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半年总结(市)

时间:2022-04-27 06:54:00

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半年总结(市)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大局,不断更新理财观念,积极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努力涵养财源税源,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支总量迅速扩大

随着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综合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收入完成9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财政支出654.2亿元,增长25.7%。财政收支规模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前两年财政收入增幅均在26%以上高台阶、高增长的基础上,20*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而且增幅进一步提高,当年收入增量达到200亿元,收入总量三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年度中各月份之间的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并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没有出现大的起伏波动。中央收入、市级收入和区县级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都在24%以上。从税源分布情况看,电子信息、石油石化、汽车制造、金属冶炼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税收增长都比较快,逐步形成了财政收入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财政收入结构明显改善。在加快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和地方零散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8.9%和43.7%。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91亿元,同比增长31.2%,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幅达到29.1%。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配办法,当年地方财力658.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1.2%,地方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是区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涵养财源税源,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西青、东丽、北辰等3个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40亿元;塘沽、武清两个区的收入跨入30亿元行列;南开、河西、和平、津南、河东等5个区的收入达到20亿元。十八个区县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达到5.1万元,比上年增加0.94万元,最高的增加2.9万元。滨海新区增收势头强劲,实现财政收入380亿元,增长29%,当年增收91亿元,占全市财政增收额的45.7%,拉动全市收入增幅12.6个百分点。

四是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围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公共支出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各方面支出需要。其中,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189.4亿元,增长26.5%,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34.9%;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支出16.1亿元,增长25.1%;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

二、财政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新区的功能开发、产业聚集和环境提升,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经多方争取,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给予了以下财税扶持政策:一是20*至2009年每年补助我市10亿元,五年共计50亿元,专项用于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二是对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充分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根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和引导基金,努力放大资金规模效应,形成造血机能和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亿元,重点用于科技风险投资创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基金,每年安排3亿元,重点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

全面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为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扶持政策,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集中筛选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加快部级开放型研究实验基地和工程中心建设,吸引中远集团上市公司、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完善“以港养港”、“以路养路”和支持航空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实施*港、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努力增强滨海新区辐射和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积极创新理财观念,自觉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了数字电视关键芯片设计等32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预计新增利税8.9亿元,为我市增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智能电子环境气象仪等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4.3%,占工业产值比重31.8%。加大科技风险财政投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为高成长的创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转化制度,重点支持115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出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务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人才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

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实施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税费减免等综合性财税政策,大力推进工业战略东移和国有企业新一轮嫁改调,天钢东移、钢管公司扩能、高新纺织园等重大工程基本完工,天碱搬迁工程加快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北疆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制定和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为契机,新建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吸引民生银行投资部、长江租赁等一批金融、物流企业相继落户*,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地铁一号线投入试运营,卫津南路、芥园西道等9座立交桥投入使用,累计建设市区快速路160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50万平方米。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境保护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综合整修旧楼区774万平方米,改造燃气、自来水管网4*公里,新建绿地2172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显著改观。

四、财政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以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年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当年减免学杂费5540万元。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52所示范中学、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办小学,启动了“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农村80%的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师范大学等高校新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商学院、农学院、财经大学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和高校50个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10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3.8亿元,增长25.2%。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加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完工,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医大总医院二期和医大二院等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提高社区卫生经费补助标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累计完成7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9个区县,受益农民达到125万人。健全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启动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政策。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财政安排文体广播支出13.5亿元,增长25.8%。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华剧院、少儿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少儿文化艺术中心、周邓纪念馆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基本竣工,音乐厅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基本完工。增加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进一步完善社区文体设施,支持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增加文艺演出场次,努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体现公共财政政策公平、正义、进步的理念,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着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支持213户困难企业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包括妥善安置了8.7万名职工,彻底清偿了拖欠职工的10.5亿元债务,并依法退出市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了低保人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全面启动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减轻医保参保患者的看病负担,建立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妥善解决双困拆迁居民安置问题。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由月人均1600元调高到2000元,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月扣除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减轻了企业负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从20*年下半年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了适应经济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要求的公务员工资管理体制,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同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时拨付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燃油等补贴,实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和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104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落实新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农民关心的生活环境问题,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2.6%,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救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村级政权财政补助标准,每个村委会的经费补助由2万元提高到8万元,切实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七、财税改革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继续深化财税各项改革,努力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推动财政管理和服务向着更加规范、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全面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深入推行纳税评估制度,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时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清理漏征漏管户,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力度,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实行重点税源专人逐户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年纳入重点监控的税源大户达到2028户,重点监控企业实现税收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健全零散税收源泉控制机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从源头上防止漏征漏管和收入流失问题。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调整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分工为契机,整合征管资源,加强部门配合,搭建房地产业诸税种一体化征管工作平台,完善房地产企业税收属地化管理,规范住宅交易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业税收控管水平,全年房地产业税收114.4亿元,增长35.5%。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审批制度,加大欠税公告施行力度,组织开展税收专项稽查,全年检查企业1.4万户,查补税款6.5亿元。

继续深化以财政支出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市级149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各区县也全部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改革。加快推进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将基本建设等14大类资金由财政统一支付,48家市区两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改革试点,全市集中支付资金累计达到45.6亿元。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和涵盖所有预算内外支出项目的支出分类体系,增强预算收支管理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金额63.8亿元,资金节约率达到10%。加强建设性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运作程序,确保贷款资金封闭、有效、安全运行,努力实现贷款用款还款良性循环。

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实施财政、税收、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建设,建成“*市财税关库行横向联网系统银联卡刷卡缴税(费)系统”,完成“*财政地税政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财税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大以票管税力度,积极推行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和票表比对,进一步扩大远程申报纳税服务范围,全年电子报税金额突破1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加强财税基础工作管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细化工作规程,统一执法文书,强化对财税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财税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财税法制宣传,积极营造依法理财、诚信纳税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健全和规范会计制度,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组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建立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八、财税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税干部队伍综合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财税干部搞好服务的主动性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的落实,局党组制定的48项整改措施已有32项措施得到落实,其他各项长期措施按计划逐步落实。广泛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努力提高财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举行机关党代会和团代会,分别选举产生新一届机关党委和共青团委员会。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严把入党质量关,全年发展党员67名。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建立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建库,实现了对党组织、党员信息科学、动态管理。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22名同志通过竞争上岗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对14名正处级干部、28名副处级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财税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重点,认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六员”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财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民主评议和廉政谈话等项制度,严肃查处税务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落实自查自纠、查处案件、建立长效机制三项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新路子。

过去的一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虽然连年实现大幅度增长,但收入总量还不够大,特别是受财政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上交中央收入比重较高,地方财政收入还难以满足各方面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区县财政发展不平衡,收入规模和财力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区县财政仍然比较困难;税收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税收调节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税源管理、纳税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还不够合理,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强,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妥善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