加粮食商业收储,加强对企业落实国家粮食收购质价政策的监督检查。各类粮食收购企业要准确把握质价政策,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也不得抬级抬价,损害国家利益。各类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承担社会责任。当前粮食收购工作任务很重,各级粮食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

二是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能力。各地要按照国务院规定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分省(区、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利用粮食丰收的有利时机,抓紧充实地方储备。要根据粮食应急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充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大中城市、重点地区和薄弱地区要增加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库存,确保10天以上的市场供应量。其他地区也要建立必要的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

三是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及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跟踪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轮换机制,推进中央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进行交易,使中央储备粮轮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结合中央储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增储等工作,继续优化产销区中央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增加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品种的储备数量。加强对中央储备粮的日常监管和质量抽查,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轮换规范。

(二)清仓查库,摸清家底,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全面查清国家库存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准确掌握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是国家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清仓查库,摸清家底,既做到政府心中有数,也让群众感到放心”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要求和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组织和抓好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

这次清仓查库是2001年以来的又一次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粮食库存大检查,既是对粮食库存家底的一次大清查,也是对粮食部门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检查的重点是,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中央临时储备、临时储存进口粮和国家临时储存粮)、地方储备粮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情况,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质量和粮权归属情况,企业粮食库存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与信贷资金对应情况,政策性粮食存储企业的补贴资金下拨使用情况,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的情况,并选择部分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检查的要求是,全面检查要落实“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省级复查、国家有关部门抽查要采取随机抽样、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确保库存清查扎实进行,进一步摸清粮食库存底数。

这次清仓查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在地检查”原则,各地要高度重视,各级粮食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情况,按照统一部署和业务分工积极开展工作,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抓好清仓查库检查人员的培训,重点做好库存实物、统计、财务、质量检查方法及表格填报等方面的培训,既要培训好师资力量,又要培训好参加抽查、复查、普查和督导的工作人员,保证清仓查库工作顺利进行。

(三)稳定粮价,保障供应,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

一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工作,掌握好调控时机和力度。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合理确定销售底价,分期分批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竞价销售。各地粮食部门和托市主体要督促有关承储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按规定出库,保证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政策性粮油交易过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交易行为,严格交易管理,确保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对干扰客户正常交易和设置障碍影响粮食出库的承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是加强粮食移库工作和产销衔接,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要认真做好最低收购价粮的出库、发运、接收、入库和监管等工作,各有关省(区、市)粮食局要积极协助,力争按时完成移库任务。为鼓励销区到东北产区采购粮食,国家继续对入关的粳稻和大米给予运费补贴,东北地区和销区省份要加强沟通,督促落实购销合同。对确需紧急调运的粮食,各地要及时上报,以便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统筹安排运力,保证作为重点物资运输。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稳定销区粮源渠道。

三是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启动过预案的地区,要按要求抓紧做好仓储设施、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的维修工作,恢复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预案和相关实施细则。没有启动预案的地区,要学习借鉴启动预案地区的经验,完善本地区预案,切实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分析。督促各类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组织开展巡查和培训,提高统计质量。认真组织社会粮食、食用植物油和油料供需平衡调查,做好粮油加工业统计工作,掌握粮油供需和加工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密切关注国内外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加强信息监测和统计调查分析,及时提出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建议。进一步完善信息制度,及时公布粮食政策信息和供求、价格信息,加强新闻宣传,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

五是牢固树立“以兵为本”服务宗旨,加强全天候军粮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强粮源筹集能力、成品粮油储备能力、应急加工能力、应急运输能力和军粮供应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突出抓好军供企业改革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军供网点布局,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功能。

(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

一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粮食购销主渠道。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措施,继续解决企业“三老”中的遗留问题,加大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以骨干粮库为主体,实行兼并重组,组建公司制、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完善粮食购销网络,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夯实主渠道基础。严格规范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行为,落实对外资兼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的安全性审查和监督。

二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积极争取财税、金融等部门的支持,择优扶持若干个有竞争力、带动力、效益好的大型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发展粮食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精深加工,培育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增加就业岗位中的带动作用。

三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结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推进粮食仓储、物流、烘干设施、油料及食用油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需求、方案论证和申报审核等前期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建三江、长春、大连等玉米和稻谷物流节点;黄淮海地区的郑州、诸城、邢台、宿迁等小麦物流节点;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长沙、九江、成都等稻谷物流节点;加强和巩固在建的物流节点。认真研究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食用油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粮油加工业的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积极引导粮油加工企业整合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应用,启动部级粮食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和跨越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继续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继续组织实施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抓紧建设北京、上海、云南、广西、新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扩大交易市场联网范围,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督机制,提高交易效率。加强农村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基层粮食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选择一部分信誉良好、服务周到、管理规范的基层粮食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指导企业盘活资产,发展乡村粮油超市、连锁店、配送中心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巩固和发展农村粮食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大力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和粮食经济合作组织,搞活粮食购销和经营。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促进科学健康消费。扩大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试点范围,推广安全储粮技术。各试点省份要加强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做好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确保试点专项按期完成并取得实效。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财政支持,广泛筹集资金,推广农户安全储粮。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加强放心粮油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推广节粮先进技术,倡导科学消费理念,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推进粮食依法行政

一是继续贯彻执行两部条例,健全粮食法制体系。认真执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快健全粮油仓库管理、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粮食质量监管等配套制度,提升企业粮油储藏技术应用水平,规范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各级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粮油质量标准体系,开发和推广粮食卫生快速检验技术,提升粮食质量卫生检验能力。落实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出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认真总结两部条例实施经验,加强《粮食法》的研究工作。

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要健全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出库和跨省移库情况、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成品粮油市场检查。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监管,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工作。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对取得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严格按程序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加强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为中央储备粮的储存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四是切实加强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继续狠抓安全生产。全面开展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进一步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指导和检查,重点防范粉尘爆炸、火灾、粮食烘干和浅圆仓、立筒仓作业中的安全生产事故,加强对储粮化学药剂和大型设备的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进一步抓好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粮食部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不断强化党员教育,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谋划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措施、领导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二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部署,根据粮食行业特点和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对这项工作,我们还将专门召开纪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4

