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科技工作报告

时间:2022-01-19 09:21:00

粮食科技工作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大会,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振邦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粮食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今后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就粮食科技工作中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以绿色储粮技术、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为标志的粮食科技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粮食科技项目和资金投入显著增加,粮食科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行业科技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粮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培养和锻炼了科技人才队伍。

(一)粮食科技投入显著增长,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十五”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国家科技攻关、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约130项,总投资超过10亿元。“十五”粮食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一是科研项目投入资金来源多元化。除国拨经费外,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也成为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二是科技攻关项目经费投入的份额较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费的投入高于高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三是粮食科技投入的两大重点领域是加工和仓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高于物流、质量检测方面的投入。四是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比例较大。国家粮食科技项目中,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和资金的份额均为60%左右,这反映出原部属科研院所的主力军作用。

粮食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锻炼了科研队伍,培养了科技人才。到20*年底,全国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约11.6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000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7万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迅速成长,4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75%。20*年、20*年国家粮食局评审出研究员及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

(二)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1.一批自主开发先进实用的粮食流通技术,得到全面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在国家粮库建设中,普遍应用了自主研究开发的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和谷物冷却等四项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仓储技术水平。郑州粮科院等单位研究开发的“散粮储运装备技术与应用”,为区域化散粮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局科研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低温储粮技术、成都粮科所等单位开发的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等技术得到了示范应用;郑州粮科院、北京中谷润粮科技公司等单位自主开发的玉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浅圆仓装仓防破碎装置、粮仓气密技术等成果解决了粮食流通实际工作中的诸多技术瓶颈。粮库建设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我局组织编制的《国家储备粮库通用仓型设计选用图集》获20*年国家优秀标准设计金奖。

2.粮油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粮食技术和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武汉工业学院研究开发的油料挤压膨化、双低菜籽脱皮冷榨等制油技术,西安油科院完成的“超滤膜法由油茶饼粕中提取精制油茶皂甙”,黑龙江粮科所开发的大豆异黄酮与皂甙,江南大学开发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利用增值技术,山东怡康集团的无水葡萄高技术生产线,丰原集团玉米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技术,大成集团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等自主创新技术,都促进了传统粮油加工业的升级改造,带动了粮食深加工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牧羊集团、武汉皇冠友谊油脂工程公司、湖北省永祥粮食机械有限公司、天津圣昌达机械有限公司等自主开发设计的加工成套设备和工程设计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3.粮油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局科研院组织研发的电子式粉质仪和拉伸仪替代了进口产品,深受用户好评。无锡粮科院、局标准质量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粮食品质测报技术体系及数据共享技术等为全国粮食产后质量调查和优质粮食品质测报提供了技术服务。局科研院、江南大学承担完成的“食品功能因子作用机理、分类及标准研究”、武汉粮科院完成的“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及识别系统”等为保障粮油、饲料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粮食预警遥感辅助决策系统”项目,河南工业大学组织开发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智能决策系统”等,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4.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我局共同组织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粮食局的积极组织配合下,由成都粮科所、河南工业大学、辽宁粮科所、湖南粮科院等单位承担的“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经过对粮食主产区上万户农民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先后建立了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示范点3644个,有力地指导了农村科学储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工作对降低粮食储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最近,总理对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局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和配合”。我们将按照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十五”期间,由我局组织的130多项各类国家科技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3项。“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有四项粮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项目是:由郑州粮科院等单位承担完成的“散粮储运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江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大豆精深加工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等单位完成的“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与应用”。这四项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粮油深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今年我局成功组织举办了以“粮油食品安全与农村科学储粮”为主题的20*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谷集团、地方粮食科研院所和院校、粮油质检中心、粮油学会和协会、有关企业等数百家单位参加了活动。这次科技周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和200多个县(市)、乡共举办了500多场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群众性粮食科普活动。这次活动成为全面展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窗口,是对粮食行业科技力量的一次检阅,展示了成果,振奋了精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效,科技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局科研院改制为公益性科研院后,更新了科研设施,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增强了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公益性科技项目的能力。通过改革,优化了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了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改革完善了用人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了岗位聘用制,中青年科技队伍加速成长和壮大。

原部属院所转制后市场意识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加强。无锡、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5个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中谷粮油集团组成了科技总公司。它们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行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拓宽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业务范围。国家粮食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这些院所的仪器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改造,增强了这些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年我局批准组建了国家粮食局粮食物流、粮油食品、储藏物保护等10个工程研究中心,总投入约1亿元,加强了粮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的建设。

省级粮食科研机构基本完成了转制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湖南、黑龙江、辽宁、内蒙、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级粮食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促进地方粮食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局利用国债资金对37个省级粮油质检中心的检测仪器进行更新配置,大大改善了地方粮油质检工作的装备水平。

一批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产品性能质量提高的要求,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建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使企业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力量得到了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五”期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投入科研经费约1亿元,取得21项专利;山东鲁花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8亿元,取得8项专利技术;江苏牧羊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6亿元,取得167项专利技术。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科技投入仍然偏少,并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二是粮食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四是科技队伍中创新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跨学科人才比较缺乏,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和学科结构有待调整完善;五是粮食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科研院所的分配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尚需完善。

