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监管建设工程质量论文

时间:2022-08-12 10:56:36

信息化监管建设工程质量论文

1前言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涉及单位众多、管理要求复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因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就成为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化程度不高,各责任相关单位之间以及和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共享不够,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监管。本站从2012年开始推进全站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并积极探索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身份识别等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构建面向全市在监工程及各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质量监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实时采集各方责任主体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信息,搭建行政主管部门与各方责任主体和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实现工程质量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监管、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

2项目研究的意义

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特有的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完成了监督方式从核验制到备案制、监督机构从责任主体到执法主体等重大转变。《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5号部令)更是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下简称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实施监督”,将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和有关单位质量行为列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制约了监督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监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以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为主导的政府监管体系和以各方责任主体为主导的企业自律型或第三方监理型的社会监控体系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两大体系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相互缺乏互信,无法形成合力而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更有部分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追逐利益的考虑而放松质量控制,甚至陷入与主管部门的“猫鼠游戏”怪圈,人为造成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⑵工程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以工程项目为单位、以实体质量检查为主的监督模式,由于平均使用监督资源而往往导致监督力量不足,对工程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督不严,对需重点监管的工程项目和责任主体监管不力,对整个地区宏观质量形势把握不够,使监督工作陷于微观,既不能充分体现政府质量监督的行政执法特性,也无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

⑶在社会监控体系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监理单位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存在大量违规行为。比如越级监理、挂靠监理、将监理业务转包等等,甚至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卖图章,只收费,不监理,又或者与施工单位和检测单位等相关单位串谋,在混凝土、钢材等重要材料和重要工程部位的检测等关键质量控制环节上弄虚作假,造成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缺失。

⑷工程质量监督的手段与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工程质量处在总体受控但问题不断状态,工程质量通病普遍存在,特别是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造成房屋结构安全隐患的重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传统的“眼看、手摸、耳听”等工程质量监督方法不科学,无法适应工程质量隐患所特有的隐蔽性和后验性,这种状态已严重地制约了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影响了质量监督机构的信誉和形象。

综上所述,为贯彻落实5号令精神,全面改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就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将有限的资源按照差别化监督原则合理分配,依据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的数据对应重点监督的工程项目、主要材料、关键分部、信誉差企业等及时作出准确评估并监管到位,从而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国内现有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大部分是针对监督机构内部办公自动化应用而建立的,实现的功能主要是报监登记及内部公文流转。而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涵盖工程施工、施工监理、混凝土生产和使用、材料供应和工程质量检测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要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就必须建立能够很好融合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将数据采集端口直接连入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系统、监理项目部的工程监理系统、检测机构的测试管理系统和混凝土企业的生产搅拌系统,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质量数据,为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实现

3.1项目概述

本项目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功能高度集成、数据实时采集统一管理的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将分布在襄阳市各城区及县市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以及各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和混凝土生产企业等联结起来,从而建立起覆盖襄阳全市范围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该项目主要包括负责采集钢筋、混凝土等主要建材和工程结构质量检测数据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检测监管系统)、“混凝土质量追踪与动态监管系统”(以下简称混凝土监管系统)和负责实施监督管理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监督系统),其中检测监管系统连接到所有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了力值试验的数据自动采集,确保了钢筋、水泥等涉及主体结构安全和地基基础安全的关键数据能够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地自动进入系统;而混凝土监管系统则通过直接采集每批次混凝土真实生产配合比和主要原材料用量,建立了一个覆盖混凝土生产(混凝土企业)、使用(施工单位)和监测(监理公司和检测机构)全过程的质量追踪及动态监管系统;监督系统则将两个监管系统采集并自动上传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形成了所有在监工程的动态质量档案,同时通过系统内建立的质量评价模型(规则)和行为评价模型(或诚信评价规则),自动对出现质量偏差的工程项目或出现行为偏差的企业进行预警,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科学、准确和权威的信息支持。

3.2系统数据流程说明

本项目要建立数据实时采集、管理高度统一、信息分级共享的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处理必须遵循统一标准和严格流程。其中监督系统既是数据源头也是数据处理的终点,即所有工程均从工程报监获取唯一工程监督注册编号开始,混凝土的供应应按其相应工程项目获取唯一的批次号,混凝土的生产按其批次号自动记录实际配合比及投料数据,混凝土的浇筑使用也由监理按其批次号记录现场实际情况,混凝土试块的取样送检也由施工单位按其批次号进行样品登记,并且在取样过程中由见证人员监督并植入RFID芯片以确保试块的真实性,材料的检测则严格按照送检的工程项目所对应的工程监督注册编号进行,其中力值试验的数据全部自动采集并自动上传,杜绝人为失误或作弊,混凝土试块更直接读取RFID芯片,所有数据最终自动按工程监督注册编号汇总到监督系统,出现质量偏差的工程项目或出现行为偏差的企业系统自动预警,由监督人员针对质量问题开展相应的质量整改监督工作,并确认最终整改处理结果,形成完整的质量监督闭环。具体流程见数据流程图(图1)。

3.3项目关键技术

⑴建立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数字综合评估模型。本系统将依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将来自各方的相关质量信息予以数字化处理,从而建立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估模型、混凝土生产厂诚信体系综合评估模型、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诚信体系综合评估模型等,以此为基础可利用决策树等预测模型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将大量质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为监管部门专业化的决策支持服务。⑵对搅拌站和检测单位相关设备的数字测控改造。利用现代数字传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对搅拌站和检测单位相关设备进行改造,从而保证混凝土相关生产数据和主要建筑材料检测数据的准确、实时和自动化采集并向系统传输,杜绝目前比较普遍的数据造假现象,净化市场。⑶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综合采取数字水印、信息加密、防火墙、安全认证、网络安全审计、网络监测等各项安全技术,并辅以严格的分层次系统用户权限管理模式,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⑷服务器群集技术和数据备份技术。本系统涉及全市范围数以千计的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必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可用性强的服务器群集技术能基本解决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硬件和网络故障问题;硬件备份、软件备份、灾难恢复措施和健全的数据管理制度相结合,确保了数据安全。

4结语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是用信息化手段采集与工程质量相关的混凝土生产与使用信息、钢筋等主要建材的检测信息、工程结构的现场检测信息以及其他施工现场真实信息,将关键数据及时汇总并保存分析、预警、存储,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企业与主管部门信息不对等状况,其推广应用将促进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优化建筑工程监督工作的管理模式,为工程质量监督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提高监管行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实现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责任主体及检测机构等相关单位质量行为的有效监管。

作者:张林1闫鹏1李振华2刘胜2工作单位:1襄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2广州粤建三和软件有限公司