2012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及省、市粮食局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组织建设,积极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认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权力,依法管理。现根据吉市粮字〔2012〕7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当前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安排行政执法人员对辖区粮食经营户进行一次执法检查,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监督检查,营造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氛围

今年我省早稻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我局鼓励和引导各类粮食收购主体和入市收购,并督促国有粮食企业认真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把国家收购政策,大力宣传,做到粮食收购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在收购网点上公示收购品种、质量标准和价格。在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我们按照要求开展了夏粮收购专项监督检查活动,未发现从事政策性粮食经营户违反国家粮食政策情况。

二、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

我局进一步加强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粮,在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档案管理,做到一户一档。

这次我局对已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经营户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据统计全区已办粮食收购许可证的企业为24家,其中国有企业10家,非国有企业14家,这些企业中已停止经营现被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有6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非国有企业4家。对在经营中的企业,我局复查了企业的申报材料,有无虚假,经营场地(仓库)证明材料是否规范,粮食检验设备是否齐全,并听粮食经营户汇报,基本上能够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执行。

第二篇

为开展好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认识、学好理论、摸清实情,根据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区粮食局制定了《区粮食局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培训计划》。学习培训计划共分四个部分:

一是时间安排。学习实践活动的集中学体安排从4月上旬开始,至5月上旬告一段落。在此期间,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党员集中学习不少于20学时。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5

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工作面广量大,时间紧,政策性强,为此县镇两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合理调度,确保了兑付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是根据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直补资金发放方案。拟定,对水稻种植面积的测量核实、公示和上报,资金兑付方式和时间要求等都作了周密部署,确保直补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了宣传力度,使直补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全县共印发12万份,直接发放给种粮农民,同时在镇、村主要路口悬挂横幅,村村张贴宣传标语,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使每户农民及时准确了解补贴标准、计算依据和补贴金额。

三是强化责任,严肃纪律。为避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现象发生,县财政局与各镇财政所负责人签订了粮食直补资金发放责任书,对违反粮食直补资金发放程序和规定要求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6

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大会,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振邦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粮食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今后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就粮食科技工作中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以绿色储粮技术、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为标志的粮食科技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粮食科技项目和资金投入显著增加,粮食科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行业科技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粮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培养和锻炼了科技人才队伍。

(一)粮食科技投入显著增长,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十五”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国家科技攻关、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约130项,总投资超过10亿元。“十五”粮食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一是科研项目投入资金来源多元化。除国拨经费外,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也成为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二是科技攻关项目经费投入的份额较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费的投入高于高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三是粮食科技投入的两大重点领域是加工和仓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高于物流、质量检测方面的投入。四是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比例较大。国家粮食科技项目中,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和资金的份额均为60%左右,这反映出原部属科研院所的主力军作用。

粮食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锻炼了科研队伍,培养了科技人才。到20*年底,全国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约11.6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000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7万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迅速成长,4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75%。20*年、20*年国家粮食局评审出研究员及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

(二)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1.一批自主开发先进实用的粮食流通技术,得到全面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在国家粮库建设中,普遍应用了自主研究开发的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和谷物冷却等四项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仓储技术水平。郑州粮科院等单位研究开发的“散粮储运装备技术与应用”,为区域化散粮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局科研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低温储粮技术、成都粮科所等单位开发的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等技术得到了示范应用;郑州粮科院、北京中谷润粮科技公司等单位自主开发的玉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浅圆仓装仓防破碎装置、粮仓气密技术等成果解决了粮食流通实际工作中的诸多技术瓶颈。粮库建设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我局组织编制的《国家储备粮库通用仓型设计选用图集》获20*年国家优秀标准设计金奖。

2.粮油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粮食技术和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武汉工业学院研究开发的油料挤压膨化、双低菜籽脱皮冷榨等制油技术,西安油科院完成的“超滤膜法由油茶饼粕中提取精制油茶皂甙”,黑龙江粮科所开发的大豆异黄酮与皂甙,江南大学开发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利用增值技术,山东怡康集团的无水葡萄高技术生产线,丰原集团玉米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技术,大成集团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等自主创新技术,都促进了传统粮油加工业的升级改造,带动了粮食深加工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牧羊集团、武汉皇冠友谊油脂工程公司、湖北省永祥粮食机械有限公司、天津圣昌达机械有限公司等自主开发设计的加工成套设备和工程设计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3.粮油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局科研院组织研发的电子式粉质仪和拉伸仪替代了进口产品,深受用户好评。无锡粮科院、局标准质量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粮食品质测报技术体系及数据共享技术等为全国粮食产后质量调查和优质粮食品质测报提供了技术服务。局科研院、江南大学承担完成的“食品功能因子作用机理、分类及标准研究”、武汉粮科院完成的“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及识别系统”等为保障粮油、饲料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粮食预警遥感辅助决策系统”项目,河南工业大学组织开发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智能决策系统”等,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4.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我局共同组织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粮食局的积极组织配合下,由成都粮科所、河南工业大学、辽宁粮科所、湖南粮科院等单位承担的“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经过对粮食主产区上万户农民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先后建立了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示范点3644个,有力地指导了农村科学储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工作对降低粮食储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最近,总理对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局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和配合”。我们将按照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十五”期间,由我局组织的130多项各类国家科技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3项。“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有四项粮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项目是:由郑州粮科院等单位承担完成的“散粮储运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江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大豆精深加工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等单位完成的“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与应用”。这四项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粮油深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今年我局成功组织举办了以“粮油食品安全与农村科学储粮”为主题的20*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谷集团、地方粮食科研院所和院校、粮油质检中心、粮油学会和协会、有关企业等数百家单位参加了活动。这次科技周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和200多个县(市)、乡共举办了500多场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群众性粮食科普活动。这次活动成为全面展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窗口,是对粮食行业科技力量的一次检阅,展示了成果,振奋了精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效,科技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局科研院改制为公益性科研院后,更新了科研设施,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增强了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公益性科技项目的能力。通过改革,优化了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了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改革完善了用人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了岗位聘用制,中青年科技队伍加速成长和壮大。