二、全面提高粮食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一)“*”粮食科技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和粮食科技自主创新高度重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对粮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许多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科技课题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战略。这些都为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粮食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此,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对粮食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将使粮食流通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换效率大大提高,将使粮食生产、储藏、加工、物流的技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使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大加强。

3、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粮食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重要阶段。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公众对粮油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要求日益增强,从而要求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要求加快研发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满足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粮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向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也将对粮食科技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4、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将为“*”粮食科技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这就要求粮食科技在粮食产后减损、品质快速检测、保证储存质量、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二)“*”粮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期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体系。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要力争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与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的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的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生物质能源以及生物质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都列入了国家科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粮食科技的实际,“*”期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1)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改善储藏环境、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藏损耗、提高监管手段的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2)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促进高效、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3)以发展散粮运输为重点推进传统粮食物流业的改造。重点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发放、运输的设施和装备,研究集装单元化散粮运输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技术标准,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4)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平台,发展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带动国产仪器的研发和推广;(5)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期间,粮食科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1.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边缘学科的高新技术的结合,培育粮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组织开展粮食物质信息学与储藏品质变化机理、谷物油脂化学及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转基因粮油食品检测等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组织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研究,把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与粮食应用科学相结合,培育和发展粮食科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注重粮食科技的前瞻性,鼓励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组织多学科的合作攻关,提升我国粮食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竞争的能力。

2.加大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数字粮食流通、信息采集预警预报、信息控制技术和基于3S技术的管理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发,推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化管理。开展粮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加强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开发新型食品;加强生物技术在以粮食及其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对粮食在能源、医药、材料、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的各类深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

3.组织和实施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重点研发粮食质量快速检测仪器、监测应用技术和相关的传感器技术。以信息化带动高效便捷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粮食散运和集装箱运输的技术和装备。开展生态环保储粮技术研究,组织对低温储粮、生物防治、化学薰蒸药剂替代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对有利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提高综合利用率的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质构重组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进行攻关,拓展各种高技术在粮油深加工和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化创新,促进粮食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流通与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并联合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4.搭建粮食科技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为推动粮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重点组织开展粮食科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实验基地建设,推进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以粮食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为主,积极争取组建部级粮食储藏、物流、深加工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不同地区以省级粮食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具有地域资源特征、具有不同专业特色、不同优势产品的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产品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申请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克服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弊端,使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科技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5.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开展粮食流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成果转化工作。继续推广四项储粮新技术,保证储粮安全;加强粮食四散技术的推广,提升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落后的农村粮食产后流通技术方式,以粮食主产区的收纳库为依托,推广农村粮食集中处理的干燥技术与装备;通过储藏、加工、物流、信息及标准化等技术的集成,建立农村粮食产后整理、干燥、储藏、加工、运输等集约化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开发适用于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及装具,开展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示范。

三、努力奋斗,提高粮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期间,粮食科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渠道增加粮食科技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稳定的科技投入是粮食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对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主动协调增加省级粮食科研经费预算,积极落实本地区粮食科技项目的配套政策。主产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即将启动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落实农户科学储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配套资金,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学储粮资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期间,国家财政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各地、各单位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粮食科技的支持,组织和落实好各类国家粮食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任务。三是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制科研院所要以建立院所长科研基金等方式,对基础性、公益性、交叉学科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并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四是大型龙头企业要积极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良好合作机制,力争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较多的资金,稳定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并搞好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中小型粮食企业,也要依靠技术进步,重视新产品开发,以一定经费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科研制度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不断优化粮食科技结构,建立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运行机制。为此,一是要继续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吸引国内外高层研究人才,集中力量建设有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粮食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要把粮食公益类院所和大学建设成培养学科带头人才的重要基地。二是转制院所要紧紧围绕行业和市场需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建设以地方粮食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省级粮食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省级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发挥在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基层技术服务方面的骨干作用。地县粮食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地区粮食经济和农村产后的技术服务,结合农村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要通过加强地区间、部门(行业)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和技术项目合作,发展和强化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期间要通过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粮食协会、粮油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指导和市场调研等服务。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网络化服务推广技术成果,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消除长期以来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偏见和体制上运行的障碍,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线,创造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投入者,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开发的主体。要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的转移。二是加大对企业、转制院所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课题立项前听取企业对粮食科技项目意见,吸收企业参与粮食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牵头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实施机制。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部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尽快成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各级粮食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获取政策支持。三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四是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要通过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扶持,使粮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

“*”期间,要紧紧围绕粮食科技创新需要,把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一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尽快改变粮食科研中缺乏领军人物的状况,加快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给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锻炼他们,使他们尽快成长壮大。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落实培训措施,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适应发展的需要。要重视科研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出敢于向世界领先技术挑战的科技管理人才。要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市场,引进粮食科技发展急需的科研技术人才。二是要完善粮食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粮食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专项培训等多种渠道,使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跟踪前沿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努力把优秀科研人才聚集到粮食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树立科研诚信,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讲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新风气,形成鼓励探索、敢于突破、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摒弃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四是要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公平公正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流动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加入粮食科技队伍,为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粮食科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国际粮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要加强和国外粮食科技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突出重点,改进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提高合作成效。支持各级各类粮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粮食科技的学术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在其中增长知识,获取经验,扩大影响,发挥作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国际粮食方面学术团体、专家、学者到中国来举办学术会议、进行讲学和合作研究,使我国的粮食科技工作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同志们,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我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发向上、勇于探索、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创粮食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