原部属院所转制后市场意识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加强。无锡、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5个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中谷粮油集团组成了科技总公司。它们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行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拓宽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业务范围。国家粮食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这些院所的仪器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改造,增强了这些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年我局批准组建了国家粮食局粮食物流、粮油食品、储藏物保护等10个工程研究中心,总投入约1亿元,加强了粮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的建设。

省级粮食科研机构基本完成了转制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湖南、黑龙江、辽宁、内蒙、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级粮食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促进地方粮食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局利用国债资金对37个省级粮油质检中心的检测仪器进行更新配置,大大改善了地方粮油质检工作的装备水平。

一批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产品性能质量提高的要求,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建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使企业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力量得到了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五”期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投入科研经费约1亿元,取得21项专利;山东鲁花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8亿元,取得8项专利技术;江苏牧羊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6亿元,取得167项专利技术。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科技投入仍然偏少,并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二是粮食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四是科技队伍中创新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跨学科人才比较缺乏,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和学科结构有待调整完善;五是粮食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科研院所的分配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尚需完善。

二、全面提高粮食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一)“*”粮食科技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和粮食科技自主创新高度重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对粮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许多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科技课题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战略。这些都为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粮食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此,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对粮食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将使粮食流通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换效率大大提高,将使粮食生产、储藏、加工、物流的技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使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大加强。

3、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粮食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重要阶段。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公众对粮油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要求日益增强,从而要求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要求加快研发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满足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粮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向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也将对粮食科技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4、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将为“*”粮食科技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这就要求粮食科技在粮食产后减损、品质快速检测、保证储存质量、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二)“*”粮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期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体系。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要力争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与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的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的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生物质能源以及生物质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都列入了国家科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粮食科技的实际,“*”期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1)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改善储藏环境、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藏损耗、提高监管手段的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2)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促进高效、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3)以发展散粮运输为重点推进传统粮食物流业的改造。重点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发放、运输的设施和装备,研究集装单元化散粮运输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技术标准,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4)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平台,发展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带动国产仪器的研发和推广;(5)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期间,粮食科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1.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边缘学科的高新技术的结合,培育粮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组织开展粮食物质信息学与储藏品质变化机理、谷物油脂化学及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转基因粮油食品检测等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组织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研究,把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与粮食应用科学相结合,培育和发展粮食科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注重粮食科技的前瞻性,鼓励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组织多学科的合作攻关,提升我国粮食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竞争的能力。

2.加大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数字粮食流通、信息采集预警预报、信息控制技术和基于3S技术的管理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发,推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化管理。开展粮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加强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开发新型食品;加强生物技术在以粮食及其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对粮食在能源、医药、材料、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的各类深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

3.组织和实施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重点研发粮食质量快速检测仪器、监测应用技术和相关的传感器技术。以信息化带动高效便捷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粮食散运和集装箱运输的技术和装备。开展生态环保储粮技术研究,组织对低温储粮、生物防治、化学薰蒸药剂替代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对有利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提高综合利用率的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质构重组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进行攻关,拓展各种高技术在粮油深加工和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化创新,促进粮食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流通与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并联合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4.搭建粮食科技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为推动粮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重点组织开展粮食科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实验基地建设,推进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以粮食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为主,积极争取组建部级粮食储藏、物流、深加工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不同地区以省级粮食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具有地域资源特征、具有不同专业特色、不同优势产品的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产品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申请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克服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弊端,使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科技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5.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开展粮食流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成果转化工作。继续推广四项储粮新技术,保证储粮安全;加强粮食四散技术的推广,提升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落后的农村粮食产后流通技术方式,以粮食主产区的收纳库为依托,推广农村粮食集中处理的干燥技术与装备;通过储藏、加工、物流、信息及标准化等技术的集成,建立农村粮食产后整理、干燥、储藏、加工、运输等集约化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开发适用于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及装具,开展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示范。

三、努力奋斗,提高粮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期间,粮食科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渠道增加粮食科技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稳定的科技投入是粮食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对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主动协调增加省级粮食科研经费预算,积极落实本地区粮食科技项目的配套政策。主产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即将启动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落实农户科学储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配套资金,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学储粮资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期间,国家财政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各地、各单位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粮食科技的支持,组织和落实好各类国家粮食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任务。三是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制科研院所要以建立院所长科研基金等方式,对基础性、公益性、交叉学科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并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四是大型龙头企业要积极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良好合作机制,力争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较多的资金,稳定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并搞好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中小型粮食企业,也要依靠技术进步,重视新产品开发,以一定经费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科研制度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不断优化粮食科技结构,建立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运行机制。为此,一是要继续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吸引国内外高层研究人才,集中力量建设有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粮食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要把粮食公益类院所和大学建设成培养学科带头人才的重要基地。二是转制院所要紧紧围绕行业和市场需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建设以地方粮食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省级粮食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省级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发挥在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基层技术服务方面的骨干作用。地县粮食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地区粮食经济和农村产后的技术服务,结合农村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要通过加强地区间、部门(行业)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和技术项目合作,发展和强化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期间要通过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粮食协会、粮油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指导和市场调研等服务。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网络化服务推广技术成果,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消除长期以来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偏见和体制上运行的障碍,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线,创造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投入者,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开发的主体。要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的转移。二是加大对企业、转制院所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课题立项前听取企业对粮食科技项目意见,吸收企业参与粮食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牵头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实施机制。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部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尽快成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各级粮食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获取政策支持。三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四是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要通过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扶持,使粮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

“*”期间,要紧紧围绕粮食科技创新需要,把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一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尽快改变粮食科研中缺乏领军人物的状况,加快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给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锻炼他们,使他们尽快成长壮大。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落实培训措施,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适应发展的需要。要重视科研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出敢于向世界领先技术挑战的科技管理人才。要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市场,引进粮食科技发展急需的科研技术人才。二是要完善粮食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粮食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专项培训等多种渠道,使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跟踪前沿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努力把优秀科研人才聚集到粮食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树立科研诚信,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讲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新风气,形成鼓励探索、敢于突破、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摒弃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四是要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公平公正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流动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加入粮食科技队伍,为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粮食科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7

1、改制情况: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2002年至2003年,我局对县粮油工业公司、粮油加工厂、粮油加工厂、县粮食批发市场、县饲料公司五个企业进行了改制,共改制职工150人,其中:县粮油工业公司47人、粮油加工厂46人、粮油加工厂24人、县粮食批发市场19人、县饲料公司14人。

2、摸底情况:我们从家庭人口、工作收入、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缴社保和医保、享受低保情况以及主要要求六个方面对已改制职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共调查90人,占改制人员60%。其中:

(1)、粮油工业公司调查了34人,有16人已交社保和医保,有5人享受了低保,有11人家庭生活困难要求解决低保。有12人参与了上访。12人已退休和1人在外务工未调查;

(2)、粮油加工厂调查了22人,有21人已交社保、医保,有2人享受了低保,部分年龄偏大的在家无工作,家庭生活较困难要求享受低保。由于离新县城近,参与上访人员较多,活跃分子主要有4人。有3人已死亡、2人退休、1人调走、18人在外务工或不在家未调查;

(3)、粮油加工厂调查了16人,只有2人已交社保,有3人患病,无人享受低保,家庭生活都较困难要求解决低保。有11人参与了上访。3人已退休和5人在外务工未调查;

(4)县粮食批发市场调查了16人,3人在外打工无法调查,有8人已退休,有5人夫妻都无工作生活较困难要求解决低保。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改制人员思想较稳定,上访人员只有2人,且没有过激行为;

(5)、县饲料公司调查了2人,其他人员都在外居住或打工无法调查,有1人已交社保,2人家庭生活困难要求解决低保。目前饲料公司改制人员思想较稳定,上访人员只有2人,且没有过激行为。

二、提出的主要要求:

1、要求解决社保、医保问题,生活困难的要求解决低保问题。

2、要求解决再就业问题。

3、要求恢复国有职工身份。

三、遗留问题:

1、粮油加工厂职工孔桂平不知何原因当时没有置换身份,其本人现在要求上岗。

2、饲料公司职工孔跃平、粮油工业公司职工谢小辉不知何原因当时没有置换身份。

四、今后维稳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改制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对上访活跃分子做好分化瓦解工作。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8

一、提高认识,树立防大汛意识

各市(区)粮食局和有关单位要充分认清做好防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用非常态措施、非常态力度,确保仓房不进水、仓顶不渗漏、地坪不回潮、粮食不浸泡、员工不伤亡。

二、完善预案,切实做好防大汛应急准备

要进一步完善防汛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堤坝堤岸、库区低洼地带、药品库、在建工程等重点部位实现“一处一预案、一事一预案”。全面检查本单位(包括代管库点)的排水设备、明阴沟疏通情况、防汛墙等,立即整改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把防汛隐患排查和整改贯穿于整个汛期的始终。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和防汛物资储备,企业要成立应急抢险队,加强演练,备齐备足照明设备、铅丝、麻绳、篷布、麻袋、编织袋等防汛抗灾物资。

三、加强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各市(区)粮食局和各单位要结合夏季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清理疏通库区排水沟渠,对低洼易涝的储存库点,及时在仓门处修建“防水墙”;加强老旧仓房和房顶、墙、门、窗的检查与维修,确保上不漏、侧不渗、下不沉;全面检查、维修加固简易罩棚、防汛堤坝和码头,全面检查、清理老旧电线电器;全面检查露天货位、配电室、药剂库等部位,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加强危险化学药剂管理,严防磷化铝遇水燃爆和磷化氢中毒事故。随时监测掌控正在熏蒸的粮食,必要时结束熏蒸,确保安全。要定点定时和不定点不定时开展巡查,并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库区安全监控。

四、严格制度,及时准确报告灾情

各市(区)粮食局和有关单位要落实防汛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岗到人。要加强汛期值班工作,建立严格的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加强对仓库、工地、防汛墙等重点部位的巡查,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企业主要负责人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一旦发生人员伤亡、库区大面积积水、房屋设施坍塌、储存粮食水淹雨淋、防洪堤坝漫溢等险情,各单位要立即组织抢险,并报告当地政府防汛指挥部门,同时报告市粮食局。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9

20*年,粮食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国粮食局长会议关于“狠抓政策落实,加强市场调控,积极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部署,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粮食流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

一是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市场。20*年,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偏紧、粮价涨幅较大,为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应,抑制粮价过快上涨,按照国务院部署,常年常时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在批发市场公开竞价销售,并适当降低销售底价,加大销售力度,全年累计销售最低收购价小麦648亿斤、稻谷202亿斤,并销售国家临时存储进口小麦5亿斤、中央储备玉米9亿斤。在京津沪和东南沿海等主销区及时安排抛售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20万吨。为有效充实销区粮食库存,改善库存地区结构,缓解主产区收储压力,会同有关部门下达四批最低收购价粮食跨省移库计划186亿斤,其中小麦178亿斤、稻谷8亿斤。各地配合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合理把握储备粮油轮换时机,对区域粮油市场进行适时调节。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这些调控措施对稳定市场价格,保证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和粮食应急体系。会同有关部门适时下达中央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并督促实施,及时研究和落实中央储备食用植物油增储计划,提出地方储备粮分省规模的指导性意见。各地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要求,细化粮食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不少地方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做好粮食应急各项工作。

三是认真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和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加大粮食产销衔接工作指导力度,及时协调解决粮食运输和资金结算等问题。去年全国共举办粮食产销衔接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粮油精品展销会等17次,签订粮食购销合同380亿斤。继续指导各地做好退耕还林、水库移民、救灾等政策性用粮的供应工作,按照有关规定销售处理库存陈化粮。加强军粮供应网点和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军用购粮卡改革,扩大服务范围,稳步提高军粮供应质量、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受到部队官兵的好评。

(二)加强粮食收购工作指导,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一是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粮食收购期间,各级粮食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收购现场,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和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截至20*年11月末,全国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3533亿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848亿斤,其他多元主体收购1685亿斤,分别占总收购量的52.3%和47.7%。

二是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在总结近几年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20*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进一步完善预案启动机制和补贴机制,细化操作措施,保证了预案的顺利实施。在启动预案的7个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579亿斤,收购粳稻10亿斤,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三是加大仓房维修力度,改善主产区粮食仓储条件。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1亿元,对9个小麦和稻谷主产区仓房进行维修,9省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1.1亿元,加上企业自筹,9省共安排资金约8.5亿元,维修库点9700多个,仓容445.4亿斤,有效地缓解了粮食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仓容紧张问题。同时,其他一些省份也安排资金,进行了仓房维修改造。

(三)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落实政策措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不断巩固和发展。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各级粮食部门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6号)精神,以推广宁夏经验为契机,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改革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组织实施,保证了改革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江西、福建、四川、新疆等17个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粮改实施意见,在规范政府调控与企业经营关系、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办法等方面,提出了新举措、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绩,不少地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得到加强和充实。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了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审计、认定和剥离工作,绝大部分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从企业剥离,上划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北京、广东、宁夏等省(区、市)已经消化政策性挂账96亿元,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国有粮食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粮改以来,全国累计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24.9万人,占全部分流职工的49.7%,其中粮食部门安置77.6万人,占全部安置数的62.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21854个,其中购销企业15380个,比上年末分别减少3320个和566个,比粮改初期分别减少31386个和15054个。改革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年1~11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同比减亏31.32亿元,盈利省份达到12个。

(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粮食市场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深入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高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条例》宣传,深入开展“依法经营粮食,保障消费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依法管粮的认知度。健全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建立全国粮食收购资格信息系统,加强对已经取得资格经营者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目前全国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达到7.3万个。加大对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河北、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等五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巡查,指导和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粮食收购质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加强对临时存储粮竞价销售出库和移库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办涉粮案件,进一步规范粮食经营行为。开展粮食依法行政示范创建活动,颁布实施《粮食行政复议工作规程(试行)》,积极推进粮食政务公开,努力提高粮食依法行政水平。

二是贯彻落实《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认真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在总结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优化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企业布局,依法开展第六批代储资格认定。目前,全国共有1771户企业取得粮食类代储资格,157户企业取得油脂类代储资格。加强对已取得资格企业的管理,先后取消了14户不符合中央储备粮代储要求企业的资格。代储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为中央储备粮的库存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是推进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加强粮食库存监管。目前,全国94%的省级粮食部门、68%的地(市)级粮食部门、54%的县(市)级粮食部门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各级粮食部门加大监督检查队伍培训力度,全国取得粮食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达到23387人。建立国家粮食局粮食库存检查专家库,开发全国粮食库存检查信息系统,提高了库存检查效率和数据准确率。认真组织开展20*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重点加大对各类政策性粮食库存的随机抽查和专项检查力度,并将检查结果报告国务院。

四是开展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粮食质量卫生监管。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急召开全国粮食质量监管工作会议,制定《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整治行动方案》,全面部署和组织实施粮食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并对部分省区进行巡查督导。积极开展收购环节的原粮卫生监测,在全国共采集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样品约2万份,取得检验数据约10万个,基本掌握了我国原粮卫生整体状况。以中央储备粮为重点,兼顾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和商品粮,加大储存环节的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的抽查检验力度,促进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建立144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站),初步形成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

(五)加强规划和指导,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一是按照“三个体系、一个保障”的部署,大力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落实去年全国粮食局长会议提出的关于构建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粮食产业化体系和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的要求,各地积极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以省政府文件印发了大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资金支持和扶持政策。湖北省粮食局邀请12个省(区、市)粮食局开会专题研究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思路,河北、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等省召开粮食产业化工作现场会,积极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二是制定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推动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发展。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印发《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对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继续完善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制度,目前联系粮食批发市场达到18家,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达到24家。根据粮食流通需要,批准组建10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加快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积极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功能,推动最低收购价粮食和其他政策性粮油的联网交易,为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和粮食宏观调控服务。

三是推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和粮食加工布局调整,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支持和指导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上海外高桥、江苏靖江、辽宁锦州港、中粮集团(江阴物流)等重点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国家促进玉米深加工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在8个省开展在建、拟建项目全面清理的复查,促进玉米加工产业布局调整。落实“十一五”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安徽六安、河北秦皇岛等一批粮油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会同农业发展银行确定第二批重点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收购资金、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提供贷款支持。截至20*年11月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631个,其中购销企业987个。

四是推动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指导农户科学储粮。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启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产后减损项目,与12个粮食主产省签订建立农户储粮示范点合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农户储粮技术和装具,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好评。制定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工作方案,利用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在四川、山东、辽宁等3省启动农户储粮试点,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试点农户和试点区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继续积极推动“放心粮油”工程,促进粮油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在全国城乡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目前全国粮油产品总体合格率位居食品合格率榜首,小麦粉、大米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99%。

(六)加强粮食行业基础工作,行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强社会粮食统计调查和市场监测、预测,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广泛宣传并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进一步扩大粮食统计的社会覆盖面,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完成20*年度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对粮食消费、农户存粮及分布、粮食商品率、跨省粮食流通量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积极做好粮油市场信息工作,调整和充实粮食市场监测点,不断完善和提升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功能,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是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粮油标准水平提高。组织各级粮食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及粮食企业,对粮油标准进行制修订。实施7项国家标准和19项行业标准,完成80余项粮油标准的审定。全面修订小麦等主要粮食质量标准,积极推进收购环节仪器化检验,规范收购检验工作。

三是加强粮食安全生产,落实全国安全生产会议精神。组织编写《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培训教程》,普遍培训省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全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安全防火和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对近300户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提高地方安全生产意识。对于典型安全生产事故,局负责同志及时深入现场,指导工作。做好汛期安全储粮工作,及时布置检查,确保库存粮油安全。

四是加强粮食科技、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和行业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工作,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和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开展粮食行业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10个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中心工作进展顺利,批复组建3个省级科研工程中心,一批粮食物流、加工、储藏及检测技术设备新成果实现转化,行业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基地网络初步形成。集中力量开展粮食安全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宣传工作,编撰粮食年鉴、发展报告,促进粮食工作水平的提高。继续扩大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覆盖面,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功举办首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和财会知识竞赛,全国粮食行业重技术、重技能、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五是加强粮食行业国际交流,不断提高会展水平。初步建立中国—中亚粮食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国际谷物科技大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日本佐竹等公司签订长期粮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日本不二制油公司建立大豆蛋白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各种粮食会展活动已初具规模,办展质量和数量逐年提高。

二、正确把握形势,明确今年粮食流通工作重点

今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粮食流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争取主动,努力做好粮食流通各项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更加复杂,粮食宏观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正确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准确把握粮食供求品种、数量和布局的变化,是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做好粮食流通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从粮食供求总量看,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2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总产量达到10000亿斤以上,粮食消费平稳增长,产需基本平衡。考虑到国家粮食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粮食供应是有保证的。但从长远看,保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任务还很艰巨。

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看,20*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962万吨,需求2300万吨,自给率只有42%左右,而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保证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面临很大压力。

二是从品种结构看,有的粮食品种供求状况有所改善,有的品种矛盾突出。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略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进口解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不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是从区域结构看,粮食薄弱地区的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产销衔接和市场稳定压力加大。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13个主产区粮食产大于需,余粮较多;7个主销区粮食产不足需,粮食自给率下降,缺口较大;11个产销平衡区粮食缺口有所扩大。近几年临时存储小麦、稻谷库存增加较多,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但库存大多集中在主产区,销区库存比较薄弱,国家粮食库存的地区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是从国际粮食形势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趋紧,国际市场粮价居高不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20*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1.1亿吨左右,其中小麦产量6.0亿吨,粗粮10.8亿吨,稻米4.3亿吨。谷物总产比上年度增加5.3%,本年度消费量预计达到21亿吨,比上年增加2%,加上上年度粮食结转库存下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将近20%,与上年度基本持平,为30年来最低值。由于石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生物燃料工业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全球粮食供需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国际谷物市场价格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多方面因素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粮食宏观调控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调控目标,科学运用调控方式,注重预先防范,准确把握调控时机和力度,运用好经济和法律手段,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效果。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要高度重视改革中尚未完全解决好的突出问题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关系到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进展顺利,但进展还不平衡,要高度重视尚未完全解决好的几个突出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一是体制机制转换需要加快步伐。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但还没有完全到位,政企不分、粮食流通监管缺位、错位等问题在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需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定位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真正转变到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上来。一些承担粮食最低收购价任务的企业,吃“政策饭”的思想有所抬头,市场竞争意识减弱,改革改制步伐放缓。对这些企业,要在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大局前提下,进一步加快经营机制转换,真正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

二是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目前,仍有相当数量政策性挂账需要消化,企业经营性挂账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粮食主产区省级财力相对比较薄弱、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情况下,政策性挂账遗留问题如何解决;粮食行业是微利行业,在收益不高的情况下,经营性挂账如何处理,这些仍然是困扰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题,需要在政策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是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多数地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配套资金存在较大缺口,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任务仍然繁重,部分分流职工没有找到就业岗位。各地粮食部门在推进企业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粮食质量卫生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与身体健康,需要各级粮食部门切实履行粮食质量与原粮卫生监管职责,认真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原粮卫生安全直接影响到成品粮和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对粮食收购环节严把质量卫生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近年来开展的粮食质量安全抽查和监测情况看,受自然灾害、环境及生产、收获过程中一些因素的影响,由生产环节带来的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引导和帮助农民种植和收获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指导和帮助经营者把好粮食收购质量关,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流通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加强流通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体系。为及时发现和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防止有毒有害粮食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进一步明确粮食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需要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干预制度,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安全监督抽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粮食检验体系、完善粮食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积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粮食收购现场的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技术和设备;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粮食快速干燥和杂质清理等服务,解决马路晒粮造成的粮食破碎和污染问题。

(四)粮食流通主体日益多元化,对行政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规范收购市场秩序和维护市场稳定的难度加大。在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中,70%以上是多元市场主体,且比重呈上升趋势。部分粮食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管理水平低,粮食经营台账没有建立或不健全,粮食统计数据不报送、报不实或不按要求报送,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没有按照规定保持必要的库存量,部分农村粮食经纪人没有依法申请办理收购资格许可证等。有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存在“重许可、轻监管”现象,加上有些地方行政执法人员不足和缺少必要的监管手段,经营主体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影响了市场监管效果。

二是粮食流通活动多样化,规范经营行为和维护政策性粮食安全任务加重。目前,有些多元市场主体承担了储备粮油的保管业务,多数能做到守法经营,但个别企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影响了政策性粮油安全。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采取更为有力的监管措施,尽快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储备粮油和其他政策性粮食安全。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快进入粮食流通领域,依法监管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更多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收购市场和经营领域,特别是油脂油料的进口、加工、销售,外商占有较大份额。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粮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加强服务,努力提高粮食市场调控能力。

四是仓储企业多元化,增加了仓储管理难度。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国共有仓储企业18622户,其中非国有企业2825户。另外,其他行业和粮油加工业的部分企业也开始进入粮油仓储业。总体看,仓储企业的多元化给仓储市场带来了活力,但这些企业多数仓储条件较差,业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这对行业管理和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研究加强对这类企业管理的措施。

三、积极开拓进取,扎实做好今年各项粮食流通工作

党的*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要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最近,总书记、总理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为开好全国粮食局长会议,做好20*年粮食流通工作,曾培炎、回良玉副总理专门做出指示,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根据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今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以及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着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着力加强粮食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把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今年粮食工作的首要任务

按照中央关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和“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要求,结合粮食部门工作实际,切实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改善粮食市场调控。在调控目标上,既要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又要保护生产者利益,引导粮油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既要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又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供给,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和产业安全。在调控方式上,既要加强总量调控,又要注重结构平衡;既要搞好即时调控,又要注重预先防范。在调控时机上,既要在供给短缺、价格过快上涨时果断决策、稳定市场,又要在价格大幅下跌、生产下降时及时出手、扶持生产。在调控手段上,既要采取最低收购价、储备吞吐、进出口等调节办法,又要运用财政补贴、信息引导、市场监管等调节措施,努力提高调控水平。

一是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障居民口粮和饲料用粮供给。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加大最低收购价小麦和稻谷的销售数量,做好中央储备玉米向主销区、饲料工业发达地区和养殖大省的投放工作。进一步落实中央储备玉米、大豆和植物油的增储工作,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粮油储备体系。继续做好最低收购价小麦向库存薄弱地区的移库工作,增强供给能力。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建立对规模以上企业的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的信息监测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信息和科学依据。当前要切实保障大中城市和敏感地区粮油的有效供给,稳定社会心理预期,重点做好春节、两会期间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二是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服从和服务于粮食宏观调控需要。当前,储备粮的轮换要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主要目标。准确分析市场价格走势,注意把握好轮换节奏,避免集中轮入推动粮价上涨,各级储备粮企业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服务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加强中央、地方储备粮行政管理,完善储备粮轮换机制,推进储备粮轮换通过规范的粮食批发市场公开进行,加强对储备粮轮换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中储粮总公司和地方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吞吐调节作用。

三是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切实增强调控市场能力。各地要增强粮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国发〔20*〕16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和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适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各地特别是主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要根据市场需求及粮食应急需要,落实成品粮油应急库存。京、津、沪、渝等大中城市及敏感地区,要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数量,保证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去年我国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幅度较大,要积极组织粮源,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物质基础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

四是加强粮食产销衔接,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销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产区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或委托产区企业与农户签订单。积极推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北京市到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等长期有效的产销合作模式,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对于履行产销合作协议的粮食,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铁路、交通运输、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销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企业到东北产区粮食采购的协调工作,定期统计采购和运输数量,会同产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衔接,力争做到同方向整列运输,提高运输效率。继续做好军粮、灾区口粮、退耕还林和水库移民等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确保口粮和生活需要。

五是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市场监测工作,完善预警和应急体系。适应粮食流通形势的变化,完善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各地要充实统计人员,落实统计经费,加强人员培训。继续做好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和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工作,加强国内国际粮油供求形势和价格信息的采集分析,提高预测能力,完善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网络系统,细化和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方案,健全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

(二)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是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主渠道作用,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研究提出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和完善执行预案的意见,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质价政策,抓好粮食收购工作,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各地要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当前东北地区要抓好玉米、稻谷收购,长江流域地区要抓好中晚稻收购,为做好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指导和督促企业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今年小麦收购将实施新的国家标准,开始推广使用小麦硬度仪,有关地区要在夏粮上市前做好培训和准备工作。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合理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努力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竞价销售和移库的出库工作。各地粮食部门和中储粮公司系统要督促有关承储企业认真履行销售合同,严格按规定积极出库,保证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交易过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干扰客户正常交易和设置障碍影响粮食出库的承储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各有关省(区、市)粮食局要积极协助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认真做好最低收购价粮的出库、发运、接收、入库和监管等工作,特别是要加大监管力度,解决“出库难”问题,力争按时完成移库任务。

三是继续发挥多渠道收购作用,搞活粮食流通。多元主体已经成为粮食购销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督促多元主体以质论价收购粮食,建立经营台账,指导安全储粮。严禁在收购中人为设卡,进行地区封锁,阻碍粮食正常流通。

(三)继续落实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加快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做到政企分开,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努力提高粮食流通管理水平。要注重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发展的引导作用,规范各类粮食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加快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大力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各地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处理好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的关系。既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主渠道作用,又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公司制改造。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重点发展一批起点高、效益好、有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骨干粮食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大中型企业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他企业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的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已取得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三是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好政策性挂账剥离上划中的有关遗留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消化措施。认真分析经营性挂账的构成和资金占用情况,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处理经营性挂账。不断完善政策性粮食委托经营制度,按照“谁委托、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明确责任主体,及时拨补相关费用,不形成欠账,不留呆坏账,建立防止发生新的政策性挂账的机制。

四是加强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指导。各地要建立国有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完善企业扭亏增盈信息通报制度和重点企业经营分析制度,指导企业加强管理,搞活经营,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利用当前市场粮价回升的有利时机,继续保持国有粮食企业减亏的良好势头,提高盈利水平。

五是继续做好分流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继续筹集资金,切实落实国家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策,解决好富余职工分流安置中的遗留问题。分流职工还没有纳入当地社保体系的,要按照政策规定切实纳入社保体系。要把推进改革和创造就业结合起来,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纳入当地就业再就业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分流职工再就业。

(四)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对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建设的指导与扶持,逐步完善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支撑、统一远程交易网络为平台、规范运行机制为核心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发挥配置粮食资源和服务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扶持政策,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加强对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发展建设的指导与扶持,根据当地粮食消费需求和结构状况,做好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场内粮食质量监管,保证居民粮食消费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二是认真组织落实《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实施规划的组织协调和物流项目的管理工作,对六大粮食物流通道和各省物流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对国家安排投资补助的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总结国债投资散粮汽车试点项目的运行经验,做好散粮汽车的系列化和技术改进,在黄淮海等地区大力推进汽车散粮运输。加快研制粮食物流关键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开发,组织做好粮食物流标准和粮食工程建设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工作。抓好现有粮库仓房、军供网点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各地要认真落实物流规划,配合做好项目筛选和审查工作,协调解决推进散粮流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发展农民粮食经济合作组织,规范粮食经纪人行为,发挥好粮食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搞活粮食流通。积极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以订单为抓手,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业,鼓励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通过转让、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不断提高粮油加工增加值和加工转化率,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退城进郊、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等措施,积极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发展粮食产业集群。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受消费者欢迎的粮油加工产品,打造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是积极发挥行政指导和行业协会推动作用,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粮油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宣传贯彻工作,严把产品质量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积极开展粮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力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展“两代一换”、连锁经营,扩大销售网络,提高放心粮油市场占有率,让放心粮油进入城乡千家万户。

(五)积极推进粮食流通法治建设,不断提高粮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条例,提高粮食法治水平。各级粮食部门要继续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提高粮食执法能力和社会认知度。切实履行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抓紧制定条例的配套规章,把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总结粮食法制建设和执法实践,做好粮食流通立法的基础工作。继续抓好“五五”普法,推进粮食依法行政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行政复议法律法规和《粮食行政复议工作规程(试行)》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扎实推进粮食行政复议工作。

二是进一步加强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各地要按照国发〔20*〕16号文件的要求,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粮食监督检查执法体系,推动监管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发展。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统计制度和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规范粮食经营行为。做好粮食收购特别是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的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储备粮油库存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完善监管措施,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

三是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围绕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健全覆盖粮食收购、储存、运输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今年要重点抓好原粮收购、入库、储存、销售、出库的质量卫生检查工作,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样数量和品质检验指标。加快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改善和提高检验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粮食质量与卫生检验能力。

(六)推动粮食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一是推动粮油加工、仓储和运输科技发展。积极争取“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加速粮食流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注重粮油加工高效、节能、环保和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有效提高粮油加工整体科技水平。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在生物保粮药剂开发、储粮和流通信息技术开发、绿色安全储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完善粮食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成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工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

二是加强粮食仓储和国家粮库设施资产管理工作。加强粮食储藏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推广应用先进储藏技术,提升粮油仓储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企业仓储业务的核查和指导,确保粮食储藏安全,减少粮食损失损耗。修订《国家粮油仓库仓储设施管理试行办法》,明确国家粮油仓储设施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分布,规范对国家投资仓储设施的管理程序,规范粮库调整归属、改制、拆迁、改变用途、设施维护等行为,防止仓储设施大量流失,保持一定规模的仓容总量,为粮食流通提供设施保障。

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产后减损项目,推进农户储粮装具和小粮仓标准化、系列化,开发推广农户绿色储粮专用防护剂、杀鼠剂,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的小型玉米、稻谷保质干燥技术与设备,为提高粮食综合效益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各地要把农户安全储粮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地方资金投入,加快普及推广,建立农村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指导农户安全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四是切实加强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各地要提高对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督促粮食企业建立并完善突发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防范和救援能力,减少事故损失。重点抓好储粮药剂管理、露天储粮安全防火、汛期安全储粮工作,严格执行储粮设施技术操作规程。春节和“两会”即将来临,各地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加大行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以能力和技能建设为核心,着眼于全行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抓好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理论业务知识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继续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职工素质和能力。

(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推动粮食流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粮食部门要把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精神贯彻到粮食流通各项工作中去。

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认识。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特别是紧密结合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联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深入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粮食流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联系实际,推动工作。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粮食流通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推动工作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按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粮食工作中带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着眼于粮食行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粮食流通工作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推动粮食流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工作报告范文篇10

一、积极开展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推广,为高产创建打基础。

为切实抓好我县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高我县病虫防治水平,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在今年的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推广方面,我县重点在长龙镇南田村、杰坝乡长潭村为中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区,实施面积335.9亩,其中长龙南田示范区实施面积229.5亩。一是做好以“四统一、一完善”原则(即统一监测预警、统一防治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防效评估、完善病虫防治预案、),二是及时提供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技术信息,县植保技术人员坚持每星期深入田间加强病虫监测和指导,三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开展技术培训。四是抓住水稻秧苗期、大田分蘖期、破口抽穗期积极推广全面实施种子消毒、秧苗移栽推广超级送嫁药、破口抽穗混合保穗药、主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对路农药、按病虫预报和防治对象田打药的统防统治技术推广和应用。通过统防统治示范区的全面实施,统防统治工作为我县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实现高产创建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调查统计,开展统防统治的稻田其统防示范区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螟虫等病虫为害损失率均控制在5%以下,统防区病虫防治效果与非统防区提高10-14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从根本上杜绝盲目用药和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污染,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防治技术难到位的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大力推广病虫防灾减灾技术,为减损增效打基础

为做好病虫防灾减灾工作,我县着重强化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红火蚁、扶桑绵粉蚧、稻水象甲、花生黑腐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等危险性病虫的全面普查,二是制定水稻、柑橘、蔬菜等农作物的病虫防治控制预案,制定防治技术流程,重点抓好以水稻稻瘟病、南方不稻黑条矮缩病、稻飞虱为主的病虫防治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三是加强病虫监测的灯测田查,及时掌握各种病虫发生动态,从早做好预防,四是加强病虫防灾减灾技术宣传,及时病虫监测预警信息,建立12316短信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宣传面,从早提醒广大农民开展病虫防治,减轻病虫为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